时间:2023-09-21 16:38: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信息化建设 高职高专
一、企业信息化概述
1.企业信息化定义。企业信息化是指以业务流程为中心,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依托,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和软件技术,在企业纵向和横向业务发展上实现数字化扩展,对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活动中的所有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所需的详细准确的数据,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重点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使传统的企业管理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由传统的“人治”向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控制进行转变,同时信息化要求数据信息的准确和高速共享运转,弥补了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的不足。
2.企业信息化内涵。企业信息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企业自身的门户网站,将企业的文化精神、产品研发、规划建设等信息通过互联网门户向全世界,在最短时间内加速了企业信息流通;二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企业进销存等生产、销售环节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实现企业在人事、财务等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二、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1.管理者理念淡薄。中小企业处在发展的起步和上升阶段,需要资本的支持,企业关注的是成本管理和销售经营,以期为企业发展打好经济基础。随着时间推移,决策者更突出重视企业发展实用性和短期效益,忽视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长期效益,企业信息化管理经营理念渐渐淡薄。部分管理者理解信息化建设为计算机简单应用和操作,不理解这是一项繁杂的系统项目,仅仅对软硬件的完善就认为完成了信息化建设。
2.信息化人才缺失。中小型企业受规模小、业务单一的限制,很少能建立自己的信息化团队,因为待遇问题,也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端信息化建设人才,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熟悉企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了,没有自己的人才队伍,很难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建设任务。同时,外包软件企业因为无法全面掌握公司内部状况,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3.企业管理不规范。中小型企业多数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科学的管理规章,经营管理多采取传统模式,人为因素和凭经验做事情况较多,导致各部门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科学决策的制定,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阻碍。
4.客观条件制约。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期投入费用,中小型企业因自身综合实力较弱,在长期的建设维护信息建设过程中无法坚持下去。此外,国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交易、物流配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对病毒、黑客等系统统计企业也心存顾忌。
三、高职高专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当前,我国对高校职能的普遍认识有三个: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中小型企业对高层次大学人才吸引力很小,对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培养的人才重要去向就是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高职高专理应在地方科技发展中发挥科研带头的作用。近些年,高职高专院校和中小型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地解决更好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问题,比如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等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本文认为高职高专还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增强交流,提高中小型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实践证明,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仅仅是信息化建设方案和进程有所差异。中小型企业要保证科学持续发展,完善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为管理和经营提供极大的帮助。高职高专应主动联系当地中小型企业,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具体案例向企业管理层传输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高企业认识,帮助企业制订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明确目标。
2.高职高专加强对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社会和高校近年提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但实践证明,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很难培养,如果培养不到位,复合型人才可能就是对几个方面都懂一点,但都不精深的技术人员,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所以企业要强化对“专才”的需求:企业管理的专才,营销的专才,信息化建设的专才等,发挥整个专业团队的合力推动企业发展。在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规划之后,培养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多数才能补充到企业IT团队中,解决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问题。
3.企业走进高职高专,主动寻求提高科学管理的方法。中小型企业也要积极联系高职高专院校,充分吸收高校在企业科学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建立企业自身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分工和权责,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只有把管理和经营各环节的关系理顺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体系才能建立起来并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这样的交流也能让高职高专院校认清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流程,明确企业需要,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管理和信息化人才。
4.高职高专服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面临的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和信息化发展有待完善的问题,通过与高职高专院校合作,也能得到较好解决。高职高专院校以项目开发、团队建设为基础,由高校的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维护、长期规划等工作提供支持,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费用。高校专业团队开展的科学研究,可帮助企业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和网络防范、电子商务等方面不断完善,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同时锻炼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结语
通过研究,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早一步规划、实施,就能占领发展的先机,面对困难和问题,只有迎难而上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无法回避。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而言,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和锻炼是重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既能帮助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又能促进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质量的提高,是一条双赢的途径,也是一条成本低、见效快的途径,如何克服实际困难,具体实施,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建设 问题 解决方案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竞争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逐渐转向信息应用的竞争。例如,市场信息、政治信息、金融信息等,都对企业的管理、发展决策,以及战略调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当前大部分企业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处于探索阶段,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决策层认知不足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效益取决于企业决策层对这项工作的认知程度,有不少企业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比较笼统,没有发现企业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联系,甚至不相信信息系统能为自己提供有价值的决策的信息。一方面,有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决策层满足于现状,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要比人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有的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在短时间能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一旦觉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看不到明显的效益,便会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信心,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此外,有的企业领导者将信息化建设单纯地理解为购买一套管理软件,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忽视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
(二)软硬件设备欠缺
从当前各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来看,不少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信息化建设对技术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较为可观,因此,软硬件设备的欠缺就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运营资金,不能购置齐全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虽说具备了硬件设备也不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但它毕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设施,才能实施信息化。
资金的短缺不仅会导致硬件设备的欠缺,也会影响软件设备的完善,虽然管理软件与硬件设备的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它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甚至要高于硬件设备的投入。因为在使用周期中,硬件设备的结构不会发生改变,采购成本是一次性的,只需要在后期使用中支付维护、耗材、操作等方面的费用,而软件设备的功能、结构、用途、维护会随着企业的管理需求而不断变化,而且管理软件系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软件设备的采购成本不是一次性的,企业不仅要支付因为技术革新和管理需求变化而产生的费用,而且后期的维护要远远高于首次采购费。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软硬件设备欠缺的问题。
(三)人员信息素质缺位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同样,企业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人才,但当前不少企业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招贤纳士时没有关注这方面的人才,导致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人员的短缺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力量薄弱、力度不够,各部门无法通过有效的合作来共同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除了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和业务的限制,使计算机方面的员工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和设备维护的工作,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知之甚少,因此企业非常缺乏既具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又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有的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个人修养和责任感,在工作中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但不向领导提出建议,即便发现了领导的错误或不当之处也不说出自己观点,这种工作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决策层信息化意识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企业的决策者应当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具体来说,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售后服务等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革新,因此决策层要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未来的出路来看待,而且要有坚定的态度,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另外,在强化企业决策层信息化意识的同时,还应当强化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重视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践证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决策层的重视和参与,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对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是这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工程。因此,企业在对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对自身的管理体系、生产技术、财务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作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信息化建设的基金,用于购置和更新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使资金投入落实到位,进而营造先进的管理和生产环境,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在企业竞争中日益凸显,良好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屹立不倒。同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要依托于人才,尤其是需要一支既有技术、经验,又了解管理知识,且具有一定个人修养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因此,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化团队建设。首先要招聘一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应在企业内部挖掘一些有基础的员工,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达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用人标准,进一步解决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人员不足的问题。信息化培训不仅能够帮助员工吸取新知识、新技术,还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四、结语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其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企业领导者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为延边大学草仙药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吕先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光盘技术,2008(2).
[2] 游思兰,汪琛皓.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22).
关键词: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随着重组的完成,整个企业的业务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单一卷烟厂管理模式转变成集团化管理模式,新的业务模式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卷烟厂的信息化架构已经不能满足集团化的管理要求。同时,公司重组之初,为了保证整个集团日常业务开展,采用了“上移下推”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将各卷烟厂中使用效果较好的应用系统拿到中烟层面进行一定的改造后迅速投入使用,依靠应用系统基本支撑起公司日常业务和管理。本文从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对湖南中烟的信息化项目中的风险问题作出阐述。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实际上是一种预测分别,就是确定风险事件及其来源,目的是做到有备无患,当实际风险发生时能有效应对。项目风险的识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风险的范围、种类和严重程度经常容易被主观夸大或缩小,使项目的风险评估分析和处置发生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常用的方法包括.调查问卷法,头脑风暴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判断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等。
根据湖南中烟项目实施经验,项目风险识别可以从客观信息源出发的方法包括:
1. 核对表法。核对表一般根据项目环境、产品或技术资料、团队成员的技能或缺陷等风险要素,把经历过的风险事件及来源列成一张核对表。核对表的内容可包括:以前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项目范围、成本、质量、进度、采购与合同、人力资源与沟通等情况;项目产品或服务说明书;项目管理成员技能;项目可用资源等。项目经理对照核对表,对本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行联想相对来说简单易行。这种方法也许揭示风险的绝对量要比别的方法少一些,但是这种方法可以识别其他方法不能发现的某些风险。
2. 流程图法。流程图方法首先要建立一个工程项目的总流程图与各分流程图,它们要展示项目实施的全部活动。流程图可用网络图来表示,也可利WBS来表示。它能统一描述项目工作步骤;显示出项目的重点环节;能将实际的流程与想象中的状况进行比较;便于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结构化方法,它可以帮助分析和了解项目风险所处的具体环节及各环节之间存在的风险。运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项目风险识别结果,可以为项目实施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3. 财务报表法。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营业报表,以及财务记录,项目风险经理就能识别本企业或项目当前的所有财产、责任和人身损失风险。将这些报表和财务预测、经费预算联系起来,风险经理就能发现未来的风险。这是因为,项目或企业的经营活动要么涉及货币,要么涉及项目本身,这些都是风险管理最主要的考虑对象。项目在信息化项目风险因素中,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表示了对应风险因素发生的严重程度,为了量化项目风险因素,要对湖南中烟项目风险因素表赋值,效益型变量的备选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分别赋值0.1、0.3、0.5、0.7、0.9;成本型变量,对应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分别赋值0.9、0.7、0.5、0.3、0.1。模型中的变量包括:信息化项目风险程度,即产出指标得分的和为被解释变量,项目风险因素量表中的风险因素为解释变量。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又称作风险量化,就是比较风险的大小,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风险发生的概率来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用风险带来的损失来评估风险发生的严重性;用现有的手段能否控制风险的发生来评估风险发生的可控性;用风险影响的地域大小、对象多少等来评估风险影响的范围;用风险发生在项目生命周期的阶段来评估风险发生的时间。
实际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常常用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的大小,即事先确定评分的标准,然后由项目小组一起,对预先识别的项目风险一一打分,然后得出不同风险的大小。
三、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就是针对已识别的项目风险制订行动策略,确定执行方案,使信息系统实施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执行。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①风险控制法,即主动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消灭风险,中和风险或采用紧急方案降低风险。②风险自留,当风险量不大时可以自留风险。③风险转移。
风险应对的方法具体如下:
1.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行业高层管理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组织强有力的实施团队,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积极地参与到实施过程当中,及时预防、分析、研究及化解信息化项目实施中潜在的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定期检查,重点关注管理上的死角,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和问题,督促采取处理措施。
2. 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并且贯彻坚持下去。严格执行项目管理中的时间、成本、质量控制等标准流程,能够有助于控制项目风险。
3. 加强技术培训。加强项目培训能够提高参与项目的IT人员和业务人员甚至管理人员、决策者对信息化项目的认知,对规避项目的实施风险有良好的效果。
4. 准备风险保证金,适当预留项目计划时间。信息化实施往往周期较长,在项目预算中预留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时间计划中预留一定的时间,能够有效应对由于项目需求改变或者范围增加而造成的时间和成本风险。
5. 鼓励加强风险交流,进行信息化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管理者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授权令每一个团队成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定期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增加成员彼此交流、增进信任的机会,营造一个平等开放、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并且把风险沟通和预防纳入项目管理者绩效考核工作中,提高项目管理风险的积极性。项目实施应以培训和沟通为主,但并不排除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施,对于项目中的某些难点,采用行政强制手段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丽丽.浙烟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09(8).
[2]马斌,王聪丽.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及应对[J]. 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9(13).
[3]冷晓彦;马哲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J]. 经济纵横,2005(10).
关键词: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PSM系统;计算机系统;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上海城投)是一家专业从事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国有大型投资产业集团。 20年来,上海城投积极履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的重任,不断创新筹融资体制机制,完成了外滩通道、黄浦江越江桥隧“申”字型高架路网、中环线、长江隧桥、崇启通道、虹桥枢纽配套道路、老港四期、江桥焚烧厂、嘉定医废、青草沙水源地、南市水厂改造、白龙港污水厂改扩建、苏州河综合整治、污水治理、松江泗泾保障房等80多项重大工程的投资建设任务以及其他2000多项城建项目,正在推进老港再生能源中心、沪翔高速、白龙港污水厂二期、上海中心大厦等重大工程建设。随着业务的发展,上海城司所管理的工程项目逐渐呈现出投资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工期要求紧、项目参与单位众多、信息沟通复杂、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这就对企业项目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项目管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企业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真正实现具有 “效能、效率、 效益” 的信息化,已成为促进企业科技发展、管理进步、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2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项目管理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1]。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本质是在项目管理中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以便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实施是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项目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并加工处理,为决策层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已经引起政府以及企业与项目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研究已经成为了项目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项目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的硬件条件,如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通讯工具等;二是信息化的软件条件,如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从中国当前情况来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硬件条件与西方国外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是软件条件却有很大的差距。项目管理软件系统发展至今,已经历过几个关键阶段,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1、基于大型计算机的集中式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这个时期的项目信息系统在结构上,数据的处理计算完全在主机上完成,因而容易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数据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项目信息资源,形成跨国国际工程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当时的大型计算机十分昂贵,因此,第一代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投资的大型国家项目和以贝克德公司为代表的国际著名项目管理顾问与服务公司才有可能开发建设。
2、基于个人计算机桌面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桌面台式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而兴盛起来。桌面台式PC机和局域网的普及,使得计算机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被一般的小型建筑企业或项目经理部甚至个人顾问工作室所拥有。这个阶段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进度计划、费用计划与控制、进度图形化、工程量计算、竣工资料编写等方面,基本上是在单机上运行,而且只能满足单一工程项目参与方的使用要求,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到能源、交通、水利、电力等领域。
3、基于PIP 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
该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一直延续到21 世纪初期,在这个时期内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个阶段的软件主要是以Internet 为通信工具,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大型服务器和数据库技术为数据处理和储存技术支撑,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网络虚拟环境,将项目多个参与方、项目多个阶段、项目多个管理要素都集成起来,大多数是以网站的形式展现出来。
4、基于网格技术的项目协同管理平台
随着网格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格计算机技术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它是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尝试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软件、信息、知识的全面共享,网格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构建以网格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工程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成为了网格技术应用的新领域,将对企业项目管理产生巨大的变革。建网格技术的企业项目协同管理平台将是项目管理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3 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实例
上海城投在“十一五”期间开始进行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建立了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PMS系统),该系统覆盖了城投项目管理的主要业务,促使信息沟通更加及时,管理效率显著提高。PMS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对城投集团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强流程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实现多项目的集团管理;2、实现强流程的投资管控。
3.1 PMS系统的规划和基本架构
城投的PMS系统是基于Lotus平台开发的,主要采用C/S和B/S组合模式,并通过SOA架构实现协同管理。C/S(Client/Server),即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主要提供城投总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局域网内部使用,它能减轻应用服务器的运行负荷。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主要提供城投下属二级成员企业、参与项目管理的中介单位在广域网上使用,它能方便地进行系统维护和升级。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主要提供系统应用集成功能,它能将散落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的文档、目录、网页轻松集成,加强了信息的协同相关性。
PMS系统已建立了项目管理平台和中介管理平台两部分,前者主要服务于城投从集团领导、职能部门直至项目法人三层次对项目的业务管理,后者则是由社会中介单位辅助项目投资管理。
1)项目管理平台中核心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前期管理、审批管理、计划管理、招标管理、资金管理、统计管理和销项管理。
2)中介管理平台中核心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造价管理、合同管理、变更管理、核价管理、资金支付和监理台帐。
3.2 PMS系统的调试完善
系统规划工作完成后,PMS系统将从总部管理层面按照管理内容分模块的逐个进行开发和应用,每个模块的开发至应用,都需要经历“需求分析、开发测试、调试优化和培训上线”的过程,从而保证系统内各模块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这些模块的开发应用始终围绕流程管控来进行。PMS系统的整体完善方案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需求分析
在对模块作需求分析时,是以业务管理实际为依据的,包括现有的管理水平、企业自身的组织构架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目标,以保证系统能在实际环境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管理需求。
2、开发测试
在模块开发和测试阶段,要求数据间必须满足勾稽平衡的关系,以保证系统上线后能利用系统内关键数据实现系统对业务操作的直接控制,如资金拨付管理中,月度用款申请时,系统已设置可申请的最高额度,用款单位申请时系统会给予相应的提示,这样就可以合理地安排资金,并避免超付情况的发生。对于勾稽关系的检查,在上线初期可以采用非强制性的手段,但对于出现的问题必须由系统进行提醒,并保留相关记录。待到系统成型之后则可以改为强制检查,以确保不同数据来源之间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由此形成的各类管理报表也就能做到信息完整、数据一致,时效性强。
3、调试优化
在对模块进行调试时,首先要将以前管理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量历史数据在系统内进行初始化,以保证上线后业务数据的延续和完整;其次是从系统管理的角度对业务流程进行适当的优化重组。
4、培训上线
每个模块调试完成后,为使用户尽快了解模块内容、掌握操作规则,将组织一次类似于“运行交底”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该模块的系统操作说明,也包括对相关管理制度及其流程管理在PMS系统中实现方式的讲解。培训时,一般要求各单位用近期业务管理数据进行“实战演练”,对于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的各种bug,尽可能当场予以解决。培训时,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加以改进和完善。通常在培训后2个月内,系统运行就能基本趋于稳定。
3.3 PMS系统的在企业内部的实际应用
(一)完成较为完整的项目协同管控体系建设
通过实施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了集团统一的项目协同管控体系,围绕计划、统计、资金、招标、销项等主要业务流程实现了强流程下的多项目管控。系统中城司上线至今,已有689个项目纳入系统管理,参与系统管理的单位从总公司本部拓展到了22家成员单位和23家中介服务单位。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各项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之上的,而项目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又提高了项目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使管理制度更加系统化、标准化、人性化。
(二)项目科学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无纸化、网络协作、计算机处理等帮助城投极大地提高了业务效率,各类手工台帐、反复统计报表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项目“电子档案”,各类信息处理和统计分析也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人的“简单劳动”大大减少,而管理效能却得到了提高。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公司效益大幅增长
项目管理实施信息化系统以来,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其后续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进一步体现。
4 项目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议
4.1 规范信息化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方针是“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行业突破,区域展开”,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在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政府部门应从发动、号召转向编规划、出政策、定标准,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企业而言,应坚持“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原则,让信息系统真正地用起来。信息化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国产化、软件系统设计、程序开发制定了统一标准,进而可在全国范围内防止工程企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也能完善项目管理规范和准则。
4.2 植入项目管理信息化理念
作为管理信息化的推动者,领导层首先应该转变旧的管理思维,树立管理信息化意识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化业务水平,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同时,将管理信息化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为信息化系统建设设立独立的资金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障信息化系统正常的建设、运行、维护工作;制定与管理信息化相配套的制度和建设相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上至领导,下到员工,都要灌输管理信息化理念。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实施者,员工对信息化的认同程度、对管理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执行力度都影响着信息化的成功,信息化团队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
4.3 管理信息化模块化建设
为了将海量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送给信息需求者,需要开发具有即时通信平台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对外完成信息数据的传递和交流,对内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加快信息的传递,提高企业和项目内部协同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依据项目计划建立项目预警系统,对各工程项目进行即时跟踪、管理和控制,将工程进行过程中出现的成本、质量、时间等偏差及时传递至决策层,为其提供即时、透明、准确的信息。通过对项目信息需求者的分析,对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模块化建设,如图1所示。
5 结语
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工程的基本分析,结合本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提出一些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议,旨在初步探索适应国情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方法和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GDP 言传性知识 意会性知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突破了传统车间――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网络化,促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围绕全球产业链,突破国界进行流动,形成全球制造的大格局。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信息化管理,同时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企业信息化人才
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强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第十一五规划强调“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当国内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国民经济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稳步上升,而工业化比重趋于下降,目前我国处于这个阶段。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服务业就会进入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因为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高盈利等特点,并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都很强调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是现代服务业的依托,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3920万家企业,其中97%为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不足20%。因此,目前我国需要大量企业信息化人才,特别急需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需要大批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人才。
二、管理人才知识结构与职业发展道路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关于高等教育的新概念,即“针对性(relevance)”概念。所谓“针对性”,是指“衡量高等教育尺度,应当是介于社会的期望与学校行为之间的适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发展要与社会问题和劳动界密切联系,要服务于社会长期目标和需求,包括尊重文化和保护环境。既要提供普通教育为特点的广泛教育,又要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养个人能够在变革中的各种状况生存的能力。
1、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定位。高职管理类学生就业岗位定位于企业、社会团体的职员,经发展逐渐提高层次。能够顺利就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修养和实践经验,具体知识结构要求见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对于不管是什么层次的管理人员,企业对实践经验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更是如此,很多学生毕业因为没有实践经验而被挡在企业门外。
2、企业用人标准。企业用人无非想用三类人:第一类是人财,也就是能给企业带来财富的人。第二类是人才,是在企业中能在某领域独挡一面的人。第三类是人材,是通过培养能塑造成以上两种人的人。高等教育毫无疑问是培养第三类人,即人材。培养学生成为人材,必然需要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必备的技能。
管理类专业学生只有在学校掌握必备的技能,才能进入企业,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打下基础,才能成为企业的人才和人财。管理类专业学生进入企业以后通常要经历助理―骨干―业务经理―企业高管这样的职业发展道路,如图1所示。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上升到最高层次,大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停留在骨干或业务经理层次,这也无可厚非。不管个人今后达到什么阶段,进行企业、找到工作都是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才能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人材。
三、信息化时代管理人员必备的技能
1、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工具。管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工具才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析,进而为管理决策服务。
2、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业务管理软件。科学的管理首先要及时、全面取得所需要的业务数据,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工作依靠传统的手工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要依靠各种业务管理软件,特别是企业ERP软件的使用。
3、能够用业务数据制作各种动态信息帮助领导做出决策。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科学决策。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管理决策,同样离不开信息,任何个人,企业,乃至国家,要想在竞争中立足,都必须掌握足够可靠的业务数据,能够用业务数据制作各种动态信息,用它进行科学决策,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4、善于使用众多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管理人员要善于使用众多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做到这一点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管理修养。
四、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训练
现代管理之父彼德・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经营管理者需要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言传性知识。言传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来传递的知识。另一类是意会性知识。意会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来领悟的知识。对于经营管理者更多的是需要掌握“意会性知识”。在以知识管理为主的经管类院校中,学生们仅能获得言传性知识,极缺获得意会性知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实训是获得意会性知识最好的训练方式。
学校教育分为理论教学和职业训练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是认知教学,知道为什么做和怎么去做就行了,而职业训练既实训教学,是要真正做出成果的过程。要真正做到出成果,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企业用人标准为指导,以企业真实应用的管理信息化运行系统为基础,以符合高校教学需要的完整实训课程体系为依托,以实训为形式,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应用型人材。
五、构建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
管理类专业实训目标是要掌握信息化必备技能,既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工具,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业务管理软件,能够用业务数据制作各种动态信息帮助领导做出决策,善于使用众多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构建科学的实训体系,其体系应该建立如下三级。
1、能力实训。能力实训主要训练操作软件的能力,重点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ERP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和日常管理相关的业务处理,这一部分可以采取老师辅导,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式开展。可以放在第三学期进行。通过能力实训,培养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工具,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业务管理软件的能力,考核形式也采取网络考试形式,通过考试软件自动出题,自动评分。
2、专业实训。专业实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和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学院要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跨专业甚至跨系的教师组成虚拟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共同备课,开发实训案例包。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强化能力实训,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能够用业务数据制作各种动态信息帮助领导做出决策,善于使用众多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考核形式可引进沙盘教学,开展院内沙盘大赛。专业实训可放在第4-5学期进行。
3、模拟企业实训。模拟企业实训重点是创业训练,校内开设自主创业选修课,为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培训。学生可以组成虚拟团队注册公司,运作企业,进行企业日常管理实战模拟,强化能力实训和专业实训的效果,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今后正式工作打下基础。模拟企业实训可以在第5-6学期进行。
六、构建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保障措施
1、领导重视。构建以上实训体系首先是学院领导重视,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重要性,加大实训硬件、软件的投资力度,重视现有师资队伍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2、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目前实训教学最好的形式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可以使学院掌握最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把握最新的人才培养方向,获得最真实的教学案例,学生也得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学院要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改革自身教学体系,修订教学计划,设置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
3、师资培训。教师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用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武装自己,这些除了自我学习提升之外,师资培训也非常重要。学院要组织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对外参观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回来后要开展经验交流会,反馈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4、教学团队建设。如今,专业跨领域、跨学科越来越普遍,管理类专业也是如此,它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的素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技能,必须组成跨系、跨专业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可以是虚拟的组织。团队教师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建立教学案例包,为实训教学服务。
(注:本文系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研究课题“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yzd0501。)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制造企业; 精益管理; 信息化; 结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45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78- 01
美国信息化专家米切(Mische)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米切模型,其特征是强调将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的发展要素而与经营管理相融合的策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在精益管理推行过程中意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实现,更加注重的是信息化管理,因此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作为精益管理的一个要素纳入了精益管理体系,走出了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的创新之路。制造企业要实现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的结合,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摸索,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 融合精益管理思想,建立体系文件
借鉴先进企业的精益管理体系,建立适合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精益管理体系文件,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和优化制造领域的业务流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制造业务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建立体系文件,作为推行该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企业各部门实行集中控制、监督和评价,避免在无统一指导下,各部门工作的盲目性,使精益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从而使精益信息化管理的推行达到集中化、系统化、目标化、专业化的要求。
2 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组织机构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在企业内部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分别从管理角度和专业领域角度,规范和完善信息化管理部门职能;建立保障信息系统推进、实施队伍的团队建设方案和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保障措施;推行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制度;针对上线模块项目的进行维持改善计划;针对后续要实施的软件采用标准的项目管理推进方式,充分利用企业已经推行了的精益管理经验,努力打造信息化精益型管理体系。
3 做好信息化战略工作
要将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信息化战略工作不可或缺,它为如何将精益管理的精髓渗入到信息化具体实施工作中指明了方向。企业信息化战略应分为4个原则:规划原则、实施原则、治理原则、成本原则。规划原则:结合战略,总体规划;横向战略,纵向落实;系统高度集成(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流程)。实施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管理优化与系统实施同步;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治理原则:统一治理、集中管理;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管理部门。成本原则:精益IT,规避软件系统的重复投入;企业自身信息化人力的培养。
4 注重人才培养
目前许多企业的精益管理与信息化工作是分离的,相应的人才也是分离的,这就需要企业培养既懂精益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骨干,通过复合人才来带动精益信息化管理工作。要使企业精益管理不断向纵深推进,培养和造就一批稳定精益管理的专家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现人才流失、推行乏力的不利局面,不能实现精益管理和信息化推行的延续性和持续提高的要求。这首先要加强员工精益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转变意识,接受精益理念,再接受专业培训,在意识统一的基础上推行工作,才能将信息化更好地与精益结合。
5 信息系统集成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信息化=ERP”。很多制造企业认为只要实施了ERP就完成了信息化管理,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制造企业主要涉及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系统(RDC)、制造执行系统(MES)、浪潮财务系统、质量系统等。各个系统之间,本质上具有相互关联性,各系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业务和数据关联,这些系统能否有效地集成,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也体现着精益管理消除一切浪费的思想,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企业应该将现有的系统进行集成,而不是重复投入软件,造成资金、数据的浪费。
6 借助社会资源,学习标杆企业
精益管理与信息化都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实施这项工作时,可以邀请专业团队(如精益咨询公司)对本企业进行调研并重点辅导,开展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之路。同时将行业标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最佳的实践学为我用,不要故步自封,真正弄懂其本质,掌握其精髓。
7 推行办公自动化管理
现在已经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利用办公自动化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毋庸置疑,办公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的相关管理流程固化在系统中,可以大大提高员工业务执行效率,减少员工工作量,还可实现无纸化办公。这无疑又体现了精益管理消除一切浪费和持续改善的思想。
8 提供资金保障
论文摘要:从邢钢IFS(Industrial & Financial Systems)系统构成情况、应用实效、应用中仍需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基于信息化的IFS系统在钢铁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一、前言
企业的设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经营方针和目标,从设备的调查研究入手,对有关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大修改造、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相应地进行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管理活动的总称。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改革的深入,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在逐步提高。建立新型的适合企业现状的设备信息化管理方式就成了企业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对新的企业设备管理理念,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需求在这些大型企业里也显得更为迫切。在此前提下,企业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就成了企业信息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必然选择[1]。
针对这一要求,邢台钢铁集团引进了一套基于信息化的设备管理IFS
系统,本文简单介绍了这一系统的应用。
二、IFS系统
IFS系统就是要以最少的代价,延长设备良性运行周期,降低资产的更新费用和续增资本,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设备管理、工单管理、PM(预防性维修)管理、文档管理、库存(基本档案)、设备和工单成本分析、NC-IFS库存接口、NC-IFS维修材料出入库成本分析、相关查询统计报表等[2]。
(一)IFS系统设备分层和人员角色分配。根据系统要求进行了设备分层工作,对邢钢几十万台套设备按照设备的物理和逻辑关系建立了连接关系,建立起图形化设备结构;目前邢钢的设备编码按工艺流程进行以下分类:以XG-JH开头的设备为焦化设备、以XG-SJ开头的设备为烧结设备、以XG-LT开头的设备为炼铁设备、以XG-BH开头的设备为白灰设备、以XG-XC开头的设备为线材设备、以XG-LG开头的设备为炼钢设备、以XG-DL开头的设备为动力设备、以XG-ZY开头的设备为制氧设备等。
对系统管理人员、业务领导、维修作业长、设备工程师、设备信息员和维修岗位工等各种角色进行了详细分工并进行角色权限的分配,最终确定各种用户的角色和职责。
(二)IFS系统管理制度。为了充分利用好IFS系统,实现以流程和制度规范设备管理,制定了严格的系统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自系统上线以来,已对IFS系统管理办法进行了四次大的修订,尤其是第四版管理制度,修订幅度很大,管理要求更高,对于未按制度要求执行的进行考核。每月通报各单位IFS系统运行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并请各单位认真对照通报内容、IFS系统管理制度,查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
三、IFS系统应用实效
IFS系统自投用以来,为邢钢的设备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设备管理的透明性和可监控能力大大增强。由于IFS是基于公司统一的服务器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服务,根据不同的系统授权,可以实现公司、分厂、作业区等逐级监控网络,对于某些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管理部门可以了如指掌。管理的透明化,使设备管理过程得到全方位的监控,一切问题大白于网络,使得管理的要求和精细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二)设备维护检修档案得到严格细致的记载。根据IFS流程规定的输入内容,一张工单具有许多诸如故障描述、处理方式、责任人、备件消耗、检修成本等重要基础信息,这些信息的记载不仅为设备运行勾勒出清晰的轮廓,而且为今后基于某个设备的故障和检修,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对于加强设备状态分析、避免同类故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三)资产成本意识更加突出。由于系统对于材料费用都要进行记载,并进行模拟过账,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统计资料,对比各系统的检修成本,不仅折射出各系统的管理水平,更主要是使所有材料消耗与检修一一对应,使基于设备、作业班组、员工的成本核算成为现实。
(四)预防性维护的意识显著增强。上线后显著的收获是通过建立PM维护计划和基于日历和事件触发的工单(WO),使长期以来一直推广而成效不够直观的点巡检工作,变得更加规范。
(五)检修的计划性大为增强。过去无论是周还是月度计划检修都很难实现。IFS上线后,利用工单的父子结构将一周的计划检修工单建立成一个工单,一旦计划项目无法兑现,则整个工单无法关闭。不按时完成工单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这样,迫使设备管理系统从计划的拟定到实施都更加慎重,计划的制定更具科学性,计划检修项目的完成也成为必然。
四、IFS系统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熟练掌握IFS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转变观念、运用新的工作方式,即在IFS系统上提出问题、跟踪问题、处理问题、分析问题。我们不少设备管理人员仍沿用原有工作方式,不会利用IFS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二)设备关键指标有待继续稳定、提高。有些设备指标不稳定,波动很大。如故障停机率,本来一段时间内很稳定,但说不清什么时候会突发一次大的故障,导致整体指标严重下滑。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设备控制能力还不够强。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设备操作、维护保养、点巡检、检修等众多环节中某个因素控制不好,均能导致故障的发生。二是对设备本身运行客观规律掌握不清。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求精、求细、求实”的设备过程控制管理理念;必须坚持不懈地探索设备本身运行客观规律。
(三)系统有待进一步开发。系统自投用以来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有待进一步开发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挖掘数据潜力,以发现设备运行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到提前预防和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使设备发挥最大效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随着系统的深入运行,用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开发完善,增加新功能,赋予新内涵,系统才有活力。另外要与软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及时吸收、引进本领域先进的技术,保持系统的先进性。
(四)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需进一步加强。再好的系统,没有优秀人才的支撑,终归会走向失败。仍需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团队建设,要培养一大批既掌握ERP系统又熟悉企业管理业务,这样就能把ERP系统的先进理念、管理方法和企业的管理业务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