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
时间:2023-09-21 16:38: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纵观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总是不断出现又不断被淘汰,但是它们都创造了相当部分的国民财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它们在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细化社会专业分工,拉动就业和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企业已成长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此外,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助于抑制经济衰退。但是,由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制建设滞后,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够,财务制度又不健全,信用又没有保障,屡屡出现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始终过剩,就业压力大,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其健康迅速发展,这对于吸纳新增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启发民间投资、经济结构升级、生产力加速发展、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选题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融资理论方面,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France Modigliarti)和米勒(Mertor Miller)创建了当前被称为最有影响的融资结构理论,他们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提出了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的理论。2001年格雷戈里和塔涅夫研究了中国的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指出银行的激励问题、银行手续、抵押担保条件、信息问题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VArora在2006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双年度论坛上的报告表明,中国企业融资中90%的投资来自内部资金(大约50%)和银行信贷。
国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有王霖博士的专著《中小企业融资研究》,杨思群教授的《中小企业融资》等,2013年第10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邢乐成教授发表在《济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上的论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与出路》。邢乐成教授的文章共分四个部分,文章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现行金融体制造成的制度性原因,即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融资特点与现行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严重不匹配。针对这一制度性原因,文章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即从制度上建立两个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保障体系,并重点就第一个方面从商业银行融资体系、直接融资体系、小金融机构融资体系三个层面作了具体分析。2002年谢朝斌、董晨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一文中从政府作用、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三个角度概括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观点。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叙述中小企业界定及融资理论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融资难的成因、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建设问题,强调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以及社会各方努力的重要性。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表现
(一)间接融资难
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其资金需求增速迅猛。从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单个企业资金的需求量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并不大,但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整体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资金需求总量。但由于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且贷款风险较大,以及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等,再加上基层银行发放贷款的权限相对有限,致使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经常以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或缺乏抵押资产等为由而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并客观评估其信贷需求和信贷风险,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总体上来说,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二)直接融资限制多
从中小企业发展总体趋势看,只有拥有较大的规模,较为成熟的技术,较为规范的管理体制,以及较为成熟的商业营销经验的公司才有上市的能。诸如能够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并且明显具有优良的发展前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小型企业,而其他只能具备潜在发展潜力但与当前国家政策与指定发展路线并不相符的企业无法满足法律与政策的要求只能望而兴叹,难以获得上市的机会并且受限于通过股权融资渠道去过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而面向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还不够发达,使得部分中小企业只能“望股兴叹”。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面向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还不够发达,使得部分中小企业只能“望股兴叹”。
(三)依赖非正规金融渠道
小型企业通常具有更具独立性灵活性的优势但由于资产有限抵押能力不足以及信息来源有限,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正常援助。而民间信贷机构则补上了这个市场漏洞,不仅具有门槛低的优势更具备操作灵活手续简便等特点,特别适合中小型企业融资需要。表面上求助于民间机构意味着选择了更高成本的融资渠道但是他们毫无疑问更加适合这个空白市场的需要。不只是企业信用,各种体制外的非常规借贷已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空白市场的重要补充。
三、中小企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原因
中小企业信用资源不足,经营风险高。由于经验不成熟,各种竞争因素落后于其他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带来了产品竞争力地下,运营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此外,企业文化与经营者本身素质较低,经营中存在马虎管理和违规操作等问题,使得企业始终处于最原始的经营状态,只能做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加工型企业。同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诸如融资困难,领导无能、技术落后等,产业无法照常升级转型,其经营前景极具不稳定性。因此,融资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金融机构原因
从前面分析知道,无论初创时期还是现在,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商业银行。往往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一律实施“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战略,使得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融资极为困难。不仅如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有相当幅度的上浮权利,但这种上浮还无法弥补其风险损失,所以只能通过设置“补偿性余额”、收取违约风险的方式弥补风险。显然这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对中小企业带有较大的歧视。
(三)政府部门的原因
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首先中小企业立法不规范。目前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法规政策,缺乏一部统一规范中小企业的立法,造成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其次法律执行环境差,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默许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法律对银行的保护能力差,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恐贷”心理。
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工业4.0中小企业融资难;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将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支撑点,把资金注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使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成为一个整体,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和内在价值。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解决由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供应链节点资金流的瓶颈问题,还能够缓解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日益凸显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概念厘清、理论分析方面。霍夫曼(Hofmann)首先梳理了供应链金融的要素、参与者以及功能。福尔等人(Pfohletal)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了如何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率来降低资本成本。马西斯等人(Mathisetal)指出以合理的成本满足客户需要从而实现长期利润的最大化才是正确选择,因此需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给予融资支持。塞弗特等人(Seifertetal)认为核心企业应该在挤压供应商产生对手风险以及获得的运营资金占用成本削减之间做出一个权衡取舍,并提出反向保理是一种较佳的方案。国内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探讨供应链金融。夏泰凤指出供应链金融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并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仍存在的问题。熊熊等人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修正并完善了现有信用评价体系。二是从业务的角度归纳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各种模式。目前国内还鲜有论文分析在“互联网+工业4.0”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列举了国内外一些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创新,与传统供应链金融对比,发现当前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创新
以渣打银行为例,渣打银行建立在合作伙伴关系之上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供应商融资合作伙伴。渣打银行与当地经合组织银行紧密合作,共同了解并评估融资客户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策略,并对客户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进行评估,为它们提供融资。当客户的关键供应商收到订单或信用证时,渣打银行根据其采购订单的价值为其提供发货前的融资,供应商发货之后,将票据交予银行,发货前融资自动转为发货后融资;对于非关键的供应商,一般只提供发货后融资。
三、新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变化
(一)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
与互联网结合构建线上供应链金融,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变化,如仓单/存货质押融资电子仓单融资。电子仓单融资采用线上授信,将“电子信用”作为“金融信用”的补充,双重授信有利于降低授信风险;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给银行的实地走访带来很大障碍。相比线下企业,线上融资企业规模小,融资频率高、额度小,供应链稳定性程度低,违约风险有所增加。
(二)与物流公司的合作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网络化”,建立物联网。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关系仅限于合作伙伴,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过程中,需要通过物流企业对货物等进行运输、仓储监管。由于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大部分为合作关系,结合程度较低,难免在上述环节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个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仓储管理、信息共享、物流跟踪、资金流向等方面充分掌握信息流向,与物流企业紧密结合,掌握各项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入物流的各个环节,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储存、分析、挖掘,建立自动化的预警平台,及时与物流企业进行互动、信息反馈,降低信用风险。
(三)与电商平台合作
传统供应链金融没有与互联网结合,之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逐步建立了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而现今基于B2B电商平台、基于B2C电商平台、基于支付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也逐步开始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竞争愈加激烈。银行与电商企业的合作,实际上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国际上,UPS等大型物流企业已经靠物流金融业务取得了新的利润增长。一方面,对小型经销商来说,流动资金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存货占了流动资金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企业急需利用存货融资。另一方面,银行已经有了相对规范的不动产抵押的贷款体系,对于动产抵押,银行必须寻找第三方企业来协助开展业务,以求对质押物的规格、质量、不断变化的价值等的深入了解,以便在贷后对质押物进行管理。同时物流行业也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多地关注物流提升附加值。一方面电商拥有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银行降低信用风险,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亟待解决。
(四)质押物范围
在银行的传统的贷款中,信用贷款依托于自身的资信情况,保证贷款依托于第三方的良好信用,这两种模式都不需要以自己的资产作为担保,抵押贷款也仅仅利用了资产中的固定资产部分作为担保。但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他们请第三方作为担保的成本非常高,自身的发展情况又不足以申请信用贷款,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房地资产非常有限,因此传统的贷款业务自然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在“N+1+M”网络中,信用是可以传导的。一方面,银行可以从供应链的经营中预警到违约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为了避免自己的信用受到牵连,也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在信用链中,必然会有大量的信息交互和共享,银行可以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将重点转向供应链上下游的真实贸易情况,开展集群的融资业务,将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也通过核心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实力获得提升。但随着质押物范围的扩大,对银行的资产审查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会更高。
四、对策和建议
(一)与核心企业合作
与核心企业合作,可以降低融资风险。与核心企业合作,可以将风险管理的重点从资信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转移到资信水平较高的核心企业,是否与核心企业有贸易关系,这也成为对中小企业资格认定的一种方式。并且,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自偿性的特点,与核心企业合作还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每笔供应链融资的贸易背景和结算信息,更加有效地控制资金流和现金流,同样降低了风险。通过一揽子解决方案,使供应链中的参与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原来静态、单个企业的风险控制转为动态、系统的风险控制,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二)通过物流企业沟通上下游
可以建立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成立物流银行部门,由物流企业和银行共同管理,负责沟通供应链中的上下游环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银行的业务量,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
(三)建设信息化平台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供应链中的各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交订单并做出反应、发出业务请求等都可以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完成。通过该平台,银行可以全面地掌握各个企业的交易信息。在提高各企业的交易效率的同时,大大缩短授信过程,并且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四)扩大质押物范围
可以通过合理的模式设计,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加入担保范围进行融资,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成为银行间差异化的关键点。将动产质押和不动产质押结合起来,还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五)建立统一信用评级指标
将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统一起来。引入债项评级,就是要对供应链的运营的情况、交易资产的特征以及交易对手的资质进行评级,因为中小企业在与核心企业的交易中,这些业务比较稳定,这样,银行就可以剥离中小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不透明,针对业务授信。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中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应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和发展前景。从这个评级指标可以看出,在传统信贷业务中,银行主要考察企业的财务指标,如果按照这个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中小企业因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是很难获得融资的。银行在推行供应链金融时,需针对业务特点,建立供应链金融的信用评级体系。
(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扩大担保机构的总体规模,提高其实力;加强银保的合作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业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倒逼银行业改革创新,供应链金融就成为了银行业突围手段之一的小微信贷的重要技术。工业4.0要求建立完善的物联网,随着物流和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在不断的创新,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物流企业合作,才能使供应链金融发挥最大的效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陈婳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5]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内容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为了加速自身的发展必须通过一定途径进行外部融资,融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效率比较高,而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或其他原因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很低,融资矛盾非常突出。
关键词:企业融资 效率
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尤其对于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更为珍贵,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依赖银行借款,但自2009年以来我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小企业很难融得资金,很多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破产。我国有970万家民营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因此民营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解决好企业的发展问题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融资效率的问题,提高融资效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资金困扰,从而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进而可以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企业的融资效率,找出影响因素提出有效措施,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内外企业融资研究回顾
(一)国外企业融资综述
企业的融资问题的研究基石是米勒的MM理论,在严格的假设之下米勒认为企业的资金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MM理论是基于严格的假设之下的,但并不能很好的应用于现实,只是开拓了一种理论框架。以后的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研究。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ekling,1976)提出了新观点,他们认为债券和股权融资都会有成本,最优的资本结构应该是使成本最小。利兰(Leland Hayne)和派尔(David pyle,1977)及斯蒂芬・罗斯(Rose,1977)引入了信号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一种向外界传达信号的方式,企业要注意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国外的学者虽然只研究企业的融资,并未涉及到融资效率,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重大意义。
(二)国内企业融资效率研究综述
国内的许多知名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以企业融资机制、模式,融资方式的成本及风险为主。赵得志、李国疆、周好文(1999)提出,融资效率既包括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也包括资金能够流入到最优价值的流域上。叶望春(1999)将融资效率进行了分解,分为企业融资效率、商业银行效率等方面。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发现,过去对融资效率的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精力主要放在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融资效率;只是从宏观上来考察融资,缺乏对企业的具体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考虑公司制度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考察国企和民企的融资效率,切实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造福于企业。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
(一) 国企的融资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大的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融资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国企的融资有三大特点:第一,过去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而现在融资渠道多元化,银行贷款、债券、股票都是企业青睐的融资方式;第二,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缺点,我国的国有企业虽然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但是受到多方面的管制和制约,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比例不足,不是主要的融资方式;第三,银行贷款的比重居高不下,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获得间接资金,国有企业有比较大的投资时往往倾向于向银行贷款,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也喜欢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但这样的情况曾经给银行带来了巨额不良贷款,严重威胁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国有企业长期依赖于银行贷款会严重制约自己的融资规模,势必不能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同时自己的融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方向,国有企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内部融资不足,主要依赖于外源资金,因此明晰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很有必要。影响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有:第一,融资模式,我国主要依赖于债务融资,而债务到期必须要偿还本金,一旦偿还出了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企业,严重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第二,股权结构,目前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股权都掌握在国家手里,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这样就造成一股独大,现股东对企业的监督不足,国有企业通过股市融资之后,将筹得的大量资金进行盲目的投资,大量的资金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对国企的融资效率造成巨大影响。第三,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国有企业严重依赖于银行信贷,当银行信贷较为宽松时还容易融得资金,一旦紧缩银根企业很难融得资金。
(二)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
我国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资金的短缺一直困扰着企业,也成为其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民企规模、我国的资本市场状况和政治体制的因素,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更难融得资金。民营企业的主要现状就是资金困境,资金困境主要体现在,一为需求困境,表现为民企在融资时有盲目性,没有合理科学的规划;二为融资渠道匮乏,我国没有高风险债券市场,民企只能依靠单一的银行贷款,融资渠道非常少;三为融资工具极少,中小企业很难能够上市或者发行债券融资,缺乏有力的融资工具,也加剧了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四为缺乏监管,民企资金融得资金后,对资金缺乏有效监管,不能通过有效的经营来获利。
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解决了我国大部分的就业,因此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的腾飞有巨大帮助。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与国有企业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影响因素有:首先,企业的规模。民企的规模普遍很小,因此外界对其偿债能力存在很大的怀疑,加之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都严重影响了民企的融资效率。第二,企业的质量,我国的民企鱼目混珠,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质量很好,有的质量很差,外界很难通过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甄别,资本市场对民企做出投资决策时会比较慎重,也严重影响了融资效率。第三,企业的诚信,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债务人的还款意愿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我国缺乏严格的诚信体制,坏账以及银行的不良贷款时有发生,外部的不信任也严重制约了民企的融资效率。此外,民营企业也受宏观经济形势的严重影响,当银行收缩银根时,银行首先会削减对民企的信贷,使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少的民营企业受到致命打击。
改善我国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对策
(一)改善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的对策
1.对国企的股权结构进行变革。我国的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很多的变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的制度,但是我国国企中国有股过高,高级管理者也大多是由国家直接指派,还有很浓厚的政企不分的现象。这样董事会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就很小,又加之高昂的成本,很容易造成了腐败现象,也造成了国企大量的不良投资,严重危害了国有资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股权深化改革,使股权分散化,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约束力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样可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能极大的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2.提高国企的治理结构。董事会在公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所有者和经营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董事会掌握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对管理者的绩效进行考核,从而实现有效的监督。但是我国的很多国企董事和经营者是“同谋”,不能代表股东的真正利益,董事会的监督力度就不足,使企业的经营不完美,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因此必须改善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对高管的监督力度,适当的扩大董事会的规模,规范各专门董事会的职能,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
3.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企的融资效率不足,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负有很大的责任,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对提高融资效率有重大意义。我国必须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监督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股票运营环境,切实保护好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发挥股票市场的投资融资功能。仅靠深沪两市很难满足经济的投资融资需求,我国要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大力发展场外市场,加快企业股票的流通速度。我国的资本市场投机过剩,大量充斥着短线投资者,理性的长期的战略意义的大额投资者却非常的匮乏,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广大投资者的引导,加大力度培养成熟的投资者,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对策
1.完善民营企业的体制。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信息不透明,外界很难获得民企的真正财务信息,民营企业因为规模的因素也急缺优异的财务人员,加之企业没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要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我们必须要解决好这一点,建立良好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法律法规,鼓励监督民营企业定时准确的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使中小企业走向透明化。政府还要大力营造一种诚信体制,加快我国的诚信体制建设,使民营企业建立诚信的高大形象,加大外界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度,只要做好这几点,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会大幅的提高。
2.完善适合民营企业的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想方设法的解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欧美有高风险债券市场,中小企业可以以此为平台,向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发行中小企业债券,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要求。我国没有高风险债券市场,使民企减少了直接融资的平台,我国虽然有创业板市场,但市场容量非常小,各方面的制度也不完善,不能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因此,我国要加快创业板的发展速度,让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创业板来筹集资金,同时也要加快中小债券市场的发展,通过资本市场来优化配置资金,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
3.建立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光靠市场的作用很难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又是如此的重要,政府一定要参与进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很多国家,例如日本都有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我国建立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银行也迫在眉睫。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国家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同时通过资本市场来筹集一部分资金,设立政策性银行,专门为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服务,不断壮大中小企业的实力,使其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结论
我国的企业普遍都有融资难的问题,而融资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研究影响融资效率的因素,得出提高融资效率的对策,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两大阵容,他们各有各的历史使命,各有各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分情况对他们进行分别研究。国有企业由于规模庞大,加之政府的大力扶持,手上握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融资效率较高,资金较充裕,影响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因此提高国企融资效率的手段主要为加强公司的治理与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发展历史短,规模小,自身有缺陷,银行贷款成为他们的主要融资渠道,但银行又不愿对其贷款,因此融资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对策主要有建立政策性银行,建立民营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平台,扩宽民企的融资渠道等。
参考文献:
1.高有才.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3
2.龚靓,吴陶.从融资效率角度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J].经济视角,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