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能化风险防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通过分析现有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下的问题,对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文件预警、案例预警、自动建议预警、诚信预警、廉政预警、智能布控、盲查盲验等七项功能,着力于实现风险管理业务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并对该方案的预期成效进行进行评价。
【关键词】
风险管理;风险预警;诚信廉政;智能布控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形势严峻,许多国家在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要求等技术层面实施的保护措施呈现越来越频繁、技术要求越来越苛刻的趋势。据调查,2014年,在全国出口企业中,有23.9%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因退货、销毁、扣留、取消订单等直接损失达685亿美元,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出口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同时,进口产品发现的质量问题日益增多[1]。检验检疫作为监管部门,亟需智能化系统构建风险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针对性、实时性、可追溯性。
1现有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具有以下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新业务管理思路的落实存在瓶颈,需要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化手段予以支撑。目前,风险分析的意识普遍加强,风险分析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逐步深化,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辅助系统,在风险分析以及预警过程中难以有效实现[2],存在诸多不足:(1)风险预警数据支撑不足。由于数据过于分散且存在电子版与纸质多种介质,缺乏稳定有效的数据源为风险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参考。(2)缺乏量化手段。由于现有数据未能实现数据数字化,进而影响了管控逻辑化及量化,影响了效率及公正。(3)风险预警滞后。一方面发现对不合格产品逐级上报,再按程序进行风险预警,存在周期较长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外法律法规召回等信息更新频繁,外来风险召回或通报案例的产品还是存在滞后现象。(4)风险预警缺乏针对性。检验检疫相关工作涉及专业广泛,商品门类丰富,同时各项法规要求等信息一般以文件、通知的方式予以下发,没有与每一个工作岗位甚至是每一批申报货物的信息进行关联,缺乏针对性,需要检验检疫人员自行手机学习落实相关预警信息,费时费力,容易掌握不全面,这就需要系统跟岗位跟货物关联,筛除大量无关信息,当岗位或货物相关时及时提醒,以便及时与当前工作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5)风险预警缺乏智能化高效反馈机制,规则的调整比较滞后,不及时,亟需搭建智能预警系统实现实时分析数据,动态调整,高效反馈,把好预警的有效性及实时性。(6)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主要靠人工通过建立台帐记录、人工核销等方式进行,费时费力且容易存在人为因素干扰,易存在“打招呼、暗箱操作”甚至“权力倒挂”等可能,且由于施检人员对要求的解读不同易造成把关尺度不统一等问题,影响风险布控的客观性、权威性。(7)现有风险管理系统多样化功能单一,信息量不全,风险预警应将企业诚信、法律法规文件要求、检出结果、廉政等多种风险统一纳入管理,使不同个岗位的业务人员执行不同环节的工作任务都能始终保持风险意识。
2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探讨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根据近年来业务信息化建设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探讨并提出了信息化智能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实现与业务信息化系统的有机融合与互动,风险管理模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搭建,包括“五大预警、1个布控、盲查盲验”,即:“文件预警”、“案例预警”、“自动建议预警”、“诚信预警”、“廉政预警”、“智能布控”、“盲查盲验”等七项功能,着力于实现业务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将文件要求、典型案例、诚信记录直接作用到每一批具体的报检单据,提示风险,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同时对于布控等敏感工作,减少人工操作透明度差、公正性容易受到质疑的问题。(1)文件预警系统将业务相关的文件、警示通报等,根据具体的内容从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四个方面建立标签,并在用户页面同时开发预警信息提醒功能,通过比对系统自动将文件等要求进行提醒。(2)案例预警管理者可以对于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标注并附要求性的说明,案例预警的信息通过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四个字段与申报信息进行自动关联比对,对于符合预警条件的申报货物自动提醒用户。(3)自动建议预警预警系统根据业务系统数据动态情况、检出率、疫情动态信息从HS编码、输出国家两个方面掌握检出率的发展趋势,对于高风险进行自动提醒,指导用户前瞻性地开展业务工作,掌握某国家总体货物质量水平和疫情风险。(4)诚信预警从诚信风险预警方面建立机制,记录每批单证的诚信情况。根据违规次数及情节严重程度系统可直接提醒,甚至系统自动或用户电脑录入生成黑名单。系统根据规则要求的管控措施在企业申报时形成管控行为,例如加大抽验比例。(5)廉政预警系统根据用户的行为,根据设定的风险因素,从每天流转的大量数据中,将相符的风险行为进行集中提醒与公示,为执法过程监督提供线索。(6)智能布控当需要对商品进行抽批、留验等布控措施时,我们可以先定义风险点,分析出风险因素,如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等,对各风险因子的逻辑关系、量化数值、加权因子进行定义[3]。通过综合风险分析,从上述因子出发形成量化的可执行的智能布控措施并开发相应的信息化程序,在需要布控的环节,自动执行布控措施,针对每批货物的具体申报信息现场组织规则按逻辑运算,形成该批商品的最终风险系数[4],并通过相应界面展示给用户,精细、智能化布控。(7)盲查盲验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打招呼”、“暗箱操作”等对执法公正性的干扰,可在风险管控信息化系统中,通过“盲查盲验”规避隐藏蜜柑信息,来控制廉政风险。黄岛局在“云平台”项目中率先提出这一思路:将一批货的部分敏感报检信息及报检号隐藏,通过系统生成新报检号,仅在系统内将新报检号与原报检号相关联,随机进行拆分,由不同的人去查验;科长不能进行定向分单;科员施检的时候不知道报检号、收货人、发货人等敏感信息;施检完毕前,货主、科长、施检人员都不能知道具体施检人员;任务分配与查验场地查验准备紧密衔接。
3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成效预期
以上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可为风险管理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有效支撑,有效解决风险管理思路的落实存在瓶颈的问题,该智能化风险预警系统投入使用可以预期有以下方面成效:(1)系统通过介质上传文件、典型案例、日常业务流的动态走势可实现数据量化。(2)综合智能系统的自动运算执行,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效率,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时效性。(3)通过智能化系统可改善上报程序多,进行风险管理不及时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外法律法规召回等信息更新、外来风险召回或通报案例的也能得到有效推送、提醒。(4)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商品推送有效预警信息筛除无关信息,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避免了无效信息,便于集中高效处理当前业务工作,使业务流程更加顺畅。(5)风险预警可实现智能化高效反馈机制,通过智能化系统加实现与业务系统的互动,及动态调整,大大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前瞻性。(6)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直接、准确。风险管理系统经风险评估后直接输出结果,这种“傻瓜式”的操作方式可让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和简单,检验人员在检验监管中“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监管有效性得到加强,系统在业务模式创新的同时对廉政风险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可做到尺度统一、信息透明、监管高效[5]。(7)可实现智能自动布控。根据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等因素在需要布控的环节,自动执行布控措施。(8)风险管理智能系统将企业诚信、法律法规文件要求、检出结果、廉政等多种风险统一纳入管理,强化了痕迹管理,通过该系统的每个报检批的检验检疫结果包括抽检比例、判定结果都会留下痕迹,记录在数据库中且不能更改,而且系统可实时查询某一批单证记录从而全面掌握一线监管人员的实际操作情况。由于信息的透明性,可追溯性,规则的统一性,可实现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将企业诚信纳入管理,有利于实现“内廉外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编者.打破贸易壁垒发展绿色产业[N].中华合作时报,2015年1月30日,A6版,
[2]李宗,华菊.浅议检验检疫风险与防范管理[J].江南论坛,2012(3):54-55.
[3]段文仲.模糊综合评价在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2006,16(1):16-18.
[4]闫华红,董旭.企业信息化风险的识别与评估[J].中国科技论坛,2013(6):70-80.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垣曲县供电公司,山西 垣曲 043700)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资源的供应日趋紧张。我国电力企业在实际的抄表结算业务中,由于传统的核算业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导致了电力的极大损失,为企业正常运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电力企业需要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日常用电需求,面临着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误差导致了电力的浪费现象。本文在分析供电企业智能化应用的基础上,描述了电力抄表核算业务在智能化应用中的措施和方法,以及电力抄表核算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抄表;核算;智能化
0 前言
随着电力营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应用,抄表核算业务也发 生了深刻变化。摆脱传统的人工管理造成的业务分散、效率不高的现状,实现抄表核算智能化已成为电力营销业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智能化应用的背景
1.1 落实大营销体系建设的要求
供电公司“大营销”体系的建设使抄表核算业务实现了集约化、专业化管理。传统的现场抄表、人工核算及收费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业务需求,造成电力营销人力资源、客户服务资源大量浪费,无法有效地建立“客户导向型”的高效灵活服务机制。
1.2 解决电费抄核业务的短板
长期以来,受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制约,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以大量的人工参与操作为主,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加上业务环节众多、标准不一,导致电费抄表核算工作耗时、费力,差错频繁,效率低下。同时,现有的抄表核算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不能对抄表核算各环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测,难以提前发现风险隐患并及时处理,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抄表核算工作的预警防控管理,解决抄表核算业务的短板。
1.3 适应工作方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集约化运作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成应用,从技术上来看,抄表核算工作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摆脱因传统人工管理而导致的业务分散、效率不高的现状,弥补人工抄表和核算的监督不足,充分利用抄核业务系统集成应用成果,实现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已经成为当前营销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要求。
2 智能化应用的措施
抄表核算智能化是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为依托,将客户抄表、电费计算、电费复核、电费发行等传统业务环节通过自动调度任务、队列控制、流程自动传递、作业全过程监控等各项功能有机结合,实现抄表、核算过程的智能化处理,可极大地提高营销业务处理效率。
2.1 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一是加快专变终端和智能表加装步伐。实现客户的用电信息实时采集是推进抄表核算业务的前提。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分步有序地组织终端和智能电表的加装是保证采集系统广泛推广运用的基础。二是扩大集中远程抄表实施范围。改变旧有的分散、人工、现场的抄表模式,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现代化抄核模式,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为依托,对采集系统覆盖地区的客户全部取消人工抄表模式,实现集中、自动、远程抄表,不断提高自动抄表应用比例,提升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
2.2 实现智能化数据系统的对接
按照抄表核算智能化的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需进一步实现与营销业务管理系统数据的实时有效对接。在目前营销系统中的营销主要业务流程、业务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智能化应用模块,将自动化采集的抄表段由以前人工操作的制订抄表计划、抄表数据准备、抄表数据上传、电费计算等工作交由计算机在后台自动处理,系统根据设定相应的复核、审核规则,对用户自动进行筛选、判断,达到在线监控、自动发行的目的,实现营销业务管理系统抄表智能化,智能判别抄表数据,减少人工抄表差错。
2.3 创新智能化应用管理模式
智能化抄表核算管理模式的推行将传统的人工制订抄表计划、人工数据准备和人工现场抄表转变为自动制订抄表计划、自动进行数据准备、自动获取抄表数据,大幅度提高了抄表效率;将传统抄表核算流程中的事后人工核对档案错误改为提前自动对档案的正确性进行分析,利用智能化抄表核算体系对客户档案的正确性进行校验,确保了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将传统的人工表码及电量初核、人工电价及异动审核和人工电费发行转变为自动电量初核、自动智能复核分析、自动电费发行,实现电费核算全过程的智能化。
2.4 加强业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智能化抄表核算模式的推行使核算异常派工和稽核工单流转等业务内容由传统的人工事件监管改为全流程过程管控,由过去的点控制改为面控制,实现了事件处理的全过程监管、集中监控和实时监控,增强了业务工作的管控能力。采用统一的缺陷处理流程,通过复核异常、异常信息确认、异常分类、异常派工、异常处理、异常归档和复核确认环节,实现复核异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异常差错的体外循环和不规范行为。
3 智能化应用的成效
电力抄表核算智能化是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重要成果。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全面优化业务流程,彻底变革了传统的人工电费抄核收管理模式,有力促进了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现代化建设。
3.1 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了抄表核算工作效率
自动化抄表核算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采取人工抄录或抄表机上下装等手工输入模式,实现了抄表核算的智能化运行,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稽查监控系统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通过专业化运行维护实现了用电采集信息的挖掘分析和专业系统的业务融合,实现了抄表管理和核算管理的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电费抄表核算工作效率。
3.2 构筑信息防火墙,提高了抄表核算工作质量
抄表核算智能化建设中的营销同业对标系统和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构筑了“三道”信息防火墙。通过档案层防火墙,对新装、变更及维护操作进行基础信息把关,确保源头数据不出错;通过示数层防火墙对采集系统,对初抄、核抄数据进行关口审核,确保获取数据的准确;通过电量电费层防火墙对电量计算、电费计算、电量电费退补进行把关,确保电费计算信息的正确无误。通过三层信息防护体系的层层把关,有效提高了核算质量,降低了核算风险。
3.3 实行闭环管理,降低了业务异常差错发生率
业务开展过程中,通过档案校验异常、业务异常、自动化运行异常等业务模块,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缺陷处理,对每一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督促落实。通过复核异常、异常信息确认、异常分类、异常派工、异常处理、异常归档和复核确认等管理环节,实现业务复核异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异常差错的体外循环和不规范行为。
3.4 实时监控常态化,增强了营销业务管控能力
智能化建筑是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包含了自动化系统、火灾防控系统以及通信连接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提高建筑质量,减少建筑施工成本以及提高建筑施工效率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智能化建筑的完善和发展,式建筑中的关键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必要性
(一)智能建筑项目的特性需要
智能化项目一般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建设规模也比较庞大,因此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收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环节不容易控制,所以智能化建筑对于施工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智能化建筑的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对影响到施工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要选取一种科学性强、风险程度较小的施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各种分析和整理,进行复杂的运算,而运算过程与计算机技术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环节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进行开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建设中进行应用,是智能化建筑的特性所需要的。
(二)智能化建筑工程中项目管理方面的需求
建筑施工中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开展以及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工程管理不是某一个方面的管理,而是对工程整体进行的系统化的管理,包括了工程施工设计的管理、合同方面的管理、施工安排以及其安全性方面的管理等。在这些复杂的管理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庞大的工程管理项目要求具备自己的数据库进行资源信息的整合处理,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项目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与现代科技中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集合起来,建立自动化系统,火灾防控系统等的新型建筑理念。智能化建筑具有现代化程度更高,服务质量更好,居住环境更舒适等特点,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体现,是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新型建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领域已经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进行通信连接,对建筑内的监控系统进行合理化分部以及建筑中更方面系统之间的协调等。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能有效将智能化建筑内的信息系统汇聚到一起进行集中监控管理,体现建筑的智能化特点。
(一)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智能化建筑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其设备数量、设备本身的智能化程度以及这些智能化设备的管理系统。智能化设备包括了建筑中的监控系统,水、电、气的供给、中央空调、智能门禁系统、电梯设备等,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整,给用户制造一个更加方便、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智能化建筑系统包含了几个子系统,通过通信协议接口进行连接和管理,其具有以下功能。
1、科技应用安全监控功能
现代智能化建筑中监控系统的必不可少的,该系统是保障客户人身财产安全的关键设备,监控系统包括建筑内部的监控设备和门禁系统。监控设备可以有效监控到可疑人员的进入建筑物内,方便及时进行处理。门禁系统可以有效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当有人非正常进入建筑物内时,门禁系统会发出警报,保安人员可以及时对外来人员进行控制。
2、消防灭火报警监控功能
自动化系统还包括对火灾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包括烟雾传感器和自动喷水系统。烟雾传感器是在烟雾指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感应器就会将数据传递给控制中心并拉响警报,在必要时还会开启自动喷水系统,进行自动灭火。
3、实施集中监控功能
集中监控是指对智能化建筑中其他的应用设备进行监控,例如对配电中心包括照明系统、电梯电源、配电室等设备进行全面监控。在设备出现异常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处理,以免设备问题给用户造成的不便甚至危险。
(二)多系统集成化建筑的结构
集成化建筑结构是由多个系统共同组成的,由一个总管理端进行集中控制,对整个系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决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系统中进行应用,可以有效的对建筑之间的信息进行协调处理,同时对建筑的设计方案和数据的计算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在智能化建筑中应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技术的运用和协调分配,以便于实现功能分配的需要。
(三)计算机技术系统管理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的数据是需要随时更新的,早期的应用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建筑的要求,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更新和进一步的完善,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更符合现代建筑的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整个系统中起到统一管理和协调的的作用,然后将智能化建筑的各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的应用
(一)系统集成技术原理
1、网络的匹配问题通过协议转换器得到了解决,任意的新系统都可以被集成到原有的系统中去。
2、硬件厂商与软件的开发之间长期存在着矛盾,同时也是软件操作系统与设备控制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部分矛盾,制定了OPC标准,OPC标准可以完成系统的集成和软硬件数据的读取和录入,,并且对各方面的设备进行互相的联通,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可以互相操作的性能。
(二)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
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一般分为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和管理中,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综合使用,来保证实施的顺利,和智能化建筑的有效管理。
(三)多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应用
对于不同的智能化建筑,多系统集成模型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模式当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集成平台可以分为三层分平台,第一层分平台是数据通信方面的,就是数据的标准接口和子系统之间的任务交换;第二层分平台是分析控制;第三层分平台是协助决策功能。各个子系统是集成平台和整日模型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智能化建筑5A 组成要求,共有包括数据通信设备、保安监控、办公、通讯联络以及火灾隐患应急预警自动操系统接口在内的五大自动化系统接接口类型,并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文件、程序、数据信息的调用以及对等交换。
四、计算机技术与通讯监控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与通信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几下几方面:
(一)现场监控系统,现场监控系统就是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以便于能够智能化调节现场环境。
(二)区域性监控中心系统,区域性监控中心相当于一个中转站,作为进入智能化、远程化的一个起始点。
(三)集中化监控中心系统,集中监控中心通过采用相应的区域监控中心对图像、数据等信息进行分析,将监控到的数据库真实的反映出来,并进行相应的保存。
(四)计算机技术监控终端,要完成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建筑通信监视应用程序任务,自然离不开先进的监控终端设备,这些监控终端设备包括智能开关、显示屏、电源以及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在内的环境监测设备、温度、湿度控制设备、通风设备以及控制设备等监控终端。
关键词:ATM机具 犯罪手段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03-02
近年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建设,通过布放ATM机等银行自助终端的形式,实现余额查询、提取现金、卡卡转账等服务功能,以此减轻银行柜面压力。与此同时,犯罪分子针对金融系统ATM机犯罪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银行、客户的资金安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风险防控意识不强,管理不及时等造成的客户资金损失案件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加强和维护金融稳定与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护银行社会信誉和客户利益,金融机构不断提升ATM机的管理水平,切实有效地做好ATM机的风险防范工作成了当务之急。笔者选取山西省晋城市农村地区作为ATM机具管理研究切入点,探索农村地区银行卡自助终端的有效管理途径和风险防控对策。
一、辖内金融机构ATM机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根据2011年底调查,晋城市共布放ATM机161台,其中:工行布放ATM机35台,农行布放ATM机39台,中行布放ATM机12台,建行布放ATM机19台,交行布放5台,农信社布放28台,邮储布放14台,晋城银行布放ATM机9台。
2.使用情况。近年来,晋城市银行业的自助设施布局调整工作稳步推进,自助设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开机率达100%,交易量、交易金额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11年农信社开通银行卡业务并且大量布放ATM机以后,全市农村地区自助设备的布放数量有了质的突破。但是ATM机布放仍然集中在县城,乡镇和村的布放比例只有31.68%,并且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资金流通量比较大的少数乡镇。
二、ATM风险防范情况
1.ATM风险隐患情况。据调查,近年来晋城市农村地区相继发生了12起涉嫌ATM机风险隐患,根据案件情况来看,有2起为醉酒后无理砸毁ATM机的行为。有4起是对自助区非法安装读卡设备,伺机利用ATM机盗用客户资金,其中,2010年10月,晋城市农业银行城区支行东关分理处ATM机具被4名不法分子安装读卡设备,窃取61名客户银行卡信息(分别涉及农行卡18户、建行卡14户、工行卡18户、邮储银行卡11户),划账客户资金4.3万元,由于银行人员及时发现,冻结账户资金,未造成资金损失;2011年先后3起分别是在建设银行自助区非法安装读卡设备,伺机利用ATM机盗用客户资金的情况,当时就被建行监控中心及夜间巡逻值班人员报警、布控,配合公安机关成功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当即移交公安机关,未发生任何资金损失。有3起案件为用口香糖等粘挡监控器;有2起案件为在ATM机上粘贴错误的客服电话;有1起案件为插卡口有双面胶粘贴痕迹。案件隐患涉及全市工、农、中、建、邮储等各家商业银行,严重威胁客户银行卡安全。
2.犯罪分子惯用涉嫌ATM机犯罪的主要手段。通过对晋城当地涉嫌ATM机犯罪案件分析,犯罪分子惯用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借助智能化工具窃取客户银行卡账号和密码。通过粘合ATM机出钞口,粘挡摄像头,加装外置摄像头,在插卡口安装读卡设备、安装假门禁系统等方式,窃取持卡人银行卡号和密码信息。二是伪造银行卡后,异地或跨行支取现金。在得到持卡人的账号和密码信息后,犯罪分子在第一时间“克隆”相同信息的假银行卡,迅速在异地或跨行支取账户资金。三是以缴纳电话费方式转移银行卡资金。在得到持卡人的账户和密码信息后,通过各商业银行客服电话,以缴纳电话费的方式盗取客户银行卡资金。四是假冒银行名义在ATM机旁张贴虚假告示。大致内容为:“ATM机系统终端升级,储户取款遇到不出钞、不吐卡等特殊情况,请立即致电24小时银联处理中心客服电话******联系补账,逾期不予办理,损失自负”,诱导客户拨打告示上联系电话,将资金转入其指定账户。
三、ATM机风险案件原因分析
1.公众银行卡知识匮乏,安全用卡意识淡薄。不少群众对银行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安全用卡知识不清,对金融机构防止银行卡诈骗的宣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办理银行卡业务时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形容易失去判断力,常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从而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如:即使发生正常吞卡现象,机器也会吐出吞卡凭条,屏幕也会提示吞卡,持卡人可持凭条到管理行领回卡;各金融机构都有5位数的统一客服电话,只要持卡人知晓这两点中的一点,就可识破犯罪分子利用设置“吞卡”障碍诱导客户拨打虚假告示电话而上当受骗的伎俩。
2.ATM机具安防能力有限,短期内难以全面改善。面对不断升级的ATM机犯罪,现有安装使用的ATM机具设计本身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增大了犯罪分子作案的成功概率。如:只要遮挡了摄像头,就可使犯罪分子置于监控之外;犯罪分子能多次在ATM机上粘贴假面版读卡器或门禁读卡器读取卡号,安装伪造的键盘盗取密码;能快速“克隆”银行卡信息并支取现金等,使犯罪分子轻易得逞。因此,有待于对ATM机实施更新升级,以提高机具本身技术防范能力。
3.ATM机犯罪智能化趋势明显,防治工作难度增大。不法分子利用ATM机实施犯罪呈明显的多样化、高科技、高智能趋势,使防治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犯罪分子通常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熟悉银行ATM机的运作模式,对银行的工作规律和客户心理有过精心研究,借助外置读卡器、摄像头、假键盘等智能化工具,利用客户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和银行卡知识的匮乏现状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作案方法简单,时间短、花样多,作案容易得逞,且案件不易侦破。
4.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难以实施有效打击。目前,国内打击不法分子利用ATM机实施犯罪的法律法规不系统、不完善,在利用ATM机实施犯罪的定性、责任承担、定罪量刑等方面无统一的明确规定,导致有关部门在治理ATM机犯罪的人、财、物投入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不法分子的犯罪定性和处置难度增大,客观上不利于预防和打击利用ATM机实施犯罪的行为。
5.社会防控体系不健全,综合防治能力不强。当前,利用ATM机犯罪行为具有高智能犯罪的特点,作案方法简单,容易得逞且不易侦破,这种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一大顽疾,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各个体系的共同努力和综合治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不快,相对滞后,综合防范能力不强,很难适应防治工作的要求。
四、加强ATM机安全管理的对策
1.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提升公众安全用卡意识和用卡技能。各银行网点可从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广泛宣传银行卡安全知识技能。在ATM机上张贴格式、标志统一规范的用卡知识宣传资料,提醒客户使用正确的操作方式和安全防范措施,谨防上当受骗;建议持卡客户在使用ATM机时尽量在营业网点上班时间进行操作,输入密码时对输入过程进行遮挡,出现ATM机吞卡或不出钞时应及时拨打各行5位数的客服电话;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技能。
2.加强技术升级改造,提高ATM机犯罪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银行网点在做好ATM机具管理时,更多地是要加强对ATM机具及相关联网报警设施的维护和技术更新改造,消除针对机具防诈缺陷的作案隐患。急需在三个方面做好监控和风险处置工作:一是加大对ATM机设施升级改造的研发力度和技术资金投入,强化ATM机自动报警功能,消除出钞口、插卡口等犯罪分子常用以作案的机具部位的设计缺陷;二是提高银行卡安全性能,将磁条卡改造为IC卡,目前流通的银行卡都是磁条卡,科技含量低,容易被复制,而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安全性能较好的银行卡是微芯片卡(又称智能IC卡);三是加快银行体系智能识别远程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提高银警综合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和预防效果。
3.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抵制ATM机犯罪的预防能力。银行网点不仅要加大防治工作投入,更应加强常规检查、日常监控和分区巡查,及时消除ATM机自助区发案隐患。一是在加强ATM机维护保养的同时,在ATM机周围合理位置安装挡板和安保设施,每天对ATM机进行常规检查,为客户提供安全的操作环境;二是明确和加强网点相关人员对本网点ATM机及电视监控设备的运行、使用管理等情况的检查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消除隐患;三是加强夜间巡查,对不法分子封堵的ATM机出钞口和张贴虚假银行公告及时进行清除处理;四是创新巡查监控机制,可将ATM机安全巡查业务委托外包给当地保安公司,签订巡查服务协议,加大ATM机运行的安全度。
4.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有效打击ATM机犯罪提供法律依据。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明确ATM机及其不法分子利用ATM机实施犯罪的概念、性质,使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公民个人等相关主体对ATM机犯罪有更明确的认识;明确银行卡风险管理中银行、客户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各方合理分配人力、财力、物力,并承担和履行相应的安全注意义务;尽快研究制定ATM机犯罪案件受理、侦办的法律定性和量刑操作等司法解释条款,为司法机关侦办ATM机犯罪案件,从严打击ATM机犯罪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5.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形成预防和打击ATM机犯罪的社会合力。打击ATM机犯罪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银行之力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打击ATM机犯罪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辖内金融机构ATM机联防制度,可由金融监管单位牵头协调组织各金融机构建立长效联防机制,各金融机构组织力量轮流巡查和分段包片蹲点守候,及时打击犯罪行为;二是建立ATM机自助区四邻联防制度。将防范窗口前移,在每个ATM机自助区选择1~2户最近群众作为联防户,将一些基本的防范措施和手段传授给他们,配套相关激励措施,提供群防群治屏障;三是开展公安机关专项治理ATM机犯罪活动,金融机构要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力争对ATM机犯罪活动实施全面打击,震慑罪犯,有效遏制ATM机犯罪活动的势头。
参考文献:
1.陈颖.从许霆案反思ATM风险防范.中国信用卡(专业),2008(5)
2.肖树杰,张晓锋.ATM风险的应对方法.中国信用卡(专业),2008(9)
3.周凯.银行ATM支付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博士论文
4.张力强.ATM运营中IT风险管理框架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MBA硕士论文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保障,其最高“赔付金额”是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为2~5万元,而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一般高达10万元以上,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商业医疗保险的空间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从目前来看,利用商业医疗保险建立一个没有漏洞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就险种类别来看,目前上公众急需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属于健康险的范畴,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险也只是作为寿险的附属业务。尽管如此,我国近年来的健康险增长依然迅速,2000年度我国健康险保费达到27.69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2.77%;2001年健康险保费达到60.27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4.24%。这一成绩较之成熟市场的1/4到1/3有较大距离,但较上年增长117.65%,远远高于同期42.6%的人身险保费增长率。在七月召开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健康保险工作部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专家们认为,由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足,保障程度相对不高,为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健康保险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较为谨慎的预测是,到2008年前后,我国健康保险的市场规模在1326亿元左右,而较为乐观的估计是在2837亿元左右。这一切表明中国健康险市场充满巨大的潜力。
商业保险公司的“苦水”
市场潜力巨大,老百姓又急需,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为什么得不到保险公司的热烈响应呢?实际上,商业保险公司有其商业上的苦衷,多种因素制约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赔付率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各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都处于收赔相抵,甚至收不足赔的状况,个别地方的赔付率甚至高达300%,这使保险公司的利润微乎其微,不少公司对大力发展医疗保险的热情不高。
管理难度较大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加上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透明度不高,保险公司难以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保户中存在着不少逆选择投保的,而且一些道德风险和索赔欺诈风险大量存在,使保险公司难以拓展市场。
经营管理方法不先进
在美国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如复杂的费率厘定、承保选择、次优要求、大案管理、非比例再保险保护等,在我国还鲜为人知。
专业化程度低
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国内保险公司把健康险作为寿险的附属,极大地影响健康险的经营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人才匮乏。医疗保险对保险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在核保、理赔、精算等方面都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而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医疗保险业务的推广。
适合健康险业务的系统缺乏
品种单调,个性化、多元化程度差。当前,公众急需的是纯粹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等,而市场上没有老年护理保险,而一些险种又是以附加险形式随主险开展且以统保形式承保的,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国际上成熟的商业健康险市场一般包含四大类产品:医疗费用给付类、失能收入损失补偿类、长期护理保障类和疾病给付类。我国虽已有180多种健康险产品,但主要集中在第一类上,而且都是一年一保的短期产品。
症结所在
健康险的症结在于风险控制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
第一,从管理上说,健康险对案件的管理不是结果管理,而是过程管理。它保障的不是“疾病发生”,而是“就医事件”。“就医事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等步骤,每一个步骤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案件结果的不同。这决定了医疗保险在精算、风险控制、核保理赔、医疗协调管理等各方面均不同于寿险和意外险。其次从协调管理上说,在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障部门、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构成了健康保险的四方关系,在这四方关系中,医疗服务提供者对发生就医的被保险人的住院时间长短、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医疗费用及发生多少医疗费用等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在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方面有较强的合作需求。因此加强协调管理对合理施治和合理用药方面的管理有着突出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风险控制上说,寿险的基础是建立在大数法则上,依赖于“死亡事件”,而死亡是投保人或是被保险人较难人为控制的事件,是一种纯粹风险。而对健康保险来说,其经营的是就医事件和医疗费用风险,被保险人可能在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配合下,“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因此其道德风险要比寿险和意外险严重且不可控。其次,同传统寿险相比,对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更为复杂。传统寿险通常将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及家族病史作为核保的重点,而对于健康险来说,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信息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
第三,从费率厘定上说,人寿保险主要考虑死亡率、费用率和利率,健康险所要考虑的不仅是疾病的发生率、就医率和住院天数,更要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医疗消费水平、区域及城乡差异、投保团体的情况、医疗环境和诊疗技术的变化等因素。由于医疗保险受免责期、等待期和免赔额的影响,其责任发生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提上又不同于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智能化系统解决之道
健康险这些独有的特性决定了传统的业务系统将很难满足健康险业务的发展,因此,一套能解决业务难点、满足其特殊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一套好的健康险智能化系统应具备有效的过程管理、强大的数据交换功能、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智能化系统通过科学地监控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整个“就医事件”,从而实现有效的过程管理。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频繁性和实时发生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将不能适应医疗保险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需要。传统的业务系统通常只能进行事后型的管理,即就医事件结束后,被保险人持医疗费用帐单进行索赔时,业务系统才开始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就医事件进行审核困难明显加大,常常导致保险欺诈,由于对某些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的发生未进行事先控制,导致理赔时出现纠纷。通过过程管理,能够有效地消除保险人、被保险人及医疗机构三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保险人可以及时获得被保险人的诊疗信息,并可在就医事件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下及时介入,防止不合理费用的发生。通过过程管理,结束了医疗费用的高低基本受控于医疗机构的情况,加强了保险人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力,极大地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率。
智能化系统可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社保机构进行同步/异步数据交换,能够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如:被保险人的医疗信息、药品、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列表及给付比例等基础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为过程管理及风险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为保险公司协调管理社会保障部门、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增强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智能化系统拥有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在对被保险人进行核保时必须全方位的评估被保险人的风险,如: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通过科学地风险评估体系能够准确全面地揭示被保险人的风险,为核保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避免了被保险人逆向选择等风险,从而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
智能化系能够有效协调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三方关系,并能对就医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被保险人“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医院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等风险。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判断技术,增强了业务处理自动化的能力,可减轻核保、核赔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商业医疗保险费用;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建成后,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将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从大量的数据集合中有效发现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同时因为有了足够的样本数据,从而为健康险的费率厘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保险公司将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化系统积累的经验将成为其他公司唯一无法赶超的“信息壁垒”。
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不能按照同一种模式对各地的健康险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智能化系统能对于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使得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顺利开展业务,扩大市场,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成本。
在处理健康险业务时,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还需要综合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在理赔时,除需要知道被保险人的自身信息外,还需要知道就医医院,使用的药品明细等信息。智能化系统能处理健康险大量数据要求,协调各种业务数据,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实现了数据大集中,能够处理日益显著的人口流动问题,真正支持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全国联保”,实现“风险控制到人”。由于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从管理角度而言,数据集中充分体现了公司总部的监管作用,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收集,汇总和查询,同时允许各分支公司在统一管理下的部分个性化。
此外,智能化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由于健康险业务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新的需求、保险产品、业务规则不断出现,具备良好扩展性的系统可通过很少的调整,甚至是不作任何的调整就可以处理新的业务,从而极大地节省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案例:
太平洋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后,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解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而不能解决劳动者患重大疾病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负风险;加之参保人员的住院费用是按比例报销,职工个人负担部分较重。因此,为化解参保人员患重大疾病的大额医疗风险,减轻其住院费用负担,太保寿险在全国一些地区相继推出了补充医疗保险。
有效监管面临挑战
太平洋保险寿险总公司希望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分支公司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核赔理算,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缺少自动化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客户从报案到得到理赔等待的时间长,客户满意度差。而有些分支公司使用简单的系统进行业务处理,这些系统只针对当地的业务而开发,因此可扩展性差,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而且数据共享的难度大。由于各地健康险业务“各自为营”,导致总公司无法直接取得业务数据,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
与此同时,要开发一套统一的、集中式的健康险业务系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业务存在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太保各分支公司在开展健康险业务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各地协议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活度以覆盖绝大部分的健康险业务。其次,各类基础数据没有统一标准。例如,针对同一种药品,各地的命名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没有一套标准来规范诸如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等基础数据,导致数据交换无法进行。最后,建立数据接口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同医院建立数据接口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而同社保间的数据接口,由于各地社保的数据格式不一致,因此系统必须能处理各种不同的数据格式。
集中式解决方案
该系统是一套采用B/S结构的集中式系统,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太保寿险总公司,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数据集中的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
该系统最大的四个特色是灵活的责任管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强大的数据交互和复杂的业务逻辑。首先在本系统中通过责任管理,可以方便地设置、修改保险责任,并可针对保险责任设置对应理算公式。在新建保单时,可以灵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理算公式。其次,系统建立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包括: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医院信息、社保机构。根据太保健康险业务的实际情况,疾病使用ICD9编码。药品以上海市卫生局HIS系统标准代码为基础,编码时将药品分为化学药品及中成药两大类,化学药品以药品用途分类为主,中成药按药理作用进行分类;所有药品,以一物一码为原则。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则使用太保提供的编码。通过同各地的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实现了数据的交换。第三,系统同社保间建立了数据接口,方便地导入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信息。通过其它的数据接口,实现批量导入客户信息及药品、疾病等基础数据。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监控,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最后,系统可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在案件内部的逻辑关系中,可实现在一个案件下的多次报案,多次立案,多次理算,多次给付。在协议书同保单的关系中,可实现一份协议书下对应多个保单,而每份保单又可对应一个投保人及多个被保险人。
此外系统记录被保险人从报案、回访、立案、资料处理、调查、理算到赔付的所有信息,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就医事件的监控。
理算时,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自动计算进入保险责任的理算金额,并根据影响理算的各种因素,如:基本医疗部分的理赔情况、免赔额等,自动计算出理算结果。降低了错误的概率,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适应各类核赔流程,系统使用强大而灵活的工作流,通过设置核赔规则,实现自动核赔流程。
客户收益
尽管该系统命名为补充医疗保险理赔系统,但由于设计合理根据太保健康险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因此通过简单调整即可适应80%的太保健康险业务。这样一来,一方面实现了太保寿险总公司使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扩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是一套集中式的系统,太保寿险总公司可以实时地取得业务数据,从而对健康险业务的监管更高效,更有力。
各地分支公司使用该系统后,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节约了人力成本,缩短了理赔时间,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能帮助太保寿险更好地规范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使补充医疗保险能够健康地发展。
个人健康管理系统
■肖桦
个人健康管理在国外的商业化应用已有20多年。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及人们对健康需求意识的改变,保险公司及企业纷纷采用此类服务,通过改善健康预防疾病来降低医疗费用。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个人在改善自身健康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筛选高危人群从而增加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由此,保险公司可以更准确地衡量被保险人的风险,为厘定费率搜集基础数据。被保险人一方面获得了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疾病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KYN是个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之一。它是英文knowyournumber的缩写,即知道你的数字。KYN是根据美国及中国有关科研机构多年合作的成果,在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流行病学调研结合中国人群疾病发生的特点而设计的。其目的是通过收集生物学信息(包括身高、体重、年龄到血糖、血脂、胆固醇水平等各项实验室指标,也包括食物摄入量、吸烟量、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有关的信息),对慢性病进行危险评价。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机率与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KYN项目有三个组成部分:1、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即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目前和将来的健康及疾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价、跟踪并进行健康行为指导;2、个人健康评价系统,主要包括一系列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方法,用以确定个人患慢性疾病的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3、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及指南,即通过健康管理的办法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实施个人化的健康促进,最终达到预防及控制发病、改善健康、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作风系于发展,作风系于兴衰。2020年是我们XX集团的“攻坚突破年”,我们身为机关干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集团公司面临的防风险与保稳定的双重压力,必须树牢“过紧日子、过苦日子”的思想,围绕“十加大、十确保”百亿挖潜增效攻坚行动目标,以务实就实、高效协同的硬作风发挥好机关党员干部的管理、指导、服务、考核“四项职能”,服务生产、服务职工、服务企业发展。
要服务企业发展,就要动真招、办实事、解难题,在工作中转变作风,在转变作风中改进工作。我们通防处聚焦制度建设、服务能效,推动落实三个关键,从严从实推动作风建设,朝着“基层单位信服、机关部门协同、集团领导满意”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是聚焦“高效+约束”,让作风建设“严字当头”。
我们通防处严格落实“三抓三严”工作要求,加强制度管理,制度约束,在工作中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处室党员干部的岗位责任,不断完善处室制度。通过推行禁止闭门办公、党务政务公开制、一岗双责制、业务保安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将处室的管理制度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部位和环节,实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让处室党员干部习惯在制度的监督下工作,在制度的约束中生活。
二是聚焦“能力+质量”让作风建设“敲钟问响”。
只有沉下身子,才能真正撸起袖子。我们注重对处室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让每个人都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水平。以抓大系统、查大隐患、防大事故为宗旨,以提高工作质量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狠抓瓦斯、煤尘、煤层自然发火和地温等隐蔽致灾因素的查明、治理和防控,重点要求处室全员必须从严从细的做好对包保矿井的服务指导工作。对存在隐患的矿井要及时跟进管理。通过走基层、跟循环、跟现场、抓重点、抓细节,全面细致的抓好现场存在问题的闭合整改,把问题消灭在现场,消灭在萌芽状态,让高质高效的硬作风成为“直击七寸”的铁拳头。
三是聚焦“推进+管控”让作风建设“紧扣职能”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智能建筑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智能系统工程概述
建筑智能系统主要有楼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安防报警管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共用电视无线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而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在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系统集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在中央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条地工作,实现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
建筑智能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应用领域,而且由于用途、规模不同,所需要的功能系统也不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业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总承包以及总价合同的形式,在很多招标和合同签订中存在缺少对技术方案以及工程量清单的详细描述,概念化内容较多,技术清单部分也只是一个粗框内容的总价。例如:在设备清单中的数量、型号、预算单价许多不准确,甚至不标明或者遗漏。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设计到施工一家承包商,他们在设备选型、设备价格的制定、设备进场时间、工程量的测算往往偏重于自己的利益,主动权无形地转移到承包商手中,加大了业主的风险,智能化施工图纸质量不高,图纸会审不完善,也产生许多不利因素,作为监理人员要维护业主的利益,必须熟悉掌握大量的相关技资料,了解智能化工程及各种设备的市场情况,同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比较,推荐给业主。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管理科学、施工管技术等知识的全面支持,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首先是一项建设工程,必须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工期规划,并按建设总目标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但是,作为一项新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行业监管方式上,都与传统的建筑机电系统有所不同。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间、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其它机电系统、土建和装饰都有一系列相关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对系统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人员在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表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与相关工程的配合配套情况:
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工程配合表
3、监理工作实施要点
3.1图纸会审
智能建筑分部工程设计是完成工程项目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任何一个工程项目,设计的正确和合理与否,都将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实施。设计既要符合业主要求,又要符合工程标准规范要求。而在监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智能建筑的设计不完善,等级不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的设计等级要求、甚至无设计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有的业主在设计任务书中没有明确的设计要求,对智能建筑的了解太少;有的业主为了节约资金,对智能建筑方面的投资过分压缩;有的业主过分依赖施工承包单位,承包单位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造成投资上的浪费,却没有交出满意的工程。
监理人员必须做好设计图纸的审查工作,对工程实施方案进行充分的研究,达到设计完善、业主理解。
首先,要所选用的产品及设计图是否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每个弱电子系统是否具有合理性、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及可靠性。
其次,强电、弱电、给排水、风管、消防等专业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现象;其预留孔洞(套管)是否有合理的布置图;尺寸、标高是否标注清楚;线管、管道的位置及标高是否合理:能否保证符合规范要求的最小间距;路由是否合理等。
再次,每个信息点与配线架之间的长度是否满足最大距离要求。
3.2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1)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
(2)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3)审核系统承包的资质、资历、工程业绩;
(4)做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比分析;
(5)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
(6)审核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的合同条款。
3.3原材料进场检查
对用于智能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的材质化验单。如不具备或对检验证明有影响时,应补作检验。按规定进行质量检验的材料,必须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质检站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施工,未经检验或复检不合格的材料不得投入工程使用。对主要依赖进口的产品,还要验证其原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检查进场的材料、器件外观是否包装完整,品牌规格型号是否与设计图纸相吻合,还应对综合布线类产品进行抽样测试,检查其端头封装是否完好,是否存在断芯现象。
3.4施工安装阶段监理细则
(1)施工安装前的交接工作
弱电专业施工单位进场后,应通知其对前期施工的预埋线管再进行一次检查,看是否存在漏埋、错位、堵塞等现象。
(2)消防控制箱、配线架的就位安装及接线
消防控制箱、配线架就位安装时应注意其安装的垂直度、水平度、接地连接是否符合要求,外观是否清洁,是否存在脱漆、起泡现象。罩面端子排、模块应接线整齐,标签清晰,无线端接触不良现象。消防控制箱还应注意其继电器吸合是否正常。
(3)摄像头、电视插座面板,信息插座的安装
摄像头的安装应保证其标高、角度合适,防雨、防尘措施得当,云台远距离控制转动自由。电视插座面板与线缆连接时,铜网屏蔽层不允许有任何一根铜丝与同轴电缆的线芯接触。防止信号受损。信息插座安装应保证其接线接触良好,接线有适当的预留长度。面板安装应标高一致,紧贴墙面,外观清洁。
3.5安装及工序验收
(1)严格要求施工方加强自身的检验程序,自检合格后时进行工序报验,隐蔽工程必须由监理人员全数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智能建筑的系统较多,如电话、电视、综合布线,水、电、煤气的三抄系统,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中的音响,烟温感探头,手动报警按钮,消防警按钮,有的还有户内煤气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三防报警等等的线路,因此我们监理人员要细化自己的工作,做好隐蔽记录报验的验收;
(2)检查施工方的技术交底工作,杜绝粗心,随意及野蛮施工,做好这个工作,会减少很多现场工作量。如综合布线系统中的双绞线比起电源线要娇气的多,在敷设过程中,如果现场施工人员不了解双绞线的内部结构而生拉硬址,就必然破坏双绞线中线对较松散的缠绕方式,破坏线缆的电气特性,后期测试将无法通过;
(3)由于智能建筑的子分部工程多,点多、面广,监理人员要及时与业主、各工种之间进行多沟通,多协调;
(4)不能忽视智能建筑工程的接地系统,必须进行点到面的联通测试。以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3.6调试及验收工作
(1)测试以及调试是对前面工作的全面检验,同样要求施工方先对局部线路或单系统进行测试及调试并记录,合格后报请监理人员进行抽查,合格后组织联动。如综合布线的信息点测试工作量大,有些工程达两千多个点,甚至更多,而且每个点都要有数据,监理人员应主动配备并监督完成测试资料;
(2)监理人员要及时签署、整理工程资料,并提醒业主、施工方及时收、发整理并归档。
4、智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注意事项
国家规范要求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实施前,应认真“检查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的完备性”。这一要求对智能建筑工程的实施同样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电气专业图纸会设计出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经过公安部门的审核通过才能实施),其他系统若无设计会在设计总说明中注明:“安防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和电信系统都由专业部门设计安装”。这些专业部门涉及到消防、电信、公安、广播电视等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设计上往往出现了条块分割、行业垄断的局面,而且可能存在设计深度不够、设备选型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监理工作在前期准备阶段必须关注:(1)对照公安部门出具的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检查设计图的修改回复情况,收集齐全相关资料,作为监理的依据。(2)消防自控、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线一般都应暗敷设,施工前应有完备的图纸。要协助业主组织专业安装公司做好开工前的安装图纸会审工作,明确各单位的施工界面,安排好需相互配合和协调的事情,为以后工程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3)审查电气专业图纸对智能建筑各系统的前端电源配置是否齐全,同时应了解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业主的使用需求,应有扩展余量。
5、安全管理工作
在安全管理方面,要建立了由业主、监理、施工单位逐级负责的安全责任制,具体工作包括:
(1)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对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
(2)检查项目施工安全目标的要求配置的资源是否满足需要。
(3)要求承包人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专业性强的项目和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
(4)定期组织安全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整改防范措施。
(5)采取随机抽样、现场观察、实地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安全检查,并记录检测结果。对现场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和操作人员的违章作业行为应进行纠正。
(6)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安全隐患部位,确定危险程度。
(7)对检查出的隐患立即发出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受检单位应对安全隐患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和落实纠正和预防措施。
(8)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应进行跟踪检查,保存验证记录。
结束语
随着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如何在一些投资大、技术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中实现投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对包括业主、承包商在内的各方人员都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要求,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概念和模式的引入,无疑是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雷兰,李银香,张继昕. 浅析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09) .
[2]王怀栋. 试论监理质量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J]. 建设监理,2006,(02).
[3]李杰,周华杰. 浅谈智能建筑工程监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17).
[4]刘宜梅.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工程建设管理[J].建设监理,2007年3期
[5]谢玉君.浅议智能建筑监理的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9期
[6]赵中.智能建筑与工程监理的实践[J].四川建材,2 00 8年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