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

篇(1)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及个人情操陶冶的基础教学项目,在学生价值引导及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推广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更加密切,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与实施,而陶行知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先导,其生活教育理念与思想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水平的拔高。新时期做好小学语文教育中生活教育的分析与贯彻显得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与阐述

陶行知作为我国优秀的教育学家,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而陶行知先生本人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贯彻自己的教育理论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最为核心与重要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坚持三大原理,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本质上是三大教育原理的体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色,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上。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教育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难度大,教学周期长,教学过程潜移默化,教学影响深远持久。生活教育理念就是弱化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将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对现实语文材料的接触上,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并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语文教学不断凸显其社会性功效,总结说来,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同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以生活为教育内容,以生活为教育目的,以生活为教育过程。教育的对象、环境、最终目的都要围绕生活而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模拟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细心观察,自觉感受,增强语文教学的社会敏感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品位生活。

二、生活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意义分析

(一)教学目标生活指向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生活教育理论规定小学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与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因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质的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带有明显的生活化气息,可以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氛围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弱化语文系统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可以以新颖生动的生活化教学形式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侧重于语文知识,侧重于课堂纪律,侧重于应试考试成绩,抹杀了小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小学生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教师引导有误,很容易造成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阴影。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还带有一定的封闭性,与自由开放的时代特征相悖,长期开展下去造成小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教学尴尬。因此生活教学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生活化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与课堂活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随着教学目标与生活的紧密融合,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体验中积淀起语文学习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自我道德水准的提升与改进。

(二)教学情境生活模拟化,增强语文学习生动与趣味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生活当中处处存在语文教育。这也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语文来源于生活要求我们在开展语文教育时,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育时必须做好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模拟,为小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场景,通过再现教学场景,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此外,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模拟,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的回忆”与“生活的模拟”自然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学中的很多知识背后是生活现象与生活场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心观察,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生活现象、生活场景与语文学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场景的模拟再现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实现传统课堂氛围的积极改造,用更加生动与趣味的语文教育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中情境模拟的生活化可以借助多媒体音视频资料进行补充与完善。例如在学习《月光曲》时,可以搜集《月光曲》的相关音频资料,让学生在欣赏《月光曲》美妙旋律的基础上增强对音乐的感受与把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营造月光下的静谧唯美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将课堂学习与生活中月光之美相结合,感受到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生活体验中增强对文学的把握。强趣味性与生动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

(三)教学内容生活气息化,加深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直接关系着语文教育的最终成果,因此必须主动做好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布置与设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主要的教学指导意义则是使得教学内容富于生活气息,通过与生活的结合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语文教育具有自身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以情感的体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低年级学生价值引导的关键作用,加上低年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与性格气质的可塑性等特点,语文情感教学任重而道远。大量的教育调研发现,做好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学主要依靠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内容应该突破既有局限,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为背景,从自然人文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内容的素材。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报刊、影视、电视、网络广播及各种形式的演讲与辩论会等都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渠道。这些贴近生活,富于生活气息的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对现有的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起到有效的补充,学生面对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知识产生既有的熟悉感,更容易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此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更到位,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既定的语文教学知识,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教育,其思维与动手能力得到双重提高的背后是语文情感体验的升华。例如陶行知先生给母亲买的手表需要修理,他为了增强学生对求知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情感体验与把握,带领学生观察修表的全过程,生活案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素材。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可以选择有火烧云的天气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观看火烧云,边观看边记录,对比萧红的描写,从而获取对火烧云变化多姿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四)教学开展生活实践化,增强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性。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课上内容,语文教育更应该延伸至课下的实践活动中。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基础教学阶段,那么实践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有效补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直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辅助教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再次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课堂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他所遵循的理念是打开学校这个“鸟笼”,让学生像小鸟一样自由翱翔于天空,让学生自由地感受实际生活和实践,可以说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另一意义体现。要想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组织与开展,必须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动手操作积极性。通过课堂的字音、字形、词语、写作等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师善于发掘发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以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为指导组织小学生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书籍的阅读、活动的参与丰富语文学习,并养成自觉综合性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文章后,小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各种事迹与事件,在完成课堂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以小学生对钱学森事迹的了解与把握开展“学习名人,走近伟人”的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名人与伟人,讲讲喜欢名人或伟人的理由等,可以是班级演讲会,也可以是班级辩论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每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把握更多的名人事迹,丰富自己的语文学习视野并增强对伟人的品行认可。小学生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这样的语文实践教学活动比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要有效果的多,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再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养爬山虎或者其他植物,小学生在呵护照顾植物的过程中会更容易地发现植物的点滴变化,可以引导小学生将植物的变化用文字及图片记录下来,利用集体作文课的时候进行点评分析,小学生在亲自参与植物种植及呵护的过程中,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单纯追求语文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对实践教学过分忽略将导致语文教学的不平衡性,也不利于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用生活实践贯穿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其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其部分教学理论对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当属其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其理论的精髓,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在阐述生活理论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及教学开展四个方面提出了生活化的尝试,明确了该理论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也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者:岳婷婷 梁玉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张英云.徜徉生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德育,2010,12:32-33.

[3]陈志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08:51.

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先生堪称‘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让学生从生活中获知,在大自然及社会中受到各种知识的陶冶,增长才干,培养手脑并用、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陶行知的这些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完善和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教得好,学生有可能学得好;教师教得不好,学生未必觉得不好。学生想学,有好教师教,他会学得更好;学生不想学,有好老师教,他照样觉得学不好。学生学不好的关键不在老师而在学生。从哲学的角度看,教师是学习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这个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陶行知先生一向反对死教、死学、死考。他明确指出,学生应该以学为主,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应该“教学做合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把陶行知思想与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坚持“教学做合一”原理,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实践型,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

陶行知强调,“真正的教育确实应该帮助造就手脑都会用的人。我们需要的一种教育,是造就脑子指挥双手、双手锻炼脑子的手脑健全的人。”否则,“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读书死’。充其量只是做一个活书橱,贩卖知识而已……”语文教学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只有身体力行,亲自去“做”,并且做好,才有资格去“教”学生。“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如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技能,语文教师应率先实践并做好垂范。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学做合一”模式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从而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创新教育的模式。确实,创新精神应该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的教师,才能有不断创新的学生。

语文教材内容不断变化,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达最佳水平,以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语文教师。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需求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延伸到大自然和社会的每个方面去。生活是一部特殊的“书”,是永远向每个人打开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用好生活这部书。比如在学校中的一次“告别错别字“的活动中,学生们靠死记很难改掉一些错别字现象。我就要求他们平时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在街头巷尾,家庭生活中,遇到错别字,及时记下来,并及时改正,到活动结束时竟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经常给学生留看电视作业,可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对焦点访谈中的焦点内容写出提要并把自己看完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这样无形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认识现实的能力。还可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唇枪舌剑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在每一课的教学时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寻找生活当中的影子,因为脱离实际的知识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三、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一、生活教育

所谓文学的基础,都来源于生活的。让语文的教育充分的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找到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

二、重点教育

学生在学新知识时,首先让他们了解知识的表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再去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仅仅为了赶进度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关系,使学生学懂学深学透,掌握真知识。在教学上把握住重点和难点,精讲多练。教不在多而在精,容易的知识可以给学生自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重点、难点不可忽视,把握住重点、难点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教而学?之先生要在,学?中变成小孩。变成小孩?既是学的基点,又是学的最高境界。

三、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现在国际社会已经处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出现。一方面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运用高新技术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广而多、新而快;另一方面教育仍然要注重基础教育,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使我们因材施教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祖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陶行知先生更加具体地说:“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就像针灸医生给病人针灸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针到病除。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四、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还对“教学合一”下了个定义:“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要把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陶行知先生实质上把教师对业务追求、业务提高、业务进取心划定为教学合一。只有教师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才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的观点,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一切做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离开学生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么你的工作做得再多,也是没有实效的。所以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最终要合一到学生,从学生那里得到验证,这样才能教有所成。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必须实施“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敢于冲破束缚,大胆的想;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去思考人生,着意创造。

五、解放教育

在教学中,解放儿童的大脑和眼睛,让他们自己去自由地观察、思考,而不是一切都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是非常不容易的。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的人,独立的人,有自己思考的人。在教学中,解放儿童的嘴巴和双手,鼓励儿童大胆地说话、评论、交往,正是改革传统教学的突破口。我校李老师和史老师在上课时,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老师没有做出标准的范例,也没有限制应该怎样说,不应该怎样说,只是创设一个交际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介绍自己。老师既担心学生受拘束,课堂不活跃,又担心学生太随便,说起来无边际。结果却不是这样,学生理解了老师的意图,纷纷上台发言,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个性。解放儿童的时空,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让他们去展示、锻炼自己,把封闭、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真实,在那里懂得“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六、小结

小学语文要想在新世纪的改革大潮中不落人后,从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来看,主要是以上五个方面,在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我想只要能够做到上诉五点,那么小学语文就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 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current Chinese implementation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key, we must master the methods and went to implement. Education teaching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will be implemented. Training education and kind of flowers and trees, first 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ers and trees, different cases to fertilization, watering and cultivation education, this c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ao's

Keywords: tao'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innovation thought method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本文拟对小学创语文育创新的认识和实施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夯实基础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切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2 还学生以自由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 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 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 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4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小学语文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 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 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总之, 小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有时这个重点中的重点,是关系到培养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 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1卷 第2卷

篇(5)

一 、落实"养成教育",激活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实践表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课堂显得异常沉寂,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 "社会即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 "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思想;人格;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高中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创新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个性都得到展现,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是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生活提供给人们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世界是直观和丰富的,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生活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实现生活化的回归,把教育重返生活,丰富生活。例如,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课后教师让学生收集三国故事,整理生活中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开阔学生思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抓住课文的关键,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加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活动里要清楚语文源于生活。像流行歌曲、春联、广告词、电视作品等语言都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满智慧和魅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里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引来源头活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老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想让学生领略语言的精彩,提高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于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如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培养学生的探险与创新能力;《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情感;《昆虫记》提供给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机会。教师要挖掘名著与生活的关系,发挥文学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二、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感情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失去情感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性,情感教育是心灵碰撞的教育,学生感化、陶冶中升华品格。通过语文教学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育肩负着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要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例如,《琵琶行》教学,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偶遇一琵琶女,落魄的境遇使得二人成为知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学生的心灵为之感染,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略诗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例如,《长江三峡》课文词语优美,描写了波澜壮阔的三峡景色,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雄伟瑰丽的三峡特色,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以及自豪与喜悦的情怀。通过体验三峡的美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朱自清认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格培养,对学生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读书的意志,构建和升华学生完美的人格。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品质,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作者:赵静 单位:河北省南宫中学

参考文献:

[1]尹静,齐军.浅述叶圣陶语文教材观及其对当今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2).

篇(7)

合作教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我们发现,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首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这在先秦的孔子等教育家的著作中可以见出。《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论著。在这部论著里,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和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主张对于许多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通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十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导”、“强”、“开”,禁止“牵”、“抑”、“达”。这里面就有十分重要的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十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知识的建构。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就是一堂典型的合作教学,孔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对他们的观点不多加评论,只以吾与点也做结。作为教师,直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有了疑问,才去给以必要的帮助,否则,不要轻易的去主动开导学生,可见他是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的。新课标也把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建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学的习过程来看待,提出要在合作和探究中来学习知识,重视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认识。教学的本质就是促成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促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通过教学过程,促成学生内在认识结构的改变,当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的时候给予解疑答惑。学生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困惑,才会有疑问产生。首先,孔子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教师不要急于把知识传授给他们,直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惑,碰到疑难,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给以帮助。孔子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现代主义的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孔子还十分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他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教育思想。虽然孔子的这一说法更多的是从每个人的不同说起,从取长补短这一角度提出来的,但是对我们现在的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启发。合作教学就是取长补短的教学形式,就是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从而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孔子还是合作学习的先驱,后来,韩愈进一步发扬了这一思想。在《师说》一文中,他大力提倡师和弟子之间平等的关系,主张师生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些都为合作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到了汉代,王充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同时提倡“见闻为”、“开心意”。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更是明确提出“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同时他还认为“作为教师,某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合作、探究教学的思想。他的读书六法,都是从读者这个角度来论述,把学生的学习作为重要的活动,同时他还十分重视体验感悟在文本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到了清代的颜元开始关注实学,对传统的空疏之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他提出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强调要“习动贵行”,提出“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的主张,他把通经使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颜元的这些主张,和美国当代教育家杜威的教学主张何其相似!张之洞的“西体中用”的思想,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也很明显。因此纵观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我国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又不忘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到了近代,西学东渐,在全新的理论指导下,许多教育家都积极探索,大胆革新并引进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个性发展和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主旋律。许多教育家主张从教育入手来改变社会,启迪民智,其中,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实验最为有名,效果也最为显著。先生的教育思想值得关注,他十分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他说:“学校教育注意学生健全人格故处处使学习自动”,可见,他把学生的自学与学生人格的健全联系起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他勉励学生要“自动学习随时注意发现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并认为:“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的思想和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他的这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自主学习与学生人格的健全相联系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合作、探究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悟。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和他人合作交流,从别人那儿得到启发帮助,恰恰在这一点上,先生有所忽视,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中。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学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他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又不仅仅是杜威教育思想的翻版,而是结合我国的社会实际,做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果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这种生活化教育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他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他还提出了“创造的儿童教育”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教育要启发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此,他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小嘴,解放孩子的空间和时间。由此可见,陶行知十分重视孩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授,注重把时间、空间还给孩子,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使孩子的创造潜能得到释放,天性得到展现。可以说,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们合作探究教学启发很大。因为合作探究教学就是要解放孩子的手脑、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还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自由的合作学习中,挖掘出他们的潜力,释放他们的能量。

在现代教育家中,叶圣陶先生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位。他不仅仅是从教育教学理论上思考语文教育,更主要的是他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文教育的诸多问题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育说穿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就是为了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他说:“我认为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应着眼在这一点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养成能够独立看书学习的习惯。他说:“口耳相受本来是人与人交际的通常渠道之一,教师教学生也是人与人交际,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怎么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复杂的事事物物自己探索,独立事件,解决问题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为此,他提出精讲,要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是为了不教”,对于合作探究教学来说,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起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我们的教就是为了将来的不教而奠定基础。因此,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巧妙发挥自己在合作探究教学中的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放和收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我们教学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