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农业市场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还是要以人作为主体,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培养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新型农民。就现代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从经营方式、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技能培训,让农民自身更加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要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争取培养出具有更高学历的人才,争取让农民能够科学种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在粮食产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本着优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经济效益更高、更加优质的作物,提高生产管理的规模和标准。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柱,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由于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所以可以适当建设农产品的加工园,将一些当地种植具有较强优势的作物经过自身加工包装,转换成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步走入农村,加上现代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说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势在必行。要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强大作用,大力的宣传信息网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方便之处,让农民对信息网络首先产生兴趣,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知识。政府部门要给与一定的帮助,下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给农民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操作,以最简明的方式向农民展示信息网络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展示在网络上进行作物市场价格的查询,以及市场需求等,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能够到给他们的好处。让农民接受并学会使用信息网络,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总结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措施;青海化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一、专业型文化创意项目
1.文化创意农产品农场。指的是单纯以文化创意农产品的开发与种植的农场,它以文化创意农产品的种植为主要功能,通过批发文化创意农产品作为盈利手段。它的规模可大可小,主要目的为提高传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为文化创意农产品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消费产品。
2.文化创意农艺工坊。是以文化创意农产品包装、农业工艺品、农业装饰品等设计、创作与生产为主,以销售此类商品为主要盈利途径的一种农业项目开发模式。
3.农品专营店。此种开发模式,主要结合城市或者旅游服务区,为消费者提供文化创意农产品、农业工艺品、农业装饰品等销售服务,以此来获得盈利的一种农业项目开发模式。以上项目规模较小,项目主题较强,因此盈利模式相对单一。
二、综合型文化创意项目
1.主题农庄。主题农庄模式,是以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贯穿,以农业要素为主体和题材,辅以花园、果园、田园、菜园、树园、牧园等农业生态环境,主要以为游客提供农事活动体验、农业文化欣赏、居住、游乐、养生等功能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于其中,可以增加文化创意农业景观,品L、购买文化创意农产品、工艺品,体验文化创意农业节事活动等农业项目。
2.亲子农园。亲子农园模式,是以生态农业景观、农作物、畜禽动物、农事活动等为主要元素,供亲子家庭游乐、体验的一种农业乐园。可以将文化创意农业景观、农产品、工艺品、农业技术展示、文化创意农业节事活动体验融入其中,从而提升亲子农园的品位与价值。
3.休闲农牧场。休闲农牧场,其实是休闲农场与休闲牧场的统称。也有两种结合的情况。此类开发模式主要是以农场或者牧场为经营主体,以农业种植、牧场养殖为主要目的,并辅以休闲、游乐体验服务功能的一种开发模式。同样,文化创意农业的融入,能为其增添更多乐趣与价值。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1.法律缺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还在于没有具体的法律与之相匹配。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法规。为了从指导思想上、从制度保障上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并构建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这样才能让农业循环经济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下去。
2.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负效应。工业化的进程在过去的时期内一直是以牺牲农业发展为前提的。工业发展不仅占用原本就稀缺的农业用地资源,而且其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不断伤害着农业自然生态,对农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而城市化的进程更是以低成本扩展城市边缘的农村,不仅让耕地数量减少,也使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每天排出的大量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侵占了更多的农业用地,所排出废气引发了一些地区的酸雨,严重破坏了各种农业资源,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
3.技术水平。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状态,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粗放的经营状态上,科技、知识含量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要落后15~20年,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我国才刚刚起步。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可见,技术水平的低下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后可通过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扭转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环境意识,使其逐渐抛弃自私自利的小农思想,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杜绝短期行为。同时,农业循环经济立法还可以将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列出来,通过规定经济激励制度、技术支撑制度、信息服务制度及政府的职责等内容,帮助农民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等问题,化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能给农民带来的风险,消除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顾虑。总体而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没有法律的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草莓;树莓;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09-02
1 长丰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体制的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在巩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
近年来,长丰县积极实施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产业的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从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来看,长丰农业产业化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1 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立足县情实际,以扶植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日夜突出、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的态势。2007年起,长丰县实施了现代农业“418工程”。通过实施418工程,现已形成了优质粮油业、草莓蔬菜业、林果花卉业和养殖业四大主导产业,如长丰草莓产业、立华养鸡产业等。
1.2 园区基地初显规模
长丰县农产品基地已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围绕建设全县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草莓、果蔬、生猪、奶牛、养鸡、饲草、花卉苗木、优质粮棉油等基地的“万、千、百”工程的实施,已取得巨大成效。2008年,全县草莓、蔬菜种植面积达16.6万亩,产量达26.3万吨,同比增长14.2%和16.6。2009年,全县草莓种植面积突破12万亩,亩纯收益6000-7000元,最高收益上万元,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龙头产业。2012年,全县力争草莓、树莓种植面积达20万亩,形成全国最大的浆果县。
1.3 龙头企业队伍迅速壮大
长丰县现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其中国家级2家,新增1家,省级9家,新增4家,市级37家,新增12家。其中,全县农业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7个,各类龙头企业在长丰建立生产基地达20.1万亩,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户11.4万户,同比增长12%,户均增收1700元。全县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3%。农业龙头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全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1.4 农业组织创新逐步兴起
全县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98家;会员、社员人数已达16000人,涉及粮食、草莓、畜禽、蔬菜、水产、林业、食用菌、水果、棉花等近10个类别,已成为我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带动农民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5 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长丰县各级政府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建立草莓销售专业市场,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在水湖镇、罗塘乡和左店乡都分别开辟了草莓专业市场,县城水家湖每年都在草莓销售季节开辟草莓交易市场,各乡镇不但充分利用了专业市场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还充分利用中介服务组织作用,积极做好草莓交易工作。同时在合肥周谷堆市场建立固定批零网点。
2 长丰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基本做法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关键是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正确定位、创新发展。长丰县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着重抓好了“十个环节”,实现了“四个提升”。
2.1 突出重点,提升现代绿色农业产业水平
2.1.1 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通过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园区科技创新,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增加现代科技设施,不断提升农业园区的规模和质量。今年,长丰县建立了草莓脱毒组培育苗示范园、全国蔬菜种植标准园草莓园、马铃薯科技示范园、南瓜新品种展示园等农业园且作用明显。草莓脱毒组培育苗示范园已投产繁育原种苗,预计年底实现100万株优质脱毒原种苗的培育能力,满足全县10万亩以上的草莓种植用苗需求;创建全国蔬菜种植标准园草莓园,园区面积400亩,开展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研究示范;马铃薯科技示范园各品种经实收平均单产达3160公斤/亩,获得丰收,县政府先后组织3次现场观摩活动,推动全县马铃薯生产快速发展;南瓜新品种展示园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40亩,落实全国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70家140多个南瓜新品种参加种植展示,栽种大棚南瓜30多亩,露地南瓜200亩,为展示长丰南瓜种植水平提供了平台。
2.1.2 以不均衡发展为重点,形成草莓、树莓两翼齐飞态势
长丰草莓经过30年的发展,在长丰北部已形成优势集中产区,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品牌日益响亮,效益连年攀升,已发展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9年,全县草莓种植面积达12万亩。今年,草莓育苗工作基本结束,全县育苗总面积达4.8万亩,同比增长14.3%,可满足15万亩草莓移栽需求。长丰南部将大力发展树莓产业。2010年,长丰县树莓产业发展争取达到6000-7000亩,到2012年争取达到2-3万亩,实现草莓和树莓20万亩,形成“北有草莓、南有树莓”比翼双飞。
2.2 紧抓三个环节,提升农民增收水平
2.2.1 以科技促进特色农业增效
长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成绩显著,与科技促进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长丰县草莓产业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更是依靠强大的技术支撑。长丰草莓的发展一直有着强大的智力在支撑,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作后盾。县内我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草莓协会为主体的技术培训体系,对草莓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为了加强技术指导,长丰县从省外聘请草莓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如从青岛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聘请姜卓俊教授对长丰县400多名草莓种植户和草莓生产专业合作社人员进行培训。除此,长丰县还从西班牙、以色列、比利时等国聘请草莓专家为长丰草莓生产支招。草莓专家还为长丰莓农引进了先进的滴灌设施。此项技术的实施,不仅减轻了长丰农民栽培草莓时的劳动强度,降低了草莓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和肥料随水流失,而且增强了草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是一项应大力推广的科技项目。
2.2.2 以草莓产业发展辐射扩大就业带动增收
2008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户11.4万户,户均增收近两千元。全县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全县草莓种植面积达12万亩,较2006年增长126.4%,三年翻了一番多。拥有种植户5万多户,从业人员9.2万人,受益农民18.6万人,总产量22万吨,亩均产值1.2万元以上。
2.3 紧扣三个主题,提升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3.1 以绿色安全为主题,提升农产品质量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长丰县已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达16个;拥有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1个。获得省级名优产品2个,获得国家标准委批准的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金润米业的大米荣获合肥市免检产品称号;长丰草莓成功获得了国家工商局、国家质监局的注册和地理标识的认证。
2.3.2 引进优良品种,提升竞争力
随着草莓生产规模的逐渐形成,草莓品种的引进更新更快。开始选用品种为日本的“宝交早生”,后来被新品种“丰香”所代替。近几年,县农技推广部门利用省级财政资金新建了合肥市作物组培中心,积极开展草莓种苗的脱毒组培技术研究和推广,目前脱毒草莓种苗应用已占全县草莓种植面积的40%左右。脱毒草莓的推广,大幅度地提高了草莓的产量、品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深受广大莓农的欢迎。
2.3.3 开发新品种,拓展新市场
树莓,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拥有“果中黄金”、“水果皇帝”的美誉。长丰县从2008年初,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引种350亩树莓,目前少量鲜果已进入合肥超市、宾馆、医院,呈现出供不应求状况。基于树莓市场前景广阔,今年10月下旬,长丰县组织人员前往“树莓之乡”沈阳市东陵区考察。根据东陵经验,长丰县计划在三年内将长丰打造成万亩树莓大县,形成草莓、树莓比翼双飞态势。
2.4 做好三篇文章,提升服务水平
2.4.1 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护农文章
长丰县是国家级草莓标准化示范区,长丰草莓是国家农业部确认的绿色食品,是安徽省第六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产品。在组织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建立了目标责任制、运行跟踪督察制、全程技术指导制;采用大棚蜜蜂授粉等技术,实行农资统一供应,对供应草莓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监督管理;在县农技推广中心建立了农药残留分析室,定期监测,组织科技人员制定《草莓育苗技术规范》、《江淮草莓促成栽培生产技术规程》、《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这3项标准不仅在长丰县得以实施,而且被省技术监督局批准为省内地方标准。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试验,提升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实现广大霉农的根本利益。
2.4.2 加大政府支持,做好扶农文章
长丰草莓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的大力支持对长丰草莓的发展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长丰县已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了八界草莓文化节,推广、宣传长丰草莓,扩大长丰草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丰县还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推介会,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天津红旗市场、沈阳水果批发市场召开经销商与草莓户对接会,加强长丰草莓与各地经销商的联系与合作.此外长丰还在制度方面给草莓保驾护航,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长均为草莓经销第一责任人。
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丰草莓产业的发展。2009年提出了打造省会经济圈草莓基地的战略构思,这项举措不仅符合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江淮草莓产业带以长丰为主”的战略思想,更符合合肥市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长丰草莓产业的发展目标。
2.4.3 强化各项服务,做好惠农文章
长丰县政府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不低于500万元,设立特色农业双20万亩工程专项资金,并根据发展需要逐年增加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优质种苗引种、繁育、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及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产业服务体系配套、品牌创建、人才引进等环节。具体奖补政策包括:对本县繁育的脱毒优质草莓原原种苗每株奖补1元,脱毒优质原种一代大苗每株奖补0.2元;购买指定的优质树莓脱毒原种苗及种植配套设施每亩奖补1200元,优质脱毒马铃薯、南(冬)瓜100亩以上的,每亩奖补200元,建立新品种展示推广示范园300亩以上和建立种苗繁育推广示范园100亩以上的,给予连续2年的土地租金补助;每年整合服务体系建设经费50万元,重点用于专家聘请、科技培训、市场营销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等。
3 长丰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1)政府政策调控扶持是发展现代农业之本。
(2)更新理、创新发展是现代农业之前提。
(3)强化生态意识、提升产品质量是发展现代农业之基。
按现代农业企业的标准,建设高标准的农业科技示范场
示范场建设伊始,按照“立足本地实际,围绕河北市的蔬菜、果品、粮油主导产业,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精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与国际农业接轨”的思路构建了示范场建设框架,确定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农业科技成果为依托,以高新技术、新品种示范为核心,以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为保证,突出高科技,强化现代管理,使之成为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良种繁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展示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为迁安市乃至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窗口和样板”的指导思想,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帮助规划设计,分期实施,已建成集现代温室生产、农业高新技术、名优种苗繁育、名优绿色果品展示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示范场。
目前,已建成24栋占地100亩的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小区。其中包括4栋大跨度、镀锌管框架结构、双层加芯聚苯板复合墙体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20栋冀优I型改良温室。一是进行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工厂化育苗、生产及无土栽培。先后引进12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花卉及果树品种78个:包括:法国、美国生菜;南韩西葫芦;以色列红、绿、黄三色椒;荷兰大果青椒;尼加拉瓜大果椒及北京蔬菜研究所选育的四棱黄色青椒;以色列、荷兰、台湾西红柿;日本、美国、西班牙草莓;美国甜脆香豌豆、西芹;日本、台湾产青花莱;北京蔬菜研究所研制的黄瓜101、102品种;日本羽衣甘蓝、绿菜花、樱桃萝卜、京水菜、十月红菜苔、乌塌菜等14种特菜品种和16种草本花卉及多种优质木本花卉品种。今年又根据种植业调整需要,引进了欧洲李、西洋梨和无核葡萄品种26个。二是立足迁安,面向国内展示大田农业现代技术。引进示范了以色列滴灌技术、中科院上海植生所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中国农大微喷技术、北京蔬菜所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自动卷帘技术、大田节水灌溉技术、快繁技术、活性炭温室加温技术、苗木嫁接技术和机耕、机播、机管、机收技术,使农、水、机各专业及栽培、植保、种子、土肥多学科有机结合,以农作物高产、优质、低耗、高效为主攻目标,实现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生产。
展示、培训、推广相结合。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革
为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的技术推广职能,我们把新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和农技推广三个职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试验示范任务放在大田展示区,组织群众现场观摩,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群众得到感性认识后,再组织技术培训,教给农民做,然后再利用示范场工厂化育苗系统、组培快繁中心的设备,繁育优质粮、油、菜、果、花及美化绿化苗木,提供优质种苗,将物化技术传送给农民,带着农民干。建场以来,围绕河北市农业结构调整,市委、政府委托示范场繁育黄瓜、西红柿、西葫芦、错季菜、特菜等蔬菜和美国万寿菊、松叶牡丹、瓜叶菊、千日红等花卉及红叶小檗、小叶黄杨、苗木、花卉500万株,带动了全市6000亩设施莱的发展和夏官营镇洪庄村,上庄乡高各庄、七里坎、东孟庄、平林镇村,迁安镇菅庄村等百亩以上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20个,共引进新品种130个,展示新技术18项,消化吸收11项。接待专家、领导、技术人员、农民来访2万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15项次,实现农民增收1300万元,充分发挥了示范场的引导、示范、创新、辐射作用,为河北市的结构调整和美化、绿化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
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在对示范场的管理上,从转变经营机制入手,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了示范场技术、销售、管理三支队伍,实行目标量化管理,把示范场各项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签订责任状,实现农业项目工业化管理,保证示范场工作有序进行。二是信息管理。为了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搜集、筛选有效、可靠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示范场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微机管理设备,与全国大中城市联网,收集、筛选、信息,指导全市生产、加工与销售。三是经营管理。①实行效益承包制,示范场将20个生产展示棚按每棚纯收入3000元承包给示范场技术人员,所有生产用工及生产资料开支都由承包人自己负责,示范场只负责项目规划、品种供应,技术人员包生产、包管理、包销售,承包人在完成农场规定的业务目标前提下收益全归自己,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②实行独立法人制。注册事业法人单位,建立起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拓展了农业科技示范场的活动空间,增强了企业活力。③实行经济股份制,按照现代公司法要求,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到示范场入股投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示范场建设投资机制。如在绿化苗木小区建设上我们尝试股份制经营方式,农场以土地和现金形式入股31万元,吸收农场及农业局职工个人入股30万元,股份公司按公司法进行运作管理和利益分配,真正把示范场建设变成一项社会工程,促进示范场进一步上档次、上水平、出效益、出经验。四是科技管理。示范场将科技项目以招标形式分解到技术人员,实行包项目、包经费、包成果的“三包”责任制,保证示范场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不断创新,提高效益,滚动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为使示范场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充分利用示范场的现有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向国家、河北省及唐山市有关部门争取立项,进行超前性研究开发。先后有“甘薯专用型品种筛选与定向”、“甘薯脱毒与快繁”、“麦谷两平高效模式开发”、“甘薯精深加工及产业化技术”、“绿色杂粮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技术”等五个项目分别得到了唐山市科委和河北省科委的立项支持,共争取项目资金18万元。同时,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示范场的技术实力,提高了示范的知名度,也为示范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通过“甘薯专用型品种筛选与定向”项目筛选出的“济薯15”甘薯新品种已被确定为迁安的主推品种,所有一级种苗全部由
示范场提供,2002年共统一繁育供应“济薯15”秧苗4000万株,获利20万元。
二是瞄准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大胆引进市场前景看好的名特优新种苗。投资20万元建立的100亩名优果品展示区,其品种如“欧洲李”、“西洋梨”、“无核葡萄”等,在10年内免更新,都是未来果品栽培的主栽品种;投资6万元引进的“转双抗基因741”杨树,是刚刚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环保型优质速生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我们仅有的8万株树苗已全部预定售出,预计可获收益16万元。
三是积极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目前,已投资13万元的用于建设绿色杂粮加工车间,已完成了设备选型,年底即可投产,年生产加工能力可达到2000吨以上,年可获利40多万元。
虽然农业科技示范场在河北市的结构调整及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示范场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要以建设“钢铁迁安、中等城市”为目标,围绕河北市的“菜篮子工程”、“花卉工程”、“苗木工程”、“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制定新标准,上新项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向果、莱、花卉、苗木等领域拓展。改善基础设施,增添加温设施,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推进河北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工作内容上,重点抓好三方面:一是加大种苗繁育力度。利用组培、脱毒、快繁设备与技术,重点加快转基因毛白杨、金叶金枝国槐、四倍体刺槐、德国香花槐、金叶美国梓、法国锦带花等美化苗木品种的繁育速度,明春繁育规模达到100万株以上;二是按照无公害标准,在全市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为全市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摸索经验;三是依托市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中心和已取得的农产品品牌,开发农产品分级、包装、销售项目,实现产、包、销产业化经营。
[关键词]产业一体化长吉
长春和吉林是吉林省中部的两座特大城市,空间距离75km,时间距离仅30分钟。两市人口占全省的4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以上。其中长春市是吉林省的政治中心,在经济发展上有区位优势;吉林市则具有多样性的资源条件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然而无论是长春或吉林,如果仅凭本城市自己的经济总量或综合实力,在国内外都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若要提升长吉两市在国内外整体实力,应充分利用长春、吉林两市近在咫尺的区位关系以及地域联系,合理组织两个核心城市以及周边城镇在区域中的分工,实现一体化发展。
实际上,长吉两市一体化发展的想法由来已久,同时长吉两市一体化发展也早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然而之所以长吉两市一体化发展进程较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不具有强有力的竞争性。而现阶段面临全球化竞争和挑战的大背景下,地区产业一体化程度,则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率先实现长吉一体化的目标,宣告了长吉一体化区域发展的全面启动,为提高长吉一体化地区的区域经济实力,如何提高产业一体化程度就成为一体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产业发展概况
长春市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9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产值4400亿元。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等已发展成为全市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不含汽车)、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和材料等新型产业呈现出竞相发展态势。是国内文明的“汽车城”、“电影城”、“科教文化城”和“光电信息城”。吉林市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0.1亿元,增长17.7%。重化工业是吉林市工业产业特点。拥有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化纤集团、中钢吉林铁合金厂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大企业。主要工业产品2000余种,化工、冶金、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70%。
二、产业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其近些年产业趋势来看,虽然长春市产业顶着“汽车城”、“电影城”等光环,吉林市的重化工业在国内外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然而长吉两市无论在产业竞争力还是综合实力都存在下降的趋势。从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三化统筹”等目标考虑长吉两市的产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
产业结构偏重、资源集约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化工产业、粮食深加工、能源、材料等重、化行业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能耗和污染压力较大。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高端服务业、信息、商务会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部门发育程度较低。第一产业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经营单体规模普遍很小,不利于资源的集约利用。
空间格局尚不清晰,区域内部分工不顺畅。长、吉两市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基地,但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竞相发展”的制度性矛盾依然存在,导致“恶性竞争”多于“良性互动”,产业结构趋同。连接两地的产业发展轴带和重要节点已具雏形,但总体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尚不清晰,区域内部分工不顺畅。
产业发展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制约“三化统筹”。偏重的产业结构以及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产业发展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城镇人口的单位从业率和报酬处于较低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多于“统筹”。
长吉两地的产业关联度不高,成为一体化发展的“短板”。产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而长春、吉林两个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上的技术关联很少,一体化的内在需求不明显。产业一体化已经严重滞后于长、吉两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成为发展的“短板”。
三、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优化策略
1.引导区域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大力培育长、吉两大产业基地之间的关联环节,特别是其基本经济部门(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之间的关联,形成产业链条。其次,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培育产业功能区和产业基地之间的关联,形成“核心-”结构,让一体化区域内的各个城镇能够最充分地利用核心城市发展的力量。最后,培育不同产业发展轴带、城镇产业共生区之间的关联,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链网络,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
2.产业发展向高级化转变
从第一产业角度来讲,应注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尝试耕地流转制度,扩大单体经营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在减少农民的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利用英俊、泉眼、劝农山、四家、奢岭、齐家、山河、太平、万昌、岔路河、一拉溪、搜登站、大绥河等全省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8个节点镇,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在岔路河中心节点,建设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合作产业园区,打造世界一流的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和农业生态新城。建设劝农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开发高端、绿色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使之成为供应长吉两市的“菜篮子”。
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创新能力,做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同时,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具体来讲,以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和吉林市汽车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依托一汽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整车和零部件产业,打造汽车产业集群;以中油吉林石化为依托,带动发展地方配套化工,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汽车配套化学品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打造石化产业集群;依托大成、中粮、燃料乙醇、天景等龙头企业,建成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以中国北车集团长客股份公司为龙头,以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吉林风电核电装备产业园、九台农机产业园为载体,建设独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鼓励发展承载大量就业的基础服务业,大力培育金融保险、会展、创意设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具体来说,依托长吉高速公路、长吉城际高铁西段和龙嘉国际机场构筑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长春综合保税区、总部经济、航空服务、TOD商住、商贸物流等现代、高端服务行业。
培育新型业态。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发挥域内科技优势,培育发展潜力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业态”。近期,重点培育高性能纤维(碳纤维、聚乳酸纤维)、生物化工(多元酸、多元醇、生物丁醇、生物柴油)、平板显示、RFID射频标签、固态照明光源等新型业态,以便在未来的产业扩张当中占据主动。
3.引导产业联动发展
从实现“三化统筹”和践行新型工业化的角度,必须强调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联动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总部经济、金融、中介、设计研发、信息服务、物流、咨询等高端部门引领传统工业部门步入新型工业化,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城镇就业,承接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所转移出的劳动力。以发展新型工业夯实现代服务业的扩张基础,为传统农业转型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保障。以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区域城镇化进程,为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空间和基础供应。
4.积极拉动就业
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排斥居民就业是我国工业化道路上遇到的一个难题,在东北地区特别典型。到2020年,长吉一体化区域城镇人口将达到650万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与现状416万城镇人口比较,意味着新增200多万城镇人口。因此,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城镇就业,推动“三化统筹”,意义格外重大。
当前切实可行的举措有: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为汽车、轨道客车产业配套的小型零部件、纺织、内饰、皮革加工等。为石化、粮食深加工产业配套的包装材料制造。保洁、安保、配送、家政等都市型服务业。
转变发展理念,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挖掘现有产业的就业增量。给与安置就业多的企业以多种优惠政策,从补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转向补贴新增就业岗位。对于食品加工、旅游业、服务业、商务会展和物流等就业潜力较大的行业,在发展理念上就要以就业最大化为目标,成为推动城镇化的有力“抓手”。
在双阳、九台、永吉等转型新城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给与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一是培育自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吸纳就地转移的农业人口,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
5.推进一体化区域“两型”产业体系的发展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压力。执行国家最严格的保护耕地政策,保护并留住生态用地,有限制地扩张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碳权”和污染物排放交易制度。严格限制既没有科技含量、又无就业增量,市场前景充满风险、高耗能、耗水,占用大量工业用地的项目。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静脉”产业。
6.引导一体化区域空间统筹
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本质是为获得空间效率的节约,并实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要在效率最高的地区集中配置资源,让资源最充分地流动。依托长吉间已经形成并将继续强化的交通走廊建设,培育产业发展轴带和廊道;依托轴带上规划发展的新城、新区和新镇等,培育产业结点;依托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合理配置特色鲜明的城镇产业共生区。形成产业基地、轴带(廊道)、城镇产业共生区,层次分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实现一体化地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和空间效率的最大化。
四、结论
长吉一体化产业发展,就是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型业态,以及优化区域内部分工,强化产业关联,拉动就业等产业发展策略,使产业发展服务于“三化统筹”,服务于转变发展方式,使产业一体化其成为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