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平移教学设计

平移教学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平移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平移教学设计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移和旋转》第18~1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让学生模仿刷牙的动作。

2.让学生模仿电风扇叶片转动。

3.让学生做扭腰运动。

二、激趣导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同学们,刚才的课前运动中我们模仿了刷牙的动作,模仿了电风扇叶片转动,做了扭腰的动作。大家想想,在生活中,我们人和动物不都是像游戏中这样经常运动着吗?只不过,运动的形式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特点。

那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录像中的一些物体呀,也都在运动呢,想看看吗?

在放录像之前,李老师有一个要求,在一会儿放录像的时候,你们要用眼睛仔细地观察,屏幕上的物体都是怎么运动的,边看,还可以边用手势模仿这些物体运动的样子,好吗?那就开始吧!

学生边观察边用手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

师:你们想想你们自己所做的动作,现在你们根据这些物体运动时样子的不同来给它们分分类吧?你打算分几类?怎么分?

学生先跟同组的小伙伴们交流,再回答。

生:分两类。

师: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贴图片。

为什么把它们分成一类呢?生回答。

师:看来推拉窗、电梯、滑滑梯,它们都是平平的、直直的移动。可以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还可以斜着运动。

师:看来这些现象都有整个物体朝一个方向,平平的、直直的运动。同学们,请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生:平移。

师在第一类的图片上面写“平移”。

(1)出示陀螺:师问,它在转动的时候哪个部分和地面接触?

生:尖尖的头。

师:在数学上把这个尖尖的头看成一个点。看来陀螺是绕着这个点旋转地。

(2)出示风车:问,风车哪在转?生:叶片在转。

师:它的叶片是绕着哪旋转呢?一颗钉子。

看来还可以绕着一个轴转动。

师:像大风车转动的叶片,陀螺的转动,转椅的转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现象,同学们也给起一个名字吧?

生继续给第二种运动现象起名字。师板书“旋转”

(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三、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1.除了老师出示的这些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

车 摩天轮 高空揽月 子弹

师:看来在我们生活中“平移和旋转”无处不在,我们对它们有了一些认识了。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了,看你们能区分吗?敢接受挑战吗?请你边看边用手表示出来。

2.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平移和旋转”现象,那是因为“平移和旋转”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老师想把咱们学校的多功能厅也进行一个平移,你们说可以吗?

学生惊讶地说:不可能

四、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出示课件:上海音乐厅的平移录像。

师:你们想不想平移它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师: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动手验证:发给每人一张格子图,让学生在图形上找出一个喜欢的点,再在右图上找出刚才这个点平移后的位置在哪?把它点出来,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有几格?

师小结:先找出对应点,再数格子。

1.练一练:

教材第19页(1)(2)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出示三角形平移的三幅图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汇报说一说)

师:这幅小蜡烛向右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小鱼图呢?

[出示填一填小蜡烛(向右平移4格)、小鱼(向左平移5格)]

2.画一画:

(1)画出三角形向平移6格后的图形。

(2)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师:刚才孩子们又能移,又会数,如果请你们在纸上把平移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会吗?

师:比如说我想请你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把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4格之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能吗?

生:能。

师:别急着动笔;善于思考的孩子总会先观察、思考看有没有一个又快又好的方法,那就请你们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看一看怎样画图才能使平移后的图形既正确又美观?

生:先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把它平移,再找到其余各个点,把它们平移到相应的格子,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此处引导学生讨论:点是不是可以随便取,怎样选择点更为合理?使学生发现画图时,发现、选择关键点即图形的顶点等非常重要。这是画出正确、美观图形的关键。)

(学生动手画图。)

五、欣赏感悟

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孩子们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的是(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呢?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由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丽图案,去感受一下平移和旋转带来的艺术之美吧!(出示课件)

篇(2)

关键词:生活本源;概念教学;过程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导入,刚开始采用PPT展示3幅图片:小孩滑滑梯、传送带上物体的移动、观光缆车的平移。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平移变换的概念,指出平移变换的两个要素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直接应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变换,然后将结论告诉学生,再讲几个注意点。这种过快的教学过程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听懂,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仅停留在模仿、记忆的层面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理想。因此我对本节课又进行了一次设计。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

1.从生活本源出发,合理创设情境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数学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倍感亲切。

这次用一个方块平移的游戏导入:经过平移,当同样颜色的三个及以上方块成一直线时就能消去并得分。教师让部分学生上来玩游戏,然后提问游戏中的方块经历了什么运动,由此从学生口中得出“平移”这一关键词。教师紧接着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变换?这时学生纷纷发言,从学生交流回答中发现学生已经认识到平移无处不在。然后再播放几个学生提到的平移变换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找到这几幅图的相同之处,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平移变换的特征。

这样的设计,利用动画充分展示平移的过程,从纯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的数学,从静态教学延伸到动态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教师提示、补充,共同归纳出平移变换的概念,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合理转化例题,形成概念体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变换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根平移的要素画出简单图形经过平移变换后的像,并设置一些例题加以巩固。

本节课课本中的例题是:把长方形ABCD沿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使点C落在点C’。求经过这一平移变换后所得的像。

笔者将上述例题进行了更改,设置了以下作图:①点的平移作图;②线段的平移作图;③面的平移作图(以四边形为例);④体的平移作图(以长方体为例)。

教师将这4个问题分4次抛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平移作图的基本要点是作出关键点经过平移后的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类比。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真正认识平移图形的形成过程,由概念出发,从简到难,形成知识体系。

3.小结整合提升,达成实际运用

视频播放海宁纺织业中窗帘的制作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并布置作业:①为工人设计一些由平移变换得到的精美图形;②相机拍下生活中的平移或将关于平移的小文章发到班级数学兴趣群。

这一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定位初衷,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发展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我们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工程设计等方面问题。只有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认真积累,大胆尝试,一定会给我们的课堂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内容分析;学生分析;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方法

(一)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基于教学内容分析技术

(1)第一次教学:原经验阶段(家常课),个人的独立思考对课题的理解与教学设计,充分地暴露问题.

(2)第二次教学:新理念阶段(尝试课),在“数学本质问题驱动课堂,保持学生高认知要求水平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对研究的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与验证,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并尝试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及研究目的达成与否.

(二)课题组成员运用录像分析技术

课堂教学分析技术对每节课进行实录,并采用观察与诊断、文献学习、调查测试、个别访谈等方式对课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

(一)新设计的形成

1. 教学分析――从学习内容分析入手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然而,很多时候老师在备课阶段,往往惯性地一下子会想到很多具体的教学细节,那么,教师如何基于教材这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设计活动呢?

教学前端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在处理教学细节之前从总体上把握一节课的完整思路和理念框架.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应该把学习内容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延伸到学习需要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

“相似变换”在教材中所处位置分析:如下图所示,浙教版(七下)为《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在这一章中学生学到了三角形的全等知识,第二章为《图形与变换》,相似变换编排处于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之后的章节,那么相似变换是不是仅仅又是一种变换而已呢?

各种变换的本质特征: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均为全等变换,是相似变换的一种特例,而相似变换最本质的特征是保角,即在变换中各个角度不变.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把新知识与先前的旧有知识产生联系,而是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当知识被高度结构化的时候,新的知识就能被连接,并被融合进已有的知识网络中,而不是只产生元素之间的单个连接……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不易被遗忘,它有着多重途径被找回,而孤立的知识片段更难于被记忆.”(宋月庆)其次,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了,才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这种迁移能力对个体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么,“相似变换”如何展开研究?

教材内容角度:学什么――学科本质

学生学习角度:如何学――建构联系

教师教学角度:如何教――问题驱动

2. 形成新思路――用学科本质问题驱动教学

相似变换(图形的缩放)通常被安排在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之后学习,大多数版本的教材也是这个顺序.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会把相似变换仅仅定位为本章要学习的“第四种变换”,潜在的想法是相似变换与其他三种变换处于并列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但相似变换真的仅仅是第四种变换吗?我们尝试运用从学习内容分析切入的前端分析法来重新理解和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分析这节课内容在整个学科教材中的地位.通读浙教版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二章《图形与变换》之前学生学习的是关于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的第一章内容;往后看,学生将在九年级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判定这一章.这时就会发现,《图形与变换》一章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更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本章前三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均是全等变换――即变换前后的图形是全等的,具有保持边和角不变的特征,而相似变换只保持角不变,边却同等程度地放大或缩小了.站在高等几何的角度,我们马上会意识到,全等变换是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的相似变换,而整个初中阶段平面几何(欧式几何)的本质特征就是保角性.

其次,分析这节课教师期望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前面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平面几何的本质特征与知识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进一步可以确认:通过学生对相似变换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体验到相似变换与前面三种变换的共性(角保持不变)和区别(边却同等程度地改变),以此为学生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后建立统领性观点做好铺垫――因为九年级学过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教师往往会总结“全等是相似的特例”“边决定大小,角决定形状”,而这些思想在这里已经蕴含.

第三,进一步梳理和研究诸多内容目标.考虑到这是相似变换的第一节课,重点目标确定为三个: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知道相似变换的性质(知识目标);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相似变换的图形(技能目标);通过作图和对比辨别,感悟到相似变换与其他几种变换的联系和区别(体验目标).

由此可见,“相似变换”不仅仅是又一种变换.

3. 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起点与需求在哪里

“相似变换”前测的情况分析.

703班前测题:

(1)请你说出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异同.

(2)请在方格纸中将原图形扩大两倍.

(3)把ABC边长扩大以后得到另一个DEF,请你说出这两个三角形哪些改变了,哪些没有改变?

前测试题的设计思路:

①了解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三个变换的掌握情况.这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时应有的准备知识.这节课的一块内容是要学生对相似变换与前三个变换作比较的,因此我设计了这个题目.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路径

反思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其本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的自我认识以及明确自己和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思想活动意识,自我意识较强的人会有强烈的自我改善和自我优化意识,反思作为一种内在动机思考,自我意识是形成反思的基础条件。二是理性批判。理性批判可以激发个体思考,对各个事物与观点都进行思考,以实现现有结论的优化。而反思内在动力就是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追求理想状态。对此,善于反思的人具有批判精神。三是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存在很大的联系性,在特定环境下,二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同时作为过程与结果关系,只有不断探究才会具备反思能力。

一、优化教学结构,创建反思平台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结合以上分析的反思特点,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小学数学课堂结构进行调整,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反思环境和反思平台。现阶段,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会布置作业,使得学生继课堂教学后又埋头于课后习题中,这样的教学结构安排没有给学生留有反思空间。对此,教师要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增设课堂反思环节,为学生创造课堂反思平台和反思机会,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人口普查》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进行提问,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要给学生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简单梳理,整理和内化本节课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总之,这种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建立自身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为了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教师要对积极反思发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的“说”与“想”,使得学生反思能力可以发挥其价值。

二、创设反思情景,树立反思意识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重视问题设置,利用高质量问题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从本质而言,反思始于疑问,同时也源与学生对问题的发展和探究,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思考,为反思提供主要动力。对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反思,以带动学生自主探究,使得课堂反思与课堂探究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综合反思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平移与平行》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并提出“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引发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情境中理解与掌握平移与平行的意义,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反思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反思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重视教学引导,强化反思技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以情感为基调营造有利的反思环境,激发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热情和兴趣,利用氛围促发反思动机,提高学生的反思技能,进而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中,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提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那么大家想一想,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3圈、5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展示结果。引入算式“114×21”进行问题探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估算方式吗?诱发学生进行反思,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研究,提出优化教学结构,创建反思平台、创设反思情景,树立反思意识、重视教学引导,强化反思技能等措施,进而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志泉.论学生学习的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89-92

篇(5)

[关键词]平移和旋转;简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8-01

对于数学,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描述:“数学简单,数学使一切科学变得简单。”“数学好玩,都来学数学。”“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数学。”下面我将以“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说说简约的数学课该如何上。

【片断一】

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方式也有着各自的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生活中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运动画面,请大家观察的同时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是否一样”。可以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出示课件:升国旗,推拉窗户,转动的风车,旋转的摩天轮,转动的钟表指针,发射火箭……)

师: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时的样子进行分类吗?你是怎么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评析: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出示的运动现象对学生来说很熟悉,很亲切,也很简单,因此他们很快就说出了“升国旗、推拉窗户、发射火箭的运动为一类,国旗、窗户、火箭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它们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转动的风车、旋转的摩天轮、转动的钟表指针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这样的导入过程无疑是简洁明快的,这份简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轻松开启了学生的探究之旅。课的导入很简约,却不简单。】

【片断二】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

生1:电梯的移动是平移,汽车轮子的转动是旋转。

生2:大风车叶片的转动是旋转,火车的运动是平移。

师: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能判断下面给出的运动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课件出示,略)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掌握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特点。这是由于教师巧妙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有趣。正是这看似“简单”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于后续的探究活动多了一点自信,多了一点动力,也多了一份乐趣。】

【片断三】

师:这里有一枚棋子,它是怎么运动的?

生(齐):平移。

师:平移到哪?能确定吗?

(引导学生通过数方格确定平移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又出示线段和小房子的平移)

师:小房子是怎样平移的?请在小组内交流。

【评析:教师的话虽然不多,但学生却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地从“点”和“线”的角度弄清楚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接着 “小房子是怎样平移的?请在小组内交流”这一问题,让学生围绕“对应点的移动是否就代表了房子的移动”这个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辩。在学生的思维碰撞时,我们能看到学生的思维火花所带来的美丽,也就在这一刻,学生又一次轻松地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拓宽了视野,真可谓是 “一石三鸟”。这一过程无疑是简约的,但其收获却巨大而不简单。】

最后,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深入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当堂检测,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设计简单明了,层次分明,毫不拖泥带水,也无矫揉造作之嫌,完完全全彰显着一种简约美。

篇(6)

关键词:课改,有效教学,与专业课结合,数学应用,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为了深入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功能,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校数学专业组联合机械教研室开展“中职数控专业的数学应用”的课题研究。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就是选自课改中的“解析几何与应用”模块的第一节,让学生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来计算阶梯轴零件的节点(即点坐标)。该学习任务是本模块的基础环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突破点,突破它,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使教学更具有专业的针对性,使数学教学更有效,从而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数学》是数控专业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以往我采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广全主编的《数学(共用基础平台)》(上、下册)进行教学。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是全新的教学内容,从备课到上课,从课堂内容到练习,乃至课后的作业都得考虑在内。通过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反思,我成功地完成了本课,也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感悟。

一、 必要性可行性的反思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的工科类职业学校,其中数控专业是我校的龙头专业,同时是广东省的重点专业。所以我校的数学课课改首先从数控专业入手。

据调查,在数控专业核心课程——“数控零件加工”中,要加工合格的零件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正确计算零件的节点坐标(数学上称为点的坐标)。在这补充说明一下:在数控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中,程序编制人员需要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材料、轮廓形状、加工精度等选用合适的机床,制定加工方案,确定零件加工顺序等等,改写或编写高质量的数控加工程序进行加工。在编程时需要正确计算基点或节点的坐标。这就是说,要加工合格的零件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正确计算零件的节点坐标,它是基础,而非重点。之前的教学状况使得专业老师老是抱怨:学生①不会建立坐标系,②计算节点(即求点坐标)的能力较弱,使得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加工零件前必须把这部分知识作为一个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后,不少的学生还是困惑茫然,不懂运用。从而影响教学进度,降低了教学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和抱怨,我认为,这和学生的学习素质有关。学习专业课时需要学生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很多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程度本来就不高,根本不知道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更不用说,如何运用了。

针对这个现象,如何解决学生的①不会建立坐标系,②计算节点(即求点坐标)的能力较弱这两个问题,是课改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分析,我从巩固初中的直角坐标系这个内容入手,让学生们初步掌握如何灵活建立坐标系,巩固学习计算点坐标、学习坐标轴平移公式。基于以上的几点我设计了本课,本课有它的专业需要、学生需求,而且学生还能巩固和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得到培养,故,本课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 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一) 教学实践前的反思,主要是备课,进行教学设计。

如教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首要的是解决如何把握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切入点问题,即如何区分数学课与专业课。这其实也是课改中急切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难题之一。把握住了切入点,数学课才能与专业课紧密联系,让学生更容易转入专业课的学习;才能与专业课区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得到一些数学基本技能训练。否则,数学课就成为专业课,一堂笼统的专业课了。另外,本课涉及直角坐标系基础知识,但直角坐标系基础知识内容不少,本课应使用哪些知识点?相应的知识点过去专业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现在的学生学习时会遇到什么困难?遇到哪些新问题?现在应用哪种方法,效果会如何?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合理,设计前我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点:

篇(7)

1.有关用坐标表示平移的教学,是利用坐标系来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实际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引用身边的事例,让学生充分感觉用坐标表示平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理念。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意志、情感、主体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创造性得以培养,从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本教育思想。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能力,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4.利用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好奇感,同时加大课堂容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2)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3)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意识。

3.解决问题:用坐标表示平移,体现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应用。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2.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活动流程及目的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把教室学生的座位看成方格图案,让一名学生走到讲台处,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这名学生走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阳光课间时,把同学们站的队伍看成方格图案,让学生先想自己在队伍里的位置,再想自己如何能到队伍的另一位置。

活动目的:通过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发现用坐标确定物体平移后位置的变化。

活动2:探究活动

三架飞机P、Q、R在执行任务飞行,分别写出它们的坐标(图形通过课件展示)。

活动目的:动画展示物体平移后位置的变化,增加学生趣味性,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并让学生观察点平移时,其坐标变化规律。

活动3:过程归纳

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A1,让学生在图上标出这个点,并写出它的坐标(图形通过课件展示)。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到能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确定物体平移后位置的变化的目的。

活动4: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2.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 b )(或(x,y- b))。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再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b)。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总结出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确定物体平移后位置变化的方法。

活动5:如图,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结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结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图形通过课件展示)?

活动目的:巩固上述结论,让学生学会反思。

活动6:小结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1.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 (或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

2.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或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上面的交流讨论,总结出物体平移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变化的方法。

活动7: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这时图形在哪儿?把它画出来(图形通过课件展示)!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知识,学会反思。

活动8:如图,三架飞机P、Q、R保持编队飞行,分别写出它们的坐标。30秒后,飞机P飞到P′位置,飞机Q、R飞到了什么位置?分别写出这三架飞机新位置的坐标(图形通过课件展示)。

活动9:课堂总结

1.我们知道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将点(x,y)向左、右、上、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后,对应点的坐标。

2.将图形平移时就是将关键点进行平移,再顺次连结各关键点。

活动目的:通过课堂总结再次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活动10:布置作业

把教室学生的座位看成方格图案,标出自己的位置,并写出坐标,再写出几个同学的坐标,试说明你到这几个同学位置时坐标点的变化。

活动目的:分层训练,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多次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总结用坐标表示平移,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中,我认为所举实例贴近生活,学生们理解起来会较容易,但教后发现没有更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少部分学生理解吃力。总的来说,无论学生基础的好坏,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学中没有以直接罗列概念、定理分析、典型例题的形式展开教学,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来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六、教学心得

有关用坐标表示平移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身边的例子展开教学,从而达到三个转变。

1.教的转变。本节课的设计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来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中,学生不是停留在只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列举了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去想,动手做实验去体会,再大胆去探索、交流,使原本苦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然后再把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给学生自、发言权,从而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充分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