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2: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团队人文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护理团队 护理人员 护理工作 情商建设
Abstraction:Necessary of build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EQ) of nursingteamwas analyzed from the view of humanism. How to promote EQ in the nursing team was expatiat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head nurse , nursing humane education, extensive communication in the nursing staff and differential management of nursing team.
Key words:nursing team nursing staff nursing care emotional intelligence(EQ) building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新的医患关系,我们必须重视护理团队整体的建设,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很大程度上,护理团队建设的重点是护理团队情商的建设,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提高团队各种应变能力(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要求。
患有心脏病的大多数病人,具有恐惧、焦虑、多虑、认知能力强和情感需求高等心理特点,加之我们护理队伍中年轻护士居多,各种应变能力忽然工作经验比较薄弱。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心内科各病区近几年来,在团队的情商建设上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加强人文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做法,不仅减少了护理投诉,和谐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愉悦了我们自己,使我们更好的情绪去面对病人,服务我们的患者,这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将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 认真体会护理团队情商建设的必要性
1.1护理工作性质的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直接对传统护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机械的治疗和护理上,更注重的是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在分工日益细致的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才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成功的团队最重要的一点一定是能否充分地发挥群体的智能。而护理工作尤其体现的是汇合众人的劳动和智慧,它是一个团结协作的过程。具有紧密关联性和相互合作、相互依赖性。因此,为了有效完成护理团队工作,就必须提高整个护理团队的情商。
1.2护理工作绩效的需求
护理团队工作绩效是团队中护理人员(包括护理管理者)之间相互信任和沟通的结果。研究表明,影响一个群体工作效率的因素有三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群体特性和群体效能的意识。当病情发生瞬息的变化时,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因此,高效地完成医疗护理工作,就会显得尤为的重要。此时高情商的护理团队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1.3护理人员情感的需求
提高护理团队情商可以发挥对护理人员情感驱动作用。情感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而情感又尤其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团体可以激发热爱集体的情感,使人心情愉快、身心健康、上下一心、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人际关系不和谐,个人利益当先,互帮互助的意识淡漠,必将使团队的凝聚力减弱,即使有再大的物质刺激也是事倍功半。感情的力量往往会超越物质的力量。
2 细致开展护理团队的情商建设
2.1护士长的影响作用
护士长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智能、出众的才学、兢兢业业、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还需要在管理的工作中倾注大量的真实的感情,努力提高自己的情感商数,在其情感美的感染下,使广大护理人员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双方情感的相互关系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1护士长个人的素质:
2.1.1.1情商水平:应是胸怀宽广,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水平,不能在下属面前喜怒无常和无度,或者在意外面前惊惶失措、烦躁不安,这些不良的情绪对护理人员有很强的感染性,会影响整个团队情绪。
2.1.1.2协调能力:能凭借意志、情感、经验和知识,艺术化地处理护理团队中的上下级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和部门之间的关系。
2.1.1.3还应把握好三点:看问题要客观,处理问题要恰当,与人距离要适当。
2.1.2利益分配要公平合理。利益分配不公对护理人员情绪影响很大。因此护士长在利益分配时要有章可寻,有帐可查,公平合理,一视同仁。以促进合作,化解冲突。
2.1.3知人善任、考核公平、爱护部下。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为下属创造各种机会以提升各自的能力,让其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护士长对于提高团队情商具有首要的作用。
2.2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
提高团队的人文素质是情商建设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团队情商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人文素质所含盖的面很广,它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由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组成的精神体系。其内涵是指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修养,它要求护士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养。因此应从根本上要注重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情商护理团队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当护理人员具备了应有的素质后,在护理团队中受到尊敬,受到重视,充分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后,更能突显出熔铸护理团队情商重要性。
2.3护理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
沟通是人们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知识、甚至兴趣、情感等的一种行为。沟通对护理团队中人员的交互行为、对护理团队的营运都起到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只有沟通,才能使护理人员的情感得到交流,才能协调护理人员的行为产生共鸣,形成共同的愿望,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和高效的执行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各种例会、内部出版物、局域网、面对面交谈、非正式接触、电话、书信等。同时要创造各种促进沟通的条件,可使护理团体内部和外部能信息共享、消除矛盾、统一思想、增强团结。因此,沟通是提高护理团队情商的重要方式。
2.4实施护理团队内的差异管理
任何一个护理团队其护理人员之间一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护理人员之间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方面,也体现在护理人员之间的情绪上,如态度、价值观等上。这种差异是护理团队内部产生冲突、意见分歧的主要来源。护理团队如何进行差异管理则体现了护理团队情商的高低。差异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有:
2.4.1每位护理人员之间要有透彻的、开诚布公的意见沟通,取长补短,使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心悦诚服地改变不妥的想法和接受别人的意见,支持护理团队的目标。
2.4.2根据每位护理人员能力的侧重,应人而异,应才而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不同的方面体现自我,以达到变要我做成我要做的效果。这种结果是团队的目标实现了,团队中的个人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内部的冲突、意见的分歧也能够化解。
3 效果
通过近3年的情商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科室整体护理工作得到了有效提升。护患之间、护士之间的关系大大改善,护患矛盾有效降低,去年仅发生1起护理投诉,其余均科内解决。同时通过正向激励的有效实施,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3年,科内护士共近40篇,科内的业务工作量稳步上升,科室患者满意度逐年提高,无差错及事故发生。护理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及在部级、省级、市级、院级的各项工作检查中,我科均表现优秀,达到了医院与病人双赢的效果。其中情商提升与业务工作量,病人满意度,护理人员学习、工作积极性(主要以论文数,各种比赛获奖例数为参考)的关系列表如下:
表1 情商提升与业务工作量,病人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学习,
工作积极性关系
时间 年门诊人数 年住院患者数 发表
文章 获奖
人次 病人
满意度
人数 提升率 人数 提升率
2007年 274881 9704 4 7 87.6
2008年 336910 22.57% 11146 14.86% 12 16 92.1
2009年 370223 9.89% 11855 6.36% 23 27 98.5
4 总结
通过有意识的进行护理团队的情商建设后,护理人员和护理团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互助和进取的工作氛围,鼓舞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自尊、自重、自信”,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最终,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更大程度的体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袁庆福,金晶,李莉莉等.医院文化建设应做到以人为本J.医院管理论坛,2007,129(7):16-18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 一体化 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75-03
教育部早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就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可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必要且紧迫的。自2006年国家启动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已完成以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构,在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相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系统,即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文素质课程系统,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存在许多弱势,如脱离专业、行业实际、特色不鲜明等,在这种情况下,重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建设总体设计“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高职院校推动人文素质教育进程的核心动力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观, 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 而维持人文素质教育的纽带则是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人文课程和人文讲座;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舞台是各种异彩纷呈的校内外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全面贯彻“一体化”理念,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将广义的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进而净化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成为有个性、具有思维能动性的、向善的以及有境界的人,最终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因此人文课程体系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
(一) 系统设计
1.明确改革目标。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二是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忽视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课程体系目标,重新融合包括原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并形成合力,进一步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整体设计理念。为确保“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教育设计理念,将思政课程、人文素质社会课程、心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相互整合、融通,遵循针对性、开放性、理论一体化、考评一体化、动静结合、综合性、全面渗透等原则,通过模块化系统设计,构建以专题理论教学为核心,延伸三个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活动熏陶、知识拓展、内化修为),服务于专业、体现高职特色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以学分为纽带促发四个板块的联动,通过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进行全面渗透和立体熏染,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时时、处处、人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模块化系统设计。“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对接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主要通过实施一系列课程教育,使学生具备学习方法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审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审美、会做事、会生活、宽视野的人才。根据系统论观念,将“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视为一个由许多独立的次级子系统构成的体系,这些独立的次级子系统是指课程体系中以担负某个共同培养目标为功能的几门课程的集合,成为其子系统,它通过内在耦合关系建立为一个基本课程子模块, 简称“课程模块”。“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对应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设置七个模块,同时,通过共享一个实践环节模块,延伸三个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具体如下图:
4.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整体设计上,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目标建立、课程设置、密切社会等三个方面,既强调社会责任,也大力鼓励发展人性,追求共性也兼顾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实践环节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考核方式等进行不同的选择,学生通过对课程、实践、社会服务等项目进行不同选择,实现个性与共性之和谐发展。
(二)整体解决
通过构建“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拟从整体改变高职院校目前的一些现状。一是进一步明确人文素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二是从整体上提升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的教育理念;三是进一步将人文素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进一步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紧密结合,体现服务专业的宗旨;四是整体解决人文素质课程的资源包括师资的配备与共享、办公、教学场所、实训设备的共享的问题。
(三)合作共建
基于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开放性、综合性、过程性、职业性等特点,以共建合作的方式构建就成为必然的途径。合作对象包括学校内合作与校外的合作共建。校内合作有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二级学院(系部)的合作、与职能部门的合作等;从合作方式来看,这种合作共建是全过程的,有共同承担项目制订方案、共同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实施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共同推广成果、共同进行监控反馈、共同进行教学资源更新等。校外的合作对象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社区等,合作共建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合作单位的资深人士到高职院校承担人文素质课程的理论或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师资、合作共建课程、开发教材、实训基地等。
(四)资源共享
通过构建“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最大化地整合与人文素质课程相关的资源,进一步整合开放融合学校内外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系统,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互通与共用,实现“1+1>2”的和谐共生目标,包括师资队伍、优质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教学硬件设施、图书文献及电子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整合与共享。
二、“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组建团队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要建设国际水准、高职特色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和专业培养的需要,通过逐步开展“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等系列项目改革。组建专业化、合理化的新的教学团队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整合已有团队资源基础上,组建新的团队,目标明确、层次清晰,以课程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依托,构建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工、团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有助于打造团队良性发展机制,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形成各部门参与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实现大思政、大社科和大文化的目标。
(二)调查研讨
随着高职院校各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建立与专业教育对接、具有职业特色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改革也迫在眉睫。统一思想,制定改革目标等都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除编制有关课程建设和开发的针对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外,还应通过座谈访问征求专家及其他学者的意见,通过查阅文献法在校图书馆和网上数字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相关著作、期刊,搜集材料与相关数据,从实际出发,为课程建设方案的制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设计方案
“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需要贯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确立“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计划构建服务于专业,体现高职特点的育人一体化、理实一体化、考评一体化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专题理论教学为核心,延伸不同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以学分为纽带促发课程模块的联动,开发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具有高职特色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方案,以适应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整合资源
构建新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实现全面育人。新的课程体系把人文素质实践课程与学校的素养工程相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把人文素质教育和学校党团群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互整合,融为一体,实现全过程育人。人文素质专职教师与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师,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队伍,从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共同承担学生大文化育人工作,实现全员育人。
(五)推广应用
可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制定“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获得学校职能部门的核准通过,在校内推广应用。第二阶段,在校内取得一定的成效后,完成第一轮的修改调整,争取有针对性的在全省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应用;第三阶段,在全省推广的基础上可考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体现“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高水准及其效益。
(六)评价反馈
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多方位的评教制度,注意与学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等的不断沟通,听取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认真听取、汇总、分析学生评教意见;建立教师评学活动制度,通过任课教师主动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以及举办教学团队与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座谈例会,交流“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持续更新
“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持续开发,不断更新的过程。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调整。作为改革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体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包括课程的开发建设、师资培训、网站基地建设、教材开发等工作也要连续跟进,并及时更新。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夏,王莉芬,李晓衡,刘志明.地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路径[J].高教论坛,2011,(7).
[2] 贾灵充,吴杰.地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实施现状及其优化对策――基于学生需求视角的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3] 郑群,朱晓倩.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0,(12).
[4] 张建,姚红.基于职业发展贴近职业生涯建立双轮驱动的高职素质课程体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关键词]教学团队 优势 平台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 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孙启香(1974-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67-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学质量发展滞后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其理论功底、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水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必须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关注青年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前,在高校青年教师素质发展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在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打造高校教学团队这个平台,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推进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一、与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相比,教学团队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
高校的教学团队是由有着共同的工作信念、相同工作目标,担负着相似的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个体组成,一般是按照一定的选拔原则、选配标准,从具有相同学科教学任务教师中选拔、组建而成。教学团队内的教师个体成员之间,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学团队不但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结构,也是推进教师教学工作协调、配合,促进青年教师素质和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长期以来,在青年教师素质培养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对教师个体的培养,而忽视教学团队作用,采用的“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青年教师从教后,一般首先从资深教师指导入手,待新任教师逐步了解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对教学环节经过几年的熟悉之后,才独立承担学校教学工作。这种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一方面是周期慢,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教学繁重的教学任务需求;另一方面,这种教师成长模式下,青年教师所接触环境因素单一,对教学理念、教学教法、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不利于他们的全面成长与发展。而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以教学团队为平台,推进青年教师素质培养与提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1.有利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团队的建设往往是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科研目标任务作为导向,通过团队负责人的组织协调,各个骨干教师的目标任务分解,全体团队成员协调、配合,来共同实现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目标任务。经过这种团队平台磨炼的每一个青年教师,他们在协调配合、治学态度、学科认识、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尤其是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实践能力方面,将得到快速地提升。
2.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精品课程的打造能力。只有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教学团队在完成教研目标任务中的历练,才能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并将团队科研目标任务完成中所获得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打造出集前沿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课程。可以说,通过教学团队的教研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
3.有利于拓宽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视野。在经济社会全球化的今天,学生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满足于对普通知识的需求,其探索欲望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青年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通过教学团队为教师搭建的教研平台,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共同参与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教学交流等,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团队内成员间的信息互动,相互沟通,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年教师在知识、经验方面的快速地成熟起来。
4.有利于磨炼青年教师的团结协作品格。教书育人不是依靠某一个教师独立完成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对学生知识传授、人格教育的作用,不仅仅需要个体自我的兢兢业业,更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配合、互相支持。教师要善于与学校、与其他教师融为一体,协调一致。而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团队中的目标任务的完成,相互之间的分工协调,在这个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的启发、激励、帮助,不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合作氛围,更能分享到彼此合作的快乐,获得社会价值的实现的体验,有利于青年教师们团结协作品格的形成。
5.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教学团队应当是一个友爱、团结、互助的大集体。通过教学团队的发展,教师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勉励、互促发展的氛围。在这个友好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势和不足很容易呈现在大家面前。从青年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出发,团队成员可以通过相互研讨,总结评价,以此鼓励每个青年教师的优势,指出每个教师的不足,从而增强了青年教师素质培养的针对性。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与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
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应当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促进团队合作机制的形成,使之真正成为青年教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深入实践、增长才干的发展平台。
1.确立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确立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团队整体的目标,即团队在一定时期内在教学、科研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它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目标,目标既要有前瞻性,也要有现实性;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要符合学校和教学团队的实际。团队整体目标是激发教师团体荣誉感基础,它有利于青年教师集体归属感的产生。教学团队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教师个体的目标,其目标的确立要根据教师的学历、阅历、能力来确定。通过这种个体目标的确立可以使青年教师们都容易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教学团队各个成员的共同奋进,不断提高。
2.选拔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教学团队的负责人,不但应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财务支配权、教师评价权等领导权力,更要有很强的非领导能力,它要求教学团队在负责人选拔中,要考虑那些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具有丰富的教研成果,在教学科研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学术地位和教学权威的骨干教师,作为团队负责人。同时,在考虑专业能力之外,还要考虑选拔那些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诚信、友善,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高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负责人。
3.营造教学团队的合作氛围。教学团队要发挥对青年教师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作用,其合作氛围的营造是关键。只有具备了良好团队合作氛围,每个教师才能在团队中具有归属感、满足感,才能积极奋进,主动交流,才能自觉地创新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教学团队合作氛围中,首先,要保持团队适当的规模。规模过大,人员分散,不利于教师间的充分交流,也容易在团队内部形成小团体。规模过小,则不能形成团队的优势,不利于教师个体发展,一般以8~12人为宜。其次,要实现团队组建中教师成员的合理配置。要坚持老、中、青结合,不同学历层次、教学资历、教学能力的教师结合,其中主要是看是否有学科带头人,是否有教研骨干,是否能够实现教师之间的互补作用。最后,要打造教学团队的共同的精神理念。它要求团队内要具有为着共同目标的实现团结一致、互相协调、彼此合作的精神,教师之间要平等对待,公平、公正,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重视每一个成员的能力和作用,给每个个体以施展才能的机会,要经常性地进行互相沟通,互动交流,互相勉励,使大家敞开心扉,彼此包容,营造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4.建立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是激励教师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传统的教师培养中,高校单纯重视对他们业绩的评价,而忽略团队的激励作用。当前,应当在教学团队内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在教学团队中承担的角色、履行的岗位、所作的贡献与其工资津贴、荣誉称号结合起来,激励教师在团队中努力履行职责,多做贡献,促进他们在团队发展中提高自己。
三、充分借助教学团队的平台作用,选择实施青年教师素质培养提高的策略
基于教学团队在教师培养与发展中的优势,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实际,积极借助教学团队这个平台,实施青年教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策略。
1.实行教学团队中帮带计划。教学团队应针对教师队伍的层次结构,制订实施资深教师、教研能力强的教师,帮带新教师、青年教师的计划。每一个新教师、青年教师应在指导教师的跟踪帮教下,完成诸如教案编写、试卷分析、课题研究、课程教学等一定的教研项目,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在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迅速提升教学能力,缩短成熟、发展的时间。
2.借助教学团队开展教研交流活动。要充分利用教学团队这个平台,组织广大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活动、课业辅导活动、科学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教材建设活动等,促进青年教师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理清思路,开拓创新。要通过在教学团队内开展特色教研活动,推出教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进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3.重视教学团队的学术交流活动。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来自于他们对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因此应当鼓励教学团队内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应通过设立团队教研课题基金,向广大青年、浅资历教师给予课题立项推荐、经费补助上倾斜,鼓励他们参与课题攻关,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应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团队层面的、学校层面的学术研讨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参与。要选派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外参加教研项目训练,促进他们增加见识,增长才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4.营造教学团队人文关怀氛围。现代教育的理念赋予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人性的光芒,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由此,教师应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较高的心性修养,高超的教育智慧。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高校青年教师应从学生人文需求出发,重构自己的教育价值观,革新自我固有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思维方式,努力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关注、关心学生的成长。所以,高校适应这一要求,重视青年教师人文修养的提高,从关心青年教师发展、了解他们需求出发,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精神上的关怀,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发展,关心他们的价值实现,从人文环境的营造出发,努力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教育灵性。
[参考文献]
[1]陈明伟,侯英梅.面向大学教师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论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2).
[2]何丽平,涂清云,李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高校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项目建设综述[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3).
一、何谓文化软实力
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没有看过好莱坞电影?但没有读过甚至不知道《道德经》的却大有其人。当麦当劳、可口可乐、韩剧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我们不禁惊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到底在哪里?在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对自己五千年文明认同的文化赤字。好在我们已日益认识到了这一事实,并在近年加快了扭转这一局面的步伐,同时从2006年年底中国大地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文化软实力则是与一个国家创造力、影响力相关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很多是看不见的,不能物化、不能指标化、不能市场化的。这种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是首次用“软实力”这个概念来标示文化发展的尺度和目标,并且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新的注解,表明我们党一方面与时俱进,展示了与国际通行发展规则相一致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开拓创新,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二、班集体文化软实力的形成途径
文化是班集体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是团队中“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融汇在团队的观念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新的历史环境,增强班集体的文化氛围,为现代班集体建设注入人文关怀,才能进一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道德文化基础,为未来的社会公民打造良好的素质条件。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软实力”,实际上是提升班集体凝聚力的“硬课题”,它呼唤所有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师,要拿出自己真实的“硬功夫”,积极为此献计献策,提升班主任工作的理论高度。在我的教育工作实践中,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为提升班集体文化软实力而努力。
1.利用班集体成长的各个不同时期特点,有的放矢地推进文化氛围的构建。
(1)班集体建立之初―――重要时期
在一个班集体刚刚成立的初期,学生们带着对自身和集体的很多期待走到了一起,这个时期是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基础时期,这是一个习惯和观点的形成时期,也是打造班集体“文化软实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在这个时期可以将班风,班训,班徽,班旗等具有班集体团队“标志性”文化传承的“结晶”凝结起来,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使学生明确心中期待打造的团队核心和实质是什么,心中理想的班集体的内涵又是什么,这样便形成了班集体成员认可的发展基础,为今后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班集体发展时期―――攻坚阶段
当班集体成立半年后,大体上已形成班集体特有的风貌特征,这时我们的工作要充分利用运动会、文艺展演等各种学校活动增加活动中的文化比重,比如:运动会后的颁奖仪式,文艺展演中的海选等活动,广泛发现“人才”,积极推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尤其是关注学生行为细节中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将这样的“小事”中所渗透出的文化精华“放大”,加大宣传和鼓励的力度,同时增强对主流文化思想的梳理,使学生对团队的信任和依赖感日益增强,逐渐使所有成员形成班集体思想的共识和团队精神的统一。
(3)班集体建设“收尾”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开始”
进入毕业年级,由于升学压力日益成为生活的主题,因此这将成为班集体文化软实力发挥优势的阶段,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在这个时期可以将团结、积极、进取、自信、自强等精神弥散在整个团队的环境中。作为班主任,在这样的时期要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开展励志教育,更要有意识地、多层次和多角度地传达出“团队是具有长期生命力”的观念,让学生明白,良好的班集体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团队长期发展的动力,团队成员是要长期相伴相随的“同路人”,从而让班集体的“文化软实力”真正发挥它的强大推动作用。
2.利用各种具有人文特点的活动强化班集体独具温情的人文关怀。
班主任要利用各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活动,在团队中开展温情教育,当今的青少年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正是他们必须要补上的重要一课。在这其中,有很多相关的活动可以开展。比如:为选择文科的学生举办的送别会,母亲节征言,父亲节寄语,“我的感动说给你听”主题演讲,相逢百日“庆典”,团队“生日会”,等等。
3.利用各种外联方式加强班集体“品牌”建设。
班集体的文化要通过各种方式归纳、总结、宣传。在这样的要求下,班主任要通过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广泛地开展宣传引导,提出主流文化方向,培养学生的“班集体品牌”意识。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开展:“班刊”编印,“宣传橱窗”展示,“活动标语”展评,主题特色板报等活动。
4.班集体管理体制是班集体文化生长的土壤。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为更广泛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该为更多的学生搭建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成功,在投入中关爱他人,在收获中增强自信。因此,一个班集体的管理方式是滋养班集体文化的土壤。在我现阶段的工作实践中,主要将“班集体管理企业化”作为实践的内容在高中班集体中加以推广,收到了较好效果,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班集体管理新模式,调动了全体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为班集体建设提供了动力。
我推荐的书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伯特兰・罗素著,杨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布兰斯福特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0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某一领域专业技能并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而在个人的综合素质中人文素质是基础和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平台、资源更加丰富的实践育人平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技能大赛赛项方式及特点
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是全国性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大赛,以四人为团体,主要考察选手关键任务的完成质量以及选手职业素养。大赛能够锻炼学生创新、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电子商务创业热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电子商务技能大赛通过团队形式竞赛,既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也鼓励学生个人风采的展示,致力于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人文素质。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体现了最新的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在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技能大赛为载体的高职院校电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
对学生而言,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不仅能够帮助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还能够锻炼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对教师而言,通过直接参与和指导大赛,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用人单位技能型人才需求及素质要求,有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可以形成良性的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教学格局。
(一)对学生而言,电子商务技能大赛能锻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技能大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技能大赛不仅仅是考察一个人的素质,而是考察参赛团体的综合素质,可谓是一次从单一技能到综合素质、从个体到集体、从教的过程到学的过程的全方位检阅。每个学生在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上各有所长,作为一个资源共享的空间,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的平台,还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其次,技能大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参赛成功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专业技能,一是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某种意义上讲大赛既是锻炼技能的舞台,也是难得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提升的机会,通过大赛学生除了提升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收获亦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技能大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发现商业机会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通过大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意义深远。同时学生在大赛中良好的个人风采展现,也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通过赛前大量的实际训练,高强度、严要求的比赛程序可以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视,有利于形成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
(二)对教师而言,电子商务技能大赛能够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
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能够重新审视电商领域知识,加强专业技能提升,精准定位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差距,很好地促进“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此外,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激发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内容的实践平台。
三、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的电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实现途径
技能大赛目的在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其关键点就是将在技能大赛训练中所积累的经验合理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形成一套“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日常教学环节和技能大赛的评价和考核环节有效地结合,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分项目和模块组织教学,将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设置成相对应的技能竞赛项目,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使技能竞赛与教学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中学,学中赛”的良好效果。
(一)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有效开展技能大赛的基础
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首先,使领导认识到技能大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其次,制定完善缜密的竞赛措施和方案;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的“师带徒”竞赛体系。围绕这一体系,遴选参赛选手,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加强选手的日常训练,加强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大实训室的投入,加大对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
(二)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过程的结合是关键
围绕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开设一系列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比如,通过开设图像处理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商品拍摄技能,熟练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加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色彩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再比如,通过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通过组队完成一系列电子商务实训项目,既能锻炼应变能力、团队合作及创新能力等,还能增加对商业机会的敏感度。
(三)围绕技能大赛开设多种常规化比赛项目是保障
首先,技能大赛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能成为精英竞赛。加强竞赛机制建设,从机制上保障人人参赛、逐级竞赛。其次,结合职业岗位技能和素质要求,综合分析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精心设置一些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比赛项目。第三,丰富技能大赛过程中有关人文素质的考核方法,避免一刀切现象。总而言之,将技能大赛作为常规化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使技能大赛常态化、普及化。
作者简介:徐敏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博士;熊琼,
>> 协同与创新: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探析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与改革路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辅导员个人专业化与团队专职化机制建设研究 浅议辅导员的班级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探析 辅导员在高校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与素质建设探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探析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工作探析 高校辅导员与微博运用探析 论高校辅导员与学风建设 论高校辅导员与和谐班级建设 浅谈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 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对策研究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团队建构 浅析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团队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路径探析 “北斗五型”专业化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7-02-27.
[2]学军.用“协同创新”思维促发展[EB/OL].http:///wywy/shsz/201410/t20141030_5944054.htm,2014-10-30.
[3]王W俭,李晓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5(10):98-105.
[4]赫尔曼・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109,233.
[5]Chesbrough H.W..0pen Innova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64.
[6]田智,王艳,王骥.协同创新视野下的研究生德育队伍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5(6):121-123.
[7][9]王吉成,尹琪,师燕妮.求进思远: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创新与传承[J].大学教育,2015(10):61-63.
[8]马娟,陈岸涛.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4(2):51-54.
[10]D Werbel,D J Johnson.The Use of Person-Group Fit for Employment Selection:A Missing Link in Person-environment-fit[J].Human-Resource-Management,2001,40(3): 227-240.
[11]孙正林.辅导员职能定位重构与大学人文精神培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1):10-13.
[12][17]伍慷.高校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及效用[J].高教探索,2012(2):127-131.
[13]张捷,杨恒哲.高校科研团队凝聚力建设浅谈[J].江苏高教,2013(3):66-67.
[14]陈冬梅.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13(2):43-46.
关键词: 创新训练项目 指导教师 外语专业
笔者于2013-2015两个学年中指导了三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总结了点滴经验,可以大致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点、三个引导、四个重视”,分享如下:
一、一个核心: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实践活动是保障上述理论的支撑点。国内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因专业特点,历来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空间,而学校团委提供了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的优秀平台,为所有学生搭起了平等舞台。阿语系2011级黄世宇等四位学生珍惜并且抓住这次机会,组建起“斯芬克斯团队”,创造性地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契机,变所学为所用,尝试将阿拉伯语语言基础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积淀运用到社会实践调查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笔者亦在多数场合鼓励各年级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将书本上的阿拉伯语变成嘴边的阿拉伯语,将理论上的跨文化交流变成实践中的思想碰撞,认识周边的外国朋友,构建未来的职场模型。之后,学生抓住省教育厅立项支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申报上述计划,课题题目为“阿拉伯语网络信息资讯平台建设”,并成功获得立项。
2013年,这个学生团队以周密的调研报告、翔实的数据分析和密切的团队协作,在考核中成绩突出,顺利结项。紧接着,2012级阿拉伯语系的另外两个学生团队受到启发和鼓励,也成功获得该计划立项。两个立项项目分别是“面向阿语学习者的阿拉伯人文视听体验中心建设”和“阿拉伯风情主题餐厅的市场调研”。
二、两个基点:即以语言文化为基点,以市场需求为基点。
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应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这个特色就是语言文化的特色,不仅仅是懂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会说阿拉伯语,更应是以此为立足点,掌握阿拉伯朋友的思维习惯,调查厘清他们的生活需求,从而做到社会调查所需的适用性。将这两个基点融为一体,是笔者鼓励学生和督促学生的主要思路。
在实践活动中,这三个学生团队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融合网络技术、掌上媒体、新闻宣传、市场营销、教育技术等手段,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斯芬克斯”团队为例,他们在成功获得省级立项后,迅速建设并运营面向南京市内的阿拉伯人的网络咨询平台,并且与南京大学商学院的同学组建运行团队,参加南京大学“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受到了不少商家的青睐。
三、三个引导:即引导学生规范团队分工、引导学生做好调查记录、引导学生“打磨”调查报告。
合理的团队分工是实践团队赖以为生的根本保障。以“斯芬克斯”团队为例,四名成员是2011级阿语系的学生骨干,团队负责人黄世宇是外院的团总支副书记,笔者对这样一支力量感到满意甚至羡慕。在成团之前和成团之后,笔者和这个团队进行了几次集体会议协商,对团队分工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调查记录是团队调查活动的主体,没有清晰的记录,就不会形成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因此,为本科学生进行合适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在成团之后和实践进行过程中,笔者通过不同的形式,例如会议和网络交流与团队成员进行协商,提供指导。
调查报告是优秀团队皇冠上的“明珠”,唯有写好调查报告,实践活动的价值才能凸显。因此,指导和“打磨”学生的调查报告,是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上述三支学生团队在两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四篇论文,分别是《南京及周边地区阿拉伯人交通、交流、饮食等情况的调研》(黄世宇、郭丽萍)、《“面向阿语学习者的阿拉伯语人文视听体验中心”建设的探索》(项毛毛、许若梦、曾雪芳、杨雪露)、《阿拉伯主题餐厅市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钱淑玲、陈靖钧)和《国内阿拉伯主题餐厅现状调研分析》(陈柏锦、李昱),发表在《考试周刊》杂志上。
四、四个重视:即重视以“点”带“面”、重视原型启发、重视整合资源、重视巩固成果。
调查活动应有的放矢,以重点带全面,从重点突破全局,例如针对阿拉伯留学生聚集的部分高校采取大面积数据采集,针对义乌地区阿拉伯商人采取走访式调查等。以“斯芬克斯”团队为例,重视原型启发,就是以外国语学院成功的事件调查案例作为原型,鼓励学生学习领悟。整合资源尤为重要,利用南京已有的外教和穆斯林学者的资源,为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条件。巩固成果,就是将这一批学生实践的优秀经验传承下去,为更多的学生实践团队提供可信赖的导航。
总之,通过两年来指导的三项外语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让笔者更深刻地领悟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柏锦,李昱.国内阿拉伯主题餐厅现状调研分析[J].考试周刊,2015(53).
[2]崔林杰.阿拉伯语口译课程的宏观设计[J].考试周刊,2014(87).
[3]崔林杰.全面学分制下阿拉伯语专业教学管理创新的若干尝试―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3(82).
[4]黄世宇,郭丽萍.南京及周边地区阿拉伯人交通、交流、饮食等情况的调研[J].考试周刊,20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