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2: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出版业的经济范畴不仅局限于动漫、旅游、艺术品等原有形式,而是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形成了一种新锐而极具个性的网络文化产业链,这也是数字环境下所带来的全新出版产业经济形态。在数字环境下,网络互动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电子商务平台等模式,使得出版产业形成特有的网络文化出版,既满足了网络时代人们的多元化信息需求,也将信息系统源头赋予人们,促使新一代网络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伴随图书出版行业快速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情境。事实上,作为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必然发展趋势,传统意义的出版观念在数字化时代已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网络也逐步成为图书出版的重要构成平台,而这对于出版产业经济发展而言也必然需要一定的创新措施。因此,对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概述
出版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初步发展,并伴随着新世纪电子商务活动的兴起而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尽管国内相关研究对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的理念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相关研究规模却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逐步成熟。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的探讨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聚焦于数字化出版对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不少学者认为文字作品是否具有实体意义上的发行作为出版的标准,其与传统意义上发行理念十分接近。我国出版管理部门规定实体性出版物是指书籍、杂志、报纸等,因此文字性作品只有借助上述实体存储介质才能被认定为出版。而数字环境下所带来的网络化出版只是借助虚拟的网络系统,因此不具有实体性,不能够作为出版物来看待,从而不能看作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方向。然而,就出版的核心价值而言,其不仅具有实体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传播文化知识的精神类别属性。因此,过于强调出版的实体性缺乏足够科学性,从而不能看作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方向。
2. 商业经济性是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的本质属性
在数字环境下,任何一种出版活动都具有一定商业性,即以获得相关利益为目标。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活动并非一种公益性活动,而对于出版效率与出版质量优劣的根本衡量标准在于对其盈利状况进行评价[1]。尽管商业化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成为各行业经营状况的根本目标,但作为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活动,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公益属性,而忽视公益属性或社会属性的出版活动必然不具有生命力。
3. 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具有网络出版的特性
对于网络出版而言,构建相应的法规极为必要。我国立法机构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网络数字出版的法律规定,并对数字出版进行了法律意义上的定义。然而,由于网络推广趋于大众化,使得数字出版的法律要求界限往往不够明确,这也影响法律规定效力的发挥,因此出版产业经济发展有必要处理好网络出版的规章性与合法性问题。
二、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数字式语言、评论、新闻、趣闻杂事等一系列出版方式屡见不鲜,形成了独特的出版产业文化机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 信息管理困难,制约数字环境出版产业经济发展
在数字模式的催生下,出现了一些公民有意识构建公共信息评论或转发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一些付费文章、杂志、书籍等进行免费传播,使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面对盗版及违法出版的困境。另外,期刊社、出版社等也可以将文章通过数字途径进行传播。然而,由于数字出版的公开性和复杂性,容易出现数字出版平台管理的漏洞,从而制约新兴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2. 数字环境模式下存在网络出版文化价值取向偏离
由于网络自身传播的特性,使得网络出版文化产业的内容存在许多问题。如传播方式、传播者身份、传播时间地点和经营者都出现虚假性,最突出的就是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目前看来,数字环境中存在大量抨击社会、阴暗心理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黑色网络出版文化,造成人们自身价值取向畸形,影响了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3. 出版产业在数字环境下容易形成泡沫产业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热情高涨,纷纷建设网络出版产业基地,举办数字出版活动,这对推动各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建基地和办展会比较容易见成效,因而近年形成一股基地和展会热[2]。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多数出版社都已经构建数字出版平台,而这一数字也在不断增长,相关的出版企业也进行了有效联合,逐步构建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不少城市在将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各类数字出版形式、出版企业出现的频率也络绎不绝。在数字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出版企业也顺利转型为专职数字出版企业。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规划,出版产业内部行业的重复建设,数字出版产业的盲目发展,很容易形成数字出版产业的泡沫。
4. 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文化内容创新不足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子商务交易在美国银行家协会以及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发表的第一个EDI标准下诞生,由于网络在那时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使很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仅仅处于一种想法阶段。直到90年代,基于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想法逐步成熟,Internet网络开始真正应用于商业交易,这时电子商务日益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交换、订购等活动,并成为90年代初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模式。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走向世界,电子商务也就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把利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B2C市场发展迅猛。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报告,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达7735.6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1.87亿人,在宽带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1.6%。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必对虚拟电子商务环境中的虚拟商品提出新的要求,虚拟商品的包装设计也就应运而生。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虚拟数字化包装从初期的产品名称、货号及图片的展示,到现在全方位细节特写、材质说明、3D展示、视频音频展示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传统包装设计正面临着新的转型
传统的购物方式,往往是消费者与商品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商品,商品通过实体包装去传达自身内在的功能和形式信息。传统的实体包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商品的保护、运输、形象展示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超级市场模式下的架上购物时代,包装本身就成了产品的推销员,更进一步的拥有了宣传和导购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中的一员,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载体,已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需求与分配的组织化已不分国家、地区、投资、贸易额大小等,一律将通过网络来完成,按照网络秩序来活动,许多传统企业正面临挑战。在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中,坐在电脑前,简单的几个指令,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现实世界中想做的事,在这些事当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的最基础环节——生产与消费。随着网络购物热潮的到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商品,无比的高效与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这个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服务之中,成为网上消费者中的一员。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潮流化的趋势,在现实社会中得到用户的青睐并且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购物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在短短数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80后年轻人,超过八成人的习惯在网上购物。因此虚拟网络商城的快速发展,实体购物环境中的商品包装促销功能也将随之被淡化,实体商品包装的优势逐渐失去了它昔日耀眼的光环,原有的宣传、促销甚至是导购功能已经被新的包装形式所替代——虚拟数字化包装。
3、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新时期消费市场的刚性需求
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相对传统实体包装的概念而言的,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利用数字化的图形、文本、超链接等相关信息,将交易的虚拟商品材质、功能、大小、外观、促销信息等通过互联网虚拟空间环境展示出来,辅助其完成对商品宣传、销售,诱导网民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种应用型设计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开拓了一个依靠网络虚拟空间来生存、发展的时代。虚拟数字化包装依赖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环境才得以快速发展。网络虽然是虚拟的,数字包装手段和形式也是虚拟的,但在这一环境中相关的买卖双方的商品本身却是真实存在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通过数字手段将商品的各个层面信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通过这些虚拟信息了解商品。不得不承认的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虚拟包装与现实商品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或大或小的差距,如色差、质感等,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一差距正在被逐步的缩小,这也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2001年网络传递花香的技术在日本总务省诞生,改变了以前网络传递仅限于传递图像和声音。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大网络传递技术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服务,扩大虚拟数字化包装的展示效果,产品信息用数字的形式把文字、声音、视频、图像、气味等信息通过机顶盒或传感器等传递技术传达给网民,满足网民对产品信息的全方位了解,大大增加网络虚拟市场的成交量,必将冲击着传统商品的销售。虚拟概念性包装的发展一旦突破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结合瓶颈,一定会成为未来包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数字化包装以最低廉的成本实现宣传与销售的最大化,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以交互式电子文件的形式把产品信息到虚拟网络市场中,没有固定的店铺、厂房、办公大楼等固定资产,只需要计算机、网址、数据库、软件系统和优良的信誉度来进行营运,减少了投资者成本,实现零库存和低成本运作;能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简化了包装的设计流程、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无纸化的包装设计,真正实现了绿色包装,使人、自然与产品之间达到最大的和谐,对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并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真正的符合了当前低碳环保的时代主题。这也是B2C电子商务市场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B2C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功不可没。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得虚拟数字化包装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4、虚拟数字化包装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
现代包装设计的目的有两大功能——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设计师要探究两者优化组合的规律和方法。其前提必须符合“科学、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要求体现科学、适用、美观和经济原则,产出无任是自然功能,还是社会功能,无论是科学原则,还是适用原则,均以经济原则为准绳,均受到经济原则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虚拟数字化包装。全面了解其经济属性,不仅有助于对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本质意义的认识,而且对准确把握其发展过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虚拟销售环境中产生了一类网上成交网下运送的产品一一“虚拟产品”,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就是为这类产品进行设计策划、营销的一项专业技术;是辅助其完成对商品的展示、宣传、销售过程的一种设计模式。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随着销售商品的展示环境的变化而延伸发展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传统包装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还要对虚拟购物环境下的数字包装技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当前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实验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网民抱怨网络上的产品画面太小、太模糊,有些网站甚至不能提品的形象,要么将商品包装拍照上传到网页中,以静态模式展现在浏览者面前;要么是将产品实物拍照以后直接展现在网页上,人机不能互动,展示一面就是一面,满足不了网民对产品信息全方位的了解。顾客不能被虚拟视觉包装所说服,虚拟产品包装与网民之间的沟通遇到瓶颈,就必然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要发展电子商务,就必须先从虚拟产品的品牌包装设计上着手,强调其包装装潢的视觉效果的真实性与美观性,最大限度的缩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遍览世界电子商务格局,对网络虚拟产品包装虽有不少规范,但却并不得要领,仅仅是对网络技术上的上传图片尺寸、分辨率、格式、文件大小做出了技术性的要求,但对虚拟产品包装的设计要求交代甚少。很少有企业或者研究者将虚拟数字化包装的设计提到日程上来,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目前虚拟产品包装设计的现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包装设计思路和设计模式里徘徊。在虚拟的网络市场中流通,设计师如果没有针对其特殊的销售环境、特殊的消费人群和媒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就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不利于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数字虚拟包装设计的应用研究必须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网络推广营销手段植入数字包装设计规划之中,使得实现虚拟数字化包装更好地为消费者、厂家、商家服务。
5、虚拟数字化包装与传统包装的关系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建立在“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新论断之上的一系列部署的作出,是影响全国甚至全球的大事件,必将使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化发展轨迹与整个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因此,要与时俱进地把握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同时,结合对2016年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有关信息的解读,笔者认为信息化发展将有五大新的着力点与新空间。
信息化发展五大新的着力点与新空间
第一,从重点聚焦消费互联网转向重点聚焦产业互联网。前几年,大家也提到产业互联网,但那时产业互联网发展并不快;笔者认为目前与今后才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最好时机。
第二,从信息化供给侧企业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供需企业双方合作为主导的模式,从而形成企业供需互动合作的新模式。
第三,从聚焦城市转向聚焦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这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信息化企业仅仅聚焦在城市市区,可扩展的原有市场有限了;信息化的农村需求迅速扩大,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化需求可能会快速扩张。
第四,从聚焦零散的客户转向聚焦个体与群体客户并重的民生服务。我们经常说信息化要注意个性化,但是没有想到信息化还要注意群体化,公共服务就是面向群体的服务,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将大有发展空间。
第五,从只聚焦技术转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改革创新。
从重点聚焦消费互联网转向重点聚焦产业互联网
前两年,“互联网+”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消费”的竞争上,即消费互联网上,浙江最“热闹”的要数阿里巴巴;下一轮则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与“互联网+实体经济”上,即聚焦在“产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互联网”之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振兴实体经济,这是个重点方向。
消费互联网以个体消费者为客户对象,产业互联网则以企业为客户对象。实体经济互联网以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智能种植、智能养殖、智能制造将成为热点与主攻方向。
在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专家以及互联网企业大佬都认为,信息化的着力点将转向产业与实体经济互联网。例如,邬贺铨院士认为数字经济的主体就是数字化的工业经济与数字化的农业经济。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经济就是数字化的实体经济。因此,数字经济的主力是企业。马云认为未来属于互联网用得好的企业、地区与国家。从互联网用得好的个人,转向用得好的企业与地区。这其实就是说,产业互联网将决定未来。李彦宏也提出移动(消费)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了的观点。他指出,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没有机会再出现“独角兽”的企业了。他是在提醒大家,要在注重发展产业互联网以及实体经济互联网上多下功夫。
此外,从第三届互联网大会透露的信息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产业互联网就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三者结合,它们将成为信息化向各个行业渗透的重要切入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规模将高速扩张。预计至2020年全球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即从2015年的0.14万亿美元将增长到2020年的1.03万亿美元。
从信息化供给侧企业为主导模式转向供需企业双方合作为主导的模式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重视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要重视企业信息化应用。前一轮信息化的弄潮儿主要是互联网技术人士和企业,信息化市场基本是以信息化供给方与个体消费方主导的,传统企业类的客户方介入得不深。下一轮的信息化发展则将是由信息化的企业供求双方深度互动、共创共享为特征,以信息化企业供给方与信息化企业客户方的合作创新为前提。因为,信息化与实体产业是完全一体化融合的,“浅度”甚至“深度”的融合已经不能适应了。
例如,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是工业制造工艺或配方的数字化,是制造过程各环节进度协同的数字化,是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在具体到产品的智能制造过程中,其数据与工艺、数据与配方、数据与生产进度协同的内容、数字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业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数字化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内涵的。在这一阶段,互联网企业是不可能单独提供每家客户企业的“数字与工艺、数字与配方、数字与生产进度协同的内容、数字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等为一个整体”的数字化服务的。
这样,信息化的应用市场将越来越多地被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客户企业合作型的“二重奏”创新所占领,互联网企业的“独角戏”表演将逐步退出市场。这种合作模式是技术供给与行业经验的融合,会较以往更多地分化出产业链生态体系构筑的主导者。
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信息化供给方企业有意或无意侵犯客户方企业的技术与商业秘密。破解之法是把保障客户方企业技术与商业秘密的义务与责任写入双方合作的合同,并认真加以落实,执法与司法机关要更加重视依法加强对企业技术与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
从聚焦城市转向聚焦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传统的城市与城镇时空距离将会被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将被颠覆。以前的城市规划是将城区和农村分开的,目前代之而起的则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新型智慧城市,是统筹协调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是使信息化从主要为城市服务转向为城乡及区域整体的发展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开拓了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应用市场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空间。
在@一阶段,第一,城乡同等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成为主攻方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果不加快发展,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就会缺乏应有的发展条件。过去,人们总说“若要富先修路”,修的是公路、铁路;而现在首先要修的是“信息高速宽带公路”。第二,城乡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改造与建设也将成为主攻方向。比如供气、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系统都是成体系的。对已经建成的供气等基础设施,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造;拟新建的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则需要采用有别于过去的、信息化的方式去新建。所以,既有信息化对原有系统的改造任务,又有信息化对新基础设施的新型建设任务。第三,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惠民服务将成为新的发展空间。第四,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的信息化治理工程与信息化的系统监管具有广泛的需求。
从聚焦零散的客户转向聚焦个体与群体客户并重的民生服务
信息化消费将从只注重个性化消费,向注重个性化与群体性民生消费并重转变。城乡居民的健康消费以及解决“读好书难”、“看好医生难”、“出行畅通难”、“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水、吃放心食品药品难”等需求,将推动信息化群体型、公共服务型的民生消费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智慧安居、智慧城管、MOOCs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乡村网约车、农副产品食品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管网络,将大有作为。
从只聚焦技术转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改革创新
信息化既要注重技术创新,又要注重体制创新,进入了双重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信息化的体制创新,就是信息化改革。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释义
数字经济就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所以,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信息化。
数字经济在中国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18.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对于中国来说,数字经济既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民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数字经济占GDP的10.5%……这些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数字,反映着中国数字经济带来的效应。“双11”购物节再创全球在线交易新纪录、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形形的O2O等无不显示出,数字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经济规模上,更是渗透到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以数字化为形式、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群体性突破是构建现代技术产业体系、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先进的信息生产力将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数字经济阶段演进。
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信息消费总额达到1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67万亿元;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到本世纪中叶,数字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首先,数字经济对基于传统经济构建的国际税收规则和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在今年7月份成都举行的央行行长会议税收高级别研讨会上,时任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例,指出对数字经济征税存在难度,因为其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既得利益。同时,征税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首先要实现监管。对此,楼继伟解释称,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可以逃过常规的知识产权监管,在这一领域如果不进行监管,财税部门也无法征税。因此,监管是基础。
一、为什么会计是信息革命的领导者
首先,会计天然拥有“信息化的DNA”。众所周知,会计是以货币为基础,对企业或经济主体的行为过程进行分类、记录、计算、总结的技术。无论是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又称《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书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复式记账原理和现行的会计方法),还是更早产生于中国唐宋之际的“四柱清册”(强调“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平衡),对会计对象的定义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货币及其循环”,其本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和货币而诞生、发展的一种管理技术、特定方法和“观念报告”。从货币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已经证明,货币作为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这其实告诉我们:货币的诞生是人类首次对自身劳动价值和成果(商品)以及相关社会生产关系的“数字化”。会计恰恰是这一“数字化”发展过程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如果我们将货币和信用的发展看成是人类社会信息革命的“原始起点”,那么“数字化”就是会计与信息革命的内在交集,从而表明会计天然拥有信息革命的DNA。其次,会计是信息革命的起点和基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过程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永恒主题,而会计的工作则是对这一过程的分类、记录、计算,会计的任务是对经济主体行为过程进行初始“数字化”转换,会计的责任是在特定期间或时点向经济主体的相关者提供准确、客观、真实的交易信息,会计的目标是反映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包括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结构,某一周期收入、成本、利润和货币循环状况)。由此使会计的理念、方法、技术和会计人员素质与信息革命进程、目标和发展速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然会计已经担负了过去人类“初始信息化”执行者的重任,又将承载未来信息革命的基础使命,就必然应当成为今天信息化浪潮的引领者。
二、信息革命对会计的挑战
1994年,美国硅谷的“精神教父”未来学大师凯文•凯利在他的《失控》中为我们展示了信息社会和信息生活,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20年后的今天,人类发展史和现实社会正在不断验证他的预言。当互联网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实世界的时空再次被压缩,传统会计信息的单一性、会计内容的局限性和会计成果的时效性正在受到实体交易多维性、交易对象跨越性和信息交互即时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开发借助网络平台和大数据,不断融入人的自主行为能力,传统会计的岗位设置、操作模式、技术方法、甚至庞大的会计人员队伍面临着被技术替代的危机。不久前发生的“宝宝们”宝搅局银行业表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颠覆的并不仅仅是银行业,更重要的是可能动摇已经存在的货币体系和金融生态,其对会计的影响也可能难以估量。按照凯文•凯利“必须要经常相信不可能”的思维,我们不妨打开思维的天空遨游一番:与人类社会共同进化的货币,终结了“物物交换”模式,改变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财富积累。尤其是最近50年来,即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货币“特殊商品”的属性被“信用”彻底驱逐,信用货币的发展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贡献仍可媲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语言发明。但是,人们或许会忽略一个重要事实,由于受客观时空和世界观的限制,历史选择和运用的货币体系(不论是过去“特殊商品”的货币,还是今天的信用货币)始终带着强烈的“区域性”标识。这种“区域性”货币体系给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汇率和利率的巨额交易成本,也为个别强势信用货币主导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滥用发行权、无限扩张信用、转移风险和危机留下了巨大漏洞。过去推动历史进步的货币、信用体系是否正在蜕变为阻挡我们这个星球进入新文明时代的障碍?今天,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击碎几千年沉积的固有思维岩石,在“大数据”下,人类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屏障即将崩裂。弗里德曼在一次关于通货膨胀的演讲中谈到:“每个人之所以接受纸币,是因为人们深信别人也会同样地接受它。作为货币的纸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由于其他人也认为它具有价值。”既然信用货币只是实体价值的虚拟形式,那么未来建立在云计算、物联网基础上的社会交易关系,不管初始交易是否对称,一旦以“信息符号”为载体融入网络,总能够通过“小世界效应”,找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时间的价值关系。此时,全社会的交易可能重新进入更高层次的以“符号”为载体的“价值交换”,从而统一现存的区域性信用货币体系,并促使整个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实现市场交易成本归零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在此环境下,会计对象、会计方法依然离不开“价值”和对交易过程的“数据化”,但“价值尺度”是什么呢?——比特币(Bitcoin)或其他可能的“免费”数据货币?所以,信息革命不仅仅是对会计人员自主行为的取代,更重要的是对会计工作的内容、方式、目标的超越,对会计人员的思维、理念的颠覆。
三、信息革命浪潮将助推会计“跨界”
信息革命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但同时是一个渐进过程。回归现实,会计应如何与时俱进,再次扮演人类信息革命的践行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呢?笔者认为:第一,认识会计面对的“四维空间”和交易要素的“多维性”。传统会计对市场经济单元——个人、企业、政府或相关主体之间交易的理解,局限于静态的“上、下、左、右、前、后”组成的三维空间之内;事实上,在“动态时间”的影响下,会计面对的至少是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加上“时间”的“四维空间”。在信息技术筑起的“四维空间”中,会计面对的任何一个交易要素都具有多维性,如:一笔短期借款,传统会计将它视为一个“点”,只要确认债务金额,并制作相应分录(“借:银行贷款,贷:短期借款”)便完成了对该项交易的“数字化”过程;而现代社会关系中的会计,除了确认债务数额,至少还应当从该项交易中,分理出“债务利息及相关成本”、“债务期限”、“债权人”、“借入时点和到期时点”、“是否嵌入他项权利”等等。只有用四维空间的概念,将与交易相关的各项要素“数字化”,才能构成一项交易的完整“符号”。从而在单个主体(企业或经济单元)微观层面,实现任一时点同类业务的比较、分析(如上例,包括:债务总量、债务平均期限、平均成本和特定时点将发生的现金流出等);并通过“实践中介”向群体(市场)转移,在社会宏观层面激发聚合效应,产生商业机会并降低社会整体交易成本。因此,信息时代,会计已经具备跨越“三维空间”的条件,拥有以“四维空间”的理念对交易要素进行多维度“数字化”的能力。第二,突破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和模式,关注实体行为的相关性。传统的会计组织封闭于单个主体(单个法人或某个“单位”)之内,依托于“块”状关系构建点对点的业务架构,并将实体行为信息视同一个平面,其操作和运用会计准则对实体行为进行会计核算和列报或编制通用商业语言,更多的基于特定“块”的“表”面,或仅关注“块”内节点之间业务行为的关联性,而不考虑“块”与“块”之间同类业务行为和相关业务行为的关系。这种模式就短期而言,影响会计“通用商业语言”表达和解释单个主体经营活动的能力,从长期看,不适应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对会计的完整性要求。如今,技术元素与人类社会融合已将实体“块”链接成“网”,任何个体都是“网”内的一个节点,所有的实体流、货币流、信息流(三流)在“网”借助技术的速度流转,大大消除了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个体与个体之间能够依托于“网”互相了解、互相依存、互相平衡、共同发展,脱离或被挤出“网”即意味着消亡。正如德鲁克所言:“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掌握整个经济链的成本,需要与经济链中的其他成员合作,共同控制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益。因此,企业已经开始抛弃只计算组织内部等等成本的做法,转而计算整个经济流程的成本,而在这个经济流程中,规模最大的公司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如果继续按照传统会计方法,只着眼于个体自身的收入、成本、利润而不关注经济链或整个“网”内群体的会计要素,个体可能被“挤出”,会计也将失去“生命”。因此,信息时代,运用“网”的高速度和透明度,会计完全可以实现从“块”和单个主体到“网”的跨越,并立足于“点”的特殊性、着眼于“网”的相关性(包括:主体与其它主体的相关性、主体与行业的相关性、主体与市场的相关性、主体与政策的相关性),从而实践会计的责任和目标。
四、总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花旗银行上周公布的报告显示将进一步下调2014年的CPI和GDP数据,GDP数据甚至下调到了7%左右。汇丰银行刚刚公布的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0%,9月份这一数字为50.3%。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实体经济显然并未从低谷中走出来。海通证券研究人士坦言,自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至今已持续7年,GDP增速从顶峰的14%以上下降一半至7%左右。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何时缓解,仍难预测。
上游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水泥等价格滑落至近年来的低谷,库存高位震荡。电力耗煤量、发电量也连续处于3年来低点。下游地产行业土地成交面积大幅萎缩,乘用车行业销量增速不断回落,需求疲软,库存高企。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企业也面临销量下滑、库存高的尴尬情况。面对一系列悲观数据,一些机构甚至已经开始用“凛冬将至”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国内实体经济的未来。
有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也引经据典,从各国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畅谈金融繁荣与实体经济背离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实体产业低落,大家都去买房子、炒股票,这个国家的繁华必然难以为继。目前阶段,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国经济要持续向好,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且务必成功。
转型升级并不是个新名词,对政府来说,已经谈了很多年了。过去30多年间,依靠我们的成本优势,也就是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环境资源成本,以及政府的各种税务减免优惠政策,创造了一个全球知名的“中国制造”。其间,也完成了三次重大的产业转型。1978年以前,中国是以“军营经济”为主,政府大规模的投资是在军工行业,把很多重大行业放在西部地区,经济是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开展的。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军营经济开始向产业轻型化转型,服装行业开始崛起,食品行业开始崛起,家电行业也开始崛起。
然后,从1998年到2014年,中国再次完成了一次由轻型化向重型化大规模的转型。因为房地产崛起,城市化建设起来了,房地产和城市化建设要用到钢筋、水泥,带动能源行业的利润大规模增长,产业的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
那么,接下来我们的转型又将转向何处呢?应该是经济重新回归“轻”,但是这个“轻”不再是16年前以温饱驱动的“轻”,而是中国的创业者会越来越年轻,中国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年轻,中国的产业将从重型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
显然,国家对这次转型是重视的。相继出台生物、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软件、平板显示等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新兴产业;启动实施了“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和大型飞机、北斗导航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转型升级的成效也初见苗头。2014年前三个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2%和10.8%,均快于工业的整体增长速度。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化显著、传统产业规模庞大,要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业完成工业转型升级,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优势(Advantages)
1.政府全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2012年12月25日,营口市站前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与国内内贸主流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中国网库就共同构建“辽宁电商谷”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辽宁电商谷”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工业园,作为营口市站前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项目,建成后的“辽宁电商谷”将成为集平台搭建、运营、培训等服务于一体的单品电子商务平台集聚区,扶持和推动我市实体企业开展单品电子商务交易,进而激活实体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效协同,带动周边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推动实体企业触网转型升级。2.物流业发达。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更快发展,促其价值的最大实现。营口港务集团现辖营口、鲅鱼圈、仙人岛和盘锦四个港区,凭借港口优势,具有集聚效应的物流产业群初步形成,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着电子商务的持续深入实施。
(二)劣势(Disadvantages)
1.实体企业对开展电子商务认识不足。在信息时代及移动时代,实体企业的发展、营销手段在电子商务发展实施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调查显示,多数实体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然在实体市场竞争;部分企业意识到抢占虚拟市场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但看重眼前得利,不考虑长远,不想投资,这样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不够流畅。2.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要得到可持续发展,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力。目前高素质电子商务人才奇缺,有些中小企业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只能提供最普通的图片和文字等一些数字化信息,企业产品信息的和更新不能与时俱进,极大地制约了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3.空壳网页现象突出。有些企业虽然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但是长期无人监管维护,网站上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甚至多年未更新,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网页,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何谈为企业带来效益。4.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立法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参与交易各方的利益得不到安全保障。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挖掘潜在商机,获取利益。电子商务的出现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市场覆盖范围,使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到提高。此外,电子商务通过电子交互式手段,穿越了空间限制,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方便,也给企业带来更多商机,获取更大利益。2.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必须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近年来,各种营商网迅速发展,到2013年初,我市约85%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门户网站,开展电子商务活动。3.政策扶持。“十二五”期间,对于我市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营口市政府提出以建设沿海经济强市为目标,以“数字营口”为发展战略,构建了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信息管理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政府的扶持将促进实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挑战(Threats)
1.企业规模小。依据我市企业目前现状,单独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还不具备,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进行电子商务服务。小规模经营的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难以满足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要求,对企业品牌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2.网络交易的风险性。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电子商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另外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并且黑客技术、电脑病毒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使交易双方的利益都受到威胁。3.缺乏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虚拟性,使双方的信誉度下降。况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在这种条件下发展电子商务,困难和风险是并存的。4.人才需求问题。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的边缘产业,从业人员除应具备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库、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物流等相关知识。
二、我市实体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策略
(一)提高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水平
发挥我市大型实体企业,如营口港务集团公司、营口青花集团等应用电子商务排头兵的作用,扩大电子商务应用规模,建设电子商务应用品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层次,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整合实体购销渠道、电子商务渠道、移动电子商务渠道,扩展市场空间,畅通流通渠道,支持多方协同合作,提升我市大型实体企业营销能力及流通效率。
(二)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
营口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比重较大,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中小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自建电子商务平台难度很大。如想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必须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如国际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B2B。与此同时,我市实体企业还应把具有本土特色、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诸如营口泉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进行品牌化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业务服务和技术支持,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
(三)注重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
我市本科院校及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加强和完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学科建设、课程方案以及教材编写,培养出适应我市实体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广泛利用职业培训资源,积极开展面向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学习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典型案例,提高实体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适应信息时展需要。
(四)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
电子商务在运作过程中包含着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这“四流”中物流占据着主要地位。根据我市实体企业中,中小企业比重较大的具体情况,各实体企业普遍采用自建物流中心的模式不太可能,这就需要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他们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扩大自己的购销业务范围。从2013年开始,我市依托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规划和建设了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仓储设施,物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五)依托“辽宁电商谷”,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我市以本地为中心,依托“辽宁电商谷”,以辽宁特色单品为主导,激活本地实体经济产业链,促进周边城市实体企业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使我市成为辽宁省实体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硅谷”,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耦合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