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2: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航天技术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嫦娥三号预计12月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在报告中称,自上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以来,经过17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在轨飞行器105个。系列火箭已经发射181次,成功率达95%以上,尤其是两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的17年间,系列运载火箭成功率高达98.6%。
许达哲说,在深空探测中,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即将于12月发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在研究火星探测计划,并希望借助深空探测任务,进一步丰富对地球的认识,同时通过航天技术发展,带动和提升国家的工业整体水平。下一步我们在突破航天核心技术的同时,还要研制更多的各类应用卫星,在卫星应用、空间设施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城市管理、灾害应对、交通管理等,便利百姓生活。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和提升,推动人类生活更加智能、便利。
中国在进行重型火箭论证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胡亚枫在报告中称,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在空间技术方面继续实施月球探测等重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开展重型运载火箭等专项论证;在空间应用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卫星应用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卫星应用规模和水平,促进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日地空间探测等空间科学研究,提升空间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空间科学科普教育。
胡亚枫强调,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继续加强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在空间科学研究、卫星应用与数据共享、载人航天、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人员交流与培训I等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倡导空间运输快速反应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报告中展示了航天科工创新发展理念,他提出促进航天技术进步五方面设想。
一是研发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二是开发低成本、高可靠固体运载器,实现卫星的按需发射,将发射时间压缩到数天以内,发射成本比目前的水平再降低20%左右,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三是研制微小型卫星星座,组建及应用微小卫星星座有可能成为空间技术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四是开发临近空间资源。五是推进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高红卫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市政管理、资源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航天要进一步加大技术转化,为民众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中国全面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力、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报告中称,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于2010年9月启动实施,三年来,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经完成载人空间站工程总体和主要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货运飞船、五号B和七号运载火箭等主要新研飞行产品的关键技术攻关、试验验证和产品试制,新建的海南航天发射场等系统也正在按计划推进,工程整体进展顺利。
王兆耀表示,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阶段,并完成了载人空间站的论证工作。在中国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建造与运营阶段,中国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求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成果。例如:在技术方面,可以进行联合方案设计和设备研制;在空间应用方面,可以开展联合科学实验和载荷搭载试验;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方面,也可以探讨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总之,我们愿与各国一起,为共同推动世界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而努力。
启动7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在报告中介绍,2010年,中国科学院在“创新2020'’规划中,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在规划中,设立了7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分别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实践十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夸父计划、空间科学卫星背景型号研究和空间科学预先研究。
这些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研究内容覆盖了从科学思想的提出到获取科学成果的全过程。包括开展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创新概念研究和相关探测技术预先研究,空间科学卫星关键技术研究,空间科学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运行以及科学卫星上天后的科学数据应用,构成空间科学任务从孵育、前期准备、技术攻关到工程研制、成果产出的完整链条。
来自合作伙伴的和声
廉江市青平一中二(1)班 刘婷婷
梦想,梦寐以求;梦想,激励奋进。因为有了梦想,人民才会有非凡的智慧和力量 ;因为有了梦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因为有了梦想,我们的祖国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和腾飞;因为有了梦想,才会有今天的中国骄傲。
他们是梦想的精灵,他们是中国的骄傲——
“七仙下凡,嫦娥奔月”。飞到太空,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梦想。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的访客——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完成了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一次伟大壮举。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飞上了太空,并且在天空遨游了五天,完成了很多重要的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三位航天英雄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载人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是否够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资源的新疆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并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的国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卓越创新能力,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纵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92年开始启动;1999年神舟一号横空出世,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2001年,神舟二号成功发射;2002年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的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在四次成功飞行试验的基础上,神舟五号、六号成功的把中国人送上了太空。中国航天人用13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这是航天科技人员用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的成果,这是中国的骄傲。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神舟六号遨游苍穹,预示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航天科技将向着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梦想与目标迈进。
飞吧!“神舟”,这是中国人的航天梦!
跨栏飞影,跑道驰骋。他,就是110米栏的冠军——刘翔。在2004年的奥运会上他取得了12秒91的比赛成绩,平了世界纪录,跑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但是,刘翔没有满足现状。因为他还瞄着下一个宏伟的目标——打破世界纪录,成为这个项目的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刘翔的目标和梦想,在短短两年以后就实现了。2006年7月12日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赛中,刘翔以12秒88勇夺冠军,终于打破了沉睡了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这是他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刘翔如此神奇,屡创纪录,动力在于什么?在于他的梦想!他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当一名出色的运动员,要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争光!
现在,年仅23岁的刘翔,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和奖励已经不胜枚举。然而,他从不沾沾自喜,永不言满,继续在训练场上刻苦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正梦想与憧憬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带给中国更大的骄傲!
飞吧!“飞人”,这是中国人的奥运梦!
……
看航天展小记
9月21日上午,我很高兴,因为爸爸妈妈带我去看航天展览。我们开车来到甲天下广场航天展门口买了门票,就去里面看航天展。刚进入会场我就被三个竖着的同心圆环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原来这是航天员适应失重状态的装置。展厅中还放置了火箭模型和发射中心的图片,记载了许许多多的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的人。我还看到了中国航天员的骄人英姿,我最喜欢航天员穿的航天服,我知道了“神舟六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和生活很不简单。
我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航天展品:有火箭模型、有前苏联的“卫星号”、“东方号”、我国的“号”、美国的“土星5号”等。我们听讲解员阿姨介绍了一、二、三、四号的发射过程,我最关注神州五号、六号载人飞船的一些情况。我知道我们祖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可快了,在世界上排在前几位,特别是火箭发射成功率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我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充满了无比的自豪。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了解我国50多年来在航天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增添不少航天知识,同时深深地被航天功臣们的奉献精神感动。回来后,我决心努力学习,立志长大后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添砖加瓦。
【关键词】飞行 模拟技术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飞行模拟技术也获得较快的发展,为飞行实验研究提供了发展与研究动力。飞行模拟技术在发展与应用中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分析其特点的同时也分析这项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空中飞行模拟技术
1.1 空中飞行模拟
飞行模拟技术对行员的训练具有很大的帮助,模拟环境以及模拟操作可以让飞行员或者是航天员在模拟训练中逐渐熟悉飞行器的操作流程,模拟技术对行环境或者是航天太空环境的模拟可以让飞行员或者航天员在模拟训练中适应飞行环境,为实践飞行的操作与适应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讲,飞行模拟主要是通过专业设计制造的飞行模拟器来实现有关的动力学研究以及运动学的仿真,让飞行员在视觉上、触觉上产生相同的感知,针对训练效果以及模拟效果来对相关技术进行调整与设计。
1.2 空中飞行模拟器
飞行器主要是一种实验研究对象,通过飞行器来研究飞机或者是航天器的系统设计、飞行性能、设计参数的合理性等,是一种实验性的模拟器。模拟器是将现代模拟技术以及现代仿真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依据设计以及研究的需要建立相关的模拟器,因此这个模拟器又叫做空中飞行的地面实验室。飞行器主要是通过一些感应系统以及一些电传系统来让飞行员在飞行器中感应并作出相应的行为来改变飞行器的特性,对飞行器进行有关的专业操作,对相关的技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专业的探索。另外,在飞行器的模拟训练中会模拟操作相关操作流程,对飞行器的性能进研究分析,对飞行器的内部结构以及相关的参数等进行研究。
2 飞行模拟技术的特点
2.1 视景显示系统
视景显示系统是飞行模拟器的眼睛,视景的范围越广,那么飞行员在实践飞行中的任务的覆盖范围也就会相应扩大,对于目标的确定也就会更加清晰明了,这种视景状况对于战斗飞行器愈加有利。一般情况下,模拟的飞行器在水平位置上最好保持正负160度左右,在垂直位置一般是90度到负40度的垂直视景。视景显示技术在显示系统中应用范围较广,一般视景技术又分为球幕视景以及头盔视景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球幕视景技术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技术上较为成熟,性价比也较高。头盔视景这项技术在实践中应用范围较窄,虽然这项技术在各项性能以及指标上更为理想,但是这项技术相当复杂,对于仿真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范围较小。
2.2 飞行模拟器计算机系统
飞行模拟器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以及再现了仿真环境,对物理环境进行实时仿真,对于模拟器来说,实时仿真系统是飞行器的核心系统。计算机系统对飞机的复杂性能以及高精度设备进行高度仿真模拟,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对系统进行管理与操作。计算机系统下列显著特点:需要控制的通道多,子系统繁多;整体化操作与控制;计算机系统一般实现多种采样并且采样的速率都是非常高的,这样才可以计算机系统有效控制与管理模拟飞行器;计算机需要掌握以及控制的模型也是比较复杂的,每一个模型的各个模块又有很多的通讯数据需要管理与监控。
2.3 国际标准化
飞行模拟技术在发展中各个国家加强模拟技术交流,将模拟技术相关规范进行国际化以及标准化规范,提高世界模拟技术发展水平。对于各项技术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各个国家在模拟技术研制与完善过程中也逐步向国家标准化要求靠近。
2.3.1 虚拟现实技术
在现实虚拟技术应用中可以通过一个训练平台来完成多项飞行模拟任务,一机多能功能在实践中获得有效应用。另外,还需要强化飞行员的飞行任务以及飞行内容,满足现实飞行技术发展需要。例如,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来模拟训练环境,让多个飞行员同时进行有关的训练,在训练内容上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上自由切换,根据飞行员自身的掌握情况来切换飞行训练内容。飞行课程制定上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加深训练难度,增加飞行员的工作任务,这样才可以无限接近现实环境,提高训练效果。
2.3.2 环境建模技术
这项技术主要是为了建立更加逼真的虚拟环境,获取实际环境中的三维数据,并且结合实际需要来建立与三维数据相对应的模拟环境。环境建模技术最为显著特点技术建模环境的逼真性,代表着仿真技术的进步。
2.4 操作与接口系统
操作系统为飞行员提供了操纵杆的同时系统可以对飞行员的操作过程进行跟踪以及信息的记录与分析,操作系统的真实程度对于模拟机的真实程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接口系统是模拟机与飞行模拟驾驶舱链接的重要通道,也是唯一的通道。驾驶舱中的设备与计算机的交互都是通过接口系统来完成的。
3 飞行模拟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愈加重视模拟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飞行模拟器具有高度仿真效果,可以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飞行员在教学以及训练中都可以在视觉上、行动上以及感知都获得高度真实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受到很多国家,尤其是军方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飞行模拟技术以其高度高全性、经济效益以及训练的有效性获得国内外相关人员对于此项技术的重视并将模拟技术进一步发展与研制,提高技术的应用性能。
3.2 加大研制费用,增加采购量
各个国家结合自身飞行技术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飞行模拟技术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增加了模拟技术的采购量,满足实践研究与训练的需要。例如,美国在五年内就采购了36亿美元的模拟器用于军方使用。美国军方以及飞行器的制造商都不同程度投入资金来研制不同类型的模拟机型,满足军用以及商业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飞行模拟技术主要是将航空航天技术以及飞行工业中的相关飞行器进行研究,对空中飞行进行仿真实验并建立相关的飞行建模来探索空中飞行技术,对飞行器的内部结构、系统的参数等进行研究与模拟。飞行模拟技术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来实现模拟技术,这项技术对于航天航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值得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捷. Thales B737 模拟机系统初窥[C]. 2010年飞行模拟设备管理与维护研讨会论文集,2000.
[2]贺光武.全动飞行模拟器操纵负荷系统的运行与维护[C].2010 年飞行模拟设备管理与维护研讨会论文集,2003.
作者简介
杨苏(1980-),女,江苏省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遂宁分院。研究方向为飞行模拟训练器。
2008.9.30
今天,我站在窗前,突然发觉眼前的世界是那么的和谐与美好!
想一想以前我家附近,周围一片空地,还有一些乱草,污水......
经过10几年的发展,现在的新都空地上添加了高高耸立的楼房,环境
得到了美化,大家都在共同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
我们祖国不光环境在美化,科技也在不断发展。近几天“神舟七号”
成功发射,这象征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也翻
开了新的一页!同时我们也在期盼着神八升天。
今年我国还成功举办奥运会,让各国朋友看到我国的进步,我
们中国同样会是好样的!中国的将来会更加的美好,世人会更加
的赞叹我们中国的。虽然在四川发生了大地震,但我们的同胞不
放弃任何的求胜欲望,坚强的等待救援。地震无情,人有情,我
们携起手来,共建没美好家园!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可以更加看出
中国人的精神与骨气。
我们要记住祖国的昨天,珍惜祖国的今天,共建祖国美好的明天!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oncept of aerodynamics and aerospace technology in modern aerodynamics,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aerodynamics and aerospace issues that may be obstacles are analyzed and the technical problems are researched and studied in-depth, which is helpful for our country carrying out deeper aerodynam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发展
Key words: aerodynamics;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O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27-01
0引言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同气体做相对运动时的气体流动规律、受力特性以及伴随发证的物理变化,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空气动力学是建立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伴随喷气推进技术和航空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今后十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航空航天技术必将有更大发展,正在研制和有可能开始投入研制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将主要有:高机动性作战飞机、无人侦察作战飞机、武装直升机、大型高速民航机和军用运输机、可重复使用的高超声速空天飞行器、微型飞行器、地效飞行器、智能控制可变形体飞行器等。上述这些飞行器的研制,对空气动力学发展提出的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它们一般都涉及高度非定常、非线性、包括物理/化学变化效应,跨越力、热、电磁多种学科,从微观到宏观多种尺度的时/空瞬变流场等,都有很大的难度。空气动力学涉及的多学科、多目标优化,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下面给出几个空气动力学未来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几项课题。
1湍流理论、涡结构、转披和分离机制及主动涡控制技术
流动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层流和湍流两大类。对层流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而对湍流的研究则一直进展缓慢。19世纪初人们认为湍流是一种完全不规则的随机运动,因此,雷诺首创用统计平均方法来描叙湍流运动。1937年泰勒和冯・卡门对湍流下过定义,认为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它在流体流过固壁或相邻不同速度流体层相互流过时产生。后来欣策在此基础上予以补充,说明湍流的速度、压强、温度等量在时间与空间坐标中是随机变化的。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很多人认为湍流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运动,而是存在一种可以被检测和显示的拟序结构,也称大涡拟序结构。它的处理与随机的小涡结构不同,它在切变湍流的脉动生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人们对这个说法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大尺度结构不属于湍流的范畴,而有人认为这是湍流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湍流由各种大小和涡量的涡旋叠加而成,其中最大涡尺度与流动环境密切相关,最小涡尺度则由赫性确定;流体在运动过程中涡旋不断破碎、合并,流体质点轨迹不断变化;在某些情况下,流场做完全随机的运动,在另一些情况下,流场随机运动与拟序运动并存。
2气动光学与气动声学
气动光学研究空气动力流场中密度、温度、压力等参数的不均匀变化和脉动特性引起的光线偏折、相位变化等造成的图像偏移、抖动、模糊、强度衰减以及光波在大气中传输时产生的折射、散射、吸收等现象对光传播和光学成像影响。
气动光学对进攻性或防御性高速成像制导武器的目标自动跟踪和瞄准误差有重要影响;对空中侦察、照相的影响是引起图像模糊和定位误差;对激光武器的影响是引起瞄准误差以及靶的聚焦能量衰减,最终造成损伤、摧毁作用的减弱。
流场特性预示是气动光学效应的研究基础。目前,包括激波、剪切层、喷流、湍流、旋涡运动及其相互干扰作用的各种复杂流场变化以及气动加热形成的热辐射影响预示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深人研究和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高速流场数值预示方法包括雷诺平均NS方程、大涡模拟和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开展化学非平衡/高温辐射流场的藕合计算方法研究。要大力发展湍流流场试验测试技术,精确测量流场中的各种湍流平均量和脉动量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和发展高速流场中气动力/热耦合环境下的模拟验证设备和相应测试手段,进一步探索高温流场红外辐射机理及其试验预测方法。要进一步深人研究目标图像和光波传输特征等基本气动光学参数的理论计算及数值仿真及气动光学传输效应验证试验方法,开展流场控制原理、气体热辐射抑制原理及气动光学效应的校正工作。气动声学研究空气动力流场中喷流、激波、分离流、旋涡、边界层压力等脉动引起的噪声辐射及其他声学效应。气动噪声是决定飞行器结构疲劳动强度和仪器舱噪声振动环境的主要因素,对物体表面边界层转挨和阻力特性也有密切的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湍流边界层压力脉动特性和噪声产生的机理,激波振荡、分离旋涡、波涡干扰、喷流及其与外部流场的相互作用,物体表面沟槽、空穴、突起物和部件间干扰产生气动噪声的机制、理论和数值预测以及试验研究方法,气动噪声的主动、被动控制技术,噪声抑制机制和降噪原理和方法研究等。
3MAV与低Re数流动
低Re数空气动力学是微型飞行器研制的基础。由于微型飞行器尺度小,飞行速度低,对应的R。数范围为102-104量级。在这样的低R。数下是层流主导的流动,对流动参数的变化非常敏感,在飞行过程中,微小的参数变化都可能使翼面上出现层流分离,形成很大的分离泡,而且一旦分离就很难再附,气动特性明显下降,最大升阻比一般只有3-5左右。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按照传统的气动理论设计出的微型飞行器,有效载荷能力非常小,很难满足任务要求。
人们从仿生学研究中得到启示,鸟类和昆虫在飞行过程中能够产生比现有理论预示大得多的有效升力,因此,探讨新的高升力机制成为微型飞行器研制中的关键气动力问题之一。因内外在这方面都开展了很多研究,对扑翼、旋翼和其他仿生飞行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揭示了高升力产生的新机制。微型飞行器面向实用化遇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较大的外界环境干扰(如强风、大气湍流等)下保持稳定飞行,常规的空气舵面控制对非常小尺度、低Re数情况,很难提供足够的控制力,看来,人们也许会从昆虫和鸟类翅膀在飞行中的柔性变形和对外界扰动的自适应外形变化中得到启示。此外,已有的分析计算结果已经表明,低Re数情况下,非定常效应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流场特性。这些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国际航天探索与中国航天发展
(一)国际航天探索
1、航天探索始自二战后期
1944年美国政府邀请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曼博士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进行未来50年航空领域的研究规划。次年这个科学家小组就编撰出了一部名为《走向新的地平线》9卷本巨著,在这份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航天技术应用的一些设想。
在纳粹德国覆亡之际,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抢夺火箭专家、技术资料和设备。这场“分遗产”活动中美国收获最大,抢走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和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后抵达的英国则拿到了数枚火箭成品与半成品。苏联到达盟国协定中属苏联占领区后发现,大部分的零件与火箭资料已经被美、英两国取走,对此十分不满,抗议未果,只好将工厂内剩下的生产线以及附近与生产和研发火箭有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往国内。
1946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V-2火箭发射了一个果蝇上天,虽微不足道但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将生物送上太空。在美国获得德国航天科学家冯・布劳恩之际,苏联将屡遭毒打的杰出飞机设计师科罗廖夫从政治犯行列解放出来,并将之前抢到的德国专家与资料迅速汇集到科罗廖夫旗下,1957年10月4日苏联使用由洲际导弹改进的“卫星号”运载火箭率先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将人类航天的幻想变为了现实。这颗卫星被赋予了太多个第一的含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区域从此由陆地、海洋和大气层迈向了太空。同时标志着美苏的太空争霸也由此展开。
科罗廖夫的成功让冯・布劳恩坐卧不宁。美国的科技自信与国家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颗人造卫星背后是苏联拥有射程可达7000公里的导弹能力,美国本土不再安全了。冯・布劳恩嘴上不服输,但直到第二年才费尽波折地将一颗卫星送上天。而苏联则在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仅仅一个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将一条名“莱卡”的生物狗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让美国的果蝇无地自容,而且真正证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在此后的几年内苏联始终走在美国前面。
2、美苏争霸太空
1960年8月18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名为“发现者”13号的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标志着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拉开了序幕。
1961年4月12日苏联用“东方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乘坐飞船升空飞行了1小时4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从1961年开始美国重点瞄准登月工程,在经历了几年无人探月的探索之后于1969年7月20日使用“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阿姆斯特O和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O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
从1961年到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阿波罗计划历时11年,从事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探测器,经过14年的漫长太空旅行,于1986年越过太阳系边缘,实现了飞向太阳系外宇宙空间的目标。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实现了航天运输系统由地球表面到近地轨道间的部分往返重复使用。1986年2月20号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毁。
(二)中国航天探索的产生与发展
1956年春国务院总理主持制定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根据这个规划开始了包括组建中国第1个火箭研究设计机构在内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6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651工程”,即设计、生产并发射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实现主席早在1958年就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作为“651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我国第1种现代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是在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加上固体推进剂的第3级,这就是“-1”号运载火箭。
1970年4月我国使用“-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上太空。1975年11月26日“-2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并于1975年11月29日按预定计划返回,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卫星的再入和回收技术。1981年9月20日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将三颗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3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液氢/液氧低温推进技术和具有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卫星的能力。1988年9月7日“-4号”将“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0年4月7日“-3号”成功发射“亚洲-1号”通信卫星,从而使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了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载人试验飞船发射和回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拥有进行载入航天技术的能力。
二、中国航天探索取得飞速发展
(一)各种应用卫星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第一步是2000年我国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第二步是从2004年起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首次开始批量研制生产卫星和运载火箭,密集组网发射,到2012年年底已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
第三步是于2020年前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届时要完成约3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和组网任务。
(三)探月工程计划
中国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探测和人类在月球短暂驻留的月球基地建设,目前正按计划分步实施。
另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载人航天发展
1、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天宫一号就是中国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将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
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我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
2、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无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人。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
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升空,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返回,搭载模拟人,为正式定型型号。
神舟九号: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升空,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返回,航天员为景海鹏、刘旺、刘洋(女)。这也是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在夏季发射。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送入太空。
3、天宫建设(即太空站建设)
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有了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它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九、神十分别是两艘有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12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今年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将完成长达30天的在轨驻留,这个时间长度对于技术和人员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挑战,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门槛。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五)中国掌握一箭20星技术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型运载火箭六号在太原点火发射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员。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轨道,创亚洲之最。
2008年04月28日印度成功发射一枚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印度一箭十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2013年11月19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从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点火升空,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两天后俄罗斯打破了该记录,11月21日俄罗斯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32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一箭多星的数量记录保持者。
此次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且加强国防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