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8:22: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

篇(1)

〔关键词〕 医教协同;心理健康;情绪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2-0016-0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可持续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不能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这不仅需要广大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重视身心素质的发展,还需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负荷情况,提供健康促进、问题预防和疾病转介等不同层次的健康服务。

相关研究发现,情绪问题是高中生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应高中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服务模式,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在黄浦、杨浦、浦东、闸北四区抽取了12所高中50%的高一、高二学生(3814人)为研究对象,试点 “筛查―评估―分类干预”全流程的医教协同健康促进工作。

一、调查发现

(一)2.22%的高中生存在情绪问题高风险,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心理预防服务

本次研究首先采用自陈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发现其中有546名(14.32%)高中学生需要接受进一步的评估,看是否需要在学校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为其提供更专业的心理问题预防服务。

在获取学生和家长的知情同意后,514人接受了一对一的简明儿童国际神经精神访谈。最终发现高一、高二年级有心理问题高风险性学生154人(4.07%),涉及抑郁、焦虑、应激等各个方面。其中,约一半人存在焦虑或抑郁问题高风险(84人,占总样本的2.22%)。可见,情绪领域的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是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

(二)高中生焦虑类情绪问题进应和抑郁类一样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抑郁类情绪问题干预不及时可能会转化为自杀等恶性事件,受关注度更高。但本次评估发现在焦虑类、抑郁类情绪问题高风险的学生中,单纯抑郁类高风险学生26人(31.0%),单纯焦虑类高风险学生45人(53.6%),焦虑-抑郁合并类高风险13人(15.4%)。这反映出高中生有焦虑类情绪困扰的现象更为普遍,且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焦虑类情绪问题不仅会损伤学生本人的身心状态和社会功能,而且长期承受焦虑类情绪带来的压力感也会让学生处于易激惹状态,也可能会转化为伤人、杀人等恶性事件。因此,焦虑类情绪问题的健康促进应和抑郁类一样受到高度重视。

(三)焦虑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可从提升自信与避免创伤性事件两个角度入手,问题预防需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男生

数据显示,焦虑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工作,可以从提升高中学生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塑造开朗、外向的性格等个体发展角度入手,也可以从营造互帮互助的支持氛围、提升父母婚姻和睦度、推荐由父母亲自抚养、避免学生遭受暴力虐待、关注学生失去亲朋的情况等环境调整的角度入手。

在广泛性焦虑、躯体化、分离焦虑、社交恐惧、学校恐惧等各类焦虑情绪中,男生的焦虑情绪主要集中于学校恐惧方面。而性格内向又对焦虑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焦虑类情绪问题的预防工作方面,需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男生的情况。

(四)抑郁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工作应针对各类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抑郁问题预防需特别重视哀伤辅导

总体而言,抑郁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工作可从提升自我价值感、加强环境中提供帮助的支持性程度入手。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抑郁情绪有主要影响力的因素各不相同。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因人而异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数据显示,失去亲朋这项因素对这些学生的抑郁程度有显著的影响力(=0.426,t=2.26*)。可见,失去亲朋的哀伤辅导应成为抑郁类情绪问题预防的抓手。抽烟喝酒的频率可作为教师、家长观测高中生抑郁类情绪变化的外显指标。

二、工作建议

(一)建立“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多层立体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本次研究的数据表明,面向全体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本次SDQ筛查数据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利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但即使是这些心理健康工作优秀校,依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评估出有各类心理问题的高风险性。有“问题预防”需求的学生群体并不会因学校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实施而完全消失。而且由丧失亲朋和暴力虐待等负性生活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也不适合通过面上的工作进行。此外,近些年高中亦有个别学生经医院诊断确实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这些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超出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能力与职责范畴。因此,为了让所有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接受适应其真实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建立“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多层立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普适性的心理健康促进课程与活动宜覆盖高中三年

上海的高中一般只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高二只有部分学生能选修心理课程,全校学生都能参与的心理健康活动就更少了。缺少了课程与活动这两个心理健康宣传与促进的主阵地,学生与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与支持性必然会有所下降。其实,心理健康活动课不是一门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类课程,而是一门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手段,以宣传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健康促进课程。因此,普适性的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有必要像体育、体锻课一样排进高中三年的课表(各年级的课时数可以有所不同)。让每一个学生在高中三年都有机会一边增加学识一边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实现可持续地全面成长。

(三)情绪健康促进工作宜将情绪调适课程和自我认同课程整合实施

本次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于所有学生,还是有情绪问题高风险的学生,自我认同度高(自信、自我价值感高)都是显著的保护性因素。可见,对于面向学生的情绪健康促进课程,其落脚点不应局限于了解、探索常用的情绪调适方法,而应结合合理归因,认知调整等方式在情绪调适的同时提升自我认同度。让女生在情绪的变化过程中更多地积淀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让男生在情绪的变化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评价。在情绪转化与自我认同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高中生情绪弹性与抗逆力。

(四)情绪问题的预防工作应以建立协同关注学生生活重大变故的网络为基点

本次研究发现,高中生易患的抑郁类问题主要是由生活事件引发的抑郁发作,而心境问题与丧失亲朋和暴力虐待的负性生活经历能显著提升多数高中生患情绪类问题的风险性相对应。但学校的心理教师并不能及时掌握全校学生是否曾经(或正在)经历负性生活经历的信息,往往会错失情绪问题预防的先机。因此,有必要建立由社区―家长―老师―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协同关注网络,及时发现高中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使学校心理教师能及时了解、专业跟进,以降低其因不能正确处理负性生活事件的打击而罹患情绪类问题的可能。

(五)以生态―系统的视角改善成长环境,才能帮助高中生从根本上化解情绪困扰

根本性地改变高中生的情绪困扰,必须要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对其成长环境进行全面改良,提升支持性和包容度。当前应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建构适宜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社会氛围。决不能再走仅靠心理教师孤军奋战,其他人袖手旁观,甚至不断给学生加压的老路。

综上所述,医教协同视角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以“筛查―评估―分类干预”为主要的工作路径,包括“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多个层次。在各层面的具体工作中,宜根据高中男、女生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学校、家庭、医院、社会要真正肩负起增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职责,共同营造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携手提供满足各类学生需求的多层服务体系。

篇(2)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政教处,要努力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学校心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据报载,现在中小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

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不到10%;考试方面

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

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生活适应性方面

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人际关系方面

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远不止于此。,由于心理异常而引起的心理疾病现象,如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或癔病,也均呈逐年上升态势。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对新时期的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挑战。

二、如何搞好学校的心理工作

几年来,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比如从上学期开始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在网上开通心理热线等,我认为还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求班主任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

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2.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3.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有些小学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就是信函咨询的一种形式。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以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三、学校心理工作的目标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容易产生种种心理矛盾及冲突,提升高中生的心理自助能力成为解决心理问题的现实选择,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方式之一。针对高中生心理自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数停留在文献综述、理论性探讨、积极性呼吁、操作方法和途径笼统性建议等方面,强调由外力渗透强化自助意识和能力,很少研究如何通过个体自助核心思维的形成,从而指导自我自主操作,并充分发挥心理自助的功能,真正实现高中生心理自助的目标。鉴于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学习领悟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笔者尝试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高中生构建心理自助模式,促使其主动调和自身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的矛盾,逐渐走向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状态。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有意识地训练新的思维、感受模式和积极品质成为心理自助科学化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和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潜力、动机和能力等,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立足“积极”, 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展示了一种开放、客观、发展、主动、积极的理念,将这种理念应用在高中生有意识的调节自身情绪、改善心理问题的行为和活动中,有利于高中生新型心理自助模式的形成。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中生心理自助的意义

高中生心理自助是有意识地改变和自我成长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的引进将为高中生的心理自助系统注入核心力量,促使高中生在心理自助结构的系统化方面实现了以下三大突破:

(一)强化思维训练,坚持思维外化与内化思维并重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助人自助,围绕“助人自助”,贯彻落实“全员参与、全体受教、全面铺开、全程实施”的“四全教育”思想,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心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学科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在心育过程中,仍可能存在活动内容涉及面广而不深,老师家长的辅导能力良莠不齐,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分享程度难把控,化巩固后续教育不到位等问题,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影响活动由外而内的渗透效果,无法真正达到高中生心理自助目标。积极心理学正好补充这种缺陷,从核心层面由内而外地指导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最大限度激发高中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进行自我探索,在已有条件基础上,根据问题解决的需求创造整合条件,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构建高中生以思维外化行动和以活动内化思维并重的心理自助系统,完善心理自助系统的自我预防和干预功能。

(二)健全思维机制,坚持科学操作与经验指导并重

除少数的障碍性问题,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学习、人际、情绪情感、青春期困惑、自我意识、应激性心理等不适应引发的发展性问题,而发展性问题若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及时的疏导,易演化成障碍性问题。心理困扰存在个体间差异性、个体问题阶段性、同一问题动态性等特点,这就对高中生的心理自助提出较高的要求,出于高中生年龄和心理不成熟,碰到心理问题时,心理自助容易局限依赖于自身零散有限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能力条件,若无法快速解决问题易手足无措、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尝试引导高中生学习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处理自我心理问题,依照“开放接纳――客观看待两面性――挖掘并整合转化条件――积极行动实现转化”思考方式寻求最适合的解决方式,使得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理可依、有章可循,促进高中生心理自助从重视问题解决方法向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机制的过渡,实现高中生心理自助实现经验化向科学化的突破。

(三)深化自助内涵,坚持光明升华与黑暗转化并重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力、物力不足与学生心理帮助需求大之间的矛盾剧烈,要实现总目标只能以学生心理自助为主渠道,而学生的自助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只注重预防与干预黑暗面,认为没有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就是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这种取向是片面的、保守的。在积极心理学的导向下,个体除了黑暗面转化外,还有光明升华,在面对事物光明面时尝试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看到光明中黑暗的一面,并寻找守住光明的条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止光明向黑暗转化,以求在良好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同时在黑暗转化和光明升华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发展综合的技能,增强个人责任感。只有光明升华与黑暗转化并重,才能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发挥自助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的构建

在实际操作中,要形成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自助模式,将此积极理念自如应用在自助实践中,实现从有意识训练到自动化运作的飞跃,高中生就要围绕“自助”这一“行”, 展开“知、情、意”相应的探索、学习与运用。

(一)加强探索,客观评价,整合资源――为“自助”明“知”

立足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的“认知”要素,具体就是高中生要知道为什么要心理自助,要怎么样才能实现心理自助。而基于积极心理学,高中生主要学会客观认知事件和自我。

第一,看待问题由单一向多维转化。要寻找看到事物黑暗或光明的另一面,必须从行动的价值性出发,行动具有体验、成长、结果三重价值,也就是说可以从是否有愉悦体验、是否收获成长、是否有实现成功等三个角度去评判一事物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仅凭事物的表面意义去判断其积极或者消极,光明或者黑暗。

第二,整合资源由所有向所需转化。事物两面性转化的条件是行动实施的资源保障,个体可以尝试运用逆向思维法,假设两面性要转化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并罗列出来,根据最小努力原则进行排序,标明哪些条件具备即可最快实施转化。回归个体自身的条件,系统客观评估自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心理状态、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性格能力等,以及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转化所需的条件在自身条件系统中寻找匹配的,或者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在自己已有资源基础上再造适合的资源,最大限度为心理自助提供资源服务。

(二)注重调控,适度体验,营造心境――为“自助”创“情”

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的“情感”要素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高中生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心理环境和外部条件的体验进行适当管理和调控,使之合理化、积极化,有利于发挥“情感”对自助行为地强化、调节、感染等功能。

第一,情绪体验由感性向理性转化。个体对事物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高中生具有冲动、感性等特点,任何事情的发生,高中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自己以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的信念,在接纳的过程中不反对带有负面的情绪,而是强调对事件的评价与认识适当化,情绪反应适度化,不能绝对化。个体在具备合理情绪的基础上,还应该学会强化自身积极情绪体验和培养自身如感恩、宽恕、智慧和乐观等积极人格特质,有利于减少不良情绪的困扰,促使个体以积极心态开放地接纳任何事情,并实现高中生情绪情感体验的良性循环。

第二,支持系统由静态向动态转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维护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自己、朋辈同伴、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学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等,而在通常情况下,高中生的心理自助主要是发挥自身的能力,较少主动将其他层次的帮助纳入自助体系,其他层次的处于静态,只有在学生心理问题外化为行为问题时才施加干预。高中生个体可以通过心灵游戏“我的重要他人”、“我的支持系统”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自己的支持系统,主动激活支持系统,根据自身问题选择适合自己性格、能力和反应习惯的支持系统,有利于樽约禾峁┪镏手г、精神支持、经验知识帮助等,提高对自助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自助效果。

(三)明确需要,引起动机,激励自我――为“自助”设“意”

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下引发的”,因此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的“意志”要素要依托人的需要、动机和目标,才能使自助行为在困难中得以持续进行。

第一,动机驱动由外部向内部转化。大部分高中生尚处于依赖性自尊和自控力不强的阶段,需要外部给予强化和激励才能产生行为动机,而依靠外部驱动无法产生可持续的行动力,只有激发内部动机才能为行动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依据自身兴趣、爱好、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需要,高中生学会设置诱因驱动内部动机,例如全方位地为自己行为目标找出完成它的至少5条以上的理由,并且尽量使每一条都能让自己心动,从而激发自我摆脱心理困扰的渴望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不断激励自己,挖掘自我的潜能,改善自身心理问题,获得自我成长和发展,提高自我幸福水平。

第二,目标设置由模糊向清晰转化。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而且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高中生心理发展存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设置目标常出现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的心理,目标大而模糊,常在行动过程中困难重重,目标目标设置应从自身客观实际出发,例如对自身各项自助资源的客观评估和可挖掘潜能的预测,同时通过目标倒推法,以时间或事件为线索,将行为目标细化为清晰的、可操作性强的小目标,有利于减少心理挫败感,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励自己朝着每一个小目标不断前进。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个性化的循环模式,遵循“行动与体验”、“反馈与反思”、“调整与再行动”的螺旋上升的思路,从“知、情、意、行”层面提升高中生个体自助的内核力,从而推动高中生自主构建适合自我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自助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汉仕,中小学生心理自助、互助意义与要求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2]廖正峰,略论实施心理自助疏导法的原则[J].基础教育,2002(1).

[3]廖正峰,试谈实施心理自助疏导法的技法[J].教育理论探索,2002(3).

[4]王通讯,积极心理学的成功艺术[J].中国卫生人才,2006(10).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 职高生 普高生 自尊应对

[作者简介]黄素蓉(1968- ),女,四川武胜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张妍(1981- ),女,四川攀枝花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学;高晓东(1961- ),男,四川绵阳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四川 绵阳 62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2013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YB23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70-02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欠缺。职高生面对复杂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较强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他们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问题。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比较普高生与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教育工作者掌握普高生与职高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做此调查研究。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尊和应对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因此,我们从自尊和应对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自尊(Self-esteem)是个人要求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荣誉的心理倾向。应对是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为了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努力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生活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的认知评价,以及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的心理状态所采取的措施。有研究表明,自尊与应对方式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联。个体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应对方式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影响 。国内有大量关于青少年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但对普高生与职高生的比较研究还很少。本研究对职高生与普高生自尊、应对方式的情况进行比较,为两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依据,对于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四川地区5所职业学校、3所普通高中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共125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被调查者集中,统一发放调查表,在班主任的组织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调查者自填量表,统一收回。剔除无效问卷,有效被试普高生616名,职高学生526名。

2.研究工具。一是自尊量表采用SES量表。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被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分五级评分,分值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二是应对方式测量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共有62个条目,6个分量表。分为6个因子: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在6个因子的基础上又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为混合型应对方式。

3.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研究结果

1.普高生与职高生自尊与应对方式及各因子的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表明,普高生(35.22±5.16)的自尊得分高于职高生(32.51±5.41),差异显著(t=8.651,p

2.普高生与职高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T检验表明,普高男女生自尊分数显著高于职高男女生,除了在幻想和求助应对方式上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外,职高男女生应对方式各项得分都高于普高男女生,都存在显著差异(见71页表1)。

3.文、理科普高生与职高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差异。T检验表明,文、理科普高生与职高生在自尊与应对方式各个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文、理科普高生的自尊得分均高于职高生,文、理科职高生的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得分高于普高生,但同时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低于普高生(见表2)。

4.城乡普高生与职高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差异。T检验表明,城镇普高生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职高生,除了在幻想和自责应对方式上乡村普高生与职高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各项应对方式职高生的得分都高于普高生(见表3)。

普高生与职高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比较分析表明,除了乡村普高生自尊得分低于职高生外,男女、文理普高生的自尊得分都高于职高生。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长处、价值、重要性等方面总体上的评价。这说明相对于职高生来说,大多普高生对自身认识和评价较为积极、乐观,比较自信。因为成长环境的因素,乡村普高生与城镇学生相比,会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不足,自尊得分较低。

应对方式的使用与自尊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大量研究发现,自尊较高的人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他们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较善于处理各类事务。从总体上看,虽然普高生的自尊得分高于职高生,但是职高生的问题解决、求助应对方式得分高于普高生,但同时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低于普高生。而黄希庭等人对中学生被试进行的研究结果认为,高自尊的学生较少采用自责、幻想、退避以及合理化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而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重视普高生、职高生自尊的培养。自尊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个体自尊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行为、认知和情感状态。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能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课余活动,或者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自尊,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尤其对于职高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言,更有必要通过应对方式的训练提高其自尊水平。

2.开展应对方式的心理训练。高中生处于心理的“第二次断乳期”,社会的高考改革、学校的应试教育、家庭中父母的期待、同伴的友谊与竞争等,这些学习与生活、个人与家庭、生理和心理、现实与理想等方面的问题给高中生带来了很多心理压力。此外,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又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如低年级的入学适应问题、中年级兴趣发展和学业定位问题、高年级升学与就业问题,都需要高中生去应对。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以后的求学、求职、求偶等。因此,面对这个发展中的群体,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细致入微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所处的心理冲突氛围中,训练学生面对压力、挫折时使用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应对策略;在实际生活中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同时,也要训练学生如何在特定的情形下,正确使用发泄、幻想、退避、忍耐等应对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1).

[3]肖计划,李晶.青少年学生不同个性的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5).

[4]岑延远,郑雪.大学生成就需要、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6]沈晓红,黄丽,祝一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

篇(5)

一、健康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生的情感体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逐渐趋向成熟,但又有明显的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情感特点由初中生的半外露、半隐蔽状态转向“闭锁性”状态,不轻易吐露真情,自我意识、自我表达能力明显增强,美感更加丰富,理智感发展较快,同时,心理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很大。在目前形势下,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悲观厌世人生观、权力意志人生观无时不在影响着他们。调查表明,高中生既有迫切要求发展个性的现代意识,又有国家意识淡化、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的现象;既有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又有缺少人生远大目标和理想的问题;在前途和职业的选择上,相当部分学生希望“能上名牌大学”“将来能出国留学”“工作轻松、效益好”。针对高中生的情感现状和心理特征,我们有责任通过积极有效的途径,向学生灌输科学的人生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对不良影响的抵抗能力。

二、健康情感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完善教师形象,重视表率作用

班主任要成为具有健康情感的楷模。中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学习,善于模仿,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其言行对他们影响最大。因此,班主任必须确立美好的自我形象,起好表率作用,以崇高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以及完善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去征服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以自身的情感修养、良好的行为和美的情趣去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创造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在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下开展健康情感培养的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目标。

2.加强传美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道德情感是组成品德结构的心理成分之一,是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社会责任感。中学阶段是道德感、自我意识逐步成熟的时期,但发展不够平衡,从社会环境来看,也是矛盾重重。在校接受集体主义、传统美德的教育,在社会上受不正之风影响,在家庭中不少家长对子女教育与自身言行也有较大反差。

笔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要求,加以科学地组织,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理想,引导他们确立适当的抱负,逐步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教育实践中,结合“感动中国”的英雄事迹,进行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目的有崇高、进取与平庸、卑鄙之分,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结合“希望工程”捐书、捐款活动,开展“献爱心”的教育,让学生体验由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而产生的愉悦情感;利用军训、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为社会尽责的愉悦,从实践中理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3.利用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

高中生有一种积极向上、自我完善的心理状态。但由于人格发展尚未成熟和完善,在情感上往往表现为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刚进高中时,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上还没有完全适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红灯”。在这种时候。我们及时召开学生大会、班会、家长会,请有关专家进行初高中衔接教育,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弘扬正确的生活态度、积极合理的为人处世方式、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班内将全班每一位同学最光彩的一点“定格”在教室“闪耀之星”的栏目里,向同学展示。向家长汇报,使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氛围中。在这样的气氛中,师生一起总结,树立榜样,分析不足,提出目标,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4.创设美的情境,陶冶美的情操

美感是一种审美情感。运用艺术的美,再现我们所要实施的教育内容,通过音乐、舞蹈等多种手段,寓教于美,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艺术欣赏中接受教育。笔者首先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精心布置教室环境:讲台上方是庄严的国旗,两旁是简洁易记的班训,墙上是给人启迪的名言警句、书法作品,后墙是荣誉园,桌上是统一制作又体现个人特点的座右铭及奋斗目标,使整个教室环境优美、整洁、宁静、高雅。人们一进入教室就有一种催人奋进、令人愉悦的感受。其次,利用班会课进行书画讲座、音乐欣赏、摄影展览,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利用节假日、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再次,结合“丁中形象大使”的评选,推进礼仪规范教育,使语言美、体态美、服饰美形象化,增强感染力,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熏陶中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情感。通过多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

5.丰富情感经验,提高耐挫力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呵护中成长,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感情脆弱。但是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体验快乐感、成功感、自豪感、挫折感、悲伤感、羞耻感、痛苦感,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验。如:在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大型活动后及时开总结会,为取得成绩的同学庆功,让他们感受进步的快乐、成功的自豪,特别是为集体拼搏的荣耀感。当然,也有同学体验到失败的痛苦、挫折的悲伤,此时,班主任特别要注意正确引导。

6.调适不良情感,纠正错误观点

在健康情感培养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自豪”与“自傲”、“羡慕”与“妒忌”、“友情”与“义气”等不同心理品质的是非界限,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涵养谦逊的品德,学会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对学生中出现的片面的、过激的、消极的不良情感,如:“追星现象”“早恋现象”“网瘾现象”“校园大款(佬)现象”,要善于疏导,通过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审美情趣,使学生以自己适度的节制和升华来消除不良情感,而不是靠简单的禁、堵。

总而言之,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教育者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具备健全人格的一代。

参考文献:

[1]马建青.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8.

篇(6)

结束了高中生活进入大学,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和新的校园,感觉一切都是新的、陌生的。环境的新旧交替,情绪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波动,这时他们心理上最需要的是使情绪尽快稳定下来,去适应新的环境,进入新的角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适。一是营造热情周到的人校环境。学生一踏进校门就能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到来作了精心周密的安排,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消除因陌生所产生的不稳定情绪。二是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第一次交谈或接触时一定要和蔼可亲.坦诚相见,使学生(家长)从老师有声或无声的语言中,听出或看到希望,感受到学校的关爱、老师的热心。三是认真组织好人学教育。如学校情况介绍、校纪校规学习、专业介绍,军训、参观、校园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熟悉学校,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从而消除孤独感。四是开展新老同学联谊活动,了解校园生活,感受到学校生活的融洽,积极向上。五是开展谈心活动。老师要和新生谈,同学与同学谈,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谈未来,包括谈校园生活等,通过谈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距离,可以使同学之间增进理解,增进友情,从而使新生思想情绪稳定、轻松,以便更好

地投人学习和生活。

二、树立理想和目标的需要

考上大学是每一个高中生梦寐以求的事,这也是他们的一个理想,但这一理想更多的是为实现人生自身价值和更远大的理想打基础作准备。学生升人高中学校后,其理想也会相应地进入较高的层次,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的追求更趋于具体化。但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和矛盾:有的或是为没能进人更满意的重点中学而苦恼,或是因自己学习为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而感到不安,这就表现出了他们对树立理想、确立目标的需要。针对这一需求应进行有效的调适。一是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三观”、“三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了解他们的“难点”、“疑点”、“兴奋点”,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给祖国特别是自己的家乡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知识科技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社会对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的迫切需求;感受社会充满爱的温暖,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组织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使他们从中接受教育,受到启迪,矫正认识,学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判断是非,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增强自我意识的需要

独立意识迅速发展,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急切地要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是高中生较为普遍的心态。当他们显露出这种需要时,老师一句及时的问候和鼓励,他们会激动万分,进而进发出更大的热情。相反,则易产生消沉、冷漠的意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以满足他们正常的、健康的自我发展意识增强的需求。一是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的舞台和机会。如举行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让他们尽情地展现自身的才能,看到自己特长,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二是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语文课设课前三分钟演讲,政治课对同学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三是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创办各种社团、协会组织,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维护自尊心的需要

篇(7)

高中生由于当前所处的特定时代及自身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了其在入学之初往往会面临如下困惑。

(一)人生价值理想选择的困惑

理想与人生价值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传统的单一价值观和理想选择因受西方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面临挑战。基于此,广大高中新生在诸如“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我未来要做什么样的人”等理想、价值问题上面临困惑。

(二)因缺乏自主力而产生孤独无助的困惑

当下高中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学到初中,为了升学进入重点学校,进而以后进入名牌大学,家长们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家务,许多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步入高中后,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离开父母、寄宿学校,生活上便没有了依赖,遇到小小的生活问题,往往就会束手无策。另外,由于升学或者分班的缘故,此前在初中时期建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必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环境和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面孔,这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三)自我定位的困惑

由于高中新生在入校后必将面临如上所说的位次上的“重新洗牌”,许多新生自然地会出现自我定位的困惑。如果老师(严格地说是班主任)不加以疏导解惑,就将会严重影响部分同学的学习生活,因此应引起新生班主任的足够重视。

(四)心理上的困惑

高中新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素质发展变化迅速,自我独立意识、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明显,但高中新生的学习生活恰恰不利于这种转变的顺利进行。许多同学学习的自尊心极强,却偏偏遇到强手;许多同学自我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却偏偏被学校和老师“牵着鼻子”走;从部分同学自信心的确立方面看,因城乡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在进入城市中学后,感觉自己许多方面的素质远远不如城市同学,这使他们往往在拥有诸多特长的城市同学面前自惭形秽,从而出现较强的心理失落感。以上诸因素的存在使许多高中新生出现明显的心理困惑。

二、班主任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般而言,新生的班主任通常是对新生进行个体教育的最恰当人选,这主要是基于班主任所担任的角色和工作性质而言的。首先,新生班主任通常是新生进入校园见到的将与其高中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一位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很容易对这个“第一位老师”产生信赖感,形成新环境下的亲和力;其次,许多学生家长往往在语言、行动上表露出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托付给班主任管理的意愿,因而学生往往会从家长与班主任的互动与交谈中产生对班主任权威的心理认同。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体会,我认为做好新生班主任工作有几点共性的东西,即行动上的两个“务必”和方法上的两个“抓手”。

(一)两个“务必”

1.务必尽快融入新生群体,以帮助学生完成生活和情感上的“断乳”。这是一个不算新的话题,但很重要。入学初,班主任应尽快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状况、思想品德等基本情况,如可利用新生入学班会了解学生行为表现,通过学生履行报道手续的办理过程观察其做事的能力,通过直接与学生接触了解其思想状况,等等。班主任应经常走进教室、宿舍与学生交流,关心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在开学后的1―2个月,要多到班级、宿舍和学生交谈,以了解他们的冷暖、心理的波动,及时化解心中的困惑,从而拉近与同学的距离。这种了解与距离的拉近很重要,了解了学生,便可因人而异开展教育。班主任对新生熟悉与近距离接触,新生往往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消除孤独、提防、无助等不良感觉,在心理上去除对父母、原有老师、同学的依赖,从而完成生活和情感上的“断乳”。

2.务必使新生做好人生价值定位,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初中到高中不仅是学生学业的转折,而且是其人生的一次跨越。进入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明确方向很重要。班主任应让每位同学都知晓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对此,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除了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会独立生活、注意心理调适等常规外,还应努力帮助学生做好人生的价值定位。这里,尤其应注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在思想中剔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颓废思想。有了正确、宏大目标的引导,相信新生会慢慢学会面对现实,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投入新一轮的竞争中。

(二)两个“抓手”

1.尽早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对一个班级而言,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每个师生的个人行为就都将与文化中内蕴的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逐渐合拍,进而可逐步形成班级的特定作风和精神。班级文化中内蕴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虽然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刚性”,却有柔中带刚的特点,它的柔软性只是形式上的,具有一种无形的“促逼”力量,使人们内心有一种紧迫感、柔性压力感实现共同的集团目标。基于此,新生班主任应及早与学生一道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并努力使这种文化引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力避因班级文化的缺失而使学生出现行为、价值“失范”现象。这种做法胜于枯燥地说教,强于刚性的纪律管束。

2.在班级管理中确立师生平等理念。高中新生在刚进校时,由于环境的“突变”,以及自身心理的阶段特点,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困惑。高中生的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不仅需要管教型的老师,而且希望能有一位与自己平等相待、坦诚相见、彼此尊重的班主任,这样的班主任“介乎师友之间”,可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学生自然会向其吐露心声,遂得其指导。平等的理念包含诸多内容,如对所有学生平等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宽厚对待优秀的学生上,而且体现在对待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及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平等理念还体现在班主任对待犯错误学生所表现出的态度方面,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要有包容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让学生从内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