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8:22: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篇(1)

关键词:社区;中医心理学;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357-03

1 心理卫生进社区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心理社会因素必将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我国目前的心理卫生服务还基本上止于单一的心理咨询项目,而且主要为医院心理咨询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针对这种现状,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国家着重强调了要发展社区心理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医院,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疾病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的卫生服务中,也应该把心理卫生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解决社区居民心理问题,为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的重要场所。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又相对短缺。因此,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内充实心理健康服务,为社区住户提供心理咨询,让他们认识引起心理障碍的各种原因,掌握恢复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并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越来越紧迫的客观要求。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国外心理卫生进社区的研究概况在社区背景中探讨心理学的应用,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学特别是西方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社区心理学的发展与西方临床心理学者的实践有关。社区心理学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60年代中期,传统的由职业心理医生只对个人或小团体给予咨询、评价和治疗的临床心理服务模式,日益暴露出缺陷和问题,主要是:职业心理医生数量有限,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仅靠职业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师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在治疗和补救一些顽固性的行为问题方面存在困难,社会、经济、文化和其它众多因素总是干扰或影响着临床心理服务,以至于效果不理想。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参与到青少年酗酒和吸毒问题的研究中,但是这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它们与政治和社会政策联系在一起。因此,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在认识个体生理和心理面貌的同时,逐渐把兴趣和视野转移或扩大到人们的同伴群体、邻居、社区风气和社会规范等方面,并认识到社区在预防心理问题的主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社区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地、深入地临床心理医学干预研究,即使国外亦没有较好的范例。

2.2 国内心理卫生进社区的研究概况国内对社区居民进行临床心理学干预的研究较少,仅有的部分研究也较为局限,仅停留在对各种统计数据的关注上,而对社区居民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危机进行干预都没有较深触及。以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症为例,虽然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较高,但是大致只有1/3的程度较重的抑郁症患者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诊断治疗,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在社区没有得到恰当的诊断和治疗。

社区心理现状调查:黄劲梅等对某社区人群筛查发现的336例心理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医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经过3年社区干预。结果:社区干预康复措施的落实率由干预前的63.2%上升到干预后的99.7%;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由18.1%上升为43.2%;使患者的劳动能力有较好的改善,全劳力和半劳力由13.0%上升为33.0%;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

社区内老年性抑郁症的研究:胡志等的研究通过建立合肥市城市社区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本底资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736份有效样本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干预可以降低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其认为早期识别和诊断老年抑郁症并及时给予社区干预或治疗措施,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中医心理学及其进入社区的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理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中医历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心理疾病及其治疗方药,如《灵枢・本神》日:“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而不止。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怒伤肝”,“喜伤心”,“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伤寒论》所载小柴胡汤证有着繁多的躯体症状,实为现代的焦虑症。《金匮要略》记载了郁病的脏躁及梅核气,以及百合地黄汤证,提出的治疗药物有效地被运用于临床;元代《丹溪心法》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以后,始把情志之郁作为郁病的主要内容。《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所论述的证治方药内容丰富,用药清新灵活。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主统魂魄意志。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在脑”。《内经》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回”。通过目系“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脑通过与五脏精气的联系而影响情感、思维、意志等精神活动,由此可见,心与脑共主神志、情感。张锡纯云:“神明之体藏于胆,神明之用出于心”,神志情感虽由心脑共主,而分属于五脏,故忧动于心脑而肺应;思动于心脑则脾应,怒动于心脑则肝应,恐动于心脑则肾应,凡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虽分属五脏,然无不从心脑而发。

概括地说,中医心理学治疗心理疾病既注重人的病变的消除,也注重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对机体心理状态韵影响,该学科创造性地将人体的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机体状态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探讨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的理论,仍具有现代时效性,并反映出现代医学目前所倡导的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结构。不难看出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与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模式和思维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颇为吻合,极易形成有机的结合。所以,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学术框架的建设。

4 讨论

笔者认为中医心理学在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让中医心理学进入社区具有现实意义。中医心理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这样就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不论是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抑或是经济上的。中医心理学

强调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其灵活多变的治则体现了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诊疗及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更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在目前的心理疾病的诊疗中,是以西医为主的,尤其是有关各种心理疾病的新药开发源源不断,这些药物对心理疾病目前看来确实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尚缺乏足够长期的随访,且多数西药副作用较大。新一代抗抑郁制剂虽相对副作用较小,但价格较为昂贵,而且也由于人们的文化差异难以被不少心理疾病患者接受。为寻求更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更小,价格低廉的抗抑郁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眼光投向中医药领域。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副作用较小,价格低廉。多靶点作用的中医药疗法对此类疾病有较大优势。在对社区内患病人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发挥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特点,达到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的最佳结合,满足了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的有效、经济、方便、实惠的医学服务,势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中药治疗心理疾病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的特点,这是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被证实的,而且中药属于资源丰富的天然植物,受污染较少,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由于中医药经济适用,疗效明显,满足了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的有效、经济、方便、实惠的医学服务,势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也非常符合当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因此,中医药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是社区卫生服务稳步开展的有力措施,也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中医心理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中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而且这门具有深厚本土文化气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所拥有的通俗易懂的中医心理学语言、简便易行的诊疗手段及良好的疗效,易为同样受我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故而中医心理学在人民群众当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且自古以来中医心理学有着强烈的亲和性,其医学思想及诊疗特点非常适合个体化、小范围、简便性的操作。其治疗手段丰富多样,非常适合于社区门诊及家庭医疗服务的方式,至于其预防学思想及对亚健康的调治特色,更为社区人群的健康提供了十分有效和可靠的保证。

篇(2)

据世界人口学资料统计,全球的人口正在趋向老龄化。我国,人口老化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因此,做好老年保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

我国的养老事业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白潮带来的供养、照顾、医疗、保健等社会问题急需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进行探索,寻找解决办法。在所有的老年人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经常被忽略的问题。老年人大都从社会的贡献时期转入了社会供养时期,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这必将引起心身一系列变化,使老年人的心理具有特殊状态,同时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也必将引起其特有的心理变化。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老象(机体结构老化);虚象(机体功能弱化);病象(机体多病多变化);返童现象(老人童心、心理容量缩小);依赖现象(生活自理困难化);恐惧现象(生命日趋危机化)。

心理卫生咨询服务是维护、改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是实现老年人健康保健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参加为社区老年人服务,进行心理卫生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感受可分为积极型、保守型、抑郁衰老型。文明服务于老年人,与老年人交流情感,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老年人精神放松,祛除病痛。

广泛开展心理卫生咨询服务,防治心理疾病,是实现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保障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必须把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卫生咨询服务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医学模式发生了新的转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和个人消费结构改变,生成残废率最高的疾病谱和疾病顷位谱发生了变化,一些以心理因素为主要发病的疾病上升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诊治这些疾病,仅靠生物医学及其支配下的医疗方式不能完全奏效,面对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人,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健康概念的整体性,人的身心整体性,人与环境的整体性。面对老年人心身疾病增加的实际,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改变,社区卫生服务要探索心理学诊治项目,开展心理卫生咨询服务工作,按不同的年龄、疾病和心理素质进行保健服务。

心理调查,提出对策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心理卫生调查,表明其共同个性特征,一面为积极型,表现为好强、做事尽职、意志坚毅、处事老练、理智、现实、自食其力、心境愉悦的积极心理个性。另一面又表现为保守型,有谨慎、刻板、固执的个性弱点。其他还有抑郁衰老型。调查表明,大部分老年人心理素质是好的,生活态度是乐观的,精神状态是愉悦的,其生活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其经济条件、健康状态、文化素养相适应,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结果。但不可否认,老年人面临社会心理的应激很突出,一些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差和心理不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上述问题,从表面现象看似乎是一些家庭问题、工作问题,实质上是心理问题、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来关注和解决,要指导、帮助老年人自身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促进其心理功能和行为方式的激活,达到精神放松、消除疲劳、祛除疾病的目的。

积极开展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心理卫生咨询服务工作

普及知识,开展服务,增强意识,自觉行动,必须结合实际,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帮助老人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生活,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将老年人心理咨询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推动心理卫生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心理卫生工作宗旨是要提高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其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使其智力、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围绕这个中心,社区应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板报、图片宣传心理卫生常识。

篇(3)

关键词:肾衰竭;血透;舒适护理;效果分析

据相关专家研究发现[1],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的人数目前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对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认知水平非常重要,对于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要对其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密切关注,并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2]。在临床治疗时,除积极的治疗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的疾病,同时要加强患者的舒适护理水平,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状态,积极的开展有针对性的舒适护理,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本研究是作者根据多年的护理经验和临床实践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并于在2012年5月-2013年10月对我院80名中年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进行了对比性实验研究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诊断标准和研究对象的分组

患者病史方面存在主要的一项或次要的两项,以及结合生化指标即可诊断为肾衰竭,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采取完全随机抽取和完全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抽样和分组。

1.2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后,运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有关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指标的标准为P

2舒适护理的方法

2.1控制因素: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诱发因素较多,最主要的因素是精神因素,如过度劳累、家庭纠纷、家庭中重要亲人的逝去、经济问题等会导致精神紧张、抑郁,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和内分泌失调,促进了肾衰竭患者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患者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克服急躁、烦躁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积极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以采取镇静剂的方式来平静下来。

2.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尊重、关心和同情患者,与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人的想法及对疾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介绍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相关知识,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让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通过对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克服对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心理障碍。医生用患者能够接受理解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并落实整改措施。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帮助患者解决经济等方面的困难,对行为怪异、脾气暴躁的患者多指导,少责备。

2.3做好个体的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环境进行干预和健康教育,详细讲解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防治知识,如何治疗疾病,改变错误的观点,不能病急乱投医,鼓励患者通过积极、正规的治疗控制病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家属、朋友、同事明白,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非传染性病症,不需要隔离,不必疏远患者,可以组织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类似的患者参加活动,通过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鼓励,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提高抵抗疾病和克服其他困难的信心。

3.结果

实验组比对照组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好,患者的饮食、作息时间、以及对医嘱的遵守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6)。

4.讨论

据相关专家学者研究发现[4],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除躯体上的疾病外,往往还表现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的自卑心理严重,自我感觉较差。患者通常会感觉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这种严重的泌尿系统疾病引发了身体外观上的改变,严重影响了机体健康。由于在治疗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过程中,治疗周期长,用药时间久,经济压力增加,易出现偏执的心理。因为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特点往往很难根治,反复发作的情况较多,会加重患者的医疗负担。通过科学研究发现,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病情有较大的影响。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带给患者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影响患者的外部形象,也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本研究发现,加强对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病人的重视,提高对其舒适护理的有效性,在预防和治疗患者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病人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意辉, 古英明, 张莹. 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在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1): 1507-1508.

[2] 刘丽波, 岳炳芬, 楮桂香. 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在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11): 4661-4661.

篇(4)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阅读指导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智力上的发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渐渐成为今天教育工作中一个有待攻坚的任务。心理素质是否健全也成为了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新指标。近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血案事件,其中令人触目惊心的“富士康”连环自杀跳楼事件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这次事件敲响了人们长久忽视的一个警钟――心理抗压适应力,即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既不是天生就拥有,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而成的,而是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抓起,甚至在更早的幼年时期就应该投入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恰是响应时代要求的重要一环。

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反映。社会中不同层面、不同地位、不同角色的人,各自背负着各自的压力,当压力得不到宣泄和排解时,就会产生情绪、精神的问题,或嫁接到其他的人和事身上,悲剧往往也因此而生。在现今物欲膨胀,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缺乏,加上心理或心态上的长期扭曲是导致社会各种畸形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社会给予的挑战,能否成为有道德、有良心的社会一员,直接影响着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与进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知识经验有限、自控能力差、生活阅历不足、对外界的适应力低下,常常无法自己调整或舒缓情绪和压力,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爱和指导。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凸显心理辅导特色功能

美国医学专家高尔特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这里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具有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独特优势。图书馆被奉为教育的第二大重地,学生在这里不仅仅可以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增长见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心灵,达到防治的效果。

1.善用场地资源开设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图书馆除了为学生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的服务外,还适合作为心理专题讲座开展的活动场地。图书馆一贯是供学生悠闲放松有别于课堂紧张气氛的另外一个重要课堂,在此开设讲座,更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专心投入到讲座中。图书馆还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如橱窗、板报、走廊大厅,来推荐各地优秀的专题文章,宣传心理教育的最新资讯。心理教育普及工作是一项需要反复开展的任务。好比消防演练,学校应定期作出计划,开展心理教育专题知识的讲座,每一期向学生宣传介绍各种心理问题,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心理疾病,从而学会相关的应对措施,实现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及早预防的效果。

2.开展“阅读疗法”促进沟通,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阅读疗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在西方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目前仍然受到国外医学界和图书馆的重视。其原理是通过了解病者的心理症结,以此推荐一些适合病者的书籍,使之在阅读过程中或在他人指引阅读的情况下得以缓解及消除心理疾病或改善消极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怎样才能找到适合他的那一本书是“阅读疗法”的最关键一环。帮助和指导疾病读者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正是阅读辅助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在导读工作中,图书管理员应更多与执教老师和在读学生接触,并与之沟通交流,根据不同的心理疾病、治疗目的、读者的阅读偏好来介绍和指导他们选择书籍,对其阅读目的、内容、方法给予直接的指导更能加大阅读疗法的功效。

二、结合图书馆服务,实施特色心理问题干预手段

1.实行图书资料专业化,辅助心理教育工作

图书馆内文献资料繁多,分类甚广。目前,图书馆众多书目中,名家名著和各类工具书占去了相当大比重,而相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资料,包括心理教育的专业书籍和杂志报刊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为了能更专业地提供心理教育的辅助服务,图书馆应增加采购相关专题资料。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设立心理阅读专区,供师生一起阅读交流,实施阅读和心理咨询同步,对于实现个体咨询,起着更有效的作用。

2.创新“奖罚”制度,从行为规范心理

当我们在关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其实还伴随着还没有称得上心理问题的一些症状。好比最典型不过的迟到现象,或出现行为懒散、打架斗殴、不容易服从老师教导等一些行为上的特点。尽管这些并非直接反映其心理上有明显的问题,但却不能忽视这些潜在的因素,这些特点往往有可能是某些心理问题出现的征兆。要预防这些小缺点程度的加深,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浮躁、静不下来都是一些典型的特征,而通过阅读,往往能使他们心境平和愉快提高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因此,要处理学生这些现象的时候,老师可先不必急于口头上的教导,而是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指定的书目,通过阅读其中的内容,反思自身行为,继而撰写读后感,让师生内在发生更具体仔细的交流。

三、建立师生信任度,馆校配合打开学生心门

图书馆能提供专业丰富的资料和场地固然对心理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而起着主导作用的还是学校老师主动的帮助和关怀。在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学生的个人意愿。在国外,专业的心理医生都应该向有心理疾病的病人询问其自身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治疗,这不仅仅反映国外对病人自身的尊重,同时也是今后展开心理治疗的一个基础。之所以强调要主动了解学生意愿,是因为需要确立师生心灵间的信任度。纵观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叛逆心理、厌学心理、自私狭隘心理等。其来源还是归结到: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圈子。

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监护人。这只是一种外界法律规定的关系,并非真正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后发展的一种关系。心理辅导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假如互不信任,何以沟通,谈何理解呢!为人师表,既要肩负教育工作的重责,更应从长辈的角度出发,发自真心关怀下一代的心灵成长。多给予学生机会和包容,鼓励和嘉奖,必要的时候再严格要求学生,这样“软硬兼施”才能使学生对师长抱有感恩和尊重信任的心,而这恰好也正是当今青少年所缺失的一种道德修养。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随时以身作则,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不应以任何形式,把个人情绪问题、价值偏好安插嫁接到学生身上,杜绝过激的体罚,和言语上对学生的人身攻击。但显然,单凭师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全部,有更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来自家庭,需要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配合协助才能最终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焦文佳.中学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2]王鑫强.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许艳娟,冯春林.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3).

[4]张晓珍.馆、家、校结合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10).

篇(5)

关键词:儿童;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防治

【中图分类号】R1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6-01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 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摇头、失眠、睡惊、梦魔、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目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在25%左右[1]。从睡眠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来看,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发育。基于睡眠在生命早期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及儿童睡眠障碍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睡眠。

1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环境,儿童的睡眠不可避免会受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父母采取说服教育,注重亲子交流,儿童情感体验良好,有效促进睡眠;而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在日常习惯、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子女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不利于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容易诱发睡眠障碍。

1.2疾病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儿童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许多躯体疾病,如良性睡眠肌肉痉挛、偏头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儿童睡眠影响突出,特别是和睡眠呼吸障碍显著相关。另外,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也可影响儿童睡眠。

1.3环境因素:环境安静有助于儿童睡眠的启动和维持;较差的睡眠环境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噪声、强光刺激等。经常变换睡眠地点、居室环境吵闹会引起儿童生活适应方面的困难,容易导致睡眠问题[2]。

1.4睡眠习惯不良: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睡眠安慰的儿童较自行入睡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儿童不良的睡眠习惯包括:开灯睡眠、床上阅读、睡前看刺激电影和玩电脑游戏、吃得过饱、睡前剧烈运动以及无固定的入睡时间、需父母陪同等。

2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

2.1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儿童晚上睡眠时,卧室内应保持安静、无灯光及舒适的温湿度。睡眠作息时间尽量做到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儿童双休日白天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不看恐怖片,养成正常就寝时间不看电视的习惯,尤其是卧室里不放电视机、电脑,入睡前听一些催眠曲来抵抗睡眠、入睡困难,以缓解睡眠时的焦虑。另外,家长如时间允许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使自己的睡眠习惯和时间与儿童同步。

2.2针对诱因进行治疗: 对于继发性睡眠障碍,应积极开展对原发病因的治疗,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行扁桃体切除术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直接缓解呼吸障碍症状,还可改善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而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儿童中发病率极低,可能与婴幼儿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发育未完全有关,一般可长期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进行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好转。

2.3心理治疗:针对婴幼儿期心理因素引起的儿童睡眠障碍,主要由父母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其消除精神压力,同时采取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松弛身心,注意养成规律睡眠的习惯,从而诱导睡眠发生。而对于青春期的儿童,多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纠正患儿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人、对己和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其心理问题,从而缓解其睡眠障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及睡眠限制。

2.4饮食调理: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可进行饮食调理。陈颖智[3]将小米粥用于治疗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现睡前30min服用50g小米粥的患儿,与睡前服用地西泮(安定)2.5mg者相比,1个月后前者治愈率(91.7%)高于后者(66.7%),早醒、睡眠不安等症状均消失。

睡眠问题是家庭环境、睡眠习惯、疾病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以及心理心理治疗,提高儿童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帆.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2):883-888

[2]黄广文,马敏,张建华,等. 长沙市两个行政区2-6岁儿童睡眠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初步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42-44

篇(6)

胆石症 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好发于半夜,病人往往在睡眠中痛醒,开始呈持续性钝痛,以后进行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部或背部,疼痛剧烈的病人坐卧不安,弯腰打滚,恶心呕吐。此时应让患者安静卧床,并用热水袋在患者的右上腹部进行热敷,同时用拇指或食指压迫刺激患者“足三里”,以缓解疼痛的程度,然后设法送医院急诊。

急性胰腺炎 此病主要是因晚餐,特别是夜餐进食过多的油腻或含蛋白质过多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发生的。主要症状是出现剧烈而持续的腹部阵发性钝痛,重症者可为刀割样痛或绞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病人辗转并伴有呕吐和发烧、四肢湿凉紫绀、血压下降等现象。此病应禁水禁食,用以抑制胰腺的分泌,可用拇指或食指压迫“足三里”、“合谷”穴以缓解疼痛。但此病可在数分钟内导致死亡,及时发现并送医院救治是关键。

脑血栓 俗称中风,多发于半夜熟睡时,有的病人半夜起来如上厕所或早晨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的一侧手足不能自如活动,或者舌头不灵活。轻症病人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心跳增快;重症病人很快进入昏迷或偏瘫。有不少病人在“中风”发生之前常有一些先兆症状,如头痛、发音不清、视力下降、手足不灵活、嗜睡等。这时必须提高警惕,及时治疗。夜间发生中风,患者宜采取头低足高的姿势,卧床休息,切不可摇动患者的身体,也不可大声呼喊。如有条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得越早,恢复得越快,并可预防后遗症的发生。

心肌梗死 多发生于安静状态或夜间睡眠时,主要表现是胸前区持续性疼痛、面色苍白、焦虑不安、皮肤湿冷、大汗淋漓,有的病人还伴有恶心呕吐、昏厥等症状。这种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不能多动,立即给予一定硝酸甘油含于舌下,同时服用苏冰滴丸或麝香保心丸。最好呼叫医生到家抢救后送医院救治。

“非典”引发的心理疾患――谈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心理调适

鲁龙光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我国 部分地区和世界部分 国家,一种前所未有且 有极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 非典型肺炎开始蔓延开来。这种 疾病发病快、易传染、难防治,许 多人因此而失去了性命。面对突 如其来的社会变故,一些人无法 经受住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非 典”恐慌中,一些心理疾病开始 出现并渐趋加重:有的人本来就 有洁癖,现在更不得了,出门只 要别人碰了一下,就要回家换衣 服,口罩更是一天到晚换个不 停;有的人不断地到水龙头前洗 手,一天到晚重复无数次;有的 人无心工作和学习,整天在那里 空想:要是我得了“非典”怎么 办?家里变成了疫区怎么办?同 事中有人得了“非典”怎么办?被 隔离了怎么办?孩子在学校安全 吗?更有甚者的是总觉得自己发 烧了,染病了,要隔离了……

这是“非典”恐慌中的一个 典型例子:某市一男子怀疑自己 得了“非典”,在凌晨时分到处打 电话求救,最后被110控制。该市 非典防治指挥部立即派出专家 组医生赶赴现场了解情况。据医 生介绍,到达现场后,他们在4名 守候巡警的配合下,敲开了该男 子的家门,只见该男子身穿白大 褂,神情恍惚,对“是否发烧”、 “是否有不适应”等提问不作回 答。与此同时,相关医院接到通 报后已做好了收治病人的准备。 2点50分,接诊医生对他进行全 面检查,但从检查结果看,他无 任何“非典”症状:无高烧、无干 咳和接触史,胸片正常。为慎重 起见,有关医院留出病房对其进 行隔离,等待专家的进一步会 诊。清晨6点,专家组再次对他做 了全面检查,彻底排除了非典的 可能,认为是因害怕非典而引起 的紧张。据了解,该男子是外地 来该市打工的,据他的老板说, 自从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他就 表现异常。进入4月,他的异常表 现加剧,经常给外地的叔叔和周 围的人打电话,称自己刚从广州 回来,得了非典,需要治疗。

篇(7)

资料与方法

人口资料:根据徐州市公安局提供的2006年人口年报,计算徐州市区2006年死因监测的年均人口数。

年龄构成资料:根据徐州市统计局提供的2000年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构成比,推算徐州市区2006年死因监测人口的年龄构成。

死因资料:来源于2006 年徐州市市区居民全死因登记,由各医疗单位报告及公安派出所提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经各区专职人员调查核实。

方法:病例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ICD-10)进行编码,采用死因登记系统软件录入死亡卡片,由市疾控中心对各区疾控中心录入的原始卡片数据库进行审核汇总分析。

调查结果

死因监测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平均人口为1 298 290人,男669 917人(51.60%),女628 373人(48.40%),性比例1.07∶1。死因监测人口出生13 911人,男7551人,女6360人,性比例1.19∶1。出生率10.71‰,比2005年(8.64‰)上升了2.07‰。死因监测人口共死亡7279人,男4249人,女3048人,死亡性比例1.39∶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总死亡率5.62‰,与2005年(5.38‰)相比,增加0.24‰。死因监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5.09‰,比2005年(3.26‰)上升1.83‰。

性别、年龄别死亡率: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人口中男性死亡率634.26/10万,女性死亡率485.06/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死亡率呈“V”字形分布:0岁组死亡率较高,为2232.36/10万,男性高达2540.50/10万,女性1872.18/10万,1岁组后死亡率急剧下降,至10岁组最低,仅15.50/10万,15岁组以后死亡率逐渐上升,且男女死亡率差距增大,60岁以后死亡率急剧上升,85岁及以上年龄死亡率最高达18871.77/10万。60岁及以上年龄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70.32%,男性66.27%,女性高达75.95%。

婴儿、新生儿死亡情况: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人口中婴儿死亡率为16.17‰(男18.26‰,女13.68‰),占总死亡的3.08%,新生儿死亡率为11.5‰(男13.38‰,女9.28‰),婴儿及新生儿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婴儿死亡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1.11%,出生1周以内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70.63%。与2005年婴儿、新生儿死亡率(20.79‰、13.41‰)相比,分别减少了4.6‰、1.91‰。婴儿死亡原因中早产儿和未成熟儿占13.33%,新生儿产伤和窒息占12.44%,先天异常占11.11%,起源于围生期的其他情况占35.56%。以上提示,卫生有关部门应加强优生优育等妇幼保健工作,特别要采取各项措施搞好围产期、分娩期保健。

主要死因分析

根据2006年徐州市区死因监测统计结果揭示:前10位的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的其他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合计为472.47/10万;前3种疾病死因占死亡总数的58.95%,前10位死因共占死亡总数的84.06%;与2005年的死因顺位相比,脑血管病超过心脏病,居第2位,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升至第7位,而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的其他疾病降至第8位,神经系统疾病取代先天畸形与变性和染色体异常而位居第10位。

恶性肿瘤:2006年徐州市区死因顺位显示,恶性肿瘤死亡率居首位,占死亡总数的23.20%,死亡率为130.4/10万,男性157.93/10万,女性101.05/10万,男女死亡率差异明显,从10岁组开始,年龄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恶性肿瘤死亡率与2005年(133.13/10万)相比,略有下降。在恶性肿瘤中,以肺癌死亡居首位,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8.53%,以下依次为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白血病、乳腺癌,分别占21.56%、10.34%、5.43%、4.90%、2.89%、1.65%)。

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21.75/10万,占死亡总数的39.45%,其中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死亡率分别是101.52/10万、99.44/10万,各居死因顺位的第二、三位,分别占总死亡的18.06%、17.69%,两病合计占总死亡的35.75%,而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90.62%;与2005年相比,心脏病占总死亡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的比例有所上升。2006年脑血管病男性死亡率为109.72/10万,女性92.78/10万;心脏病男性死亡率为107.18/10万,女性91.19/10万,男性均高于女性。60岁以上年龄组中,因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的占42.37%,可见,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已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死因。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52.15/10万,占死亡总数的9.28%,居死因顺位的第4位,比2005年(47.79/10万),上升了4.36/10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引起死亡的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43.87%。

损伤和中毒:2006年,损伤和中毒死亡是居第5位的死因,其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6.62%,死亡率为37.2/10万,比2005年(30.81%)明显增加,男性(47.17/10万)高于女性(26.58/10万)。2006年的意外死亡中,交通事故仍高居第1位,占意外死亡的45.55%,死亡率为16.94/10万,男性为23.73/10万,显著高于女性(9.71/10万);其次为自杀,占意外死亡的9.73%,女性略高于男性。以后依次为意外中毒、意外跌落、淹死,分别占8.07%、8.07%、2.90%。以上说明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以及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指导,解决其心理疾病,避免自杀悲剧的发生,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另外,加强劳动保护与安全措施,注重劳动者和少年儿童人身保护,均是不可忽视的意外伤害问题。

平均期望寿命: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居民出生时平均期望寿命为74.49岁,男71.79岁,女77.57岁,男女期望寿命相差5.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