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8:22: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于是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导,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他人寄养型。[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而发展丰富起来的。[2]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聚少离多,亲子之间互动频率降低,导致亲情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双亲教养模式改变,各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出现,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变化,继而引发心理问题,无形之中造成他们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时,父母长期缺位,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道德认识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3]拥有坚强道德意志的人,能利用客观条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反之相反。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缺乏父母的管教,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4]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缺乏对孩子进行道德和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这种溺爱的监护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强的留守儿童任意妄为,道德行为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表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同时,他们大多由祖辈们照看,祖辈们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学校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学校在留守儿童德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其逐渐社会化。”[5]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一直把成绩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贯彻落实,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育中更为突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

(一)发挥农村中小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来说,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寄宿条件,为此,学校要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寄宿条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状况,定期与学生沟通,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跟踪教育。学校在保证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爱。

(二)加强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

除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外,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组织要综合整治农村中小学学校周围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安抚他们孤单的心情,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心。

(三)强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迫于压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定期与他们见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同时,父母也要经常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他们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指导。

作者:高萍 单位:济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6.

[2]肖祥.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00.

[3]陈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6).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解决对策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1】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剩余劳动力凭借自身的优势外出打工,孩子就与隔代亲人生活在一起,调查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为4000多万人【2】。他们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其生长,学习,生活等环境的特殊性有着自身特有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政治观念淡漠

农村留守儿童对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等政治理念概念不清,爱国主义情感薄弱,他们对于国家政策方针等方面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现今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是在于形式上的传承,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做事大多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的人生毫无规划,时间在毫不自知情况下流逝了。更为严重是他们中的有一部分人掉入了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谜谭中。

(三)农村留守儿童有着诸多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与自己的隔辈生活在一起,自身的心理状况很少受到关注,因此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并且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不理解别人,爱钻牛角尖,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自然、甚至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等心理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结合我国的国情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学生父母之间的联系不及时,父母无法随时获知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双方无法配合解决。另外一方面,留守儿童学校大都在农村,环境闭塞,外面世界的变化对此影响不大,加之很久以来受国家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分数太过看重,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方面教育不重视,学生理想与信念方面没有正确的引导。

(二)社会方面,一方面因为留守儿童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且留守儿童大多生活不发达地区,容易受到影响。另外一方面,国家对于网络资源监管力度较小,各种消极消息屡禁不止,许多娱乐场所监察不力,青少年容易混迹其中,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

(三)家庭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父母多在外地工作,不能随时给予孩子关爱,许多家长就选择了金钱弥补的方式,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有求必应。容易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等错误思想。在另外一方面,留守儿童多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生活在一起,监护人受身体,学识等方面的限制,孩子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给予帮助,而当非留守儿童在父母帮助之下解决问题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长此以往则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四)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留守儿童每天和隔辈亲人生活,父母对其管教很少,留守儿童为未成年,自控能力较差,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不能抵制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并且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之下,容易走上弯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国民素质水平的提升,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解决此问题的话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学校方面,孩子大多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影响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留守儿童大多为未成年的学生,此现象更为明显,因此学校要对自己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并且切实付诸实践。其次,学校不能一味重视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政治觉悟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起来,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再次,要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设立家校联系手册,以保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积极配合,使学生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二)国家社会方面,国家首先要重视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其次在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情况后采取对应措施。例如国家可以建立扶持乡镇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就会减少,其次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纠正人们对于价值观的错误认识,努力纠正社会上拜金主义的不正之风。再次,国家应该提高对于网络资源的监察力度,加强对于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使得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网络以及现实生活的生长环境。

(三)家长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做到与学校积极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严格要求,配合学校有错必究,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家长要认识到用金钱弥补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解决,比如多给孩子打电话等等。

(四)留守儿童自身方面,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要流于形式,要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找到一条正确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而且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水平,提高自身判断力,做到能够明辨是非,坚定自己的信心,坚决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

近年来 , 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内外中小学道德教育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之一,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世界家庭、学校、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思想道德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其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小学生形成优良的文明习惯及思想品质。本文秉持着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基本原则,提出几点利于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紧抓发展契机,合理整合资源

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触及到人的灵魂,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教育系统才能加以实施。一方面,农村小学校应该将培养并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贯穿于小学教育全过程,构建与时俱进的小学思想道德课程体系,及时改进相关教学方式与形式,采用小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方式授课,并将知识传输与陶冶情操相结合,培养其实践与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压力,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另一方面,学校应紧抓课改契机,充分发挥整合后教育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活动,使得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从学校的单一教育中脱离,形成立体化、多渠道及全方位的教育格局,从而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并对社会及家庭精神风貌产生正面影响。

二、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提升教育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行为与习惯是道德概念通往道德信仰的起点,孩子的这些行为与习惯饱含深切情感并含有其对自身所做的事及周遭事物的个人观念。”所以,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应将把握小学生道德心理的发展规律视作关键,从而提升教育时效性。

首先,农村小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偏低,对社会的复杂认识浅薄,取舍力及判断力较差,也就是说,其思想道德意识还介于“前道德水平”及“原则水平”两者之间,容易对新事物感兴趣也容易被误导或蒙蔽,所以应将道德理论传输视作教育重点。其次,小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所以理论传输应由浅及深,并用理论引导其深入实际生活,通过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观察来领悟思想道德理论的真谛。再次,小学生情感丰富,形象的、直觉的道德情感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应重视榜样效用,将情感激发视作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形成以“情”促“德”的教育模式。

此外,农村小学生多对思想道德活动感兴趣,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行为错误。因此,教育者应将道德行为指导视作教育关键,以制定具体目标和要求来培养其对每一种道德行为的深刻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参与道德活动的信心。

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注重言传身教

马克思指出“科学的入口就像是地狱的入口,在这里必须断绝一切犹豫和怯懦。”无论是科学的入口,还是道德养成的入口,都是身教重于言传。小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而教师是小学生在学校的道德榜样,所以强化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热爱学生,以情动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班主任制度,以调动教师及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主军力量。

四、净化教育环境,陶冶道德情操

学校是小学生及教师重要的生活环境,每一个个体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学校环境及精神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影响学生道德文化发展的特殊“文化场”。首先,校园是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在精心设计及改造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教育作用及意义的物质环境,校园的校貌及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文化建设。所以,整体规划学校物质环境时,应该将学生的多样性考虑其中,使得校园环境审美、使用及教育等功能能够和谐统一,并与校园文化相协调,从而产生浓厚的教育氛围。其次,学校的精神文化弥漫整个校园,其对构建整体精神生活的影响不可磨灭,所以学校还要着力构建精神层面上的校园环境,通过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及宗旨来引领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的熏陶和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文化建设成果。

五、重视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

《学会生存》中指出,儿童人格在现代教学中被分裂成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即“在其中一个世界里,儿童主要从事学习,如同现实之外的傀儡;在另一个世界里,其通过与某种教育活动背道而驰来实现自我满足。”这是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相互脱节所造成的现象。所以,要及时形成三方合力,最大程度地发挥道德教育作用。家庭是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基础,家长在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的同时,时刻关注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与学校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学校应积极拓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途径,开放课堂甚至整个学校,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生活,并在真实的社会互动中领悟道德教育真谛,做出真确的认识及辨别,自觉抵制并战胜环境中的不良影响,以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依托相关政府,组织社会性质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大力推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让小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所在,从而深层次领悟思想道德文化的实质。

结束语

不可否认,能够有效强化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具有的探索价值及意义十分重大。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该主动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以寻找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出更加可行,效果更加显著的建设途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新方法和新手段,才能让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促使我们完成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艳萍.浅谈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J].华章,2010,(28):129-129.

篇(4)

家庭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可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只着重于智力开发与知识学习,却忽视了家长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人。目前中职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有很大一部分中职生来着农村留守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还有一些中职生则是上高中考大学无望,出去工作则年纪太小,父母大多希望孩子有个地方读书,由学校先管着,不至于犯大错。我国家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比较注重居家与处世,也就是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而不是简单的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之类的知识教育。尽人皆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会影响中职生的成长,大量现实案例也表明,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氛围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对中职生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父母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着的。

二、学校是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

开展发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加强和改进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职学校应该引导中职生们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因地制宜地展开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引导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在实处。其次,要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中职学校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同时,应该修改课程设置,将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上日程,尤其应该教育中职生如何做人。新生报到后,安排入学教育课,加深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认知,稳定情绪,认知自我。不少中职生都是中考失败者,容易自暴自弃,要引导中职生正确认识,了解职业教育是一座桥梁,可以为自己成长提供多条道路,真正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深刻内涵,形成奋发向上,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中职教育者应该依据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中职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其它学科课程有机融合,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渗透其中。第三,加强中职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班主任,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作用。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踏踏实实地执行好职责和义务,用崇高的人格魅力、诚信的作风去教育和影响中职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特别是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把中职生的思想工作做细、做活、做实。

三、社会是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土壤

篇(5)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张泰来(1972-),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政治学院,副教授。(湖南 岳阳 414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项目编号:EEA10038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XJK011BDY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27-02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包括博客、论坛、手机短信、网络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深受青少年的青睐与喜爱。以当前传播最受关注的新媒体形态之一的微博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超过两倍,增长率为208.9%。网民使用率从13.8%迅速提升至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调查同样显示,微博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青年大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为72.3%。①开放、互动且信息混杂的虚拟新媒体环境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常规学习方式,并给予其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以极大的影响,也严峻地拷问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及其效果。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新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的模式转型

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教育首先是一种涉及受教育个体多种心理因素的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过程,既需要受教育个体对外界“灌输”的思想道德规范信息进行选择性接受、理解和记忆,也需要将其内化为一种自省、自律的自觉思维,从而形成个体的思想和道德品质。这种思想的成长和道德的建构同时也应该是一种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过程,在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进行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从而建构起二者之间的一种理解和协作的积极关系。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则是一种的单向度的侧重机械“灌输”的封闭性的信息传播,教育者以理性说教的方式将相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的倾向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呈现给尚处于思想成长和道德型塑阶段的受教育者,在忽略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思想倾向等的情况下企图通过直接“灌输”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以达到思想疏导和道德培养的目的。这种单靠讲课、谈话和报告式的填鸭式教育的集中性、机械性、强制性和缺乏受教育者相关信息反馈与循环的单向度教育模式极大地消解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在这种缺乏创新的、近乎“真空”的封闭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同学校“正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间横亘着一道阻隔和损毁教育效果的“鸿沟”。

根据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P.J. Tichenor)的“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在现代信息社会,接触媒介多的人比接触媒介少的人具有更快地获取更多信息的优势,随着信息的流动加速与增加,两者之间的知识格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加上个体的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沟”也随之加深。②要打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单纯教育主体对相关信息内容的“垄断”式传播,畅通思想道德教育信息流通的渠道,使抽象、刻板的传统思想道德说教鲜活起来,富于生活性、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渗透力与影响力,建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才是缩小和弥补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知沟”和“信息沟”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开放式模型不仅要求教育过程突破校园的限制延伸到课外,突破教育者的主体权威地位而还原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意味着教育工具和教育媒介由单一的书本、文件等向多媒体多介质的扩展。由于新媒体具有鲜明的交互性特点,通过新媒体,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受众。新媒体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控制权”。③“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新媒体事实上已经为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克服封闭性缺陷提供了充分的补偿与延展的机会及条件。新媒体因可交互和可搜索等特性,成为传播知识的最好地大众媒介。④这无疑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知沟”缩小,也有利于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个体之间以及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开放、民主和平等的交流信息与沟通思想的对话和互动。因此,正视当前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环境和青少年新媒体阅读与新媒体交往行为的日常化,动员新媒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与潜力,为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发展建构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将成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化被动为主动:新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的方式转换

新媒体不仅具有开放和民主的革命性传播优势,更为网民们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张扬个性的广阔舞台。新媒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出对象,也为对象生产出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性是指新媒体使用者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当新媒体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发展带来现实的巨大影响之时,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主体的“把关人”角色便在新媒体使用者主体性彰显和诠释中被极大地消解,青少年群体作为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的受众,对新媒体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掌握着相对的控制大权,他们可以对网上病毒式传播的信息进行自由的选择、过滤、改制、解释和传播,其作为被动受众的自我意识被即时、鲜明地凸现出来,历史性地获得了保护自身独立和尊严的手段。正如英国文化批评学家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指出的,“网络的文本生产具有双重性,即传播首次打破了从传者发出到受者接受的直线行为模式,传受之间的隔阂蜕变为一个自由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⑤以网络、微博、博客等为主要形态的新媒体一度成为青少年最受欢迎、最体现自我的互动乐园,其“我”的生命表现和对自身全面本质的占有在新媒体上愉快地绽放着,其自主性和自我性通过自己对新媒体中对象性关系的管理而成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自身受规制的被动现状形成一种无形的抵制、排斥与厌倦。

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信息传输方式相对于青少年受教育个体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施动与受动的关系,这种单向、直线式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兼顾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质,受教育者基本处于信息传播的被动接受端,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难以使其形成对思想道德知识的主动消化和内化的教育目标。从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理性来看,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发展的动力体系是多元化的,其中受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又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两大主体性因素。当前的新媒体环境虽然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但这种虚拟性只不过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产物,在拓展环境边界和延伸人的活动方式的同时,仍然表现为通过符号对真实生活复制和再现,因而也是一种真实的镜像和虚拟的现实,虚拟环境中的虚拟交往往往可以在不考虑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下而顺利进行,主体的主体性可以以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难以体会的民主和平等的姿态出现。新的新媒体环境已成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延伸,且这种环境前所未有地将广大青少年从传统的被动受教育的角色和地位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其极大的主动性发挥的空间和思想成长的平台,因而,顺应德育环境的变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尊重青少年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内化,将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培育开创新的局面。

三、变抵制为利用:新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的载体变迁

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载体单一、“千人一面”的大众传播活动,教育者充当着权威的把关人,对流向受教育者的信息预先进行严格的把关、筛选、过滤,甚至按照特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进行修改和控制,从信源上可以确保德育内容的“绿色传播”,但这种把关式德育缺少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与要素之间的系统分析与考虑,教育活动和内容缺乏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其信息传播速度、内容的丰富多元和形式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无法与新媒体的强大信息优势和传播效率相比。当新媒体作为数字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事物以信息的海量、混杂、粗糙性及传播的虚拟、隐匿和分散性而出现并对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培育形成渗透和合围之时,青少年对网络等新媒体的依赖乃至上瘾以及教育者的谈“网”色变两种态度便一直处于较量和博弈之中,引发了人们之于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潜在的消极影响的关注、反思、批判与抵制。

显见的是新媒体之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如双刃剑。新媒体通过快捷、直接乃至无处不在的传播途径,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倾向以各种兼融的形式在网上广泛地扩散、传播和渗透,形成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和各种娱乐信息、专业信息甚至是诋毁和排斥思想道德教育的垃圾信息并存的尴尬局面,使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日益复杂化,也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面临难度和挑战。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使新媒体流通的信息内容缺乏自觉的思想道德主导性,极易造成青少年的主体性消解和价值成长方向迷失,并可能由此引发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系列思想和行为问题。新媒体受众的互动不仅仅是通过新媒体自己的信息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表现为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而且还通过微博直播、QQ及MSN等联系、论坛讨论和及时传呼等,表现为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作为传播的中心和节点而存在,新媒体此时“只是为受众视听提供平台”。⑥新媒体之于受众仅仅只是其互动与交往的途径、渠道和载体,因而是可以被适度控制并合理利用的。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时空的无限制性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站、开辟新媒体德育模拟社区、开发新媒体德育论坛等,以此拓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渠道、延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空间和丰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并同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密切协作与合流。因此,正视新媒体的存在,增加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向新媒体的渗透,探索新媒体德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为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发展创造条件,将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丰富和教育效果的改善。

四、从冲突走向合作:新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的理念革新

冲突与合作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个体之间的一对矛盾关系。冲突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基于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的建构而对外部信息简单强制性输灌的一种否定与抵触行为。合作则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特质因势利导,与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而建构起的二者之间的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互动的人际传播关系。人的思想的成长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既同外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也与个体的积极参与及主动内化行为紧密相连。在新媒体环境的裹挟和强力冲击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及时卸下强制性权威说教的教育架势和直线式硬性灌输的教育理念,理性考量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系列影响因子,合理挖掘利用新媒体之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资源,变教育者主体地位为主导角色,变受教育者受动角色为主体地位,建构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育的一种和谐的人际传播关系和内向传播关系,在交流和沟通中化解矛盾和冲突,在互动、内省中走向理解和合作。

冲突止于交流,合作源于互动。教育哲学家杜威曾指出,“思想道德教育同存在的事实密切相关,这种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足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的结果。⑦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也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自我建构起来的,个体是一个不断思考道德问题的哲学家,对于善的传授是一种唤起而不是教导”。⑧青少年对新媒体环境中个人意见观点自由表达的平台和个人形象虚拟建构的功能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热衷和认同,但新媒体环境中充斥着虚拟的、娱乐化、感官化、商业化、功利化甚至极端主义和诚信缺失的信息,也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面临污染和侵蚀的危险。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和把关性的角色作用,将教育环境和教育空间主动向新媒体拓展和延伸,利用定向建构的微博、博客、网站、E-mail、QQ、MSN(即时消息软件)、社区、论坛等丰富多元的德育平台,引导青少年进行适时新媒体交流和互动,这不仅符合青少年对体验式、参与式、娱乐性的时尚新媒体学习互动的兴趣与需求,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德育感知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可以适度弱化教育者说教的权威,利于帮助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以合作的方式同教育者和其他新媒体德育主体交流感情、表达意见和沟通思想。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转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思维和逻辑理念,化解德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一切矛盾和冲突,发展一种合作交流的德育学习新范式,重构教育者新媒体德育把关人的角色,对青少年接触的新媒体信息进行传播内容和传播价值的道德评判与分析,通过与青少年的合作交流适时监控和把握其思想动态,帮助青少年从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中分离出虚伪、歪曲等有害的成分,整合和还原一个真实、客观和公正的现实世界,从而引导青少年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

注释:

①调查显示:微博渐成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主渠道[N].人民日报,2011-09-13.

②P.J.Tichenor.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of Knowledge[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4):158-160.

③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④葛进平.浙江农村大学生大众传媒接触及其影响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⑤[英]斯图尔特・霍尔,徐亮.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旨实践[M].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8.

⑥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3.

⑦[美]杜威(Dewey,J).民主・经验・教育[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7.

⑧[美]劳伦斯・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81.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蒋青.新媒体征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美]斯蒂夫・琼斯.新媒体百科全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1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教育

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科技的日益发展,我们和外界的联系也愈来愈广泛,愈来愈深入,这就使我们面临着一个如何引导学生步入正常轨道的严峻问题。因此我们在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如且要联系语文课内容的实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中不少非常适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藤野先生》、《驿路梨花》、《背影》等等。

2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课文的主题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通过对《驿路梨花》主题思想分析,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学习《藤野先生》可启发学生学习鲁迅学到本领报效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

研读朱自清的《背影》可引导学生从“父亲”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充满爱的动作中体会到伟大的父爱。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让学生懂得现在是法制社会,要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交友记,造成打架闹事轻率失足的严重后果。

3 思想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

篇(7)

甘肃省庄浪县南坪中学贾武

一、课题研究

2010年9月-2012年4月承担庄浪县南坪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省级课题之《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通过询问教导处干事、翻阅资料和询问学生以及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活动,并撰写了《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论文。

通过对教导处干事的询问和翻阅资料后知道,学校对于开设劳动技术课在认识上与上级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相一致,也按规定开设了劳动技术课,配备了任课教师,并对教学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但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专业教师的缺乏、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的缺乏,以及社会对劳动者的认可程度的影响,劳动技术课的教育教学只停留在书本水平上,绝大多数学生也无暇顾及或者没有兴趣学习它,所以教育教学效果十分差。

同时,进行了学生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态度和认识。通过谈话和跟踪调查的情况看,笔者认为你才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的内容选择,除了我省现在选择的《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户经营与管理》等教材外,还应该增加一些电器修理、缝纫技术、食品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供学生选学。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资金、配套设施、选派相关的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另外,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做大的改进,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而要深入地研究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实施途径,切实提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效。

然后,下发了调查问卷,收集到198份问卷。根据数据统计,作如下分析:

1.学生对在劳动技术课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接纳性:学生对于在劳动技术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认可的,希望得到教育。

2.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农村中学生在心理上并不排斥劳动和劳动技术课,只是学校、家庭、社会给予他们的机会太少,没有给他们提供很好学习和锻炼的平台。

3.学生对于今后职业选择的态度: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教师职业,由此说明学生受到现阶段社会对于职业的认可、待遇和教师的影响而确定职业取向,尤其是害怕教师看到自己的选择后而责备他们。学生不愿意选择个人、农民、服务员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表明我国对这类职业的待遇太低,学校对劳动技术课的实施比较薄弱,同时也说明在劳动技术课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的不够。

最后,并撰写了《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论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作为一名劳动技术课教师,除了搞好劳动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教书必先育人。作为初级中学的老师,担负着一群思想品德正在形成的学生的教育重担,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把育人与教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劳动知识技能与思想品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和谐心态和勤俭节约与环保意识,形成尊重劳动和感恩他人的情感。

现在,整个课题研究已经结题,上报省教育厅评审。

二、教研教改

2010年11月参加庄浪三中举行的区域研讨活动,听了苏良贵同志的一节生物课,并进行评课活动和参加区域研讨活动总结大会。2011年3月参加庄浪县水洛中学举行的课堂讲赛活动,获得第四名。2011年6月参加庄浪县盘安中学举行的“同课异构”授课活动,上了一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复习课,受到听课人员的好评。2012年3月参加庄浪县万泉中学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听了韩店中学刘泽龙老师和赵艳蓉老师的《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并进行评课活动。

通过校际间的课改交流活动和校内的课改教研活动,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听了同学科和不同学科老师的课后,我深情地感到,每一个老师均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这就是我应当学习的方面,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策略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题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效能。

2.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合作探究、表的交流

以前,我在课堂中为了体现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堂堂必有“小组合作”,但往往是华而不实,课堂上学生讨论的轰轰烈烈,在学生反馈举手时时确实寥如晨星。也只是几个好学生一言堂的天下,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行动起来,甚至是多数情况下是我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的表达交流没有真正实现,反而浪费了好多时间,知识仍然没有学得扎实,收效甚微。通过教研教改,我学习了他人的方法,情况大为转变。如采用拼盘式,以四人一组为最佳,每个小组按照好中差的学生进行结合,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每个小组是一个整体,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每位孩子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小组成员都进行编号,每次交流都是有章可循的,比如“从C号开始,进行顺时针交流”、“请每组的B号起立回答”等等,在这样的合作中,好学生不再成为“麦霸”,人人参与,机会均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再者,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让学生明白“我自己学习好不算好,整个团体好才是好。”学会“抱团取暖”,组组之间进行竞争,每个成员都会尽最大努力去表现,为小组增光添彩。

3.设计好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