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临床医学生理学

临床医学生理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8:22: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临床医学生理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临床医学生理学

篇(1)

生理学作为本科临床医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操作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生理学教学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在我院本科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新学期开始时(2016年8月),选取我院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60名学生,其中研究组60名学生中,男33名,女27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20.3)岁;参照组60名学生中,男29名,女31名,年龄在19~23岁之间,平均年龄(20.40.5)岁,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显示结果为P>0.05,不具有意义。

1.2 方法

对两组学生开展生理学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对参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灌输式教学,学生按照老师教学安排进行学习,并以传统课本作业的方式对所学生理学知识进行巩固。而对研究组学生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使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明确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任务,老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磨,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制定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并将之公布在班级QQ、微信群中,并且以设置疑问的方式,凸?@教学重难点知识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自主学习的框架结构进行创设,也为后期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制作微视频,这些微视频主要是针对某一知识点,也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对此进行应用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通过手机、电脑等直接下载和观看,可以达到加深认识,巩固知识的作用;(3)针对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留足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老师也可以运用视频、图片等创设情境,对设置的问题进行充分探讨,学生之间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最后由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突出疑问,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找寻答案,老师在这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1]。

1.3 评价标准

通过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翻转课堂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分,其中包含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践能力、生理学学习兴趣这四项内容,每一项内容分数为25分,20分判断为有兴趣和具备这项能力,总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对出现的计数资料运用t进行检验,以(%)表示,对计量资料运用检验,最终结果显示为P

表1 研究组和参照组学生学习兴趣和各项能力对比分析(%)

2 结果

对研究组和参照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之后,学生学习兴趣和各项能力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临床医学学习兴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均高于参照组学生,并且两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近几年新课改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深化,翻转课堂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应用效果较好的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加以应用,可以实现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将网络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同时在翻转课堂下,老师也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操作实践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1-2]。

篇(2)

1.1创新思维意识相对滞后

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体现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结合,临床经验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多数医学院校所面临课程设置多以基础理论为主,学生思维往往囿于传统理论知识,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等问题。教师较多注意理论知识的教授,却很少强调求新、求异、求变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教学模式不相适应。

1.2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刚毕业的医学生对病人往往进行“对号入座”式的治疗,不能尽快进入临床医师角色。大多数医学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由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势必对临床医学学生提出更高实践能力的要求。面临突发临件及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医疗手段、难以用经验解释的临床疑难杂症等,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学生体会到所学基础知识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相脱节。部分学生学习惰性大、动手能力差,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临床对口实习医院少,教学资源存在供需矛盾,配比不合理等种种原因,限制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得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教育脱节。

1.3传统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滞后和墨守成规,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不强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导致学生面对临床问题不能用学校所教基础理论解决时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疾病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相同表现疾病不一定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把医学基础理论和创新思维融入现代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为学生树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

2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

2.1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强调责任感

针对临床患者临床表现、体貌体征、个体所处环境不同及临床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联系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做出合理的临床判断,正确使用临床医疗手段,在没有现成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理论进行合理的而稳妥的治疗。如对于“急腹症”病人的救治,首先让学生联系基础理论,迅速判断出患者突感腹部剧痛、呕吐、恶心的发病原因,同时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做出诊断。现代化医院对疾病的诊疗速度和准确度越来越高,对疾病的检查手段、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结合临床实际正确选择检查方式,需要医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在临床工作中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结合,临床经验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医学教育不仅教会学生怎样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医学知识,而且要灌输其所肩负的责任。作为医学生要掌握现代医学诊疗技术,运用创新思维应对复杂多变的临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加强了如《临床生理学》等基础与临床结合较多的课程内容讲述,列举了多种疑难杂症和急诊危重病的个案救助病例。在临床诊治整体框架下既突出基本理论与辨证救治又强调临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建立。

2.2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患者病情多种多样,往往实际病情、临床表现与理论课所述不一致,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手段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实践能力的强弱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和标志。随着临床技能思维方式的不断培养,学生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2.3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授课手段

篇(3)

关键词:课程整合;生理学;组织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33-03

在基础医学教育体系中,医学生理学与组织学历来是相对独立的两门学科。医学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人体各器官正常功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从细胞、器官以及整体水平,为医学生剖析生命活动的规律,借以鉴别疾病状态下异常的生命活动,因此,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主干课程。人体组织学(histology)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而形成的,研究人体组织、细胞的微细结构的科学,主要授以医学生人体四大组织及其相关细胞的形态结构。而阐明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规律(功能)则正是生理学的任务。由此可见,组织学是生理学密不可分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探索建设一门人体组织结构与其相应的生命活动规律直接关联、相互融合的综合性新课程《人体组织与功能》很有必要。

一、课程整合的发展

随着医学教育观念和模式的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医学学科间交叉融合的需要。为此,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开展了整合式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哈佛大学始于1985的“新途径(New Pathway)”课程计划[1]、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2]始于2007年的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日本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3]以及全球医学教育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以多学科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等。

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也于近几年开展了课程整合的尝试,包括北京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试行的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合并(机能与机能整合),浙江大学医学院试行的组织学与解剖学合并(形态与形态整合),都是尝试在医学本科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武汉大学医学部瞄准国际医学教改的范例,2008年开始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和台湾中山大学医学院联合进行全方位的医学教学改革。这两所大学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式教学方法、基于PBL的教学模式,其中生理学与组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已进行了十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4]。基于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将《生理学》与《组织学》进行有机整合(机能与形态整合),结合以问题为本的教学(PBL)方式,探索在中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制下,建设了一门人体组织结构与其相应的生命活动规律直接关联、相互融合的综合性新课程《组织与功能》,寻找一种节能省时,有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思路

1.建设一门人体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的生命活动直接关联、相互融合的综合性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建立在原来自成体系的生理学及组织学的理论与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器官进行结构与功能的整理与合并,形成结构合理、内容协调的新型课程,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整合,把同一器官、系统的内容进行调整,删减重复内容,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系统组织、生理基础知识平台上进行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探索一种高效传授医学基础知识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办法来组织完成教学,其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实验训练和分组病案讨论(如PBL、案例讨论)等。

3.建设一支有能力胜任《组织与功能》教学任务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根据《组织与功能》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应全面掌握整合内容即两个学科的知识,这同样需要一个再学习与培养充实的过程。我们计划通过组织关于《组织与功能》的集体备课活动;开展《组织与功能》教学互相听课活动;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与功能》课程组教师到临床进修充电;有计划地派遣短期外访(2010年、2012年已访芝加哥大学、寻机访台湾中山大学及国内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等教学改革有经验的部门)。

4.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坚持“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核心教育理念。明确学校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技能、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并提高学习能力。通过以小组讨论为核心的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

5.培养学生的早期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医学教学质量。《组织与功能》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处于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早期。由两门学科的教师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紧密结合理论授课内容,共同设计编写跨学科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病例。学生从病例的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或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并运用新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医学生理学与组织学的整合形式及实施现状

1.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依然是重要的引导者。为了配合课程的整合,我们进行了生理学与组织学系的教师培训,主要通过教师相互听课复习相关知识,备课等形式,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已经进行了2年的学习培训,达到相互熟悉教学内容的程度,计划再经过2~3年的实践,达到两个专业的教师能够充分胜任整合课程教学的水平。

2.教学学时及内容。整合后的课程名称为《组织与功能》(Tissue and Function),其中理论占90学时,实验课占72学时,小组讨论占8学时,6.5学分;而原教学时数则为64学时生理学理论,40学时生理学实验;30学时组织学理论,24学时组织学实验,无小组讨论,共分(见表一)。

教学内容的调整:依《组织与功能》的教学大纲,借两门学科融合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按系统组织PBL式病例讨论(包括:血液病病例讨论,循环病例讨论,呼吸/消化病例讨论,泌尿/内分泌病例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形成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为了更客观、更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力图从多个层面反映教与学的真实状况,具体采取了: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多种方式。评价全程包括:期中和期末的理论考试(占50%),平时理论分章节考查(占10%),病例讨论的小组考核(占10%),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实验知识点的理论考试以及实验报告评分(占30%)。以期能从多角度评估学生的整体能力,学生及时获得老师的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教师们也能及时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发现学有余力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尽早给予指导和帮助。目前我们已经在2009、2010、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开展了三轮《组织与功能》教学实践,初步建立的量化评估体系是:

课程考试50%:期中理论考试20%,期末理论考试30%。

实验考核30%:实验操作考核10%,实验知识点理论考试10%,实验报告评分10%。

平时成绩20%:病例讨论10%,平时理论分章节考查10%。

四、课程整合的优势与不足

结合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和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近十年来的医学教学改革以及我校近年的改革实践,《组织与功能》课程整合模式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总结,与传统课程模式相比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系统为线索,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讲授组织学特征及生理学功能,利于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联系;理论上打破以课程为体系的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加快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缩短了教学时数,提高了单位学时的知识获取;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扩展了教师的知识面,为其适应将来的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看到整合课程诸多优势的同时,我们仍需冷静思考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措施,比如:(1)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势何在?这应该在基础的后续课程和临床课程学习中体现和检验,我们必须进行跟踪研究与总结,才能获得真正客观的结论;(2)整合课程需要培养组织学。教师同时胜任生理学教学/生理学教师同时胜任组织学教学,逐渐改变目前两门课程教师同时到堂分别讲授同一器官的组织学与生理学的现状;(3)整合课程需要整合教材,目前国内外尚缺乏一部合适的组织与功能整合教材,难免给学生理论学习带来不便,我们目前已经在着手教材的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蔡锋雷,吴秀珍,鲍臻,李绍青.浅谈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及其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58-60.

[2]刘瑞梓,鲁映青.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基于系统整合的医学课程体系及其对我国医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5):90-93.

[3]路振富,孙贺一.日本最新确定的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简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2):58-59.

[4]乐江,余保平,朱思莹,蒋焜,邴运韬.美国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新方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0-122.

作者简介:彭碧文,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生理学及医学高等教育研究。

篇(4)

关键词: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方案设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日趋明显,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注重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教学实施、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源安排等优点。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或表述不一;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考评体系不够全面客观。鉴于此,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方案。整合课程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与融合,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精简、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1]。实施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

1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1.1医学课程模式的回顾

1993年,爱丁堡世界卫生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2],使医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与系统的关系,形成医学整体观。1999年,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PapaFJ教授和卡格雷大学医学院HarasymPH教授系统论述了医学课程模式[3],将医学课程模式划分为5种:①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apprentice-ship-basedcurriculummodel,ABCM);②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④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curriculummod-el,PBC或PBL);⑤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curriculummodel,CPB-CM)。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3次改革浪潮:①1910年,以弗莱克斯纳(Flexner)报告为导引[4],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②20世纪中期,随着PBL的提出,医学教育迎来了以PBL和课程整合为创新手段的教育模式[5];③21世纪,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普及,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核心岗位胜任力,提倡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新型职业素养,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教育模式的发展[6]。

1.2我国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2009年11月,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以“医学整合”为主题,《北京共识》,指出医学整合式实现全民健康宏伟目标的重要方略。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2015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的“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论坛”在西安举行,国家卫计委首套“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正式。“整合”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分两类[7]:以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又分为:①水平综合,相互平行的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分别局限在基础医学学科或临床医学学科;②垂直综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渗透。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模式,是以问题为基本元素,将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连贯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总论》与《基础医学各论1-4》整合模块[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真正融合[9];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模块课程教学[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横向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器官系统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促进了基础课程教学结合临床工作实际[11];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基础医学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向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化[12]。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种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遵循“一体现、两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考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原则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提出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致。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和顶层设计,“小步慢跑、分步实施”,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在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卓越医师养成班初步实施,皆在探索适合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开拓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专家组查阅资料、调研学习、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确定整合课程方案,征求校外医学教育专家建议。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党政联席会通过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2.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药物治疗”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实施以问题为基础(PBL)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2.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础医学课程

包括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它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是按各自的规律进行授课。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是各自按人体器官系统分别进行教学。即同一个系统的知识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教学。例如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人体器官系统的宏观结构,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器官系统的发生,在生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在病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病理变化,在病理生理学中学习疾病状态下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在药理学中学习治疗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药物作用、疗效和不良反应。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时需要间隔半年至两年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以大量的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限于授课任务和授课时间的关系,难以清楚地介绍同一个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形态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的关系,因此,给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鉴于此,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整合课程方案是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和重组。把基础医学14门课程进行分解整合为生命基础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见图1)。强调人体整体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体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正常与异常、环境与健康、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医学的整体认知观念.①细胞分子生物学。整合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强化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围绕“人体由分子组成细胞”,强调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内容注重统一知识点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和理解不同角度,减少不必要和不恰当的重复,尽可能统一或说明不同学科对统一现象使用的术语,减少学生混淆,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各种知识点的适当平衡,突出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②基础医学导论。依据“从形态到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整合传统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总论和概述,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整合课程。③器官与系统。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形成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④感染与免疫。整合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以及涉及免疫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传染病相关的病理学与抗感染有关的药理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以病原生物入侵与宿主免疫防御为主线,使学生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较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⑤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传统的医学遗传学与胚胎学[13],打破了医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遗传病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使遗传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凸显。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人类遗传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⑥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以人体功能观察、动物实验、虚拟实验为教学手段,探索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并阐述其发生机制的综合性医学实验课程。该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机能学的实验方法和验证理论课所学的知识。⑦临床导向基础综合实验。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全方位相关信息的整合,不受固有学科限制,包括医学知识、医学能力、医学素质和医学心理。该课程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学会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协作、合理分析、清晰表达等素质,传递临床思维习惯及临床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严谨性、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2.4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CBL/PBL学习整合课程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学生自主学习、早期接触临床的融入。为促进学生所学融合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以案例为基础(CBL)、以问题为基础(PBL)等教学,将CBL/PBL案例贯穿各整合课程学习中,促进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5创新评价模式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配合整合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3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前提

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充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骨干。邀请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使教师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认识。学校、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3.2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根本

学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作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成立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3.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是整合课程的基石

学校依据各器官系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各学科教师合作实施器官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充分剔除重叠的内容,进行讲授内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教学,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预讲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各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篇(5)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从学生视角和实际需求出发,深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国际生理学竞赛认知现状,促进生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

国际生理学竞赛;生理学;认知现状;专业英语

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教师与学生都在努力寻找学习专业英语的适用方式。国际医学院校生理学竞赛(InternationalMedicalSchoolPhysiologyQuiz,IMSPQ)是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医学类国际赛事之一。自200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第1~13届比赛由马来亚大学医学院发起并主办[1-3]。2016年7月29~30日将在印度尼西亚日惹玛达大学举办第14届。2016年4月23日,受国际生理学竞赛组委会委托,国际生理学竞赛第二届中国大陆地区热身赛由徐州医科大学承办。本次竞赛共有国内11所大学14支代表队参加,分别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江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三峡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和徐州医科大学。需求是一切行为的动力,了解学生需求能够促进教育发展[4-5]。了解我校学生IMSPQ及中国大陆地区热身赛认知现状对有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非常必要,因此笔者首先对目前认知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昆明医科大学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693份调查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为81.82%。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研究,问卷为自行设计的“国际生理学竞赛(及中国大陆地区热身赛认知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认知现状、动机以及课程内容、实施等多方面需求,全部为封闭式问题形式,包括单项及不定项选择题。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有关数据统计。

2结果与讨论

2.1国际生理学竞赛(及中国大陆地区热身赛)认知现状

在567份有效问卷中,12.35%(70/567)的学生参加过校内生理学竞赛,还有87.65%的学生(497/567)未参加。之所以仅有少数学生参赛,可能与定额参赛指标有关,校内生理学竞赛采取依据班级择优分配人数原则。国际生理学竞赛选拔考试是我校一项开放性测试,按照学生自愿原则报名参加,被调查者中仅15.17%(86/567)的学生参加选拔赛。当被问及是否了解国际生理学竞赛和国际生理学竞赛大陆地区热身赛时,高达94%(533/567)的学生选择从未接触过或仅有粗略了解。考虑到比赛相关费用较高,我们设置选项,参加国际生理学竞赛(及中国大陆地区热身赛)的费用由学校承担,您会参加吗?此时59.44%(337/567)的学生选择参加。分析以上3个选项可知,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比赛和学习形式很赞同,但是由于不了解比赛,所以目前参与人数较少。提示今后应该增加宣传力度,让更多学生知晓。关于竞赛选拔参考条件:7.94%的学生选择年级排名,23.10%的学生选择课程成绩排名,还有55.20%的学生依据竞赛选拔考试成绩,另外12.17%的学生选择英语成绩及其他。而谈及选拔方式,80.25%的学生认同闭卷考试。至于竞赛选拔英语条件:15.70%的学生选择通过CET-4考试,57.85%的学生认为应通过CET-6考试,13.76%的学生认为可以参考其他(如托福成绩等),还有12.7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更认同针对性更高的竞赛选拔考试以及CET-6作为选拔参考条件。课程开设方式:5.47%的学生选择必修课,38.80%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形式,55.73%的学生选择辅导班培训。具体到培训课学时数:10.41%的学生选择2学时/周,36.33%的学生选择4学时/周,29.45%的学生选择6学时/周,23.63%的学生选择大于6学时/周。提示学生更喜欢灵活性大的辅导形式,而且周课时数不宜太多。

2.2国际生理学竞赛(及中国大陆地区热身赛)宣传方式

目前学生了解该竞赛主要途径:67.90%的学生选择学校举办竞赛的宣传,41.27%的学生选择同学朋友参加竞赛,36.68%的学生选择与同学朋友交流得知,16.40%的学生选择网络等媒体。关于宣传比赛的有效方式:75.84%的学生选择校内宣传栏、校内广播、宣传单,29.45%的学生选择校刊、校园杂志,45.86%的学生选择学校网站,38.10%的学生选择学生会、社团,37.74%的学生选择发放竞赛纪念品。学校对比赛支持力度选项结果显示:14.29%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视,58.55%的学生认为重视,25.04%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视,3.35%的学生认为一点都不重视。分析上述选项可知,目前学生认为学校重视此比赛,他们主要是通过校内宣传了解该项比赛,而且大多数学生也认同校内宣传方式。提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因为宣传力度直接决定参与度。

2.3参加国际生理学竞赛(及中国大陆地区热身赛)动机

关于竞赛的功能选项:67.90%的学生选择激发学生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56.79%的学生选择将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引向主动式学习,59.91%的学生选择提供人才选拔和培养平台,43.21%的学生选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仅4.94%的学生选择竞赛作用不大。参加比赛的动机选项,50.62%的学生认为该赛提高专业综合能力,63.67%的学生选择增加实践经验,59.79%的学生认为锻炼心理素质,52.73%的学生认为培养自学能力,28.57%的学生选择为就业找好工作打基础。不参加该赛的原因:23.28%的学生选择对此类活动不感兴趣,28.40%的学生认为时间不允许,76.90%的学生选择自身知识基础和能力制约,50.79%的学生对自己没信心,仅10.93%的学生选择学校对此类活动支持力度不大。分析上述选项可知,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该比赛感兴趣而且对其作用有很高评价,之所以参与度小更多原因在于自身和专业知识限制。提示应该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引导学生建立专业自信心。

总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IMSPQ及中国大陆地区热身赛有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需求,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当通过多途径加强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以竞赛为平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学习能力,最终提高生理学教学效能。

作者:邵晓霞 李姣 李悦 马燕华 许家豪 边慧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丛滨海,吴照堂,朱晓燕,等.国际生理学知识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启发[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3):193-194.

[3]汪海宏.以国际化生理学课程建设推进卓越人才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567-568.

篇(6)

随身课堂是由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主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它通过对微信和Moodle平台的二次开发,将Moodle上完善的教学功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微信公共平台相结合,用户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轻松访问平台,为建设网络资源库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现在国内医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有部分医学院校已尝试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教学,试图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如按照器官系统为主线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这种培养方式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对于如何实施课程整合,以及整合后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源库建设还不完善,因本校是专科院校,学生的在校时间只有2年,临床实习1年,时间有限,很多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讲授,而且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学生学习临床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在学习临床课程时基础课程知识基本已经遗忘。如何去创建一个适合学生临床思维发展的课程体系很重要,参考某大学基础课程改革思路,整合课程主要分为四个模块,正常人体形态学、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相关课程的整合、人体器官系统相关课程的整合、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创建基础课程整合教学电子资源库,资源库的使用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及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

以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具体实施对象,整合课程主要分为4个模块:(1)正常人体形态学模块。由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2 门课程组合而成,以系统为主线,从宏观到微观。(2)生命科学模块。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3门课程整合形成。(3)人体器官系统模块。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4门课程整合而成,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每个器官系统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建设内容;(4)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把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综合起来设计相关实验,成立了一门单独的实验课程医学机能实验课,该实验课包括了空气栓塞、蛙类实验(不同刺激强度与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呼吸运动的调节、有机磷中毒模型的复制与解救、失血性休克与解救、影响和调节血压的因素、影响和调节尿生成的因素、人体机能实验等实验。每个模块主要建设内容为电子教学课件、教案、习题库、试卷库、图谱库、教学视频、病历库等。

具体建设流程为:以器官系统模块为例,把每个器官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列出来,如以某一个疾病为一个点,把与之相关的解剖、组胚、生理、病生、病理、诊断、内科、外科等学科相关的知识点均找出来,以临床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由点及面,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横向联系,并把这种资源投放到本校随身课堂网站上,学生只要有电脑、手机等任何一种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访问本校随身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与以往的资源库相比,访问途径更多,也更便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查阅学习,让学生对每个疾病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更具体,以此来逐步训练学生的临床医学思维能力。

2 具体实施计划

主要思路:现今国内各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方法是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分开学,比如解剖讲组织器官结构位置,生理学注重生理功能,病理学重点阐述病理机制,西医诊断学注重技能操作,而内科学着重于疾病诊断及治疗,外科学注重疾病诊断及手术治疗。每门课程均是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不紧密,知识点有时出现重复现象,为了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联系,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具体,以器官系统模块为例,可以做如下改变:如学习消化系统中胃溃疡疾病,讲述的时候应先讲胃解剖结构位置,正常组织镜下结构,生理功能,胃溃疡时患者出现何种症状,然后引导学生怎么发现病变,可用到什么途径及方法(如钡餐、胃镜),发现溃疡之后怎么确定良、恶性(在此补充良恶性溃疡鉴别方法知识点),胃溃疡的并发症有哪些(出血、幽门狭窄、穿孔、癌变),出血怎么发现(症状、大便常规、潜血实验、血常规等),幽门狭窄会引起哪些临床症状(呕吐宿食引发碱中毒补充病理、生理碱中毒生化指标),甚至出现穿孔,怎么发现胃穿孔(胃镜、症状等),为什么会有癌变?最后引导学生怎么治疗(从溃疡产生的病理机制引导学生掌握用药原则以及怎么预防溃疡形成),准备设计以这样一个临床思维导图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一个疾病,促进学生临床医学思维的形成。然后把每个疾病从正常生理状态、解剖结构、病理状态、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B超检查及其他相关临床检查建立资源放在本校随身课堂网站上,以疾病为中心(如胃溃疡),然后发散思维把相关的知识(解剖、组胚、生理、病理、诊断、内科、外科、药理、预防等)做一个链接,链接进去后会有相应的课程讲解,知识点介绍及习题演练等,把这种思路变成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对疾病有更直观的感受,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资源库素材来源主要是图书馆电子资源,网络上各种医学资源,专业的医学网站资源,各医学名校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以及附属医院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本次教学改革是由学校基础医学部与临床医学系教研室共同承担,每个教研室教师负责对本学科资源进行建设把关,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做最后把关工作,确保上传的资源条理逻辑分明,知识点准确无误。

以本校随身课堂网站为平台,移动网络设备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使知识的传授打破时间、空间局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碎片时间来学习,因现在校学生并不是每人都有一台电脑,但每个学生基本都有一台智能手机,而学校随身课堂的访问途径丰富,包括手机微信平台。通过对随身课堂网络访问平台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的访问频率远高于电脑访问频率,说明学生更习惯从手机获得外部信息。与以往的资源库建设相比,访问途径增加了,并不局限于电脑,使用起来更方便。本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加强各学科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尽早开发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3 实施中存在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理教学中职

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的生命。近年来,中职生自杀、他杀事件频频发生,诸多中职生不珍爱生命的事例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引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价值观有失偏颇,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敬畏,生命教育的缺失已成为社会问题。初中起点的中职生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对之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在生理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價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19世纪,法国著名生理学家克劳德·伯尔纳曾说:“医学是关于疾病的科学,而生理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生理学课堂教学是生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可为生命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在生理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医学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生命教育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渗透的做法

1.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尊重学生生命的真实存在和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言教不如身教,生理学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真正做到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用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去感化熏陶学生,用教师对生命的爱去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正如有人所说“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恩”,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把自己蓬勃的生命热情展示给学生,让期待、惊喜和感恩充满课堂等学校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把“生命正能量”传承给孩子们,给他们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生命的真实存在,在理解和尊重基础上进行所有的教学活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教师彻底放下所谓“师道尊严”的架子,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实现和学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做到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成就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谨慎地用好教学语言,用尊重、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运用赏识和激励教育原则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在生理学实验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生理学实验中要求学生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要关爱实验动物,维护动物福利,不得戏弄、虐待实验动物,要求学生们在动物身上做手术要像给人做手术一样严肃认真。

为实验动物建立纪念碑,碑文写明“通过实验动物的痛苦和牺牲,他们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组织医学生举行悼念仪式、献花等。通过正确对待实验动物生命,切实维护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待遇,让医学生们认识到:医乃仁术,医者仁心,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必须从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开始。

3.通过医学人文故事渗透生命教育

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相关医学名人名言或者感人的医学历史故事、临床医学案例的讲述,譬如开课初进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诵读大医精诚论等等,让医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救死扶伤,呵护生命是医生的天职,医学是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