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8:2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篇(1)

在逻辑学看来,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要准确了解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及其价值,应当首先了解他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应当了解他对其中关键词“素质”的认识。素质教育是由中国学者最先提出的一个教育学概念,它的科学性如何最终要看对素质的解释合理与否。素质原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但在人们的运用中,“素质”概念已经发展成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1],如“干部素质”、“学生素质”等。他认为,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实践的需要”[2]赋予了素质概念新的内涵。“我们反对没有科学依据与实践经验去杜撰新闻,但也不拘泥于引经据典而阻碍新认识、新思想的产生。”[3]可见,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点———概念问题,潘懋元先生坚持概念确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观点,既反对“杜撰新闻”、臆造新词的主观主义倾向,也力避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窠臼,从而在逻辑上给“素质”,进而给“素质教育”以合理的学科定位。这反映了老一辈学者治学上深厚的逻辑修养。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认为,在潘懋元思想体系里它具有密切关联的两层含义:第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4]。这是它的最基本含义。这里,他采取了教育理论界一个广为认同的观点。那么,“全面素质”包含哪些内容?它有“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5]。在稍后(2001年)研究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文章里,他讲得更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6]。这样,“全面素质”包含着四项内容。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素质教育又称为“全面素质教育”[7]。这是素质教育的第一层含义。第二,素质教育不仅是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还是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这是较难把握,又容易忽视的另一层含义,需要详加分析。他说:“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第一,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第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8]其中,第一、二点讲“增长知识”与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能力”应当兼顾,是文化科学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等)内部应当注意的问题,实质上不同于第一层含义,是另一层含义。第三点涉及两层含义。一方面,如若增长的知识、发展的能力不属于德育范畴,即增长的不是“做人的知识”,发展的不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学会做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和其他素质(如文化科学素质)之间的外部关系。这时,第三点就是讲思想道德素质要与其他素质并重,不可偏废,属第一层含义。另一方面,如若增长的知识、发展的能力属德育范畴,即增长的是“做人的知识”,发展的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学会做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属思想道德素质的内部关系。这时,第三点讲的就是其内部不同层次各因素之间要保持协调,这显然涉及素质教育的另一层含义。潘懋元先生说,实施素质教育有待于“转变观念”,包括“转变学生观”。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9]是否构成其素质教育概念的确定内涵,从而形成不同于上述两层含义的第三层含义?对此我们持谨慎态度。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杨叔子的话说,教育是“‘育人’非‘制器’”[10]。这是因为,学生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体,其思想和行为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等,而供人役用的器物无此特点;从教育的内部规律出发,教育理应将原属于人的主体地位还之与人。当然,这样做“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1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之所以不能形成第三层含义,主要是因为,对素质教育已有的两层含义进行逻辑分析可知,对学生的两个要求———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以及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本身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单以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智育而论,要求知识、能力和智力三层因素协调发展,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其中的思维力,而思维力正体现了他人无法干预或包办的鲜明的自主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正是潘懋元先生反复强调的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潘懋元先生理解的素质教育没有这层含义。总之,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具有两层含义:它是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又是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

二、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两层含义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第一层含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从的观点看,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人是多种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而个人的发展又有待于内在多种规定性的协调、平衡和充分发展。潘懋元先生说:“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体现恩格斯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所指的‘自由’发展。”[12]他显然同意,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理论、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共同的哲学基础。简言之,这也是第一层含义之所以成为潘懋元意义素质教育基本含义的原因所在。据我们分析,素质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涉及潘懋元先生多次论及的知识“内化”这一关键问题。和杨叔子教授的思想一致,他认为知识应当通过思考和实践,“内化为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13];否则,受教育者可能有知识、缺能力,甚而“言行不一,品质恶劣”[14]。知识不“内化”或少“内化”是我国传统教育久治未癒的痼疾,自然成为素质教育意欲针砭的对象。实际上,第二层含义还涉及一个比知识“内化”更一般的问题———知识和智能关系问题。潘懋元先生早说过,教学过程有“两个平行的密切相关的任务”,即“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力能力”[15]。因为“知识和智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互转化的”[16]:知识的学习促进智能的发展,反过来,智能的发展也促进知识的学习……。他持辩证逻辑观点,反对割裂关系、偏执一端的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传统教育所遗传的“重知识,轻智能”的原有倾向,一种是受“西风”感染的重智能、轻知识的新兴倾向[17]。不难理解,知识消化不良实质上仅属其中一种倾向,即“重知识,轻智能”倾向导致的恶果。然而,一种素质要成为名符其实的素质,必然要求同时防止两种倾向,从而在知识与智能之间保持协调和平衡。因此,知识和智能的协调发展思想,可以说是他素质教育观的心理学基础。简言之,这也是第二层含义之所以成为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不可或缺的内在含义的主要原因。然而,上述成因并不直接导致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形成,联系二者的中介或桥梁是新的教育质量观,即“素质主导的多元化”[18]教育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是以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甚至被看成是唯一的质量标准……”[19]他深刻认识到,它存在着两个意义的片面性:一是“重知识、忽视能力”[20],一是“忽略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21]。对此,他在论著中多处论及。无疑,新的教育质量观正是同时在这两个意义上对传统教育质量观加以纠正。[22]显然,它的产生是潘懋元先生接受上述哲学理论和心理学思想影响的当然结果,而它又是进一步催生其两层含义的素质教育观的直接理论依据。在潘懋元思想体系里,素质教育的两层含义密切结合在一起,共同保证着素质教育成为真正潘懋元意义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第一层含义是说,各项素质应全面发展,避免重某些素质、轻其他素质的倾向。第二层含义是说,一种素质内部各因素之间应当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素质,防止在知识和智能之间失去协调和平衡。从两层含义的相互关系分析,每项素质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两层含义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完整地把握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就应当清楚认识到其内在的两层含义,以免挂一漏一,“顾此失彼”。我们将会看到,根据这一素质教育观,可以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许多重要问题。考察潘懋元先生对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其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极易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什么是全面发展教育?从潘懋元先生的思想沿革看,它不是一个脱离实践和认识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潘懋元先生即在《高等教育学讲座》中阐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3]的教育思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所景仰的前辈、陈嘉庚、杨贤江、王亚南等人思想的影响。到90年代末,文章《试论素质教育》详细了论述二者关系。他认为,一方面,它们“方向一致、目的一致、基本内涵一致”[24];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目的同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25],同时其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学说所未提及,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教育之中但不明确的”[26]。2001年,他又进一步认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的地位开始大为升高,不再是单纯培养审美素质的狭义美育,而是一个兼顾原先不曾顾及的“情感的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广义的美育的范畴”[27]。至此,除了继续以“中介”环节彰显其特殊性外,其第一层含义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趋于一致。

三、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启示

(一)理论启示

在理论上,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为分析、澄清和评价当今教育界、教育学界关于素质教育的种种思想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视角。这里,我们据之解读《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也用以分析、评价关于素质教育流传已久的一些误解。《纲要》提出,本阶段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要贯彻三大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看,可以这样理解,三大战略主题的基本内容都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坚持德育为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学会做人”,这是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第一层含义强调的内容。“坚持能力为重”,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纠正传统教育“重知识、轻智能”的不良倾向,这相当于潘懋元素质教育第二层含义所强调的内容。“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教育,实际上相当于第一层含义的潘懋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此外,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还可看出,道德目标和能力目标尽管为《纲要》所着重强调,但它们终究属于素质教育的两个目标而非全部目标,我们不应将素质教育的品德追求和能力追求简单视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任务。在此,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为我们分析、理解《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确立了一个良好的解释视角。潘懋元素质教育观有助于我们澄清目前学界对于素质教育概念及其他概念的一些误解。有学者主张:“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28]也有学者声称:“从严格的定义来讲,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29]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看:其一,“面向全体学生”或“促进所有学生……”不能成为素质教育概念的固有内涵。不然,素质教育在将全体教育对象、特别是包括校外教育对象完全纳入教育过程之前,根据定义不能称为严格意义的素质教育,因为一种教育从部分学生推广到全体学生毕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那么,这种处于推广“进行时”中的“教育”的性质如何?它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分别有何关系?我们应当怎样界定?这将引起学界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乱。其二,不能用全面发展教育概念来界定素质教育。从潘懋元对素质教育的释义,以及对它和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论述看,全面发展教育毕竟还是一个有别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且,从某个方面说它较素质教育更为抽象。因此,将素质教育界定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并没有使有待明确的概念内涵得到明确,不合逻辑定义的基本要求。其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应直接列入素质教育的定义之中。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第二层含义分析可知,知识和智能的协调发展已经包含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与此同时,这种协调发展导致的积极结果远远不限于此。对素质教育的科学定义理应涉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此,诸如此类流行的说法作为强调的重点是有意义的,作为科学定义有待商榷。此外,上述分析还启发我们,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有充分理由可以独立于素质教育之外的教育,相反,它隐含在素质教育之中,所以大可不必脱离素质教育的大道,另辟蹊径,搞一套有别于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

(二)实践启示

篇(2)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素质教育 地理 教学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2、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

3、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改变教育方式

篇(3)

    论文摘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校园文化,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文旨在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作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实例来说明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素质教育观”,原则是“灵活、多变的基础性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校园文化,有关专家作了合理的分析,认为校园文化包括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两方面。静态文化是指校园精神风貌与道德情操、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学校的教育成果和校园环境;而动态文化是指对师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作风、行为习惯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项目。 

扬州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扬大附小)坚决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坚持以素质教育观为核心,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完整、统一。 

一、发掘内涵底蕴,提升校园品质 

我们认为学校要发掘学校的内涵底蕴,要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建构校园的静态文化,形成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作风和精神。几年来,扬大附小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学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形成了“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坚持全面发展,品格、知识、能力、和谐统一,以服务社会与生活的能力培养为宗旨” 的办学目标,追求“学校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的厚生精神、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团结高效的拼搏精神)”与“办学灵魂(爱心教育)”。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形成了:①校风:求实、团结、活泼、向上;②教风:虚心、耐心、细心、创新;③学风:好学、深思、多问、勤练;④校训“实”:“实”字,取“实”作为校训用,以上面的“宀”象征学校,下面的“贯”象征求学。治学办校旨在“实”,我们要构建“坚实稳固的教师队伍;实施踏实细致的常规管理;推进切实高效的教育科研;开展诚实守信的学校交流和安全扎实的后勤服务。 

在扬大附小的校园里,赫然可见学校的“三风”和“校训”,时刻鞭策和引领全校师生团结友爱、活泼向上,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学校的精神文明园地。 

二、素质教育领航,精致管理掌舵 

我们不断探究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的引领下,实施了灵活、多变的精致化管理,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领航掌舵。学校至上而下地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扬州市中小学精致管理工作要求,明确了学校精致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目标精致,管理过程精细,管理方法精当,管理成果精美。学校逐步形成了科学严谨、高效切实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构成了学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学校修编了由五大版块构成、约36万字的《扬大附小管理手册》,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该手册的出台遵循民主讨论、修订、教职工大会通过等程序,实施扬大附小“星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中年教师发展,助推老教师提升”的教师培训计划,加快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成长步伐,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开展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扬大附小改革创新,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推进“阳光体育”工程,启动“京剧进课堂”,促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渗透素质教育,最终促进学校特色化、自主化的可持续发展。 

1公民教育开奇葩,德行笃实育灵魂 

近年我们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积极实施“113”策略管理,即明确一个目标系列,形成一套教育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加强三方(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融合的育人氛围。 

2民族文化进校园,知识富实结硕果 

 素质教育改革以来,“知识”的定义不断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涉及课内、课外,国内、国外,传统、现代,等等。 京剧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京剧进课堂”是党和国家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举措。 2008年3月,学校成为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它的试点实行有着深远的意义。学校自2008年3月接受教育部“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以来,音乐组教师经过两个月的材料收集,在2008年6月编写了学校第二本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京剧专辑。(学校曾在2006年编写第一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地方文化专辑。) 

3阳光体育促和谐,身体健实求发展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群体促竞技、以普及促提高,坚持以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目标,积极推进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扎实抓好学校体育业余训练,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学校积极加强“阳光体育”工程建设,制订“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确保学校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励精图治谋发展,继往开来创名校 

学校的发展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与岁月同步,与自然共进!在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扬州大学附属小学这一百年老校将继续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促进学校自主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钟添腾.面对课程改革谈校园文化的再生[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篇(4)

关键词:中学英语;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方法途径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陷入被动境地,特别是对知识点的识记,过于注重语法考查,忽视学生英语兴趣及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听不懂、说不好、写不出已成为制约中学英语教育的主要难题。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将巩固和提升广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尤其是在口语交际上为运用英语夯实基础。

一、素质教育内涵及实施原则

素质教育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从德智体等方面来全面提升。中学英语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就其学科特点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言素质,主要是对英语知识,如词汇、语音、语法、语篇、修辞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综合素质,主要从英语学科能力层面上,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力、合作力、交际力、创造力及英语学科文化的运用。教育部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计划,对于英语课程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在英语素质教育上,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目标;二是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三是要强化终身学习,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在实施原则上强调三点。一要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组织及教学上,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丰富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二要坚持整体性,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更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协同,特别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英语语言实践应用活动中突显词汇、语音、语法结构的整体性。三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从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习惯上,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二、构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思想,创新中学英语素质教育观念。思想指导行为,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中的应用,必然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并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转变观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摆正英语素质教育观,要从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对英语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在夯实英语基础中,要着力促进学生养成英语思维、英语表达、英语运用的习惯。同时,校正英语教学质量观,从关注成绩到注重英语人才的培养,不能将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进行强化训练,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全面发展。(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素质教育质量。从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实践来看,创新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如对于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填空题,可以通过小黑板、PPT课件等来进行辅助教学。在问题梳理上,要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特别对初中生更要从灵活多变的提问中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在问题回答方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制定学生回答、轮流回答、齐声回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注重对课堂氛围的激活,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法创新上,可以渗透个别辅导法、分组教学法,针对学生层次性差异来因材施教;在情景教学法上,要注重对学生认知的分析,能够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注重难易结合,在情景营造上借助于实物演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及声像多媒体技术来渲染情境。另外,在英语阅读教学上,要注重英语朗读、诵读、精读、泛读模式的穿插,渗透循环记忆法,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英语文化的理解。(3)优化课堂教学,构建综合评价。英语素质教育课堂的实施,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根据教材知识结构,从教学内容组织上优化听、说、读、写教学环节,注重问题情境的营造,突显知识的渗透,鼓励学生从交际与探究中习得。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日常用语及口语化教学,形成学习英语的氛围。在教学评价上,要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初中阶段英语素质教育要关注师生关系的融洽,要强化“感情投资”,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特别是从学生的表现上,积极、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法。同时,在阶段性评价中,要积极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质疑、提问习惯,唤醒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体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关键在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特别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突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另外,针对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英语教师要从自身素质和能力上,一方面要加大知识结构的拓宽,增强英语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经验交流,破解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陕西教育,2007(12).

[2]谢元才.新形势下英语素质教育探讨[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6).

篇(5)

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许多农村家长觉得,只有让孩子好好学习,考入高等院校才能够真正摆脱贫困。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农村的教育更加应试化,素质教育没有机会开展,即使进行素质教育也会受到这部分家长的阻碍和影响。所以在一些农村里,应试教育依旧占据统治地位。4.宣传、投入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农村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农村居民并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农村生活水平和条件比较差,教学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以及办校质量等更是无法与城里小学相比,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人才数量以及质量方面的需要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工作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成绩等,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呈现一种高分低能的状态,无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小学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初级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必须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好地适应农村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此外,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开展义务教育的需要。义务教育是我国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但是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人们往往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学生的素质存在较大偏差,与义务教育的目的相背离,因此必须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民主性和全面性能够更好地保证农村儿童的学习权利,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理论传授的缺陷,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个性化也有助于农村小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想使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得到开展与实行,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农村家庭以及教育管理者认识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影响。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改变以考试、学习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强化对农村素质教育的管理和检查力度,为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能力素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在农村小学开展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素质。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从以教课为主的教学人员转变成研究性的专业教师。有关部门应明确农村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工作,并与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此外,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到城市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观摩学习,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方法。强化农村教师的引入,为农村的素质教育注入新鲜的教育力量。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发挥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农村孩子的学习与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3.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农村小学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是实现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有助于转变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为此,因积极推进农村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行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使农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4.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家庭教育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农村小学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育目标,找到合适的方法开展素质教育。学校教师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家长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教育观念,更好地配合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素质教育的开展也需要全社会力量支持和辅助,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家庭、社会通力配合,为素质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5.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要使农村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要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以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教育部门应给予农村小学一定的政策扶持,吸引优秀教师或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多给予农村教师关心,为农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农村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和设施的改善是以当地的经济基础作为先决条件的,因此,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城乡实现协调发展,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农村学校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是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并形成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人文精神,并内化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注重的是人本身的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在现实高职院校中学校过多的是关注教育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性,学生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传统文化、道德、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的关注,这种畸形的教育现状必须得到改善――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放在同等重要问题,只有具备了高素质人文性的高职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这种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就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途径。

一,树立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该由原有的注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向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的办学理念发展,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职学生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出指导性。要实现此教育观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更高层面上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对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并聘请专家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增加教师人文素养,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程度与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教师的人文素养一方面应该有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来感染、熏陶、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增强人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加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收获情感、理念等人文内涵。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教育学科领域有着重要建树的人才,推动本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建立本校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研究队伍,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且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对人文素质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与进修,并将其提升到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地位,以便促进其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遵守与专业课并重原则,设置合理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1,进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保证足够的课程设置与课时时间。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完善的人格,高职院校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实现此目标,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文知识上设立管理学、心理学、公用关系学、社交礼仪等;在人文能力上注重语言表达为主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与公共写作能力的培养等;在人文精神上具有踏实诚信、自信责任与团队意识;高职院校在人文课程设置中要按照学校特色与各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各专业人才所需的人文素养课程,对人文课程整合等。足够的课时也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

2,改革学生人文素养学科的成绩考核方法。通过确立新的评价标准来带动人文素质教育,这个标准与社会相联系,以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新的评价体系的课程考核可采取展现技能、提交成果、完成某个任务等形式进行。最终的成绩评定由考勤、作业、成果等多项内容构成。也就是说,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应该按照学生的多层次、多元化特征,遵从教育评价全面性准则,正是这种标准的多方面与多维度,才体现出“人文性”。如此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通过多种方法,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1,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在整个教学中占据绝对优势,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潜在性的长期教育,就必须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来渗透人文素质内涵。首先,专业课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课堂中的人文价值,实现情操的陶冶与人格的完善;其次,每个学科都有着自身特点而不被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总结学科中所具有的献身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文内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历史渊源、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等内容,要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技术的使用要有利于社会的信念。

2,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景观,形成浓郁的人文育人氛围。学生个人的形成、价值观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等很大程度取决于校园环境,这种校园环境是潜在影响学生的,因此必须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一方面,学校建筑使用价值、教育价值与美学价值等一体,形校园景观;另一方面建设一些必要的活动场所。最终通过和谐校园文化这股强大的力量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并影响学生的心灵。

3,开展丰富具有职业人文精神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一些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等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感悟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与责任心,尽快融入社会,向职业人转变。

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高职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尽快向职业人的发展,顺利实现就业,通过隐性方式来感染学生形情怀,提升人文境界。

参考文献:

[1]尹国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杨德广,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J】,江苏高教,2003,03

篇(7)

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素质其实就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的潜能。这种潜能一般不会自然流露,只有通过教育活动的发掘才能外化出来。这种外化出来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外语能力,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此,能力并不等于素质,它需要不断的内化才能转化成素质。因而,我们可以说外语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内在潜能。它是外语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外语能力发挥的前提,它通过外语能力作用于外界,是决定外语能力最重要的因素。

21世纪,外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外语素质教育,重视在外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品格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各种语言学习策略的培养,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对异国文化的正确的态度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素质教育就愈发凸显了其重要性与时代特征,应该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外语教学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将外语教学同其他众多的课程一样看作是一般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另一种是将外语教学看作是不同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具有这样三大特点:一是从时间上着眼于未来和长远;二是从性质上侧重于打好基础;三是从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我们之所以说外语教学是素质教育,因为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三大特点。从时间上看,外语教学是一种立足于未来的教育。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融将更加紧密,我国要进一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就应极大地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外语素质理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性质上来看,外语教学不是一般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是一种基础教育。它实际上成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与今后更新知识的必要手段。从目标上看,外语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外语是当代社会对于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基本要求。它已成为当代社会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之一,并成为衡量各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施实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业务素质应该过硬。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娴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作品赏析能力,并掌握一定的与英语教学有密切关系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要通过精心安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使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不仅教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热爱自己的专业,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和爱戴之情,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将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保障。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要想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把学生当作其传授知识的工具的单一教学法已不能满足于当今社会的需要,而是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许多英语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教学法论教学法,有关英语民族的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知识相当贫乏。因此提高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为当务之急。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教语言的同时,还应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外语教学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这样,将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教育领域,还是在国家其他领域中都能体现其自身良好的形象,来为我国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大显身手。

总之,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特点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更好地完成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语言是人类知识的载体,语言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继续深化改革,广大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走出一条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1.深入挖掘教材,渗透品德教育

人们习惯于认为德育培养应独立于技能教育之外,故而作为素质教育目标之一的德育,却常常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被忽视。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技能课程,理应以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为主,于是,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语言表面上的形式、结构和规律的讲解,而对课文深层次的思想寓意根本不去挖掘,这样做不仅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所要求的德育目标,而且也有碍于能力目标的实现。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不到透过表面领略内涵的能力,这无疑是一种双重的损失。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其内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使素质教育真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以体现。

2.善于多法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劣,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目前,为素质教育所肯定的教学方法很多。诸如“:启发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学生中心型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法中,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并都各具特色,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我们只有立足于实际,博采众长,灵活机动地配合使用,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层次,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努力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英语课堂多年来一直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单调的课堂形式导致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习惯于被动学习以及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后果。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不仅是着眼于开发学生潜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且也是尊重学生主动精神、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就必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仅要把对话、情景表演、辩论、演讲等活动引进大学英语课堂,而且还要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语言教师,必须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设计时,应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克服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外语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目标所在。有许多问题外语界尚未形成定论,具体的还需要我们外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对外语素质教育的认识,从而完善外语素质教育的内容,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