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教育的反思

德育教育的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8:21: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教育的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教育的反思

篇(1)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反思;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2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46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 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 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 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篇(2)

一、当前德育教育实施中所存在的不足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其中的不足:

(一)当前德育教育的知识营养较少

毫无疑问,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各职能部门构成了德育教育的主体。从目前的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其仍表现为延续着传统的授课模式和对仪式性活动开设,这种模式尽管能够在校园文化氛围下来感染学生,但却难以在知识层面细化学生在某一具体方面的德育教育需要。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发育时期,使他们形成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能力,将有助于他们未来在认识社会和周边事物时,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和健康心理。

(二)当前德育教育的我向思维显著

针对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严格遵循上级所下发的德育教育大纲。但在具体绘制大纲内容时,则需要在校本原则下来实施。正因如此,当前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教育主体时常存在着“我向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便将学生置于“客体”地位,而未能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偏好和认知能力。可见,在我向思维下来实施德育教育,就存在着使德育教育陷入形式化的危险。

二、初中英语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职能分析

针对传统德育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初中英语教学的职能可分析如下:

(一)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实施范围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期,所以在对其实施德育教育时应注重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初中英语教学通过引入中西文化比较内容,便能在支撑课堂教学的同时,不知不觉的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在开放的心胸下来审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将注意力放置在重视对中国文化的习得上来。从中不难知晓,随着初中德育教育实施范围的延伸,又能端正学生对于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课程的学习态度。

(二)细化了德育教育的目标指向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指出,传统德育教育突出对学生的世界观实施教育,这就难免使得传统德育教育被意识形态化和空泛化。而初中英语教学紧扣中西文化比较,通过坚定中国文化的立场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这就使德育教育的目标更加细化和具体化,也就更加接地气。同样,其它人文学科的教学也能产生这样的职能优势。

三、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合理选择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

中西文化能够比较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社会人文素材入手需要考虑与初中学生的?J知能力相匹配,也需要做到与课堂教学需要向适应。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了中西茶文化比较作为内容,并将其放置在中西社会文化大环境下来进行阐述,这样就使得丰富的信息量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教师授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做到游刃有余。另外,在引入中西茶文化比较时,还给学生区分了“茶”的不同英文单词,并指出其中的内涵存在着显著差异。

(二)历史视角下阐述中西文化关系

在进行中西茶文化比较时,笔者基于历史视角从古代丝绸之路谈起,突出了我国茶叶制品在古代通过波斯商人之手传递给欧洲贵族的历史逻辑。与此同时,笔者还强调了中国茶文化对西方茶文化的影响,以及西方茶文化植根于他们的本土社会而自发演化的过程。这样一来,就促使学生能在历史视角下增强对中国茶文化的崇尚之情,而在丰富自己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文化自信的潜意识。当然,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依赖最后的教学总结环节。

(三)巧用评价性用语引导学生反思

在教学总结环节,笔者应用评价性用语,以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从中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过去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误解。同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又选择了一些可以作为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如家庭文化。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和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文化进行比较,从中来深刻认识到中国家庭文化对“孝道”的重视。

篇(3)

【关键字】高中 班主任 德育工作 低效性 成因 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78-02

德育能有效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而高中班主任与学生联系密切,从而担负着学生德育的重要责任。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以及领导者的角色,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是德育的对象,对整体的德育发展过程而言,学生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

高中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者主要是高中班主任,接受教育者是学生。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高中围绕高考升学率竞争逐渐激烈。高中班主任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考入大学,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德育影响下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由于各方面的影响,高中德育工作往往不受到相应的重视,从而造成了高中德育工作低效的现状。

一、高中德育工作低效成因

1.高中班主任德育目标模糊

德育应通过德育活动,从而对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发展上所应达到的要求,也是德育活动应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高中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究其原因,高中德育目标模糊。高中班主任的德育目标应参照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而部分学校的德育计划本身空洞,为班主任实际德育目标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虽然学校整体的德育目标清晰,但班主任的德育目标模糊,德育工作也难以落到实处。

2.高中德育内容陈旧落后

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形成学生品德的社会思想的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综合,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等,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选择以相应主体的、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的德育内容。高中班主任在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中,还喜欢利用传统的题材故事教育学生,传统故事听的次数多了,学生会产生不解甚至反感情绪,德育工作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部分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考上大学作为学生的唯一理想,学生不自觉感到了学习的压力,进而丧失学习心情。部分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并未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而未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德育方法未考虑班主任自身因素

德育方式是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班主任以及学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包括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方式以及学生受教育的方式。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班主任在选择德育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德育的真实有效性,班主任的言行将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班主任的言行不一将直接导致学生言行不一,并且将给学生带来伤害。

4.德育教育的方式不恰当,缺乏交流

实际中,班主任和学生的交流方法就是德育教育方式的综合。而思想品德的培养就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修正学生品行的重要过程。班主任是这个过程的领导者,起到领头和模范的作用,师生之间进行合理的交流能够促进师生友谊的增长。班主任除了运用说服教育法讲授德育外,还以身示范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服从管理的情况下,自主陶冶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若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就会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表面听从,心里反感的状态,从而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班主任的信誉度也会因此下降。这就阻碍了班主任顺利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也影响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看法和观念,并在心灵上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

二、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应对措施

1.制定具体可实施的德育目标

高中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制定具体可实施的德育目标,从而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奠定有效的基础。班主任应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德育工作开展的观念,充分重视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学生为本,制定不同年级阶段的不同德育目标,从而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针对高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德育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

2.选择适应时展的德育内容

针对高中德育内容的落后陈旧特点,高中教师应通过筛选时代感较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还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从而在实践中亲身感悟自身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以新型的德育形式开展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从而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紧张的学习致使学生压力大,从而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3.德育过程中班主任的榜样意识

在高中德育过程中,高中班主任应以身作则,为学生品德和素质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榜样。在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身对学生的影响。班主任可通过换位思考,将自己看作班级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4.正确运用德育方法,促进师生的互动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班主任给学生讲授相关的德育知识前,先要反思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依据教师的标准检验自身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并纠正存在的不恰当行为。班主任要以自身优良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其从内心学习德育教育,规范和纠正自身的不足,增强对德育教育的兴趣,提高德育学习的能力。还要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做到相互欣赏、感染、监督和促进,同时提出存在的不足。班主任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促进师生的交流,增强师生的感情,始终把学生放在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严格要求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学习和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立峰.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及其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 2009,(08).

[2]刘光恒.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科技信息, 2008,(28).

篇(4)

关键词: 价值澄清理论 中职 德育教学 应用

一、价值澄清理论简述

价值澄清理论(Values Clarification)最早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到60年代逐渐成为一个德育流派。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基尔申・鲍姆(Kirschen Baum)就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价值澄清理论更强调过程,它主张怎样获得观念要比获得怎样的观念重要,并指出该理论的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去认同或接受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而是让学生能够对自身价值观进行充分澄清。这样才能够让处于不同环境的学生获得适合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同时能够引导他们去适应变化的世界,并根据变化的世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该理论产生于西方,其是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产物,充分吸纳了经验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是对价值观教育的一次深入思考。以下是价值澄清理论在中职学校应用的具体内容:

(一)四个要素

价值澄清法将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概括为四个关键要素:

1、 关注学生生活。要求要将注意力放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困惑上,放到学生有困难的问题上。

2、 对现状的接受。指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时会不加判断去肯定别人的立场,对别人的观点会全盘接受,不会去做其他价值评价。

3、 反思。主要是对接受的价值问题进行自我反思。

4、 培养能力。主要是鼓励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技巧,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三个阶段七个步骤

指的是价值澄清主要是由三个过程和七个步骤组合而成的,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对价值观的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自由选择――可能性选择――对选择后果进行反思这样三步。对价值观的珍视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针对选择产生的满意过程和向辨认展示自己选择这样两步。对价值观的行动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选择行动和以某种方式不断进行重复两个步骤。

二、价值澄清法对中职德育教学的意义

(一)中国国情使得德育教学亟待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迅速增多,各类观点和理念相互激荡,社会道德日益衰弱,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显现,给传统的学校德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境和挑战。德育教学亟待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个时期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价值动荡极为相似,价值澄清法在美国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的德育教学改革值得借鉴。

(二)中职德育教学本身的实效性需要价值澄清法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一体化的社会,学校教育势必要受到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而当学生价值观遭受社会因素不断冲击之时,中职学校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德育的要求,因为传统的德育课堂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目标的。虽然近几年中职德育教育作了一些有意的改革和探索,但是在增强中职教育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还是收效甚微。中职教学的定位要求学校德育教育必须要一切从学生出发,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围绕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以此来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这与价值澄清理论中注重如何获得过程的理论是相符合的。

三、价值澄清法在德育教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在德育教学课堂上按照价值澄清法的运作程序,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一)选择主题。教师提出需要澄清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获得初步认知,然后去搜索资料,并进行自由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适时的予以指导,让学生了解一些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规避过度强调自我的价值观念。

(二)讨论交流。教师把要澄清的问题,及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念和认识、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等,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观念、认识、方案进行共同分析讨论、辩论,价值澄清。

(三)反省巩固。德育教师要跟踪学生选择与实践,进行深入交流与反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自身价值观念引导下进行的实践效果进行深入反省,从而帮助学生巩固选择,或者让学生进行重新选择。有助于学生改变不健康的挂观念,还有助于他们养成不断反省和反思的习惯。

四、应用价值澄清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个体的主体性问题

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学生个体是自由的,它反对传统德育教育中填鸭式的灌输行为,强调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中职生的心智还未成熟,他们有时很难做到理性选择。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是需要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的。

所以,教育也离不开必要的灌输。因此,中职德育教育在应用价值澄清法的同时,传统的灌输教育也不能抛弃。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问题

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它要求教师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引发者的作用,要能够引起学生反应,但是不能强加给学生某种反应,也不能决定学生反应的内容。强调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也强调教师功能的发挥。所以,中职德育教学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在某些阶段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路易斯・拉思斯[美]价值与教学[M].谭贤松,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德育教育 问题 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横飞的时代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发展上的障碍,要彻底摒弃这种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该问题的基本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进行反思,形成自身的发展路径,实现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德育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

学校作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显得尤为必要,德育教育是实现这一引导机制的最为集中、具体的体现,要实现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对现阶段的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详尽的分析。对德育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从教育的形式、内容、效果、定位等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在德育教育的定位上从现实的教育体制以及教学实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老师在头脑中并没有形成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在综合考评以及系统内的评价中,总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评学生发展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条件,同时也成为学校考评教师机制的一个关键手段,而道德因素在考试评价中却得不到任何的体现,因此德育教育的无用论日益膨胀并发展迅猛,学校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必然的,但是在学习成绩与德育之间要形成一个相互激励的机制,二者要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单独的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而偏废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导致对教育目标的偏执理解,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生也一味的强调成绩的重要性,而对于基本的道德体系建设不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这就在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了定位上的误区,这个是形成当前德育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核心因素,也是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上我们知道,学校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现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可以看出,其教育的内容是较为抽象空洞、陈旧不变的,并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内容。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德育教育中,其基本内容已经被思想教育所代替,但是我们知道,德育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综合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用这一观念来统筹自身的发展规划,但是在思想教育中可以看出,其目标是强调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德育教育要求的是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对社会有较为明晰的态度,其中包含关于思想教育的内容,这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是较为全面具体的,德育教育中的内容的空洞性、陈旧性表现的较为明显,应该引起德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德育教育方式上在教育方式上,现阶段的德育教育方式表现为简单灌输、途径单一的特点,这也是阻碍德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方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效果的好坏。德育教育表现的较为现实的就是一种理论上的提升,同时是一种理论向现实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然要对这两种理念进行分析和评价,寻求其中的完美契合点。素质教育或者德育教育表现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用这种升华的思想去完善现实中的行为,两者达到平衡,就真正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而并非上述的跟风、攀比,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的活动,这是对德育教育形式的一种理解误区。

德育教育是一种在理解能力上的素质提升,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理念的升华。这就要求所产生的效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所创新,也是素质教育成果化的集中表现。但是在现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微弱的,德育教育的本意是要带动整个德育水准的提高,但是收效甚微,有的学校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成为学生的话柄,这与德育教育的坚持力度、实施策略等有直接关系,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基本效果,就有必要实现德育教育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与时俱进,让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实现德育教育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机制。

二、完善我们德育教育机制策略分析

要实现德育教育目的的完整性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系统化进程,就有必要对德育教育进行良好的规划和引导。要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优化德育教育的目标优化德育教育的目标体系,也就是说在德育目标上应注意基础性和层次性。德育目标应依据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如:通过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现代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他们要懂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和相应的行为方式;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有利他主义精神。它是一种内化的准则和行为,这是德育的核心层面。学校教育在德育上达到这样的层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学生要有理想、有信仰、有高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其次,强化德育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德育是态度的教育,除了接受价值观教育以外,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自己是否愿意去做。因此,在德育的教育方式上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其思想上有所触动,心灵上产生体验。主要方法如社会调查、实际锻炼、自我教育等,这些方法都能增强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主体性,让其认识到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的各种作用,通过这些形式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注意发挥各方面的联合德育功能德育教育不是一方或者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学校方面,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功能,如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利用各种活动进行教育等。家长方面也应配合学校教育。可谓是根植于家庭,表现于学校,家庭环境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社会方面,要净化社区环境。在强调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时,我们要关注一下社会大环境给孩子们提供了什么。

参考文献

[1]张文瑞.浅议中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J]

篇(6)

【关键词】反思;德育教育

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在德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讨,认为反思能有效地优化班主任工作。

一、借助《班务日记》,反思德育途径

反思,首先应有第一手材料,而《班务日记》则是我们班主任积极探索,并能调动学生热情参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教育途径。《班务日记》是由学生直接参与轮流负责日班级工作的评价量分的记录。学生可以在《班务日记》上毫无顾忌地表露自己的认识、建议与感想,例如:“某某同学对练习时有点枯燥,想睡觉,但是我挺佩服那些仍然全神贯注,认真听讲的同学。”有对同学的评价的,例如:“某某同学上课听流行音乐,目无师长。”有对教师情感的流露的,例如“某某老师咳嗽厉害,但仍然坚持上课,我们很感动。希望老师注意身体!”有对班级事务的处理建议的,例如:“老师,我认为班干部任用终身制不好。采用班干部轮换制,聘用一日班长和一日班主任,可以给我们提供均等的机会,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等等。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而且使学生在评判中获得教益,也体现出管理上的民主。班主任借助《班务日记》这一信息反馈,能在第一时间里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知道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情况,洞悉他们的思想道德状态。这种发自学生内心的东西正是我们班主任加强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通过对话交流。反思德育教育

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可以通过课内交流和课外交流来实现。课内交流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动态与能力表现等。一次班会课上,一学生说:“老师,你不如原来的班主任好,你经常不同意我的请假,其实我每次请假的理由纯属真实!”面对学生如此出言不逊,我感到惊讶。作为班主任,要以理智战胜情感,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课外交流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学生容易流露内心世界,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学生小陈平时学习认真,一日三餐主要以面包或方便面为食,但是他脱离、回避班集体生活,忽略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家庭暴力。这个例子,提醒班主任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觉悟、心理状态、学习方法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于细微处见真情,因材施教,以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三、捕捉教学机智。反思德育技巧

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教室里突然响起打呼噜的声音,有学生笑了起来,我不得不停下来,看了看睡觉的学生后,突转话题:“……像写文章一样,要想生动,就要使用象声词,绘声绘色地描写事物的声音形状。绘声,就是用象声词模仿声音。比如,鼾睡可以用这位同学的鼾声来描摹,请你们注意倾听。”我作出倾听状,同学们全都笑了起来,这位学生也被笑醒了。这个例子,我始终没有正面批评这位上课睡觉的学生,而是利用旁敲侧击的教学机智,使自己摆脱窘境,这样,既没有影响上课,也达到了教育目的,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客观事物千变万化,学生性格千差万别,教育工作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对待不同的情况,班主任也要采取不同的技巧,用最短的时间捕捉教学机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使德育工作更加完善和充满开放性。

四、剖析教育案例,反思德育策略

班主任及时剖析典型教育现象,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策略。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小潘常有轻生的念头,为取消她这种想法,我给她讲了很多名人挫折的故事,但都无济于事。本学期她发生轻生未遂的行为之后,我带领班干部去医院看望她,平时对她更加关心与呵护,她才渐渐回心转意。其实,造成这位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与缺少温暖。现在,这个学生坚强起来了,性格开朗了,学习也进步了。班主任平时要经常剖析记录这些教育案例,作为以后指导自己育人工作的参考素材,并不断从典型案例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在互补共生中进行反思,在互补合作中进行反思,才会少走弯路。

五、查找教育“败笔”。反思德育得失

篇(7)

当前,新课程改革高举张扬学生个性的大旗,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沉寂的德育教育悄然在发生着变化。伴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之后,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与其父辈的观念相左,他们顶嘴,他们另类,甚至他们狂妄。那么,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将如何应对?实际的情况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甚至还停留在过去,用老眼光老办法来看新问题,因而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看不惯学生的表现,任由学生发展,显得无可奈何;有的教师则会表现得极不理智,或骂之,或罚之;有的教师动辄请家长或送交政教处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重重,彼此怨恨,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发泄各自心的怨恨。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高中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桎梏下、学校“唯智主义”的束缚下,过度地竞争考分。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地重复操练,消退着学生人格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精神和丰富性。同时,在家长们的过度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又缺乏对真正的学习与生活意义的理解,面对严酷的升学压力和现实的生存竞争,滋长着各种“分本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不良行为,其中还有一些人,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以至于不假思索地毁灭自己,伤害别人。而一段时期,学校德育已异化为“智育的附属”,用灌输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思想和道德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成了一种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被塑造的客体,只需要听话、服从,其效果是外在和短暂的。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必然导致学生的厌烦和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培养的学生“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而是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却仍不这么做”。所以,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德育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的原因。这样,新的德育教育现象,逼迫我们作出深刻的反思。

一、新思考

1、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变得空前的强烈,他们觉得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他们要求自己和教师在精神上应当是平等的。因而,对教师自律的要求也变得空前的强烈。

2、个性的张扬,使得今天的学生变得很难接受批评。教师要耐心、细致,尤其是班主任,要调整心态,不要总按过去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学生,要学会宽容、忍让,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留给学生机会就是留给自己机会。

3、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刺激着学生对求知的欲望,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所以,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培养职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这里指的专业水平不仅指学科水平,还指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眼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上,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了家长辈的角色。用自己的博学赢得学生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

4、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渗透到学校,学生强烈需要得到关心、爱护。教师在工作中必须用爱心去教育即做到“以心教心”。“师爱”是促进教育优化和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师必须以爱心和诚心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对学生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情以理,导之以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做到“心中有人”。所以,面对日益发展的德育教育情况,教师一定要研究德育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新课程改革主张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张扬个性,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放弃教育批评的功能和手段为代价,需要有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事实上,我们都十分清楚,高中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学生本质增强的时期,此时大多数学生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即将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他们的人生逐渐定向、个性基本定型,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这时通过理性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关爱的力量,一是批评的力量。有时批评的力量比关爱显得更有必要。因此严肃的问题摆在今天的教师面前,我们应当拥有怎样的关爱和批评武器?我们是否构建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关爱和批评反思的策略?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我们需要提高从事教育职业的素养,提高教师个人的行为品质修养,制定出德育教育策略以解决现实情况。某种意义上讲,新课改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师德的挑战。

二、新策略

策略一:身正才能正人。我们要获得学生的尊重,不仅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如果教师个人素质的不高,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谨记德育教育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伤害学生,对学生的利益特别关注。德育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要考虑接纳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避免教师一人说了算,应更加尊重学生的意见开展班级管理。

策略二:教学是教师职业的生命,也是保证教师获得学生欢迎的基础。教育的成功常常源自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是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定要将教育的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是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的。

策略三:习惯造就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德育工作不能仅从讲大道理入手,更多的是要从生活的小事抓起,从他们的衣着、发式、妆饰、坐姿、言语等细小的方面入手。细节决定成败。用生活的事例、学生关注、喜欢的事例教育学生,多从正面讲清道理。尤其是不能放松对高三德育教育,让学生有特殊感,反而要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教学质量。高中阶段对德育而言,没有特殊年级,只有教育内容侧重不同。

策略四:了解学生的秉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学生同步成长,不仅仅是指在教学的层面,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认知方式都有必要与学生一同成长;德育教育还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并激励学生去实现,也催进教师去思考实践。

策略五:要研究批评学生的方法。不能不分场合、时机、对象的去批评学生。时刻想到要为改变学生留有空间,给学生一点面子,一点自尊,不能一棍子打死;寻找转变学生的契机,当下不能解决的就不妨等待下一次机会,心急是做思想工作的大忌;性格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手段单一,要找到因人而异的对策。批评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交往的艺术,不要夸大批评的作用,而要让批评成为相互交往交流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