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6:02: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独创性和实用性

“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新时代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新需求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已势在必行。为此,中小学应把教育科学研究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列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之列,坚定不移地走教育科学研究兴校、兴教之路。中小学如何有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开拓教育工作新局面的研究者

教师不仅要成为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教育者,还要成为开拓教育工作新局面的研究者。所以,“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就理所当然。每位教师对此都要有清晰认识,必须克服传统的教师职能观,将从事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努力成为开拓教育工作新局面的研究者。

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必先了解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属大众型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人称其为田园式的研究或草根式的研究。它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各类问题,直接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它与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从事的学术性教育科学研究相比,有诸多不同的特点。

1.就指导思想而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紧密、直接地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促进其发展,提高其水平。这就是说,它必须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研究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将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从而达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的。

2.就研究内容而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微观研究和引入研究为主,即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就是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作为其研究课题进行探索研究。

3.就研究过程而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将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融为一体,即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研究过程。它一般可分为选题、做题和结题三个环节。研究中,它要求重研究过程,以做题为主,力求做到“学习教育理论、反思教学行为—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策略—转化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水平”,从而达到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一体化。

4.就研究方法而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教育咨询诊断法及其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待目标确定后,要沿着“研究—行动—监察—反馈—思考—调整”的过程反复进行。它要着重解决研究与应用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改善教育实践活动,使教育科学研究与改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为一体,将教育质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总之,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教育实践,采取“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三、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独创性和实用性是衡量教育科学研究价值的最本质特征,如果离开了二者,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但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来讲,一般不要提原创性,而以提创新性为宜。这样不仅可以使中小学教师树立搞好科研的信心,而且也会使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并不断在“新”字上下功夫,以取得新颖而又有使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1.通过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可使教师在原有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它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念、思想观点的新认识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新感悟等,达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目的。

2.通过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可更新教育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模式、方法和教学风格,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新的局面。

3.将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研究成果)应用于办学实践中,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四、中小学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依据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现状,要想尽快开展好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我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有力措施:

1.抓指导,提高认识,使教师懂得如何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有关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是完全必要的,它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弄清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律、特点、程序和方法,把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克服对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肤浅认识,以利教师扎实开展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水平和哲学思想水平,为正确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保证教育科学研究思想观点正确、知识根基深厚、运作方法得当、实际效果明显。

2.抓队伍,形成力量,提高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能力。

教师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必须抓好以教师为主力的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力量,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研究能力。具体来说应做到:(1)树立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乐”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2)增强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心,“敢”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3)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善”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3.抓阵地,建全制度,确保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有序推进。

中小学应根据各自实际需要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直属校长领导。教育科学研究室要配备专兼职的科研人员,负责对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实施全程、全方位管理,并承担学校主课题的研究;还要制定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监督,保证其认真落实。同时,学校各年级组、教学研究组应顺应科研兴校的趋势,积极调整职能,除了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外,还要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工作,力求形成一个“校长—教育科学研究室—年级组、教研组—广大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系统性体系。

4.抓课题,明确方向,提高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实效性。

课题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其任务是探讨教育实践的新问题,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升华,指导新的教育实践,为培养新人服务。因此,要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实践来选择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积极发挥先导作用,直接为学校教育改革服务。学校应明确方向,确立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课题,组织精兵强将深入研究,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学校知名度。将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推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当代教育理论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119

一、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都存在渐进的过程,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1. 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外教育督导评价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研究时间早、督导规范、体系完整、专业水平较高。近年来,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由硬件达标转向软件管理。上个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于教育的评价还停留在办学条件的评价。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逐渐侧重于办学绩效,指标体系逐渐演化为以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学习质量为主。(2)评价内容逐步全面化。英国督导评价的起点也是教育经费,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对于办学、教师的督导。随着理论的发展,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不断完善,逐渐趋于系统化、全面化。(3)评价的核心由学生的学业转向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曾几何时,国外如当今中国一样,以学业论英雄,把学生学业作为评价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开始关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

2. 国内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我国对于教育督导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这个阶段的评价主要是由上级政府根据对学校的评价结果完成对于下级政府的评价。而对于学校的评价则主要针对学生入学及达标情况、经费投入及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对于硬件条件的关注,这一时期的教学督导评价是低层次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兴起了发展性评价热,这种评价的权利、主体及内容都是学校。通过分析各地的评价发现,发展性评价是以组织基础和自主发展为基础的,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性指标和自主性指标,但缺少有关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部分学者把研究范围扩展至学校质量达标领域,更加突出有关质量的核心指标。但是,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其在认识、技术、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对于指标的设定也不够科学。2012年,国家教育督导办正式颁布《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促进了我国教育均衡化发展,教育督导评价也得到更好的实施。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以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评价对象略显单一,评价指标缺少教育督导评价的核心指标,增值性指标不够突出。

二、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的对比,进一步凸显我国现阶段在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足。以下从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间逻辑关系三个方面,对中小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阐述,以期完善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督导制度的落实。

1. 构建原则

(1)整体性原则。复杂系统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后期,是时代潮流下科学发展的产物。其迅速发展,逐渐影响到政治、科技、文化、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依据复杂系统理论,中小学教育督导是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内部元素或者子系统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该复杂系统不断完成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最终达到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教育督导条例》明确指出:“教育督导的内容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即“督学”与“督政”并重,这就要求在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时,从整体出发,全面、客观的进行指标梳理。

(2)过程性原则。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教育学家Nuttall和Clift正式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该理论要求以教育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通过协调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关系,建立评价过程,强调过程对于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得到教育各界的普遍关注。在中小学教育督导过程中,依据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按照过程性原则,构建面向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中小学教育督导实现过程化管理,依据指标体系的评价促进了教育潜能的最大化挖掘。

(3)实效性原则。管理学大师Peter・Drucker提出了管理效能理论,该理论综合反应了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表现的能力和获得的管理效率。根据该理论,中小学教育督导应关注学校发展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对于中小学教育督导应按照实效性原则,制定具有实效的评价指标,对督导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效能评价。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力求与实际紧密贴合,同时需要考虑评价指标是否可以量化及其可行性。

(4)一致性原则。评价的价值取向决定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是对这种说法的最好诠释。任何关于教育督导的评价指标体系都需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按照一致性原则,平衡指标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以社会核心理念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性方针。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前文对于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通过国外的指标体系得出了一些启示。本文的指标体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构建原t搭建完成的。其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以及39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在本文的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了“督政”与“督学”并重、家长与学生的参与。

3. 指标间逻辑关系

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方向、管理效能、教育效能、学生发展等一级指标,及它们各自涵盖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指标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如图1所示。

三、指标体系具体实施

1. 实施主体

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主体可以分为被督导者与督导者以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受到被评价者的重视。被评价者通过自我评价过程,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放大优点、反思问题,将教学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2)他人评价。教育督导部门依据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对被督导者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 实施程序

在《教育督导条例》实施的背景下,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后,在教育督导过程中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程序获取值信赖的评价所需的信息,以帮助评价者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教育督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最终的评价结果。由于英国和美国关于教育督导已有很长的实践史,本文在制定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程序时有所借鉴。

一般实施程序包括:下发方案学校申报下发通知学校自评综合督导通报结果整改复评。首先,督导部门制定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后,向学校下发督导评价方案,然后学校根据所发方案结合自身情况申报教育督导评价,督导部门再依据学校通知及其实际情况下发有关评估时间、所需材料的通知。在接到通知后,学校根据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自我评价,然后督导部门根据材料进行综合督导,最后督导部门对评价结果进行通报,再对整改过后的学校进行复评。

四、结语

篇(4)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在浙江省第一、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带动下,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至2009年底,浙江省普通中小学已装备计算机808595台,计算机总值达35.59亿元,网络及外部设备总值10.42亿元,多媒体教学设备总值18.37亿元。全省中小学生机比7.06∶1,农村中小学生机比8∶1。拥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5933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4.03%,其中80%的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有5068所中小学拥有校园网,占中小学总数的80.32%,70%的农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全省中小学的班套比达到1.18∶1,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的班套比达到2.2∶1。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29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32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校园网,15个县的所有普通农村中小学实现“班班通”。

(2)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组织发动各学科特级教师、省级学科教研员、一线教师和有关学校参加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光盘资源编制。开发了面向学科课堂教学的“我们一起学”系列,面向教师培训的“走进新课程”系列,引进了面向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综合类资源,为农村中小学开发、配置了100G的小学版或初中版新课程多媒体素材资源库。2008年底建立了涵盖各学科,容量超过400G的58800条资源,包括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协作组、学科重难点、多媒体素材库等内容。许多农村学校也逐步建立了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3)农村中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多年努力,农村教师普遍接受了以设备操作技能、资源应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为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省乡中心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98.3%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96.6%的农村教师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2.问题与挑战

(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如繁华都市宁波海曙区的生机比为4.5∶1,浙西南山区常山县生机比为16∶1。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及应用水平差异更甚。

(2)软、硬件建设不同步。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结合地区或者学校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硬件环境建设,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建设成为普遍现象。农村中小学的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建设的投入普遍落后于硬件建设的水平,不少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服务器CPU使用不足2%,制约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3)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总体缺乏,特别是优质资源匮乏,资源分散,标准化程度较低,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教育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支持“教”的资源多,支持“学”的资源少;静态资源多,动态资源少;教学资源多,教育资源少;一般资源多,特色资源少。

(4)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程度、研究应用水平和绩效评估等都有待加强。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总体策略

(1)坚持政府主导。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重点,基础薄弱、涉及面广、区域差异大等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从政策、资金、管理体制上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才有可能实现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2)坚持统筹规划。要系统筹划,明确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既要考虑当前信息化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既要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也要考虑人才培养、应用和考评;既要考虑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也要考虑信息技术和学校整体发展的整合。

(3)坚持项目引领。从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通过设立重大项目指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带动信息化建设的最有力的手段。例如,2005年开始实施的浙江省第一轮农远工程,中央和省政府在三年中为此项工程共投入0.4亿元,但带动各地投入的金额超过3亿元,推动了全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4)坚持共建共享。政府要将教育、文化、组织和电信等部门的力量整合,并积极争取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国际企业,把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党员干部远程培训和农民网上实用技能培训等项目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信息化建设,共享信息化成果。

2.具体策略

(1)规范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坚持互联互通,规范标准,政府采购全覆盖策略。浙江省第二轮农远工程的硬件建设以互联互通为目标,建设内容除了为农村中小学配备6500套多媒体教室设备、1500个计算机教室,还包括省、市、县、学校四位一体的远程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制定了《浙江省农远工程多媒体教室建设规范》、《浙江省农远工程计算机教室建设规范》及《浙江省农远工程远程平台建设要求》,为硬件建设统一了技术、外观、安全、安装和验收等标准。硬件采购(包括资源、软件等所有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确保硬件建设的质量、规范和安全。

(2)优化资源建设。目前引进或开发的资源有特级教师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学科协作组、学科重难点、网络课堂、教师学科协作组、多媒体素材库、素质教育光盘、浙江乡土教材、浙派教育家进乡村、阳光心理室等十二个项目,所有的资源全部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呈现并免费向全省师生开放。资源建设上注重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相结合、助教资源和助学资源相结合、教学资源和教育资源相结合、一般资源和特色资源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结构。

(3)突出人才培养。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等、内容各有侧重和特点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如教育局长、校长,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在培训形式上,应当使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现场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还可以通过指导和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各类活动,如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多媒体教案比赛等锻炼和培养教育信息化的人才。

(4)深化研究应用。学校及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通过专项课题、专项调研和校本教科研等形式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学校整体发展的整合研究,以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5)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职教育;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2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方面要广泛进行职业教育的推广,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关注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不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问题,而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存在的问题。换言之,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现的问题还与他们所受的中小学教育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对高职教育现实状况的分析,来谈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

当前,由于多种利好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10年将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快速发展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壮大自己,同时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课堂授课内容太过理论化

中小学着眼于文化课学习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形成了一种惯性的理论学习思维,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逐渐变成了一种依赖,这样也就使学生懒于动手,丧失了探究性实践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也会随着学生的升学出现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对教师具有一定依赖心理。另外,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僵化保守的特点,过分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加之技术型教师的缺乏,使得高职课堂灵气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使高职学生对课堂失去了信心,同时也逐渐地挫伤了他们对实践课堂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就成为当下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职业规划

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当前高职院校也很重视学生的就业状况,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作出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与不足。首先,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连续性。各学校普遍都是只在最后一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校方的就业指导目的太过功利,只是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并没有把加强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任务,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这种状况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在毕业之际显示出一种慌乱迷茫的状态。其次,高职教育只重视学生就业一项,而忽视了学生职场道路的指导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就业指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以达到校方规定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职业道路的指导工作则主要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和实现职业目标,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化严重,影响学生素质和择业竞争力的提升

从学生管理角度来看,我国各阶段学校教育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这恰好又是学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学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化、形式化成分严重,容易使学生逃避校园的正常课堂生活,使其产生堕落心理,就业忧患意识也逐渐地消磨。虽然高职院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学生管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如高职教育管理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管理机制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等现象,一些管理工作没有深入到基层和学生具体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接受程度低,使实际管理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教育问题与中小学教育机制落后的相关性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它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又不是独立的,它的质量好坏是与作为起点的中小学教育密不可分的。由于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传承性,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会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很多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考试和升学等方面的指标来进行的,并没有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高考、中考如同一根指挥棒,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的考评、学生的好坏似乎都与分数及升学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应试教育的结果只是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考试机器,而不是一个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这种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不仅没有完善的实际操作知识和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狭隘。所以要想在高职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必须归根溯源,从基础教育抓起,这样才能真正富有成效。

(二)文化课程负担过重且缺乏实践训练

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大多数中小学的课程表排满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干课程,体育、音乐、劳动技术等课程被严重挤压,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这对日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绝大多数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遇到过高考的挫折,如果在这样一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深造,这些学生会产生迷茫心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定位。这样不仅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更

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甚至形成潜在的社会隐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课程的合理分配,将实践课程的教学规范化,使高职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这些对高职教育来说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三)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为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高职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任务摊派心理,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关注。中小学在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尽管已经开始关注向学生传授多方面知识,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文化轻实践的现象,教学过程仍显死板,一味地为升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同时,过于强制性的校园管理方式又制约了教学方式的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又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导致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机会较少,使得中小学生丧失了职业启蒙的机会。这必然会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以思想解放为突破口,推进中小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近年来,在沿海发达城市出现“用工荒”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办学思想日益深化,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经过多年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与推广。中小学只有积极顺应高职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加强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改革,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单一的文化课教学使课堂缺乏活力,灌输式教学方式也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影响了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

第一,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充分体现每一门学科的价值。当前教育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要严格杜绝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偏科现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首先应作出表率,避免向学生宣传学科优劣的理论。同时还要推行实践教学,组织一些实践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借鉴欧美国家的课堂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作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堂基本是自由开放的。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自由提问和自由发言可以充分满足其想象空间,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回顾环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建立一种有差异的、更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机制。中小学教育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多地采用实践引导的方式,使他们形成一种坚定的爱国主义观念。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类兴趣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过多的强制干预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

尽管中小学教育还没有涉及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鉴于当前愈加紧张的就业压力,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理应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职业启蒙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观念,而且也可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念。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态度,决定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走向和力度。因此,高职教育应该走出重就业指导轻全程职业意识培养的误区,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而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首先要使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充分体会职场实践趣味的一面,而不是让他们一开始就产生一种畏惧感和挫折感。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坚实后盾。

篇(6)

关键词: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装备管理系统

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小学实验室内的教育装备进行账务资料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以手工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加强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杜绝、减少了因管理漏洞造成的教育装备流出带来的危害。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是基于装备管理系统构建而成,主要依靠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从而使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朝着无纸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同时这种技术也促使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与教育信息化接轨,对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中小学实验室传统管理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依旧停留在人工管理状态,其中以教育装备总账、教育装备明细以及报损单等都由手工制作,这种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受到人为因素限制,会导致账目记录存在漏洞、账目潦草混乱以及查询困难等,同时传统的手工记账本在储存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损坏与丢失。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因人为因素会造成漏记,而教育装备出现漏记后对学校年度统计造成很多影响,同时也会出现管理漏洞造成的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流出事件,这对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很多影响,所以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深入执行到中小学教育事业中,这种以手工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要求。实验室教育装备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是中小学实验室管理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过于脱节,而且部分中小学虽然构建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但大部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只是作为形式般的存在,而没有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有效运用到实际中,所以当前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2.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的实践

装备管理系统是为了中小学教育装备数字化管理而设计的,其不仅可以运用到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管理,同时也适用于中小学其他教育装备的管理中,对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是利用网络技术,将中小学实验室数字管理计算机与装备教育管理中心相连接,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端主要功能是实验室教学装备管理与实验教学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实验室教育管理装备信息进行查询,录入与输出实验室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根据中小学实验室管理特点可以将数字化管理分为以下三点:

2.1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装备帐的数字化管理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在不断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而新时期的中小学实验课程也增添很多教学仪器,不同学科的实验课程教学工具有几十种或上百种,而且不同的教学工具在编号、名称、规格以及结存数上都有很大差别,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且准确性得不到保障。现阶段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中运用Microsoft Excel,实现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装备帐的电子账册管理模式,电子账册录入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工具进行分组录入,然后根据学科名称重新命名所属电子账册名称。电子账册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具有储存简单这一特点,同时在相关教学工具信息查询过程中相对更加便捷,而且电子账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备份防止其丢失,在数据修改与数据统计方面相对更为简单便捷,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验室教学用具实时信息进行数据更新,极大的提高了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装备记账的工作效率,也方便实验教师在线查询。

2.2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的数字化管理

教学装备管理是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只有优秀的教学装备管理才保障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所以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教学工具种类建立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中包括教学工具的编号、规格、数量以及存放位置等,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学工具类型统一到一个文件夹中,这样在教学工具使用过程中可以准确查找、更新以及录入数据信息。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的数字化管理中要将教学工具摆放位置特别标注,这样可以在繁多的教学工具目录中快速找到其摆放位置,在查找过程中可以通过输入教学工具名称就可以获取摆放位置,从而减少人工管理中因位置摆放不清楚导致的查找困难,所以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数字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中小学实验课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教学资料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大量的时间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整理,传统的教学资料管理模式整体效率十分低下且准确度有限,所以只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对其进行数字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中小学实验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课程需要制定仪器目录文本,然后通过网络及时聊天工具发送给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以按照试验要求提前准备教学工具,这样可以避免因事件影响导致的实验课程受限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效率与质量。管理人员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用具进行回收,同时也要注意统计教学用具的损耗信息与使用信息,然后在电子计算机上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记录,同时也可以便捷的将实验教学资料统一收集,并在计算机上设置独立的文档存放相关实验教学资料,以备下次不同班级进行教学实验课程时可以再次使用。

结束语:

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对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确保中小学实验课程的效率与质量,对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教育装备损失有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在发展中要注重对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使用,将其有效运用到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这不仅有利于中小学实验教学课程的开展与创新,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竺春阳,任伟平.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设备管理.2008

篇(7)

知识网络化的到来,必将衍生出与时代适宜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势将不断迁变和亚更新。由此,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按最新课程标准来安排设计,时代的变迁促使教育有极大的改观。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空间设置、受地域的束缚弱化了。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因受网络的影响而改变。知识信息的获得丰富了,网络化特有的交互性、平等性和多样化的趋势必多影响固化的教学体制。教学体制、方式、手段等等势必随网路时代的更新不断完善。互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网络化教学的社会发展趋势。

凭借网络化教学,知识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容易使学生从感官上穿越时空到达的特定的社会模拟时代,体验和感悟原有文化成为现实。可以说学生是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汲取知识,由此人文主义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必将在网路时代更显重要。

如何定位中小学人文主义教育呢。这是专家学者们探讨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十一世纪,全球知识信息网络化令中国教育具有不断学习的特点更加明朗化。知识网络化、人文主义思想、中小学教育三者的融洽与否关系着社会的未来与希望。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促使中小学人文主义教育更加重要,亟待不断完善。

首先,人文教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具备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性

人文教育学科同哲学、社会学、文学及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一样,是以人的教育为中心,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品德的提升,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为最终归宿。

由此,作为网络化教育中的主体——学生的人格将得到旷古未有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首当其冲的任务。

基于互动多媒体手段,网络化教学使得各个人文学科涉及到的人物,在学生心中将留下个性鲜明的印象。教学中涉及到的诸多关于特定时期的音乐、服饰、绘画、建筑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将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相互融合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乃至社会的演进变迁,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征诠释,人物个体的复杂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这一切人文教育素材展示都将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更加明朗化。这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网路时代的教育影响力强大功能不言而喻。

其次,网络化时代人文主义教育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促进社会更加健康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时代,如何塑造完美的人格?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到的人文素材人物篇章,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士、侠义忠士等许多古今令人敬仰的人物,犹如夜晚灿烂的群星,生龙活现的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古代的岳飞、文天样,当代的焦裕禄、雷峰、孔繁森等其人性光辉形象感人至深。中小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永恒的道德教育,有意识的展现、不断的熏陶、慢慢地感化,不断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不断的教化,不断的完善学生的人格。明白是非判断,隐化了强制的外在教育,让教师与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养成与完善。

再次,网络化时代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明辨思维能力,诚信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尤为明显

在二十一世纪初,在这个网络化信息时代,人文主义教育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诚信原则尤为重要。紧跟时代步伐,能力的培养不可缺失,但是诚信的培养更加突出。在人文教育教学中,即重视学生的理解与明辨思维,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兼顾诚信的培养,这体现了网络化时代的人文教育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突出作用。

第三,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的中小学人文教育更加突出情感、价值观与世界进步国家想融洽

中小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定位于是人格教育与道德提升,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受教育者与世界进步国家人文主义教育相适宜。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会议,世界各国定位基础教育的使命时.着重提出为最终实现真正的世界公民的目标而努力。

由此我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必须深思的几个问题:

l、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定位;

2、强调认知学习,更要强调情感和行为的教有定位;

3、学做世界公民,与世界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定位。

以上三点说明,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定位倾向地位尤为重要,这关系着整个国家乃至世界人类的教育。

第四,二十一世纪网络化时代,中小学教育意识形态的倾向定位不同凡响,须科学分析定位

世界有众多不同的国家,各国之间依然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存在着历史上的众多差异。如何在人文主义教育学科定位分析呢?这需要借助于网络科学手段辨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