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配电自动化论文

配电自动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6:0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配电自动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配电自动化论文

篇(1)

1.1莆田市各供电分区现状莆田有地(市)级供电企业1个,即莆田供电公司,县级供电企业2个:仙游县供电公司和湄洲岛供电公司,均为直供直管。根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中以负荷密度的分区原则,将莆田市各供电片区分为三类。B类:市中心区,包括凤凰山、霞林、龙桥、拱辰、镇海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C类:除市中心区以外市辖区及仙游县城关(鲤城街道)、湄洲岛;D类:仙游县城关以外区域。

1.210kV通信接入网现状莆田供电公司尚未全面启动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仅在2013年开展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目前,仅在10条线路上安装了137个故障指示器,自动化覆盖区域为9.02km2,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为3.50%,其中,配电终端三遥比例为0、二遥终端比例为0,一遥终端比例为100%。配电网通信光缆方面,仅2009年试点建设丰美开闭所自动化项目,布放六城门交接箱-城厢变2条3km24芯普通光缆,梅园路4#开闭所-丰美开闭所1条1.28km24芯普通光缆,站房无安装终端设备,同时配电自动化主站未建成,配电自动化通信网未开始运行。

2莆田地区电网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完善的中压一次配电网络是配电网自动化发挥作用的关键基础,如果配电一次网架建设不到位,是无法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最大的效益的。不能过分夸大配电自动化的作用,尤其是配电网架优化没有达到合理的程度时,配电网自动化对提高可靠性是相当有限的。所以,目前莆田供电公司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初期的工作重点应在于一次网络的优化,在优化中统筹考虑配电自动化的问题。目前莆田供电公司未开展配电通信网通信规划,同时配电通信网没有作为项目来看待,未与一次项目同步建设。各相关部门相互沟通配合有待加强,使通信规划形成上下衔接、协调一致,形成横向沟通、纵向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配用电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应用系统、终端用户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造成相配套的通信网络难以实施规范统一的专业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清晰,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确立统一有效、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实现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全面的标准化体系。配电通信网规划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部门未配置配电通信网相关规划人员,规划队伍专业能力较薄弱。同时,通信网络自身的运行安全性、经济性还不能获得很好的保证。伴随着电网的建设,通信网络日益庞大和复杂,采取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态度做好人员结构的调整,充实配电通信专业运行维护人员,进而获得必要的人员储备将是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

3对莆田地区电网配置的自动化建设方案

3.1配网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基于对各配电终端信息的采集,实现对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计算和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对配电网的科学管理。配电自动化是在能够完成对配电网运行工况的日常监视情况下,具备对配电网络发生故障时的快速反应,即当配电线路的某一区段发生故障时,配电系统具备自动隔离故障区段,自动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能力,从而达到缩小停电范围和减少用户的停电时间,提高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目的。通过实施线路分段原则,缩小个别用户或线路故障带来的整体停电,通过合理的线路分段数量和设置合理分段点,使用户享有尽可能高的供电可靠性。

3.2莆田地区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2014~2015年,拟在B、C、D类区域同步开展配电自动化建设,提高莆田地区配电自动化水平,同时积累配电自动化建设及运用经验。2013年莆田地区B类供电区域供电可靠性为99.973%,供电覆盖面积为59km2,涉及线路71条,2014年选取其中13条开展“三遥”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汇聚点设在110kV城东变),同年在B类区域12条新出线路同步敷设光缆线路按“三遥”配置。2015年在B类区域2条新出线路同步敷设光缆线路按“三遥”配置配电终端采用“三遥”模式。2017~2018年结合新建电源点110kV中心变的投运及网架优化改造,在网架逐步成熟的同时开始逐步开展配电自动化“三遥”建设。通信方式为光纤通信方式,通信平台为工业以太网。汇聚点通过光纤骨干网将信息传回主站,主站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运行信息,判断系统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在其他B类区域及C类区域开展“二遥”配电自动化建设,通过半自动方式实现馈线自动化,通信方式为无线公网,配电主站采集故障信息,对故障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故障定位后,通过遥控或人工实现故障处理的方式。

(1)仙游县供电公司:依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标准,仙游县供电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C供电区和D供电区;其中,C供电面积为22.8km2,全社会用电量44592kWh,全社会最大负荷83.1MW,负荷密度为3.64MW/km2,用户总数9.24万户;其中,D供电面积为627.01km2,全社会用电量124221kWh,全社会最大负荷208MW,负荷密度为0.33MW/km2,用户总数26.19万户。10kV电网均为架空线路,其中,架空网结构以单辐射、单联络接线方式为主,单辐射占比49.38%,单联络占比33.33%,鲤城街道主要以多分段两联络为主,乡镇供区以单辐射为主。10kV公用线路平均最大负载率为86.32%,线路最大负载率多集中在60%~80%之间,10kV配变平均负载率为32.68%,线路平均单条线路配变装接容量9.77MVA/条,>12MVA线路条数15条,大于15~40km线路13回。10kV网架存在负载率偏高,转供能力低,供电能力薄弱等问题。结合莆田配电网网架发展情况及《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形成了以下规划思路:现阶段,仙游C、D类区域配电网规划重点在于配电网网架的改造和电源点建设上,配电网自动化宜采取“二遥”与“一遥”相结合的建设思路,通过半自动方式实现馈线自动化,通信方式为无线公网,配电主站采集故障信息,完成故障定位后,通过遥控或人工实现故障处理的方式。

(2)湄洲岛供电公司:湄洲岛由湄洲岛供电有限公司供电,为C类供电区域,供电面积约6km2,用户数约1.1万户,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约2510万kWh,全社会最大负荷7.5MW,负荷密度为1.25MW/km2,湄洲岛作为国家旅游局“AAAA”风景区、海神妈祖的故乡,构筑安全、可靠、经济的配电网,对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湄洲岛上没有电源点,目前仅靠110kV忠门变到岛上的2回10kV单联络线路供电,从110kV忠门变到岛上开闭所线路已经达到8.67km,造成岛上10kV线路偏长,末端电压偏低。2015年结合110kV湄洲变的建设同步开展“三遥”配电自动化建设,通信方式为光纤通信方式,通信平台为工业以太网。由配电主站通过快速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运行信息,判断系统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4结论

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

以实际地理位置为背景的电力设备分布图,不仅能在设备管理上为用户增加设备空间位置的信息,而且通过实时信息能准确地反映配电网的实时工作状况。因此,GIS已成为配电网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数据组织

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空间位置为参考的数据,地图是空间数据的一种表达方式,空间位置通常是用空间实体与某中参数坐标系统的关系来表达。

各种地理空间实体,如居民区、街道、市政管线、电话亭、电力线路等,在计算机中的表达一般抽象为点、线、面这3种最基本的实体,任何空间实体都可以用点、线、面,再加上说明和记号来表示。

这种空间数据的组织能满足配电网自动化的要求,根据实际地理位置布置设备、线路,展示配电网的实际分布,采用层的概念组织图形和管理基础数据,自由分层,层次之间又可以灵活的自由组合。

与空间图形数据对应的还有属性数据,既对图形相关要素的描述信息,如配电线路的长度、电缆型号、线路编号、额定电流、配变型号、编号、名称、安装位置、投运时间、检修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这些属性数据的用途为结合图形进行档案资料的查询提供具体信息。对已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中录入和使用的部分属性数据,可通过共享途径直接获取,末录入的则必须在GIS中进行录入和编辑。

属性数据可存于任何关系型数据库中,如:SQLSERVER,SYBASE,ORACLE等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能管理具有地理属性的空间数据,所以大多以文件形式存储。从数据的多用户、访问安全性以及数据操作的高效性来讲,这种储存形式力不从心。各大GIS公司相继推出这类产品。如:ESRI公司的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通过SDE把地理空间数据加到商业关系型数据库:MAPINFO公司的SPATIALWARE上,可以将地理数据存储到RDBMS中,ORACLE81SPATIAL使得ORACLE81数据库具有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

二、配电网GIS的建立

目前开发配电网GIS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把GIS作为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基础平台,另一种是把GIS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与SCADA等其他系统共同完成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功能。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案比较可行。原因是目前大部分地区SCADA系统的功能已经完成,并且投入运行,作为新增加的GIS只要通过数据库的关联,就能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又能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独立性,使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增强。同时减少了开发GIS子系统的工作量,免去了资金的重复投入。

三、配电网自动化中GIS实现的功能及其特点

GIS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可以分为离线和在线两个方面。

3.1离线应用方面主要包括:

A.图形的操作:在以地理图为背景的配电网分布图上,可以分层显示变电站、线路、变压器、开关到电杆以及到用户的地理位置。由于这些图形均为矢量图,可完成无级放大、缩小和漫游,并且地理的比例尺及视野可以任意设定。

B:空间数据测量:测量两点、多点之间的距离和任意定义区域的面积。通过鼠标定位,既可得出该点的坐标,可完成配电线长度的测量,也可以统计供电区域的面积。

C:设备档案管理:管理所有的配电系统设备档案和用户档案,根据要求进行各种查询统计。主要根据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系,进行双项查询。条件查询(从数据库查询图形,按设备的属性数据库查找设备地理位置,对典型设备可以进行查询、显示、列表、统计)和空间查询(从图形查询属性数据,在图形上对任意设备进行定点查询和多边形小区查询,并且显示、列表和统计)

D:设备检修管理:根据检修管理指标,自动地进行校核,自动列出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提醒工作人员安排设备检修工作,并提出设备检修计划。

E:用户报装辅助决策:通过直接在地图上部设报装用户位置,系统根据报装容量,电流强度等自动的搜索设定范围内(范围值可以在界面上灵活设置)满足要求的变压器,选择不同的变压器系统自动在图上画出最佳的架设路径,并给出具体的长度。

F:开操作票:把开操作票的任务放在GIS界面上完成,直观、简单地在地图上用鼠标电击选取操作对象,就能把操作对象的名称及其当前状态填入相应的操作票表单中,再在标准动作库及术语库中选择操作目标结果,就能方便、准确地开操作票。

G:模拟操作:可以做计划内停电检修前的预演。分为拉开关、停线段、停馈线等不同方式,根据不同的操作自动搜寻停电范围,预演操作结果,确认后打印停电通知单。

3.2在线应用

在线方面应用主要包括:

A:反映配电网的运行状况:读取SCADA系统实时状态量,通过网络拓扑着色,反映配电网实时运行状况。对于模拟量,通过动态图层进行数据的动态更新,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对于事故,推出报警画面(含地理信息),显示故障停电的线路及停电区域,做出事故记录。

B:在线操作:在地理接线图上可直接对开关进行遥控,对设备进行各种挂牌和解牌操作。

C:负荷管理:根据地图上负荷控制点的位置,结合独立运行的负荷监控实时系统,以用户的负荷控制终端的基本数据为数据,实现各种查询和分析功能,用图表方式显示结果。根据负荷点的地理分布及其各种实测数据,进行区域负荷密度分析,制定负荷专题图,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辅助电网规划。

D:停电管理:他是配网自动化中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打来的故障投诉电话弥补配电自动化信息采集的不足,根据用户停电投诉电话中故障地点的数量和位置,进行故障定位,确定隔离程序;并且分析故障停电的范围,排除可能的故障点顺序。根据维修队伍的当前位置,给出到达故障地点的最佳调度路径,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并隔离故障点,恢复供电。

E:与用户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接口:远方抄表与自动记费系统向GIS传送用户地址、用户的名称以及用电负荷等信息,GIS可以显示抄表区域和区域的负荷情况,使数据更加直观。

四、系统的开发

应根据GIS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功能进行模块划分,由于GIS数据量大,维护工作比一般管理系统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另一面,根据供电企业部门的职能划分,对GIS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对建立整个配网GIS来说,根据功能大致可分为3个自系统。

A:系统编辑,系统自维护,主要完成配电网图形的编辑和数据库的维护。

B:实时运行子系统,能够对配电设备进行各种操作,并实时反映操作结果。

C:浏览,查询子系统,查看当前电网状况,完成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

随着平台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GIS的应用越来越来深入,广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工程设计;安全供电;节能降耗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能源的短缺越来越引起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其中,电力能源的耗费和电力设计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在追求智能楼宇、博物馆建筑、住宅楼和校园建筑的舒适、安逸、安全和人性化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电气自动化工程的节能设计,既要做到合理、达到用户使用需求,又要兼顾到节能设计。

一、电气工程设计原则

1、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

在做水库工程电气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适用性,就是要能为水工设备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动力:为在水库建筑物内创造良好的人工环境提供必要的能源;应该满足用电设备对于负荷容量、电能质量与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应能保证电气设备对于控制方式的要求,从而使电气设备的使用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供电系统高效、灵活、稳定、易控、多样、便捷、畅通。其次考虑的是安全性,电气线路应有足够的绝缘距离、绝缘强度、负荷能力、热稳定与动稳定的裕度;确保供电、配电与用电设各的安全运行:有可靠的防雷装置:防雷击技术措施;在水库特殊功能的场合下还应有防静电、防浪涌的技术措施;按水利建筑物的重要性与火灾潜在危险程度设置相应必要的技术措施。在满足水库电气工程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

2、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电能的直接或间接损耗

在满足水工建筑物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建设投资,最大限度的减少电能与各种资源的消耗。选用节能设备、均衡负荷、补偿无功、减少线路损耗、降低运行与维护费用,提高电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电能的间接或直接损耗。

3、合理调整负荷,选取合理的设计系数,提高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在满足水工建筑物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设计时尽可能提高电能质量、合理调整负荷、选取合理的设计系数、在特殊用电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节能措施,提高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节约电能。

二、供电节能技术

1、减少电能传输的损耗

电路线路上必然会存在电阻,因此只要有电流通过线路就会产生有功功率能耗,对于这样一种形式的能量损失,我们就需要根据其能耗的机理来进行设计处理,考虑到线路上的电流是不允许改变的,因此就只能够在线路的电阻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在不影响线路正常运行的状况下减小线路上的电阻,就能够有效的起到节能的作用。我们更进一步的来探讨,与线路电阻有关的是线路自身的电导、线路截面和线路的长度,相应的节能方式也就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选用电导率比较小的金属材质来作为线路的输电导线;二是尽可能的减少线路的长度,这一点可以通过线路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来实现;三是适当的增大导线截面的面积。

2、变压器的节能设计

变压器是电力自动化工程中的重要设备,承担着转换电压、电流和功率的重要作用。变压器是耗能的大户,当变压器处于空载运行状态时,低压系统的能源损耗绝大部分是变压器自身的运行损耗。因此,变压器的节能设计是否合理是整个电力工程节能设计的关键环节。通常,变压器的节能设计要从下面几个环节来考虑:

(1)减少变压器的型材损耗。例如,变压器用的硅钢片、钢材、铜线和绝缘材料、绝缘子和变压器油等都是正常变压器所构成所必备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设计选择如果不合理,要消耗供电系统的大量电能,若是本着厉行节约的理念,在满足变压器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周密合理地选择材料和运行介质,可为电力工程间接地节约施工成本和节约电能。

(2)为降低变压器的电能损耗,配电线路和配电柜,应尽量选择铜材并且采用换位导线措施,基于降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考虑,应降低磁密并应尽量的选取冷轧用的高质硅钢片,在满足设备运行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薄的硅钢片,达到节能的目的。

(3)选用节能方式的变压器。目前,S11和S10都是为节能的设计要求而“量身打造”这种变压器不仅继承了原有变压器的优点,还具有高效的节能特性,从生产长期运行来看,节能效果比较显著,可作为节能设计的首选变压器。同时,设计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变压器接线方式,合理的接线方式对节能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同时,在变压器的生产运行期间,不应让变压器长期过载运行,使得变压器处于超温运行状态,这样不仅加速变压器的老化,同时也增加了变压器的电能损耗。

(4)在工厂车间或大型智能楼宇,由于生产负荷率很大,变压器按设计规范要求通常都放置在电力负荷的中心位置,尽量地与冰冻机、空压机、大型引风机、离心机等大的生产负荷放置在一起,这样便于生产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现场电缆的长度、减少输配电线路的事故率,降低线路的电压降和电能的损失,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功率因数和电能的质量。具体的放置位置要根据生产现场工艺设备的分布和实际情况来布局。对于大型的智能高层建筑,为了经济考虑,应尽量放地下层,因为智能高层用电量大的电气设备多数在低层。

3、供配电系统的设计

通过供配电系统的合理设计来实现节能无疑是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一是尽可能的减少配电的级别,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供配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二是要要结合实际的用电状况来对供配电的状况进行确定,尽可能的保证变压器处于负荷的中心位置,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供电半径,从而实现电力节能,并且,这样一种节能方式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供电的质量。

4、照明节能

在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中,还可以通过照明节能来实现,具体来说同样是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直接利用高效光源,传统的白炽灯虽然简单便宜,但是其发光的效率比较低;另一种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光,这就需要对构筑物的门窗进行扩大,或者是对建筑物或者是构筑物选择一个较好的朝向。

结束语:

电气系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而对于电气自动化中的节能技术而占也正处于发展阶段。现在的节能技术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而今后研究的节能技术将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现在要做好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则应该从导线的选择到最后安装的完成都应该做到最好,并且还要让节能技术在电气系统中发挥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江,浅析220 kV变电电气自动化[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0(26)

[2]刘沫然,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分析[期刊论文]-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4)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技术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1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配电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配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形进行信息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及其设备正常运行及事故状态下的监测、保护、控制、用电和配电管理的现代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测量和运行操作的一种自动化系统。

10kV馈线自动化系统:完成10kV馈电线路的监测、控制、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

配电管理系统:是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及通信等技术,并在GIS平台支持下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监视、管理和控制。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配电网运行管理、用户管理和控制、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

用户自动化系统:用户自动化即需求侧管理,主要包括负荷管理、用电管理、需方发电管理等。

2 配电自动化系统现状分析

2.1 配电自动化技术现状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于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的配电自动化阶段,主要设备为重合器和分段器等,不需要建设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故障时通过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实现故障隔离和健全区域恢复供电。这一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局限在自动重合器和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自动化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①仅在故障时起作用,正常运行时不能起监控作用,不能优化运行方式;②调整运行方式后,需要到现场修改定值;③恢复健全区域供电时,无法采取安全和最佳措施;④隔离故障时需要经过多次重合,对设备冲击很大。这些系统目前仍大量应用。

第二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基于通信网络、馈线终端单元和后台计算机网络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也能起到监视配电网运行状况和遥控改变运行方式的作用,故障时能及时察觉。并由调度员通过遥控隔离故障区域和恢复健全区域供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第三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它在第二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控制功能。形成了集配电网SCADA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需方管理(DSM)、调度员仿真调度、故障呼叫服务系统和工作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形成了集变电所自动化、馈线分段开关测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抄表等系统于一体的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功能多达140余种。现阶段的配电自动化以此为目标建设和完善。

2.2 配电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

高度可靠和快速反应的变电站、馈线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为了保障终端用户的供电可靠性,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故障、隔离及恢复故障,而且要求加大对自动化系统的投资,增加快速、可靠的开关及控制装置,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同时,因配电网故障必须中断部分负荷供电时,应能快速自动识别重要用户,优先保障其供电。

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竞争需要,SCADA(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应该是强大的,特别是对重要用户的监控更应该作到准确、可靠、灵敏。否则会给配电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对用户的真接停电和造成社会影响的间接损失。 转贴于

实现SCADA与GIS(配电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达到SCADA和GIS数据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界面;体化,实现从GIS中自动提取SCADA需要的网络结构和属性数据及由SCADA系统向GIS提供配电实时运行数据。

采用可扩展综合型的配电自动化终端(CDAU)。为满足电力市场对电能质量的监测及实时电价信息的要求,实现综合信息的采集及控制,尽可能减少现场终端的数量及降低系的复杂性,应考虑采用可扩展功能的综合型配电自动化终端。该终端除了具有通常的功能外,还具有电能质量监测、实时电价信息、故障录波及部分仪表功能。

3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展望

3.1 现代配电自动化系统

采用分层集结策略大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分四个层,第一层为现场设备层。主要由馈线终端单元(FTU)、配变终端单元(TYU)、远动终端单元(RTU)和电量集抄器等构成,统称为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第二层为区域集结层。以110kV变电站或重要配电开闭所为中心,将配电网划分成若干区域,在各区域中心设置配电子站,又称“区域工作站”,用于集结所在区域内大量分散的配电终端设备,如馈线终端单元(Fru)、配变终端单元(TI’U)和电量采集器。第三层为配电自动化子控制中心层。建设在城市的区域供电分局,一般配备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中档配电自动化后台系统。往往还包括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需方管理和客户呼叫服务系统等功能。用于管理供电分局范围内的配电网。第四层为配电自动化总控制中心层。建设在城市的供电局,一般配备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高档配电自动化后台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用于管理整个城市范围内的配电网。中小型城市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只有前三层设备,不需要第四层。

3.2 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是发展趋势

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众多的设备和子系统,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这就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全面解决的方案,走系统集成之路,使得各种应用之间可共享投资和运行费用,最大限度保护用户原有的投资。

在馈线自动化方面,现有馈线终端设备不仅具有常规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且还集成了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检测和电能质量的一些参数的检测功能,甚至集成了断路器的监视功能,且有进一步与断路器相结合,机电一体化,发展成为智能化开关的趋势。显著地降低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综合成本,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电压无功控制方面,国内已经提出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无功预测和优化决策相结合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策略,该策略以无功变化趋势为指导,充分发挥了电容器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在无功基本平衡和保证电压合格的前提下,使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次数降至最小,消除了盲目调节,降低了变压器故障几率和减少了维护量。

3.3 配电自动化新技术

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对低压配电网,由于终端设备数量非常多,采用光纤通信无论从成本或可行性看均不现实,为实现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实时电价信息及远程读表功能,研究具有较高可靠性和通信速率的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不仅可作为实现上述功能的通信手段,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其他的综合通信月盼。

用户电力技术。用户电力技术是将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机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运用于中、低压配、用电系统,以减少谐波畸变,消除电压波动和闪变、各相电压的不对称和供电的短时中断,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新型综合技术。用户电力技术独立工作时可满足特殊负荷对供电量的严格要求,与配网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时,将实现无瞬时停电、实时控制的柔性化配电、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更高层次的要求。

智能分布式FA。在该体系中,将要研究建立智能体(agent)与区域协调器的协调机制。为了考虑全网的运行方式以及拓扑结构的变化影响,需要研究在配单自动化主站建立协调服务器,通过定义智能体之间的通信与规范构成完整的智能分布式FA实现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军.浅谈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发展,2008年2期.

[2]谢华.配电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水利科技,2007年1期.

篇(5)

关键词:海洋石油;电气安全;现状与未来;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海洋石油电气技术的发展概况

(一)石油电气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海洋石油工程电气技术的发展是与船舶电气技术密不可分。上个世界初,商船就已经开始应用直流电驱动技术照明了,近半个世纪,商船大都采用十六系统供电。随着电网负载不断增长,为了满足驱动力的需求,电压必须相高压方向发展。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发电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船舶陆续转向交流系统的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海洋运输业向大型化、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其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六十年代起,自动化技术显著提高,这样严重影响着海洋石油电气工程的发展,使得海洋石油电气工程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二)海洋石油电气国内外概况。海洋石油的开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海洋地址取芯勘探,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打生产油井,石油采集与运输。能够利用到海上钻井平台的步骤是海洋地质取芯和打生产井,平台上装通讯、导航、钻井和安全救援等海上油气勘探开所必须的设备。世界第一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1949年建造的。1968年德国与意大利共同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就安装有交流-直流电动钻机,在海洋石油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借助船舶自动化技术,石油工程电气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石油电气技术发展也很快,所有平台都采用交流-直流电动钻机,海洋开发平台已经采用遥控、遥测、遥讯等集成技术。申述半潜式平台的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海洋石油电气化技术水平,是我国逐渐跻身于世界深水领域的先进水平。

二、海洋平台电气施工

海洋平台电气工程操作的第一步是电气施工部分,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海洋石油电气的安全可靠性和运行维修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施工质量的好坏来决定。在电气施工中,电缆通道的选择、电气设备的预设位置和电缆的敷设这三方面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才可以避免失误的产生,以便更好的完成海洋电气平台的施工。

(一)电缆通道的选取。要想确定电缆通道,首先要明确主干电缆的走向,必须远离油管线及热源,比如水蒸气管线、发电机排烟管、电阻器及燃油管线等。电缆也要避免与热管线交叉,或者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要考虑电缆桥架的分层布置:电力、通信电缆要分层开来敷设,高压电力电缆与低压电力电缆分层开来敷设等等。还有机电需要注意:高压电缆远离起居室;不相关的电力电缆避开通信室;主电源电缆与应急电源电缆的走向不同,要分开敷设;根据不同情况,电缆束外壁-电缆筒或者电缆框的选择也不同,有防水防爆要求时选用电缆筒,其他情况选用电缆框保护即可。

(二)电气设备预设位置的布置。电气设备由室内与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内部分由配电室和主控室设备组成,也是电气设备布置时设计的重点部分。为了满足施工标准,又方便操作和维修,一定要合理布置配电盘柜及配电箱。不能有油管、水管及蒸汽管等可能泄露的管线或者容器存在配电室和主控室周围。此外,也要重点考虑室外危险区内电气设备的布置,不允许布置电气设备也不允许敷设电缆,如果必须要安装,那么所选用的电气设备的防爆等级必须在所在危险区的防爆要求范围之内。

(三)电缆敷设注意事项。敷设电缆时,安装电缆桥架,割焊电缆筒和电缆框,必须要符合电缆的走向。安装电缆桥架时,要求规格、型号要符合施工图纸规范。在割焊电缆筒和电缆框时,不能损伤构造,位置和型号也要合适,为了防水、防爆,不可用电缆框替代电缆筒。在操作舱室顶壁的作业时,特别是电焊、气割舱室顶壁的工作时,如焊接桥架、导线板、电缆筒和电缆框等,必须保护好配电盘、集控台、变压器等已完成安装的设备。要想进行电缆的敷设、电力电缆、主电源电缆、高压电缆与低压电缆的分层敷设,必须保证主电缆通道上所有需要动用电焊、气割的工作都基本完成,且小设备也基本安装完毕。还要区分电力电缆和仪表通信电缆两者接地要求的不同。

三、海洋石油电气系统发展现状

海洋石油电气配电自动化系统是指应用自动化技术,使电网企业能够控制远方,及时观察、协调和控制配电设备系统。配电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一、通过开关设备与断路器保护相配合,依靠开关来去除故障。二、通信和和控制系统,是电网自动化发展飞跃的基础,不仅实现了对配电网的远程遥控,还可以通过通讯网络实时呈现配电网的状态参数。三、实现了全网的多功能监控,是真正意义上的配电自动化,集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馈线自动化、用户管理、配电运行管理、故障分析等功能于一身。与陆地配电自动化相比,海洋石油电气系统面临更多的技术难题,而且配电自动化技术起步较晚。首先,要想解决跨海供电的问题,为了实现电气联系需要敷设海底电缆,海底电缆分支多,线路较短,配电网在继电保护的上下级配合和故障诊断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难度。其次,海上空间狭小,海洋石油生产系统的电气设备众多,类型庞杂,各个电气设备之间距离较短,给配电网的管理和参数采集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此外,大部分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都长期工作于海上,依靠系统主电源来支持石油生产,如何有效解决配电自动化的通讯问题,建立安全、稳定的参数采集和通讯网络,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很多问题给海洋石油电气工程的相关工作带来很大阻碍,急需进行深刻的技术革命,来使海洋石油电气工程相对简单化和高效化。

四、海洋石油电气系统前景展望

伴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进程的不断深入,电力系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智能变电站不断兴建,计算机信息技术、光技术、智能技术融进了电网,对电网各个环节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网正在朝着智能、绿色的方向不断发展。对海洋石油电气系统来说,随着光纤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遥感和遥测技术、电力系统进行着自动化的变革,更多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将应用于海洋石油电气系统,用来解决目前面临的跨海供电问题,针对电气设备众多和通讯设备不稳定性等问题也起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作用,海洋石油电气系统将更加安全、绿色,配电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由于海洋石油开采平台电气设备工作的环境恶劣,配电安全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越来越倡导数字动画设计有更高要求的当今社会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光技术、智能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投入,结合本文海上石油平台的电气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海洋石油电气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分析,对我国海洋石油电气平台的建设有着高瞻远瞩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亮,冷鸿震,王树达,安晓龙 . 浅谈海洋石油平台防爆电气设计 [J]. 科技信息, 2011(09)

[2]张龙 海洋石油平台电气安全问题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24)

篇(6)

关键词:输配电系统,电能损耗,输配电损耗,损耗分配

 

节能减排是我们国家的国策,各行各业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降低电能损耗是电力部门的重要的工作,也是重要的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配电网主要电能损耗设备的电能损耗计算,阐述了如何降低配电网的电能损耗。

1.电能损耗的计算

配电网的电能损耗主要包括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两部分。对供配电系统电能损耗的理论计算是降低电能损耗、加强电能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计算能够对降低电能损

耗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1.1输电线路电能损耗

电力线路的运行状况和线路的电能损耗随时间而变化,如一年内某一条线路的电能损耗,即是若干更短时间段内电能损耗的总和,由电能损耗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线路的电能损耗与输电线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平方、线路电阻成正比关系,与输电电压的平方成反比关系。

1.2变压器电能损耗

在电力传输过程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都造成功率损耗,因此,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也包括有功损耗和无功损耗两部分。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负载损耗、空载电流百分比、阻抗电压百分比成正比,与功率因数的平方成正比。

2.输配电损耗分配方法

输电网损耗的分配,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免费论文。已有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比例分配法,思想简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将输电网损耗按节点发电或负荷有功大小成正比分配。没有考虑发电和负荷在电网中的相对位置,没有考虑无功对损耗的祸合影响和交易间的相互作用,要人为指定分配给发电方和负荷方损耗的比例。

2.2 MW-MileMethod(简称MWM法)

它基于DC潮流求各交易引起的线路功率,按与被传输功率的大小和路径长度的乘积成正比分配电网损耗。它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比例分配法无法计及电网结构的缺陷。因此,没有考虑无功潮流对损耗的影响,也没有考虑交易之间的祸合作用。

2.3 微增损耗法(Incremental TransmissionLoss Meth-ods,简称ITL法)

由于ITL在电力系统经济运行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因此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其中基于最终潮流解的ITL以边际微增系数)求得的损耗分配结果通常会导致收益盈余口,因此需要做规范化处理以确保收支平衡,同时这种分配方法不具有唯一性。基于ITL积分给出了将损耗分配给Pool中的发电和负荷方的方法,采用分散平衡节点来消除计算结果对平衡节点的依赖性,但需要人为指定负荷分配系数与损耗供给系数,当损耗同时分配给Poof中的发电机和负荷时还需要指定两者的分配比例。

2.4功率分解法(Power DecompositionMethods,简称PD法)

基于电网总损耗表达式或支路总损耗表达式,结合阻抗或导纳矩阵方程(即按电路定理所得的方程)进行推导,以求取以交易有功或发电有功或负荷有功为变量的损耗分解表达式。注入功率着手分解有功注入,得到了有功注入的总和(总损耗)与节点阻抗矩阵及节点注入电流的关系,从而得到将各节点注入功率分解为损耗和负荷的两个分量,数学上这种分解是不唯一的。配电网损耗分配方法原则上与输电网损耗分配方法相似,但配电网有它的特殊性,对配电网损耗分配的研究,目前国内国际研究较少。归结起来,现有损耗分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1.分配比例问题。上面各种方法不能将输电损耗同时、自然地分配给电网中的所有电源和负荷,都必须指定电源和负荷的网损分配比例,难以适应含有Pool.和Bliateral交易的任意复杂的电力市场模式。2.基于电路方程推导的方法对平衡节点的选取具有依赖性,且平衡机不分配损耗;它们缺乏经济学意义。3.反向潮流与分配负损耗问题。在电力系统输电网络中,市场中的任何一个交易都会产生损耗,但在某些情况下,某交易的存在实际上却减少了系统总的输电损耗,原因是这一交易在系统中某些线路上所引起的潮流与这些线路的主导潮流的方向相反。反向潮流是电力系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交易的最终输电损耗分配结果中应当反映引起反向潮流的作用。免费论文。是否真实地反应交易提供反向潮流的情况是评价输电损耗分配方法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反向潮流的存在,损耗分配结果就有可能出现负值的情况,究竟是否应该给引起反向潮流的交易分配负损耗没有明确的说法。

3.减少网络电能损耗措施

减少电能损耗,就是减少线路和变压器中的电能损耗,具体措施如下:1.使无功功率合理分布,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传输,会使功率和电能的损耗都增加,导致电压下降,因此应在受电区域装设一定数量的无功功率补偿设备。目前有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无功功率计算来实现无功功率经济调度和随机补偿的,应用比较普遍。2.合理选用电力变压器和使之经济运行,电力变压器的容量不得过大。免费论文。否则,变压器空载或轻载运行,会消耗较大的无功功率。而这些无功功率是由电力系统供给的,既增加了初次投资,也使功率因数降低,电网损耗增加,因此必须合理选用电力变压器的容量。选择的原则是:(1)既要考虑变压器的额定容量足以满足全部用电负荷的需要,又不使变压器长期过载运行,同时在能耗最小的情况下使变压器经济运行。因此,变压器的容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装有两台和两台以上变压器的变、配电所,应考虑有一台变压器发生故障时,其余变压器能满足一、二级负荷的需要;(2)选用的变压器,其容量等级应尽量少,以达到运行灵活、维修方便和减少变压器台数的目的;(3)变压器的经常负荷以大于其额定容量的60%为宜。3.减少电压变换次数每进行一次变压,大致要消耗1%~2%的有功功率,所以应尽量减少变压次数。4.合理布设线路,在输、配电线路的布局方面,应避免对负荷重复或迂回曲折布线,以减少线路中的电能损耗,变压器应尽量放在负荷中心。

4.结语

输、配电损耗分配是电力市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降低电能损耗也就是节约了电能,既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贡献,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电能损耗不但是电力部门的一项工作,也成为部分拥有自己配电网络的各行业的当务之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必须坚持降低电能损耗。不断采用新技术,利用配网自动化,数据无线远传等先进技术,提高配电网降低电能损耗的管理水平,争创企业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戴彦,倪以信,文福拴,韩祯祥. 基于潮流组成分析及成本分摊的无功功率电价[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0, (18) .

[2] 余志伟,谢志棠,钟志勇,黄耀光,钟德成,赵学顺. 多区域电力联营体运行下的输电成本分配[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2, (06) .

篇(7)

关键词:铁路;供电;配电自动化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of railway power supply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witch rail, to the power supply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Key words: railway; power supply;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铁路供电系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牵引供电系统,其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为行车动力提供电源;二是配电供电系统,其的工作目标是保证铁路运输过程中的照明、供水等配套设施的正常运行。这两者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行的质量,作为铁路运行中的一级负荷,如何保证其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现阶段各铁路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铁路供电系统中的配电自动化实施,旨在通过配电自动化的应用提高铁路供电的质量。

一、铁路供电系统中应用配电自动化的必要性

铁路供电是通过变电站进行电压转换,将110kV电压变换成27.5kV电压,并将其输送到铁路电力部门,为运行中的车辆提供电能。供电系统的相关设施包括变电配电设施、铁路沿线的接触网以及其他供电服务设施,在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如果供电设备出现异常,会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的流畅性以及安全性,给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以及经济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在铁路供电系统中应用配电自动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以及社会利益。

在传统的铁路配电中,为保证铁路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人工处理各类与供电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图表整理等。除此之外,还要求供电系统工作人员及时掌握供电系统的运行情况,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及时对其故障原因、处理措施、铁路调度作出反应。在我国当前的铁路运行环境下,在铁路供电系统中实行人工配电管理具有较大的难度,对其的工作强度、工作准确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工作效率较低,质量较差,所以,在供电系统中实现配电自动化对提高我国铁路的运行安全性与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铁路供电系统的特点

铁路供电系统相较于其他供电系统来说,具有不可中断性的特殊要求,所以,铁路供电系统的运行具有自身的特点。

1、要求电压较低

铁路供电系统在电力系统的整体中,处于末端地位,其供电配置直接面对铁路运行或服务等终端设施。因此,铁路供电系统中的配电所大多数为低压配电所,如10kV或35kV的配电变电所等。但是,部分铁路供电系统中也存在较高压配电所,其的设置条件一般根据铁路运行地的电力系统或输送要求、负荷量等进行设置。由于铁路运行对供电系统的要求具有统一的标准性,所以铁路系统的配电所一般具有功能一致性,结构较为单一。根据这一特点,在铁路供电系统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之中,可以对配电变电所进行标准化的配置。

2、供电连接线形式单一

铁路供电系统的接线形式单一,具有易操作性,连接线路图同铁路的实际走向基本相同,线路中转站以及配电所、变电所的设置较为平均,并且各配电变电中转站之间具有相互连接的线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连接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只供自动闭塞信号符合的自闭线,其属于一级负荷;二是符合对象较为广泛的贯通性,其主要提供铁路沿线各部门以及服务设施的电力,属于二级、三级负荷。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中,连接线两者都有或为两者之一,以实现相邻线路连接,提供铁路全线电力需求为目标。

3、具有高稳定性、连续性、安全性等要求

根据铁路供电的自身特殊性,供电系统对与电压要求、配电变电站的功能种类以及连接线形式等都没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其对供电的稳定性、连续性具有较高标准的要求。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规定铁路供电最大的延迟时长为150ms,以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行。

由于铁路运输的特殊性以及重要性,传统的供电系统以双电源供电以及自备电源装置来保证铁路供电的连续性。尽量保证铁路沿线相邻配电所之间的的连接方式实现自闭式和贯通式的结合,增强线路连接的稳定性。虽然供电系统设置了自动投保功能,但是由于传统的供电配置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只适用于配电所内,当配电线路出现永久故障后,不能作出及时调度以及故障恢复措施,这将会导致供电不足或停止供电。除此之外,铁路配电所所处地区通常较为偏远,不利于人工的及时检修和保养,在故障发生后也不能最快速度制定解决方案。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实现配电自动化。

铁路供电系统配电自动化的结构

铁路供电系统一般以水电段和供电段为基本结构建设和运行。其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等特性,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一般由相关调度室控制。通常在配电站中设立控制信号屏,对铁路供电自动化的整体运行进行控制和监管,其是配电自动化设施中的核心内容,作为供电调度中心与配电所设施有效联系的枢纽,控制信号屏通过对配电所各智能设施的监控以及与调度中心的相关数据交换分析完成配电自动化的任务。

变配电所自动化

实现铁路变配电所自动智能化是保证铁路供电系统配电自动化的基本。一般来说,变配电站自动化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既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也能进行人工管理。变配电所自动化的整个系统通常分为管理层、通信层以及间隔曾三个方面。三者的主要分工有所不同,管理层主要是通过控制信号屏完成对线路运行工作状态的监管、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整理以及保证通信流畅。通信层作为管理层与间隔层之间的纽带,主要保证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工作的正常进行。而间隔层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安装在回路或开关柜等处的远方终端装置,即FTU,及时检测线路故障并通过信号传输对故障处理作出反应,保证铁路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2、实现铁路供电调度中心的配电自动化

调度中心自动化在整个铁路供电自动化中占有中心地位。通常调度中心的硬件系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服务器或人工调度站,前置机,通讯柜等。调度中心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一般采用MACS-SCADA的控制系统,作为开放性的可扩充的自动化操作平台,其可以进行数据的及时监控分析,并进行分层管理,将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设施进行具体化管理。除此之外,调度中心的配电自动化还可以将网络运行、经济效益以及安全稳定等进行分类具体分析。

3、网络通讯自动化

通讯工作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中的关键性工作。网络通讯在铁路供电网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数据传送、数据交换等都需要通过网络通讯完成,而实现其的自动化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数据传送中出现的错误也可以避免违规传送等问题的出现。配电所通过控制信号屏将相关数据向控制中心输送时,可以建设大型的处理机,实现数据的汇总以及合理转换,保证IEC870-5-101到CDT的转换。在保证配电自动化的顺利实施,需要不断对网络通讯自动化进行改革和完善,结合先进经验及时更新技术,及时解决网络通讯自动化中出现的问题。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完善,自动化技术的逐渐发展与普及,网络力量的日益增强,实现铁路供电系统中的配电自动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当前我国铁路电力系统中自动化应用远远落后于电力系统,铁路配电自动化应该借鉴其他行业自动化经验,应用先进的技术,推进铁路运行中的供电安全性与稳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下我国铁路供电系统实现自动化的必要性,对配电自动化中的变配电所自动化、调度中心自动化以及网络通讯自动化进行了简要概括。通过分析发现,实现配电自动化不仅有利于节省铁路维修成本,还可以增加运行安全性,对于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建州.铁路供配电自动化系统方案研究[C].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06)

[2]于红.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综合自动化控制探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