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6:0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有资产管理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

篇(1)

一、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已走出一条具有__特点的创新之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率先设立了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建立了“两级管理、三个体系、三个层次”的体制框架,较好地转变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职能。坚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五个机制”、“五个加强”,按照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企战略性改组的要求,积极调整和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开展再就业工程,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此,不仅初步改变了国有资产结构不合理状况,还对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__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之路,取得了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的实效,其主要表现为:

1、国有资产总量在营运质量提高中增长

由于__逐步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的体系和机制,使国有资产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方面有较大突破,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国有资产随着营运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增长,到20__年底,__地方国有资产总量已达到5257亿元,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245%,比1995年增值2倍。

2、国有资产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随着国有经济调整和国企改革深化,__的国有资产结构不断趋于优化,大型、特大型国企的国有资产占本市企业类国有资产总量的645%。在调整与盘活中,国有资产已逐步向第三产业与支柱产业集中。到20__年底,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国有资产占本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的626%,比1995年底提高了约9个百分点,分布在六大支柱产业的国有资产占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40%。大型、特大型国企的国有资产占本市企业类国有资产总量的645%。

3、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国企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推进了产权多元化改造。到20__年底,多元投资主体的国企已占全市国企总数的448%,比1998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__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国有资产存量与社会资本增量的成功对接,有115户公司通过上市、增发新股、配股等多种形式,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700多亿元;通过国有资产存量与国际资本增量的成功对接,全市已累计吸收了外资合同金额达596亿美元,组建了26万户三资企业,由此,不仅在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效地增强了__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二、加快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通过多年的努力,__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__要进一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加快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的步伐,还面临一些问题与困难,其主要表现为:

1、原有体制下国有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

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__的国有资产量大、面广。目前,__有一定规模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逾16万家,分布于15个部门及85个行业,其中,竞争性行业比重较大,达527%,由于体制,往往有“政企责权不清、国资多头管理、条块权力分割”的问题,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和合理流动。

2、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的思想障碍尚未完全突破

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是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的一种有效形式。吸收多元投资的渠道可以是国资与外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民间资本。但由于受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旧观念的影响,往往会造成一些国企的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经营者,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调整和退出的积极性不高,特别对吸收民间资本存在着形形的思想障碍,由此,造成国有资产结构调整退出的力度不大。另外有的国企在国有资产结构调整退出变现后的重新投入,依然流向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行业,使国有资产的战线不仅没有收缩,而且造成新的结构不合理。

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监管和运营机制尚未完善

由于按市场化运作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与相关的监管、运营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在一部分国企,对经营者缺少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造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缺少安全性的保证。另外,在国有资产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时,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国有资产转移、私分、侵吞等流失现象屡禁不绝,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三、加大国有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机制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大力实施“有进有退、以退为主”国有资产结构调整战略

按照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__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机制”的要求,建议:__要按照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资管理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加快理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政府委办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在坚持国有资产管理、授权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有进有退、以退为主”的国有资产结构调整战略,加速国有资产“有进有退”的有序流动。一要明确国有独资企业存在的领域和层次;二要加大国有资产对基础性、公益性及先导性等产业领域的投入;三要加快国有资产在适合分散经营、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行业和缺乏竞争优势、无发展活力的国企逐步退出的步伐。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有序、规范地促进国有资产流动的同时,要从所有者的角度逐步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统一,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系,加快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动的整体调控,形成适应新形势要求、具有__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的新格局。

2、打破所有制的限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

针对__国有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为加速国有资产流动,建议:__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打破各种所有制的限制,大胆吸引外国公司、国内外法人、自然人和企业经营者及其群体来整体收购、兼并、受让国有资产和股权。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及其群体购买国有资产的产权,并能在国有企业中持大股,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使__在新一轮国有经济调整和国企改革中,形成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中,应坚持运用市场化方式规范运作,国有企业的资产评估要提高制度化、透明化程度,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国有资产的出售和股权转让,要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有效利用国际

招商、招投标、拍卖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形成一个用国有资产存量吸收社会增量,用社会增量带动国有资产存量增长的共赢机制。

3、加快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改制、重组,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股权多元化和集团公司的改制、重组,是当前__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企战略改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改制、重组,一定要根据资产、股权与经营的现状,区别情况,通过兼并、剥离、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是对资产实力强、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突出的企业集团公司,要积极探索股权多元化,实施集团公司整体的股份制改制,要突破行业、系统、地域的界限,注意优势互补,实现多元资本联合。二是对资产实力相对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主业优势不突出的企业集团公司,可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企业集团公司内进行整合后,剥离出优质资产用于重组。三是对资产规模小、主业日趋衰退,不被市场认同的企业集团公司,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转制搞活。四是对沉淀、闲置的国有资产,在企业集团内盘活有困难的,可采取公开拍卖、转让、融资性租赁等方法,使存量变现。国有资产退出后取得的变现资金,除用来解决集团公司内企业弱势职工的生活问题和偿还部分债务外,应重新投资到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要在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中,有效地整合资源,重组后的国有资产,要坚持向优势企业,优良业态和优秀经营者中集中,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激活市场竞争主体,把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做实、做优、做强。

4、深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人力资源的社会化、契约化管理

深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有助于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议:__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适当分离的原则,重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资出资人要选派素质好、业务精、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干部出任产权代表,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行使国资产权代表的职权,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具体负责企业经营活动的经理人,可通过人才市场进行社会化选择。国有企业的产权代表与经理人都必须与投资主体建立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委托关系,承担国有资产保值责任,并以合同规定的业绩作为确定收入标准和参与要素分配的依据。达不到合同要求的,投资主体可按规范适时解聘产权代表和经理人,以此,深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大力推行社会化、契约化管理。

5、构筑国有资产的监控运作体系,大力促进对国有资产监管的规范化与法治化

按照十六大有关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的精神,建议:__要率先研究与制定符合wto规则、体现__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规范,在加强法制建设中,构筑有利于推动__经济持续发展的国有资产的监控运作体系。并提议在市人大设立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专门机构,着重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运作安全的信息分析,以及研究制订有关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组织实施对国有资产运作的外部监督,并检查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案件的处罚情况,加大对国有资产运作的监管力度,加快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与法治化的进程。

6、建立国有资产运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大力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国有企业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就要建立资产运行监控模式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议:实施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所有者财务管理,对有关国有资产的经营项目、投资项目、筹资项目作出现金流量分析、风险调整贴率分析、肯定当量风险分析和安全边际分析,并需要在内部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内部审计和法律监控三个体系,以有效地防范国有资产营运中的坏账损失和被诈骗的风险发生,以及因违规操作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国有企业内部的法律研究部门要担当起企业法定权益保护的责任,同时要按照《担保法》和《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对外担保行为监督的暂行意见》的精神,认真监督、检查国企对外担保制度的执行情况,力求避免由于担保不当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增强国有资产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控制能力,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有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为此,大力营造社会诚信环境,也应该成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提案号:0076)

__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复函:

__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走过了近十年的改革历程,初步构筑了国有资产管理、营运和监督框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工作体系。这些年来,国有资产始终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近几年来,本市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断得以调整、充实、完善。在新一轮国资改革中,__将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第十届全国人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充分总结十年国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加快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是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办在大力实施有进有退的国有资产调整战略、促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加快授权经营公司企业集团改制重组、推进企业经营者市场化和职业化、加强国有资产运行监控等方面已有所考虑,部分工作正在进行。根据你们的建议,我办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初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国资管理工作:

一是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构建新型国资管理体制,逐步落实国有资产所有者基

本权能,转变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形成具有__特点的,国有资产有效集中、分类分层,管理、营运和监督相对分离的框架体系。

二是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国有资产有进有退、有序流动。进一步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推进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转向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以及重要产业和行业。通过国资的进退,加快推进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是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方式。调整授权经营

管理方式,加大部分授权经营公司和市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力度,根据不同领域的国有资产功能定位、营运目标、营运方式的差异,逐步实施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市场化管理方式,探索国有资产的契约化管理。

四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选取一批有品牌、有市场、有规模的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探索减轻企业负担、核销不实资产、促其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五是加强出资人财务管理,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工作。加强对国有资本性投入和国有资产收益的调控与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营运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控制能力。

篇(2)

关键词: 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不公

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和定额标准,以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公平,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合理,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如房产、公务车等国有资产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在各地区、各部门十分普遍,也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在非生产流通领域占用的、不投或不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的资产,具有配置领域非生产性、使用目的服务性、资产使用无偿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占用上的免费性,使许多单位完全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低效使用的问题一直都很严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加之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资产被人为地分割在各部门封闭式运行,而不能随事业的发展变化作相应流动,致使资产闲置与短缺并存,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效使用同在。

(三)资产流失严重

不少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遵守财政部门有关规定,随意变卖、转让、更新、报废、贱价处置国有资产,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资产购置与处置失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和滋生腐败。由于国有资产长期被无偿占有,不评估、不流动、不核算、不提折旧、不考虑损耗或年产值因素,造成每个单位都想有“自留地”,产权分散、流失和浪费严重,削弱了财政分配资金支持各项事业发展的力度及财政的调控能力,加剧了财政资金供求的矛盾。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上的误区,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中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受重视,而包括中央与地方在内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及其管理却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不仅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也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

(二)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

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至今仍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使得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管理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尽管也出台了一些局部性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但部分法规、制度之间互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

(三)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导致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如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的管理主权权限不清,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行政事业性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等等。

(四)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1)存在一定程度的财政预算软约束现象;(2)缺乏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财产配置标准;(3)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与协调性;(4)大部分地区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5)供给渠道单一,财政负担沉重。

在资产使用方面:(1)缺乏客观公正的财产使用效率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2)使用过程中的产权管理特别是产权变动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3)缺乏严格、规范、先进的管理手段;(4)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

在资产处置方面:(1)缺乏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2)缺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的处置途径,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导致资产处置过程的浪费与腐败。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 事业单位

引言

公共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提供公共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资产,但不参与市场运作,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是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相应的事业单位的机构的国有资产份额的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大。本文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充分利用和资源的市场配置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新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规范的政企关系,政事关系和事务方面的关系,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标准化,多元化,高效率和权威机构。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公共权力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必须依据法律的前提和基础,行政和法律管理工具是基于市场的管理制度。市场经济必须是行政调节,市场监管,有效的法律调节相结合,以保证公共权力和权威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和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监督机构,建立紧密的法律制度。

应该对国有资产价值管理机构改革以弥补国有资产和政府失败。任何管理缺乏系统的安排将导致一个漏洞。因此,价值管理不是一个单一的资产管理的科学方法,必须是双方有机结合,改变观念,制度和方法创新。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分配方法和改革,建立科学,规范,国有资产的资本和机构的预算公正和公平的制度。

二、形成和国有资产的配置改革

中国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绩效评价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对本单位的公共绩效评估管理单位的现行数目为重点才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效率和成本,拥有了自己的经营效率评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作为经济基础的资产活动的机构,其效率直接关系到有关的公共财政的效率,因此实现改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改改是国有性质的内在要求管理。

各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分配的形成是一个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要单位。如何提高国有资产和事业单位的配置效率以及事业单位的资产活跃的股票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国有资产的分配制度主要是传统的以行政手段违背了价值规律,是不利于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应该改革国有资产形成和配置事业单位,加强对预算的资产,市场或准市场化的分配方法的引入,对国有资产管理和有效的方式改革的新形势事业单位。

提高政府资金的预算审批制度的立法机构。立法机构的在预算中按照资产配置与政府预算的详细的项目审查和批准的资产,加强立法和政府预算,政府监管。在资本预算制度的变化,统一的预算部门。根据对公共部门预算制度,预算编制流动资金和公共资产属于不同的部门审批集中管理。资产预算是金融业,公共工程部门预算是一个发展计划,资产处置资产管理预算,其中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预算编制制度的条块分割,不利于科学统一的资本预算的编制。

三、国有资产价值管理与成本会计制度改革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用户可以不关心的资产并不需要担心的资产和事业单位的实际价值,然而,市场经济价值是唯一所有产品的共同措施。事业单位的价值和资产价值是有形资产管理的统一,实现资产的分类,管理和维护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重要的,但本身并不能满足需要的资产管理物理管理。成本会计和成本管理是价值管理的重要手段。

资产价值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资产管理形式的价值应该是全面的,必须是动态的平衡资产价值。如果有一个环节忽略会导致至在整个管理制度的文件外泄,因此我们应该是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落实各环节的价值。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价值应该是贯穿于资产管理的全过程,从资产形成,使用,转让资产或转移到生命的最后结束时,谁应该得到控制,因此对价值管理的内容资产的资产值将覆盖整个周期。

建立科学的补偿费用机制是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价值是基本要求。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生产生产本质上是相同的,是转移和价值创造过程。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被抽调的消费价值还必须能够得到充分补偿,这是确保公共产品的生产,以维持基本的前提,它的来源和测量补偿值是国家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的成本补偿。

四、结论

近年来,中国的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改革重视不够管理。随着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作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收效甚微,不仅没有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事业单位,削弱了其管理。文章基于此主要提出了几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建议,期望能对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方法的探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

[2]贾娟娟,徐红,王红霞,宋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几点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73

[3]李淑珍.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2;S1

篇(4)

(一)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资产配置标准是制定支出标准的基础和主要依据。目前亟需由财政部门制定的主要是业务用车标准、通用办公资产配置标准及部分专用资产配置标准。

1.业务用车配置标准。由于业务用车配置一直疏于管理,已成为各单位公车膨胀的重要因素。许多单位业务用车数量大大超过公务用车数量;不少单位把超过公务用车编制的车统统划到业务用车范围中,有关部门难以控制和监督。如果只管公务用车,不管业务用车,将难以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公车的数量和费用。要在科学界定业务用车范围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部门和单位业务用车的标准和编制。配车标准可分为一般业务用车标准和特殊业务用车标准:一般业务用车标准建议参考一般公务用车标准执行,特殊业务车标准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各部门从严核定,并报财政部门备案同意。各部门业务用车的编制,建议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2.通用办公资产配置标准。通用办公资产主要包括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包括单位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两个方面。单位价格标准可根据目前政府集中采购的平均价格确定;数量标准可以按每人占有数量或处(室)占有数量核定。个人用台式计算机、办公桌椅、文件柜标准建议按每人占有标准核定;公用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和复印机等其他用办公资产,建议按处(室)占有标准核定。在具体标准的制定上可参考目前各部门的平均占有水平、实际工作需要以及国家财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3.专用资产配置标准。专用资产是指有关部门为满足专项业务需要而购置的资产,如一些科研设备、医疗卫生设备、进出境检测检疫设备等。对一般的专用资产的配置标准,建议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制定;对一些特殊的专用资产配置标准,可由相关业务部门制定,报财政部门备案。

4.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配置标准的修订。目前执行的办公用房标准是1999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单位并没有按照上述标准执行,也有一些单位反映上述标准不符合实际。公务用车配置标准在实际执行中也不规范,超标超编配车问题时有发生。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实际,抓紧修订有关标准。鉴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工作任务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保障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建议由各级财政部门制定本级的资产配置标准。财政部制定中央级配置标准,但可抄送地方参考。

(二)完善工作流程和审核机制。研究完善财政部门内部预算审核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从实践情况看,做好资产配置预算的难点和关键是财政部门内部有关司(处)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问题。鉴于中央部门2009年资产配置预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对财政部内部审核流程作适当调整:各部门司和两个资产处同时对部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进行审核,由两个资产处提出分单位预算控制建议数,经会签预算司同意后送各部门司;各部门司在两个资产处提出的建议数内,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核,如确因特殊情况需增加的,部门司需与两个资产处协商一致后再作调整。在预算执行环节,待编预算、追加预算及部门专项中涉及资产配置的,也应参照上述要求和流程进行审核。建议预算司及时对《中央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规程》中相关内容作调整。同时,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内部工作的协调配合。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审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各单位在编报资产配置预算时,财务部门要充分征求资产部门的意见,资产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务部门的工作沟通,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三)研究开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开发建设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动态监管,是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基础。目前,财政部组织开发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中央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推广实施,并于今年在全国推广。系统的实施应严格按照横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纵向“中央—省—市—县—乡”的架构进行部署。原则上各级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该系统为标准版本,以保证资产管理信息的统一规范和通畅传输。系统实施涉及到硬件配置、网络布设、操作培训、软件应用等多个方面。当前,应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保障经费,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在“金财工程”统一框架下,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其他系统的有机衔接,并保障资产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

(四)切实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薄弱是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性质不同、情况各异,应区别对待、分类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要全部缴入国库,严格管理。对行政单位的出租出借收入应按照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先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先上路,后规范”,待条件成熟后再纳入国库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出租出借收入要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建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尽快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单位上缴收入和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收入管理办法。

(五)做好重点资产与大型资产的配置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种类繁多,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审核范围上,应突出重点,主要抓好重点资产和大项资产的配置,如房、地、车和大型设备(交通工具)的配置;对一般性的资产,由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预算限额内自行掌握,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资产配置预算是一项新业务,应该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当前要首先抓好对房屋、土地、车辆和一定价值以上的大型设备的审核工作。

(六)加强监督,严肃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财政监督、财务检查等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工作的监督检查。在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资产配置预算执行,未经批准的,一律不得配备购置;对预算执行中,因特殊需要,需追加预算并临时购置资产的,也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经财政部门批准同意后,方可购置;对各部门未申报购置预算的资产,不得安排经费。建议强化审计部门、财政监督部门在资产配置预算监督检查方面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各地财政专员办对驻地中央基层预算单位资产配置实施财政监管的责任义务和实施方式。对违反上述规定购置资产的,应在审计和财务检查中作为重要问题查处;对有关单位超标、超编配置资产的,严肃查处,坚决纠正。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及经验

资产管理从生到死有3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即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和资产处置。在目前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尤以资产处置环节最为薄弱。

日前,财政部的《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受到了地方各级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的高度关注,这恰是因其将焦点对准了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并提出了诸多切实有效的加强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从“进口”到“出口”的全程管理。

资产处置环节薄弱

之所以要针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专门出台该《办法》,主要是因为资产处置是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薄弱环节。

“资产购置和资产处置构成了国有资产管理的进口和出口,这两个环节更容易产生管理问题,也更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高级讲师刘用铨表示,相对而言,目前,我国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购置环节的制度相对比较健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政府采购法》,而且各地方在2006年后也针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台了资产配置标准等一些具体的配套规定。

那么,为什么资产处置环节会成为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呢?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财务处处长任红梅表示,实际上,资产处置环节比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地方行政单位中,也体现在各层级行政事业单位中。不同于资金的直线型管理,资产的管理链条非常多,因为资产存在的状态就是非常分散的,分布在很多资产使用者手里。

很多时候,资产管理者根本见不到资产,即便是进行一次全面的资产清点都存在难度,更何况是进行资产处置。

江苏省工商局审计处处长朱昌兵表示,在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长期以来资产处置制度缺失或规定过于笼统,导致资产随意处置现象较为普遍。另外,资产管理涉及资产管理、财务和资产使用多个部门,由于部门配合不力,很容易出现资产账账、账实不符的情况,家底不清也给资产处置带来一定的难度。

任红梅还表示,以往的制度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标准、程序、处置收入管理等规定得不够细致。对于什么样的资产需要进入处置环节没有确切的标准,对于处置需要履行的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处置后所获收入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等,这些都是造成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环节相对比较薄弱的原因。

处置新规亮点较多

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实务工作者,在通读该《办法》后都表示,这个《办法》不仅针对当前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中的难点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任红梅表示,该《办法》对报损、报废等以往国有资产处置中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了明确定义,非常有必要。这也让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者感到该《办法》非常清晰,很接地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朱昌兵表示,鉴于地方征地拆迁补偿不到位较为普遍的情况,该《办法》对涉及房屋征收的资产置换作出规定。虽然该规定在篇幅上仅短短一条,但其对维护地方行政单位的权益很有帮助。

另外,朱昌兵也表示,该《办法》中对上级单位向下级对口单位配发、调拨资产进行了限制,这是一项非常好的规定。这是因为,一方面,上级向下级单位配发的资产不一定是下级需要的,容易造成浪费;另一方面,该规定也能有效防止上级单位随意处置资产、提早更新资产所带来不必要的支出。

刘用铨认为,该《办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创新就是规定了“资产处置收入应当纳入公共预算管理,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有关规定上缴国库”。实际上,新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已经做出了类似的规定,但有一些地方在管理实践中没有严格做到“上缴国库”。

刘用铨介绍说,根据以前的办法,资产处置收入属于行政单位的其他收入,属于行政单位自有收入、可支配使用的财力,现在则属于政府非税收入,资产处置的收入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且属于公共预算管理范畴。这样,一者将资产处置收入全部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体现了综合预算的理念;二者在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四本预算体系中,明确了资产处置收入属于一般公共预算而非其他预算。

有力推进全程管理

若翻开一家行政单位的财务报表,你会发现,其中固定资产一栏数额庞大。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重资金轻资产的状况,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和引导由来已久。

2006年,财政部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等进行了规范,其中对资产处置的部分仅作了框架性规定。

在此之后,财政部针对中央层面行政事业单位了《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针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处置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这使得中央层面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除了2006年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外,针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未有其他相关办法出台。日前的《办法》是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补充和更新,也标志着我国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从资产购置到资产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流程基本建成。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管理;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65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概述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两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由此带动了我国行政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积极性,以法令化的方式,使行政单位在具有方向性、目标性的努力下,资产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管理方法和理论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促进了我国国有资产在调节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不够完善,管理单位对其认识不全面和不深入,我国国情具有复杂性等原因,使其在资产配置、资产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发展势头良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了解和J识不足

在行政人员的国有资产管理中,普遍是重视钱财的管理,而忽视了物品的监管,对物品的来源与发出没有较多的关注。而且,普遍认为多投入、多结存是最好的,没有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使许多国有资金未能发挥其本身在市场经济中的活跃性,更多的是资源浪费。在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更为重视国有企业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忽视了其他非营利性资产的重要性,这种未能积极创新,仍然以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国有资产,必将阻碍国有资产管理的进步。

2.2管理实施中的弊端

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许多行政单位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账实不符、资金流量不明确的情况。国有资产的来源较多,进行资金账目核对、资金管理的会计人员、行政人员工作能力不强、实际操作素质不高等情况下,都会造成这种问题。在资产管理中,对资产使用分配上的公平与效率也有失偏颇,资源配置不公平,也使国有资产效用发挥大打折扣。有些行政单位资金充足,甚至是过剩,而有些行政单位在财政分配中就会出现资金短缺,需要上级单位拨款等诸多情况。

2.3管理体制和模式的不健全

虽然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的工作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各个行政单位的行事的方法、口径等方面的不同,使管理权责不清,容易造成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而且在各个部门缺乏相互制约、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行政部门将资产转为经营性用途,从而将收入直接挪为己用,形成资源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购入次等用品,在资金管理中随意浪费,不认真记录每一笔国有资产的收支等等,严重损害了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3.1加快立法进度,规范地方法规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宝贵经验,要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把大框架确定下来,用立法来大体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大方向,用国家立法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奠定基础,再根据资产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地方的法令条文可以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从而使管理中操作过程权责分明,各个行政单位分工明确和细化。

3.2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新型管理体制

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所有权,对国有资产实行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统一监督。以制度的形式确立管理模式。采取集约型的资金使用模式,切实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采取资金支出的时候做到选购优等实惠的行政办公用品,切实做好每一笔资金收支的账目,做到有账可查,资金流有迹可循。

3.3创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制度和机制没有严密的监督管理制度,易滋生腐败,使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财政部门作为公共资金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监督,建立健全以财政、审计、专家、社会等为一体的监管机制,使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阳光化”。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资产使用和保存情况,要及时提醒和正确引导,严重违反规定的行政单位要给予处罚。

3.4建立绩效评价系统,创新绩效评价方式

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中,许多部门都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绩效评价的过程粗糙化、随意化,评价过程不够公开等等,有的管理不完善的地方行政单位甚至缺乏绩效评价机制。所以,相关信息部门可以开发和应用绩效评价信息系统,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科技,使绩效评价的准备到结果的公布,都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对绩效考评采取完全的客观公正的方法。对绩效评价较好的行政单位要给予肯定,同时也要促进绩效评价效果不好的单位加快自我完善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朱建均.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D].上海s上海交通大学,2006.

篇(6)

(一)地勘事业单位内部问题繁多

1.管理体制机制不尽完善与规范。因管理体制及部门交叉等种种原因,制度的建立尚未能具体到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我国由于历史问题较为繁多,在地勘事业单位成立初期可能存在许多政府无偿行为,这些行为没有明确记录在资产价值之中,并缺乏有效资产管理。而且地勘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相对复杂性与特殊性,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在会计准则下无法进行正常资产管理与核算。2.经营管理不善。由于地勘事业单位属于国有单位,而国有单位普遍存在一种无法融入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之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便是地勘事业单位缺乏积极向上的管理体制,在地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问题混乱,并且管理职能划分不明显,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对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丝毫起不到作用。且现有的资产使用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严重滞后,自有资金购置资产未全面纳入资产编制计划,而资产购置计划的编制和落实不到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乏有机结合,致使大量的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3.投资决策的失误。地勘事业单位目前存在国有资产减值流失的重大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便是地勘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投资决策的失误。在地勘事业单位进行经营工作时,由于部分部门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对相关项目投资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使得许多经营项目缺乏有效、科学的决策支撑,进而造成地勘事业单位面临资产亏损,形成财务风险。

(二)地勘事业单位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恶化的今天,其内部原因我们可以有效进行改革与把握,但是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良的外部原因则需要我们加以警惕。在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环境下,地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很多地勘事业单位在经营与管理模式中严重落后于同期市场企业,这种落后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必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与减值,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措施

(一)改进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

1.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的主题明确。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包括地勘单位所占用、使用的并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比如地勘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等都属于国有资产范围。地勘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委托部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责任进行国有资产合理管理与资产经营状况分析。所以,在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责任制度下,一定要明确一点的便是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责任主体与管理目的,强化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资产内部控制机制,其目的便是利用自身管理方法,提升地勘事业单位经济运行能力与效率,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2.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地勘事业单位进行国有资产责任制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极大的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两大方面指标,第一便是财务方面,第二是非财务方面,在确保基础不变前提下,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纳入国有资产增值指标,利用运算与评价方法对地勘事业单位经营状况进行科学评价。这种科学、准确的科学评价体系,必将辅助国有资产管理走向健康发展,而且可合理监管到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个相关部门,促进相关部门协同合作,为资产管理工作尽一份力。

(二)完善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1.加强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核机制。俗话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部管理如果不贯彻落实到位,那国有资产管理外表做的再好看也无济于事。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核机制主要包含单位内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在内部审计活动进行时,要利用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远及近的审计方法,挖掘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与监督,以此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2.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俗话说“致治之道,首重人才”,这便是人才管理机制重要价值的体现。因此,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选拔尤为重要,其应具备优秀的职业操守、核心素养、经营头脑、高业务水平等高标准,只有一位高标准人才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才能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会损失。所以,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从而保障地勘事业单位正常运转。3.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大力建设。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地勘事业单位也要随潮流发展,所以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更新和完善势在必行。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手段,建立更庞大完善的大数据库,使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预算编制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并对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与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上传到数据库中形成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工作效率上将大大提升,并可确保管理细节不出错,确保国有资产利用率得以强化,毕竟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提高自身经营能力

地勘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委托单位,其需要进行项目经营与发展,以此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而不论是独资或是投资,都需要对所经营项目进行多重分析与调研,以得到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重复对此方案进行推敲、论证。在地勘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活动经营项目调查与论证基础之上,事业单位还应该强化对决策程序的认知,在实际决策议论过程中需要听从诸多方面给予的建议,并重点听从内部专家给予的相关建议。在地勘事业单位领导决策机制上应注重民主性,避免出现一人堂情况的出现,从而避免决策失误。其次便是地勘事业单位的转型发展,从原有的资源性勘查向综合性勘查转变。地勘事业单位在平时经营活动中应强化自身技术服务,调整优化地质工作结构,创新地质工作手段,提高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在项目实施中应坚持节约思想,确保花费最少资源做到最大化成果,以此提高核心竞争力。最后,要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关系,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

(四)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监管力度

在传统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机制制约,使得管理方法与管理思维落后,进而造成管理职能混乱情况的产生。而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管理强化与体系构建,需要在建立监督管理体制前提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形成平衡制约,从而互相配合监督,让国有资产管理活动曝光在大众视野下,让资产管理活动不得不选择良性发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日常投资与运营工作。而在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之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也需要在监督机制制约下进行日常工作的报告与核查,并将所查问题进行反馈,从而一级一级上报以此杜绝“个人英雄主义”所产生的失误。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大环境之下新常态要求地勘事业单位需要进行自身强化与优化,以此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科学与合理。而在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改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机制,提升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能力,从而将目前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一一消除,并积极实现国有资产趋于增值与保值的水平上,以此推动我国经济与资源发展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周萍.谈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当代经济,2011(22):71-72.

[2]郑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3(06):109-111.

篇(7)

关键词: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118-02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及其各级子企业,统称高校所办企业。由高校直接出资设立的为一级企业,由一级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出资设立的为二级企业,以此类推。这些企业中高校以各种形式出资所形成的权益为企业国有资产。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直属高等学校、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健全并不断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所办企业的发展,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做好。

一、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行为审批方面,国有资产管理审批事项未按要求报批、报备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以加强、完善、推进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所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如:高校一级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发生企业合并、分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债券、解散、破产等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时,未按照权限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或备案;高校所办企业发生分立、合并、重组、改制、撤销等经济行为涉及资产或资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形时,未报教育部、财政部开展清产核资工作;高校所办企业发生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国有股权比例变动等情形时,未报教育部办理评估备案手续;高校以其持有的一级企业的股权对资产公司增资或无偿划转给资产公司时,未按照权限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或备案等。这些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事项,没有按照规定报财政部、教育部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审批,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给企业以后的上市、股权转让等带来一系列问题,使企业发展走入了死胡同。

(二)经济价值确认方面,未按照国家规定方式确认国有股权价值

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规定,高校所办企业发生股权转让、收购、投资、增资等经济行为时,应以基准日的评估备案值为依据确定资产价值。然而,很多高校所办企业并未按照规定执行,并未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备案,或者仅评估未备案,没有报教育部核实确定国有股权价值,而是以股东会或董事会讨论通过的决议自行确定相关价值,有的企业将国有股权低价转让、有的企业溢价收购或投资非国有企业、有的企业以低价引入非国有股东,这些行为均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损失了国家的利益。

(三)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

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及《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目的通过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考核,可以监测国有企业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国资委出台的相关办法主要是针对中央企业,并不完全适合高校所办企业,目前这套指标考核体系并未在高校所办企业施行。高校所办企业大部分仍是采用增长率或增长额等简单指标设置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实现对企业的监管,致使企业国有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加强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笔者在产权登记审核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校长办公会代行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职权,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形同虚设或尚未成立,造成很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事项不能及时决策、处理;同时由于办事人员对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不熟悉,致使很多需要报批、报备、评估备案的事项尚未办理,事后补办费时费力,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高校必须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一要尽快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讨论国有资产管理重大事项,并提出决策建议,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考评。二要设立国有资产专门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在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除管理事业资产外,负责企业国有资产的各项具体管理工作。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有了一定进展,有的高校专门招聘了财务管理、会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但总体来看还不适应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求。擅长财务管理、会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人员,只能强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无法实现对企业的国资监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政策、规定的学习,将财务管理、会计、经济管理知识与国有资产管理相融合,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才能适应管理新要求,担当管理新重任,才能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二)严格遵守国资管理相关制度,根据不同经济行为、企业性质、级次,确定不同的审批权限

并非高校所办企业发生的每一项经济行为都需要到教育部进行报批或报备,甚至同样的经济行为,由于企业的性质、级次不同,从而出现审批管理部门不同的情况。如企业合并、分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债券、解散、破产等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上述经济行为如果发生在二级企业,只需由公司股东会、董事会或出资企业决定即可;如果发生在一级企业,则需要区分企业性质,如果是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也是由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决定,如果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则需要上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决定。对于重大投资、为他人提供大额担保、转让重大财产、进行大额捐赠等重大事项,无论企业性质、级次,均由企业自行决定。而对于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企业改制等经济行为,则无论企业级次、经济性质,均应上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或办理相关价值确认手续。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规定,对需要审批、备案的经济行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上报教育部、财政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确认国有股权价值

高校所办企业发生股权转让、收购、投资、增资等的经济行为,应严格以基准日的评估备案值为依据确定资产价值。有些企业不以评估备案值为依据确认国有股权价值,利用各种手段逃避监管,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化公为私,甚至无偿分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这些情况必须从该事项发生之日起整改,重新确认国有资产价值。如不整改,企业将无法继续发展。

涉及内部资产重组的,转让方和受让方均应为全资、绝对控股企业,转让价值根据转让方和受让方国有股权比例情况采取两种确认方式:转让方和受让方均为直接或间接全资的企业,转让价格可以评估备案值或审计值为基础确定;转让方或受让方不属于直接或间接全资的企业,转让价格必须以评估备案值为基础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