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与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6:01: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规划与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市规划与建设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1. 鄂尔多斯市的基本情况

经济转型时期发展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属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位于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西移,使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步入 “快车道”。鄂尔多斯市辖七旗一区,即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东胜区,另外现在新开发的康巴什新区正在迅速发展,总人口194.07万,其中蒙古族17.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鄂尔多斯总面积为86752平方千米,其中70%已经被勘探出有煤。煤田现已利用的资源量8.7亿吨,仅占全部探明储量的0.58%。预测天然气资源量10万亿立方米。作为出产全国煤量六分之一的新兴能源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无可比拟的经济实力条件下,近十年鄂尔多斯市城市面貌的改变甚至可以用整体重新塑造来描述,被国人称为“鄂尔多斯现象”。

2. 转型时期产业空间特点

2.1产业特点

制造业退出城区,服务业和制造业研发环节进入城市中心。服务型经济(生产业)逐渐取代工业经济,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推进器[]。现代知识产业以金融、信息、管理、弹性集成制造业为代表。生产方式由福特主义转向后福特主义。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背景下产业环境制约程度高。

2.2空间组织方式

经济组织方式全球化,行业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布局调整。我国将成为传统制造业的重要接受地,以都市圈、都市区、城市群等形成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

2.3 构筑组团经济结构,营造快速成长空间

鄂尔多斯属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承接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辐射,同时也将为经济圈的发展提供煤炭、电力、煤化工、精细化工等资源和能源支撑。据资料统计,鄂尔多斯市2001年至2006年,GDP从171.8亿元,增加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7.1%,比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4.9%高出12.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从18.0亿元增加到145.9亿元,年均增长52.0%,现在财政总收入位于全区第一位。2008年鄂尔多斯市GDP同比增长2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128元,在全国333个地级地区中排名升至第3位。

经济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变化。2006年前后,一个多组团产业空间格局围绕核心城区形成。布日都镇并入铁西与主城区统一考虑。成立塔拉壕组团,位于主城区东侧6公里,在该组团兴建“三基一城”,即汽车贸易城、矿山机械制造业基地、沙棘加工基地、建材加工基地。成立罕台组团,位于主城区西部9公里,在该组团兴建食品工业园。三个功能组团的形成有效地疏散了主城区部分职能,有力带动了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了较好的城市经济发展框架。

3. 转型时期的社会空间诉求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对于转型时期社会空间诉求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重视规划管理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是人活动的场所,坚持以社区居民为重点,以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宗旨,以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为根本,使社区建设事业充满内在活力。并且各地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使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方向明确,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实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与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加强政府管理与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转型时期,政府必须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规范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预防流动人口聚居区的违法犯罪问题;协调流动人口、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关系。必需明确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加强教育投入。制定公众参与机制,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利用政府的旗帜作用竖立正确的城市精神。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将诚信友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全社会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3)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改善生态环境 

自然的存在不仅仅为了给人的生存提供资源,自然还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规范在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城市建设需要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化,城市生态问题也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规划生态优先的绿色框架,建立人、自然、城市相和谐的环境。鄂尔多斯市从2000年开始,市域范围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带。2006年以来,市旗两级政府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力度,开展“四区”绿化建设,坚持适地适树适草,引进推广抗旱造林、发展林沙产业。同时城市应不断加强城市生态指标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2008年9月,鄂尔多斯获得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称号。

(4)要突出地方特色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各地都要把城市最有代表性、最为主要的特色意象表现出来,鄂尔多斯与中国许多城市一样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比如可以根据历史、人文、自然条件,从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文化载体、标志性建筑等方面充分展现独特的城市个性,精心塑造一个城市的形象。

4.城市规划策略

4.1开发区建设

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高比例税收返还、越级项目审批权、规划及土地管理权下放等特殊政策。鄂尔多斯市东胜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2002年9月,2003年1月被自治区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全市有各类工业开发区14个,2007年工业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38%。

4.2孵化园等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经济梯度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类型。美国硅谷、波士顿128产业走廊、加拿大技术三角区、日本筑波科学城、台湾新竹科技园等新产业经济均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鄂尔多斯市兴建了中正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利用园区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平台。

4.3物流园区建设

随着我国加入WTO,许多不同层次的物流活动正借助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从微观物流到宏观物流进行着一场产业革命。鄂尔多斯市在城市北出口设置大型北物流园区,带动了相关经济产业和房地产发展,培育了新经济增长点。

4.4核心商圈建设

以商务服务为核心功能,以金融、服务、商业以及公司总部为核心的生产业在城市高度聚集,成为城市乃至全球经济空间至关重要的枢纽载体。鄂尔多斯市核心商圈选择在传统商业空间基础上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打造国际化商业及商务活动空间。

5.城市价值塑造

精神是比物质实体更为强大的力量,在转型时期,如果我们能找回精神本位,民族的合力将创造更强大的能量,新的民族精神换放异彩指日可待,如果我们沉迷于物质积累,我们将有可能跌进深渊。沉睡的精神光彩虽然还需要经济振兴来唤醒。一千年前的中国经济、政治、科技、工艺、文化、娱乐、学术、数学等等都是世界第 一,即使是军事也是数一数二。13世纪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威尼斯人有幸见到杭州,认为杭州是世界上最优美最高贵的城市。沿袭西方城市问题解决思路,各项技术问题将令我们应接不暇;传统的继承无论在规划上还是在社会生活中,系统的理论研究尤其重要。以鄂尔多斯市的规划实践来看,对于大多数多的规划设计项目的评定,多因为缺乏理论评价标尺而显得底气不足。城市规划作为适应和诠释时代的重要工具,我们一定有能力找到自己的传统语言诠释越来越相熟的工业文明。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西方城市建设技术路线优势,找回自身规划方法在思想建设方面的专长,创造精神追求和物质形态均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兼顾的城市文明形式?让转型时期的城市建设因为融入了东方文化而更适合人类居住,为世界城市文化多元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6.结论与展望

转型意味着变化与不确定,但也是形成新事物的过程,意味着新的城市面貌即将生成。全国各地都处于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各省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较以往更加注重借鉴其他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各个领域里的领先城市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低碳技术与新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金融商贸、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一直以来都是各地政府考察学习的重点。

参考资料及文献:

【瑞士】CARL FINGERHUTH著.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 张路峰,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

【英】彼得霍尔著.城市和区域规划.邹德慈,李浩,陈熳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

张京祥,罗震东,何建硕著.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

陈峰.城市规划转型和城市规划继续教育的应对.北京

仇保兴. 转型期的城市规划变革纲要. 北京

仇保兴. 追求繁荣与舒适. 北京

范钟铭,普军,周俊.转型时期深圳的城市发展策略.城市规划.2007,3.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测绘;数字城市;建设框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基础数据库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和维护的周期长、费用高。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通常是在全市行政范围区内由政府部门一次性巨资投入,采集城市基础地形数据采用摄影测量、3S技术和卫星影像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入库。然而,很多早年已经建立基础数据库的城市,因更新耗资巨大、后期数据库维护,造成无法实时动态更新数据库。基础测绘是“规划”的保障,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和载体之一。

一、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

(一)、城市规划测绘

城市规划测绘是房产测量、大地测量、基础地形测绘和工程测量相结合的规划类专业测绘,协助城市规划审批管理的基础性测绘工作通过使用网络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和3S技术。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规划设计专用地形图、规划用地界桩定位、验线(曹)、竣工测量验收、建筑定位放样等。一般而言,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一书两证”制度,城市规划主城区内各项建设需从规划用地红线、建设项目选址、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到详细方案审查,城市规划测绘都辅助于规划审批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的建设数字城市,对城市基础地形数据进行勘测和建库各地政府部门相继投巨资,并建立城市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各级职能部门的专题数据库。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更新测量制度,城市的发展又非常快,随着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的运行,基础数据库数据现势性较差,不能实时更新,极大地影响了数字城市的建设,无法真实反映地形特征现状。

(二)、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概念源于将数字信息建设与城市发展巧妙融合,对城市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与功能划分,实现规划系统、城市管理系统及应用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一并提出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概念,是发展信息化技术力量背景下的产物,这对城市建设而言无疑是一次大胆创新与实践。

(三)、城市规划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城市规划测绘缺少必要的共享机制。我国城市规划测绘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差异,必要的共享与共建机制并没有在城市规划中得到有效体现。第二,从城市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来看,对于自身的部门职能混淆不清,对于基础测绘的不够重视,这也是当前城市规划测绘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第三,在测绘人才管理方面,无论是人才自身素质还是综合队伍结构都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问题亟需提升。第四,在城市规划测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测绘范围亟需扩大。

二、城市测绘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性工作

(一)、数字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很多学者关于数字城市,有许多定义,其中两点是共同的:(1)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还是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落脚点,在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主要体现如1∶500、1∶2000、1∶5000的地形图等;(2)数字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是基础地理空间框架。目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正在开展全国建设,城市基本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是提出的最核心的建设任务,这些数据来源于城市测绘成果。

(二)、城市测绘与数字城市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

作为数字城市管理对象和测绘对象,是同一个体即数字城市和物质城市。数字城市针对的是城市的整体,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空间和非空间的,是在网络上现实城市非物质形态的拓展和延伸;城市测绘研究的是城市基本要素,主要是提高对数字城市的认知和管理能力的基础工作,是地理要素的变化测量和测绘。简单地说,地理空间信息是城市延伸和拓展的基础支撑数据,而城市的非物质表达形态是数字城市,城市测绘是产生地理空间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因此,可以说城市测绘就是城市网络化和非物质化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手段。

三、数字城市对规划测绘的特殊需求

相对于非城市区域测绘,城市测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的特殊性需求:

(一)、时间特性

对城市空间信息的依赖性城市的快速发展与非城市区域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要求非常高的城市空间信息现势性。城市空间信息的更新存在周期已经不允许,发生的变化与现状几乎要求呈现同步。这就要求采用不同于精细化的、及时的、非城市区的城市测绘手段,以保持对城市空间信息实时的动态更新和动态跟踪。

(二)、尺度特性

在应用上,较小的城市空间尺度体现了城市管理独特的微观要求。因此作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支撑的空间基础数据主要依托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相应的,较小的城市空间尺度要求城市测绘追求更详尽的地理信息,这种详细程度体现在比例尺和维度两方面。

(三)、融合特性

非城市区域的测绘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测绘活动进行,受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直接影响小,以其独特的专业技术模式和方法去完成。对于城市测绘就不同,一方面,城市规划、建筑、环保、管理、水务等其他行业与城市测绘行业的渗透性日益加强,已经成为城市各行业管理业务流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层次,实现了与城市管理相关行业充分融合和深度参与,无论从测绘的手段、方式、成果、应用等方面,还是测绘的目标、意义,正在减少单纯的、独立的、专业的城市测绘行为,只存在因为城市管理的需要而进行的大城市测绘,城市测绘即将进入大众化和非专业化。另一方面,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数据的获取,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采集城市空间信息已经不再是城市测绘部门的专利。城市测绘在某些行业,正在走向全城测绘和全民测绘。

四、基础数据库更新

基础库是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的核心数据库。基础库的设计必须从“数字规划”、“数字城市”的总体目标出发,充分考虑地形数据现状,提供基础空间数据的高效组织,快速更新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基础库的主要设计依据为:(1)根据基础库中的空间数据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实际应用需要的空间数据系统的用户能够快速和方便的生产适合产品。从GIS资源角度设计基础库:基础库是一个空间数据资源数据库。(2)从灵活数据信息交换能力上设计基础库:基础库基于要素类名和要素ID这样一个值对来唯一地标识基础库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任何数据库和系统与基础库进行数据信息交换都可以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设计。(3)从系统和数据现状出发设计基础库。

(一)、数据库结构

基础数据库应该建设成一个多数据源、多种表现形式、多分辨率、多种比例尺结构、多种数据组织形式、多时相的综合数据库。城市基础数据库对各种专题数据起着支撑和控制作用,是城市各类应用系统的空间定位参考基准,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其内容包括数字线划地形数据库(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库和数字栅格数据库(DRG)等。以下简介DLG数据库的设计流程和相关结构模式。

(二)、数据库的更新机制

由于行政职能的分制和城市各个部门的资金投入渠道不稳定且单一,空间数据的更新机制很难有效的建立。通过规划行政审批成果的收集和城市规划测绘,根据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要求和入库准则,制定一套完整的数据更新机制,保证基础数据库的高现势性,定期将规划测绘成果转化为基础数据库的更新数据源。

(三)、数据库的扩展应用

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和基础是基础数据库,各种专题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如果说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的骨架是基础数据库,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则是各种专题数据库。以基础数据库为基础,收集和整理土地利用、现状建筑、房地产、工程地质和地下综合管线等空间信息从城市建设部门(特别是城市规划部门)的行政审批流程中,作为基础数据库的扩展和补充。专题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名数据库、现状建筑数据库、交通数据库、现状路网数据库、旅游管理数据库、地下综合管网数据库和工程地质数据库等。完整的城市信息数据库由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构成,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服务。

结束语

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规划测绘与当前科技力量的结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加之高端技术人才的大量引入,数字城市下的规划测绘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城市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城市规划的相关管理环节,在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关联。可见,城市基础数据库与规划测绘环节的相互融合必将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措施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一门科学,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是进一步研究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低碳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城市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

2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2.1完善法制建设。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2.2统一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2.3坚持量力而行。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2.4引导公众参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2.5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整治措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生活的居民中,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之一,在新建的道路、住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里,城市规划要求都会种上大量的花草树木,防止各种污染的再次发生。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3)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3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3.1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3.2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关系。城市空间也是“空间”概念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指单纯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时还包括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城市中体会到的所有包罗万象的全部感受。

3.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3.4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4 结束语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有效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保证城市的发展与人、自然的共同发展极为重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在加考察培训期间,培训团先后访问了多伦多、蒙特利尔、京士顿、温哥华等加拿大主要城市,重点考察了城市古街区市政中心、中央商务区及规划区范围的城市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情况,听取当地政府官员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专家的介绍,并就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培训团一行受到蒙特利尔、京士顿、温哥华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蒙特利尔市市长热拉尔·特朗伯雷(geraldtrembly)、京士顿市市长哈维·罗森(harveyrosen)、温哥华市副市长施民信(timsteveon)与培训团全体成员进行了热情交流。

培训团还访问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瑞尔森大学、麦吉尔大学、女王大学、bc大学等著名学府,聆听知名教授和专家的讲座。传承英、法文化和体现北美区域特点的加拿大,在规划理念的人本性、程序的民主性、实施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等方面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培训、考察,培训团成员普遍感到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知识,增强了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一、重视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

加拿大国土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当我们乘坐的飞机越过加拿大领空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蓝天、碧海、雪山、森林。然而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不仅赞叹加拿大国土优美的自然生态大环境,更敬佩近百年来历届城市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所到的每个城市分布着无数的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小区绿地。在风景如画、森林环抱的滨海城市温哥华市中心的史丹利公园(stanleypark)里,竟然还完好地保留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在经济发达、寸土寸金的多伦多市中心区,仍建有许多供人休憩的街头绿岛、小片绿地。城市政府不仅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对环境建设的投入也非常重视。如多伦多市一个旧砖厂原想搞商业、住宅房地产开发,但市政府与业主多次协商、谈判,力劝业主放弃房地产开发,买下这片土地,认真规划,多方筹资,逐步改造成一个绿树常青(evergreen)的环境保护游览基地。在女王大学约翰(johnmeligrana)教授陪同我们考察的京士顿郊区的别墅小区,不仅考虑生活污水处理,而且还将雨水收集到蓄水池,经生物处理后排放到河流。在京士顿湖滨一家工业企业搬走后,原厂区的土地经翻新等技术处理后才允许搞房地产开发。在城市公园里,到处可见人与和平鸽、小松鼠追逐游嬉,融为一体,好一幅人、自然、动物和谐共存的画卷。

营造环境可改善生存条件,提升土地价值,集聚人气,发展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女王大学规划建筑学院院长、国务院特聘外籍专家梁鹤年教授说得好,如果没有纽约中央公园,就不会有曼哈顿周边高楼的价值连城,甚至不会有纽约在世界的国际金融经济中心地位。冷静分析,放眼国际国内特别是浙江省的区域背景,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市是中国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第一市,庆元县是中国环境质量第一县。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是实现跨越发展的资本。我们一定要更加清醒,更加执着,坚定信心,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改造好大自然赋予的这片大好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要顺应时展潮流,不仅要认真保护好自然环境、尤其是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更重要的是按照建设最佳人居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好城市,近期要建设好江滨公园,改造好城市内公园--万象山公园,有计划改造好街头绿地、小区绿地,营造优美的城市小环境,把建设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

篇(5)

关键词:江口 ,城市规划, 管理, 建议

Abstract: according to year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inquires concerned material, this paper mainly congjiang mouth present situation and basic situation, city planning features and function, the function and water features three aspects are discussed, and som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river mouth,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the proposal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江口现状及基本情况分析

海西地区是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地区,由于受到两岸关系不稳定的影响,福建虽坐拥中国优异的滨海资源区位及自然条件,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30年改革开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已成为了中国三大经济增长极,显现强大的虹吸作用,不断带走海西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成熟的企业。2006-2008年其发展又相继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使得同处滨海的海西地区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

2008年起海峡两岸关系出现转折,随着“两岸三通”的推进,与台湾的交流日益频繁,海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正式颁布,标志着海西经济区加快了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海西经济区进入了国家空间战略的范畴。

江口镇作为海西两大极核中的福州大都市区的对接点,一方面将获得政策机遇:试点城镇,另一方面也将获得基础设施机遇:港口、高铁的建设。江口镇必将成为海西发展战略东北发展极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向现代化的滨海工业强镇的跨越式发展。

二、 江口城市规划的特色及其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江口城市规划的作用不仅在于准确把握宏观定位、深入引导空间发展、合理分配土地等公共资源、保障公共利益与长远利益,而且在于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经济运行效率、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与自身城市化进程。实践证明,江口规划有着自身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城市规划关键在于实施。在实施中确保规划实现。要实现规划,必须有严格的管理体系。通过科学论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城市化发展要求,江口形成的这个城市规划框架体系包括城市规划的技术理念体系(制定规划方案的理念系列,规划编制的技术内涵和技术层次)、组织运作体系(区域与城市的管治、以及负责组织规划实施的政府机构及其权限界定)、法规制度体系(城市发展中控制目标偏离的机制,为防范和纠正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而必须采取的汗毛控制手段和制度保障)。

(一)发展思路——探索适合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1、打造集聚型的城市核心区

小城镇的各项公共功能规模有限,应集中公共资源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极核中心。因此,站前板块作为这样的中心区,应认识到:它不单是对外的交通集散点、城市形象窗口,更重要的职能是服务于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是一个生活性的核心。

2、公共设施建设先行

注重在新区建设开发中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中国许多小城镇在城市化的建设中盲目发展房地产而没有重视公共中心的建设,导致新城区人气不足,后续发展动力难以为继。)

3、地方文化特色的营造

小城镇往往仍保留有极具标志性的地方传统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充分融入这一主题,突出文化特色、建立城市品牌。

4、生活环境品质的保证

宜人的尺度、优质的生态资源条件是小城镇的魅力所在,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形成山水城融汇的城市环境。

(二)科学的用地布局结构

1、海西战略中之江口镇——都市圈边缘,产业群核心

海峡西岸城市群未来将发展为“一带、四轴、双极、多核”的空间格局。江口镇位于福州大都市圈的边缘地带,是莆田纳入福州都市圈的对接点。

在《海西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沿海双核战略的产业发展布局中,东北区块依托福州新港推进重化工业进程,南部依托厦门新机场,带动高端服务业发展。而这里所谓福州新港即指现在的江阴港。

其中“一带”指沿海集聚、形成沿海城镇密集带;“四轴”指四条城镇产业发展聚合轴,分别是“西部山区发展轴”、“北部福武发展轴”、“中部人字发展轴”和“南部厦龙发展轴”;“双极”指依托一北、一南两大中心职能地区形成的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泉漳大都市区;“多核”指多个区域次中心,如图(一)。

2、兴化湾产业部署之江口镇——衔接南北,支撑两翼

北部:江阴港福建省近期提出福建省港口发展将强势推进建设“两集两散”,其中“两集”即为厦门港和福州港的江阴港区,明确了江阴港区作为集装箱枢纽港的定位。

南部:兴化湾南岸是莆田市处女港,其西南沿岸滩涂广阔,具备形成宽阔陆域的条件,适宜建港岸线长达65.6公里(其中深水岸线36公里),可建泊位140多个,深水泊位约80个,适合建设1~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10~20万吨级散货能源泊位,形成年吞吐能力约4亿吨的港口。国司拟投资708亿元开发兴化湾南岸一体化项目。

因此,以江阴港为资源核心整合周边港区,未来整个兴化湾将成为对台产业合作的极其重要的阵地,其发展不可限量,如图(二)。

图(一)图(二)

三、 江口城市规划的功能与水体特色

(一)各功能内容的建构

1、站前城市综合体 站前片区是一个汇集多样城市功能的未来城市公共中心,以交通集散功能为主,兼容商业综合体、科技研发、总部办公、酒店、文化体验及城市公园。

2、混合社区 混合紧凑的居住社区,包含多样的住宅、自身商业娱乐、公共配套设施及绿色开敞空间。社区单元功能综合,极大地降低因就业导致的交通出行需求,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

3、商务服务中心 以站前城市综合体为核心,沿江口大道南发展以商务服务、商务办公为主,含商住混合、居住社区及商业公共服务配套等城市功能,以满足由高铁带来的产业服务需求。如图(三)

图(三)

(二)江口地区水生活文化规划

以自然景观为架构,融入文化主题,创造具地方特色的空间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倡绿色生态理念,改善城市景观环境品质。

1、梳理现状水系,沟通水脉,建立生态可循环的水网系统。以水为线索组织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节点:将萩芦溪的生态景观通过水体引入站前核心区,并延伸至石庭片区内部。新增一条南北向水系廊道将站前板块与休闲商务区相联系,形成一个景观活动的线索。同时丰富了站前轴线,使得高铁站的景观界面得以打开。

2、以水为线索,串联文化印记,构筑侨乡文脉。江口作为著名侨乡,近现代民居保护较好,且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莆仙文化与华侨文化融合的独特内涵。江口镇未来的建设发展除了充分利用高铁站的优势外,还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利用当地文脉特质为基底,如侨乡宗祠及故居、莆仙文化等,融汇现代城市服务功能,串联起一张侨乡文脉网。

四、 建议与对策

(一)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要严格保护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乡镇企业要相对集中发展。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搞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公路主枢纽规划,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控制好铁路线路及场站建设用地和机场的发展用地及净空条件。要重视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的原则,节约用水,在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方面要充分考虑城市实际供水能力,以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三)做好江口历史街区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要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发挥长春市园林绿化的优势,本着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的原则,精心塑造建筑别致、街景独特、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形象。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1)。

图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2] 李成勋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走向现代化的构想.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534-562.

篇(7)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建设

1 我国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与公众产生的矛盾等时有发生。为了更好的减少各类矛盾,实现城市可利用空间的合理分配,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必须要发挥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体作用。公众参与指的是,在社会分层、公共需要多样化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介入的条件下,所使用的协调共进的措施。公众参与强调居民对城市规划的编辑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参与。公众参与来源于美国,当初的目的是为了让市民有一个宣泄的空间,以促进社会稳定,后来慢慢的上升为一种公众政策。本文结合我国以及国外公众参与的理论进行研究。

2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活动的特征和问题

2.1 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性差,形式单一

当前在城市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意义已经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来保障这一活动,使得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较强,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并没有固定的城市规划展馆等,仅仅是在一些公园或者市民广场,做出临时性的城市规划展览,造成了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形式的单一。

2.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不高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城市群众在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各种利益、市民的年龄、工作等条件的制约,除了部分的公务员、专业人员之外,另外的群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热情较低。特别是城市的外来人员,因为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历史景观不是很熟悉,因此在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感觉到无从参与,这影响了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

2.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形式多元化,缺乏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从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到城市道路、城市水管、绿化与环保、城市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表面层次上体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是因为大部分市民对城市整体的规划与认识不足,造成了参与的效果不明显,公众仍然认为城市规划是形体上的设计,而没有对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城市生态环境等层面上进行更多的参与。

2.4 我国城市公众参与缺乏持续性与互动性

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公众的参与,规划局等部门能够从市民的建议中更好的进行规划内容的制定。但是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参与---反馈---再参与的良好机制。规划局没有使用相应的措施给市民进行规划意见的反馈;公众的参与没有很好的贯穿到城市规划的全部过程,只是集中在城市规划方案确定之后。

3 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宣传

城市规划部门可以通过咨询、电视、报纸或者举行情况通报会等方式来进行宣传,向市民通报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规划的区域等,已让市民更好的了解城市规划。与此同时要要邀请市民更多的参与到各种展示会、城市规划座谈会;邀请市民对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在政府主页、报纸等开辟城市规划的专栏等。加强向有先进城市规划经验的大城市学习,提高城市规划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3.2 强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

市民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本质是进行公众教育的问题,从专业的学习中要大力的宣传城市规划这一学科的性质。对选举出来的群众代表,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城市规划知识讲座,以及进行系统的规划知识的培训。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公众参与的各个阶段,需要规划部门进行科学的安排。创设多种参与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深度。

3.3 提高城市规划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

要重视提高城市规划人员的素质,逐渐落实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形式与内涵。城市规划人员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过于重视物质规划与图纸设计,忽视了城市规划的社会与经济属性与规划的公平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者要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怎样更好的满足公众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又对其他利益团体不造成影响,这成为新时期进行城市规划的要求。规划工作人员要提高协调事务的能力,实现开发商利益与大众利益的协调统一。

3.4 做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制度保障

城市规划的关键是规划制度的建设,例如我国香港的城市规划委员会,是在香港特区政府城市规划领导下,由33个人组成的机构。当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构建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外的,通过公众代表参与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公众参与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发展相互之间有较大的关系。

3.5 以公众参与促进规划监督管理职能

在城市规划的公众沟通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一全面而客观的规划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强对城市建设部门的科学实施与管理;对于公众来讲,注重的是规划的参与与监督。所以,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规划的展示与公开程度。相关城市规划审批的程序与步骤要清晰明确,通过对这些与公众利益的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内容的公示,提高城市规划的公众开放程度。

4 结语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深入,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既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要加强对各方利益的协调能力,又要重视对各方的组织协调;要重视对公众参与的科学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是城市规划法,这一法律是规范和约束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的主要依据。因此,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华晨,胡晓呜,单锦炎.增强规划成果的可接受性―――湖州市市河街区规划的价值观[J].城市规划,1998(4):29-30

[2]孙骅声,周劲,陈宏军.深圳市法定图则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1998(3):29~-30

[3]陈锦富. 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J]城市规划, 20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