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6:01: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篇(1)

关键词:电视数字化 传输技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246-01

1、研究背景

电视自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成功实现了电视信号由黑白到彩色的转换,其清晰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无论是黑白信号还是彩色信号,仍然属于模拟信号,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和亮色都有很大不足。模拟信号通过显像管显示图像,电台通过天线将模拟信号发出,电视通过天线接收传来的模拟电磁信号,利用显像管隔行扫描来播放图像。从传输过程来说,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通道存在问题,致使电视信号在接收时出现线性失真和非线性失真。哪怕是目前最先进的模拟技术,也很难控制失真度,画面的清晰度就会受到影响。彩色电视信号虽然清晰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接收彩色信号时,无法做到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的彻底分离,在共同的输送过程中极易发生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的串扰,严重时会发生色度失真的现象。另外,模拟信号在传输时也很难将有用信号同杂波彻底分离,也是导致画面不清晰的重要原因。同时模拟信号的传播还导致了画面重影、闪烁、并行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号质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教授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所描写的数字化生活激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紧接着,当时人们认为是幻想中的数字化生活已经真正与人们接轨了,也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也应运而生并产生了巨大的发展

2、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发展

2.1 国际电视数字化传输发展

目前在国际上,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主要以DVB、ATSC、ISDB为标准。

由模拟信号传输到数字信号传输时电视信号传输的第二次变革。电视数字化传输最早在欧洲几个国家开始发展起来。1993年欧洲就颁布了关于有线数字传输和卫星数字传输的标准,同时还推出了地面数字传输标准。此后,亚洲的日本也推出了有关地面数字传输的体系。在数字电视大为推广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制定了相关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或者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规划。2009年6月12日美国关闭模拟电视传播,2011年7月24日日本停止模拟信号传播。

三网融合后,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初,欧洲、美国、日本着手研究新一代电视数字化传输标准体系。欧洲电视数字化传输在提高信道效率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更有利于系统应用和系统推广。此后发展了多载波调制技术,支持连续导频插入,改革了映射方式,采用了LDPC编码,并根据门限不同服务,使用不同的编码映射方式。技术革新还使信道传输容量增加了30%。2009年欧洲地面数字化传输又有了新突破,采用了COFDM,增加了16K、32K子载波模式。相对于之前的DVB-T,最大的特点是DVB-T2增加了MISO发射分焦方案、Alamouti发射分集。与较前相比新的传输技术的传输效率提高了80%,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三网融合下业务增加的需要。

2009年美国彻底改变了电视数字信号传输不支持移动接收的弊端,所推出的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标准能够支持移动接收。

日本也在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方面有了新的探索。使用了单频网技术,既节省了频谱资源,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覆盖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对保护间隔进行改进,使用了多径信道均衡方法,减少了保护间隔的限制。日本在干扰消除技术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先进,保证了电视信号的稳定。

下一步电视数字信号传输的高清移动是发展的趋势,在这方面有的国家已进行了有益意的探索,并研究了迭代译码技术。系统的接收性能包括固定接收、移动接收也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改造。

2.2 国内电视数字化传输发展

国内电视数字化传输是从1995年开始进行过渡试行的,中央电视台首先使用电视数字化传输。1997年元旦开始省级电视台也陆续开始电视数字化传输。1998年国家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通过鑫诺1号通信卫星,开始卫星数字信号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1999年我国将DVB-S定为数字化传输的国家标准。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星电视节目都实现了数字化传输。根据我国的规划,到2015年将全面改用数字方式传输,届时模拟电视信号将停止传输。

目前我国的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多使用的清华大学的多载波DMB-T技术。该技术是建立在TDS-OFDM调制技术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基础上的。主要采用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4(bit/s)/Hz的频谱利用率,使每个频道有效净荷的信息传输码率可以达到33Mb/s。使电视画面高清真实。

上海交大的ADTB-T单载波技术是建立在单载波调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同DMB-T技术差异性很大,该技术应用QAM,OQAM,PSK等星座映射单载波调制技术,在最佳状态下,可以实现单个频道25.989Mbps的码率传输,该技术在数据结构简洁方面独占优势,能够降低接收系统的成本。

2007年8月1日,国内电视数字化传输使用了DMB-TH技术,该项技术以DMB-T为基础,又融合了ADTB-T技术,既能支持移动接收,又具备了多径干扰的能力。其主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完全可以满足有线网络无法企及的移动接收、便携接收和广大城郊、远郊乃至边远农村住宅固定接收的需要。

今后,国内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还要向空间分集技术、LDPC编码改善和更高级的调制模式发展。同时要考虑四网融合的网络架构。

3、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数字传输技术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今后将会有更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应用于电视网络中,可以预料,电视数字传输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浅谈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发展》.电视研究[J],2005年第05期.

[2]许伟文.《着眼数字化整体转换,着手传输平台优化发展》.有线电视技术[J],2010年第06期.

篇(2)

论文关键词:电视,数字化,互联网,发展

1 广播电视制作概况

从光电技术孕育出电视的雏形,再到用红蓝绿彩色滤片赋予电视更多色彩。电视随着技术的改变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利用声音采集和图像采集技术记录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事实或事件。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直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足不出户便能看到各大活动、精彩的体育赛事及重要的盛典。毫无疑问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也使得数字化信息技术影响及改变了广播电视制作的传统模式。

2 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

互联网虚拟组织和团队的出现,使节目制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互联网在资源共享平台上分享、沟通、协调各项资源。也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团队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同一项任务或项目。这种工作解决方案具有反应快、弹性大、作业非线性的特性。

广播电视在使用数字化技术制作时,素材原有的声音、图像、文字等都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任意保存、剪切、制作等。处理过的节目或视频片段也可以被多次、重复的使用播出。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不断融入新的数字化技术,在形式及其内容上不断创新,使数字化节目制作水平进入新的阶段。计算机技术在节目制作中运用的十分广泛,自由切换台、编辑控制器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模式都是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方式。随着计算机的应用音频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电视节目形式更丰富化,节目内容充分得到扩展,吸引观众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电脑辅助协同设计(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Design,CSCD)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本结构,辅助于电脑技术的支持。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可以由虚拟的组织形态来共同制作完成一项专案。最终,同步任务的优化方案,数字化制作帮助将原有电视节目制作中一贯的线性流程,通过同步任务的整合,实现了策划、筹备、拍摄及后期制作等节目流程的优化,有效提高了节目的总体

水平。

3 数字化电视制作发展方向

3.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用户通过该系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交谈及意见交换。在广播电视制作领域该技术主要应用在虚拟演播室。虚拟演播室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的实质是将电脑制作出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拍摄的人员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实时整合。由于该系统是由摄像跟踪技术,获得真实摄像机数据,并与计算机制作的场景环境结合在一起,背景成像依据真实的摄像机拍摄所得到的参数,和演员的三维透视关系完全一致,避免了不真实、不自然的感觉。由于场景大多由计算机制作,可以迅速及多样的变化,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大大丰富了演播室环境,增加可观看性。虚拟演播室系统利用软件生成场景和道具,在有限的空间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制作出高水平、更大创作空间的节目。由于电脑制作,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缩短了节目制作周期,提高演播室的利用率等等。在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涉及医学、娱乐、工业、航天等诸多行业中,我国虚拟现实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运用在数字化电视制作

方面。

3.2 运动追踪技术

运动追踪技术(tracking)是影视后期合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技术,也是现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主要用在电影、电视、MTV的制作中。它主要是通过追踪素材中某个“跟踪点”然后使目标层自动跟随“跟踪点”运动。在追踪过程中噪点问题、运动图像模糊、前景阻塞问题等都是影响画面质量的原因。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提高画面质量。在导入之初,我们要仔细了解观察视频参数。追踪时根据图像的实际情况选择制作方式,图像清晰、分布均匀、特征明确的使用自动追踪,之后手动微调。对于那些图像模糊、特征不足、噪点问题的则选择手动追踪。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作方法。运动追踪技术主要对于追踪层的画面的修饰与补充方面。在后期制作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技术。

3.3 PC平台的后期制作

由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数字化技术的诞生,使影视后期制作的质量、节目制作效率及制作周期利益最大化。在后期制作的系统中,计算机硬件平台以MAC、PC、工作站为主。其中PC机以它的稳定性、匹配软件种类、软件升级方式等优点成为当前阶段使用率最高的机型。

非线性编辑(non-linear edit)是指对电视、视频等视频媒体或文件进行后期编辑时,所使用的一种编辑方法。配套的编辑软件包括Adobe Premiere、Speed Razor、U Lead Media Studio,是电视数字化制作后期关键核心部分。传统视频都必须通过特效机、摄影机、录像机等设备进行模拟方式处理,而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摆脱了原来必须使用昂贵的专业设备,只要配合传统摄录设备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完成数字化特技编辑及广播级视频输出。

目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快速、简单的将制作的节目从不同的渠道进行播出。所以,广播电视制作人员应该抓住这一特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节目素材的利用、节目后期的制作整合有效的可利用资源,最大化的提升节目的质量。利用数字化技术渠道自动播放和调整节目播出的顺序,来减轻节目制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制作节目的效率。此外,工作人员利用网络下载有效的素材进行编辑与利用,达到素材合理有效的二次应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趋于成熟化,但节目制作的发射系统、播控系统、传输系统仍需要不断学习改进。从而达到电视节目的创新性、内容的丰富性及节目的高水平的目标,明确广播电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目标。善于合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音视频制作过程中,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查询所需资料,可以通过本地工作站的服务器或资料库对工作素材进行保存、查询、使用。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在不同的机房制作字幕、视频编辑等,完成后再利用计算机整合,有效提高了制作节目的效率。在数字化广泛运用的今天,广播电视的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由互联网和电子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挑战,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合理有效的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广播电视的制作当中,把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推向新的高度,制作出全球化、科技化及观众喜爱的广播电视节目,是广播电视制作人员需要面临的挑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制作的发展动向有了初步的了解。节目制作人员对数字化信息技术学习及使用,能更有效的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水平,制作出多角度、多层次、多质感的优秀电视节目,向世界展示我国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彩琪.关于我国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思考[J].中文信息,2014(4):16.

篇(3)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人们对于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主要在于提升电视画面的播放效果和质量,以满足人们视觉以及听觉上的需求和享受。到了1984年,日本提出了数字化电视技术的相关研究方案,即官博电视技术的高清晰度研究方案,并于1988年对研究结果进行试播。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动力,广播电视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数字信号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改善,利用代表信息的全新物理量对数据信息组进行表现,使广播电视信号呈现离散性,使数字信号的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数字信号的保真度以及抗感染性不断加强,数据传输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也不断提升,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出现,也实现了对二位滤波、图像质量的改善,使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特征

图像信号的数字化。首先,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实现了对传输图像信号的数字化。在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中,数字化的模拟电视信号主要需要取样、编码以及量化三个阶段来完成。根据奈奎斯特定理,如果要从数据信号中取样恢复到原信号,就需要使取样的频率能够保持在信号宽带的2倍以上,同事PAL制的数据信号则需要保持副载波4倍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对数字化频率的取样。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为防止由于差拍而出现干扰,就必须要保证频率同副载波的连锁,从而便于图像复原时噪声的升价。在数字图像信号的取样过程中,必须要将模拟电视信号转变为离散脉冲型信号,并通过数码技术对幅度值进行标示,遵循舍零取整的原则实现对幅度值的量化,对数据信号进行重新排列之后才能够得到数字信息流,实现图像信号的数字化。

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对于电视系统来说,为保证电视节目中声音同画面的同步性,图像和声音必须是同时传送的,在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中同样需要实现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在音频信号的数字化传输中,由于音频信号同图像信号的取样标准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音频信号的带宽也有所区别。在音频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为保证同图像信号的同步,必须要考虑图像信号的相关标准,如场频以及扫描行频等数据。在音频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为保证实际质量,需要关注交错现象,在奈奎斯特定理的规定下,采用低通滤波器,控制截取频率低于取样标准的标准,从而避免交错现象对音频信号的影响。在对取样信号进行处理时,需要将模拟信号进行转化,使模拟信号能够成为事件脉冲信号。由于脉冲信号仍然是模拟的,因此必须要对所获得的脉冲信号进行离散处理,利用数码技术进行量化,对数据信号进行重新排列然后获取全新的数字信息流,实现对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完成数字化广播电视信号的有效传输。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信号传输流程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提升了电视的画质以及效果,成为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从图像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到音频信号的数字化传输过程中,需要完成虚拟信号的时间轴离散脉冲的转变,还需要完成对脉冲信号的量化,使传输信号能够实现量化,经过严格的排序流程才能够真正实现数字信息流,为用户呈现高质量的电视信息。在数字化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不仅需要用大量的信息取样技术以及编码技术,还需要借助其他技术来最终实现。首先,为便于数字信号的传输,保证数据信号的传输质量和传输速度,需要将部分数字信号中的低速信号转换为高速率的信号进行传输,以提升信号整体的传输速度,不断提升传输容量,而这一技术的实现,就必须复用码率,借助先进的数字速率系统提升和降低数据的传输频率,以满足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实际需求。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拥有本国的数字速率系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对码率的复用,对传输速度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升画面的传输效率,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保证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有效应用。

篇(4)

关键词:工程测量 GIS技术 数字化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P231.5;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当前,一些规模大、质量要求高的工程投入到建设当中,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但与此同时,工程测量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其不仅能够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规范性,甚至还会阻碍工程的进度。而GIS、GRS、RS等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工程测量的信息化程度,而且还促进了工程测量的发展,从而保证了工程测量的效率。

1 工程测量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测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数据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测量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完善和发展,其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例如工程机械、微观科学、偶光学等。因此测量数据也多种多样,如模型、符号、数字、图形等。目前,GIS技术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无论是建筑结构设计还是环境勘测,都与工程测量数据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2 GI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2.1 GIS技术的概述

GIS技术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长,其通过地理数字化系统,对数据参数进行分析和汇集,以此为基础建立数字化系统,并进行工程测量工作,从而将施工技术与数据参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2.2 GIS技术的应用关键

GIS技术作为我国新型技术之一,在我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很好地完善,同时得到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工程测量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可以根据GIS技术所得到的结果,正确抓住工程的地形特点以及施工重点,并且还能够利用实地测绘数字化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制定。测绘的地理数字化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数字化数据进行转化。

2.3 GIS技术的发展

GIS技术是以地理信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将环境科学、空间科学、地图学、地理学、遥感科学以及信息学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GIS技术便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集获得、储存、查询、分析、管理为一体的地理空间信息工具。它主要是以实测数据的数据库为基础,不仅具有良好的数据库管理功能,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数字制图功能、空间查询功能、辅助决策功能等。作为GIS技术的出发点和目标,空间分析功能的实现主要是GIS通过处理原先的信息而得到对决策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的新信息。例如在美国三里岛核扩散的事件中,通过GIS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扩散的范围和损失进行合理的预测。

3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3.1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与以前的测图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优势。数字化地形地图能够对外测量情况进行准确真实的反映,其满足新时展的要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自动化处理。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自动的绘制出精度高、效率高的地图;其次,图形编辑技术。数字化测绘技具有便捷性,适用方便,只需要通过数据处理,便能进行改动和编辑,同时还能保障其整体性不被破坏;最后,TR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通过TRK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程测量工作的准确性,扩大范围,而且还能为测绘效果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

3.2 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运用

根据目前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来说,我国数字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科技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发展速度以及取得的成绩是不能否认的。尤其是针对于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自从这些技术出现后,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测绘的效率性和可靠性,从而促进了我国工程测绘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测绘技术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依然不断地快速发展,数字化和自动化是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而言,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常规的测绘技术不会立即消失,数字化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状态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3.3 3S集成技术

3S集成技术主要包括有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从广义上来说,3S集成技术应该是遥感技术、定位技术、测绘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测量系统。虽然3S集成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长,但3S集成技术从目前而言,仍然具有松散性。其中RS与GPS技术是GIS技术的数据来源,同时也是GIS技术强有力的解析工具。现在,3S集成技术已经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例如全球变化、海洋导航、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

4 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许多数字化测绘技术将会为工程测量带来更多的改变,促使工程测量朝着准确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柱.GIS技术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111.

[2]邓登.GIS技术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2):110.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工程测量;应用分析

1.前言

在传统的工程测量中,主要是对交通、水利、建筑等进行测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化测量仪器的出现和完善,数字化的测绘技术便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同时不断向实时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其服务的领域也不断得到拓展,不断的适应和满足各种社会需求的发展[1]。以下笔者将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具体的对数字化的测绘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特点

数字化测图技术主要是对机助成图及全解析的方法加以运用。较传统的测图技术而言,其优势是多方面的,是当前我国地形测绘中最前沿的测图技术,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数字化地形图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外业测量,并可以同高精度的测绘仪器相匹配,使高端的先进仪器不断在数字地形图上得到运用[2]。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化科学管理的必要工具。其除了可以对工程进行测量以外,还可以在房产测量、管网测量、地籍测量等方面加以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准确的反应出了其测绘的精准性、有效性、信息性等,并有利于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的专业系统。

2.1测图的精度高

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中测图的精度高是其一个较为显著的优点,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采用,使地图测绘的精确度发生了质的改变。在数字化测图技术中,当地图图形的距离低于300时,测定的物点误差在3毫米以下,从输入到成图的整个过程中很难出现其他方面的精度损失,对测图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的展点型误差、方向型误差、视距型误差等进行了避免,对外业测量中的精度也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也确保了测量成果的精准性[3]。

2.2自动化的程度高

数字测图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及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测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自动的计算、自动的选择图示符号、自动的进行识别等,所得的数字地形图会比手绘的地形图在精确、美观、规范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进步[4]。同时,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对某些人为因素进行避免,使错误的出现率明显降低。

2.3图形的属性信息较为丰富

对数字化的测绘技术加以运用,所绘制出来的地形图可以保障坐标位置的准确性,同时地形点上极为丰富的属性信息也可以得到展现,若将该测绘点的编码信息进行相关的连接,并进行成图操作时,便可以对系统数据库中的各种测图符号加以运用,并可以在数据库中将与该编码相对应的各种图式符号加以调用,以完成地图图形的绘制。因此,在数字测图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信息的检索,需要将下列图形信息加以采集,其主要包括:定位信息、属性信息、连接信息等[5]。

2.4 对GIS的信息源加以运用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数字测图在为GIS提供许多方面的源数据的同时,也方便了其后期在建图过程中对GIS数据库信息的运用。虽然目前还未能对数字测图系统及GIS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完全无缝的对接,但随着对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不断开发与研究,二者还是可以实现完美结合的。目前,在对国土地籍、城市规划等比例尺较大的空间数据进行搜集和获取时,便可以对GIS的数据源加以运用,同时在野外实地的测量过程中也为GIS提供了源数据,实现了二者的结合。

在数字化测图中,通常可以对成果数据进行分层的存放,这样图面的负载量就不会受到限制,便可以对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运用,使传统测图技术中某些弊端可以得到避免。如:在对地面房屋进行扩建、改建的过程中,或地籍、房产等发生变更时,只须将有关信息进行输入,经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后,便能对其进行修改和更新,图面的整体现势性及可靠性都能得到保持。

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3.1原图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在原图数字化中可以对当前的地形图加以运用,只需在扫描仪、计算机、数字化仪、绘图仪、数字化软件的配备条件下就可以完成操作,同时还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数字化的成果。其主要有扫描的矢量化及手扶跟踪的数字化等工作措施,扫描矢量化具有效率高、精度高等优点。但是,在对该方法进行利用时,所得到的地图精度会与原图的精度密切相关,而且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差,在通常情况下其精度较原图较差。同时,它只是对白纸成图后的地貌、地物进行反映,缺乏现时性。因此,只有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才对其加以运用,并非长运的办法。为了使该法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通常可以采用补测、修测等方法,使原图的精准度得到一定的改善。

3.2地面数字测图技术的应用

在某些地区大比例尺的地图还是比较缺乏地,这时便可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技术。该法可以实现内外业的一体化操作,在我国的各测绘单位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用该法所获取的数字化地图具有精度高的特点,只要对某些必要的措施加以运用,并将关键的地物与邻近控制点的距离保持在5厘米以内便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3.3数字测绘技术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在数字地球中,可以将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有用信息,在同一个地理坐标的框架上进行加载,并采取数字存贮的方式将其统一的存于同一计算机系统内,所有的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对信息进行获取。数字地球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涉及的部门多、技术水平高、承载的信息量大,单靠一个团体或一个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将空间技术、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等众多的学科知识加以结合运用。而在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中,测绘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空间基础数据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对传统的测绘技术进数字化的改造。

参考文献

[1]王希波.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42.

[2]李木子.浅析数字化测绘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8):262.

[3]沈家涛.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改进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28):48-49.

篇(6)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前新媒体技术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基于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也成为我国信息传播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先简要分析了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相关概念以及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并探讨了W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数字化的影响下,其原有的发展模式与传播方式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传统广播电视的效益得到迅猛提升,并且在维护起来也有较大的优势。基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当前信息传输中的巨大优势,相信在未来将呈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概述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核心是互联网科技,在该技术体系中,核心部分是借助互联网构建的网络服务器。具体的组成包括广播电视需要传输的信号,并且信息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形成相应的界面,而用户也可以自主作出选择,用户的选择与服务器的智能化运转相联系,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数字化,用户选择与获取信息的时间更快,操作起来也更加简便,用户摆脱了以往需要繁琐操作才能获取信息的落后方式,借助鼠标,通过轻点几下页面就能够进行节目的观看。并且在服务器的管理终端,还有用户喜好的收集与整理功能,通过统计用户平常观看节目的情况,由服务器定期向用户推送节目。在该服务器中,还有供使用者进行视频制作的工具,可以将各个节目的视频进行压缩处理,将其上传到客户端,供用户进行浏览。此外,网络数字化广播台的高度自动化及程序化也是该技术非常突出的特点。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1)信息的共享度高,传输效率快。互联网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并且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汇总,将其综合到相应的平台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相比传统广播电视而言,其优势将更加突出。并且利用互联网构建的服务器在信息传输上还具有高效率的特点,达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相关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能够使用计算机编辑信息,并且使区域的分工更加明确,并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与传输效率大大提升。(2)提高编辑的效率。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视频的剪辑与后期处理。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上,节目编辑人员只需通过互联网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处理,然后向制作处传输制作完成的节目即可,并且节目可供选择的样式多种多样。这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容量与传输速度,提高重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在传统广播电视的播出中,图像清晰度与传输效率往往呈反比关系,而借助网络数字化,则能够大大提高电视节目播出的质量,降低节目传输过程中受电磁场、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节目质量下降的情况,有效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

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发展,并且在长期的技术磨合中逐渐使该技术步入正轨,受我国网络数字化技术应用刚起步的影响,在信号的传输与发射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技术的应用功能上,包括广播电视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及音频数字化。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相比传统的广播电视而言,在抗外界干扰能力上较强。而在音频数字化发展上,为了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数字视频与数字音频的发展速度相一致,为了实现动态视频的展示,声音信号实现数字化,通过音频与图像信号频率取值的一致性,真正达到声画同步。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满足了当前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为了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广播电视技术,当前需要处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解决好网络问题。推广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需要解决好基础的网络问题。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功能的开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需要关注的重心是不断改善宽带网络IP,加快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在传输材料的选择上,目前广播电视网络专用的线路为光纤网,然而鉴于光纤网建设成本较高,因此为了提高广播电视的播放效率,应降低运行成本,通过网络IP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传输的高效,并且还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应解决好信息源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广播电视要想追赶时展的脚步,就应形成信息与网络资源互补的局面。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式下,传统媒体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然而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却是新媒体无法媲美的,为了加快两者的发展,应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不断拓宽传统媒体的功能,使广播电视行业的业务组成逐渐延展到基本业务、增值业务与拓展业务共存的局面。而基本业务主要是广播电视平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拓展业务与增值业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环境进行运营,从而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而使网络数字化技术给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带来更大帮助。(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前景。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数字化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势必会带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根据当前人们对信息的个性化要求,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传输形式必然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的改进节目的制作方式以及节目的编制方法,从提高节目的传输效率与传输质量出发,提升用户的观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也应追赶时展的脚步,不断提升传输水平与传输质量,并且还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开发更加广阔的市场,注重用户市场的引导,结合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进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传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7)

    字化车间的建设思路,提出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及相关考虑因素,并对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力求为现代企业转型、两化融合的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1 数字化车间的形成及意义

    1.1 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

    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管理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业化以来加工制造行业在技术应用以及管理中得到了几次大的变革,我们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工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次有力的变革都会给工业水平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笔者经过分析将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作业、单一生产;第二阶段是工业技术引入、流水线规模生产;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引入、信息化辅助生产;第四阶段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实行两化相互融合。

    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意义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工业发展的长足进步,充分践行两化融合概念的数字化车间也不例外,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解决企业核心环节的两化融合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技术的优势,使两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一方面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及决策分析作用,改进工业流程,指导并促进工业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种工业技术对信息化的支撑和基础作用,做好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已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比较实际的建设思路

    2.1 建设思路的整体考虑

    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思路,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建设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2.1.1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应当以企业实际业务范围为主,业务涉及的加工制造、物流、管理和维修等环节均应纳入数字化车间的管理范围,即数字化车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需涉及车间业务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发挥各个环节的联动作用,提高整体水平。从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范围及规划上,应当通盘考虑,应用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车间业务的点、线、面各个层次均纳入管理范围。

    2.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的优势,以建设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智能化,尽可能降低人工参与的自动运转的制造车间为目标。通过智能设备、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AGV 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实体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运转,通过信息技术的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监控和广播等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将整个车间建设成一台结构合理、动力充沛的自动运转的机器的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

    2.2 可用技术探讨

    2.2.1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是串联各项业务,使之互相协作的保障,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需要配套建设的网络环境包括工业以太网网络和工业自动化网络,以用于支持工业现场设备、模块、系统等等之间的通讯和关联。

    2.2.2 数字化车间的应用技术考虑

    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原动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也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使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将技术进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成果。通过前面对网络建设及硬件支持的分析,综合考虑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可以将建设数字化车间所需的基本技术手段总结如图4 所示。

    2.3 数字化车间建设中需注意问题

    任何事情的全面实施都需要进行全盘考虑,针对问题的多面性需要进行全盘考虑,在进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的过程也必当如此,这样面对数字车间的建设过程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给予认识,在建设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小问题而给整个项目带来损失,笔者针对整体过程中所出现问题进行总体分析,认为在此期间所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安全生产问题;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照搬和教条主义;③在项目建设中需要分析技术可行性问题;④发展创新问题。

    3 数字化车间应用展望

    为进一步推 进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在基础的工业单元层面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两化融合的科学发展。可以说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 从国家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数字化车间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

    然产物,是新时期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切入点,数字化车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适用于制造行业,更可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助力,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侯闯. “十二五”MIE服务为先——记2010第五届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新年趋势论坛暨2009MIE创新之星风云榜颁奖盛典[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2] 杨海成,江彦,丁常彦,白云川. 跨国精英关注中国“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大势[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02)

    [3] 张艳,于巧稚.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期的新思考——“十二五”MIE中国机会高端座谈会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4] 黄迪生,张心耘,任海霞,刘炜,赵恒,李晓波,姜剑,杨维明,王可,彭旭,胡玉文,胡其登,张慧,张蕾,江彦,白云川,丁常彦,王征. 创新设计正当时——三维CAD普及与深化应用研讨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