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6:01: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篇(1)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 反思 超越

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高度来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却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一、劳动课的课程定位:是学科课程,还是经验课程?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和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均衡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开设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型以及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搞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劳动课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课程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说课程理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造成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观念落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等同于教材的认识相当普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的观念,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当作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课程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开设劳动课,以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来设计和要求劳动课,使劳动课成了我国课程体系中典型的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尽管也强调“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因为它只强调了劳动课的实践性特点,而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课明确定位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上。

随着现代课程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劳动课的课程定位问题便凸现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课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经验课程,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劳动课不应该是分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综合课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小学劳动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谁来开发?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自小学劳动课开设以来,小学劳动课的开发权一直集中在省一级教育业务部门,由省教育业务部门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劳动》课教材,学校劳动课教师则负责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全面落实《劳动》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省编《劳动》课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很难切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许多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或者要求过高,缺乏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未来生活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编《劳动》课教材却多年一贯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试想:如此一劳永逸的课程开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如何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的兴趣?如何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深入反思《劳动》课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过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适当下放劳动课的课程开发权,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明确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改变他们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建立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进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

三、劳动课的课程实施: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实践为中心?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技术;办学条件;勤工俭学

素质教育,让人们认识到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效益性想统一的原则;确定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发展思路,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学校应根据资源优势和特点,制订好劳动实践场所的发展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劳动实践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和趣味性,将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实践教育效益。

我们要以育人为工作主线,坚持育人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举,把场所建设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相结合,与农科教相结合,与为农服务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使每所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中心,辐射社会的窗口。

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理念。(1)把素质教育与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相结合。(2)开设与学科有关的勤工俭学项目,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3)培养学生就业的一技之长,使场所建设工作立足于学校,服务于社会。

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劳动实践场所教育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1)为当地农村输送了一批有科技致富头脑的先进农民,培养了一大批回乡务农的致富能手。(2)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

三、办学条件的改善作用

我们利用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收入有效地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主要做法:(1)减免贫困家庭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2)发给贫困学生饭菜票。(3)直接把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产品——肉食和蔬菜低价或免费提供给食堂,降低伙食成本。这些措施为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渗透,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有利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劳动实践场所是中小学生学习社会、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是促进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重要基地,是组织与引导中小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活跃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乐园。通过劳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进而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3)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 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 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素质教育

引言

必须承认的是,我国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之适逢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的滞后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和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上加难。为此,本文以创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创业、素质、能力等是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的基本范畴。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理清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

㈠ 对创业素质的基本认识

一般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素质是指个体本来的性质或素养,是在实际表现中得以综合展示的个人知识、修养、能力诸要素之和。

㈡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定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会议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开拓性和个人首创精神、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人非常重要。[1]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创业教育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高校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依归,以创造性和开创性为基本要求,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从而培养他们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品质等的素质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应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要求,更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应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要求。我国高校在扩招后,由于没有为高校大学生吸纳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4年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来势汹汹,措手不及。

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展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前面提到,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必须以“创造性和开创性”为基本要求,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

㈠ 高校要树立创业素质教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以应试教育为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千人一面的没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创业素质教育转变,要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确立就业就是不断创业的动态过程的人才观。

对于教师而言,要树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观念。所谓创业意识,指的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

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考研和就业不再是未来职业的唯一选项,而能自主创业更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培育自己的创业素质。

㈡ 构建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构建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要重视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的制定和设计。

第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开设创业课,传授创业思想,并保持创业教育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连续性,逐步深入,直到学生毕业。

第二,在创业课程设置内容上,要融合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第三,在创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上,学校相关教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㈢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我们认为,创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实践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创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3点:

第一,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劳动教育、就业指导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情景模拟教学,增加到企业的参观考察的机会,带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强化实训教学。

第二,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除此之外,更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可以积极探索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如聘用企业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企业人员来校做讲座等。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l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1

[2] 潘美意,杨立君.高职学院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87

篇(5)

【关键词】课外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 小学教学

校本课程不提倡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教材,倡导课程同儿童生活经验的连接,让儿童在日常生活情景和周围环境中寻找学习素材,使课程内容具有生活化和情趣化色彩。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孩子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对一学科知识的综合\用,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在内容上,强调以主题单元设计的方式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因此,课外实践活动为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课程资源开发空间,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一、课外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1、争当“小小科学家”

在开发科技类综合实践校本科技课程时,我们坚持“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着力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身边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争当“小小科学家”。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拥抱田野、青山、绿草、江河,才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得到更扎实的锻炼,学生的智慧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开展“我们身边的电池”这个科技环保主题实践活动时,辅导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让他们到自然界中、到社会周围,对废电池的数量、使用之后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活动热情高涨,他们不仅获得了相关科学知识,实践能力,相关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2、“小巧手”当家

传统的劳动教学常常忽视动手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学校在科技社团里组建了具有科技劳动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活动中,我们注重加强学校与家庭、村集体的结合,动用多种方法、途径和策略,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强学生的科技劳动教育。我们让学生走进工厂和田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如“我当一回现代小农民”主题实践活动,辅导教师让学生到田间实地认识一些现代化的农具,而且让每人选择一部分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钻进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蔬菜大棚之中科学种植农作物,科技除草、合理施肥。此类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技能和思维共同发展,学生在掌握了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先进劳动技术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当一个“科技小农民”的快乐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二、课外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活动的宣传――重视课外,更新观念

课外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发发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实施之初必然会与旧有的传统观念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功利性,对活动的实施产生阻碍。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力、法、教学方法等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对一校本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动员,通过班主任充分细致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活动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利用有关媒体、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请家长二听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以及课改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让家长们清楚学校开设小组课外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有关一计划及安排,听取家长的反馈,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课外实践活动。

2、活动主题的选择――关注兴趣、回归生活

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吸收活动课程的精华,而不囿于其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课程的目的在儿童,在于儿童身心的成一长。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建构着属于他自己的知识、意义,从而也建构着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在这种生活实践中,儿童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儿童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不断地被其自身体验。课外实践活动超越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因此,回归生活,是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的首要寓意。

3、活动的实施――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课外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有计一划、有步骤的开展活动时,我们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发动学生自主组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每个小组一人,选出小组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自主开展活动。学校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程序,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参考。每次活动由小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合作确定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分工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到附近郊游、钓鱼、爬山,也可以是参观、访问、植树以及科技制作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学生自主的课外实践活动,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增长知识,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篇(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它不仅要完成自身的深化改革,还担负着推动和促进教育整体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科学课程,在其功能、内容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均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程形成的起点或出发点。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前沿阵地,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实验教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形式,是一种与相关学科并列而独立的教学形式。实验教学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性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开展好实验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教学资源,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充分合理地利用好一切实验教学资源

(一)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室这一“条件性资源”的重要作用。

在多种教学资源中,作为“条件性资源”,科学实验室一枝独秀,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实验教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①保证实验室利用率:学校在安排课程表时,尽量错开3-5年级的科学课程,使各年级都能进实验室上课,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②保证实验开出完成率。各实验教师对教材上的实验做到全部开出,全部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操作规范,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探究,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规范安全,做到人人动手,人人探究,人人交流。

③保证实验教学开出率。每学期对实验教师都要提出明确要求:每上一堂实验课,必须记好实验通知单、实验室使用记录和实验过程简单记录,并且将这一套资料通过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做好记录。

(二)努力开发教师、学生等“素材性资源”的作用

1、努力开发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2、努力开发利用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科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程度。

二、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实验教学资源的目的正是为这些目标服务。

1、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①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动手实践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中的一切有利因素,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学习环境中,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自觉地参与到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中。

例如,吹气实验。该实验用于有关蒸发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时,教师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大约15厘米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让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飕飕”。

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从自己的嘴中吹出的气,为什么一次是暖烘烘,而另一次是冷飕飕?同是嘴中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为什么吹气的方式不同,两次感觉不同?教学便可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进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日常生活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起点与归宿。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疑激趣,营造一种和谐的思维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实践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动手实践中去。

②兴趣引导,增强学生动手实践意识。新课程倡导我们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特别是科学态度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流。教师即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的实践能够发展、深入,又要亲自参与实践,时时鼓励他们,时时给予肯定,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动手之前让他们先猜想一下,动手之后让他们再交流一下,有了自己的个性思维,再进一步进行交流,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才可能有新的思维火花产生。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活动、自己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③开放延伸,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科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让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用科学,从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如:仍然以动滑轮实验的研究为例,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怎样将实验的结论运用到生活实际?

2、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成立以下兴趣小组:一是科技活动小组。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可成立农业科技小组、环境与保护科技小组、科技制作小组等。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有制度、有辅导、有考核。二是建立校内外科技教育基地。如,农业技术研究基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促进手脑结合,把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结合起来。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咨询活动,组织学生进村宣传科技知识,印发科普宣传资料,让学生把学到的科普知识传递到家庭,辐射至社会。

3、利用校园、社会等环境资源,促进学生科学能力发展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86-02

我国职业教育伴随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不仅在财政支持、融资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改善教学环境等方向做出了努力,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收获到职业教育院校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不过,在针对如何改革教育内容,以便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教育内容设置,信息载体选择,教育对象研究,教育方式方法都会左右这一课程的教育改革效果,同时在针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中,发现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教学素养,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师生间的沟通状况同样也会影响这一效果,因此,我们务必对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效果做出合理的研究,以便能够通过评估、描述等各种方法清晰的地展现出当前的改革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今后教育改革的合理路径与正确方法。

一、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普遍效果

1.大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处于雏形期。当前,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已经着手并推进其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度,大部分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经费,加强教师自主学习,提升对于理论结合实践部分的权重作为推进方法。其中改善教学内容的部分主要是部分学校会统一管理教师布置有关思想政治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则配合实施,并定期考核监督。而在此基础上,就务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经费,于是学校与企业联姻,找寻相关的教学时机,并适时提升对于教学环境的追求。同时,学校与教师有针对性的拓展理论结合实践及相关案例的分享与探讨针对性展开教育,并酌情按教学目的针对该科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进行要求,进行标准的设置和榜样的树立,甚至有些学校会作为工作KPI针对教师考核,当教师完成较好的时候能够得到奖金,完成不佳时则相应扣除部分绩效工资。

2.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推进措施进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开展工作,这类效果容易取得,方法、办法也容易想到,但是属于改革雏形,想要追求更高的,甚至是标准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依旧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理解。学者褚亦农在他2009年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即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育效果弱化,时效性低,目标不明确等诸多现象都显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因此理应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出发研究改革效果,并尽可能做出那些贴合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行为。

二、学校评测方式不够理想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通常使用试卷进行考试,要么闭卷要么开卷,闭卷考试的话,学生要么背题,要么打小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因为考试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度与辨识度,被认定为考试-及格-毕业过程中的一个筹码,而开卷所谓的“素质教育”意义不大,比闭卷略好,但学校依旧不擅长和经常采用。最后,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流经职业教育环境的考试测验后,这一课程流于现状,很难作用到人的观念、精神的高度,学生对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文化课,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缺乏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认知与培养,在实践环境下的实际作为与学习脱节,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教育结果。

1.提升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策略。(1)增加开放性的场景案例评测题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提到了对于健康体魄、情操素质、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几个层面的教育要求,因此,对于效果的研究,理应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看:①基本素质;②思想政治能力;③环境中的出来手段及判断价值观:A.常态、B.突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根本,是临场的,是随机的,是非考试情况下的结果,这些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变成简单的学习考试。因此,我们据此提出务必做到结合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受教心理,引发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并有针对性测评相关学校效果,例如,可以考核场景中的应变行为,或出开放性的案例解析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也可因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状态,通过互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提升教师的考核与教育能力。(1)建立开放性的评估体系。教师应当建立起开放性的评估体系,例如更偏重评测学生的创造力等全面的素质,在较长时间下进行观察与互动后再产生成绩而非一拍定案。同时,附加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实操能力与自发性的信息汇总能力,看学生遇事的三观是否豁达,并酌情附加考评情商的内容部分,以及评测对于未来理性规划及就业方向的知识测验,适当增加基础及综合的内容部分,加强明辨是非的判断题并结合判断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2)创建常规与人文评估部分。另外,创建常规评估与人文评估部分,适当的通过家长、教师、朋友、间的侧面或其他渠道了解学生,更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解,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测试评估与家访打分,甚至是更加偏向社会层面,例如,邻里调研,自我访谈。还要注意的是拆分个人得分的部分与团体得分的部分,针对团队中的表现也做一定的评估打分,转化考试成绩为评估分数,并周期性地更新及历史备案。(3)加强教师的自行评估。然后就是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开发及效果考评,以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自行评估,例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享部分的开发与创建,这部分可以引入学校管理。同时,配合采取财政支持、融资合作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及改善教学环境的相关办法。强调多下功夫,勤下功夫,才能更好、更真实地反馈改革效果,获取有效的价值部分,并进行统一的策略统筹与实施安排,以便最终在今后职业教育上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月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褚亦农.试论如何改革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大观周刊,2012,(4).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