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1: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经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在回顾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认为其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其积极的海外联系,完善的教育制度和保证经济迅速赶超的经济制度。
1 日本积极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经济联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开放前的日本经济停滞了将近200年,而打开国门后才开始了真正的经济发展,虽然最初的通商带来了日本民族经济的危机,但是正是开放后引入的外界压力带给了日本奋发图强的动力,让日本痛下改革的决心,可以说,没有与外界的接触,日本不可能有发展的最初动力,更不可能出现由统治阶级主导的社会改革,对外经济联系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改革过程中,日本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信道作用,联系了日本国内与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使日本能够获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
“求知于世界”是日本改革的基本方针,西方国家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家实力让日本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1871年12月,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包括大藏、工部、外务、文部等51名官员对欧美国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岩仓一行参观了西方国家的工厂,体验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生产模式。这次出访对日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实现社会知识增长具有深刻意义;首先,“使日本在政治体制上找到了所要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德国的立宪君主制。”第二,此次出访使日本政府官员发现了当时东西方在价值观和教育方面的差异,“东洋之学自政治道德出,唯据修身一科推究”,“耻于研究一草一木”这些认识促使岩仓使团代表回国后积极主张兴办现代教育,鼓励国人重视务实,发展生产;第三,岩仓代表团走遍了英国先进的工业城市,深入学习了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厂制度,为日本引进和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兴建现代工厂学习到了经验。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可以说是日本积极对外联系的开始,是日本主动与世界先进知识体系接触的第一步。
“贸易立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贸易,日本不仅开辟了海外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拓展需求范围,更重要的是,日本实行了有选择的进口政策,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初全部从英国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例如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的大阪纺织厂内所使用的全部都是进口的精纺机,并直接效仿英国兰开夏公司的经验,获得成功。“二战前,日本的新技术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集中在进口一般设备、蒸汽机、纺织机等”。
人才交流也是日本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知识增长。
2 日本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保证了新知识的吸收
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发展初期并没有高素质的移民所奠定的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大多数日本国民并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等于日本缺乏高素质的国民,从德川(江户)时代起,日本国民就开始普遍接受私塾教育,在1868年,私塾多达12000~13000所,学生数达到837000人。私塾教育使日本国民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让国民能够迅速接受明治时代的新的教育。
明治时代,统治者将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872年,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873年,日本社会人学率达到28%,并且通过1886年的新的学校条例、1889年的《帝国宪法》和1890年的《帝国教育公告》,依据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日本国情。1892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为现代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虽然对于明治时代的教育效果存在争议,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是较江户时代的退步,但是事实上,明治时代所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将西方科学正式引入到日本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民能够熟悉并理解“西方技艺”,培养了一批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现代企业家。
进入20世纪,日本教育加速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了中学教育,更多国民接受大学教育,从国民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来比较,日本的国民素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了。二战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日本政府选择率先恢复教育,在当时社会居民基本温饱都难以实现的条件下,要求儿童就是光着脚也要上学,集中了社会大量资源支持教育。教育在日本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被政府和民众所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风气,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是日本经济从落后到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因素。
3 日本的社会规范发挥了保证知识增长的作用
首先,日本社会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本的社会法律、法规起到了保证知识传播体系建立以促进知识增长的作用。倒幕运动废除了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维新的许多政策能够在全国贯彻执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另外,统一的中央政权能够集中全国资源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作为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小国,日本不能象美国一样,依靠经济个体的自发力量发展经济,只能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集中分散的资源,带领人民克服无处不在的封建残余影响,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
1889年,明治宪法公布,这是日本传统政治思想与西方现代政治原则的融合,虽然明治宪法保证甚至加强了天皇高于政府的绝对权力,但是也对总理、内阁、议会等现代政体形式做出规定,奠定了近代以法统治的基础,并且在机构设置上给予了国民参政的发展机会。以宪法为代表的各种法律、法规都遵循明治维新“富国强民”的基本目的,以“殖产兴业”为导向,保证以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积极鼓励与西方世界的对外联系。
其次,日本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日本的社会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起到了潜在的约束、引导和引导作用,进而使经济主体能够为实现社会目标而做出行动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激励作用。
日本国民对国家状态的认识和对发达国家的向往保证了日本经济的对外经济联系。日本开国后,面对国外发达的西方世界。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向往和学习的氛围,而不是盲目抵制外来文明。日本在领略到西方先进知识的巨大力量后,正确认识到自己落后国家的位置,明确将自身定义为落后国家,全体国民接受这种地位并渴望通过学习改变现状,形成了学习西方的社会风气。
关键字:碳交易市场;碳金融;国际经验;碳配额交易
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背景分析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并建立三种碳排放交易机制,遏制全球变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扩张规模,以期在这一新兴市场中抢占先机。全球银行统计显示,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达到1500亿美元,超过石油交易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预计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3.5万亿美元(据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预测报告显示)[1]。
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自2006年以来,出台多项方针政策,努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不再提以煤炭为主。2009年11月,我国宣布碳减排指标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2]。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碳市场,其交易额为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仅次于2013年欧盟碳排放交易额为20.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欧、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1)公共财政大力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其经济利益并不能马上凸显,企业受经济利益制约,参与低碳经济意识不强。为支持其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以财政投入、税收激励等机制引导企业和低碳项目的投入。例如英国自2000年至今,已累计投入300多亿英镑,用于支持低碳技术改造。美国政府出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等原开发基金”,计划投入超过9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3]。
(2)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不同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财政税收政策发展低碳经济。例如2003年欧盟颁布《欧洲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2007年公布《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2009年成立《关于促进和利用来白可再生供给源的能源条例草案》。美国1997年宣布《碳封存研究计划》;2003年公布《碳封存研发计划路线图》;2005年颁布《能源政策法》;2007年颁布《能源独立安全保障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引和促进作用。
(3)金融机构深度参与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低碳经济的参与度都比较高,银行、基金、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都成为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业务也渗透到了市场的各交易环节。例如爱尔兰银行开展的“转废为能项目融资”绿色信贷业务,日本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管理的碳基金,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投资参与建立BlueNext交易所等[4]。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低碳发展潜力巨大。促进国内碳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样有赖于金融业的积极介入和积极支持[5]。
(1)强化银行低碳理念,开展多元化碳金融业务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商业银行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尝试金融创新,并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成果。但由于缺乏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限制了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作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商业银行应通过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等业多项业务,全方位地介入CDM项目的中介服务,从而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争取与国际市场尽快接轨[6]。
(2)促进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参与
在欧、日、美等发达国家,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我国目前仅有银行参与其中,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参与不足。应当借鉴世界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例如促进低碳保险产品创新,为CMD项目提供碳交易保险。吸引私募基金的参与,弥补公募基金资源的不足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碳交易市场深度调研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2013-2017)
[2]施晓春.我国金融业低碳发展战略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24
[3]崔新进.化解低碳发展融资难题的国际经验,[N].学习时报2014.6.2
[4]牛慧.碳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F].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7):78-90
[5]崔新进.化解低碳发展融资难题的国际经验,[N].学习时报2014.6.2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金融协调;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5902
1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1.1德国模式
20世纪70年代,原联邦德国进行了广泛的县级行政区划,对县的区域范围进行重新划定。到目前为止,在德国设置了237个县,每个县的人口大体在10万-25万之间,面积在500-1500平方公里之间,县以下设乡(镇)。在管理体现方面,德国的县级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政府的服务意识较强。
德国的县在性质和功能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县是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体现了国家功能的伸展,另一方面,县具有部分自治的性质,是公民实行自治管理的服务性机构。这样的双重性质促使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成为德国县级政府的主要职能,如社会福利、公共救济、进修培训、机动车牌照及驾驶执照管理、防灾救灾、兵役法的实施、卫生监督和环境保护等。
(2)政府大力扶持中小型、微小企业发展。
中小型企业是德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德国政府通过严格执行《反对限制竞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确保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德国对中小型企业雇佣短工给予补贴,当雇主选择短工而非解雇人员时,雇员工资的60%(没有孩子)或67%(有一个孩子)由政府来承担。企业为雇员缴纳的前6个月的社会保障费的50%,以后的100%由国家来支付。
(3)着力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德国县政府以巨额的农业补贴消除农业与工商业的利率差,还对农村贷款提供多种多样的利息补贴,包括降低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利率,限制农村贷款最高利率,减少农业贷款的存款准备金比例等,重点项目如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类的银行贷款,甚至可以全部贴息。政府贴息成为金融机构积极向农村贷款的主要动力,也免除了农民债息过高的风险。德国各类银行为县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更是多种多样,县域范围内的各类融资需求基本都能够得到满足。
1.2美国模式
美国的行政层级只有联邦、州、市(镇)等3级,并不存在一个县的行政机构,县一级只是个地理概念。目前,在美国的50个州中,46个州实行县级建制,共设3050个县,县域内的所有事情都在市一级行政机构办理。
(1)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
美国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国家,市镇不论大小,在遵守联邦和州的法律的前提下,各个市镇都可以有自己的自治权,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管理方式。联邦和州主要是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必须取得大多数市民的认可。所以在美国,一项政府的决策出台往往时间较长,需要反复咨询、论证和讨论,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
(2)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
美国在城镇建设中始终将改善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放在首位,特别是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公共服务等方面。县域政府积极进行城镇规划,注重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长远性。处于农业地带的小城镇则以吸引和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运业的发展作为发展重点。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以此来避免多次修建、扩建造成的损失。
1.3韩国模式
韩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以新村建设为主要依托,现代化、工业化农村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韩国的国情、农情、文化、习俗,特别是人文环境与我国非常相近,所以韩国的新村运动对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1)鼓励农民发扬“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
韩国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积极鼓励农民大力发扬“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设置了奖勤罚懒的机制,重在激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让农民选出自己的领导者,自我管理共同奋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倡导、支持新村运动,但是在项目选择的问题上却完全是由农民自己做主的。如可优先选拔做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子女在初高中考试排在前一半名次的免学费并发奖学金等。
(2)建立新村建设考核制度强化各级公务员职责。
政府良好的公务员责任制度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政府要求:面、邑(相当于乡镇)和市郡(相当于县市)两级公务员每人都要联系4个村进行帮扶;道(相当于省)一级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郡;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的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道。
对县乡两级公务员实行奖罚分明的新村建设考核制度,帮扶干得好的提拔,干得不好的调往山区和岛屿等相对落后的地方去工作。
(3)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新建设。
政府要求各界名流、知识界人士和企业老总,都要与新村建设指导者一起培训,尽其所能支持新村运动。从而不仅支持了农村发展,而且使新村运动发展为国民精神运动。韩国十分重视城乡互动和交流,城里不少的企业、机关、学校等都与农村建立了合作关系。推行“一厂一村”运动,即城里的公司企业自愿与乡村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支援,正在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
(4)成立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成立合作经济组织是日韩农业经营体制的一大特色,在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韩国合作经济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村管理的自治组织―农村建设委员会,是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自治组织,负责议决本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检查村务管理和决议执行情况等。第二类是“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以下简称“农协”)。农协的主要职能有:一是组织分散的农民并为他们提供销一条龙服务;二是行使“政府的助手”的作用,推行政府的农业政策并实现对农业的间接调控;三是农协积极参与并影响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类是农作班组织,一般是由40-80户农民联合起来的生产销售组合,政府对农作班组合建立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给予资金扶持,农协派出技术人员对种植品种、技术和生产销售给予支持。
2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高政府的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重点放在:一是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二是对基础建设的规划及引导上。而政府的服务职能发挥的不足。目前各级政府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的基础上,应提高服务意识,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是做好金融服务,一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企业与银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融资平台的搭建,更要注重区内信用体系的建议。
2.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应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协调机制,通过对县域内金融机构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加域内的贷款数量。通过对金融服务机构实行补贴政策(如涉农贷款增量补贴政策等),引导更多的信贷资源向县域倾斜。在此基础上注重农信贷产品的多样化,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使农户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2.3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乡镇企业产权、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跨区域联合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环,白云.借鉴日本经验发展我国县域经济[J].学习与借鉴,2010,(6).
2、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以来相继涌现了一批高效农业亮点,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总的来说规模化不够,产业化水平不高。在现有基础上,由点到面,形成农业规模化效应,这是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3、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规模形成产业带,加工规模构建企业群,服务规模打造产业链,让农民分享每个环节的利润,这是市场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是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目标,力求高效农业规模化取得新突破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高效农业规模化重点产业为抓手,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以规模生产基地为载体,发挥资源与产业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投入机制,通过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科技促动、政府推动,实现规模化建设、高效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三、统筹推进,强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在认真落实现有各项支农业政策的基础上,把农业、水利、农业开发等项目和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向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倾斜。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从今年开始每建一栋5-6分地的温棚或大棚,政府补贴1000元。要求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要有80%以上用于高效农业规模化。要鼓励、引导金融和保险机构支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大信贷投入,扩大险种范围和保险覆盖面。
2、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水平。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采取培训、示范、宣传、技术承包等方式,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和使用,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的覆盖率和更新率,加大高效农业关键环节和重大技术的开发引进力度,发挥农业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3、壮大特色优势,放大品牌效应。20*年我县要加快组建行业协会,整合现有优势农产品品牌,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大户实施品牌战略,形成统一的特色品牌,加大地方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4、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如:高效农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增强合作组织的辐射力、带动力。
5、强化引导扶持,培育规模大户。政府从资金、信息、技术上对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规模大户予以扶持,通过大户带小户的形式,实现广大农户联动,促进特色规模乡镇、连片区域的发展,形成“一乡一品”。6、发展现代营销,扩张物流市场。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配套,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积极发展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田头市场和连锁超市等流通组织。支持龙头企业领办连锁超市或经营网点,开展农产品集中配送,把农业生产者、企业和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四、加强领导,形成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合力1、加强领导。县、乡、镇应成立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高效生产技术的宣传、普及、推广和指导。要实行一项高效农业工程、一名挂钩县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方案、一套管理目标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农业规模化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纳入各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定期督查、定期通报,进行奖惩。
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全民正投入保增长、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决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局正在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活动,从动员大会到心得体会,从理论学习到主题实践,每一项活动都在深刻的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的点点滴滴。科学发展观,浅显直白地说: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业俱旺!科学发展观就象一座高悬的灯塔,照耀着我们各行各业去谋求和开创兴旺发达之路。
作为税务部门的一员,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学科学、做表率、促发展”的工作方针?如何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履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地税宗旨呢?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地税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实现在全市率先崛起和率先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的“两个率先”目标是县委审时度势提出的伟大号召,地税部门责无旁贷:地税人应加大服务企业、扶持产业;地税人应敞开大门、敞开心门;地税人应以诚待商,以情留商,竭力富商,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和谐、优惠、优质的税收环境。
那么,作为基层地税工作的一员,我又该如何为地税事业的发展来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呢?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雷锋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与热;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热爱兰考人民,热爱他从事的事业,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为改变兰考落后的面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为了祖国的需要,离家别土,来到,与人民同甘共苦,直到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向模范人物学习,象他们那样热爱工作,热爱人民,树立从事税收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专心致志地从事税收工作、一丝不苟地对待税收工作、务实创新地做好税收工作。努力做到“一创两优三满意”。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科学发展呼唤着符合时代要求的税务人才队伍,现代的地税人应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精湛的税收业务能力,广博的社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质,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扎实的基础功夫,这样才能担负起为国聚财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最大化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工作能力,为税收事业施展出自己的全部才智。
[关键词]东部山区县;县域经济;高州模式;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083 ― 02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可以划分出蕴藏资源、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外贸型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条件差异性可能会导致相同模式产生不同效果,所以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模式。高州市与其它欠发达山区县存在类似的区域状况,经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然而它能通过改革摆脱各种束缚条件并取得较大成功,其经验模式是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的。
一、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高州是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市,于1993年6月撤县建市,地处粤西南,与广西北流市接壤,毗邻省内的电白县、信宜市等市县。全市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1.5%,丘陵占31.9%,现辖23个乡镇和5个街道,总人口176.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山区县。〔1〕改革开放前,高州仍是一个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山区农业县,但如今已是一个拥有多项“全国百强县”荣誉的山区县级市。
(一)优势(Strength)
高州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适合发展以种植荔枝、龙眼和反季蔬菜等蔬果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境内蕴藏高岭土、磷矿等资源,其中高岭土藏量达7000多万吨,磷矿储量达2亿吨。河流干系较多,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78公里。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冼夫人庙、宝光塔、古城遗址和根子贡园等景点,有利于发展商贸旅游业。属于珠三角五小时经济圈范围,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临近三茂铁路,距湛江港和湛江机场不到100公里,有利于对外经贸往来。〔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高州设立高职分院,辖区建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
(二)劣势(Weaknesses)
高州的三次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关联性弱。目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暂未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农产品仍以鲜活销售为主,荔枝、龙眼等水果市场竞争激烈,价低与滞销并存,果农增收遇瓶颈。工业体系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的中小型工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分布较散,未能发挥集群效应。微小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发展落后,乡镇多但规模小,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城乡经济聚集效应。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珠三角部分产业逐渐向外转移,高州可以利用毗邻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工贸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吸引区外转移的企业、资金和技术。粤桂黔高铁正在建设中,计划将于2014底完工通行,作为地处这条高铁沿线的城市,将有利于当地农副产品对外流通,促进对外商业贸易发展。
(四)挑战(Threats)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高州的“三高农业”已颇具地方特色,然而其他地区也相继效仿,荔枝、农眼等水果市场相对饱和,供应量高致使销价竞争大,滞销情况时有出现。粤西的湛江市、云浮市以及茂名市境内的其他县区都会过滤减弱珠三角对高州经济发展的辐射扩散作用。近年茂名市逐渐把经济发展重心向南部沿海区域转移,这对地处茂名北部的高州而言将是一种威胁。
二、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
(一)以农起步,发展“三高”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许多干部群众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业以粮为纲,生产结构过于单一。面对这些客观事实,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只有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发挥山地功能,以市场为导向种植蔬果经济作物,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于是开始大作“农”字文章,积极发展“三高农业”。首先是规划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建立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鉴江沿岸10个镇沙地多,雨水充足,冬季寒害较少,集中发展香蕉、反季蔬菜;东部气温相对较高雨水少,集中发展荔枝、芒果;西部丘陵坡地多,集中发展龙眼、芒果;北部气温相对低,集中发展杂果、南药。目前已形成东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龙眼、北部杂果的水果特色生产格局,多个乡镇被评为广东省专业特色镇,多种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农业博览会优质金奖。〔2〕其次是对尚有的荒山地、荒滩和低产农田及林地进行改造,把低产田和山坡地改种水果或其他经济作物,同时大力推广以种植名优水果为主的、“鱼―禽―畜―果”综合经营和“稻―稻―菜”的耕作生产模式,利用产业链进行循环化生产,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率。
(二)以农促工,积极发展涉农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发展工业积累建设资金
“三高农业”为高州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高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87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3.45%。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政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市―镇―村―组”交通网络。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政府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实行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政策,扶持引进涉农的规模专业种植户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干果加工、水果罐头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涉农工业企业。在农村组建生产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链式生产配送农业,使农产品滞销问题得到缓解。
(三)以工带农,加大招商引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凭借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依托靠近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高州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据区位优势把涉农工业做大做强,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和涉农商贸流通企业被培育起来。1993年广东省批准设立高州市金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后,外商慢慢进入高州投资办厂,皮革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橡胶制品、造纸等产业逐渐发展为高州市的龙头工业。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24.2亿元,增加值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5.7%。工业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非农收入也因此显著增加。
(四)抓住契机,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商贸产业,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水果之乡和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高州市积极对外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唱响“古色、绿色、红色”的旅游主打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初具规模的旅游业都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品需求,带动了商贸经济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商贸网点遍布城乡。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9亿元,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9.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U30.4U46.2,可见以旅游商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高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观念,激发民众生产发展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市首先从地情出发,出台政策狠抓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工作,提高他们对“三高农业”的认识,改变“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思路,提出利用山坡地和调整部分宜果的低产粮田发展以水果种植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3〕其次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经营成功人士和农业专家到当地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耕作方法,解放群众小农思想,增强发展信心。政府还组织农村干部、民营企业家和有相当经济头脑的群众到珠江三角参观学习取经,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重视教育和技术推广,依靠制度营造“三高农业”发展氛围
在经济发展初期,高州经济发展政策主要突出一个“农”字,通过制定小额信贷、涉农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等政策,在社会营造重农促工和以工带农的经济发展氛围。在面临因地处山区招贤纳才难的情况下,高州注重“教育造血”功能建设,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本地技能人才,尤其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良种和技术推广,并主动走出去与珠三角农业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他们为当地“三高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三)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并重,注重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合理布局
基于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山区县要综合分析地情和市场需求,根据不同时期下的区位条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适时有侧重地发展三次产业,做到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两者并重。〔4〕对优势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在产业内外部之间做好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州的“农业起步、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三大产业齐发展”的路径模式充分体现和贯彻了这一思想。
(四)发挥市场、政府和公共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州始终把地情与市况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三高农业”,对农业专业户和涉农企业给予信贷、税收、补贴等扶持补助。在农村组建生产专业合作社,并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充当区内外企业经济组织之间联姻桥梁,促进当地农业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的合作交流,如今该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已被广东省确定为学习范例。在搞好交通物流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当地政府积极与市内外企业商业协会、村社农户共同培育组建市场体系和构建营销网络,着力搞活商品流通。
(五)利用区内外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山区县普遍存在资金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不足条件,此时更应加强与区外联系合作,利用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建立紧密联系的商贸市场和产业联动机制。作为粤桂交通枢纽,高州加强与省内的湛江市、云浮市等周边城市的经贸往来,消除商品流通的各种障碍,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收区外转移的资金、产业和技术。
〔参 考 文 献〕
〔1〕张新红,张志斌,李鸿飞.中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研究―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2〕高州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综述〔EB/OL〕.高州市人民政府网,2010-11-8.
一、荷兰的崛起带给中国的有益启示
“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不仅得益于依靠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海上贸易和转口贸易,还取决于其在国家体制和现代商品经济制度方面的创新。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发展航海业、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融集社会资金等。这些经济制度相互贯通,形成了一整套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到17世纪中期,荷兰在航海业和世界贸易方面达到极盛,取代了西班牙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称霸海上。
1.1荷兰实施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政策。商业和城市的兴起使荷兰人们产生了对经济自由的渴望。日渐富有的市民们最终做出一个让人惊讶的选择。他们像购买货物一样,从贵族手中买到了城市的自治权。从此,市民们自行立法,贵族不能直接向他们收税。“市民自治”为荷兰的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荷兰崛起的历史表明,凡是想要实现崛起的国家都必须积极建立和培育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在开放、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中经济自由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条件,市场主体的决策自主和交易自由能够为经济自由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重要保障,只有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2荷兰努力实行金融改革。由于繁荣的经济,早在17世纪,荷兰创立了股份制、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近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荷兰人推广了一系列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组织或金融改革,在资本流转、银行信用、期票结算等领域实现了当时具有开创意义的诸多变革,从而使其在构建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方面独占鳌头。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荷兰的市民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使荷兰迅速成长为世界大国。
1.3荷兰专注于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小国的荷兰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与其积极开拓并参与世界市场,不断扩张海外贸易密不可分。荷兰一贯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在从事贸易过程中,荷兰商人逐渐形成近代的贸易观念,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追求对外贸易的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逐渐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从而为荷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的衰落及教训
2.1经济上的“重农抑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遵循“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因此,人们自发地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潜意识,他们认为农业是生产粮食衣帛的,工商业是消费粮食衣帛的。这种思想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反作用,这种思想更认识不到商品经济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历代统治者都视农业为本而视工商业为末,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汉昭帝的“天下以农桑为本”到明成祖以后的“海禁”等政策,都明显地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维护了男耕女织式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模式,使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根本无法形成,使科学技术在中国近代失去了赖以产生和应用的土壤,加剧了中国近代的衰退。
2.2对外关系的闭关锁国限制了社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是中国近代走向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中国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与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观念格格不入。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天朝上国自居的狂妄自大心理作祟,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自清朝立国以来就一直厉行闭关政策,清政府严令禁止官民擅自出海贸易,乾隆即位后,在海禁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先祖的政策。然而社会的进步需要开放的环境。当欧洲各国不断摆脱褊狭乡土观念走向广阔世界的时候,中国却不幸地与历史发展开了一个大的玩笑―走向了与世隔绝。这种政策不仅遏杀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使得封建末期的中国背离海洋大国、强国的正确发展方向越来越远。
三、基于荷兰的崛起和中国近代衰落的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概括荷兰的崛起经验和中国近代史的衰落,制度创新或者说相对优势、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合理的战略选择和引领科技发展潮流的持续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下,软实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也是一国崛起不可或缺的方面。
3.1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荷兰崛起的历史表明,凡是想要实现崛起的国家都必须积极建立和培育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中央在宏观调控中,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保护好各地各行业发展的积极性,使得这轮经济加速后既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又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伏。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