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化转型定义

数字化转型定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6:01: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化转型定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化转型定义

篇(1)

“白皮书”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为中国企业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和痛点“献计”。大会还邀请了戴尔、联想、惠普、华硕、华为、宏和清华同方等厂商共同探讨了企业转型背景下如何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动企业快速成长等话题。

数字化转型已经无处不在

IDC数据显示,2017年将有67%的全球1000个大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战略核心。在中国,2017年基于第三平台技术和6大创新技术加速器的ICT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超过50亿元。

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紧迫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据IDC统计,目前中国85%的企业尚处于数字化转型入门探索阶段,转型诉求还集中在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方面。数字化转型人才稀缺以及新数字化业务系统复杂程度高和硬件环境的集成与协同不足,这些问题也阻挠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前进的步伐。

IDC中国区助理副裁王吉平表示:“未来10年既是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创新升级的10年,也是IT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升级的10年,更是企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10年。PC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被重新定位。”在转型过程中,PC需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办公生产工具转变成为业务赋能工具,通过在产品形态、计算性能、交互方式、协同扩展能力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创新提升,切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驱动业务发展。

商用PC举足轻重

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商用PC不仅是核心的办公生产力工具,也是企业业务赋能工具。数据信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正变成运营资源。满足新的计算场景的同时,无缝对接各类设备的PC可以有效收集和处理海量数据,创造商业价值。

英特尔中国区市场部总监张怡[在论坛中表示:“一直以来,英特尔都在从战略和策略的高度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支持和不断升级的解决方案。我们凭借长期的技术、市场经验,总结出企业PC换新的最佳周期和更换策略,能够帮助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减少安全风险并提高员工效率。同时,英特尔对于智能互联时代数据洪流带来的产业数字化变革,有着较多的理解,我们希望帮助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使产业升级、创新驱动能落到实处。”

篇(2)

Data Fabric网络正在张开

北京时间9月27日开幕的NetApp Insight 2016大会以“Data Fabric Now”为主题,表明Data Fabric已经正式进入落地阶段。在2014年的Insight大会上,NetApp首次提出Data Fabric的理念,这可以看作是NetApp应对云计算时代变化的转型之举。

Data Fabric就像是人的神经网络,无处不在,牵一发而动全身。它通过一个通用的架构,连接所有物理的、虚拟的、云化的环境,并且跨越这些不同的平台和环境,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迁移和保护。Data Fabric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数据的自由交换。

从某个角度说,Data Fabric的目标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打造现代化的IT基础架构,并持续简化;加速扩展并提升业务系统的性能;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计算、数据资源。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包含IT基础架构,还有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甚至企业文化。在诸多环节和因素中,数据无疑是重中之重。

数据到底有多重要?有人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和能源,而NetApp公司首席执行官乔治・库兰(George Kurian)的比喻更直接:“数据是数字化经济中的硬通货。”无论是作为一家专业的存储厂商,还是希望转型为云基础架构提供商,对于NetApp来说,数据处理都是其长项,也是它必须抓住的发展契机。

“到2018年,全球前2000强企业中,67%的企业都会把向数字化转型当作企业的核心战略。”乔治指出,向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对于行业客户和像NetApp这样的厂商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Data Fabric战略愿景的提出彰显了NetApp的前瞻性。Data Fabric已经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支撑,或者说指导原则。举例来说,参与Insight 2016大会“NetApp创新奖”角逐的四个用户中,唯一来自亚太地区的用户就是上海外服云,它入围的重要原因是成功地采用了NetApp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即Data Fabric落地的最好例证。

上海外服云是中国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上海外服的云服务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通过上海外服云向中国国内超过4000万家微型和小型企业提供HR服务。为了满足业务拓展的需求,上海外服云重塑传统HR应用程序,推出了交互式Web界面和各种引人入胜的新功能。上海外服云所依托的就是由NetApp私有存储和FAS全闪存构成的强大混合云。

上海外服云的典型性在于,它创新性地采用了“三合一”模式:NetApp的私有存储(NPS)兼具企业专用存储的安全性和高性能,以及与高弹性和高性价比的公有云连接能力;Ucloud可以提供公有云、物理云主机、托管私有云、专线互联的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万国数据提供数据中心服务。

由于采用了以NetApp产品为核心的混合云解决方案,上海外服云将开发和部署新服务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同时将耗能、散热和空间要求降低40%之多。“借助NetApp NPS解决方案,外服云平台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了混合云架构,既满足了技术前瞻性的需求,又保证了平台的整体可用性,以及对数据的自主掌控能力,为实现我们的业务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外服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奕如是说。

从上海外服云的例子可以看出,打破各种不同的云、信息孤岛之间的界限,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Data Fabric描绘的蓝图已经在企业中逐步得以实现,并为下一步数字化转型做好铺垫。

软件定义、闪存、云

一个也不能少

中桥调研今年4月曾针对中国企业的CIO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24.7%的中国企业已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当前IT和业务战略的重点,另有52.1%的企业预计将于24个月内考虑数字化转型。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风暴正在酝酿之中。面对如此广阔的数字化转型市场,谁又能不心动?不过,冷静思考一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IT底盘是否稳固呢?

软件定义、闪存、云,这是大部分IT厂商为迎接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而提前做的准备,NetApp似乎也不例外。在Insight 2016大会上,NetApp所公布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也没有离开这三个核心词。NetApp官方的表述是:全面更新的NetApp ONTAP软件、闪存系统和更大的公有云支持范围,为帮助客户利用现代化技术,充分发挥混合云中数据的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挟全球第一存储操作系统品牌之威,NetApp ONTAP 9 软件的更新引人关注。此次更新主要是丰富了NetApp提供的数据服务选项,不仅增加了可提高数据安全性的内置加密功能,支持可大规模扩展的高性能NAS容器,而且进一步简化了企业级应用程序的配置过程。

具体来看,NetApp ONTAP FlexGroup 是一个可大规模扩展的高性能NAS容器,非常适合电子设计自动化、高科技、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媒体和娱乐行业的新一代应用程序。FlexGroup支持客户将单个容器扩展到20PB,并容纳4000 亿个文件。

NetApp卷加密,可为AFF系列、FAS系列或ONTAP Select系统中任何类型驱动器上的数据提供卷级粒度软件加密,而且不需要额外的特殊自加密磁盘。

此外,NetApp还扩大了ONTAP Cloud的支持范围,新增对Microsoft Azure的支持,并与针对AWS公有云的现有支持实现互补。ONTAP Cloud是可以在Azure中运行的软件定义的存储,它支持客户利用ONTAP高级数据服务,更高效地共享、移动、保护和管理云数据。借助ONTAP Cloud,客户现在就可以将Azure云服务集成到企业数据网络结构中,提高基础架构的灵活性。

ONTAP是NetApp存储和云架构的核心,它不仅是各种企业级存储功能的源泉,也是实现Data Fabric的核心技术支撑。总之,有了ONTAP,Data Fabric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软件定义,其实并不是单纯强调软件无所不能的驾驭能力,软件功能的施展更需要优化的、高效的硬件的助力。因此,有了全面优化的闪存,ONTAP的能力才能更充分地展现。

在本次大会上,NetApp推出了6款针对闪存优化的存储阵列,包括更高性能的统一全闪存系统、高度可扩展的混合闪存阵列等,其设置过程和可维护性更为简化,可以更好地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专为实现高性能和配置灵活性而设计的AFF A700全闪存系统,以及针对中端全闪存配置进行优化的AFF A300全闪存系统,其性能是早期NetApp存储系统的两倍,延迟则减半,不仅可在10分钟内轻松完成设置过程,更易于维护,并且还支持多流写入(Multi-Stream Write,MSW)和15TB SSD。

全新的混合型闪存系统包括面向企业级工作负载的FAS8200,以及针对中小型企业需求进行优化的FAS2650和FAS2620。FAS8200混合存储系统在性能上比上一代FAS存储系统高出50%,在提高吞吐量、缩短延时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严格的服务级别要求。每个HA对的基础配置包括基于NVMe技术的2TB板载Flash Cache,在利用Flash Pool智能数据缓存功能时,最多可以扩展到4 TB集成Flash Cache,每个HA对的闪存总容量可达48TB。

适合业务关键型工作负载的全新FAS9000,轻松支持在一个系统中将容量纵向扩展到14 PB,在一个集群中横向扩展到172PB。FAS9000由NetApp ONTAP数据管理软件提供支持,可以整合SAN 和NAS存储基础架构。FAS9000专为充分利用40GbE和32 Gb FC而设计,它不仅是NetApp所打造的功能空前强大的FAS系统,而且其智能模块化设计可增强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FAS9000系统不仅可以与NetApp全闪存阵列组成集群,而且可以与云进行集成。因此,用户可以控制数据移动,将数据移到需要的地方,实现性能、存储容量和成本效益的最佳组合。

AFF A700和FAS9000都采用了智能模块化设计,不仅增强了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升级更加简单。

新的起点

在Gartner最新的固态阵列魔力象限中,NetApp位列领导者象限。从产品线上来看,NetApp目前拥有从入门级到高端企业级的全系列闪存阵列产品,无论AFF系列还是FAS系列都能提供客户所需的闪存配置。IDC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NetApp已跃居全闪存市场第二。

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乘着网络借贷市场爆发的机会积极拓展业务,对原有的存储平台进行全线升级,采用了NetApp为其定制的一套由AFF8020、SnapMirror和SnapShot等多项技术和产品组成的解决方案。新系统上线后,高峰延迟低于0.7ms,交易处理速度提高了2~3倍。与传统SAS硬盘方案相比,AFF8020全闪存的方案成本降低60%~70%,帮助拍拍贷在加快工作负载处理速度的同时,避免影响原有环境中的数据部署、管理和保护,并可全面提高业务运营的速度和IT运营的整体效率、可靠性和灵活性。

篇(3)

前不久,戴尔与EMC完成了历史性的合并,在全球最大规模的私人控股科技公司――戴尔科技集团浮出水面的同时,EMC这个曾经的全球企业级存储领域的领导者身后的空白又有谁能来填补呢?

HDS(日立数据系统)或许是合适的候选者之一?但仅仅是存储,似乎又满足不了HDS今天的胃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和软件定义为核心的崭新的IT时代到来之前,HDS早就开始了新的布局谋篇。从存储应用到云计算,再到今日盛行的物联网(IoT),无论前台的应用如何变化,HDS作为后台的基础架构提供商的位置一直是稳固的,而且做到了随需应变。记者于10月27日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2016日立社会化创新论坛(Hitachi Social Innovation Forum 2016),对HDS逐步转型为IoT基础架构提供商印象颇深。

与其说是成功转型

不如说是回归本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HDS一直是高端存储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全球高端存储俱乐部的少数几个玩家之一。HDS在高端存储领域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在存储虚拟化,以及存储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

不可否认,存储依旧是HDS的看家本领,而且也是HDS向数据中心整体基础架构供应商不断扩展的基石。从存储到融计算、存储、网络和管理于一体的统一计算平台UCP,再到云基础架构,HDS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以HDS提出“三朵云”――基础架构云、内容云和信息云为分水岭,HDS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开始转型为云基础架构提供商。HDS横跨基础架构、内容和信息三个层面的战略为企业用户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从解决方案层面看,HDS可以为所有数据提供单一的虚拟化平台,并拥有从底层动态基础架构到更加流畅的内容管理再到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用户将大数据转化为信息和洞察力,从而走上信息创新之路。

直到这时,HDS才真实还原了它名字的本义――日立数据系统(Hitachi Data System),HDS不是一家单纯的存储硬件提供商,而是一家数据公司。从数据的存储、管理到分析,HDS可以提供一条龙的数据服务。与其说HDS是成功转型,不如说它是成功地回归了本质。

数据战略有四大主柱

毫无疑问,数字化转型的大潮已经席卷了全球。现在,无论是中国的创业企业,还是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在大会小会上言必提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成了每个企业的必答题。以本次日立社会化创新论坛为例,大会的主论坛是由可爱的机器人EMIEW 3作为开场嘉宾,引出了接下来的主题演讲;在展示区,记者真实感受到数字化引发的制造、交通、能源、医疗、社会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的变革,数字化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榱似拦栏髌笠凳字化转型的成熟度和进展,IDC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阶段的数字化转型评估成熟度模型,按企业数字化的成熟度由低到高排列,分别是随机型、机会型、可重复型、管理型和优化型。IDC的报告显示,45.4%的亚太地区企业目前处于随机阶段,还是数字化的入门者,需要建设最基本的数字化能力,并系统性地采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而许多美国的企业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

《福布斯》杂志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当前大多数的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早期阶段。不过从亚太地区的情况看,《福布斯》的调查结果显然更乐观:42%的亚太地区企业认为,它们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处于高级或领先的阶段。

“如今,亚太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亚太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数字化创新的重点。”HDS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经理马克・阿尔伯特(Mark Ablett)如是说,“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企业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IDC的数据显示,2017年,60%的亚太地区1000强企业会把数字化作为核心战略。Gartner的数据则显示,未来5年内,全球一半的企业会数字化。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最经典的一句台词,现在用来描述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挑战时的心情最合适不过。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企业可能要具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气魄和胆识,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现在,已经有个别走在数字化转型前列的企业尝到了甜头,银行就是其中的代表。IDC的调查显示,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的一些知名银行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一站式的信息管理和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洞察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还可以满足合规性的需求。其中,中国的一家顶级银行通过实施高级的数据保护和容灾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风险,确保业务的连续性。而这些技术正是HDS的强项。

2015年初,HDS首次提出“社会化创新”的战略。这又是HDS转型旅程中的重要一站。从那时开始,HDS确立了向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HDS先后成立了针对医疗、电信等垂直领域的业务部门,同时开放HDS的应用堆栈和软件堆栈,方便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在HDS的基础架构平台上开发和灵活扩展。与此同时,HDS还通过收购Pentaho、oXya等公司,将其技术与自身的基础架构平台进行整合,更好地将运营技术(OT)与信息技术(IT)融为一身,从大数据和物联网中充分挖掘价值,在创新业务模式的同时,也帮助客户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只有采用正确的数据策略,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马克・阿尔伯特表示,“建立正确的数据策略,必须做好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数据移动、数据分析四件事。”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以及数据类型的多样化,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IoT数据等,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数据的抽象化、自动化和编排,提高数据的访问性能,同时确保数据的可用性。数据治理的核心是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规性,用户始终掌握对数据的控制权。数据的移动指的是可以从任何应用中收集数据,并将数据应用于任何场景,不管是本地还是云中。只有实现数据的集成与虚拟化,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是实现深刻洞察的前提。一句话,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数据移动、数据分析是企业数据战略的四大支柱。

“软件定义、融合、闪存,以及自动化是实现IT即服务的根本保证,再加上开源、容器技术、微服务、DevOps等技术创新,就可以实现更灵活的应用开发。我们正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实现向企业云平台的转移,既能满足企业用户对服务水平的要求,又可以确保对数据的掌控,保证安全性。”马克・阿尔伯特告诉记者。

IoT是终极目标

在本次社会化创新论坛上,提及最多的词就是IoT。IoT的核心其实就是两方面:一是数据,二是连接。IoT除了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传感器,以及无所不在的网络连接以外,最核心的还是数据。而这些数据最终的归处就是存储。从这个角度说,HDS占据了有利地位,它为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利用提供了安全、可靠,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基础架构。

HDS有魄力也有能力成为IoT基础架构供应商。

今年,日立推出了物联网平台LUMADA,而HDS大数据平台Pentaho正是LUMADA的核心之一,它进一步增强了LUMADA的整合、分析和可视化的能力。Pentaho目前已经规模应用于金融、流通、公共事业等多个领域,在全球有上千个用户。举例来说,货运行业利用Pentaho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可以提高装货和运输的效率,为货运行业的客户每年节省数十万至数百万美元的成本。

正是Pentaho的出现照亮了HDS的大数据征程。HDS官方数据显示,目前,HDS在大数据分析基础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的关键技术领域,比如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并行分布式系统、数据防篡改保护等。

Pentaho是一个开放的商业化的大数据平台,它是HDS帮助用户实现由数据驱动的商业智能的一件利器。未来,视用户的需要,Pentaho与HDS的硬件平台进行集成,或许能给用户的大数据应用带砀多便利。另外,HDS现在也提供基于Hyperscale平台的“数据湖”解决方案。这让HDS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如虎添翼。除了包含软硬件的解决方案以外,HDS还设立了专门的咨询部门,帮助用户更好地推动IoT实践。

篇(4)

“未来ICT世界是开放的,永不停滞。”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全球ICT产业链的共识。“在当前以软件为驱动的世界中,无论是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云计算还是物联网,所有这一切都依靠软件来实现。”Linnux基金会执行董事Jim Zemlin表示,“但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独自开发这么多软件。要想更快地进入市场,要想参与竞争,像华为以及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都在借助开源的力量。”

在刚刚举办的2017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再次强调了公有云战略。从2017年开始,华为将以公有云服务为基础,强力投资打造开放的公有云平台,并希望打造公有云的Family,即“Huawei Cloud Family”。

目前,华为在全球已经编织了一张公有云服务云网,让企业在全球可以按需选择华为云服务。能编织成如此一张大网,正是得益于基于开源的开放云平台。

“华为一直坚持‘源于开源,强于开源,回馈开源’的策略,推动整个开源产业良性地向前发展。一方面,华为云通过与行业、与开源社区联合创新,源于开源,强于开源,构建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另一方面,积极回馈开源,以商业应用引领开源的发展。”华为OpenStack&Container开源生态总经理蒋晓黎在“2017全球云计算开源大会”上表示。

开源成数字化转型新引擎

面对俨然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全球运营商和各行各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

云计算、大数据、SDN/NFV,各种前沿技术互相碰撞和交汇,为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创新平台。但蒋晓黎指出,创新包括方方面面,既需要技术创新、组织和流程创新,同时也要寻求商业模式创新。

云便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代表。“云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的变革。通过云服务,各行各业不用花费精力部署繁杂的基础设施架构,而只需在云服务平台进行业务的创新,从而大大加快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蒋晓黎表示。

除了商业模式创新之外,云还带来了组织和流程创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IT系统的云化迁移,还需要进行文化流程、组织流程等更深层次的变革。“然而,在传统的协作模式下,是无法支撑企业的深层次转型的。”蒋晓黎表示。而云使之成为可能。他讲道,华为大量的创新便是基于云协作诞生的。

云之上是开源力量。开源已经成为云未来发展的引擎。当前,很多大型软件的开发越来越复杂,单靠一家企业很难把握,这就需要联合产业链各方的力量一起投入,采用众包模式共同创新。“可以说,在云+开源联合创新驱动下,企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进程。”蒋晓黎表示。

FusionCloud便是华为“云+开源”的代表作。据介绍,华为FusionCloud基于可信、开放的混合云架构,提供全栈ICT服务。通过整合OpenStack开源云平台技术,FusionCloud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云平台的开放性,帮助企业和服务供应商建立和管理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中的各项服务。

坚持开源 回馈开源

从CT进入IT,华为就提出走一条“开放”的路线。无论是“被集成”战略,还是BDII行动纲领,都是华为对开放最直白的表达。

开放,以及开源。对于开源,华为提出“源于开源,强于开源,回馈开源”的策略,推动整个开源产业良性地向前发展。

近年来,华为在开源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是国内唯一的OpenStack白金会员、贡献了中国企业第一个Apache顶级项目、是国内唯一的CNCF白金会员。同时,华为在OpenStack基金会、Apache基金会、OCI、CNCF等开源社区均已建立了全球广泛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华为积极回馈开源社区,在云计算主要开源社区代码贡献突出。截至目前,在OpenStack社区Completed Blueprint全球排名第一,在CNCF社区的Kubernetes中全球排名第四,在OCI社区全球排名第三,在OPNFV社区全球排名第一,在Hadoop社区全球排名第三。

同时,基于这些开源技术的优势,华为已经形成了从存储、计算、网络、云平台到大数据平台的全系列企业级产品。

获业界认可

华为在云计算行业开源领域的努力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在“全球云计算开源大会2017”上,凭借在国际开源社区的积极贡献,华为一举荣获了“OSCAR开源杰出影响力企业”、“OSCAR尖峰开源项目”、“OSCAR开源技术创新”、“OSCAR尖峰开源人物”等六个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本次评选的“OSCAR开源杰出影响力企业”奖项中是唯一获奖的企业。

华为基于OpenStack的企业级云平台FusionSphere荣获了“OSCAR开源技术创新”奖。据了解,FusionSphere是华为面向多行业客户推出的云操作系统,基于OpenStack架构开发,为企业级用户设计和优化,能够支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等部署方式,尤其在公有云上已吸引众多汽车制造、科研及零售等行业的重量级客户。

同时,华为还有四个开源项目荣获了“OSCAR尖峰开源项目奖”,分别为OpenStack级联项目、分布式SDN项目、Carbondata、OpenSDS。其中,Carbondata的目负责人陈亮也同时荣获了“OSCAR尖峰开源人物”奖。

目前,华为云计算已经服务于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政府及公共事业、运营商、能源、金融等行业,在全球部署超过420个云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从开源技术生态到商业生态的成功转化。

数说华为云计算开源战果

OpenStack社区Completed Blueprint全球排名第1

CNCF社区的Kubernetes中全球排名第4

OCI社区全球排名第3

篇(5)

关键词:媒介;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复合型;多元化;标准化;洗新型化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版企业化改革的推进,出版社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之一,日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时至今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出版产业无论从业务流程乃至生产成品都处于数字化转型之列。2006年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数字化出版、数字出版技术作为创新科技被重点列出,“数字化方向已成为出版行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事实”。[1]

何为媒介?其意主要指:第一,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其二,信息传播的主体、中介物、工具、渠道或技术手段。这里所说媒介主要运用后者的含义。与媒介一致,出版媒介也可分为两种:一是具体出版内容的介质,包括有书籍、杂志与报纸等。二是指生产以上的介质的组织,包括有出版者、杂志社、报社及出版集团等。而本文运用的则是前者的含义。今天网络化传播、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内容为主要媒介的新型化产业已转变了人们的阅读环境与习惯,现代人阅读方式已从传统纸介质转向了新兴媒体,应时代潮流出现了在线阅读与电子书等数字出版的新载体。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产业链日趋完备。在新兴媒介技术推动下,出版业由传统产业向数字产业转型已成为必不可挡的趋势。在这种局势之下,为促进出版业可持续发展,完成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接、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已势在必行。

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态势

众所周知,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优势不可小觑。传统出版以传统纸质书籍为媒介,具有严格的出版、发行、传播等规范与流程,又有严格的内容采写、编辑、印刷等程序与规范,拥有极为完备的组织机构,训练有素且固定的采编、发行队伍,以及完善的信息采集与体系。因此,传统出版物内容在读者中的认可率极高,极具权威性。传统纸质图书易于保存,便于携带,方便阅读,再现性极强,给读者留有宽泛的思考空间,有益于读者更深层面的思考,更有益于知识的推广和传播,处处体现着出版业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所谓“数字出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在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对其下定义为:以数字化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宽泛而言,则是指用二进制技术操作出版社的各个环节,作部分当属于数字出版之列,其中有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以及发行销售,甚至阅读消费都需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

数字出版的信息都储存在网络上和计算机上,信息储存量远远高于传统出版,且网络储存不受时间、文化、地域等限制,人们上网查找所需资料极其方便。当前智能手机及电子阅读器都可大量储存数字出版物,为读者而提供了宽广的选择领域。采取数字出版将比传统出版纸质印刷更加低碳环保,更加有益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于2008年在上海张江成立,之后全国各地诸如天津、湖南、陕西、杭州、江苏、广东等9家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陆续获批建立,数字出版联盟也于2010年在北京成立。由北京出版集团提议成立该联盟获批建立之后,获得国内技术服务商与传统出版商约40余家的广泛支持,该联盟对数字出版产业的赢利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当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联盟、产业园、基地等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数字出版未来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环境。

自数字出版物产生之后,人们对各类阅读器热衷起来。例如,在亚马逊有惊人销售业绩的Kindle,以及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的iPad平板电脑,这类新终端、新业态的出现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环境,毋庸置疑对数字出版物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优势趋向

同传统出版相比较,数字出版具备了出版周期短、价位低、阅读空间大,出版领域扩增,出版、印刷、发行同步,查阅、检索便捷等特征。数字出版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向传统出版提出了挑战。甚至有人曾预言:传统出版将完全被数字出版取代。不管言语是否真实,但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造成的冲击不容小视。从另一层面也道出新的发展态势,即数字出版正以渐趋渐进的速度进军传统出版领域,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赢利模式的多样化

伴随数字出版的产生与发展,传统出版产业的营销与赢利模式愈加显得薄弱与单一,传统出版产业只依赖版权与书籍销售分成的赢利模式已无法满足出版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自数字出版产生以来,互联网期刊、电子书与数字报纸等产业促使出版产业的赢利模式变得多样化。譬如电子书可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销售服务,或由内容经营者销售给机构用户,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可按照比例分成。“数字图书作为内容产品,通过读者付费阅读获得收益,Kindle和iPad目前均采取此种模式。此模式为数字图书基本收入模式,其业务形态更接近于纸质书。”[2]电子书产品形态与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促成销售形势的多元化,赢利模式也将变得丰富多彩。此外,电子书还可以激发读者购买纸质图书的欲望,甚至在电子书搜索的同时,因广告服务,诸多原创网络文学等也将能够促进电子图书的赢利模式。因此,更多的赢利模式将更多被创造出来,彼此并存,利益分配、定价决策与定价权也将更加多样化。

2.2 产业链条的多元化

传统出版的基础是产业分工,主要包含有产品的出版、印刷、发行、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基本产业链。伴随着数字媒介的出现,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也将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包括:内容创作―内容加工―内容出版―内容―内容投送、传播、销售―消费者。”[3]数字媒介应用于出版产业,这将导致出版产业的产品类型急剧增加,譬如电信运行商、版权商、广告商、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等技术提供商,甚至广告商与银行等企业都可通过提供各种服务纳入到这个产业链当中。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与融合,若数字化技术完善可形成独自的“内容+渠道+终端”这一极为完善的电子书产业链,对电子书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与规划,企业将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增强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使企业处于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3 管理模式的新型化

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可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数字化产业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在一定地域空间里落实数字出版产业的各类优惠政策,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3]今天传统出版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出版基地因聚集性而产生的产业需求,实现“智力与技术的结合是传统出版实现转换与超越的关键”,[4]这一关键就在于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产业具有数字化传输、内容与生产三大特征,囊括了诸多产业种类,甚至包括了信息服务业与电子制造业。数字出版产业链涉及领域越宽广,构建适于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管理模式就更加迫在眉睫。数字出版具有诸多产业融合特质,在众领域中应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形成一个主管多个部门相协调的基地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数字出版产业还应当建立集资金、政策与技术于一体的公司化管理机构,以便汇集、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使数字出版产业无论在技术研发或融资方面都将得到更直接、更专业的服务。精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向数字出版产业提供极为精准的服务,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夯实坚固的基础。

3 “数字转型”中亟须解决的困境

当前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诸多资金、技术、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因而面临着客观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下需待解决的困境:

3.1 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隘

事实上,资金问题是当前出版单位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瓶颈。内容资源丰富、资金雄厚的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速度较快,能从中获得更多利益。然而对于资金资源不足,融资渠道狭隘的部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则非常缓慢,甚至部分出版单位望而却步。依托于高新技术建构起的数字出版产业,本质上实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起始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核心技术。从目前境况来看,传统出版企业常因回款和库存等原因,资金周转期较长,对于新媒体技术研发中资金缺口问题无法填补,造成了传统出版数字数字化转型进程严重滞后。

3.2 尚未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

网络出版标准化、出版数据标准化以及出版物流系统标准化等是数字出版产业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问题是制约我国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数字化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产业形态尚未形成,其标准化的制定还未得到真正统一。倘若在没有清晰认识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层次框架,对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脉络还未认真梳理之前就对数字化标准进行制定,这种盲目行为极大可能不利甚至阻碍数字出版的发展。当前,国际针对数字出版制定出标准体系包括《数字版权保护标准体系》《动漫出版标准体系》《数字出版标准体系》《数字印刷标准体系》等,这是一套在明确数字出版产业层次框架后制定出的相互支撑、联系的标准体系,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尚未制定出同国际水平相当且完善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3.3 数字出版人才缺乏

数字出版人才既要谙熟数字出版规律,又要具备优秀的文化修养;既要适应新媒体技术下大众文化传播的多元化趋势,又要具备解决数字出版实际管理与运营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与创新能力,又能在文化创意相关行业,如影视制作、媒体传播与出资出版等方面,从事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定制服务、数字出版规划与推广、多媒体信息表达、数字版权保护与交易、创意策划等岗位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传统出版企业员工缺乏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其工作主要集中在编辑与出版的流程。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量引进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乃重中之重。对于编辑人才而言,在专业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数字出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具备编辑、出版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熟悉数字化出版编辑技术。第三,要具备利用网络推广营销与策划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当前很多出版企业已经设置了数字出版部门,但从业人员多以学计算机技术为主,对出版、编辑理论知识严重匮乏,极难为企业提供数字出版的技术支持。

4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创新及对策

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隘、标准化提供尚未形成以及缺乏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等这些亟待解决的困境,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增加投资,加快自主创新,走品牌化之路

数字出版企业具有人才、技术密集型的特质,这类产业都需大量资金投入,用以保证研发新核心技术或人才招聘。数字出版企业在初始阶段投资大、产出小,属于正常现象,切不可专注于收益而在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道路上徘徊不定。数字出版企业在充足资金的保证下可研发新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各层面如服务理念、技术机制、盈利模式、出版内容等得以创新与提升,增强其运行层面的竞争力。传统出版企业应重点关注国内外数字出版的新动向,加快推进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此外,出版企业的良好形象打造也需大量资金的投入,品牌化之路也是出版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出版企业在研究客户的消费需求方面投入一部分资金,掌握读者的需求与心理,使读者对该企业形成良好的认知,因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资金雄厚的出版企业可以多吸纳技术复合型人才,或与技术实力强大的公司合作,抑或在资金或技术方面联合新闻出版单位,这样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技术氛围,携手迈进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

4.2 构建标准化数字出版管理体系

目前,关于数字出版管理标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将此列为四大工程首要解决的问题。但我国数字出版目前决不能盲目制定标准,否则因定位不准而使标准缺乏严谨性将极为有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新闻出版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中指出,标准的立项必须获得专家的论证。制定行业标准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而传统出版企业是内容的提供商,在数字出版行业里处于领导地位,因而制定标准需要传统出版的参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数字出版管理标准必须要尊重市场运作规律,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制定标准,满足客户要求。基于此,数字出版管理标准的制定才能符合该行业的发展需求。该标准的制定需要众多出版专家与信息技术人员加入其中,以保障制定出的管理标准能够使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平稳均衡。

4.3 吸纳复合型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数字出版的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数字出版以技术为核心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谙熟编辑、出版流程,更要具有熟练操作技术研发、版面设计、网络编辑、营销发行、数字产品设计、版权引入等各方面的技能。构建复合式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其一要引进,其二要培养。此外还要构建起相关从业人员的考核录用机制,这种措施既能加大竞争机制的建设步伐,更能增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传统出版企业在发展数字产业时,对于人才建设要制定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策略。在传统出版企业从业的新媒体技术人员与数字出版创新人才,在职称和待遇方面要增加政策保障,这样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此外,还可采取人才引进策略,以高薪和福利政策吸引人才。数字出版运营与技术研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构建,对提升整个出版行业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水平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耿丽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部分嘉宾发言观点辑要[J].中国编辑,2007 (05).

[2] 龙敏.浅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J].科技风,2011(10).

篇(6)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为企业级SaaS市场注入了活力,企业认可度不断提高。进入2017年,SaaS发展势头强劲,在资本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许多SaaS企业飞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市场、销售、客服、沟通、财务、采购、HR等各个细分领域。SaaS正处于“风口”,诸如产品、安全、规模、盈利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SaaS公司来说,从单一产品线延伸到多产品线是一条必由之路。但这个过程中牵扯到几条产品线之间的关联,以及管理流程面临一系列挑战,具体如何去操作,移动CRM领导者销售易给出了它的答案。

近日,销售易宣布推出“三朵云”,即伙伴云、客服云和现场云。伙伴云主要面向渠道商提供连接和服务;客服云主要针对客服服务场景;现场云则是面向需要上门提供售后服务的客户。伙伴云和现场云的,标志着销售易产品开始走出企业内部应用的藩篱,打通企业内外防火墙,连接外部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

销售易创始人兼CEO史彦泽表示:“新产品的设计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将企业业务运转中内部的销售、客服与外部的客户、伙伴连接起来。销售易希望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用户实现企业、客户、合作伙伴与产品之间无缝的连接与交互,帮助企业构建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的上半场远未结束

“连接”是史彦泽对这三款产品的思考,也是当下最为看重的关键。在他看来,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应用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作为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率和更多人、财、物聚合的路径。互联网的本质毋庸置疑是“连接”二字,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比如,腾讯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阿里巴巴实现了商业和商业的连接,百度实现了人和信息的连接、美团实现了消费者和餐馆的连接,滴滴实现了司机和乘客之间的连接……互联网的连接成为各个行业效率大幅提升的核心驱动力,似乎互联网上半场的竞争已经告一段落。

但是,对于面临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产业来说,互联网对其的影响多数仅仅停留在营销和渠道层面,对产品、运营、服务等领域的影响还很微弱,向智能化、协同化、定制化、服务化和平台化的转型亦尚在探索之中。“可以说,在企业级应用层面,互联网的上半场远未结束,连接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新型互联网技术连接企业内外的时代才刚刚起步。”史彦泽表示。

新一代CRM连接企业内外

当前,企业进入数字化转型,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和数字化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下一阶段的生产制造固然重要,但是前端客户关系也将变得同样重要。

前端的客户关系指的是企业跟客户打交道的几类人,包括销售、渠道、客服、售后等。销售易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通过软件的形态支持@几类人的连接和交易。

销售易提出了一个新的CRM理念,传统的CRM仅是ERP系统的延伸,而服务经济中的CRM则必须以人和客户为中心。企业管理应该还原企业的原本模式,就是一些人聚在一起生产产品和服务,并销售给另外一些人,在销售的过程中有经销商,在服务的过程中有服务商。

“因此,新型的CRM系统,其底层应为移动、社交技术,同时引入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型互联网技术,从而完成企业、合作伙伴、客户之间的连接。” 史彦泽说。只有以人为中心,将外部的客户和内部的流程,以及获客供应链全线打通,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过去,传统的CRM服务仅仅是关注企业内部的销售、市场和客服三个部门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只是企业内部的数据记录。随着互联网应用不断深入企业,互联网使得每一家企业都成为了可追踪、可记录、可识别、可优化的大数据企业,企业也开始重视对积累数据的使用,希望SaaS产品能够直接服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产生的数据资源。

谈到对新型互联网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史彦泽认为,这是新型SaaS企业弯道超车传统软件企业的机会。如果传统软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趋势、新技术,将失去一部分优势。

“销售、市场和客服,这是销售易的边界。销售易的目标就是成为通用型CRM的企业。销售易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用户实现企业、客户、合作伙伴与产品之间的无缝连接与交互,帮助企业构建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这也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史彦泽表示。

在史彦泽看来,销售易的基因正是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软件服务,重构CRM。围绕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形成一套标准的CRM管理体系和机制,能有力促进企业全流程数字化的实现。

企业级的连接=社交、移动+业务流程

Gartner提出,未来几年CRM将成为数字化的核心,因为数字业务对于保持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开放、连接的平台,才能为企业重塑竞争力。

销售易自2013年以来,几乎以一年一轮融资的速度不断扩大市场、研发,并推出新产品,以及扩充其技术团队。比如,2016年4月20日,销售易旗舰版PaaS平台;2016年7月14日,推出移动PaaS平台;2017年1月12日,在获得D轮2.8亿元融资会上,推出了基于PaaS平台的教育、金融等五大行业解决方案。

据悉,此次“三朵云”的,都是架构在销售易的PaaS平台之上,通过技术的无缝整合在同一个系统上解决客户全生命周期内的需求,引领了中国CRM行业的技术发展。以PaaS平台为基础,把CRM的功能、模块、能力组件化,将企业的全流程数字化过程“切片”,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进行个性化组建,增加了产品的灵活性与集成性,让企业避免了大规模重复投资,避免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史彦泽表示:“销售易所有的创新都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的。这三款产品使得销售易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的业务场景需求,各产品之间的数据还是自然贯通的,从客户的角度来讲则是不同业务数据之间的互通。这对于企业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价值,将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随着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客户需求的多而杂,整个市场的长尾效应越来越明显。史彦泽表示:“对于销售易来说,从获客到服务客户是一个全流程,不能割断。”

过去,销售易专注于销售管理数字化,帮助企业提升团队业绩和效率。随着对新型技术应用的持续创新和满足企业“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的提出,销售易CRM在销售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延展,继续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变革传统CRM,推出了伙伴云、客服云、现场云三款新产品,帮助企业及其客户实现内外部的全链条数字化,成为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运转的公司。

篇(7)

[关键词] 报刊媒体 数字化转型 移动媒体 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62-04

[Abstract] Traditional press media exists two mode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foreign mode of abandoning print media completel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omestic mode to the cross-media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ross-media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Media Co., Ltd.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media business, finally, mobile business operation strategy of the press media are proposed. Emphasis on the cooperation importance among press media,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channel opera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s media need to change from the shallow operating model “secondary selling”of the content, to the mobile, open and socia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CSD mode”in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business.

[Key words] Press medi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obile media Operation strategy

报刊数字化转型一直是学界与业界重点讨论的话题,如今已经走到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传送信息的传播者根本不知道传送出去的比特最终会以何种面目——影像、声音还是印刷品——在接收端出现”[1]的节点。在多种媒介终端竞争格局中,国内外媒体表现出不同应对方式:国外的传统媒体“大佬”急于向数字化转型,舍弃纸质介质,选择数字终端,实施完全转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而国内的传统媒体虽然看到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逐渐蚕食纸质读者群体和广告份额,但大多数实施“软着陆”,向全媒体转型,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南方都市报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等。

继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改变人们接收数字信息行为之后,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的流行,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建设与普及,使信息传播在碎片时间、碎片空间上再次得到延伸,这也逐步改变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2]。因此报刊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移动媒体及其运营,从信息终端、内容以及内容交易方式三个方面重构与读者的关系。本文以现代传播集团为例,透过其移动媒体的经营方式,探讨报刊发展移动媒体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印刷媒体坐稳主流,移动媒体乘势崛起

现代传播集团从2010年开始开展移动数字媒体业务,并在2011年提出将移动媒体定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旨在打造一个领先的移动媒体平台。如图1所示,移动媒体(数码媒体)的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54万元,到2012年的3420.2万元成为集团第二大业务。对2010—2012业务收入数据分析,发现印刷媒体仍然占据主营收入地位,且远远超过移动媒体收入,但是年增长平缓;移动媒体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同样,印刷媒体对现代传播集团盈利做出主要贡献,但增长缓慢;移动媒体自推出伊始就为集团贡献盈利,虽然数量少,但增长强劲,表明经营状况良好。图中的印刷媒体数据由广告与发行两部分构成,虽然印刷媒体广告收入与盈利实现缓慢增长,但发行收入出现下降趋势(图中未细分),且亏损年年扩大,可见印刷媒体市场逐渐萎缩。

图1 现代传播集团2010—2012年

印刷媒体与数字媒体经营数据(千元)

注:1.数据来自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公布的业绩[3];黑线代表印刷媒体数据,灰线代表数字媒体数据,方块代表收入,三角形代表盈利。

2.图示纵坐标为对数刻度,反映发展趋势;为了直观对比,采用双坐标,印刷媒体数据使用左侧纵坐标轴,数码媒体数据使用右侧纵坐标轴。

现代传播集团的业务结构反映了目前我国报刊经营现状,印刷媒体依然是报刊主营业务,虽然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发行年年亏损,但是丰厚的广告收入仍然维持着一大批报刊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印刷媒体似乎增长乏力,广告收入增长疲软。与此同时,各报刊注重引入和使用传播新技术,大力开发数字媒体产品,特别是针对时下流行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移动设备,强调数字信息产品的移动特性。报刊移动媒体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较典型的应用受到读者的青睐。

2 移动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

移动终端除了用于阅读,还能用作游戏娱乐、社交、办公等,丰富多样的应用使得报刊在发展移动媒体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同行竞争,还必须与其他类型的应用特别是游戏类争夺用户注意力。传统报刊虽然依靠其已有声誉获得一批移动用户,但是,仅靠纸质媒体的声誉和运作方式难以维持移动媒体的生存,遑论发展和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报刊的确面临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但远未到达美国那种非此即彼、非转即死的境地。因此,面对移动信息浪潮,我国传统报刊无须过于担心,应该认识到当下是大浪淘沙的试验阶段,要开放、创新地进行移动媒体应用试验。反观现代传播集团移动应用产品组合,包含了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和不同收费模式等明显差异化的应用。如表1所示,既有杂志应用,也有日常工具应用,如iWeekly Calendar为用户提供精彩图片和日历服务;既有指向明确的单项应用,也有多元化电子杂志应用程序,如iMagazine可为用户提供现代传播集团旗下各类杂志的电子版本;既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应用如Bloomberg Businessweek;收费方式多元化,分单期、月订阅和年订阅等方式,iMagazine对平台内产品根据纸质媒体实行差异定价,类似专属现代传播集团的电子报刊亭。可见,无论是内容表现形式,还是收费模式,现代传播集团通过不同移动应用进行差异化设置,这种方式有助于现代传播集团通过产品的优胜劣汰找到移动用户喜爱的、符合移动媒体发展趋势的数字内容传播方式。

表1 现代传播移动应用程序组合

注:数据来源于App Store,灰色底标记数据代表评分用户数少于50。

3 报刊发展移动媒体策略分析

3.1 移动媒体是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与专业技术方合作将事半功倍

报刊必须明确自身在移动媒体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执行移动媒体发展策略。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媒体信息不再是传统报刊的独角戏,终端设备商、网络运营商以及一些新兴科技公司纷纷加入这场数字信息的争夺战。新兴科技公司具备技术优势,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两者都是发展移动媒体不能绕开的环节。相较之下,传统媒体提出向全媒体转型,是基于内容生产商的传统定位,致力于用多种渠道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内容,以全形态内容作为吸引受众的最主要因素[4]。内容始终是报刊的独特优势,报刊在发展移动媒体的过程中,要以内容为核心寻求合作,或向其他环节渗透。如现代传播集团以12961000元的代价向广州市众德咨询有限公司收购iWeekly的业务经营及其相关资产,为iPhone和iPad用户提供集团杂志内容,并提供广告服务;收购专门从事提供移动装置大型数码出版方案的公司RTI(Rakuraku Technologies Inc.)20%的权益,进而在中国和日本建立移动应用程序技术中心,负责完善已有应用程序,开发新产品,向用户提供最先进的阅读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移动媒体业务具备三个优势。

首先,传统报刊通过收购技术厂商能够以相对成熟、进步的技术进入移动媒体领域,将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自身资源,向产品研发渗透。新媒体不应只是杂志的PDF加上视频而已,iWeekly for iPad以其魔法互动和至美界面呈现出数字阅读的全新时态[5]。读者作为“隐身人”以第一视角介入场景,体验真切的视觉感受:在厨房参谋专题《味游沙拉》中,滑动餐桌,就可以在时间线中快进快退,学习厨艺贴士;在当代艺术及文化类专题中,艺术家以“语音导览”形式,向读者一对一地讲解其创作灵感,以视频、音频、特效等将读者带入虚拟的画廊展场。技术手段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提升了用户阅读体验。

其次,由技术公司负责产品研发与改进,能够保证移动媒体产品的先进性和易用性,并及时地根据用户评价作出有针对性的修正。如表1所示,现代传播集团的各款移动媒体应用更新周期大多约为一个月,且根据App Store用户评价内容可发现,用户反馈信息主要体现在功能优化设置与应用程序稳定性两大方面。高频率的升级换代需求,与用户重视产品功能等因素,决定移动媒体应用必须有持续的技术优势以保证其跟随乃至引导用户使用需求。

再者,相较于在传统报刊内部组建新媒体部门或技术部门,收购技术厂商的方式更有助于报刊面对技术、面对移动应用产品时摆脱传统运营思维的束缚,让技术独立运作,既在报刊统一思想指导下与内容保持联系,又能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创新技术,同时有助于报刊本身专注于内容生产,保持内容核心竞争力,减少二者相互掣肘的几率,实现二者进步性的融合。

3.2 媒介的改变呼唤运营模式的转变,创新移动媒体的商业模式

传统报刊发展移动媒体既是为数字化转型探路,也是为将来的经营竞争布局。因此,移动媒体必须为报刊带来新的获利方式。报刊发展移动媒体的形式大多以移动应用程序为主,这种方式一方面适合移动终端和方便用户使用,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程序下载或内容下载区别于互联网信息的完全开放,适合报刊进行收费设置。目前,移动媒体如iPad应用程序主要存在四种收费模式,一是完全免费,二是下载收费,三是限时限量内容免费,超过一定额度再进行收费,四是通过广告获取收益[6]。

大部分移动媒体依然通过订阅或广告的方式获取收入,经营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二次售卖”。这种方式在终端和渠道掌握在其他公司手中的移动媒体时代是难以奏效的,2011年2月15日,苹果宣布新的内容类(报纸、杂志、视频、音乐等)应用软件收费方案——对所有经由苹果iTunes商店发生的内容交易,苹果将收取交易额的30%提成,还要加上40%的报纸广告收益,在向苹果贡献提成后,仍然无法获得数字时代最重要的资源——用户数据[7]。这无疑使得报刊应用程序通过订阅和广告实现盈利越来越艰难。而业界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收费墙”,在习惯廉价内容乃至免费内容的国内信息接收环境里,只能是一种奢想,在短时期内难以获得大量用户认可和接受。因此,报刊要通过移动媒体实现盈利,必须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开放性与社交性,改变传统报刊运营思维,扩充信息传递意义至内容传播、交流与服务,创新经营方式。如现代传播集团自2013年起不仅继续推出新产品完成iContents策略外,还投资执行iShopping策略,推出媒体推介电子商贸平台,不仅为广告商提供iPad、iPhone等移动媒体的广告空间,还准备通过数字媒体形成包括宣传、购物指引、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更加广阔的业务范围。

在用户注意力竞争更为激烈的移动平台上,报刊必须探索移动媒体经营多样化,创新其商业模式。本文认为可参考地铁系统的“R+P模式”[8],仿效地铁通过网络化、规模化、集成化运营在其经过范围产生巨大外部效益的方法,移动媒体可采取“CSD模式”(Content+ Space+ Data),以内容为核心,提升内容品质、完善产品功能,提高使用体验,增加用户数量的同时,将用户很好地聚合在移动媒体平台上,以此提升产品所在赛伯空间的价值,如广告价值、电子商务价值,并形成用户数据库,进行数据营销。如前面强调的,在实施新的移动媒体商业模式过程中,报刊必须运用并体现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开放性与社交性。

移动性。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主要在于能够通过移动终端掌握用户的移动规律,根据用户接收信息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建立用户坐标系,根据坐标信息扩展服务。例如,通过GPS、无线信息网络等的定位功能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实现LBS 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提供周边生活资讯、团购及优惠信息[9],根据用户坐标上三个因素相互关系的变化改善媒体内容设置,以及追踪用户坐标变化掌握其移动规律,向广告商等售卖,帮助其进行精准营销等。

开放性。移动媒体产品既要利用开放的网络信息,也要建构自身的开放性。通过其他移动媒体、社交媒体开放的API接口,了解用户在这些媒体中的使用行为及其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对比分析改善自身的内容和功能设置。与此同时,报刊在运营移动媒体时要注意增强内部与外部开放性。传统报刊一直提倡发展全媒体战略,其中就包括要增强媒体的开放性,促进媒体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样,移动媒体要增强内部开放性,产品组合中各媒体共享内容资源与用户数据,建立统一的移动媒体平台。移动媒体设置外部开放,一方面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及时回应用户反馈信息,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报刊的内容封闭性,改变逐渐与时代潮流相悖的僵化的“传—受”关系,鼓励UGC(用户生成内容)加入产品内容版块,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用户黏度。

社交性。媒体在发展,用户也在成长。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选择,再到渴望诉说与对话。如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像打电话和发短信一样是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如果忽略用户的诉求,报刊将同样会被用户遗忘。所以,报刊要注意通过移动媒体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同时,对一向重视用户产品需求和行为信息的广告商而言,与用户直接对话更能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报刊能够通过二者对社交的需要,重构“二次售卖”模式,重新定义用户、报刊和广告商的关系,通过邀请目标用户和相关广告商,以电子商务、线下活动等方式,成为二者对话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