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0 16:01: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篇(1)

>> 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思考 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应加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 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论析 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探寻 略论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艺术实践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析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艺术教育在高职类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大学生素质教育探讨 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 关注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 谈大学生素质教育 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 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传媒类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规律探寻 传媒类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规律探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教育之根本。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核心问题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外在的文化生活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在精神生活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状态与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文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实践;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关于素质的定义,人们见仁见智,做出了多种界定,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基本意思是指“作为活动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由于学术界对素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指依据人和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高校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继续,但又区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二、我国艺术高校教学的现状

要深入了解我国艺术高校教学现状,需要就高校、教师与学生三个角色进行分析。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校级艺术团队,团队中也会有一支水平较高的队伍。各院系的文艺部也拥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团队。一般来说,校级的艺术团队有专业教师指导,因而艺术水平较高;而院系级的团队则缺乏教师指导,水平略低。另外,除了学校有组织的艺术活动以外,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较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各大非艺术类高校很少有将艺术专业教学作为一门真正的课程的,也很少有教师将艺术类专业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高校尚未将艺术类教学纳入普通教育的行列,只是在专业教育中有所展现,这不仅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遗憾,也让广大学生失去了欣赏艺术、增强艺术素质教育的机会。从学生角度看,虽然高校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但是沉重的学业压力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都迫使学生必须首先完成好专业学习。舞蹈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学好也需要很多的时间,这是不少学生不愿意花费的。还有部分学生相对缺乏艺术天分,没有艺术基础,也不愿意与底子好的学生一起进行训练。

其次,我国高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舞蹈、表演、戏剧等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专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密切联系。而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艺术文化建设不受重视,投入严重不足等现象,集中表现为教学研究经费几乎没有;老师数量不足,;缺乏可供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场地等。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没有学习过与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艺术的认识非常浅薄;不少有天赋的学生也没有被挖掘出来,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另外,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教学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有待提升。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偏低,都制约着我国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加强艺术院校素质教育的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十报告中这一精辟论述,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部分大学生人生目标及方向缺失,学习目的不明确。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自律意识比较薄弱,心理健康也存在着诸多隐患,多数学生业余生活与网络为伍,沟通能力欠缺,挫败意识较强。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与思考。笔者认为,贯彻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素质教育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长抓不懈。

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

1、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人生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素质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教育。

2、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类学校不断扩招,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压力。教师应该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使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另外,通过班级组织开展一些交流活动,用各种健康、丰富的业余活动,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不但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自卑情绪,也解决了其业余时间沉溺在网络游戏状态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美德。

3、拓展素质教育,强化校园环境硬件与软件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4、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有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适当调整教师政策,缓和教师的职业与心理压力,使其职业满意度得到提升,让教学恢复生机勃勃的创新景象。教师也以教育事业为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在体验职业的崇高情感、道德情感和心灵升华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

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应强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进取精神。教师必须从实际入手,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使其明确人生目标并实现人生理想,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全面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教师也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收获和体验实施素质教育的幸福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医学生 素质教育 现状 建议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详细地论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指导,借鉴相关理论权威的观点、见解,根据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特点,特别是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实情,结合笔者的体会认识,将其归为七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一直在进行着探索:教育是对人、对国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学科,其本质是对人的培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仅仅针对专业进行改革是不够的,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必然的趋势[1]。

一、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残酷,而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竞争。

(一)教育目标较清晰。

教育目标通常包含两种释义:既包括抽象概括的目标(目的),又包括具体个别的有操作性和可测性特点。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确定学生发展定位目标,开展实施“全人教育”,可以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目标概况为:科学文化引领;发展学生内涵;提高个人素养;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科领域;培养综合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专业认识有充分的了解,65%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局限于课本,37%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

(二)教育内容较为系统。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调查发现,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系统较为完善,目前现有的教育内容有:公民道德、和谐理念、网络教育、创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修养教育、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军训、社会实践、义务奉献、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1]。按照医学生的教育目标,把以上教育内容分到不同年级,利用就业指导课或班会或节假日,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实施,可以让学生自己知道在哪些方面应该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2]。

(三)具有完整的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一般运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3]。

(四)素质教育团队初步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学院校把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教育管理团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整个团队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对象、管理、服务、指导的内容需要统一协调,人人做到“四结合”,即: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培养能力、科研创新;人人都懂教学、懂教育规律、懂就业指导、懂管理、懂服务,这样就不会出现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离现象”。

(五)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一般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形式,让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主要采用互动式、学生表演式、讲座式、交流式、比赛式、合作式、义务奉献式、辩论式、个人展示式、集体展示式、社会服务式、调查研究式、写作式、阅读式、演讲式、出题式、考试式等教育形式,打破传统“说教法”和“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4]。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

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材培养医学生就诊、护理能力。每年暑期医学院校都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5],通过义诊、撰写实践调查报告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大学生懂得不能脱离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立各种社团、义务团、职业发展学会,鼓励学生适当参加勤工俭学、家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七)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学生发展自我的前提。全面性发展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反对传统教育中把教育现象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单纯量化评价法,提倡多样、灵活、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6]。在操作上,更多地强调多层多元化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质性档案贯通,培养自我发展评价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学会接受他人评价。

二、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大部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因为大学老师不像初高中老师一样督促学生学习,大学更多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医学院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训教育也相对匮乏,使学生养成了懒散、惰性的学习习惯[7]。大学校园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但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不到位。刚进入校园的医学生的课程,在设置上更多的是一些基础课程,相对枯燥无趣,与预期的想象和认识有所违背,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缺乏研究问题的主动性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造成了医学生的科研缺乏创新性。医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满足社会服务要求的基本技能。目前医学院校的学习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相对忽略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过多,人文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偏少,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第二课堂的不完善。

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医学生不仅在第一课堂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要求越来越多,在第二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8]。由于第二课堂存在随意性、连续性差等特点,有时会与第一课堂在教学时间上发生冲突,而影响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目前社团活动的管理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干部在承担,学校对各种学生组织、社团的管理比较宽松,使第二课堂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导致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机制,活动之后的评价与反馈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

(三)缺少结合医学生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

目前,大多数的医学院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更多地重视理论基础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医学本科大多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例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而选择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四)教学资源紧缺,影响到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

这个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场地不足。二是教室紧张,许多学生的“两课”教学仍然是大班形式,与教育部的规定不符。三是网上学习资源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切实保证教学环节规范。

据调查了解,医学院校日常教学规范的执行方面仍有所松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态度和行动上的表现都达不到教学检查时的水准。课堂教学、考试等方面在原来的教学检查中形成的一些好的作法也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

(六)缺乏配套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禁锢。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用几天时间看完一学期的内容,使校园变成学生朗诵的场所,到处书声琅琅。大学教育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基本知识的灌输。目前,学生在奖学金的诱导下,考试目的更趋功利化,期末考试考查的知识更注重记忆,所以期末考试变成记忆能力的较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卷参考答案设置过死,这与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优先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其他素质的评价也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9]。

三、针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以教师为主导,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要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只有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素质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合格的医学院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掌握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勇于在教学改革中创新[1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型教师要将自己和他人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或独特见解,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的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医学的从业性质要求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医学生除应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临床行为、沟通技能、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临床思维、判断能力等能力[11]。但从各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院普遍存在医学专业课程总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且课时数少、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弊端。因此,在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身上存在着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表现都与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等现象有关。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指向和重心应从“学”向“做”转移,转移到提高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教师应主动将“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三)完善评价体系。

系统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评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于医学院的素质教育,要构建具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各方面进行评价,更应将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如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纳入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中。评价的指标包括知识的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自主学习等具体行为来确定。评价方式不应拘泥于考试,更不应限制在一次成绩的高低上,它应是一个系统的、多样的、形成性的、动态的评价过程[12]。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既不能脱离一般高校的素质教育,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焦楠,白俊杰.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成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2,10(10):13-15.

[2]赵越.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大学,2010.

[3]唐春平.过程方法"在高职系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2(4).

[4]李龙珠.我国高等学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文丛.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医学生素质教育探析[D].管理观察,480:80.

[6]黄玉凡.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与高考制度的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0(5).

[7]聂银学.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58-59.

[8]侯玲,王旭.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5):112-113.

[9]贺连平.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学园,2011(4).

[10]李贺,王春梅.发挥教师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67.

篇(3)

由同一班次的其它所有同学实施评价,分别编制《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问卷(辅导员)》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问卷(大学生)》,同时发放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调查。

2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不同的(F=299.550,P<0.001)。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

科学文化素质的重复测量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222.807,P=0.000,拒绝“球对称”假设,需要参考不满足“球对称”假设时的校正值,再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说明不同时间点的科学道德素质是不同的(F=407.888,P=0.000),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4讨论

4.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4.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4.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4本研究的缺点

篇(4)

关键词 高校 传统文化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 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如个人主义等。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为人之道提出了标准,“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此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在当今大学生中,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更多地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无节制的自由。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富有价值导向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真伪,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

2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就会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文化熏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同样都是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间就存在密切关系。

(1)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源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形成的,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是历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2)综合素质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知道,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内容,而且要让它成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课直接利用的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也必须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发掘传统文化新内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而产生的理论、使用的内容以及所达到的成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全方位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在日常生活环境营造方面,张贴历史名人画像及经典名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利用书法艺术搭配诗词歌赋装点校园建筑物;给建筑物、道路配以有传统文化意味与内涵的名字等等。因为这些丰富的思想不盲从流行,经过历史的淘洗,不会流于浅薄,而且丰富多样。构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外部氛围,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的转变。

在校园活动开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包括:在辩论、朗诵、演讲、书法等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民俗活动,展现民族风俗与心理,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馆藏丰富,供广大学生阅读学习。(3)高研院定期推出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报告讲座,为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提供便捷之门。(4)不定期的名家讲座为学校增添了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做到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2 营造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各种思潮涌入高校,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对内教书育人,对外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潮。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形成,然后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3.3 扩大选修范围,积极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程建设,选修课发挥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重庆大学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的课程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

如何充分发挥选修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呢?首先,在选修课的制定上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范围,用文学欣赏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选修课的课程制定上,力求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时间学习。与此同时,编写适合现代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例如: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今社会热点,以古喻今;适当运用时兴语言,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与广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如动漫)相结合,换一个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的阅读方式(如微博)进行教育与宣传。勇于尝试,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资助项目:——重庆大学“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长胜.高校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构建研究[J].语文学刊,2013.

[2] 刘彦力,李鑫慧,孔敏.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3] 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王菲,李雪,高天阳,李彩红.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

篇(5)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篇(6)

Abstract: Nowadays how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network is a new task for modern 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It also benefits on enforcing and improving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network digitization on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assess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by network, to improve assessing methods by dealing with the assessing information and then to realize the revolution on teaching methods, models and system.

关键词: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信息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network digitization;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43-01

1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素质测评体系

如何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德育素质和发展素质测评体系。

1.1 关于德育素质测评。德育素质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纪律性表现,具体地说应包含政治表现、德育素质,主要分为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有形行为是指能够用实践,空间,数量等描述的行为,而且能够看到并记录下来的具体行为,如出勤,劳动等;无形行为指的是无法看到并记录的,只能从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大学生的交流中获得。因此,对无形行为只能采取定性测评,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进一步了解或猜测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给其打出测评成绩。

定性测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也可以称定性测评为模糊评价。量测评的内容包括:①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②学校提倡、鼓励学生做到的行为;③学校反对并予以纪律处分的行为;④学生在宿舍的表现。根据确定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制定出大学生素质定量测评细则,依据细则计算出素质测评成绩。定量测评成绩可根据需要分阶段进行总评。

1.2 关于发展性素质的测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培养出的人才要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在综合性素质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发展性素质,这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成的素质,和学校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和德育素质的测评一样,发展性素质的测评同样有两种,具体分为有形和无形,只是它们的具体内容不同。

发展性素质定量测评以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数量、质量,获奖情况,获得的荣誉、工作成绩等作为测评的指标,制定出具体的测评赋分标准。包括:

1.2.1 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考核在校院班级任职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社团负责人、有关部门的学生负责人等。

1.2.2 创新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包括科技竞赛、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等。

1.2.3 职业技能。主要考核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公共技能以及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特定技能。职业技能的测评中也可以包括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方面的情况。

1.2.4 社会实践。主要考核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通常包含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

1.2.5 文体艺术。主要考核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等活动的表现。

1.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我们将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项,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0.5,0.15,0.15,综合素质总分=德育素质分×20%+智育素质分×50%+体育素质得分 ×15%+发展性素质×15%。

2以测评体系为基础,开发科学系统的综合测评软件和网络运行平台

在测评体系中,虽然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发展四个方面的素质测评,但是智育和体育是参考教学部门的成绩,在软件测评开发中,把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德育和发展性素质的测评上,智育和体育成绩可直接参与测评信息的管理。

采用网络化管理进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管理,给每一位学生呢个创建电子信息档案,很据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建立系统科学的测评软件。

3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

测评信息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定的创新,也是对我国高校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3.1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使教育主客体实现统一。学生以前是被测评的对象,而现在的网络数字化测评学生也成为了主体,学生参与测评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过程,使自己更加明确自身的缺点,以便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改正。

3.2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测评系统凭借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的快速性,便捷性,能够最快地了解学生信息,便于对学生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统计和分析,有利于长期地保存,并随时查阅学生的信息,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

3.3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保证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维护了评价的公正性。传统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中,大学生往往只知道自己的总体评价结果,而对具体细节和其他同学的评价结果无从所知。但是网络数字化的投入使信息的透明度大大增加,更加公平公正。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是素质教育在大学实施的一次探索,使科学发展观在大学教育中落实,促进大学教学的改革进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诸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与内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8月第八卷第六期.

[2]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 36-3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经管类专业 措施

当今社会正处于21世纪科学技术文化高速发展时期,对高科技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经管类学生是文科专业的一大类学生代表,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理、工、农等自然学科的专业有一定的差别。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发挥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正是“德、智、体、美、劳”的简要概括,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精髓,是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发展的根本,是伴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的;身体素质是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心理素质是考验是适应高速发展社会的必备良好的基础,若心理素质不过硬,便减轻了立足于当今社会的砝码。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综观大学校园发生的各类事件,都表明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发人深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差。优良的传统中国文化被摒弃,不能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文化背景下成长和成材;社会不良作风和习气也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并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带给思想的冲击波愈演愈烈;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大学生视为精神的枷锁,流于形式。这些思想的冲击使大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偏颇,更不用谈及发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

(二)心理素质差。当今大学生承受外来压力的影响,承受力越来越弱。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不能主动去承受压力,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超越,更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考验等。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的大学生群体,不能靠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结果导致心理抑郁,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错误,结果不可思议,触目惊心。

(三)文化素质差。大学生盲目以“专业为本”,忽略了复合知识对于文化知识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忙于重视知识积累,忽略人文修养提高和综合素质全面改进;盲从“个性发展”,遗弃传统而不重视平均发展,造成个性突出,难以被众人所钦赖。

(四)身体素质普遍差。目前,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而休学、退学、住院长期治疗的屡见不鲜。选修课程的增加也为一些身体素质差,不能承受高负荷运动的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这也使一些懒于锻炼的学生有了可趁之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体素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五)能力素质较弱。这集中表现为实践操作性差和社会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社会适应力表现为人际关系把握失分寸,适应新环境不知所措等。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孩子读大学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所以“读好书、勤读书、只读书”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养成了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激理论。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一直在寒窗苦读阶段的思维定势模式,形成了只要学习好,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进入80年代,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也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在原来教育观念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只读书现象”越发严重,这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交际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等症状。

(二)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以及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从而较早地使素质教育产生了发展的障碍,加之大学后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本来先天知识结构不足的学生们更削弱了对除专业知识外的一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综合素质上欠缺。加之从以往“填鸭式”学习转变到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型期,的确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在教学体系、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上都要下大力度,寻找一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于新形势的把握对学校培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难题。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合乎社会的品位,也是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观念对学校层面和学生层次的考验,科研性人才还是实用性人才,务实性人才还是灵活性人才,对于不同时期,社会的满足属性也有着不同的区别,因而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考察和选拔也有了新的内容,从而导致学校培养怎么样的综合素质人才的问题重重地打了个问号?所谓综合,也就和社会需求需要重新整合而不断变化了。

四、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道德素质教育,是确立学生素质提高前提。

道德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正所谓“会做事,先做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乃至每个社会人必备的一个根本素质,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而影响和改造着先天道德素质,因而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后天的培养的方式、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道德素质教育,学校都定位于道德品德课程和政治科目的学习上,而忽略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思想积极、道德过硬、品质优良等。在这个层面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有着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美德;有着诚实守信的公德,中国传统的思想基础等。

有了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带动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学校教师要教授学生的基本政治理论课程,用前人总结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现实头脑,承担起历史使命;通过古书、古籍、古语来验证和体会人生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启迪作用。这个过程是自我认知、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另外在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的同时,与专业老师共同完成培养人道德素质的作用。

有了理论的指导,辅助于实践,这样才能在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社会实践伴随着理论的深入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比如进入社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去感受道德氛围;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政治修养提升活动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真理,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这些道德教育课程有更为可信的认知。坚定老师在学校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情怀等,使学生更为积极地采取实践活动去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来满足社会需求,来提高综合素质这一体系的灵魂所在。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潜藏危机的防患意识,增加心理帮扶工作力度。

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生活、工作、就业、恋爱这五大重点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指针,在与过去简单的社会环境相比,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经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社会环境压力的充斥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专业特点更要求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也为他们面对各种提高素质的途径上增加了负担。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课程首选为必修课,从而不会导致学生们无处求医、羞于求医,如果把这个课程推广普及到每个人,心理问题便不致于成为另类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试也是随着心理方面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完善的,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组织各种生动的心理选修课程、各种心理帮扶工作、心理测试等活动让学生们对心理情况本着科学的态度接受和认识,并去理解和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巩固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地位,创造浓厚的人文及能力发展环境。

1.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以更好的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导向,培养学生爱专业的思想、切合实际地增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的机会。教师改善教授课程的方式,能积极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理论转化到实践内化过程,调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去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专业知识学习。

2.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专业知识文化素质的培养。

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就来自于个人兴趣取向方面的知识,这些学习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读一些课外书籍,例如用文化素养很深厚的书来激发文学体会,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来博览群书来提高对各方面知识的摄取。但兴趣所向会导致“缺什么、补什么”教育初衷的大大减弱,学校的教育给一般学生培养这方面知识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所在来选取,但这样会导致越不感兴趣、越抵触的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少,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文盲”,结果导致面向社会需要这部分知识时而不知所措。学校要建议学生在培养自己兴趣所在的同时,缺什么补什么,要逆其思维而行之。

3.能力当先,势在必行,多样化手段提升大学生能力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