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1: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正泰集团 技术创新 问题 对策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 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 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 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 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
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类。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进行设备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节省活劳动的使用。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创新 伙伴选择 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以渐进性创新为主转变为以技术的非连续性为主的突破性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创新活动,因而必须与之密切相关方面拥有较好资源的组织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形式强调通过组织间的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来实现其合作并创造一种共同盈利的合作机制(Win-Win Case)。在这个过程中,伙伴选择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伙伴挑选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成败。伙伴选择的方法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在定性的方法中,决策人员的主观判断起到一定的作用。定量方法是当今研究的主流方法,Weber C A等人在总结了70多篇与伙伴选择相关的文献基础上,将伙伴选择定量方法大体分为六种,即数学规划法、软计算方法、概率统计法、模糊评价算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多阶段优化方法。本文运用IDEF方法,概括了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伙伴选择的基本步骤,旨在从整体上给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伙伴选择问题一个准确定位,使企业从定性层面上比较全面的了解突破性技术创新伙伴选择问题,为企业成功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方法。
一、IDEF方法描述
IDEF是ICAM(Integrate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DEFinition method的缩写,其基本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人们也简称为集成定义方法(Integration DEFinition method)。
IDEF0是IDEF方法系列中的一种,在描述系统功能及其联系方面具有非常强大的能力。一般来说,系统功能模型包括一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它们接受输入信息、占用以及消耗一定的资源、并延续一定的时间,最后将给定的输入信息转变为期望的输出信息,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这种基于功能的描述在于说明待研究系统中所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从而来确定系统各项功能的逻辑结构以及相互关系。IDEF0的基本内容是面向系统分析以及设计技术的活动模型方法,由一系列图形构成,图形的元素主要是代表功能活动的活动盒子以及与活动盒子相连的箭头,如图1所示。
图1中输入表示为完成该活动所需要的数据;控制表示控制变换的条件或者说是约束;输出表示执行活动时产生的数据;机制表示执行活动的人或设备工具。在多个盒子组成的活动图形里,箭头代表数据约束,而不是代表流。
二、突破性技术创新IDEF模型
我们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简单化,大体包括三个阶段:技术识别、技术研发和技术市场化。运用IDEF方法,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结构化描述,如图2所示。
1、技术识别。技术识别是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指从概念设想到立项之前的阶段,具体是指从思想的产生到它被通过进行研发或者终止的阶段。
2、技术研发。这个阶段是对创新网络组织中伙伴的选择,主要遵循企业核心能力原则和风险最小化原则。首先运用伙伴选择的优化算法分析潜在伙伴组织的信息,选择满意的合作伙伴,然后根据合作策略、契约管理以及进度计划等机制对合作伙伴加以约束,以便更有效地完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发。
3、技术市场化。突破性技术创新是相对于渐进性技术创新而言的,也就是说突破性技术取代现有市场上的主流技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突破性技术创新才得以完成。
IDEF0方法使我们明确了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所依据的原则、采用的优化方法和最终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作详细的分析。
三、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IDEF模型
我们运用IDEF方法,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进行结构化的描述,如图3所示。
一般来说,伙伴选择过程包括七个基本步骤:核心能力辨识、确定伙伴选择范围、确定标准和目标、最佳合作伙伴、过程建模、流程重组、仿真。突破性技术创新伙伴选择过程也不例外。
1、核心能力辨识。在明确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网络所需的核心能力之后,必须对盟主自身以及潜在合作伙伴的核心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识别出盟主的核心能力以及潜在伙伴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2、确定伙伴选择范围。依据核心能力原则,在分析盟主自身核心能力以及潜在伙伴组织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可选择的伙伴组织以及搜集伙伴组织的信息,为进一步选定伙伴组织做好准备。
3、确定标准和目标。依据突破性技术创新网络组建的目的与方式的不同,确定伙伴选择的原则和标准,明确伙伴选择的指标体系以及伙伴选择优化的目标。
4、最佳合作伙伴。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总成本核算原则、风险最小化原则以及敏捷性原则的宏观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合成技术和相关优化方法,对候选伙伴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选出最佳或满意的合作伙伴。
5、过程建模。这个阶段是对确定了的合作伙伴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工作。明确每个合作伙伴承担的业务活动,并对各成员之间合作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6、流程重组。创新网络体现的是强强联合的原则,具有整合的思想。因此在对各伙伴组织业务流程的梳理当中,需要采用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方法整合创新网络的业务活动以及各伙伴组织的协调机制,保证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成功实施。
7、计算机仿真优化。计算机仿真优化是利用各种仿真工具对伙伴选择的优化算法和业务流程的整合方法进行的模拟,从而来检验伙伴选择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现创新网络成员之间合作流程与机制的不足,降低其风险。
四、结论
通过IDEF方法,使我们较清晰地明确了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以及创新过程中研发伙伴选择的基本步骤和相关技术支持,为我们实施突破性技术创新和进行合作伙伴选择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有助于我们全面考虑和把握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以及研发伙伴选择的关键要素。伙伴选择过程所包含的七个基本步骤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定量方法的分析,有的侧重于定性方法的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作者将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C630276)及广东药学院人文思政研究项目(RWSZ201215)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Weber C A, Current J R, Benton W C.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1(50).
关键词: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类。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进行设备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节省活劳动的使用。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法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创新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创新两个方面。生产工艺的创新,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生产过程时空组织的创新,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局和时间上的组合。
(3)产品创新
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产品的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只有不断地组织并实现产品的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充满生命力。企业产品的创新内容包括品种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及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三个方面。品种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地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结构的创新,产品结构创新要求企业在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对现有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也称市场创新,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进行的。
2.2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2.1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技术的发展来源于技术的发明,发明的商业化应用成为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就是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1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70%以上。据各国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人均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为15%,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3%,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英国1950-1962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9%;德国1950-1962年间为81.9%;日本1952-1968年间为65%。我国1952-1982年间为19%,1979-1990年间提高到30.1%,“八五”期间达到了40%。
2.2.2企业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企业,竞争的武器是产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表现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社会生产需求的程度。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全新的独特产品,从而开拓新市场,引导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生产的更新需求,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产品是企业生命延续的保证,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
2.2.3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产品结构的优化只能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兼有创造和破坏的过程,破坏已经过时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创造新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形成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和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2.2.4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在更先进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损失浪费减少,经济结构优化,规模经济效果显著。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2.5企业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企业的生存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积累,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制度创新反过来又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使技术创新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第3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概况
3.1正泰集团简介
正泰集团(简称正泰)是以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控股公司组建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先后从低压电器、仪器仪表、输配电设备、建筑电器、汽车电器,最终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工业电器高科技产业集团。正泰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技术创新基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庞大健全的营销服务网络使正泰始终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1998年7月10日,正泰集团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推出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打破了中国生产低压电器一贯的传统模式,领导了行业的发展潮流,推进了我国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泰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0多家集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建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销售总,产品畅销美国、欧洲、俄罗斯、巴西、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2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
正泰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了国家级的技术研发中心、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和低压电器检测等中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证,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正泰集团坚持走技术兴企之路,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成果显著。目前,正泰共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等专利200多项。同时,正泰关注行业的发展,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余项。正泰浙大中自全集成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奖二等奖”,“正泰”牌NA8-1600万能式断路器荣获“2006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一等奖”,“正泰”126kVGIS等7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并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具备了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的生产能力,自主研发的CCGZ127-4型低压电力载波集中抄表系统获“2006年度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二等奖”。
3.3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3.3.1构建技术创新网络
正泰集团围绕技术创新的主题,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网络,在集团内部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和专业技术处,并以此为核心将科研、培训、开发整合成一条“技术创新链条”。正泰技术研发已形成了以集团技术开发中心、专业技术处为主体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网络和集科研、教育、培训、开发为一体的科技链,使产品开发从“跟随型”向“领先型”发展。正泰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
3.3.2设立科技开发机构
为了充分、及时地利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正泰集团先后在国内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国的硅谷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一个全球化、阶梯式的研发体系正在正泰形成。位于温州乐清的生产基地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在上海,正泰集团建立了研发中心;在美国硅谷,正泰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在欧洲,正泰正准备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自主创新研究。
3.3.3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为推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正泰集团出台了《关于加快技术进步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每年以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开发,并定期召开集团的科技大会,重奖技术创新有功人员。在正泰集团最受尊敬的是科研人员,收入最高的也是科研人员。正泰提出,要首先让科技人员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正泰集团正在酝酿股份重新配置,让更多顶尖人才执有“恒产”保持“恒心”。
3.3.4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质量检测
正泰集团内部成立了数百人的质量检验队伍,建立了“总裁质量巡视制度”、“董事长质量专线”以及每年一度的“质量活动月”等制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运行,给正泰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充分体现。目前,正泰的部分产品已通过了国际CB安全认证、美国UL认证、芬兰FI认证、比利时CEBEC认证、荷兰KEMA认证、德国VDE等认证。在国内领取了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张“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证书。多项产品通过国家新技术新产品鉴定,被评为国家名牌、浙江省和温州市名牌产品。
第4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
秩序混乱的市场法制环境制约着正泰集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要冒风险、花代价的,如果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势必出现各种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损害创新者的利益。在竞争秩序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来抢占市场或挤占市场,可以不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不需要支付技术创新的成本,却可能获取更大收益。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必然会成为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首要障碍。
4.2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正泰集团创业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制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难以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尤其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期资金。缺乏资金使得好的技术成果无法商品化,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缓慢地滚动发展,无法迅速形成规模,抢占市场。资金问题已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正泰集团发展的主要障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还不具有普遍性。早在2005年3月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第十一条提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但是,截至2006年,深沪两地的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上市公司总数仍不到1/4,75%以上仍为国有或集体企业,而且通过IPO融资的民营企业仅为130多家,不到上市公司的10%。可见,民营企业还不是证券市场服务的重点。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还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银行对申请授信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资信状况难以了解掌握,而且其还贷意愿与能力大都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能力与素质,风险较大,监管难,加之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缺乏审查条件,缺乏可行的担保体系。因此,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
4.3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
正泰集团激励体制基本采用发放奖金、增加工资、其他物质奖励等措施。但是,高额的奖金有时仍不能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正泰应当探索其他的激励方式。另外,创新资源支持和风险承担制度在正泰基本还没建立起来。假如只是对创新成功给予奖励,而创新失败的风险由发起创新的员工或部门承担,那么创新激励制度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创新作用。
4.4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在内的法律保护体系。正泰从创业初期的模仿创新向发展壮大期的自主创新转变过程中,还欠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技术成果的意识。早期的正泰经过大量的投资,经过技术人员艰苦的努力,终于开发出的独特产品,由于没能很好地利用专利制度或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特殊保护,导致泄密,甚至技术成果被竞争对手拿来用作与自己抗衡的法宝,对企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正泰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5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
4.5.1忽视信息的搜集、掌握和研究
技术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缩短研发流程,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途径,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不搜集、不了解就谈不上继承和提升。正泰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对该领域的世界技术前沿、国内外专利、国内外竞争对手水平等不能做到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才会少走弯路,如果巨资投入,其他企业早已申请了专利保护,等于做了无用功。
4.5.2企业技术贸易利用效果不明显
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可以直接引进技术,如果能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可以快速提升技术能力。正泰对于技术贸易的认识和利用方面还存在欠缺,虽然认识到了技术贸易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技术引进过程中“重硬轻软”,“重硬轻软”指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为载体的技术引进居多,而以技术专利、技术秘密使用权、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引进比例少,进行二次创新的难度加大。
第5章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对策
5.1规避和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
企业要适应针对国家的适时的法律环境来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国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考虑制定《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条例》、《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及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比较完备的法制保障,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修改、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其细则。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科研成果的定价方法、技术成果提成、技术持股、股票期权、职务技术成果的产权归属、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管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
5.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
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民营企业和市场监管者三方通过共同参与加以改善。政府决策部门要正视市场法则,端正建立证券市场的目标和宗旨,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还应当加强民营经济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改进保险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经济上的保障。
5.3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
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要根据技术创新特征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确定不同岗位的支付报酬标准,劳动报酬是最基本的激励制度。改革民营企业中原有的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特征的工资制度,根据竞争技术创新特征和人们对企业的贡献制订新的报酬制度,是调动企业职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对特殊贡献给予正常工作报酬之外的奖励是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同时,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都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工作,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4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正泰需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重视技术贸易的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做好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在根据市场需求选题时进行专利检索,企业在确定研发方向之前,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情况,不仅可以避免侵权纠纷,而且可使研发活动起点较高,少走弯路;研发过程化中定期跟踪相关专利信息;在研发过程中,新的模型、方法也可以申请专利,不一定要等到产品出来才去申请,对新模型新方法申请专利可以抢得专利保护的先机;在取得创新成果之后,重点是利用专利制度进行创新成果保护,注意成果的保密,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商标、技术秘密等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同时,重视技术贸易,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可以要求附带现场指导和培训计划,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接受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5.5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
正泰需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重视战略联盟的应用。民营企业正泰可以采用建立技术联盟的思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利用自己的优势,依靠与其它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缔结技术联盟的创新方式,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联盟的基本形式可以采用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间项目联盟。如果由于企业间竞争较激烈,难以建立同行业项目联盟,可以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人才、研究设备、技术信息等优势,结合企业在市场信息、资金方面的优势,进行联合开发,构建产学研联盟,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做好自身的创新过程管理固然重要,但技术创新成功还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政策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会对企业的成功产生影响。因此,民营企业还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等,争取获得政府方面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6章结束语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走向知识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从微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根本,对企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由此决定企业命运;从宏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可以决定一国整个产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并由此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尽管技术创新具有如此重大的功效,然而我国企业多年来技术创新活动却并未能够因此而得以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尚未形成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本文虽然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有些观点的提出还不够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完善,对有些问题还需要现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或运用其他新的理论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基建、罗才荣,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8期,第90-91页
2.李春瑜,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第4期,第11-16页
3.汤长安、李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第2期,第24-27页
4.秦瑞杰、刘贵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第2期,第75-76页
5.张建华,当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第27期,第43-44页
6.周翠红,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互动性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第8期
7.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8第6期
8.吴奇志、方文红,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08第7期,第55-57页
9.李燕,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7第4期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1.1 绿色化研发活动
Winn S.F.检索分析了1972年到1993年有关R&D管理文献,涉及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当滞后,仅有的9篇文章大多也只是关注废物管理与能源使用,反映了当时环境R&D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均不高,多概念上的泛泛而谈,对实践的指导远远不够,也缺少经验研究。而对环境R&D的研究很少提到战略高度,一般都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获得工具性成果。Martin Charter对环境R&D原则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传统设计与生态设计的主要区别和各自侧重点。Bert Bras论述了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的重要性,重点剖析了为环境和生命周期设计的高层次绿色研发的功能和要求。Steele对如何改进研发界面功能和提高研发管理水平进行了研究[1]。Hans van Weenen 总结了绿色设计的层级水平,阐述了设计从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以至价值导向的演变。
环境问题的扩大化导致“先污染后治理”式的研究框架弊端的显现,在倒逼机制和内生动力共同作用下,将环境因子导入R&D也就成了必然,绿色化R&D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然而研究多集中与企业内部的微观层面,对战略的考量和创新的引导关注度不够。
1.2 绿色化技术创新过程
Kusz以传统技术创新线性模型为参考,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环境原则整合进创新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绿色经营链的全过程。P.Shrivastava的过程模型包括企业的远景目标、投入、生产、产出等主要环节[2],试图阐释创新源与推动力。Agis将环境置于创新过程之中来观察,指出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创新绩效的重要性。有关绿色化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成果,将原本黑箱似的过程透明化,提高了对创新过程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体现了创新管理的科学性。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此类研究对创新过程与其他企业进程的互动或协同研究不够。
1.3 绿色化经营管理
Deb Chatterji企业绿色化市场营销和管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反应、参与、主动、创新和领先代表了逐级推进的程度,且需要相应的策略来支持。Rushton Brian M. 强调领导层面的重视,环境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契合,基于环境绩效的组织结构与制度改进对于企业绿色化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3]。
2 国内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晚于国外研究,但随着环境保护思想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发展起来,技术的绿色化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2.1 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国内对绿色技术创新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以下是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万伦来的绿色技术创新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并且松散的多元创新主体之间存在博弈互动关系。焦长勇聚焦生产过程,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从绿色创意到生产制造最终绿色成果推向市场的全过程。许庆瑞从成本削减角度表达绿色技术创新概念和积极作用[4]。从目前主流研究成果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绿色技术创新不是单一的技术层面的创新,而是包括管理与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创新。
2.2 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
学者们对绿色技术创新动因进行了广泛研究,对动力来源的解读更加全面和科学。曾凡银重点关注绿色壁垒对创新的促动作用,并强调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利用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万迈则将内部动因主要归结为对利润的追逐等,而科技环境、顾客诉求、政府监督被认为是外在的动力源。吕燕等指出绿色技术创新既有外部的动力源(政府管制、公众监督等),也有内部因素(如企业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对企业形象的重视)。雷善玉、王焕冉等则认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能力,而创新文化、市场导向和政府行为等情境因素对创新行为具有调节作用[5]。综合现有文献可知,学者普遍倾向于认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来自创新系统内外。
2.3 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杨发明认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模式是多样的,产学研合作、职能合作、政府主导和二次创新是我国较多采用的模式[6]。张长元指出创新公共平台的搭建和信息过程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吴熊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行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基于官产学研合作体系的集群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7]。
3 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综述
3.1 关于评价模型的研究
关于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评价模型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提供了操作工具,也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型的研究较为成熟,是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的有益参考,典型性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国外。罗伯特(Robert)的评价模型侧重对技术创新过程阶段性事件和关键节点的解读。从新创意、新知识、新工艺与设备到创新绩效,创新过程的连贯性和平稳性成为保障创新有效性的应有之义。奇萨(Chiesa)将创意萌生、产品与工艺创新和技术吸收作为模型的主要支点,指出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辅助因素的不可或缺[8],如下图1所示。
图1 奇萨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
3.2 关于创新能力结构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创新能力的解构息息相关。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其他技术创新能力在结构与联结方式上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关于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成果颇丰。拉里认为组织、适应、技术与信息的获取等方面的能力要素共同构成了创新能力;魏江等认为创新能力是在创新决策、研发、制造、营销、组织管理等维度上的体现。我国在指标体系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9]:许庆瑞等在充分阐释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差别的基础上建构指标体系;高健的评价体系力图反映创新过程。综合来看,投入、产出与环境层面的指标在现有成果获得广泛认同。
3.3 关于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关于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积极成果为后续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提供了参考。Setel的核对表是评估研发方面的定量工具;唐炎钊等的多层灰色评价的方法在评价与比较研究得到较好的应用。史晓燕用AHP法来评价创新能力,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10]。曲国禹等利用“线性加权和法”评估多指标绩效。卢怀宝等融合AHP和DAE方法评价创新能力。上述方法在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具有一系列有益的经验,有利于创新评价研究的完善和提高。
3.4 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的研究
专门的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代表性的成果不多。Madu的高标定位法(Benchmarking)开启了对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的进程,创造性地将环境纳入到技术创新评估之中[11]。陈劲等基于创新过程,借鉴Madu开发的审计方法的积极成果,对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前期创新投入力度、创新具体的实施、创新的直接成果和环境改善效度等维度的评价内容[12]。王志平围绕绿色经济效益、创新资源利用与生态效益,应用效率参数模型,评价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维度效率[13]。朱永跃等关注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的评价,基于对创新环境的全面分析,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构建了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4]。
4 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绿色技术创新本身的发展,研究成果越发体现出时效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开拓了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国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不够,诸多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主题的完善度仍需提升,多以传统的技术范式来研究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化特征体现不足,对企业的微观层面研究较多,地区和国家层面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不够成熟且单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少,侧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欠缺,且定量研究对隐性层面或不易量化的内容关注太少;现有的关于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仍处于初级水平,亟待向纵深推进,特别是有关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依然薄弱。国内研究多聚焦于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倾向于对技术层面的关注,对制度创新、产品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研究需加强。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未来研究大有可为,当然也需要准确把握研究方向与重点。一是与中国实际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应主动与现实需求衔接,以帮助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对重点产业和重要区域的研究,提升示范带动效能。二是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绿色创新是系统性创新,涉及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融合多学科知识研究尤为必要。三是强化评价研究。评价指标选择既要关注显性层面的评价内容,也要进一步挖掘隐性层面的评价因子,努力做到显隐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内外综合的量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Steele.L.W.Needed:New Paradigm for R&D[J].Rese 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1(34).
[2] Paul Shrivastava.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 petitive Advantage[J].St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 190-198.
[3] Rushton,Brian M.How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mp acts R &D in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Technology Man agement .1993:15 - 17.
[4] 许庆瑞,.绿色技术创新探析:生命周期观[J].科学管理研究,1997(17):2-3.
[5] 雷善玉,王焕冉,张淑慧.环保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4):283-287.
[6] 杨发明,许庆瑞.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3):48-49.
[7] 吴熊.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行模式的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2.
[8] Chiesa,V.,Coughlan,P and Voss,C.(1996),Develop ment of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udit,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3(2):110-118.
[9] 王国进,王其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新进展[J].科研管理,2004(2):37-39.
[10] 史晓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置及综合评价[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2):39-40.
[11] Mad.C.N.Benchmarking on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 nology Innovation[J].J.Envirimental Management & Strategy,1997(4):38-41.
[12]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3):65-68.
近年来,创新及创业的发展受到高度关注。从大学生创业“5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到国家及各省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层层推出,全民创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国家了各种优惠政策进行鼓励,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支出加计费用化等,都大力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如何确定能够带来符合期望产出的有效投入成为企业不得不解决的难题。通过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判断出何为有效的投入、何为无效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战略。在系统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创新绩效,这极大地帮助了企业提高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有助于企业选取合适的经营战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现如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引入了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由于非财务指标在定量化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性因素,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偏差、企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财务评价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基于财务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准确把握和客观评价技术创新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财务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的综述。
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
(一)技术创新。创新一词来源于ShcumpeetrJ.A.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Shcumpeetr提出创新概念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将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从而获得潜在的利润。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MueserR.在搜集大量相关论文并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较为简洁准确的表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即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二)绩效评价。据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的阐述,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在特定的指标体系下,通过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相关原理,在统一的标准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该概念在国内外目前还未有较为规范的说法。较多学者将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解分为两部分,一为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二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结果(包括其影响)上。Hagedoorn和Cloodt(2003)认为从狭义上理解创新绩效即为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从概念生成一直到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全过程所取得的发明、技术以及创新三方面的绩效。高建(2004)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即为技术创新绩效,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其中“产出绩效”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给企业带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效益和影响,“过程绩效”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执行的质量,它是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变量来反映,并且认为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绩效应该是在产出和过程两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本文提到的技术创新绩效即是基于高建所提出的观点,即该绩效包含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
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现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方法众多,常用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DEA方法、灰色评价法。因子分析法是搜集一定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通过少量、相关性较低的指标整合数据信息。该方法主要的特点为通过降维简化数量较大的指标并消除本身变量之间较强的相关性,从而形成较为客观、方便、有效的评价结果。但对于企业而言,该方法需要收集的数据较多,故可行性不强。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将一些边界不清的因素进行量化,并通过“最大隶属度”的原则来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中专家显得尤为重要。专家的意见构造成判断矩阵,从而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形成评价结果。其最大的弊端是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运用DEA方法是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所有决策单元,然后根据其相对位置来判断各自效率,从而确定绩效。在处理复杂系统时该种方法具有相对优势,而且其不受计量单位影响,可用单一综合指标来评价绩效情况。对于DEA方法而言,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则需决策单元的数目达到其指标个数的三倍以上才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该方法的应用程度相对复杂,使得其在评价时有一定的难度。灰色评价法是以灰色系统的理论为基础,对预先设定的评价对象进行某一阶段所处状态的评价。相比于其他评价方法,灰色评价法更具有实用价值,是由于其主要采用非统计方法,使得在数据量较少、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时,还可用该法进行评价。该种方法也可处理机制相对复杂、层次相对较多、对于定量角度建立精确的模型系统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但由于数量指标均是由相关人士进行打分,因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相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评价法而言,因子分析法、DEA评价方法采用真实数据或是特殊算法来代替人为主观成分,故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但前期准备的工作量也相对较大,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财务视角的评价方法包含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的多个角度,如产出视角、过程视角,但往往这些视角的评价结果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上述四种方法则通过相应计算方法将多个指标汇总成最终的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结果。
四、基于财务视角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对企业战略选择、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一直广受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不断地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增加了该领域的研究难度,学术界仍未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文就企业实际中采用的创新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汇总。
(一)基于结果的财务视角评价。1.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现阶段进行绩效评价时应用财务指标较多,因其定量方法较为准确,对绩效的评价更接近真实情况。其中企业进行产出绩效评价时最为常用的财务指标为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之相关的财务指标有新(改进)产品的利润率。新(改进)产品的利润率即为新产品实现的利润占当年企业总利润的比重。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相应时期的利润水平,既可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从横向、纵向比较其经营管理水平。该类财务指标是从新(改进)产品的经济效益方面评价其产出绩效。2.新(改进)产品的销售率。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与新(改进)产品销售率不具有相关性,故可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绩效的评价指标。其产品销售率即为报告期新(性能具有重大改进和提高)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同期企业销售总收入之比,反映了新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可用于分析新产品产销衔接情况,研究新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3.新(改进)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评价时,企业常常使用新(改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其直接经济效果。市场占有率即为企业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占市场同类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该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改进)产品在市场的渗透能力,从而反映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4.专利申请数。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也可从技术效益角度来进行测评,专利申请数则是技术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专利申请数是指当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期人们从事科学技术发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部分专利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企业形象、企业品牌以及市场地位。专利数据比较容易获取,较长时间内专利标准也较为客观,且专利发明活动与创新直接相关,因而专利申请数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相对可靠的指标。
(二)基于过程的财务视角评价。1.投资报酬率。也称为“投资的获利能力”,指通过投资而返回的价值,从侧面反映了技术创新的使用效果。2.研销比率。行动产生结果,结果反映行动。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结果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过程绩效评价时,研销比率则是一个较为直接的评价指标。研销比率是指当年技术研发投入的费用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对研发新技术产品的重视程度及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研销比率有助于企业判断新产品研发投入的必要性,并据此调整下一步的创新投入及经营战略。3.成本变化率。部分企业在对技术创新过程绩效评价的时候,引进了成本变化率这一指标。成本变化率通常指本年销售成本与上年同期销售成本之差除以上年销售成本。该比率考虑到销售成本增减的变化,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成果对成本的影响。以上过程性或产出性指标经过量化,均能客观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但因多数指标基于财务报表得出,只是对历史财务结果的描述,使得评价后得到的数据大多是对创新活动成果的评价,而缺少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前瞻性预测、发展空间估测以及发展方向估计。此外,上述常用评价方法中,影响指标变动的因素并不唯一,即除技术创新影响变动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如专利申请数,企业应剔除未引发技术创新的专利,且对于企业有市场前景的发明但并不注重申请专利的企业,应将该指标剔除或是降低其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
五、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融资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技术创新首先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在之后大量学者做了这方面研究。(DanielShefer,AmmnonFrrenke 2003)指出R&D用在创新上,反过来会促进经济增长。(AnnE.Harrison,InessaLove,Margarets,S.MsMillan 2004)提出公司经常引用融资约束作为投资的主要障碍。Stefano Caselli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发展会经历一个生命周期,每个周期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呈现不同特点。(迟宝旭,2002)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的缺乏使得我国技术发展还存在一些阻碍。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企业管理活动,和技术创新有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本文从财务管理角度视角出发,从筹资、投资、分配三方面优化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促进技术创新发展。
一、财务管理和技术创新关系
1.技术创新和财务管理有同共同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等,这些目标的立足点都在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也是在于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财务管理和技术创新虽说手段不同,但都是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由此,技术创新和财务管理拥有共同目标。
2.技术创新和财务管理相互影响
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财务实力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获取的技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主要原因。新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获得更多收益。另外,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是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技术创新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将导致技术创新的停滞甚至失败。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众多变量因素造成预计资金需求与实际需求间的差距,同时,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也加大融资困难,如果技术创新失败,前期投入将付之东流,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支持环节,为企业筹措资金是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管理的筹资活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筹资规模的大小影响着技术创新规模。其次,财务分析提供的数据预测能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有所预警,有利于规避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二、财务管理优化技术创新
1.筹资管理优化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很高要求。企业技术创新筹资要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全方位原则,各种筹资方式相互配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筹资支持。具体而言:第一、开发内部潜力。企业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资金的重要来源,建立内部技术创新投入机制,逐渐降低技术创新资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第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资本市场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在技术创新筹资中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改变过去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间接筹资方式。第三、借助风险资本,提升筹资效益。技术创新企业往往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正好符合风险投资的投资要求。风险投资可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筹资方式的重要补充。
2.投资管理优化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资本需求是各方面的,不仅需要货币资本,对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等都有需要。为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投资管理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综合分析技术创新全过程,有的放矢进行投资。技术创新大致分为种子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五个过程,不同技术创新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对资本要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投资管理侧重应有所不同。第二、加强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管理。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正确的投资决策。加强投资前的预测,重点分析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期投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在掌握充分可靠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