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1: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改革
1.引言
近年来,地方性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时,所展现的理论基础,资料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经济学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指导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以单向性“传道、授业、解惑”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经济学思维与分析能力的训练,偏重于以卷面考试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在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促使教学方式向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势在必行。
区域经济学是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之一,它以经济地理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开展经济活动空间规律及资源的空间有效配置研究。然而,当前大多数的区域经济学教科书中用太多具有不同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事例来解释或实证某一理论,难免会使学生对理论的解释或应用产生脱离现实的影响[1]。因此,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与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区域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
2.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2.1理论体系庞杂,教学内容繁多。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尚未达成共识,教材的编写者基于个人的理论偏好及研究热点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始于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微观分析,区域经济学不断拓展它的研究领域,使得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为了能让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全貌的认识,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倾向于将区域经济学所涉及全部理论甚至研究方法纳入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采用单向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分析工具多样,教学难度增加。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2]。区域经济学由于缺少明确的参照系,分析工具显得五花八门,克保罗・克鲁格曼教授称之为成了其他学科的“工具收集箱”。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学的许多分析工具涉及计量模型甚至GIS等空间分析软件,这些分析工具不仅需要占用教学时间进行介绍与演练,而且只有不断地反复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实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灵活运用的目标。因此,教学难度较一般课程要高,传统教学方式难a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3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
区域经济学是分析经济活动空间规律及资源空间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以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但是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任课教师一般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时间的约束条件下,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研究方法的训练。这种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与学之间缺少应有的互动,学生仅仅满足于记忆和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很少关注这些基本原理的运用及实践结果。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以及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导致其对布置的课程论文无从下手。
2.4考核模式固定,方式单一陈旧。
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依然延续“背结论、考结论”的闭卷考试这一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已有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忽视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相关路径与方法的能力。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的目标就比较倾向于在平时背理论,考试时将理论要点默写在试卷上,达到合格成绩并获取相应的学分,这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研究性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的理论认识的储备状况及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与整理文献,处理与分析数据,以及互动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识,实现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课题或研究性问题等形式为载体,通过探索与研究,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学相长和互动交流为特征,区别于以往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设置研究性问题或课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选择并发现新知识,然后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服务于教学活动。
最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融合了教师的研究性讲授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且体现了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立足教材讲授基本理论与超越教材广泛阅读相结合,以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特点,真正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区域经济学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科阶段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初步形成了经济学思维。同时,学生学习了数学、统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接受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此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的出现,为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更重要的是,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定位要求教师既要完成相应地教学任务,又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区域经济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会围绕基本理论与所在区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相应的科学研究,并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方向。教师对区域经济学的相关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便于将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服务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团队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围绕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型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财政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个方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以案例的形式纳入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研读案例的过程中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3.3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研究性教学在不同院校和不同课程的实践是有差异的。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先后被确定为青海省的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紧跟教学改革前沿,积极探索和应用研究性教学,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一是研究讨论型。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安排若干研究主题,学生则依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研究小组,在学期内或者约定的时间内,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研究主题范畴内的某一具体问题研究,并提交小组的研究过程记录材料和研究报告。在课程结束之前,任课教师组织汇报与交流会议,并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担任评委与点评嘉宾,研究小组汇报研究报告的思路、内容、方法和结论,以及研究的心得体会,在围绕研究报告展开质疑与辩论的基础上,评委老师和点评嘉宾对研究小组的工作与研究报告作出评价。这种类型的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研究和比较中学习,既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学术研究规范,又在交流与比较中发现了差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素养。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课程设置了区域经济论坛,学生以生源地组成学习研究小组,以自己的家乡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镇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等主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并在课程论坛上展示研究成果,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热情,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增强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是自主研究型。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源于理论的推演或者现实生活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提出相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然后围绕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查询文献、搜集数据、应用软件分析与处理数据,最终完成课题报告的撰写。在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非常有兴趣用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实践检验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适用性,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在取得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承担的各项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由课题分解的子项目研究。这些都让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接触了学科前沿动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保障措施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日益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区域经济学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步跟进。
4.1树立和普及研究性教学理念。
不仅任课教师要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而且教学管理部门要普及研究性教学理念,营造研究性教学氛围,为区域经济学课程探索研究性教学创造条件和制度供给。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知识的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4.2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当前的许多教学管理制度构成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约束条件,因此,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保障。具体而言:一是改革评教制度,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尝试、课程内容开发,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引入评教范畴,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将评教过程转变为引导教师反思教学方法和强化教学效果的过程;二是改革作业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学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安排文献阅读与述评、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社会调查,以及口试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三是改革课程考试制度,突出平时考核,强调过程评价,增强考试的灵活性和综合性,探索闭卷与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4.3借助教学科研团队推动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每一位教师均有自己的研究偏好与学术专长,同时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应组建区域经济学教学科研团队,体现术业有专攻的学术合作,充分挖掘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此外,教学科研团队的组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科研经验丰富和能力强的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进而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殷存毅.区域发展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5.
[2]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3]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4]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83.
[5]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对策
1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本校以高鸿业第六版《微观经济学》教材作为授课教材,书中有较多以数学公式和曲线图形,比较抽象难懂,这一现象决定了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效果不好,会使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试图用案例讨论式教学让复杂的内容通过在案例中的应用得以生动呈现,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案例讨论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教师筛选过的、符合章节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教学。具体来说案例讨论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借助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微观经济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其次,运用所学微观经济学定理和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分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增加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但是,微观经济学案例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效果
2.1案例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教师确定讨论案例:寻找知识点案例,例如消费者选择行为分析,结合“受欢迎的自助餐”的现象和“互联网对消费者影响及其给消费者选择带来哪些好处?”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与学生讨论上述案例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有哪些影响。第二,确定讨论形式。首先进行课堂讨论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讨论问题打印在A4纸张上在上课的时候分发给每组,在纸上写组长和组员姓名,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启发诱导学生运用理论进行思考,简单解答学生问的问题,但是不要细讲,让其自己讨论。第三,小组展开讨论。首先每组讨论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对讨论的案例题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其次根据需要(笔者讲授班级人数均在100人以上),抽取3~6组组长或组员进行汇报发言,每组进行讨论的时间为10~15分钟,回答时间大约4分钟,在此期间其他组可以与之互动。第四,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小组分组讨论结束后,笔者对学生的整体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对同学们新颖的观点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对错误的观点予以引导,还要对学生的疑问做解答,最后以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
2.2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其原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和现实经济问题。目前教师授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不仅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而且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模式一方面打破了现在课堂师生互动较少的被动局面,这种方法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并且积极发言;另一方面,通过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
3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的对策
3.1根据所授的知识和教学经验选择案例
案例的选择不仅要具备问题性,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期能激起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并让学生在看到问题后,能够主动的思考,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课堂中选用的案例要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概念时,让学生知道在他们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如大学毕业时面临就业时在“自己创业”和“就业”这两种选择时从经济学理论“机会成本”的角度做出决定,才能做出选择。要取得良好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所选的案例要根据教师的目标来设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案例有多个解决方案。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究辩论,从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确保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3.2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案例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笔者教授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心得体会,案例讨论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是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为主,相互探讨和交流。那么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在案例讨论时有的学生难以进入状态,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有“搭便车”的成分,有的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和讨论,有的同学无所事事,只是观望与等待,或者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冷场的场面。因此教师在讨论时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讨论气氛。比如,讨论:(1)什么是谷贱伤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谷贱伤农的不利影响有哪些?(3)如何克服“谷贱伤农”现象。这要求同学们对弹性理论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因此,设计的问题应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及热点问题,同时,在讨论中设置抢答环节,对能够不在教师指定回答,能够主动抢答的小组在平时成绩核定上给予加分,这样会更能激发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此时自然就会形成激烈的讨论场面,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3微观经济学成绩的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应进行改革
微观经济学是管理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本校的微观经济学最终成绩评定是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因此在最终成绩的评定上,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增加日常案例讨论成绩的比重,比如各占50%等等。还有期末考试试卷也要进行改革,试卷中不能只考理论知识,如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要增加案例分析试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此部分应该作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有助于案例老师教学的顺利开展,并达到案例讨论式教学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土地估价方法 实践 意见
一、 运用市场比较法需注意的意见
市场比较法是根据经济学的替代原理,以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导向,将待估土地与在较近时期内已经发生交易的类似土地交易实例进行对照比较,对有关因素进行修正,得出待估土地在评估时日地价的方法。
运用此方法的关键是找到近期与估价对象在同区域类似地产的成交案例和对影响因素的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否则,就不能很好的进行估价,比如在同一区域类似的两个商住开发地块,若在开发规划中限定的商住面积比例不同、容积率不同,两个类似地块的价格会相差蛮大。
市场比较法一般用于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因为这两者的土地市场比较成熟、发达,而且市场竞争比较公开公平化。评估工业用地时,则视情况而定,如果工业用地位于开发园区、工业园区等成片的、工业类型相对统一的区域,也适宜选用此方法;比较单一零星的工业用地,则不适宜选用此方法。而且工业用地的有偿获得常常由于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因此不同案例的土地使用价格也会因为使用对象的不同、土地获取时间不同而差异较大,这也是工业用地估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 运用收益还原法需注意的意见
收益还原法是利用经济学的预期收益原理,在估算土地在未来每年预期纯收益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资本化率(还原利率)将评估对象在未来每年的纯收益统一折算为评估时日收益总和的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评估有收益的土地使用权或具有潜在收益的土地使用权,运用此方法时有二个难点,一是难以确定纯收益,二是难以确定还原利率。
确定纯收益亦有二个难点,方法中提到的纯收益是未来几十年的预期收益,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这是确定纯收益的难点之一。我们平实所要评估的土地大都是有地上或地下建筑物而共同产生的总收益,要从总纯收益中准确的分割出由土地产生的纯收益比较困难,这是确定纯收益的难点之二。
目前,通常确定还原利率有三种方法:①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法;②纯收益与价格比率法;③内插法。三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实际运用中,如果确定一个合理的合适的还原利率是比较困难的,但确定还原利率还须慎重,因为在作业评估时,仅还原利率取值不同,估价结果就会不同,有时会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三、 运用成本逼近法需注意的意见
成本逼近法是运用了经济学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及等量资本应获取等量收益的投资原理,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息、利润、应缴纳的税金和土地增值收益来推算土地价格的方法。
运用此方法的关键就在于准确的确定土地开发费用和土地增值率,但在实际中土地的价格大部分取决于土地的效用或者说土地所能产生的收益,有时开发费用很多,但因土地的用途单一、位置偏远等因素影响,土地价格并不高。相反,土地开发费用少,但因土地区位好、区域发展前景好等因素的影响,土地价格也许会很高。
因此,由于此方法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仅在土地市场不发育、土地成交案例不多、无法采用其他方法时才选用。比较适用于土地资产清查、土地资产处置、土地资产抵押等方面的评估。
四、 运用剩余法需注意的意见
剩余法又称假设开发法,是在预计开发完成后不动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预计的正常开发成本及有关专业费用、利息、利润和税收等,以价格余额来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具有投资开发或再开发潜力的土地估价,也可以运用于以下情形:①待开发成房地产或待拆迁改造后再开发成房地产的土地估价;②仅将土地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估价;③现有房地产中地价的单独评估。它适宜有交易地区、且地产有开发或再开发价值的宗地评估。
运用此方法的难点是在房地产总价中剥离房产的价格,通常的做法是以房屋建安开发成本或房屋重置价×房屋成新度计算房屋的价值。个人觉得,这样计算房屋的价格没有体现房屋所带来的未来收益,与运用收益法遇到的尴尬如出一辙。
五、 运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需注意的意见
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也是运用了经济学的替代原理,以利用基准地价和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等评估成果,就待估宗地的区域条件和个别条件等与其所处区域的平均条件相比较,并对照修正系数表选取相应的修正系数对基准地价进行修正,进而求取待估宗地在估价期日价格的方法。
现在,大多数城镇都已普遍推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进行土地估价。基准地价是一个特定时点的价格,是一个区域某个用途的土地平均价格,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实践中本人感觉到,有的现行的基准地价体系不能较好地反映现有的地价水平。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个区域有重点规划出台或重大工程实施后,影响土地级别高低、价格高低的因素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制定出台新的基准地价体系又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六、在土地估价工作中几点体会
1.在实践中,因为估价目的的不同,估价对象的不同,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对估价结果的要求也不同,但在估价作业中,都应该遵循以下估价原则:①合法原则; ②最高最佳使用原则; ③替代原则; ④预期收益原则; ⑤供需原则; ⑥报酬递增、递减原则;⑦估价时点原则;⑧多方法相比较原则。
2.土地估价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当紧密的工作,不仅要求估价师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估价师有丰富的估价实践经验。而且土地估价是个区域性的工作,比如上海的资深估价师因对天津土地市场不熟悉,他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很好的从事天津的土地估价业务,因此一个优秀的估价师应该对当地的市场行情十分熟悉,同时还要不断获取房地产市场信息、积累土地估价经验。
3.土地估价是一份科学严谨的工作,又是一种中介服务工作,估价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客观、公正、独立的从事估价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估价作业方是被委托方,合同的乙方,时常处于被动地位;又因为从土地估价的方法体系、原则来看,具体的执业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有较大空间,造成了有的评估机构为了迎合委托方要求而故意选择有利于评估对象的评估方法达到操纵评估结果的目的。希望我们的行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大家应该抵制并杜绝此类现象。
4.因房地产转让、抵押等出具的《土地估价报告》经常会被应用在主管部门的登记资料中,因不同部门,甚至同市不同区的同一部门,对资料存档的要求都不同。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客户需求,出具的《土地估价报告》除了满足《土地估价规程》的规范格式外,还应考虑不同部门对的《土地估价报告》的格式要求和特点。
5.中国的土地估价事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拥有了一大批估价队伍,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估价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也同样在与时俱进,因此,土地估价师应该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行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土地估价规程》,2002年4月第一版,中国标准出版社,GB/T18508-2001;
2.广东省土地估价师协会 估价师资讯网,《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法律法规新编》,ISBN7-80728-418-8/D.112;
3.胡存智,《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地质出版社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58 — 0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在加快,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同时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大量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世界经济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发展,高校开设了《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逐渐在中国开设的。20世纪60年代,陆续有一些中国高校把《世界经济概论》作为财经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随着中国不断改革开放以及逐渐融入世界,国家教委1998 年在高校课程设置目录中,把《世界经济概论》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其他经济类专业也将《世界经济概论》作为基础课。这大大促进了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综合经济学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行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并运用马列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世界不同发展模式、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等。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而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非常丰富,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错综复杂,需要学生深入探讨,这使得该课程的学习难度比较大。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各国越来越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在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深入,《世界经济概论》逐渐成为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程。
高校开设《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设这门课程也是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开设这门课程也有助于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十分重要,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世界经济经常发生变化,甚至瞬息万变,新事物、新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材比较着重于世界经济一般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着重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21世纪的教材重点则放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问题上。即便进行了更新,教材内容仍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实际发展。比如,绝大部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都没有包含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等最新内容。不仅如此,时至今日,各种社会信息和信息传播渠道飞速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增,其接受知识途径的选择面越来越多。这使得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过程中,教师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及时更新,不断调整,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将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对教学内容缺乏研究,没能及时补充新知识,致使传授给学生的都是陈旧的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现象严重。在大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学生是教学中的被动者,《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亦不例外。很多教师是课堂的唯一表演者,经常唱独角戏。这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讨论和实践环节较少甚至没有。满堂灌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机械地照本宣科,语调单一,讲解枯燥无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人们对某事物有兴趣,那么兴趣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排除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的潜能。但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些学生经常逃课,即使上课的学生也不集中精力听讲。尽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不重视情绪、动机、兴趣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及时补充新知识。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而教材的更新又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时,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和新资料。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课本中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比较陈旧。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告诉学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教材在叙述欧盟成员国时给出的数据是2004 年5月1日的,当时只有25个成员国。老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欧盟成员国到2007 年1 月1 日增加到了27个,到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后则会变成28个。在讲到全球经济危机时,教师不仅要讲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还应补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欧债危机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又如,教材在谈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时,中国经济还不像现在这样强大。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中国的GDP在2010年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些补充能大大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互动效果来看,讨论式教学可以引起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扩大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渠道,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网络结构,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知识,而且也可以从同学中学到知识。老师根据教学安排,可以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及早将要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在讨论时,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组,每个组都要参与讨论,甚至提出问题。在讨论结束后,先让每个组进行归纳总结心得体会。然后,老师再就相关的知识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解和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下一次讨论时,学生也能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在讨论主题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选择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这既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实施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学生认为这是一门纯理论课,和实际没有多少关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例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汇率制度?中国为什么不愿意让人民币大幅升值?1985年的广场协议对人民汇率变动的启示是什么?又如,在讲到贸易保护主义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列举中国最近几年遭到的反倾销调查事例,并指出原因所在。教师有针对性的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补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许多老师现在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这种多媒体其实就是单纯的PPT,仅将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了PPT上,仍然是比较死板的知识。如果只是按照这种PPT授课,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像《大国崛起》、《货币战争》、《经济制高点》、《金砖之国》、《华尔街》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融合到PPT相关章节里播放。这样的教学手段才叫真正的多媒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讲集中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2〕 管延芳.《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4).
〔3〕 赵梅等.关于改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2,(02).
〔4〕 张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浅谈《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思路〔J〕.科技资讯,2008,(21).
〔5〕 关立新,等.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效果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6〕 易先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9).
〔7〕 汪瑾.《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
[关键词] 工程型 电子商务 创新 教育模式
我国电子商务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电子商务领域具有典型的发展性、应用性、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电子商务教育模式也应该具备与之相应的特点。要体现创新的精神,就要通过创新教学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简介
电子商务专业是新兴的复合型专业,涉及到商务、管理、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拥有电子商务学院的大学只有3所,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大部分高校是根据自己原有的专业背景和办学特色把电子商务专业放在了经济管理类学院或是计算机类学院的旗下,使得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各异。因此,可以简单划分为经济管理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工程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调查结果也表明大部分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在实际办学中偏重于对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鉴于我们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是设立在计算机学院,为了扬长避短,依托学院学科背景,发挥专业优势,因此定位为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按照常规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话,就会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设置计算机类的课程过多,就逐渐变成了计算机专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对电子商务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如果两类课程各占一半,又失去了工程型的意义,并且没有突显自身专业的竞争力;另外如何突出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工程特点和以及进行差异化培养等等。因此需要对工程型电子商务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培养既具有专业技术,又具有多元化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形成工程型电子商务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模式设计的原则
1.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来对教育模式进行定位,才能够有的放矢。工程型电子商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工商管理以及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现代计算机网络、管理科学基本原理,具有大型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能力,适应网络经济时代、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需要,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现代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现代经济商务管理的高级跨学科综合型人才。
2.指导思想
针对工程型电子商务的特点,确定了“重视基础,以工为主,工管交叉,强化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按照人才培养内涵发展模式的要求,从电子商务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通过分析和整体上把握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内在规律及其对专业教学的影响,按照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分类科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该教育模式宽口径、厚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贴近社会经济形势发展需求,符合我们师资和教学条件的现状和发展,在若干方面具有明显理工特色。
三、建立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模式
1.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
(1)课程整合。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跨学科专业。在对工程型电子商务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不是将商务、管理、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主干课程简单地叠加,也不是一味地强调技术类课程,而应从以下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地优化和整合:
①合理配置课程。从技术、商务、管理类课程全局角度出发,注意计算机、商务、管理三方面的知识搭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和安排,理出专业课程的主干部份,分清课程间的关系,特别是互相间的铺垫关系,确定课程间的开出先后关系,以保证知识体系的联贯性,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体现工程型特点,合理配置技术类课程。从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系列课程的安排主要是围绕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研究开发能力的培养来进行的,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编程技术。专业课设置中还确保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设置相应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使学生能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为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
②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没有非常成熟的教材,所以各门课的授课内容没有定论。因此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制定成课程教学大纲,供日后教学实施提供依据。目前许多院校的电子商务毕业生给社会的印象是“万金油、学而不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讲授不同学科课程时自成系统、相互割裂。如果希望毕业生以完整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就必须以完整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淡化学科边界,实行科目整合。如在讲授数据库技术、Web设计等这些工程系列课程时,不应只单纯介绍基本理论和技术技巧等,还应该结合商业逻辑设计内容如考虑消费者心理需要、如何提高可用性、如何提高客户忠诚度等方面来介绍课程内容。
(2)课程拓展
①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扩展。除了技术和商务的基础课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意识,以及引导学生关注电子商务经济、政策和社会战略环境,可以开设电子商务战略环境的课程以及电子商务将来发展趋势、电子商务改革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拥有一个战略的眼光,能够加深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还可开设人机交互课程,主要介绍应用到电子商务的人机交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和设计能力。
②增加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的开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电子商务本身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只有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因此应在教学领域内对学生实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技法训练,采用智力激励法、5W2H法、TRIZ等创新方法和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TRIZ理论,对指导如何实现发明创新“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和可控制性。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如果掌握了TRIZ理论和方法,也就掌握了一种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有效的工具,这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将会大有益处。可以把基于TRIZ的创新理论作为学生的选修课或讲座,重点介绍其支持创新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以及一些应用该理论在工程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实例。
2.建立创新的实践体系
现有的电子商务理论很难对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使电子商务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电子商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操作和运作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传统的实践环节以验证、模拟操作为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践体系。
我们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验组织在一个教学计划当中,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系统设计、分析能力。在课程体系中,给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了实验内容。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整体角度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要求,体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同时充分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延伸。
通过验证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各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实验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所训练的内容、完成的情况、心得体会、课程改革意见等进行总结,并写出报告。另外,设置了商务调查实习和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使学生能够亲身接触社会,独立完成系统的、高难度的、大训练量的综合课程设计,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体系中融入创新思维理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把智力激励法和5W2H法的运用与网站开发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在丰富网站的功能、提升其服务的同时,在创新思维、创新技法的训练方面,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一些实际的创新问题,指导学生应用TRIZ方法完成任务。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TRIZ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工程实际问题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初步熟悉科学的、规范的创新活动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应用TRIZ方法解决创新问题的体验,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活动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或研究兴趣结合起来开展各级各类创新项目。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成才平台。
3.建立创新的考评体系
创新的教育模式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有创新的考评体系与之相适应,以推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向开放、理论实践并重、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根据教学培养计划,其考核内容既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又要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闭卷考核体系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做出综合考评。因此。电子商务课程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析、评述、论文、实验、开发等方面能力的考评,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下表为创新的考评体系参考方案,各门课程可根据各自的具体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来进行相应调整。
四、结语
创新是电子商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生命力的体现,今后在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创新,建立起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教育模式,形成良性循环,以真正适应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青青钟鸣文:探索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浙江大学的案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 2007. 3
[2]毕凌燕牟小勇: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调查与分析.商场现代化[J].2007.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