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3-09-19 18:55: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形势 原因 对策
自从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愈来愈多的高校学子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与深造的机遇,对大学生群体的培养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但是,鉴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引发了其后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的状况,再加上前些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一、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每一年,由我国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均显示高校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这就表示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困境之中。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而且还是关系到各个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建设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为:一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过快,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走进就业市场,由市场来配置大学生的就业,然而,就业市场却未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今,中国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通道不够畅通等大量问题。二是目前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产业、技术与政策等的持续变化与调整,导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较为滞后,教育方式、专业配置、教学内容等均缺乏对于就业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了解,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现代就业市场之需求。三是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厚,因而极度缺乏吃苦精神,大量毕业生在就业时只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行业,而不愿到贫困地区就业,导致了就业难状况的发生。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鉴于就业制度的不断改进,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在逐步显现。因为受到以往长期封闭式办学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计划色彩太过浓郁,造成专业划分与设置过窄,一部分专业的设置脱离了现实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离开了社会实际。
(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如今,大量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的状况。大学生们不仅会受到目前的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流动存在大量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就业。同时,广大基层尽管需要大量高等教育人才,但是因为配套政策与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群体到基层就业的途径也不够畅通。
(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
大学毕业生生于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岗位理解等和用人单位各项具体要求之间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的薪酬期望大大高出用人单位的预期;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从知识层面来提升自我,以求拥有更大的竞争实力,而企业则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整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于就业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上缺乏足够的沟通。
三、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之中,让其充分认识、把握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及能力,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别实施各不相同的教育。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趋向等进行的分析,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准确地估量自我、认识自我,从而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从大学生一入校起,高校就应明确要求其在发展综合能力上多大工夫,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或创业的成才观与就业,进而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积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
如今,一部分大学生依然沿用精英教育思想来看待自身的就业,因而出现了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的状况,在进行择业时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待遇,却忽视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过于注重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却忽视了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过于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却忽视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有鉴于此,大学生们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用人单位均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各所大学均应积极为大学生们提供到用人单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安排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并为供需双方提供彼此选择的好机会。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其在毕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就业机构应当提供经常性的招聘服务,通过举办高校校园现场招聘面试等各类活动,方便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进行面谈,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引导其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不应一味将眼光紧盯经济发达城市和高薪单位,而是应当将眼光放得更远,在基层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树立起找好工作的强大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志霞,陶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赵北平.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2007(5).
[3]颜秉,尹延彦. 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00-01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并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努力寻求毕业生就业的新对策,及时采取求真务实的新举措。
1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供求不平衡,就业形势严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甚乐观,中国的经济呈现下行趋势,有效市场需求不足,很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濒临倒闭,企业招聘岗位数同比下降,就业压力增加,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校毕生猛增,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大量的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涌入城市人才市场,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更加突显出来。同时,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雷同,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差异,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出现了人才结构性失衡,导致结构性失业。
1.2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很多高校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不够,对人才市场缺乏了解,对用人单位选才标准不清楚,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专长;宁到大城市屈才,不到小城市高就;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当骨干。这致使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使得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人没事干,很多事没人干”的怪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丧失和就业形势的严峻。
1.3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社会发展与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及就业层次成为衡量高校就业工作好坏与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关系到高校的地位和声誉。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2 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2.1 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要求都很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明确工作定位以及所担当的角色,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与知识能力,努力探索新的、科学的工作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2.2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就业指导者要积极开展择业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要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放下“骄子”的虚荣,客观地看待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既不要摆着高高的架子轻视基层工作,也不要因碰壁而对就业产生畏惧和自我怀疑。让高校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认真、客观地审视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结合专业特点,明确就业方向,消除迷茫。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就业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打破“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择业观。
2.3 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仅限于毕业前夕,应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要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入学后就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并依据这一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一项准备工作。开发利用各种职业测评体系,鼓励大学生做职业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评,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差距,扬长避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弥补个性的缺陷或改变不适宜的个性,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
2.4 传递就业信息,提升学生就业技能
高校就业指导者要根据本校大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求与自己的个性特点,强化相关理论和技能学习,练就过硬的技能,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要指导大学生做好个人简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特点对简历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做好面试准备,掌握面试技巧。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行“模拟招聘会”,通过笔试模拟面试和试讲等,为学生顺利通过面试创造条件。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以企业的需要为目标,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提高大学生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教会大学生就业的技巧,使之成为就业的强者,并全面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才华。
参考文献
[1]贾新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0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心理误区;调适对策
1 引言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影响全社会、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业是成长和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快且多样化,现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而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环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学生极易走入心理误区。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节,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2 大学生就业现状
2.1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体需求与毕业生供给不均衡,例如工科社会岗位需求量远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术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层次的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在逐渐增长,而本科毕业生与之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第三方面则是由于毕业生自身期望与就业形势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质跟不上企业职位需求等。面对这些多方面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易出现心理错位和自我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
2.2 大学生就业期望
根据对我所带年级的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的期望如下:约80%的学生想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工作,仅20%的学生愿意在二级及以下城市工作;约90%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仅10%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或不限行业的工作;约60%的学生意愿到大型国企或业内知名企业工作,仅20%的学生表示对工作单位性质没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几乎所有学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约2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2.3 择业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现实矛盾。例如求职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别要求),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自身能力有限,专业没有优势,就业机会太少,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长要求与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或户口不能解决等矛盾。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3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3.1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同龄群体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势。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为90后,从社会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他们习惯把择业困难的原因归为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求职心态致使众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总希望需求单位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则增加了自身就业的难度。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对于社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等认识不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或从众心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的建议,缺少自主性。
3.2 心理误区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可分为两类,即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困惑、迷茫、忧虑、焦躁等情绪;二是攀比心理,由于专业不同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别,学生签约单位在待遇、区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学之间容易相互比较而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视自身的能力和优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学生易产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初次求职失败后极易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错位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缺乏主动性等。有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忽视了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符合性;还有一些学生缺少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表现为只在企业来校招聘时去应聘,而不去主动寻求求职途径。
4 心理调适对策探讨
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调适,避免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要从加强就业指导,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现实等多方面来实施。
4.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过程,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还能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求职目标,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选择迷茫、盲目从众等心理。同时可利用课程为学生详细介绍有关服务西部、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考研、留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4.2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
学校可针对毕业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给予分析及调适指导,并加强对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对于求职受挫的学生,给予积极暗示和鼓励,帮助学生排解就业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4.3 拓展教育空间,提升学生素质
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活动,学校可针对应届毕业生拓展素质教育空间,通过开展多项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采用模拟求职活动、与企业联合培养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于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环境调整期望值,拓宽就业方向。尤其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形成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2,(12)
【关健词】 女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扩招数量不断增加,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逐渐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我国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下,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女人只能够做家庭中诸如洗衣做饭的轻活,其余工作只能依靠男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女性自然会对某一些行业和岗位的选择有偏好,而对某一类行业在心理上进行排斥,进而造成女性择业行业类型少、范围小,从而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男强女弱的思想,轻视女性的社会偏见,使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前就遭遇到了不平等待遇。
2、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影响就业
男女生理、心理、性格上的差别,是造成女性在择业竞争中处于不利情况的主要原因。以现有中小学制算,女性高中或大学毕业后,从一般规律看基本处在婚育年龄,结婚、怀孕、哺乳期,养孩子、照顾老人,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工作的延续性。还有,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完善的女性生育福利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福利一部分要由用人单位承担,加重了用人单位的社会负担。因此,长期以来“用女不如用男”的心理在决策者、甚至是女性领导的潜意识当中,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另外,女性在心理上,容易情绪化,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在实践活动中缺乏自信,意志不够坚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女性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自身的就业。
3、当前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为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改制改革,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高校某些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使毕业的学生不受市场青睐;高校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使毕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有业不能就”的尴尬局面。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企业纷纷裁员以求自保,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建立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
现阶段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制定和出台鼓励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引进激励与制约机制,对经营性单位招收女大学生就业达到一定比例,予以减免税等奖励,逐渐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同时通过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减少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权利。对受到歧视或处于不利地位的女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2、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扬长避短
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性格上与男生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女大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如:女生普遍具有温柔、贤惠、细腻的性格;感知能力较强,形象记忆较好,想象力较为丰富;尤其在语言能力上比男生更具优势,女性一般学习掌握语言较快,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另外,在外语、阅读、精巧手工制作等方面也比男生略高一筹。这些都是女大学生的优势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握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地区和单位,从而获得择业成功。
3、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强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明确中心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对女大学生在就业技巧、形象礼仪、自身权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逐渐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及时掌握对女生的需求数量,建立女大学生人才库,举办女大学生就业讲座、专场招聘会,加大对女大学生的推荐工作,拓宽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选拔范围,确保女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的佼佼者,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显自己的实力,就一定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要多涉猎专业方面的前沿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其次要注重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女大学生在校时应当多参加实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再次,女大学生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就业观,增强自己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以热情、端庄、大方的仪态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充分展现自身的才华。最后,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导向,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
改革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投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二要因“女”施教。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可通过选修、辅修等方式尽量为女大学生拓宽知识渠道,多给女大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总之,要彻底改变现状,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需要政府、学校、个人共同努力,全社会齐心协力。当然,社会不公是客观存在的,传统观念由来己久,要彻底改变仍需时日。女大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端正心态,自信自强,不懈奋斗,用自身的智慧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冯祥斌.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实践途径[J].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学报,2006,(4).
[3] 周华珍.关于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
本文是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女性就业困惑与应对策略问题研究》课题编号:HB08BSH016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 政府 责任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据统计,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的727万人再增加22万人,成为又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3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前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保持在76%,而2008年以后的大学生就业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下滑到68%左右。 2014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2013级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80.6%,与2012和2011年相比都有所下降,而根据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的调查,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的签约率为 32%,35%和 26%,都低于 2012 级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正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挑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高校扩招背景下,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自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急剧增加,然而许多高校没有及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的多为理论型人才,而缺少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造成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2)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推动,这些产业吸收的劳动力主要是较低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而相对来说为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提供的岗位较少,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这样也相对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3)政府的就业政策不完善
我国政府目前实施的就业政策还不够完善,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政策调节大学生的就业倾向,缓解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在鼓励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中,也常常出现有关部门的协调出现问题,导致大学生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创业优惠政策。同时政府也缺乏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的宣传,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的关注较少。
(4)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目前的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环境也相对优越,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过于挑剔的情况。同时,许多大学生受过去的就业观念的束缚,在找工作时倾向于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观念性就业难的原因。
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之所以如此严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样,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二、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责任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源,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应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实施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所谓政府责任,指的是政府在享有社会管理权力的同时应对社会问题承担相应地责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政府责任缺失的情况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责任缺失
我国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调控政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升级期,常常面临着适应新形势的宏观调控政策尚未出台,出现宏观调控政策滞后,宏观调控方式单一,政策的宣传落实不到位,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信息不畅通等问题。
(二)政府的行政监督责任缺失
政府的行政监督责任的缺失是由于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实时情况的及时把握,以及对于所实施政策的盲目自信等原因造成的。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下政府的行政监督责任缺失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中户籍歧视、性别歧视以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和规范,对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以及不落实三险一金的缴纳等现象的监督纠正力度也明显不足。
(三)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缺失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降低大学生失业风险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如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大学生失业登记制度不健全等。在福利保障制度方面,私企民企的福利保障制度不健全,难以保障大学生的权益。
(四)政府健全法律法规的责任缺失
我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方面存在责任缺失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对于政府责任的法律界定不明确,导致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方面缺乏法律的监督和制约。而在关于大学生在求职就业阶段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缺乏明确法律法规的界定。
三、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责任担当
(一)积极履行政府宏观调控职责
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增长,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改变我国目前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导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同时政府也需要从宏观层面调节高等教育体制,推动高校管理体制创新,促使高校在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的调整,给予高校更多的自,增加高校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目前,大学生倾向就业地区仍然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导致这些地区职位紧张,而基层、边远地区却存在严重缺乏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因此国家需要出台和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措施,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对于已经实施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要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大学生的权益。政府通过积极出台基层就业鼓励政策,以逐步消除就业区域不平衡,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三)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是限制我国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人才的合理流动,政府需要进一步改革人事、户籍制度。同时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针对到西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基层工作大学生的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有利于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机制
要保障大学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的权益,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修订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法律条款。其次,政府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主要还是依靠《劳动法》、《合同法》等,难以细化。因此,政府需要制定专门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法规。最后,我国目前的保护大学生权益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方面都还不够严格,阻碍了大学生权益的维护。政府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两方面严格把关,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利益。
(五)政府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观念性就业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固有的就业观念。首先,应当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政府给予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优先录取等鼓励政策。其次,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给予积极招聘大学生的中小企业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最后,国家应出台更多措施和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提供政策倾斜,资金帮助,搭建创业平台,扶植大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陈凤鸾,毛.政府责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
[3] 张留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5):97-98.
[4] 郑钧屏,李剑翔.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责任[J].湖南农机,2013(7).
[5] 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1.
【关键词】020模式;就业;求职路径
独立学院作为教育改革的新产物,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标志与特点,O2O模式则为市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应运而生的具有信息时代标签的新模式.然而,随着O2O模式的发展及广泛被运用,O2O模式也必将广泛应用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求职路径选择,并且成为主流模式,从而解决大学生求职渠道单一、供需匹配难等问题,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要求职渠道
根据笔者的调研以及查阅数据报告,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求职渠道主要有以五几种,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不同,往往选择的途径也有所不同,选择的方式、顺序也有所变化。
(一)校园招聘会 学校邀请企业深入校园开展校园招聘会及校园招聘宣讲会,企业资质经过学校审核,相对而言,无论企业的规模还是提供的招聘岗位,都较为好,学生对来校招聘单位的信任度与好感度都较高,所以,这种方式往往是学生优先选择的求职渠道。
(二)人才市场 一般而言,地方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场次较为频繁,一周都会有4-5次招聘会,但招聘单位招聘对象层次涉及各个层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专场招聘会场次不多,往往提供的岗位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往往跟学生匹配程度不高。
(三)网络招聘 目前,作为主流的信息来源,各类的主流招聘网站应运而生,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求职者身边。信息时代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陷阱,求职者往往容易上当、走弯路。
二、大学生求职现状及成因
从笔者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就业状态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求职成功并且找到满意工作的占少数人群;一类是在目前岗位工作,但不满意现状,伺机寻找更合适的工作机会;还有一类是在求职时处于迷茫状态,不知所想,不知所需。盲目的面试,盲目的跳槽,频繁的处于求职状态中。笔者分析,大学生求职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节 导致大学生就业求职困难主要是因为企业需求与高校办学培养衔接存在断裂。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模糊,好高骛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已然在很多高校开展,贯穿于大学四个学年,课程教会学生,首先要了解自我,对自身有清晰的人认知,并准确定位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职业,之后要了解到从事该职业所需资质及技能,努力打好专业基础,有目的地接触就业机会,在走出校园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以在求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充分的竞争力。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仅仅作为一门普通课程,学习也是为了考试合格,对于课程开办的目的不了解,并未切实有效的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对市场形势及就业趋势漠不关心,对于薪酬没有了解,好高骛远的追求高薪高酬,对社会市场变化关心度较低,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以致于在求职时到处碰壁。
(三) 盲目择业现象严重,就业心态浮躁 由于对自身预估不足,对求职市场没有清晰的认识,盲目攀比严重。自我定位太高,就业要求和薪酬期望太高,工作地点只选择大城市,不愿意到较为不发达城市工作,盲目跟从,四处碰壁。这样,就使得“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问题。
三、从O2O视角下打造大学生就业求职最佳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求职路径传统、择业迷茫、心态浮躁、求职陷阱等等众多问题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前,切实有效的给予大学生合理的就业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实践能力、为其提供丰富多元的求职路径设计等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笔者认为,可以结合02O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 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提高职业规划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职业生涯课程往往采用课堂式教学,理论培养重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容易导致学生一学就忘,无法应用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去。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课程采用线上理论教学和线下实践操作。在大学初期,注重理论培养,线上教学,并及时更新就业形势分析及行业职业需求方面的信息植入,让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最新的行业态势信息及职业需求信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在高年级时代,主要线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解决学生职涯规划困惑,及时知道学生如何准备并应对激烈的求职市场,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高校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三)校园招聘线上线下开展,双管齐下拓宽就业路 高校的校园招聘活动应不再束缚于线下单一模式,应利用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传统的校园招聘会,由校方组织举办,对于来校招聘的单位学生不能参与,学生只能从来校招聘的单位中被动的选择企业,选择职位,往往活动效果收效甚微。高校可以尝试结合O2O模式,开放网络选择系统,对于申请来校招聘的单位在网络上投票选择,选出大学生真正喜欢的企业和职位来校招聘,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得到极大的发挥,求职的热情也随之提高,线下的招聘活动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求职迷茫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全社会都应该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途径,更应该帮助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以实现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闫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7)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心理;就业压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地位、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大力的倡导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神速”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一、陕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在对师大1000名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之后,发现师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如下:
1、急于就业且就业期望值高
根据调查结果,49.73%的同学表示应先就业再择业,39.24%的同学表示要先择业再就业。由此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先就业,而待业以及考研都只是在不能找到合适工作时的选择。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什么问题”时,居首位的是“就业期望值太高”,占到56.22%。
2、看重工作发展前景、工资及待遇
调查结果显示,43.03%的同学会选择行政事业单位,31.46%的同学则会选择国企,5.73%的同学选择民营企业。由此可见:学生的就业趋向是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看重的是它们较好的福利待遇和较强的稳定性。
3、就业过程中焦虑心理突出
调查发现,师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占到45.0%。被调查的学生中68.22%的认为面对就业情形有一定压力,17.08%的人认为面对就业会感觉迷茫或不知所措,仅有11.24%的人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很自信。调查显示,有超过调查人数一半的同学表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造成自身就业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他们就业过程中焦虑心理的原因之一。
4、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心理
相对于非师范的同学,免费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有着自己的特点。
(1)在职业的选择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目标比非师范的同学更加的明确,在择业的过程中盲目心理相对较小;
(2)在就业地域的选择方面,免费师范生从哪里来回哪去,跨省有条件的原则下大多数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样就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也会有所缓解;
(3)在薪酬的考虑上,由于职业的确定,免费师范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学校各方面环境的好坏,对于薪酬待遇不做太多的考虑,就业期望值明显小于非师范的同学。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就业形势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一次性就业难度不断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许多用人单位提高学历录用标准,增加毕业生求职的难度,无形中给毕业生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高校师资不健全,课程设置和机构不合理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招生的规模扩大了,师资、教学设备就日趋紧张了,全日制高校师生的比例逐渐扩大,专任教师的缺失严重。加上在扩招之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压力也在增强。就业心理指导缺乏系统性、实效性。
2、内部因素
(1)认知能力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盲目自信或保守怯懦。 其二,对就业形势分析的欠缺。不能准确把握机遇。
(2)自我调适能力不同。从调查结果来看,就业心理与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有些毕业生性格外向,遇到问题能及时发泄,得到调整;而另一些则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调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期望值高”、“焦虑”等心态的出现是很正常的,当人们想去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然而当这些“期望值”和“焦虑”的程度达到一个值的时候,就显得不合适了。这些心理若是等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带来长久的负面情绪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师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对策
1、自我调适为主
(1)树立正确就业观,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社会需要出发,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所谓大学生就业难,是难在找一份理想的同时也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大学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当前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多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小单位。要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生存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2)调整自我,保持心绪平衡。遇到工作难找,受挫折的情况,需要大学生接受客观现实,保持心绪平衡,及时调整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适。一方面要冷静对待。要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的普遍性,增强自信,用心理暗示法进行自我调节,尤其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特长;另一方面要适度宣泄。找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倾诉,宣泄不良情绪,放松自己的心情。
(3)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应该加强自身的教师教育修养。坚定从教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决心。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是要依靠大学生自身调节,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所能做的也就是引导了。
2、高校调适为辅
(1)将就业指导、就业心理纳入必修课,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就业指导作为年级的必修课程,重点做好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规划。
(2)拓宽心理咨询和指导的渠道。 一方面,通过电话、网络心理咨询;另一方面,与学校的校报等其它报刊合作开辟就业心理健康专栏。可以介绍毕业生心理咨询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也可以邀请辅导员或心理研究人员针对学生当前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说明和排解等。
(3)给予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以必要的支持。学校应该从政策上和师资上对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提供必须的方便,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确保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有序、有效地开展。
3、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在就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给予一些必要的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基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而导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政府应严格执法力度,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良好环境的建设,统一当今存在的各种性质的招聘会,提高就业的效率。用人单位要建立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的,而这不单纯是高校本身的事,所以用人单位也应成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帮助其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
四、结语
现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凸显并不是由某一个原因引起的,它是随着个人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其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撇开其他因素不谈,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加剧,我们应该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作基础,要有高度完善的高等教育自身体系作保证,更要形成尊重个人,敢于张扬个性,个体平等发展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