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5: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安全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视频监控系统 平安城市 控制设备 公共安全
近几年来,平安城市建设备受关注,各大城市开始扩大对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网络,加强了对城市重要区域的监控工作,比如说城市重点单位、居民住宅小区、城市出入口等区域,起到了震慑犯罪、协助侦查等作用。
视频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促进了平安城市建设,同时在实践运用中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亟需加强研究提升系统的效能发挥。
一、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现存应用问题
1.1前端监控设备选用问题
当前,视频监控系统选用的前端监控设备主要为球形云台摄像机,应用该设备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但是随着监控点位的不断扩大,人力配备严重不足,造成摄像机的功能优势无法发挥[1]。调查显示,城市很多区域的该类摄像机停止转动,照射范围明显减少。与此同时,随着设备的长期使用,各种故障问题多发,加之该类摄像机结构是否复杂修改困难。
1.2监控点位的设置问题
调查发现监控点位的选择多以重要路口、犯罪高发区、要害单位等区域,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提升系统监控点位逐渐增多,基本满足公共安全需求。但是,在监控点位的设置上,监控点位受到角度与高度影响,实际的监控效能不高,比如说监控角度狭窄、被绿化树木遮挡等。
1.3人员配备问题
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后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24h值守,从而保证系统效能的有效发挥。但是当前系统人员配置不足,造成该问题的原有主要有两点:其一,系统管理与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培训时期长;其二,受到奖惩制度以及机构编制等因素影响,人员流动严重,人员配备变动大。
1.4系统技术问题
城市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资料会为案件进展提供重要资料,起到辅助破案的作用,然而当前系统技术水平有限,很多区域的视频监控资料清晰度不高,人物、车辆等辨识存在难度[2]。与此同时,受到资金限制,智能化系统应用率较低,视频监控系统只能借助人工进行值守。
二、加强视频监控系统研究,提升系统应用水平
2.1前端设备的多样化升级
前端设担负着收集监控录像的重任,提升设备质量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系统应用中应对前端设备进行多样化升级,科学选择摄像机类型,并采用多样化的配置形式保证重点监控点位监控质量。比如说,在城区的重要十字路口选用高清球机,实现道路口的日常定点监控,同时增设3-4台高清摄像机,像素高达200万以上,实现全方位监控,提升监控画面质量。
2.2微调监控点位
平安城市的公共安全能否得到保证,重在监控点位的选择与设置,为此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后需加强后期的排查工作,对部分设置不合理的点位进行调整。若监控点位被树木遮挡严重,应加强与绿化部门进行协商,及时对树木进行修剪;若监控视野有限或者角度偏斜,应更换监控杆并调整前端设备的安装角度。
2.3加强系统应用人才的培养
在智能化无法全面实施的当下,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主要依靠操作人员进行值守,加强系统应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培养高素质的操作管理人员,提升系统操作规划,应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工作制度健全与完善,包含工作责任制度、激励制度等[3];其二,建立系统的操作平台,并对专职人员进行严格培训,提升整体队伍的操作水平。
2.4重视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21世纪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实现平安城市的安全建设,在运用视频监控系统过程中应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挥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功能。一方面,加强对储备设备的研究与改造,提升系统的数字化储备能力;另一方面,紧跟大数据时展,对系统的网络传输能力加以提升,改进联网系统以及显示体系等,实现高速的网络传输效果。
三、结语
完善平安城市建设,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加强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并紧跟现时代下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对智能化、数字化系统的运用,提升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体效能,保证城市公共安全。
参 考 文 献
[1]朱凌.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全面提升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水平[J]. 中国公共安全,2015,09:122-126.
关键词:城市街区;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52-02
目前,人们对城市人行道发挥的公共安全功能重视度不够,街区的治安管理也多数依赖传统的模式,而发挥人行道自身的安全自治化活力不够,街区居民参与安全管理程度不高,街道安全管理环境也急需优化。
一、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功能
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的提供是来自国家,而公共安全建设也因缺少市民的参与而减少了其公共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以何种方式建立城邦时所提到的人们对公共事物与私人事物的不同态度问题时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1]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不仅自己和他人有着密切联系,个人和环境也相互影响,单纯在乎“私人事物”是远远不够的,越是公共的,越是私人的。
人们在城市人行道行走或是驻足,总会有是否“安全”的顾虑。因为如果该街区或是人行道是“安全”的,就不会考虑是否安全的问题了。人不是被动的安全受益者,也不是无助危险的受害者。而一个城市街区的基本安全原则是人们在人行道上身处陌生人之间必须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受潜意识感觉到陌生人的威胁。因此,城市的人行道必须具有而又实际具有城市公共安全的功能。
二、城市人行道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市人行道安全活力不高
维护城市安全是警察的责任,但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应该单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而且,目前街道的警力不足这一现实状况,更加凸显出街道安全活力不高的问题。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应该是由一个相互联动、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 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它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这就是城市街区自己的安全活力,它可以依靠街区人行道的安全功能发挥出来。而目前大部分的街区既没有一个自制网络来抑止不安全事故,又没有完全依靠发挥人行道的安全功能,使街区自身在街区公共安全上无所作为,致使安全活力不高。
(二)街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城市街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街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中国城市街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街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于事先有事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等待政府的安排,因而缺乏参与街区活动的积极性。至于街区的人行道,除了主要发挥其行走功能外,居民们几乎忽略它的公共安全功能。多数人没有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意识,对街区的陌生人或者是异常行为和现象缺乏警惕,行走在人行道时也缺乏交流,哪怕是眼神的交流,这样,人行道没有充分发挥出保障街区的有序和稳定的功能,居民也就不能以人行道为纽带增进居民的归属感。
(三)人行道周边的安全环境急需优化
1982年,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令和詹姆斯・威尔逊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他们首次使用“破窗”一词,并系统的阐述了“破窗理论”[2]。“破窗”(brokenwindows)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街区中出现的扰乱公共秩序、轻微犯罪等现象就像未被修理的窗户,给人造成街区治安无人关心的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破窗理论说明街区治安管理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潜在的治安隐患。但是,中国街区治安管理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单从人行道这一点就表现出:(1)亮灯工程不够。不少街区不仅很多人行道两侧没有路灯,而且许多居民楼道也没有感应灯。黑暗不仅会给预谋违法犯罪,破坏公共安全的人提供可趁之机,也给行人、治安巡逻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街区治安隐患。(2)街区环境净化、美化不够。许多人行道旁的街心公园都已经废弃,无人管理;或者成为流浪者和乞讨者的露宿地。这不仅影响街区的美观有序,而且也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窝藏地点。
三、解决街区公共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激发街区自治化活力
加强城市街区的公共安全建设关键是依靠街区自身,激发其活力,加强其自治化程度。其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推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来实现。民间社会组织是街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街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激发街区自身活力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自我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街区居民共享着地理位置,穿插交汇的人行道使他们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日常行动和生活,更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街区。因此,城市街区在自治方面还应当具备一个功能,就是当街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必须及时地找到有效途径,将街道的意见反映到上级主管机关,这也能促使将反映民生的意见变成城市的政策。
(二)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
一个成熟的街区,不仅要具有界限明确、相对稳定的地域和并存互动关系的人口群体以及街区成员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公共设置,而且更要具有一定的街区管理水平和街区居民的认同感[3]。人们相互间即使没有任何关系,但必须存在对彼此的公共责任感,这一责任感源于对街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街区居民对街区有没有亲切感、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等感情,是一个街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对街区公共安全的管理时,可以通过不间断的开展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地防止街区违法案件的发生,营造街区良好的治安环境;通过端正街区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为民服务的意思,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培植良好的社会风气。实践证明,实施街区治安管理,不仅可以建立融洽的警民关系,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而且也可以为街区的发展提供保障作用。这样,居民将把作为公共产品的街道视为自己的家,将街区视为自己的家,无疑将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三)树立居民自觉监管意识
激发街区自身活力,增强街区居民的认同感后,必须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或者说是自觉树立起自我监管意识。一个有活力的街道不仅有行人,也有观看者,人行道上的行人不仅在行走,同时也在对公共安全实行监管,街区的居民更是主要的监管者。这些行人和居民就成为监管街道安全的有效的人力资源,而要成为有效的,则必须有种自觉的监管意识。否则,即使有再多的监管者去监管公共安全,在灯火通明的火车站也会有骇人的犯罪发生。培养自觉监管意识的主体则主要是临街的居民和人行道边的店主。
老城市貌似缺乏秩序,其背后神秘的秩序、安全和自由,其实质就是城市相互关联的人行道的用途,为它带来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式这种驻足的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的安全监视系统。因此,街区的居民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由此来带动街道上的行人,在人行道上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由这些行为构成城市街道上的信任,它来源于迎面走过时的眼神停留,排队等号付款,对有伤病的路人表示同情。而这种信任的培养不能依靠机构来进行。在街区范围内平常的公开的接触所有的事都是个人自己去做,并非强迫,其总和是人们对公共身份的一种感知,是公共尊重和信任的一张网络,是在个人或街区需要时能作出贡献的一种资源,这些都是自愿形成。而缺少这样的信任对城市的街道公共安全是相当不利的。如果街区居民树立起自觉的监管意识,那么街道上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关注街道的潜意识,尤其在关键的时刻,那么城市的公共安全程度将大幅提高。
(四)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公共安全
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是建设城市街区公共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主要问题就是街心公园的规划。无论该街区公园是成为流浪、乞讨者的聚集点,或是废弃品堆放的地点,还是犯罪发生点,也可能是街区居民游憩点、路人交流点、风景点,建立公园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而将人群聚集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城市公共安全度。一个熟悉的道理:一条经常使用的街道相对安全,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不安全。不安全问题并不能通过分散人群、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特征。所以,要充分利用街心公园的特点,将聚集起来的人群成为自觉监管城市公共安全的人力资源,以此来保障人行道这一公共产品的公共安全,从而保障整个街区和城市的秩序和安定。
四、结语
城市人行道对街区的公共安全有着较大影响,是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尤其是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一些传统的街道和街区治安管理模式会逐渐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会逐步解决,那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城市交界的“真空带”的公共安全问题会日益凸显,所以必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解决对策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总而言之,研究城市人行道对街区公共安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8.
[2]MutumaRuteere,Marie一Emmanuelle Pommerolle. Democratizing Security Repression The ambiguities of community policing in
Kenya[J].African affairs,2003,(10).
[3]俞雷.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郁建兴.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J].人文杂志,2003,(4).
[5]金国华.关于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J].政治与法律,2003,(2).
[6]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J].政治学研究,1998.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
一、大数据对公共管理创新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公共管理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数据时代使得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开发性,主要表现在其打破了政府各个部门、政府与企业之间等的界限。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的进行主要是依托于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使得依托于互联网与云平台之上的公共管理框架可以逐步完善,调动了全民参与政府监督的积极性。2.突破了以往的僵化布局,使得公共管理的制度、结构等逐步朝着扁平化的方向迈进。在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其结构一般为金字塔形,塔尖的部门等可以获得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地层与之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存在较大的问题,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等的共享,使得资源的分配等更为合理与科学。
二、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阻碍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
1.数据管理方面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管理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开放性不足与存在失真现象上。首先,数据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不足。我国大数据技术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数据资源的数量等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数据总量的增速缓慢。我国对于数据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缺乏相关标准化与准确性的指导。在有些部门与企业等,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数据的传输等存在问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共享。其次,数据存在失真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政绩考核指标等不完善的现象,考核指标较为单一,有些企业会为了保证其考核指标,进行相关数据的更改等,造成了严重的数据失真现象。
2.管理思维方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很多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运行方式等不能完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决策的科学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公共管理部门的结构、职能等,使得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借鉴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实现了对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数据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管理部门必须改变管理模式与思维方式等,使得其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
3.数据应用方面
在当前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主要是在大数据时代中公共安全性与大数据的开放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在互联网与云平台上进行数据的呈现,而公共管理需要保证用户的隐私,这就使得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安全威胁。
4.大数据立法保护方面
公共安全无小事,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大数据法律法规,使得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中存在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问题。大数据时代需要保证用户的隐私,但是我国缺乏大数据中用户隐私法律的制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中用户隐私的泄露问题极为严重,增大了用户的安全风险。
三、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创新思路
1.转变管理思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公共管理部门要紧跟的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适应其发展趋势,进行思维模式等的转变,将大数据的管理思维逐步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数据的优势,利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使得数据可以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保证决策的科学化,用大数据的管理思维去解决与应对公共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的创新需要从建立数据资源的共享着手。具体来说,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最基础的是要保证有海量的原始数据,处理涉及隐私与国家安全的数据都应该积极进行数据的公开,并要保证数据可以被用户所使用。在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有效实现了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管理,使得资源可以被各个部门使用,这种数据共享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资源使用的效率与成本,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
3.完善法律法规
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创新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逐年增加,用户信息泄露等问题时有发生,这就使得网络安全建设、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具有紧迫性,使得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开放与数据运用等都可以在相关的法律约束下进行。另外,国家还应该根据数据的使用情况等,进行产权归属与保护、数据存储、加工等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改进,使得其能够满足数据的使用需求,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切实符合国家的国情需要,实现大数据技术的科学应用,保护用户隐私,实现网络安全建设。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带动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公共管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利用大数据思维等进行管理理念、模式等的创新,符合时展的需求,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化,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总体水平,促进了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宇华.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挑战及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8(31):193+196.
为了贯彻国家对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要求以及等级化保护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需要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贵州广电网络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进行整体安全体系规划设计,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国家利益,促进贵州广电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1安全规划的目标和思路
贵州广电网络目前运营并管理着两张网络:办公网与业务网;其中办公网主要用于贵州广电网络各部门在线办公,重要的办公系统为OA系统、邮件系统等;业务网主要提供贵州广电网络各业务部门业务平台,其中核心业务系统为BOSS系统、互动点播系统、安全播出系统、内容集成平台以及宽带系统等。
基于对贵州广电网络信息系统的理解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认识,我们认为,信息安全体系是贵州广电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广电网络业务开展的重要安全屏障,它是一个包含贵州广电网络实体、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等五个层面,包括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四个方面,通过技术保障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来的可靠有效的安全体系。
1.1设计目标
贵州广电网络就安全域划分已经进行的初步规划,在安全域整改中初见成效,然而,安全系统建设不仅需要建立重要资源的安全边界,而且需要明确边界上的安全策略,提高对核心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贵州广电网络相关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还略显薄弱,管理细则文件亟需补充,安全管理人员亟需培训。因此,本次规划重点在于对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目前的各个业务系统进行了全面梳理,针对业务系统中安全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综合贵州广电网络未来业务发展的方向,进行未来五年的信息安全建设规划。
1.2设计原则
1.2.1合规性原则
安全设计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法规要求,符合广电总局对信息安全系统的等级保护技术与管理要求。良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必然是分为不同等级的,包括对信息数据保密程度分级,对用户操作权限分级,对网络安全程度分级(安全子网和安全区域),对系统实现结构的分级(应用层、网络层、链路层等),从而针对不同级别的安全对象,提供全面、可选的安全技术和安全体制,以满足贵州广电网络业务网、办公网系统中不同层次的各种实际安全需求。
1.2.2技管结合原则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技术、操作等要素,单靠技术或单靠管理都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将各种安全技术与运行管理机制、人员思想教育与技术培训、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
1.2.3实用原则
安全是为了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不能为了安全而妨碍业务,同时设计的安全措施要可以落地实现。
1.3设计依据
1.3.1“原则”符合法规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K国务院147号令)、《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〇3]27号)、《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号)、《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和GB/T22240-200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电总局62号令)、GDJ038-CATV|有线网络。
2011《广播电视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对贵州省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进行规划。
1.3.2“策略”符合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基于“资产-价值-漏洞-风险-保障措施”的思想进行保障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成为国际信息安全的标准。
风险管理是静态的防护策略,是在对方攻击之前的自我巩固的过程。风险分析的核心是发现信息系统的漏洞,包括技术上的、管理上的,分析面临的威胁,从而确定防护需求,设计防护的措施,具体的措施是打补丁,还是调整管理流程,或者是增加、增强某种安全措施,要根据用户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这样就可以与安全建设的成本之间做一个平衡。
1.3.3“措施”符合P2DR模型
美国ISS公司(IntemetSecuritySystem,INC)设计开发的P2DR模型包括安全策略(Policy)、检测(Detection)、防护(Protection)和响应(Response)四个主要部分,是一个可以随着网络安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的安全防御系统。安全策略是整个P2DR模型的中枢,根据风险分析产生的安全策略描述了系统中哪些资源要得到保护,以及如何实现对它们的保护等,策略是模型的核心,所有的防护、检测和响应都是依据安全策略实施的。
检测(Detection)、防护(Protection)和响应(Response)三个部分又构成一个变化的、动态的安全防御体系。P2DR模型是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在综合运用防护工具(如防火墙、身份认证、加密等)的同时,利用检测工具(如漏洞评估、入侵检测等)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适当的反应将系统调整至“最安全”和“风险最低”的状态,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3]。
1.4安全规划体系架构
在进行了规划“原则”、“策略”、“措施”探讨的基础上,我们设计贵州广电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架构为“一个中心、两种手段”。
“一个中心”,以安全管理中心为核心,构建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通信网络,确保业务系统能够在安全管理中心的统一管控下运行,不会进入任何非预期状态,从而防止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和越权访问,确保业务系统的安全。
“两种手段”,是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两种手段,其中安全技术手段是安全保障的基础,安全管理手段是安全技术手段真正发挥效益的关键,管理措施的正确实施同时需要有技术手段来监管和验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安全保陳方案规划
2.1总体设计
贵州广电网络的安全体系作为信息安全的技术支撑措施,分为五个方面:
边界防护体系:安全域划分,边界访问控制策略的部署,主要是业务核心资源的边界,运维人员的访问通道。
行为审计体系:通过身份鉴别、授权管理、访问控制、行为曰志等手段,保证用户行为的合规性。
安全监控体系:监控网络中的异常,维护业务运行的安全基线,包括安全事件与设备故障,也包括系统漏洞与升级管理。
公共安全辅助:作为整个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服务系统,包括身份认证系统、补丁管理系统以及漏洞扫描系统等。
IT基础设施:提供智能化、弹能力的基础设施,主要的机房的智能化、服务器的虚拟化、存储的虚拟化等。
2.2安全域划分
划分安全域的方法是首先区分网络功能区域,服务器资源区、网络连接区、用户接入区、运维管理区、对外公共服务区;其次是在每个区域中,按照不同的安全需求区分不同的业务与用户,进一步划分子区域;最后,根据每个业务应用系统,梳理其用户到服务器与数据库的网络访问路径,通过的域边界或网络边界越少越好。
Z3边界防护体系规划
边界包括网络边界、安全域边界、用户接口边界(终端与服务器)、业务流边界,边界上部署访问控制措施,是防止非授权的“外部”用户访问“里面”的资源,因此分析业务的访问流向,是访问控制策略设计的依据。
2.3.1边界措施选择
在边界上我们建议四种安全措施:
1.网络边界:与外部网络的边界是安全防护的重点,我们建议采用统一安全网关(UTM),从网络层到应用层的安全检测,采用防火墙(FW)部署访问控制策略,采用入侵防御系统(IPS)部署对黑客入侵的检测,采用病毒网关(AV)部署对病毒、木马的防范;为了方便远程运维工作,与远程办公实施,在网络边界上部署VPN网关,对远程访问用户身份鉴别后,分配内网地址,给予限制性的访问授权。Web服务的SQL注入、XSS攻击等。
3.业务流边界:安全需求等级相同的业务应用采用VLAN隔离,采用路由访问限制策略;不同部门的接入域也采用VLAN隔离,防止二层广播,通知可以在发现安全事件时,开启不同子域的安全隔离。
4.终端边界:重点业务系统的终端,如运维终端,采用终端安全系统,保证终端上系统的安全,如补丁的管理、黑名单软件管理、非法外联管理、移动介质管理等等。
2.3.2策略更新管理
边界是提高入侵者的攻击“门槛”的,部署安全策略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是明确的;二是动态性。就是策略的定期变化,如访问者的口令、允许远程访问的端口等,变化的周期越短,给入侵者留下的攻击窗口越小。
2.4行为审计体系规划
行为审计是指对网络用户行为进行详细记录,直接的好处是可以为事后安全事件取证提供直接证据,间接的好处乇两方面:对业务操作的日志记录,可以在曰后发现操作错误、确定破坏行为恢复时提供操作过程的反向操作,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对系统操作的日志记录,可以分析攻击者的行为轨迹,从而判断安全防御系统的漏洞所在,亡羊补牢,可以弥补入侵者下次入侵的危害。
行为审计主要措施包括:一次性口令、运维审计(堡垒机)、曰志审计以及网络行为审计。
2.5安全监控体系规划
监控体系不仅是网络安全态势展示平台,也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的指挥平台。为了管理工作上的方便,在安全监控体系上做到几方面的统一:
1.运维与安全管理的统一:业务运维与安全同平台管理,提高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速度。
2.曰常安全运维与应急指挥统一:随时了解网络上的设备、系统、流量、业务等状态变化,不仅是日常运维发现异常的平台,而且作为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的调度平台,随时了解安全事件波及的范围、影响的业务,同时确定安全措施执行的效果。
3.管理与考核的统一:安全运维人员的工作考核就是网络安全管理的曰常工作与紧急事件的处理到位,在安全事件的定位、跟踪、处理过程中,就体现了安全运维人员服务的质量。因此对安全运维平台的行为记录就可以为运维人员的考核提供一线的数据。
安全监控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态势监控以及安全管理平台,2.6公共安全辅助系统
作为整个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服务系统,需要建设公共安全辅助系统:
1.身份认证系统:独立于所有业务系统之外,为业务、运维提供身份认证服务。
2.补丁管理系统:对所有系统、应用的补丁进行管理,对于通过测试的补丁、重要的补丁,提供主动推送,或强制执行的技术手段,保证网络安全基线。
3.漏洞扫描系统:对于网络上设备、主机系统、数据库、业务系统等的漏洞要及时了解,对于不能打补丁的系统,要确认有其他安全策略进行防护。漏洞扫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本身的漏洞,二是安全域边界部署了安全措施之后,实际用户所能访问到的漏洞(渗透性测试服务)。
2.7IT基础设施规划
IT基础设施是所有网络业务系统服务的基础,具备一个优秀的基础架构,不仅可以快速、灵活地支撑各种业务系统的有效运行,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基础IT资源的利用率,节省资金投入,达到环保的要求。
IT基础设施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智能机房、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
3安全筐理体系规划
在系统安全的各项建设内容中,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关键和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的、可靠的、全面而有层次的安全管理体系是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安全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3_1安全管理标准依据
以GBA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二级、三级安全防护能力为标准,对贵州广电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设计。
3.2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通过有效的进行贵州广电网络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采取集中控制模式,建立起贵州广电网络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加以实施与保持,实现动态的、系统的、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的、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而在管理上确保全方位、多层次、快速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
3.3安全管理建设指导思想
各种标准体系文件为信息安全管理建设仅仅提供一些原则性的建议,要真正构建符合贵州广电网络自身状况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以以下思想作为指导:“信CATV丨有线网络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产品是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信息安全管理是信息安全的关键,人员管理是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信息安全政策是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指导原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实现信息安全管理最为有效的手段。”
3.4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内容
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我们应以《基本要求》为标准,结合目前贵州广电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对广电系统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管理、技术手段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加强。同时,由于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所以,贵州广电网络还必须对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不断的加以校验和调整,以使管理体系始终适应和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使贵州广电网络的信息资产得到有效、经济、合理的保护。
贵州广电网络的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标准规范和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
通过组建完整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规划安全策略、确定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安全管理原则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合理地协调法律、技术和管理三种因素,实现对系统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达到保障贵州广电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目的。
3.5曰常安全运维3.5.1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是建立主动防御安全体系的重要和关键环节,这环的工作做好了可以减少大量的安全威胁,提升整个信息系统的对网络灾难的免疫能力;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是组织平衡安全风险和安全投入的依据,也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测量业绩、发现改进机会的最重要途径。
3.5.2网络管理与安全管理
网络管理与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出入控制、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网络运行状态监控、安全设备监控、安全事件监控与分析、提出预防措施。
3.5.3备份与容灾管理
贵州广电网络主要关键业务系统需要双机本地热备、数据离线备份措施;其他相关业务应用系统需要数据离线备份措施。
3.5.4应急响应计划
通过建立应急相应机构,制定应急响应预案,通过建立专家资源库、厂商资源库等人力资源措施,通过对应急响应有线网络ICATV预案不低于一年两次的演练,可以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做到规范化操作,更快的恢复应用和数据,并最大可能的减少损失
3.6安全人员管理
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依靠在各级党政机构工作的人员来具体实施的,他们既是信息系统安全的主体,也是系统安全管理的对象。所以,要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首先应加强人事安全管理。
安全人员应包括:系统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办公自动化操作人员、安全设备操作员、软硬件维修人员和警卫人员。
其中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管理员必须由不同人员担当。3.7技术安全管理
主要措施包括:软件管理、设备管理、备份管理以及技术文档管理。
4安全规划分期建设路线
信息安全保障重要的是过程,而不一定是结果,重要的是安全意识的提高,而不一定是安全措施的多少。因此,信息安全建设也应该从保障业务运营为目标,提高用户自身的安全意识为思路,根据业务应用的模式与规模逐步、分阶段建设,同时还要符合国家与广电总局关于等级保护的技术与管理要求。
4.1主要的工作内容
根据安全保障方案规划的设计,贵州广电网络的信息安全建设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网络优化改造:主要是安全域的划分,网络结构的改造。
2.安全措施部署:边界隔离措施部署,行为审计系统部署、安全监控体系部署。
3.基础设施改造:主要是数据大集中、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
4.安全运维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规范、日常安全运维考核、安全检查与审计流程、安全应急演练、曰常安全服务等。
4.2分期建设规划
4_2.1达标阶段(2015-2017)
1.等保建设
2.信任体系:网络审计、运维审计、日志审计
3.身份鉴别(一次口令)
4.监控平台:入侵检测、流量监测、木马监测
5.安全管理平台建设
6.等保测评通过(2级3级系统)
7.安全服务:建立定期模式
8.渗透性测试服务(外部+内部)
9.安全加固服务,建立服务器安全底线
10.信息安全管理
11.落实安全管理细则文件制定
12.落实安全运维与应急处理流程
13.完善IT服务流程,建设安全运维管理平台
14.定期安全演练与培训
4.2.2持续改进阶段(2018〜2019)
1.等保建设
2.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3.提升整体防护能力
4.深度安全服务
5.有针对性安全演练,协调改进管理与技术措施
6.源代码安全审计服务(新上线业务)
7.信息安全管理
8.持续改进运维与应急流程与制度,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9.提高运维效率,开拓运维增值模式
5结東语
【关键词】 人防信息服务系统 规章制度 建设
一、人防信息概述
人防信息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人防信息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人民的安全,让平安伴我们同行。人防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且人防应急救援组织在社会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合理的安全保障。人防安全教育是根据国防需要,对人民的防患意识与技能方面有影响的一项活动,同时也是建设的基础。人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防建设要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宏观上进行科学的调控加强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着眼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人防信息安全、做好防患措施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
二、人防信息服务系统在建设中的应用
由于人民长期处于和平时期,人防思想有所淡化,我们应该把安全教育提到日程上来。中央出台了关于安全的各项法律制度,如《交通安全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中央也在时刻关注着人民的身体安全,时刻为人民服务着。建设是城市公共安全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要统筹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为人防信息服务为思想基础建设时要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安全主内,建设主外,做到内外相结合,既能深入民心,又能与时俱进。要结合城市实际,先搞人防建设,人防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财产与生命安全问题。人防建设可以促进城市优质发展,是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设施建设。以人防信息安全为思想基础建设城市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人防建设更专业化、智能化。
三、加强人防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1、 加强人防信息安全服务的意识。各部门应根据中央下达的通知及时做好人防信息安全的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在灾患面前做到急自救和互救,学习人民安全小常识,掌握人防的应急知识和防护技能。其次,人防建设也是一项社会工程,也可以利用社会力量,保障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人防宣传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人防信息安全是全民性的,各部门都应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安全教育活动。人防教育还要切合实际,体现民意,这样,更能吸引广大人民来学习,来营造出有利于人防建设的良好氛围。搞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久开展下去,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密切联系,不断扩大安全教育的规模,无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有益的。人民的安全思想提高了,也侧面意味着中国的强大。
2、 加强建立人防信息服务系统的规章制度。人民防空是国防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中有重要意义。做好人防工作,强化保障体系,完善人防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计划、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民防空工作。”做好人防信息安全服务工作,维护国防安全。规章制度是对各部门执行、实施好一项工作的监督,具有监管能力。完善规章制度往小了说对人民的负责,往大了说是对整个中国的负责。各部门都要严格遵守关于人防信息安全服务的规章制度。切实为人民服务,在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身体的健康,安全从小事做起,各方面都有其规章,遵守规章,从点滴做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各部门在今后人防工作当中,要牢固树立国防安全意识。我们也应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增强一点,其结果可想而知。为了确保社会的公共安全,各部门要加强对人防信息安全建设的监督,要严惩违规行为。只有高度重视人防信息安全,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人防安全要常抓不懈,因为它是一个持久性问题,无论是以后还是现在,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3、 加强人防服务系统的城市安全的建设。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质量与安全相结合,营造出人民都热爱都能幸福生活的城市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三条规定:“建筑活动应当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的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可见,安全对于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深化,才能推动和保障人防建设的健康深入发展。规章制度是人防信息安全强有力的保证,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建设人防设施。要时刻以安全思想为坚实的思想基础来建设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发展,统一规章,统一实施,以《人民防空法》为依据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人防信息服务系统要落实于每个人民。
参 考 文 献
[1] 高冬梅. 对我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思考[J].新建筑, 2004(5)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铜川市实际,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认为当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产地环境的严重污染、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及其监控手段的单一、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从“农田到市场”全过程监管不得力,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不足等。文章提出加强产地和投入品管理,控制源头污染;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等。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铜川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近几年,嗑药的多宝鱼、致病的福寿螺、苏丹红红心鸡蛋、瘦肉精致人中毒等农产品安全事件不时发生,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结合陕西省铜川市的实际,探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铜川市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区,优势农产品特色明显,仅苹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农民人均1.5亩,80%要靠外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但其他农产品(菜、肉、蛋、奶)产量低、自给率差,60%要从外地调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增强铜川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铜川市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安全,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铜川”的迫切要求。
一、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
当前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狠抓农产品质量认证,以认证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建设
近3年来,铜川市先后认证了2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市农作物面积的40%。通过认证,大大增强了种植业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本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农产品市场质量监管有序开展
在全市的重点市场开展了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加强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管。通过严格的农残例行监测,2004、2005、2006年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逐年上升,分别为88.4%、92.3%和94.1%;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连续三年为零。此外,铜川市以“一瘟、二疫、五病”为重点,坚持认真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已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三)抓源头整治,对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按照农业部《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近年来,全市共开展农资市场执法大检查55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例172起,查扣伪劣种子3490公斤,没收各类假冒伪劣农药3266公斤,兽药2200公斤,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确保了农业投入品的安全。
(四)农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2004年,经铜川市编委批准,铜川市农业局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地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四个区县中有两个已成立了县级综合性质检站,在4个重点农产品市场都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监测仪器,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近几年,铜川市通过多方宣传和建设,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都明显增强。特别地,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措施,得到了大多数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响应和有效实施。
二、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铜川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地环境污染严重,增加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的难度
经调查,不安全农产品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危害的直接性和隐蔽性。不安全农产品通常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但农产品质量危害的水平或程度仅凭感官往往难于辨别,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二是危害的累积性。即农药、兽药残留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三是危害的多环节性。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对农产品产生污染。铜川市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城市,煤尘、粉尘和烟雾等污染非常严重,前些年的地方发展片面注重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导致铜川市经济较发达的南部地区粉尘排放严重超标。由此还导致了铜川市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两个蔬菜基地——耀州区寺沟镇杨河村和董家河镇冯家桥村蔬菜基地一直未能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就是因为大气环境检测未能过关。
(二)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1、化肥。据典型调查,铜川市化肥施用量近30多年来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的人均化肥施用量是70年代的6倍、80年代的4倍;而当前的化肥施用量又比90年代平均增长1倍左右。大量施用化肥减少了传统农业中有机肥的投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质量变劣,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
2、农药。近年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多,农药的使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管理使用不当给人类的生态环境以及赖以生存的农副产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一是一些农民为了达到速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使用农药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超剂量、超范围使用;二是一些人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三是未按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3、兽药及激素。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畜禽治病上使用抗生素,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甚至使用瘦肉精。食用此类动物产品,会使有害残留物质在人体内蓄积,导致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反应,产生过敏、畸形、致癌等严重后果。
4、塑料薄膜。近年来,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白色革命”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农产品的总量,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但据调查,现在农用地膜多为不降解地膜,玉米地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5公斤/亩,蔬菜地的地膜残留量为0.5公斤/亩,大量的废地膜残留在田间不易降解,会使土壤环境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土壤失去供养能力。“白色革命”最终造成“白色污染”。
(三)农业投入品监控手段单一,“打假护农”亟待加强
按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农业部门管源头(初级农产品生产),工商部门管市场(流通),质监部门管加工,看似各负其责,实则形不成合力。铜川市每年在重要农时季节开展的“农资打假”活动,就由于缺少有关部门的强力配合,对发现的假冒伪劣、禁用的农业投入品难以严肃查处,许多案件不是放弃查处,就是久拖不查,导致“年年打假年年假”、“前查后乱”现象不断发生。
(四)监管体系及设备不健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监管不得力
一是从纵向看,市级虽已成立了农产品质检中心,但这种市场例行监测主要是速测仪器,不能定性、定量监测;在县区一级,虽已成立两个县级质检中心,但人员、仪器设备配备仍未到位,尚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在主要农产品市场,虽已配备了快速检测仪器,也培训了检测人员,但仪器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市场检测只能由市中心进行。二是从横向看,市一级都有一些农业投入品的检测仪器,但分属于种子、土肥、畜牧、植保、饲料等多个单位,利用率低,不能形成合力作用;县区一级检测设备性能差,有的区县还几乎是空白。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铜川市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比为1︰1,食用农产品(肉、蛋、奶、菜)相对较缺,大量从外地购进。由于缺口大,因而出现有关领导者追求农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导致在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能完全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影响到农产品质量。
三、提高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明确各自职责,划清监管范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落实责任,加强产地和投入品管理,控制源头污染
首先,要抓好产地环境控制,加强城市近郊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安全管理,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以及病源微生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其次,要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专项整治,依法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无证和擅自更改标签的行为,严格控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渠道,逐步形成统一有序、协调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格局。
(二)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发投入品,推进产业化经营,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引导规范生产和科学消费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禁止质量安全不合格农产品入市销售,既能充分保障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安全,更能体现优质优价,有效的引导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抓不住市场准入,就抓不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键。要在全市主要农产品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超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经过认证或检测,符合质量卫生安全指标要求的农产品,准许进入市场经营;对未经认证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进入市场经营销售。
一、我区档案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方面
1、一些单位档案资源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很多单位特别是街道、乡镇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档案库房,且保管不符合条件,档案保管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档案库房无法满足每年新增的档案存放,档案分散保存在各个职能科室或个人手中,造成档案遗失损坏。档案人员大多数是兼职且调动频繁,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有效保障档案的安全管理。
2、一些单位对电子文件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不强。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和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文件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文件,成为最主要的信息记录载体。当前政府部门大量生成、使用电子文件,却忽视电子文件管理和使用。很多单位没有及时备份电子数据,导致数据丢失、损坏,特别是涉及到民生领域的电子业务数据,一旦丢失就会损害公众利益,危及社会稳定。
3、机构变动引起档案管理不善,遗失严重。区档案局在去年档案接收工作中发现很多单位档案有发生遗失、损毁现象,特别是很多街道在2001年区域调整机构整合中,档案遗失现象很严重。很多工程指挥部等临时机构没有及时把工程档案移交给主管部门和档案馆,造成机构解散后档案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为日后工程管理维护造成很大困难。
二、我区近年来对档案安全监管的重视及经验
1、档案新馆建设为全区档案安全保管提供保障。去年年初区档案馆搬入2400平方米的档案新馆,按照《档案馆建筑涉及规范》设置查阅大厅、档案库房、技术用房、陈列室等,配备空调、监控、除湿器、消毒柜、灭火器等档案专用设备,大大改善了档案馆的档案保管条件。
2、档案和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成效明显。2010年9月份区编委同意成立鹿城区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又建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办、区府办下发了《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的通知》,明确了登记备份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目标任务 、范围、组织保障等。要求全区各单位加快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对重要的电子文件、电子业务系统和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成果向区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进行登记备份。这两年年又把登记备份列入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去年登记备份了3家涉民机关单位的电子业务数据、24家机关单位的档案数字化成果及1家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档案数字化成果。
3、加大对档案管理经费的投入。这两年财政拨款80万登记备份专项经费,区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购置了存储器、服务器、光盘存储柜、扫描仪等设备,并开发了档案登记备份平台,对登记备份的数据进行有效安全管理。
4、开展到期档案的依法接收工作。档案馆从去年年初开始陆续分四批接收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符合接收条件的保管满10年的档案,有效缓解了机关档案室库房面积不足的压力,及时保障了各类档案的安全。到目前为止,共接收了37 家单位 2573 卷,20549件档案,特别接收了散落在乡镇、街道的婚姻档案,有效地维护了百姓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5、重视机构改革中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去年机构撤并中,区委区政府多次在专题会议中提出各有关单位要重视档案工作,切实做好机构撤并中档案的归属和管理问题。区档案局在去年的5月份起草了《关于鹿城区机构改革中做好档案工作的通知》,并多次对有关单位的档案整理移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保证档案的完整、安全、齐全。
三、下一步的对策与工作思路
作为我区公共安全建设和“平安鹿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安全监管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区今年继续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为此建议“
1、完善档案安全监管保障机制。争取区领导的重视,解决档案工作中人、财、物等一些实际问题;发挥档案行政执法和考核的监督作用,推进全区各单位对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视。
2、加强对重要档案的收集力度。加强对婚姻、土地、社会保障等民生档案和重点工程档案的接收工作,重视机构改革中有关单位的档案指导和接收工作,切实做到把对国家和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档案都接收进馆,做到应收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