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5: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篇(1)

人处在社会当中,其心理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特别是文化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革,当代大学生置身于文化环境当中,必然会感染到当代文化环境的教化,其心理必然会发生变化。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现代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化,并且利用文化途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更好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内容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黄金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表现是由未完全成熟向成熟过渡。如今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环境适应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校园生活及环境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从长时间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帮助面临的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新的特性,依赖和自我矛盾的形成将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焦虑。

学习心理问题。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自主学习。学习不适应和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

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优秀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大学生很好的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个体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仍然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进入准社会团体,独立学校,学生的社交圈,许多人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或内向孤僻,常常出现沟通障碍和自闭症心理贫困。

恋爱及性心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早恋为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青年人的身体发育的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准备不足。成熟的,神秘的,特定恐惧交织在一起,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择业心理问题。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普遍工作压力大,乃至呈现困难,由此引起的心理情绪问题更为突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存在,但在大四毕业生更突出。

自我发展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接近成熟,已明确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价值,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要求更为强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过分追求完美、期望值太高等不良心理。假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引起一系列心理情绪矛盾。

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

网络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的表现是不同的,网络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娱乐文化,文化的媒介符号。”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挖掘和自我情感的宣泄都有影响。在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拓宽视野,培养创新劲射以及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紊乱价值取向、淡化人文精神、缺失道德人格等不利影响。

竞争文化的影响。“文化在无形中影响且塑造我们的行为表现方式,所面对的心理问题的性质,并左右我们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包括对困难的适应模式,以及遭遇挫折或生病时的反应与处理方式。” 竞争文化无疑是与大学生最为密切的文化之一。在提升危机意识,强化大学生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进取意识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由于过度竞争和情绪障碍,在个人利益第一的竞争而导致削弱他们的合作意识。

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相对于独立的文化范例。因其大众化、通俗化而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大众文化通过信息、影视、流行音乐等方式,能容易让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不同程度的消遣和娱乐,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还提供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以及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使大众文化迎合了人的趣味,尤其是迎合部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其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与复制性,使大众文化过度泛滥,从而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文化途径

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多,既然心理问题是由文化问题引起的,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从文化入手,寻求文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通过文化调整由于各种文化给大学生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通过文化路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人处在一切社会环境中。文化环境对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幅度冲击下,营造一个宁静的文化环境,对于调节人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近年我国加大了对文化管理的力度,响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文化得到获得发扬,显现大众文化与主旋律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这是人民希望看到的现象,对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打造有实力的文化品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的新思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到抓住网络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QQ、邮件、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途径和大学生进行平等而个性化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情况,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而又意义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高雅的文化引领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休闲文化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努力提高休闲文化档次,用健康文明的休闲文化来启迪教育大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地建立大学生休闲心理健康教育新方式,开设特别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休闲服务组织,为大学生参与休闲活动提供平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激励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很好的氛围。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 心理咨询 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6

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保持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完成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国家和社会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积极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还存在问题,表现在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和信任,对心理咨询的工作还存在抗拒的情绪。作为高校的教育者,要积极研究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咨询

对心理咨询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咨询是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检查和心理测验;狭义的心理咨询则不包括后面三个内容,只局限于咨询师通过书面或语言等媒介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的过程。

2 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心理咨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认识还不足,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高校心理普查工作缺乏了解

有些同学对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第一,对心理普查工作不了解。本文以大学生心理普查工作举例说明。心理普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通过心理普查发现的,而在高校的心理普查工作中,能够认真对待普查工作的仅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有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是敷衍了事,还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不参加普查工作。

2.2 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了解

不了解学校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在一个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只了解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能获得的学分,只关心是否能顺利通过,或是否可以获得学分,对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同于普通的选修课程。

2.3 对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有怀疑

大部分同学对他人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表示理解,但是当自己遇到心理压力或者有烦心事的时候,能够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同学比例还很低,通过了解他们不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怕别人知道自己做过心理咨询,会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第二,怕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知道;第三,不好意思将自己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师交流。这几方面的问题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不够信任,这也间接反映了高校有关部门对心理知识的普及不够深入。

2.4 没有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作用

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作用有怀疑,有些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工作就是陪人说说话、谈谈心,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效果和帮助。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正确认知。

3 解决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问题的对策

3.1 设立心理咨询开放日

可以利用每年5月25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或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2]等标志性的纪念日,设立高校的心理咨询开放日,邀请大学生群体或大学生代表走进心理咨询室参观,与心理咨询师接触,通过这第一次接触,增加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敬而远之的态度。“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核心内容是: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3.2 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队伍建设

做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在大学生咨询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就是咨询师,咨询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在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中,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比较少,大多数是兼职的,或者其他岗位人员通过再培训上岗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要把人才建设摆在战略的高度,增加专职人员的数量,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心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注重强化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强化咨询技术的培训,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咨询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3.3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咨询的效果

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万能的,只要参与了心理咨询就能快速、彻底的解决任何问题,很多咨询者都希望通过少数几次咨询就可以解决自己问题,而往往经过几次咨询之后,没有出现期望的显著效果就不再参与咨询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也是不公正的。心理问题和其他身体疾病不同,心理问题非常复杂,产生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而且心理问题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产生的,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都有关系。要消除这些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有些问题的消除或改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参加咨询的大学生一定要正确对待咨询的效果,要对心理咨询工作有信心。

4 结束语

研究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的认知情况,有利于帮助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特点,在实际工作进行调整,能够更好的把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心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注:

[1]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是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随后十多所高校响应,在2004年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

[2]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将每年10月10日确定为“世界心理健康日”。

参考文献:

[1]赵杰红.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遇冷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20-21.

[2]胡伟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5-77.

作者简介:信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疾病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75-01

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但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心理健康状况以致出现心理疾病并导致各种不良后果。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学生中16%到25.4%的人有心理障碍,其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而且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人数正在逐年上升。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存在往往使他们心理扭曲,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甚至引发诸如校园暴力、自杀等各种极端事件。而在目前的大学生中,新生、毕业生和贫困生是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群体。

一、三类学生群体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一)新生的心理疾病主要产生于生活不适。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很少与外界接触,缺少独立生活的经验,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学生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生活环境、学习竞争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在这个时候,一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这些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而导致休学、退学;因为不善社交而使个性变得孤僻、冷漠,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二)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产生于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 “大众教育”,社会上技校生、“海归”派、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工人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尽管学生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早已熟知,但严酷的现实仍然超出他们的想象,这让毕业生的失落感增强,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此时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将来想要干什么。严峻的就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自卑胆怯、信心不足、患得患失、人云亦云等心理问题。

(三)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产生于经济困难。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类学生在生活上会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交不起学费和缺少生活费,他们必须为获得收入而奔波,所以,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经济上的重负,使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贫困,他们会在同学面前感到痛苦和羞愧;因为贫困,他们会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独来独往;因为贫困,个别贫困生还会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做出极端的行为。

通过对三类大学生群体心理疾病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校和学生个体的前途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建设,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三类学生群体心理疾病的解决方法

(一)新生心理疾病的解决方法。在对待新生生活不适应和社交困难的问题时,新生应尽快把自己的疑惑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而老师则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及时通过开班会或者个别谈话等形式让学生懂得进入大学的学生们即将开始的生活是与以往不同的: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的呵护和溺爱,面对的是如何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行动;面对的是如何与同学相处、与老师相处、与社会相处;面对的是在没有人鞭策着学习的情况下如何学会自觉学习。老师要告诉学生,每个大学生都是这样从不懂到懂,从无所适从到应对自如的。学生懂得了这几点,有了心理准备,就能很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向上的精神迎接新的生活。

(二)毕业生心理疾病的解决方法。在解决毕业生因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大学生一要着眼现实,不盲目攀高;二要相信自己,不缺乏自信。具体说来,在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学校应通过讲座、召开班会或模拟招聘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状况,正确认识被自己认为是优势的含金量以及被自己认为是缺点的正面效应,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样,学生在真正择业时才会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有目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做出正确选择。另外,毕业生还应该把择业看作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以这种准确的定位和平和的心态去应聘,相信定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篇(4)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解决方法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原因

1、家庭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由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生在音乐、体育、语言、外语、计算机、知识面等综合素质上落后于家庭优越的学生,他们还存在大学毕业后自主择业的压力,再加上家庭社会关系薄弱,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1]

2、社会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有钱的人挥金如土,而贫困山区的孩子却连学也上不起。强大的贫富差距使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感觉到压力时时存在,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现象也使贫困生感到,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具有重要作用,金钱决定人的地位,没有金钱,也就没有地位,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宽裕、穿戴不时髦、被人看不起,以致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感。

3、学校

进入大学校园,随着接触的同学增多,贫困大学生面对着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不知所措,由于经济的窘迫,思维的封闭,他们不能很快融入学校环境,与老师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困难。贫富差距对贫困生不仅在物质方面有影响,在精神上也有深刻的影响。生活上的落差给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贫富悬殊的差距直接影响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从而产生压抑、烦躁、嫉妒、悲观等心理状况。

(2)自身原因

有些贫困学生对贫困的认识不正确,还不能充分意识到,家庭经济贫困是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能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是错误地把贫困视为耻辱。他们不愿承认自己贫困,认为这是很丢脸面的事,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还有些贫困生把贫困当成接受学校资助和大家照顾的正当理由,当自己得到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别人多时,各种烦恼、哀叹、愤怒的不良情绪便会随之而生,有的贫困生还把贫困当成挫折,不能积极主动去克服困难,并由此产生悲观、焦虑嫉妒等心理问题。[2]

二、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贫困大学生深知父母挣钱的艰辛,自己身处远方,却总是为家里的情况担忧。在焦虑的同时,他们既要应付繁重的学业,又要忙于业余打工贴补自己在校的生活之需,这更增加了他们的焦虑程度[3]。心理长期焦虑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损害了正常的心理活动,从而严重地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

2.自卑心理。贫困生常常以悲观消极的态度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一味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自觉比别人低一等,做事缺乏自信,甚至懊恼自己的不够优秀,痛苦不堪。

3.抑郁心理。许多贫困生背后大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使贫困生感到既无助又无奈,时间一长,产生抑郁心理。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注重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贫困生认识到城乡有差距、贫富有差别,贫困不是耻辱,要做到人穷志不穷,让贫困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价值,感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学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并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不仅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更是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

(二)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搞好心理卫生宣传,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实践证明解决心理障碍与心理冲突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心理咨询。学校要组织训练骨干,采用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扩大心理咨询的范围,使心理咨询成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有效工具。大学心理咨询应积极寻求多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方式,要切实能给学生解压。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调适与疏导机制。

(三)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贫困有关,及时给贫困生物质的帮助,是对他们心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目前国家为帮助贫困生,采取了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和特殊困难补助以及学费减免等多项政策措施,简称“奖、勤、贷、补、减”, 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个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辅导员老师要深入仔细了解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使最需要资助的贫困生获得最大的帮助。同时学校应开设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可以争取社会的资助。

(四)开展有益的校园活动并鼓励贫困生参与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贫困生自觉地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要积极地多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有意义的活动,让贫困生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通过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辅导员应多了解学生,找到贫困生的一些自身优势,组织活动时给他们进行适当的分工安排,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和自己的能力被肯定,这样有助于他们以后更积极地参与活动,表现自己。[4] 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贫困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张娅靖.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与对策[J].岱宗学刊, 2008,12(1):98-99.

[2] 逄宇池,夏爽.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商 业文化(学术版),2008(1):206.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近年,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而这一切也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从历史文化方面。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2.从学校环境方面。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3.从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1.从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2.学校教育方面,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调适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099-02

爱情是个亘古而又常新的话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会对爱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当下大学生们对这个话题也早已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过去,大学生谈恋爱很讲究东方民族的含蓄和深沉,恋爱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常常鲜为人知。而时下,在大学校园,不管是图书馆,还是操场和教室都随处可见亲密的情侣。而恋爱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能对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心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行为,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提出解决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建构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的需求,但因同宿舍的同学谈恋爱,看到人家亲亲热热,自然会激发起恋爱意识和行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没有人向其求爱,孤独感、危机感、失落感就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有些人对恋人的看法缺乏主见。别人说好自己就觉得好,别人说不好则会觉得不好,往往因随波逐流而断送了自己的爱情。

2.攀比心理。大学生因为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在决定做事之前往往缺乏慎重考虑。对待爱情也是一样,常常为了攀比,满足虚荣心而行动。同宿舍的几位同学,一旦有人恋爱了,其他人也不示弱,陆续谈起来,忘了考虑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3.嫉妒心理。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爱情必须相互信任,而嫉妒是对信任的蚕食与伤害,甚至会破坏双方关系,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调适

针对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地寻求积极交往的方式和合适的解决方法,培养健康的恋爱观。

1.正确认知爱情

只有正确地认知爱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爱情。爱情是相互给予而不仅仅为了得到,恋人之间彼此分享快乐、幸福和悲伤等。爱是责任,所有的爱情都包含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险,而不只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爱是彼此尊重,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基础上的。

2.正确对待恋爱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友谊、爱情与道德责任。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大部分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爱情与学业。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专业方向基本确定,未来的事业逐步开始清晰,他们所面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和爱情双丰收,既渴求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但是我们发现也有不少同学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大学生整天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有的大学生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谈恋爱,致使上课时倦意甚浓,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干脆逃课,一心一意谈恋爱,成为恋爱“专业户”。爱情逐渐成为生活的唯一追求。可见,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是大学生难以控制而又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专业学习。

(2)爱情与友情。人际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有的异性之间会产生友谊,有的异性之间的交往会产生爱情。这都是正常的结果。但是有的人会将爱情误认为是友情,有的会将友情误认为是爱情。作为大学生们应该了解爱情与友情的区别,处理好爱情与友情的关系。否则可能既丢了友情,又没找到爱情。爱情和友情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友情是同事、同学或朋友之间在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亲密、平等和友好的情谊关系。友情是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希望像这样的异性朋友越多越好。而爱情是一种彼此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专一而排他的感情。在爱情中双方都希望是彼此的唯一,一般比较排斥在其中掺杂了第三者或者更多的人。彼此间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去承担,自觉地为双方的未来打拼和努力。只有区别了爱情和友情之后,既能感受到友情的温暖,也能体会到爱情的甜蜜。

同时,还要学会处理好爱情对象与对象的朋友之间情谊的关系,别在对方的友谊里出现了误解和嫉妒的不必要烦恼。

(3)恋爱与道德。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恋爱中的情侣,在公共场所、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作出各种过分亲密的举动,似乎觉得“我的眼中只有你”,完全忽视了周围存在的其他人。情侣之间在私下场合举止亲密一些是无可厚非,但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应该尽量考虑周围他人的感受,遵守相应的社会公德。不要做出太过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另外,恋人之间在相处的过程中也应该懂得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不要完全依附于对方或者让对方完全依附于自身。有些人认为因为当初是自己追的对方,因此就应该对对方言听计从。有些人认为既然是你来追的我,那我自然就应该比你高一等,你就应该完全对我百依百顺。但是在恋爱中如果完全失去了自我,彼此之间也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爱情是很难长久的保存。

3.恋爱挫折的调适

对于爱情,每个人都希望在经历甜蜜的恋爱之后,有个幸福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有预期收获,能够走到天长地久。在恋爱中也会有坎坷,有挫折。在恋爱中大学生们应该要学会去应对和调适恋爱中的挫折和坎坷,培养和提高自己爱的能力。恋爱挫折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1)单恋。在爱情中如果只是一方倾慕于另一方。而另一方完全不知道,或者对方完全不予理睬,那么这种感情就不能称之为爱情,只能成为是“单相思”或单恋。单恋并不能称为爱情,这样的感情只会让自己平添烦恼。单恋有时是自己的一时冲动,所以首先要冷静下来,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这种感情。同时细心地观察对方对自己是什么感觉,如果对方完全没有爱情的意思,那就应该学会让自己对对方的感情进行转移,比如说转移到学业上,转移到其他的人际交往中,或者其他的目标上去。以另一种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获得成功的心理快慰。

(2)多恋。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它一般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在恋爱的过程中需要双方都能够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有相应的道德约束。如果一个人同时喜欢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异性并保持恋爱关系,或者同时接受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异性的追求,就是“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有的大学生把多角恋爱视为自己能力的展现、魅力的释放而引以为荣;也有极个别同学视爱情如游戏,以满足私欲或达到报复个人的目的。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大学生们应该要保持高度的冷静和理智。傲慢和自卑、怀疑和妒忌、讽刺和狡诈,都不是正确的态度。要慎重地审视自己与对象之间的恋爱关系。当自己的恋人对他人产生了恋情,尽管很痛苦,但应该学会与对方坦诚交谈,作出抉择。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要懂得“急流勇退”。如果发现自己闯进了别人的情网,或者发现与所爱的人的关系不可能发展下去,应该鼓起勇气,积极地退出来。这看似消极,实为解决多恋关系的一种积极策略。

(3)失恋。有恋爱就有可能失恋。当恋人因为社会现实、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从热恋关系中断裂出来,一下子失去了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痛苦的。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有人甚至向恋人进行行为或心理上的报复。失恋的创伤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如自杀、伤害他人等心理。其实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唯一,不能为它耗费所有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失恋者可以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内心烦恼,倾吐内心的郁积情绪,缓解失恋的伤害。另外也可以适当应用心理保护机制,进行心理的转移,从而减轻痛苦。比如把热情投入到学业中去,在紧张的学习中逐渐减轻失恋对自己的影响。

总之,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将是解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也是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拥有健康的恋爱心理。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江远,张成山.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白晓玲.大学生恋爱问题心理探询[J].教育艺术,2007,(3).

[4]邓桂兰.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引导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短期咨询 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95-01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

大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时期。一方面,从未成年到成年,自立的紧迫感当然会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即将面对的就业问题,常常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冲突存在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如人际挫折、学习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急速的转型时期,中外文化的撞击、价值的多元化,令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尤其是贫富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更是使同校、同班甚至同舍的同学在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强烈的反差常常导致多种不健康心理,比如家富者骄狂,家贫者自卑;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厌烦心理;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出现偏差;情绪高低起伏失控,心态失衡。一遇到学生和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正确面对,甚至出现伤害他人及自我伤害的过激行为。

因此,大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引起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问题的方法、手段与渠道也必须要有一个立体的支持系统。学校、班级、家庭是学生心理干预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弥补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人数不足、机构单一的情况下,立足图书馆所占有的信息资源优势上,以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式,不失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简称SFBC)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种与来访者个人及家庭共同合作,指向帮助来访者解决发展历程的短期咨询模式”它是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及其同事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起来的,目前它已经走出国界,已被广泛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并且在学校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另外,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需求方面,在信息资源方面,在咨询人员配备及学生对图书馆的情感方面,都具备了SFBC的条件。

目前在高校学生中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图书馆可根据下列这些情况,组织立体的短期心理询咨网络,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心理发展方向。

1 人际关系问题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很多大学生都是初次离开父母来到学校,强烈的社会交往欲求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学生单纯的心理之间的矛盾,对自我、社会的正确认定性的不全面,会使他们常常在交往中受挫,从而产生负面的自卑、抑郁、羞怯、狭隘、急躁、孤独的情绪。

2 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发生显著变化,身体的急剧发育和性成熟,处于“暴风雨时期”,由于阅历较浅,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有时深刻,有时肤浅,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刺激,出现心理偏差,导致过激行为,喜怒无常,还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性的负面情绪,在一段时间群体情绪失控,制造事后后悔不迭的校园事端。

3 学业问题

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业的成绩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目前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为提高自身的技术才能,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身专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还自修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学习生活处于超负荷状态,产生焦虑情绪。

4 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不足,产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不同步发展,因理想化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冲突矛盾,便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轻生的行为。

根据图书馆的内部组织模块,可以构成一个多端口的咨询模式,以读者咨询部、图书采编部及信息技术支持部为主要网络,结合图书流通部及图书阅览部,多方位,多部门,以培养心理健康高校学生为己任,构造高校新型完善的心理健康培育机制。

(1)高校图书馆在读者咨询部,可以构建一个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平台,在进行读者咨询工作的同时,开展对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

在高校图书馆,读者参考咨询是一项业务性强、涉及知识面很广的一项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广博的知识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人员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对新知识有不断探索的精神,他们既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及分布,又熟悉高校学生的心理情况,与学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类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可以担当短期咨询模式的心理咨询员,或者作为学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的助手,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症结,然后指导学生积极寻找解决此类心理问题的最佳方式。用小的改变行为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发展模式。

(2)高校图书馆的采编部,在采集、分类编目馆藏图书的同时,注重收集整理各类有助于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信息。

高校图书馆在采编工作中,要有意识地采集及梳理针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的信息,以一定的非线性次序组织起正面的、有积极向上的咨询理念的信息模块,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的资源支持他们着手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引起自身心理一系列变化,加强正确的自我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掌握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有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取得个体心理的和谐发展。

(3)信息支持技术部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中的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部在图书馆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构建图书馆信息传递体系及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同时,信息技术部可以通过学生常用心理问题及其正向的解决问题事例的链接,来贯穿整个短期咨询过程,帮助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及学生以尽快的科学的方式找到解决心理问题最适宜的方法。

图书馆信息技术部还可以根据部分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羞于或者不善于向旁人吐露的特点,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设立专门的通讯即时工具如MSN、QQ等,或者是设立专门的邮箱,使学生在打消顾虑的同时,可以畅所欲言地与咨询人员在另一空间沟通。并且图书馆心理咨询人员也可以从这些网络技术中得到更便捷的方式,与学校专业心理老师保持沟通,取得更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从而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4)流通部与阅览部

流通部和阅览部的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长期面对面的接触机会,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及时收集学生当前产生的心理问题信息,反馈给其它部门,并且可以及时地与学生沟通,即时发现且及时解决当前可以解决的一些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