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4: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就业;失业;毕业生;消费需求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电子商务类、金融类、商贸类、旅游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出现结构型的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巨大增长。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业、生产企业处于改革调整期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开。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生产企业结构型的调整期,使很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市场需求、供给、专业与地区之间等存在着诸多不平衡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3、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业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磨擦的问题。
二、全国人口就业总趋势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因此,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部地区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调整型的缓慢增长。上述两个原因虽然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艰巨。
3、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
下岗失业人员上升到较大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另外,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1、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2)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对毕业生的启迪是: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而人们的创业意识弱,这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新的时代,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但就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好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需要就业的庞大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大学生最具创业热情和创业潜力,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大批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势造英雄,适宜的土壤已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创业这片有待开发的沃土。面对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主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3、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这包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毕业生要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错失良机。从整体上来讲,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优化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范其学: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研究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与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职业院校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论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对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探究 基于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指导体系建设 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观变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 新形势下积极引导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新形势下浅探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问题 浅谈新形势下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李玉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农
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5] 杜爱平.浅析当前高职教育的使命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J].课程教育研究,2013,(4),9-10.
[6] 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6.
【关 键 词】辅导员 就业形势 学生就业特点 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概况
来自人力资源保障部的消息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2010届高校毕业生631万人就业率达90.7%。《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2011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有660万人创历年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多变复杂的形势,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1.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好转,但全球经济多变性导致就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2.就业总量压力和需求结构性矛盾并存。近几年,高校扩招,培养了大量的各层次人才,市场需求量有限,造成毕业生和劳动力市场无法成正比,特别是某些热门专业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3.求职学生职业能力滞后于企业所需能力,企业等用人方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培养方式是“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于社会和岗位的需要,用人方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有限,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相对过剩。
二、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首选还是到大城市,一些热门行业就业,喜欢选择到国家机关,从事白领职业的情况,但是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升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国家政策倾斜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再紧盯着大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而是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发挥专业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二线城市和基层岗位。从思想和心态上来讲,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存在急于工作、急于赚钱,追求高回报的急功近利等不良就业心理,从毕业生自身素质来讲,自身素质欠缺,自我评价过高、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要求;从获取就业信息来讲,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并利用就业信息,使自身就业很被动。
三、当前就业背景下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就业
就业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培养的学生能否成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步,这一步至关重要,所以作为辅导员我们要清楚和勇于承担我们肩上的责任,迎接就业的挑战。
1.加强就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辅导员要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应熟悉和了解关于就业的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法学等方面知识。其次协调好计划性工作与临时性工作,辅导员工作是千条线穿一根针的工作,多而杂,为了避免被过多的行政性和日常性工作影响就业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协调好计划性工作和临时性工作;再次加强就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就业政策的理解,加深所带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参加各种就业研讨会借鉴经验,通过网络或者走访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要求。
2.明确独立院校办学方针,掌握专业就业特色
独立院校大多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就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很多教学实践环节,以此增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而就业正式是检验学校办学能力的指标,是学校生存的强有力支柱。所以辅导员在促进就业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就业方针和指标,制定比较切实可行专业就业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的促进就业的资源,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比如动员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各种招聘会、政策宣讲会、职前教育和就业指导网站。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作为辅导员要掌握所带专业特点,培养方式、教学计划、校企合作情况、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等情况对促进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计算机系就业工作(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签约率为80%,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签约率为94%)做得好的就业工作做得好主要归于实行3+1的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3年校内学习,1年校内校外实习。在1年的实习期间里,使学生在毕业之前有了一个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增长知识、增加工作经验,根据社会、企业需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机会,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法码。校企合作模式把学生派到单位实习,或者把单位请到学校带学生的课程设计,不但使学生体验到了企业化管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也促进了校企合作单位和学生双方的了解,为双方签订就业协议提前打下基础。
3.辅导员亲自提前做好毕业去向调查,为就业形势和前景分析打基础
作为学生在毕业之前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及就业安排,对其他同学一般都是保密,而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同时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是就业、考研、出国、或者其他意向,建立毕业生信息系统。另外辅导员要想搞清楚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就业第一手材料,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最好在第七学期开学之初找学生一对一单独调查并对情况进行记录。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并根据情况变化给与学生帮助和指导。
4.结合专业就业形势及学生家庭情况,在就业过程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
辅导员要根据当前的国家就业趋势对自己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并结合国家的政策、地区的就业形势,专业的就业前景,学生的就业想法,使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规划。通过调查和辅导员四年中掌握学生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对自己所带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有一个初步的分析,比如考研、就业、出国、自主创业、就业困难生以及其他等情况的各占学生比例,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例如:辅导员可以引导一些家庭困难且未就业学生宣讲“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国家扶持就业项目帮助其解决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或者身边朋友同事的案例宣讲一下各地区的一些吸引外地人才的好政策,如落户政策、高考政策、自主创业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提供给学生的政策信息必须是准确的,才能有助于学生进行客观的择业决策。
辅导员也应主动出击利用学校现有的企业资源,各种途径获得的就业信息,深入实地,联系单位,推荐学生就业。如与一些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等保持联系,有条件情况下带领学生参加企业招聘,为学生广开就业门路。
5.建立有效的信息联系网络,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跟踪与指导就业情况
高校毕业生从七学期或者第八学期进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阶段,很多学生选择校外实习和校外毕业设计,即使不选择校外,由于没有集中开会通知的机会或者学生干部在校很少情况下在带来的问题是辅导员怎么在第一时间联系到学生将信息传达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有效的联络网络,以便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学生毕业就业了但是就业指导工并没有结束,还要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学生工作异动,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听取各方面在人才培养的建议,以便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档案为学校在今后的学生教育和就业指导作出调整提供餐参考。辅导员可以通过:校园就业网站、校讯通、qq、手机、公共邮箱等平台,建立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用人单位、指导教师、同学之间的联系网络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例如:根据教学安排和学校重要通知或者学生自身原因等情况(补考、入党、答辩、教学检查)需要学生返校的时候。
6.做好择业心理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观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的情形,辅导员应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认识观念,将就业心理辅导贯穿就业工作始终。首先要让学生对目前的国家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不要盲目攀比就业单位的好坏,工资的多少,做好“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准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比较可行就业规划,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学校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就业,解决在就业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难题。其次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就业中的歧视问题,明确市场定位。如(1)面对就业单位对三本学生挑剔歧视的眼光,毕业生应做到自尊自强,提高自身素质,找寻一本二本与专科的就业空隙应对竞争。(2)女生要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就业性别歧视。(3)面对就业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机会长本领、提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毕业生勤学苦干精神需要。最后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对待考研、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思想动态,逐步摸索出近期学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学生急需要得到的一些指导和帮助,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解决学生在读书期间不可能接触和了解到的就业考研心理问题做到个性化指导。
作为辅导员尤其是毕业班的辅导员要面对的挑战很多,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就业服务和指导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就业服务的层次,把就业指导常态化,完成学校就业目标,帮助学生迈好就业这一步。
参考文献:
[1]郭晶.浅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身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师资 理论 实践 内容 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57-01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对大多数父母、大学生而言,就读大学是寻求满意岗位的实现途径之一。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家长、大学生期望值过高情况下,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至关重要。就业课程,作为就业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的质量、形式、内容,对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内容,技巧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问题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指导教师队伍深入探索的重点之一。
1 授课教师队伍架构合理性的探讨
目前,大多数高校师资行政队伍多为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的人员组成,相对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而目前就业指导课的师资一般来自高校内部师资行政队伍,较少从外聘人员授课。实际上,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者,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授课、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而且要熟知企业的相关事项。因此,要完善教师队伍的架构,建议采取校内外人员平均聘用方式,多途径挑选师资:(1)教师队伍:从高校内部教师队伍中采取试讲方式进行选拔,而决定试讲结果的人员组成架构最好为:高校管理高层、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各专业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2)行政队伍: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中进行筛选,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一般较为熟知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一般较为熟悉就业形势以及政策。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内容。(3)企业高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毕业生。企业高管,对于企业运作,市场需求的定位和了解比校园老师更为熟知,这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教育就业政策的同时,与实际工作环境相接轨。(4)优秀校友:校友资源是每个高校的丰富资源,校友熟知本校学生各阶段的需求,亲身经历就业的过程,可以现身说法,更加具备说服力。
2 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平衡性的探索
就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对学生能否充分学习就业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及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关键作用。理论知识过多,学无以致用,实践内容过多,对理论和政策把握不准。因此,只有理论知识及实践内容的相结合,恰当的分配比例,方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作用。建议课程设置时的步骤和分配可以如下:(1)形势分析、就业政策: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奠定坚实基础,充分拥有自信和做好心理准备;(2)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礼仪课程:迈入公司的途径基本是通过笔试、面试,进入笔试面试的前提是递交简历,在简历中脱颖而出,如何简历的制作非常关键。当进入了笔试和面试,面试技巧以及礼仪,会大大提高面试的成功率。(3)公司运行模式,员工管理办法、同事关系处理等课程:从校园踏入社会,是正式开始体验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经验的过程,所以在即将迈出校园的阶段,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真正企业运行模式,让学生在正式迈入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过渡和心理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快融入工作中,适应社会工作环境。(4)企业参观、实习: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收尾环节,带领学生到就业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将学生将前期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总结经验,这样更能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3 各科目具体内容及形式多样化的探讨
科目的内容与形式应依据科目教师的特点及课程的侧重点而进行设置和调整。而内容设置方面的共同点在于:各科目内容必须与本门课程设置的目的相匹配,并切入重点。举本人面试礼仪课程内容为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不止要讲解面试礼仪在职场中的重要性,同时要教会学生一些具体的面试细节和注意点。所以本课程内容在设置上基本包括着装、坐姿、交流等内容。而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不止是追求内容新颖和丰富,课堂形式也要具备多样化。课堂上应秉承优良的传统授课方式,研发新颖舒适的多媒体课件,使用网络媒体,与学生交流互动。在本人面试礼仪的课堂上:从面试服装的着装,到坐姿的得体性,乃至敲门礼仪,采取现场提问,演示,视频播放多样形式。比如面试服装环节,上礼仪课我会自己先穿着正装,让学生对我的着装进行点评和讨论,然后我再进行着装讲解。坐姿方面,不管男女坐姿,我均会邀请一名学生,让学生先进行自身认为得体的坐姿演示,其它学生进行点评,然后我再边播放标准面试坐姿视频,边针对动作的要点进行讲解。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一般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甚至是四年级的上学期,这时很多毕业生正忙于准备毕业论文或为毕业后的前途做打算,加上父辈的一些传统观念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在开设的源头就缺乏根基。只有不断增强师资配置的合理性、内容设置的丰富性、形式开展的多样性,才能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含量。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好本门课程,配合指导老师的课程和安排,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自珍.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及教学改革.科技信息[J].科技信息杂志社,2012(1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如今我国大学升学率逐年升高,拥有大学文凭的年轻人比比皆是,面对如此迅猛增长的毕业生数量而言,好的工作岗位自然显得有限,所以毕业生想拿高薪、体面的工作自然不容易。并且大学培养人才以理论为主,一些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是应届毕业生远远不能达到的。其实,任何一个大学生只要降低工作要求,就能找到工作、成功就业。但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的普通工作,一般很难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于是他们在不愿意将就中继续求职,彷徨前进。所以,大学生要想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那么首先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循序渐进的丰富自身的阅历,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面临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不成熟而导致,其就业状态和就业心理主要呈现为恶性循环的趋势。例如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就会对自身的能力做出怀疑,产生失落的情绪,变得消极起来;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由于企业的环境和校园环境差别较大,学生一时半会难以接受,也可能会出现抵触等负面的工作情绪,并由此而导致工作上出现问题。比如在生活中封闭自己,或者是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等等,严重着还可能会出现危害性较大的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就业心态缺乏平衡。在就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观念,对待就业问题,没能和自己的学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毕业季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心理上,亦或者是工作的专业能力上,都缺乏一定的经验,并且在当下这个就业环境中,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的是工作待遇、薪资和环境等内容,忽视了自身工作价值的体现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失业和无业的工作状态,并且其工作也缺乏稳定性。在工作中,一些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缺少相应的社会经验,很可能会因为一些目标未能达成而出现沮丧的心理,对未来表现出担忧的情绪。
2.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就业压力空前的环境下,很多大学生没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良好的规划来,只是随从大流的选择工作岗位。在实际的調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就出现了结伴的就业现状,并且他们对自己所应聘的岗位,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工作技能存在怎样的差别,大学生也不是十分的清楚,这就导致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容易出现恐慌的心理。
3.就业的姿态性过高。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的十分优越,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抱着高姿态的就业态度。由于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竞争对象都是同龄人,且人际交往的对象也都是和自己年龄相差不远的;但是在社会上进行工作时,大学生所面临的就是各色人等,竞争问题也变得更为多样,如果一味保证高姿态的就业思想,那么反而会产生难以适应的心理落差。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过于重视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无法撇下在校园内养成的高姿态,致使在就业中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就业问题上,老师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避免学生对就业出现“过高”的期望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摆正心态。在这方面的教育中,不妨从两个方面展开心理疏导:其一是在校园中对就业的动态信息进行展示,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那些专业的心理疏导老师,结合就业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另一方面,就业辅导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单独式的就业辅导,针对某项具体的专业内容,给予正确的就业指导,例如像美工这个工作岗位,实质上现代美工有着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并且和客户之间有着怎样的沟通交流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帮助学生对自己将要选择的就业岗位树立明确的认识。
2.选择合理的择业目标。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当然,在培训中,老师要对学生的独立意识进行适当的培养,帮助他们克服依赖、盲从的习惯。在课堂上,老师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进行讲述用人单位的用人趋向,争取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具备能够良好就业的状态;同时,在平常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工作内容,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就业中发挥真正的本领来。
3.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心理,那么高校不妨从两个方卖弄入手。首先是以实训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就业意识,不妨将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设定为实训期,利用集体制度的内容,为学生安排工作,这个过渡阶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该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明白实训的真正意义,强化自身的就业心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工作,养成爱岗敬业的好习惯;第二,高校应该和校企联合起来建立校园招聘会,这样可以利用学校的环境帮助学生弱化就业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消除,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争取在校园招聘会上,帮助大学生寻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这个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下,大学生应该放低自身的高姿态,对社会上的就业信息进行动态化的掌握,结合实际的专业能力,选择合理的就业岗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自身的就业心态,也要进行积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莹. 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市场,2014,(05):127-128.
[2]黄群瑛.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 改革与开放,2011,(12):16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就业是一国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就业”是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已成为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情况
(一)上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是首次突破了600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时代,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高中、技校、中专这些院校毕业后选择不再继续深造而选择参加就业的这部分新增的劳动者,他们也都将会与大学毕业生争夺工作机会。
(三)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大大增加,也将与大学毕业生争夺就业机会。
庞大的就业群体要与大学生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外部就业环境分析
第一,国内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的竞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逐步开放,各种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多种类型的人才培训机构,这种新的培训模式直接挑战了国内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冲击了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第二,人才市场更加注重“好”专业。所谓“好”专业就是指当前就业市场紧缺的专业。一直以来,大学所设专业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海外留学生归国影响国内大学生就业。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各方面条件不断改善,留学回国人员不断增加,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二)大学生供求矛盾分析
第一,大学生供求的总量矛盾。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加上累积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失业群体已十分庞大。而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缺口较大,短期内无法补足。
第二,大学生供求的质量矛盾。质量矛盾是由大学生综合素质下降与企业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造成的。部分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综合技能水平不高,择业能力不强,就业过程缺乏科学性。在大学生素质降低的同时,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却在提高,企业按照岗位的实际需求实施招聘,招聘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第三,大学生供求的结构矛盾。由于供求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矛盾。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对策
(一)政府应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首先,政府应对各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等进行后续调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避免他们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选择不适合的专业和学校,从一开始就做出了错误的人力资本投资。
其次,为首次就业未能成功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较为充足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对他们提供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渡过就业难关,使其尽快实现就业。
(二)深化高校改革
第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及专业的招生数量。
第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应合理定位、完善自我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学生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扎实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一技之长,自主创业,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创业活动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形成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大学毕业生需冷静看待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客观地分析个人特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在兼顾短期形势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增强主动性,积极把握机会,争取早日就业。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高等教育内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2] 蒋元涛.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3] 倪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8).
[4] 雷倩.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科园月刊, 2010(13).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 原因 指导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大规模扩招,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数逐年增多,高等教育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带来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据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06万,2007年则达到495万,7年间翻了两番多,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61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共性原因
1.全国就业形势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国家人事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开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城务工,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皇帝女儿不愁嫁”已事过境迁[1]。不同于精英教育阶段的国家统包统分的措施,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主要依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来落实就业单位。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呈增强趋势,不同层次、专业相似、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了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的现象的出现。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专科毕业生的一种类型,在大学生就业中逐步沦为“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
2.企业用人“高消费”现象的影响。
在人才的招聘和选用中,部分企业存在用人上的“高消费”现象。这种“高消费”现象一方面体现在追求高学历上。大专生可以做的工作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宁觅研究生,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打出“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要专科生”的旗号[2],对大专毕业生不屑一顾。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专科生就业困难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在注重高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而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在与名牌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中备受用人单位的冷落,屡屡遭到求职就业方面的挫折。
3.就业期望值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必须进入基层工作,从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做起。然而,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却不愿意面对或接受这一现实。他们和绝大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一样有着相似的就业期望值,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就业期望值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使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4.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职业技能。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落后,教师超负荷工作,导致学生的实践课程水分颇多,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也只是走形式。最终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不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不相符合,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理论比不上本科生,技能比不上中专生”的尴尬现象,从而加深了其就业的困难程度。
5.金融海啸的冲击。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渗透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金融海啸影响了美国的实体经济,而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的疲软,则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大批外企倒闭、迁移或收缩,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型出口行业面临缩减规模甚至倒闭的威胁。而到外企或国内中小型企业灵活就业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因此,金融海啸的突至,使外企、国内中小型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需求量急剧下降,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这场金融风暴毫无疑问让他们本就艰难的求职路走得更加艰辛。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个性原因
1.求职就业能力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求职就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1)部分毕业生性格内向,毫无面试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不善于与人沟通,在参加面试时过度紧张,无法表现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2)依赖心理过重。在就业过程中,一些高职毕业生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3)信心不足,缺乏竞争主动性。高职毕业生求职中必然会出现与本科生同场竞争的局面,而在与本科毕业生竞争时,高职毕业生往往容易信心不足,出现“不战自败”的现象,主动放弃竞争工作岗位的机会。(4)自我判断失误。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的认识,在求职就业时毫无方向,出现了盲目从众的现象。
2.身体缺陷引起就业心理障碍。
部分高职毕业生身体存在大小三阳、色盲、色弱等身体缺陷,而这些身体缺陷往往会成为他们求职就业的一大障碍。企业招聘时所设的“身体条件要求”的门槛往往将他们拒之门外,使他们形成焦虑、恐惧、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在经历几次求职失败后,便很容易产生就业抗拒心理,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3.专业冷门引起的就业困难。
目前就业困难,而专业冷门无疑是雪上加霜。冷门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往往在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之后,产生了就业前景惨淡的悲观失望情绪。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1.构建多维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要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就必须构建多维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多维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时,必须进一步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特点,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用人需求、金融海啸带来的就业困难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高职毕业生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并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应注重增强学生收集就业信息的能力、制作简历的能力,应加强面试技巧的训练和就业政策法规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大力培养职业指导师。
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职业指导师、人才测评师等专家完成的,就业指导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而我国的就业指导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具备职业指导、职业辅导资格的老师相对较少,一般由党政干部、辅导员来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的有效性[4]。在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更为薄弱,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都由辅导员老师直接担任,而辅导员队伍大多呈年轻化趋势,无论是从理论角度看,还是从实践角度看,专业化程度都远远不够。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职业指导老师。
(3)丰富就业指导形式及内容,增强就业指导实效性。
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仍局限在简单、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收效甚微。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就必须进一步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可通过举行简历制作大赛、面试技能大赛、就业政策法规知识竞赛、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可邀请知名企业经理、往届优秀毕业生等到校举行就业讲座或交流座谈会,提高学生对企业及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对自我和职业世界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兴趣、性格、价值观,结合社会环境分析,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作出方向性选择,并制订出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5],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以人为本”、“人职匹配”,强调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导师负责制,加强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指导。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个性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都是针对大众、针对群体所开展的,针对性较差,无法实现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指导。高职院校可建立就业困难群体的导师负责制度,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数据库,重点分析这些学生就业困难形成的个性原因,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就业困难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解决部分高职毕业生求职能力不强的问题,指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消除依赖心理,树立求职就业、勇于竞争的信心。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导师负责制还可重点解决由于身体缺陷或专业问题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心理障碍进一步发展成心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4.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职业技能。
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实行“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2+1”等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看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提供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另外,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改革,还可以让学生亲临工作现场接受职业指导,接受职业训练,了解与其今后所从事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并扩大眼界,从而大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判断能力,提高其职业技能。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老师必须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共性、个性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指导对策,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6,(6).
[2]曹欣荣.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邢台学院学报,2005.9.VOL20,(3).
[3]王贤来,刘海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总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