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后汇报材料

课后汇报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4 13:12: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后汇报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后汇报材料

篇(1)

最近听了外校教师两节课,一节是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另一节是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两位教师的课在精彩之余有几点遗憾,其中例子的筛选与应用值得商榷。而用好例子主要包含“善用例子”和“用好的例子”两层意思。

一、课堂善用例子

学生课前收集、课堂生成的例子,以及错例,用好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善用学生汇报材料,及时筛选分类

“周长的认识”这一课第一环节要求学生用手指出或者用彩笔描出“自备材料”的周长。

学生汇报,众说纷纭,参与人数超过10人。

学生汇报的例子很多,丰富且全面,既有展示自己描画图形的周长,也有用手指出自带物体的周长。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快速贴出周长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然而没有任何小结就匆匆结束此环节。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汇报课我以前也听过,并做了一些追踪访谈,调查发现“课后”比“课前”更迷糊的人还真不少。

建议教师在听完汇报后,口头小结如下:刚才同学们准备的材料有些是实物,有些是图形,我们通过摸一摸实物,或者描一描图形等这些活动认识了他们的周长。这样小结,学生在汇报学习环节后就能获得周长概念的清晰认识。

然后请学生对所汇报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抽取有代表性汇报材料板书在黑板上,如下:

接着引导学生领会学习的核心:围成“周长”的线可以分为曲线和直线两种, 还有些图形是直线和曲线组合围成的。

学生认识周长经由几个层次:①实物认识(摸周长) —— ②图形认识(描周长)—— ③定性定量认识(测量和计算周长)。从“实物”到“图形”,从“摸”到“描”到“算”,体现了具体到抽象、生活到数学的过渡。

及时筛选材料并分层、分类,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曲线围成图形的周长和线段围成图形的周长计算和测量方法相同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周长是曲线围成的呢?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如何测量?

在此环节教师如能用好学生的材料,及时分类,适当小结,下一环节“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听课时看着执教教师让学生的例子如同T台模特一样匆匆“秀过”,颇为遗憾!

(二)关注学生的质疑,善用错例

“认识周长”一课中测量和计算环节,教师给学生准备了材料纸,第一个内容如下:

我一直期待教师介绍“软尺测量”和“化曲为直”的方法,看到教师在测量和计算周长环节准备了树叶图形,倒责怪自己担心早了!

下面记录学生汇报的方法:测一边是35毫米,然后计算35+35=70(毫米)。该学生的汇报出乎我意料,但很快意识到这是个好的错例!教师表扬了该学生并把这个答案板书到黑板上。有学生抗议,说量出是32毫米,教师把35改成32,另一学生嚷嚷着问:叶子两边是完全一样的吗?教师没有理会。

我观察到了那个质疑的学生有一种被无视的愤懑情绪,下课后我赶紧追上去和该学生聊起来,其他一些学生也围上来了。

“教师,你说叶子两边是完全一样的吗?”“叶子是对称图形吗?”

“ ‘看似相等’就可以‘认定相等’吗?”

“叶子一边是32毫米,这个32毫米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孩子,谢谢你们心中的疑惑!正是你们的疑惑促使我反思,并提笔写下此文!

多么有用的一个错例就这样被错过了!该教师没有用“这个例子”研究曲线围成图形的周长测量和计算方法,也没有用“这个例子”教育学生认识事物必须坚持严肃科学的态度!错例用好了就是“好例子”,没用好就沦为“教学错误”。虽然执教教师后来用“透明胶”介绍了“滚动法”测量,但与这么好的错例擦肩而过岂不遗憾!

二、课前选择好的例子

例子,如何才谓之好,好在哪里?我主要思考两点:

(一)好例子要贴近教学目标,为目标服务

和那些游离在教学目标之外的例子相比,贴近教学目标的例子才是最好的。如在 “测量和计算周长”环节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材料除了叶子外居然是等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记录如下:

这两个例子直接把学生的关注力导向了讨论等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关注了特例而忽略了周长本质认识。本课教学目标主要是:(1)理解周长的含义;(2)掌握各种图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的一般方法。

(二)好例子导向要清晰、快捷

“积的变化规律”一课,为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个规律,教师在“发现规律”环节准备如下例子:

这两组例子,教师忽略了一个问题,本课计算不是重点,发规律才是关键!8个算式都需要计算,尤其是对于4×48、4×96、12×15、12×25这些算式,三年级学生不能口算完成,当然可以用计算器,但看出192是96的2倍、384是192的2倍也是有难度的。这样的一组例子能促使学生产生联想、积累更多的表象吗?能方便学生认识规律吗?不能!认识规律离不开猜想和验证。猜想,直观感觉非常重要。如此繁琐的计算无情地消磨了学生的直观感觉,让人遗憾!

篇(2)

——*****镇中心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材料

*****镇中心小学距县城**公里,是一所典型农村小学,学校在校生***人,专任教师**人,现全镇有一所小学,学生居住分散,离家较远,加之多数是留守儿童,特别是农忙季节,留守老人,放学后不能按时接孩子、学生回家后也无力辅导学生,为满足家长实际需求,学校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18〕95号)、《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川教〔2019〕11号)和《成都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实施意见》(成教函〔2019〕17号)规定以及《简阳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切实地解决了学生课后时间无所事事的实际问题,得到了家长、学生一致好评。

一、调研讨论,保证课后服务高效进行

学校多次召开教师、家长专门会议,进行广泛的调研、讨论,吸收家长意见建议,围绕课后服务怎么搞?时间多长?辅导课程如何设计?怎样收费?延时后家长接送途中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明确了工作思路,确定了服务项目内容,完善了工作流程,制定了相关制度。学校课后服务总体按照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课后服务效果

学校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了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课后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安全应急预案、课后服务课程表、未参与课后服务学生的接送办法等一系列方案措施。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课后服务协议书》等,充分征求了家长意见,并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家校签订协议,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作业批改、集体教研、备课的同时,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参与辅导管理。

三、设置服务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一般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开展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缓解家长“后顾之忧”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升级课后服务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特长以及功能教室、运动场地等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成立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体育类,机器人类等5个社团,每个社团都有独具特色的课程,并邀请外校美术、舞蹈专业教师予以辅导,以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

四、展示辅导成果,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汇报,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汇报演出,推荐对口的活动,如学校经典诗文诵读,“校歌歌咏”比赛;青少年科普活动;篮球、乒乓球、田径体育比赛;学校德育处还定期开展跳绳比赛、诗歌朗诵会、才艺展示等多项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搭建了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特色成长,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五、严格课堂管理,保证课后服务落实

在课后服务的管理上,学校制定了专项的考核制度,从

辅导教师工作纪律,服务质量上进行全方位考核,每节课后服务都有学校领导巡查,主要考核是否存在违规现象、是否填写辅导记录等,辅导教师现场签字。在总体考核上,学校给予了辅导考核占50%,汇报成果30%,家长满意度20%。

六、完善经费分配,做到公平合理

学生课后服务费用严格按照上级标准执行,本着现服务后收费,为切实规范我校课后服务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制定了《涌泉镇中心小学课后服务经费使用办法》,《办法》体现“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原则。课后服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水费、电费支出,约占本校课后服务总收入的5%;第二板块:税费约占5%;第三板块:消耗品购置;场地器材维护等,约占5%;第四板块:直接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补助和课后服务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劳务补助支出,占85%。详细明确了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劳务补助标准,按照参与课时、服务质量效果、家长评价进行综合考核确定。

七、积极探索,升级课后服务模式

我校课后服务坚持了课后服务的“社团化”和课程的“特色化”的原则,使课后服务真正实现了“三不”承诺——“不上基础性文化课、不集中辅导、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的课后生活增添了靓丽色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受到了家长的一直好评,学生参与率达到了95%左右。我们将积极探索,如在传承经典文化,开展好“创新”第二课堂探究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德育工作内涵上,下功夫,形成符合校情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篇(3)

一、教学任务分析

(一)课题:

《我喜爱的植物栽培技术》

(二)

教材简析:

探索植物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植物,学习具体的水培步骤。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无土栽培的所需的植物、栽培过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锻炼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

养成细致观察和详细记录的良好习惯,亲近自然、爱护自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初步体验无土栽培的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五)

核心概念培养:

学习栽培所需的植物及其过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主题:

1.师导:同学们,你们养过植物吗?看过别人养过植物吗?这些植物除了种在土地上,还有其他方法吗?(泡在水里)不同的栽培技术可以让植物长得更好。那现在,我们来了解刚刚同学们提到的这种植物栽培技术吧——无土栽培。

2. 联系生活,想一想什么是无土栽培呢?重点在哪里?(无土)

(二)无土栽培的对象:

1. 师导:无土栽培技术适合所有植物吗,哪些植物更合适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2.请根据自学要求,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记录。

3.小组交流要求:1分钟时间思考并进行记录;

记录内容:植物名称、特点。

4.

经过讨论,现在我们来听听几组同学的认为适合水培的植物有哪些。(富贵竹、风信子、绿萝、大蒜……)

5.小组展示要求:讲解植物合适的栽培技术;

两人展示资料,一人准备汇报,一人补充。

6.经过小组展示,我们可以发现:适合无土栽培的植物都是对水需求量大的植物,经常可以在水边看见、发现的植物。同学们,这就叫做因地制宜,利用植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才是适合植物生长的。

(三)无土栽培的过程:

1.经过前半节课的学习、讨论和展示,我们认识了无土栽培技术和适合水培的植物。有了技术和植物,那如何进行栽培呢?无土栽培植物的步骤有哪些呢?这就是后半节课的重点。

2. 设计栽培步骤。请小组合作,选择需要栽培的植物,并设计栽培步骤,讨论需要的材料、工具、观察重点。有水培植物经验的同学请分享经验,准备展学。

3.合作要求:选择水培植物;

设计栽培步骤;

填写每步骤需要的材料、工具;

填写观察重点。

4.展学要求:1人汇报,1人补充,2人展示材料;

分享水培经验。

(四)课后观察实验:

1.依据设计好的导学单,课后进行植物水培实验及观察记录。

三、板书设计

我喜爱的植物栽培技术

篇(4)

《小小书票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生一起开发的探究系列实践活动《我的藏书票》中的一个单元主题。

一、选择本课题的目的是:学校在开展读书节活动当中,发现经常有孩子在喜爱的书籍上乱涂乱画,怎样帮助学生爱书护书?为此我们开了主题班队活动,有学生提出用藏书票的办法来解决,大家都认为是不错的办法,于是我们一起开发探究了以藏书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藏书票是一枚贴在书籍扉页上的微型版画,表达书籍主人对所爱藏书的珍惜情感。 因为它图文并茂、材料广泛易找、简单易学,所以可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了解:认识藏书票、制作藏书票、使用藏书票,以此营造校内外爱书读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

二、活动流程:本节课是在确立子课题、制定课题计划、开展研究主题“发现藏书票”“了解认识藏书票”成果汇报课后进行的“制作藏书票”的一项探究活动,后续还有“运用藏书票”“藏书票展览”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多种方式,途径搜集并了解藏书票的相关知识。

2、学会设计和制作一枚有个性的藏书票,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们之间的讨论以及不断递进互动式的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藏书票的创作、设计中获得艺术创作的快乐和情感的交流,以培养学生读书、爱书、藏书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制作藏书票。难点:藏书票的创意设计 。

四、教学思路分以下五个阶段环节:

第一阶段:回顾总结: 以刊版形式呈现上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和收获,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第二阶段:汇报成果:课前指导学生动手动脑搜集整理制作知识,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第一手资料,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总结藏书票的制作方法。因为学生多数都没有体验过胶滚印刷,我以制作油墨印藏书票为范例,给学生以直观的观察。强调制作的步骤和拓印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总结注意事项。

第三阶段:制作藏书票: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采用组内合作、组间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竞争合作的过程中享受制作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第二阶段的交流汇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5)

(一)科学概念

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了解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身边的物品,认识各种不同的材料。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材料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六种常见的材料、尺子、眼镜、木块、玻璃、铁片、纸、记录纸。

三、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物品可以由一种材料做成,也可以由几种材料做成。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由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

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

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

碰到不认识的材料用(1)(2)(3)来做一下记号。

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投影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个物品[打(1)的],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呢?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书本47页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看来大家都能熟练地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再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灯……

(四)小结

通过调查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多材料,物品可以由一种材料做成,也可以由几种材料做成。

各种材料的特点: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

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地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四、课后反思

备教案的过程中,对本科教材安排上有几点疑问:

其一:为什么要把“我们知道它们的特性吗?”这个非教学重点摆在教材的一个重要位置。本课是《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的起始课,其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和物品都是由一种材料和几种材料做成的这一科学概念。对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特性并非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在接下去的《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等都是专一研究各种材料的特性。如果说是为了对下面的几节课有个铺垫的话,为什么不把这一块内容放在教材的最后,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承上启下,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材料的兴趣,一举两得。

其二: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哪些?一般,在我们教师眼里常见的材料有这几种:金属、木头、布、塑料、橡胶、石头、玻璃。但在学生的眼里,不一定就只有这些,比如说还有线、泥土、水,还有一些让老师想不到的材料,这样一来作为教师该如何去定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呢?按照学生的回答,还是根据现实生活的依据呢?如果教师非要把常见的定义为我们生活中运用广泛的材料,学生也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对。教材中“哪些材料是常见的材料”限制了教师、学生的一定思维空间,是否可以用“生活中的材料有哪些”来替代,这个问题就会问得比较开放,也不会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任何的限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数么?(出示卡片5)老师会变魔术,我能这个数变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5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10倍。

师:我还能让它变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数和“5”相比,末尾添了几个“0”,它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师: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那再看看这个数“0.5”,我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么?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师:所以你认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这只是你的猜测,所以老师先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刚刚某某同学说的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师:好了,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研究的都很不错。那我们接下来开始汇报,在汇报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一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听完之后看看你们组研究的方法与他们一不一样,再做补充,在汇报的时候要说明两件事,你们是怎么验证的?你么验证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借用了教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有没有哪位同学是借助已有知识来验证的?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

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开始是的卡片,整数5,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5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5又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么?由于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认为他的大小会怎么样?

生:略。

师:整数是这样,我们再看看小数,这是小数0.5,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0.5的末尾添上“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师:5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照这样看,无论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5的位置不变,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从左往右看是单向思维,如果我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这个为例谁来说一说。

生:略。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们把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合成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略。

师: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面的问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师:这是一张购物小票,老师圈出了几个数,你们认为这几个小数当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

生:略。

师: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为0不在末尾。

师:那你们认为在小数性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简么?

生:略。

师:把末尾的0去掉,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呢?那谁来回答这几题?

生:略。

师:其实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可以化简还可以改写。把小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篇(7)

如果问起小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科学绝课绝对可以评为前三甲,可是一旦科学老师真正进入课堂上课的时候,却会发现学生没有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地进行科学探究,甚至与我们想象中的“小科学家”、“小探索者”大相径庭,取而代之的是哄吵、无序的课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复原科学课的本味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三年级抓起,让学生逐步熟悉科学课上课流程,加强课堂纪律训练,形成常规化。小学科学课堂与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艺术等不同,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如讨论、观察、实验、汇报、展示等,每个环节都有相对的要求:

1 发言环节

在科学课堂上经常会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畅所欲言,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不少同学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同学,一旦心中有了答案,便抑制不住心中的冲动,立马脱口而出,而忘记了要先举手经允许后才能发言,这样虽然形成了很“热闹”的课堂场面,但是如果长期如此,那么学生会在科学课上养成不举手便在课堂上大声回答的习惯,如果碰上相对调皮的学生,有时候为了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还会大声喊出与问题无关的答案,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便一下子都被吸引过去了,打断了原本的思维,因此一定要训练学生养成先举手经允许后才回答的习惯。其实只要课堂时间允许,一般学生的意见都会被听见的,如果课堂时间实在有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让我们将机会留给更少发言的同学吧,一旦学生发现发言机会还是相对公平的,一般也不会出现哄吵的局面了。

有时候学生对课上老师所谈到的问题很感兴趣,特别是在上到如蚂蚁、蚕、金鱼等小动物的课的时候,学生心中会有很多的疑问,可是课堂时间又不允许老师一一解答,或者本身老师有时候都不确定答案是什么,那么笔者就会让学生先将他们想提出的问题写在科学记录本上,然后老师课后搜集学生的问题并将答案回答在他们的记录本上,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也可以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讲授书本知识。

还有一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四、五年级课堂上,当一位同学在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可能说得不够准确或者还没说完整,底下难免就有几位“心急”的同学马上站起来打断这位同学的发言,大喊:“你说的不对,应该是….”。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能粗鲁地说:“你坐下”,这样一下子就浇灭了这位同学质疑的火苗。要知道敢于质疑也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精神。老师应该亲切地和这位同学说“请你让他先说完好吗?这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平时上课的时候,教师也要经常告诉学生打断别人的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这样学生就会一边耐心地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一边思考自己的答案了。

2 观察环节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已经学会了观察的方法有用眼睛看、有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嘴巴尝,那么老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各种观察的正确方法,如闻要用扇闻等之外,还要经常提醒同学,除非老师允许,否则不轻易使用用嘴巴尝的这种观察方法,比如在《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先观察盐、糖的晶体,经常有同学直接用手粘起一口糖往嘴里塞;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中,在让学生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什么不同的时候,有学生会直接去尝生的马铃薯,这都是很不卫生的;再比如《校园生物大搜查》一课中,学生在校园里搜寻小动物时,有的同学会直接用手去抓校园里的小昆虫,这既不卫生又很危险,因此一定要在学生观察活动前反复强调,用手摸和用嘴尝这两种观察方法的危险性。

3 实验方案设计环节

这个环节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说的观察任务,或已知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高年段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个小组6个人,经常只有3、4位同学在讨论,其他同学在讲话、或者在做其他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即每次在实验记录单中,附加上小组互评表,这样老师就能了解学生在每次实验中的参与度如何,同时老师也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指导,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纠错、监督。

4 实验环节

科学课最难就在于一堂课中既要“放”又要“收”,课堂秩序就比较难控制,实验环节一般都在5-10分钟,是一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这节课能否得出科学概念。然而如何在课堂的宝贵时间内提高实验的有效性,这是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经常看到有的小组都已经快做完实验了,有的小组捣腾了半天才开始做实验。学生一做起实验来,教室就会像菜市场一样,学生好像憋了很久一样,讲话也很大声,动作也很重,甚至还有几个同学趁火打劫,在一旁打闹的,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实验声音太吵闹,就要立即将实验停下,整顿课堂,等安静再继续实验,虽然有时候这样会很浪费时间,而且效果在短期内可能也不明显,但是长期的训练还是必要的。因为实验是最能让学生发挥探究精神的环节,较为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思考、总结实验现象及背后隐含的规律,而且如果实验秩序井然,也比较有利于保证实验器材的使用,降低损坏率。

5 汇报展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