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

篇(1)

【关键词】 癫痫; 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是在癫痫基础上出现的一组以感知觉、情感活动、认知功能、精神运动等异常改变的继发性精神病,由于其发病的基础在于大脑皮层异常发电所引发的癫痫,因此受累及部位及病理生理改变的不同可出现不同临床症状,统计表明,约有1/3的癫痫患者伴有精神障碍症状[1]。本文对本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诊治的8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诊断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共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对癫痫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既往存在癫痫发作病史,以精神病性症状为特征,病程持续,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过脑电图检及头颅CT扫描检查。其中男51例,女29例,平均年龄(29.3±18.7)岁,原发性癫痫67例(83.75%),继发性癫痫13例(16.25%),其中包括因颅脑损伤7例,脑炎5例,中毒性脑病1例。原发性癫痫病例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53例(79.1%),继发性癫痫病例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5例(38.5%)。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癫痫临床表现分型 所有患者中,单纯部分性发作47例(58.75%),单纯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6例(7.5%),复杂部分性发作10例(12.5%),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7例(21.25%)。

2.2 精神症状出现时间 精神症状出现距离癫痫发作最短者为4个月,最长者18年,以5年作为时间段进行统计,5年以内出现精神症状者24例,6~10年内出现精神症状者15例,11~15年之内出现精神症状者21例,16~20年之内出现精神症状者20例。

2.3 脑电图及脑CT扫描结果 所有患者中存在脑电图异常者71例(88.75%),以颞叶局限性痫性放电为特征者24例,局限性慢波26例,弥漫阵发性慢波21例,正常者9例(11.25%);CT扫描结果异常者55例(68.75%),未见异常者25例(31.25%)。

2.4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分型 癫痫性精神病47例(58.75%),癫痫性人格改变17例(21.25%),癫痫性情感障碍10例(12.5%),癫痫性痴呆6例(7.5%)。

2.5 治疗及疗效 所有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合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按照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选择,根据患者癫痫发作类型及脑电图显示结果有所区别,抗癫痫药物以卡马西平治疗为主者65例(81.25%),丙戊酸钠治疗为主者8例,苯妥英钠治疗为主者7例,抗精神病药物以氟哌啶醇治疗为主者56例,以奋乃静治疗为主者13例,以利培酮治疗为主者11例(13.75%%)。按疗程治疗结束后,出院结果评定痊愈者43例(53.75%),好转者17例(21.25%),进步者16例(20%),无效者4例(5%)。

3 讨论

癫痫是由大脑神经元局灶性或广泛性异常放电所导致的脑部疾病,癫痫发作的患者有约1/3的伴有精神障碍的表现,这类与癫痫发作有相关性的精神疾病被称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由于癫痫发作时异常放电形式病理生理改变的不同,因此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也多种多样。癫痫的异常放电相关假说较多,目前较为认可的学说包括细胞膜电位离子异常学说,以及脑神经递质紊乱学说两种,其中脑神经递质紊乱学说相对更容易接受,即认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介质如谷氨酸等同抑制性氨基酸神经介质如γ-氨基丁酸等之间平衡紊乱,造成脑神经元活动异常,过度放电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2]。

有研究认为癫痫发作同精神障碍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且癫痫病程长短、发作频率快慢、间歇期长短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造成脑缺氧的几率决定脑器质性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而决定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出现属于继发过程,主要病变在于颞叶功能失调,该部位功能出现障碍后在早期及间歇期表现为癫痫发作,而后期则可以出现精神病性表现。尤其是颞叶边缘系统的神经元电活动紊乱,达到顶峰时可表现为痫性抽动,在发作间歇期神经元电活动继续紊乱,后期则对精神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发展为精神障碍。有研究发现癫痫患者脑电图以颞叶异常为主,存在颞叶、颞额、颞枕等部位局限性尖波、棘波,部分性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率较高,颞叶异常多见[4]。本研究中由脑电图检查显示异常率达88.75%,以颞叶异常为主,同上述研究报道较一致。国内报道指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原发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为主约60%,本研究中以单纯部分性发作患者为58.75%,与上述报道基本符合。但对于癫痫性精神障碍是否都以颞叶癫痫为主导,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国内外有研究发现全身性强直痉挛发作为主者亦占有不低的比例[5],对以颞叶发作为主的观点形成了挑战,今后需要扩大样本深入探讨。有研究认为癫痫患者伴发的精神障碍同大脑优势半球的疾病有关,而非优势半球出现病变则与抑郁状态相关度较高。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中,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在思维、情感、感知觉、行为、认知、人格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同精神分裂症的某些临床症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临床误诊率较高[6],若未进行癫痫家族史调查或脑电图或CT检查,更不容易发现。既往有学者发现所治疗的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在首次发病时有65%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反映出该种精神障碍的复杂性、多样性及隐秘性[7]。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病程及临床症状有明显特征性表现,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精神症状界定较难,且患者异常行为多具有突发突止特点,冲动型明显,动机不明,目的难料,不计后果,造成损伤或损失后往往感到后悔;多数患者情感反应良好,间歇期自知力较好,仅有少数可出现自知力缺失;此类患者病程表现不符合功能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由脑电图及CT扫描表现可发现大多数异常;某些患者在发病后出现人格改变,但占有比例相对较少,按照功能性精神障碍入院后,给予抗精神病类药物并不能使症状有效缓解;以上临床症状特征是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诊断时可进行参考[8]。另外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妄想、幻觉等思维感知症状可出现明显异常,故有学者认为将此类患者命名为癫痫妄想/幻觉综合征似乎更显准确,有研究发现在该类患者的精神症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包括冲动及攻击行为、关系妄想、易激惹、幻听和被害妄想,表明行为、思维异常在该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研究中癫痫性精神病分型以癫痫性精神病占有比例最大,其次为癫痫性人格改变,癫痫性情感障碍和癫痫性痴呆,与伍光辉等[9]的研究稍有不同。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应以抗癫痫药物治疗为基础,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可根据患者发作形式及病程特点不同进行个性化选择抗癫痫药物,在此基础上根据精神障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10]。其中卡马西平应用较为广泛,其能够对颞叶边缘系统进行选择性抑制,进而阻止该部位的异常电活动的发生,对于颞叶癫痫发作的发生发展具有良好效果,并可防止病程发展至后期精神障碍的出现。除抗癫痫药物外,应当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给予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本研究中给予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均可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基础上控制精神症状的出现。有研究表明,为控制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单纯使用抗癫痫药物或采取加量方式治疗,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可导致病情加重,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效果更确切有效。本研究中采用抗癫痫药物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取得较好疗效,其中痊愈者43例,占53.75%,好转者17例,占21.25%,进步者16例,占20%,无效者仅4例占5%。不过本研究中选择病例数量较少,且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未规则服药,是造成无效者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今后需要继续扩大样本,严格按照治疗过程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给予的药物治疗,对药物敏感度较高,且未有情绪显著异常及行为改变过于明显者,因此未考虑应用电休克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案,若在今后出现此类对药物治疗无效,精神症状较显著如行为过激者可予以考虑。

总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症状表现同精神分裂症类似,在临床诊断中极易误诊,需要通过对其病程、家族史进行仔细询问,完善脑电图、脑CT检查方可确诊,治疗上应当注重以给予个体化抗癫痫药物为基础,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才能提高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诊疗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冯志颖.癫痫所致精神障碍[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9,(1):56-57.

[2]高,孙毅,邓晓舫.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5):490,492.

[3]封正敏,刘波.精神分裂症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观察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20):124-125.

[4]李玲.35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165-2166.

[5]陈强,黄国光,黄信荣.阿立哌唑合并卡马西平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1):25-26.

[6]苏亚梅,刘铭涛.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误诊1例[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4):294-295.

[7]夏钦荣.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8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35-36.

[8]王焕林,高柏良.癫痫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及治疗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1(1):9.

[9]伍光辉,秦霞.癫痫性精神障碍70例临床分析[J].内科,2008,3(4):558-560.

篇(2)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开颅术后;外伤性精神障碍

the clinical analyses of 200 case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fter surger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zhao gang, wang peng, sun huai-yu,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ie fa coal company hospital, liaoning 112700,china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21

作者单位:112700辽宁省调兵山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and the pro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 methods by 200 cases clinical data analys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fter craniotomy appear mental disorder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and prognosis. results 69 cases were simple injury of frontal lobe, 65 cases simple injury of temporal lobe, 56 cases were of frontal lobe and temporal lobe, 10 cases were merge hypothalamus, 124 cases were of left hemisphere, 76 cases were of right hemisphere. followup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141 cases of recovery, 29 caes of significantly improved, 24 cases were of improved, 6 cases were of invalid.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were closely related. they damaged the brain of spiritual center and prognosis good by active treatment.

【key words】 traumatic brain injury;craniotomy;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与有脑叶的损伤部位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严重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其治疗结果的好坏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1]。本文通过对200例因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精神障碍与脑叶损伤的关系,了解外伤性精神障碍的愈后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200例患者为我院神经外科1997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因颅脑损伤行开颅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男128例,女72例,年龄12~76岁,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每位患者精神障碍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情感障碍:情绪不稳,易怒,易哭,喜怒无常,无端争吵,欣快,淡漠,情感丧失,反应迟钝;②性格改变:脾气暴躁,不听劝说,不配合诊治,不礼貌,强词夺理;③智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定向力差或丧失,劳动力低,自知力不能,智能障碍,痴呆;④精神分裂:妄想,幻听,幻嗅,幻视。颅脑损伤病理类型: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挫裂伤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45例、脑内血肿30例、多发颅内血肿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8例、凹陷骨折并脑挫裂伤14例、广泛脑挫裂伤血肿量较小(<10 ml)16例。致伤类型:交通事故82例、打击伤54例、摔伤28例、坠落伤21例、挤压伤15例。

1.2 方法

1.2.1 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四类;①情感障碍;②性格改变;③智能障碍;④精神分裂。

1.2.2 根据术前术后头ct影像及术中所见确定脑叶具体损伤部位

1.2.3 逐一统计确定 精神障碍与脑叶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 

1.2.4 治疗方法 200例患者均行综合治疗:①积极处理原发病:抗炎,止血,防脑水肿,降颅内压,活化脑细胞,改善微循环,抗癫痫,支持,对症,防并发症治疗。对迟发颅内血肿、积液具备手术指征的可再行手术;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精神症状较重者早期亚低温冬眠3~7 d,必要时用冬眠1号;对精神症状不十分重患者常规口服或鼻饲管注入氯丙嗪,每天25~200 mg,分次口服,根据精神症状严重程度随时调整药量及用药时间,必要辅助间断静推或静点地西泮、氯硝、西泮或奋乃静;对精神障碍较轻患者单纯口服小剂量氯丙嗪;③颅脑损伤稳定意识清楚,精神症状较轻患者进行心理治疗[2-5]。 

1.2.5 愈后评定标准[6] 随访至术后6个月并按照who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即精神症状完全消失;②显著好转即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③好转即精神症状部分消失;④无效。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本组患者精神障碍症状分为情感障碍,性格改变,智能障碍,精神分裂4种,其中以情感障碍及性格改变为多占74.5%;脑损伤均位于幕上,以额、颞叶为主占95.0%;左侧半球损伤占62.0%。人脑的精神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其中枢主要位于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7-9]。大部分额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双额叶病变精神症状更明显,额叶凸面受损患者常表现情感呆板,反应迟钝,对周围事物均漠不关心,智能低下,无欲状态,严重者尿便不能自理,额叶眶面受损患者常有人格改变。颞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仅次于额叶,除人格改变,记忆力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外,常伴有幻听,幻嗅,幻视。边缘系统是围绕脑干,基底节和胼胝体的一些精神结构组成,它受损可出现精神障碍,表现记忆力差,痴呆,嗜睡,抑郁及人格改变。本组200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均为外伤导致上述功能区原发或继发性损害。由此可见,精神障碍的出现与脑叶损伤部位密切相关。由于部分临床医师不了解此情况,特别对额颞叶损伤的患者,没有仔细观察,分析患者的思维及行为表现,早期忽视了精神障碍,使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治,精神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有些演变成慢性精神障碍,治疗困难。因此,对有精神障碍患者应有预见性[9-11]。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且采取综合治疗。精神障碍均为颅脑器质性损伤所致,首先必须积极处理原发伤,防继发性脑损害,同时尽早应用抗精神症状药物,根据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随时调整用药,待精神症状控制后,酌情减量,不可突然停药,以免精神障碍出现反跳,同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及时应用护肝及利尿药,对于顽固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待颅脑损伤稳定后,可转精神病院系统治疗,对严重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引起医生的注意和理解,而对于神经系统无明显损害的患者易被医生忽视,但他们经常有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无欲状态,特别有些神经型非常敏感的患者,加之对社会和心理因素反应强烈时,更容易造成久治不愈,因此对这类患者应特别注意心理治疗,使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12]。本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治愈率为70.5%,有效率97.0%,可见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只要临床医师足够重视,并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必将取得良好的疗效。 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5-311.

[2] 郝伟.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61-62.

[3]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275-276.

[4] 张延平.颅脑损伤的现代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74-176.

[5] 易声禹.颅脑损伤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5.

[6] 黄永辉.59例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报,2009,2:211-212.

[7] 于永.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精神障碍76例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5,14:1546-1547.

[8] 刘乐,刘晓玲,刘晓峰,等.急性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68例临床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08,10:301-302.[9] 李晓春,许旭忠.脑外伤早期精神障碍34例临床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8):6.

[10] max je.the phenomeuology of peronality change dueto traumaticbr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neuropsychiatry clin lvemosci,2001,13(2):161. 

篇(3)

关键词 麻醉 手术 手术后精神障碍

外科术后精神障碍,是指外科术后数天内发生的一种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其包括意识、认知、记忆、精神、定向、行为等方面的紊乱。多发生于老年患者,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上升,老年病人手术量不断增加,术后精神障碍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该并发症显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并严重影响愈后,因而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引起重视。

术后精神障碍一般发生于术后麻醉清醒至一周内,一般病程持续2-5天,以夜间为著,白天可减轻。其临床表现多为谵妄型,表现为兴奋性增强、言语错乱、谵妄、幻视、定向障碍,甚至出现暴力倾向。也有少数抑郁型,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睡眠障碍等。亦有混合型,即抑郁型和谵妄型交替出现[1]。

导致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诱因并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患者因素 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家族中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概率显著提高。同时,年龄越大,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越大。如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塞、COPD等疾病,即使术前已做相应的内科处理,术后依然有较高的几率发生[2]。另外,术前患者的思想和心理负担对患者产生心理应激,也将增加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概率。

2、麻醉因素 术中麻醉管理对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精神障碍有显著影响。术中对人工呼吸调控不当致使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低血压、低蛋白血症(或血液过度稀释)等均可导致脑供氧不足或供血不足引起脑代谢障碍,从而诱发术后精神障碍[3]。另外如麻醉过浅致使患者对麻醉手术留有痛苦回忆,术后亦可出现焦虑、兴奋、反复噩梦等症状。

3、手术因素 不同手术其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概率并不相同[4],一般来说,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发生率最高,这其中又以脑肿瘤、癫痫手术最高,其次是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术后第1周有30%-83%的患者存在神经精神障碍,术后几个月至几年仍有10%-30%的患者存在可测量的认知障碍。部分患者持续1年以上。其原因可能与体外循环期间低灌注、脑缺氧、气栓、心内赘生物或动脉粥样斑块脱落等因素有关。其它手术中又以骨科发生率最高,杨天德等人的研究发现1832例髋部骨折手术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26%[5]。其原因可能是脂肪、骨水泥等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脑循环改变等有关。另外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腔镜手术,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高于普通手术。虽然腔镜手术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病人术后恢复速度,但腔镜手术增加了气栓发生的危险。而这些微小的气栓可能导致术后发生精神障碍[6]。

4、药物因素 某些抗生素如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等,一些改善心功能的药物如洋地黄类、硝普钠等,其本身就可以导致精神障碍。术前用药如东莨菪碱,吸入麻醉所用的氧化亚氮、氟烷等,静脉麻醉所使用的丙泊酚、芬太尼、异丙酚等,术后镇痛泵或镇痛药物,如吗啡等均与术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另外,诸如西咪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物可抑制诸如吗啡、杜冷丁等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代谢与摄取,从而致使其血药浓度升高至作用增强而加重并发症。另一方面,术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均不可避免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亦可导致这些药物的蓄积中毒。

5、术后并发症 术后常见并发症,如肺部并发症、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均可导致脑缺氧、脑水肿,引起精神障碍。术后肝肾功能损害导致的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均可引发精神障碍。

导致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已知的这些诱因可以从侧面去推测其可能的行成机制,目前常见的观点包括:

1、手术应激、物、感染等因素导致了脑内乙酰胆碱能受体明显受抑制,从而抑制了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摄取,并限制乙酰胆碱的合成速度。而乙酰胆碱是脑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神经递质,从前脑基底部发出的胆碱能系统支配全部大脑皮层,控制众多与各皮质区域有关的脑功能(如感觉、学习、认知和感情),乙酰胆碱合成、摄取障碍必然导致脑功能的降低,导致精神障碍。另外,正常情况下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适当释放维持正常的清醒状态,而术中物、术中低血压、高血压等因素均可导致其分泌异常,引起不同程度的精神功能障碍。其它如脑脊液中5-羟色胺水平在术后谵妄患者急性期明显高于非谵妄患者,提示5-羟色胺在术后精神障碍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应用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大脑皮质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多巴胺的释放,改善记忆功能及注意力[7]。

2、手术麻醉、药物引起载脂蛋白E(ApoE)基因的ε4等位基因和淀粉样前蛋白(amyloid prccursor protein,APP)的异常表达[8]。而同样的异常表达是老年痴呆(Alzheimer病)的危险因素,因而这些基因在术后的异常表达可能导致术后精神障碍。

3、麻醉过程中(如过度通气、通气不足等)及术后(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各种因素综合导致神经生理功能紊乱,从而致使术后精神障碍。

目前针对术后精神障碍并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总的治疗原则是保持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正常运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大脑供血,积极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刺激。根据不同精神表现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予以镇静剂控制病情,如地西泮、咪唑安定、芬太尼等,病情较重时可采用冬眠或亚冬眠治疗。如心肺功能差,可辅以奋乃静等。症状缓和者可口服阿普唑仑、再普乐等。另外,孙衍庆等人认为对于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加大潮气量,维持CO2分压在25-32mmHg左右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有助于脑循环自动调节功能恢复[9]。

正因为术后精神障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因而预防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以及恐惧感,减少患者陌生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减少精神障碍的法神。另外,术前即需重视纠正患者的内环境紊乱,麻醉过程中合理选择物,减少安定类药物的使用量,采用复合麻醉方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适当控制麻醉深度,保持内环境稳定以及麻醉结束后尽量使患者自然清醒,可减少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失血,术后早期重视氧疗及镇静治疗,必要时应延长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行气管切开术,并可以给予如吡拉西坦等改善脑代谢药物,均有助于减少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1] 黄春、黎雪梅,食管癌术后精神障碍发生原因及对策[J],四川肿瘤防治,2007,20(4),243-244

[2] 周静、周苏明,老年人手术后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46-47

[3] 杨天德,重视手术麻醉后神经精神障碍[J],重庆医学,2007,36(16),1575-1576

[4] 张挺杰、皋源、江燕等,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和病因分析[J],临床麻醉性杂志,2003,19(2),98-99

[5] 杨天德,陶军等,术中使用骨水泥引起的严重心血管功能紊乱[J],重庆医学,2006,35(8):673

[6] 杨天德,刘桥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气栓的防治[J],重庆医学,2006.32(7):924

[7] 王志萍,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于复苏分册,2003.24(1):10-12

[8] Lelis RG,Kriger JR,Pereira AC,et al. Apolipoprotein E4 genotype increases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J], Cardiovasc Surg(Torino),2006.47(4):451

篇(4)

关键词:躯体疾病;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指由各种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代谢疾病等影响脑功能所致的精神障碍。急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急性脑病综合症(如谵妄),慢性躯体疾病则引起慢性脑病综合征。从急性过渡到慢性期间,可有抑郁、躁狂、幻觉、妄想、兴奋等精神症状,并在躯体疾病的整个病程中,具有多变性和错综复杂的特点[1]。对我院2007年2月~2013年10月住院的患者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出院诊断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00例临床资料采用系统回顾分析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出院诊断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作为研究对象,以CCMD一3为诊断标准。不包括既往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出现躯体疾病者,不包括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者,均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经门诊医生检查后以精神疾病收入精神科治疗。分析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所患躯体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8~64岁,平均(38.0±10.8)岁;已婚64例,离异18例,未婚1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7例,支气管哮喘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2例,甲状腺机能减退9例,糖尿病1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肝性脑病6例,缺铁性贫血4例,感冒2例,胃溃疡4例,klinefeher 2例。临床症状:①神经衰弱综合征:疲乏、无力、失眠、烦闷、疑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②焦虑、抑郁症状:情绪低落、悲观、消极、焦虑紧张、苦闷伴有心悸、多汗、脉速、坐立不安。③片刻幻觉、妄想状态:幻觉为非成形,一过性的,多为小动物性幻视。妄想内容离奇荒谬,多加以患者的主观想象,妄想易动摇。④意识障碍:朦胧状态、但结合文献报道的谵妄状态症状轻,且持续时间不长,表现意识范围略狭窄,临床症状缓解快。⑤ 性格改变:易怒、激惹冲动、攻击伴有敏感。

1.2 方法 100例患者入院后经查体及相关检查诊断为躯体疾病后均采取病因及对症治疗,严重者给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焦虑、抑郁者辅以心理治疗,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抚,做好耐心解释、安慰、疏导、鼓励等消除其顾虑、紧张、敏感和抑郁。

2 结果

100例中因症状较重至综合科治疗8例,好转65例,治愈12例,未愈15例。

3 讨论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在综合医院所见甚多,精神科医师对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也应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对于常见的心肺功能衰竭伴发的意识障碍明显减少,但有的却增多了,如糖尿病、肾病等伴发的精神障碍,而且以轻性精神障碍特别是情绪障碍多见。这是与躯体疾病得到了较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关[2]。国内资料显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器质性脑病综合征[3,4]。已有研究表明,住院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50% ,门诊患者发生率为30%[5 -6]。器质性脑病综合征在临床各个科老年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国外资料显示大约20% 的内科门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5% ,其中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到42%[7]。本研究结果也与文献报道一致,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I临床症状多变、错综复杂,以不典型情绪障碍多见。对于精神症状不典型,不能归于哪一类精神疾病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些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症状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的易怒、急躁。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的抑郁、无欲状态等。精神科医师要加强内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对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治疗以病因和对症治疗并重,由于精神障碍往往会影响躯体疾病的治疗,故对躯体疾病要有充分的认识。总之,笔者认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张蕴萍,姜巍, 奥氮平治疗老年人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40):72-74.

[2]张登科,苏巧荣,张宏卫,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理论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5):165-168.

[3] 张玲,张岚, 综合医院消化科门诊抑郁焦虑障碍患者的主诉特点[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5):23-29.

[4] 史丽丽,赵晓晖, 北京市部分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焦虑、抑郁障碍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9):36-37.

[5] 陈胜云,王拥军, 住院卒中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 2010, 05(8):123-125.

篇(5)

【关键词】 高龄; 骨折患者; 术后; 创伤性精神障碍;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74-02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指因突发事件或不可预测的外伤而导致患者的精神、行为脱离现实环境的一种可逆的和波动性的精神性疾病。它包括意识、认知、记忆定向、精神运动行为及睡眠等方面的紊乱。躁狂状态者表现为兴奋、躁动、乱语、自控能力明显下降、失眠、易激动、多语、暴怒、攻击行为。抑郁患者表现为少语、淡漠、对人和事不关心,记忆障碍明显突出。患者的异常行为给临床治疗和术后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难度。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此类患者逐渐增加,尤其是骨折术后的高龄患者,为此笔者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引起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75~90岁,平均82.5岁;骨折部位为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3例;合并高血压史5例,糖尿病史4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11例,硬膜外麻醉3例。本组患者术前均无个人及家族精神障碍病史。14例患者均在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精神症状,10例患者表现为躁动不安、胡言乱语、焦虑、失眠、对亲属及医务人员打骂,不信任,4例表现为孤独感、自卑、消沉、呆坐。14例患者均呈间歇性、反复发作、昼轻夜重。以术后1~7 d最多见,症状持续时间不等。病情稳定后对自己发作时的行为缺乏记忆。

1.2 治疗方法

患者出现创伤性精神障碍后,均经头部CT检查排除急性颅脑损伤、出血等改变。经神经内科会诊,根据不同精神障碍表现给予镇静、安眠、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等对症治疗,精心护理,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消除可能的诱发因素。

2 创伤性精神障碍原因分析

2.1 突发事件应激刺激

骨折患者多为意外受伤,面对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及创伤,再行手术治疗,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应激对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对中枢介质的调节作用等使患者处于兴奋状态,术后发生认知障碍者显著增加[1],易导致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生。

2.2 出血

本组患者均为大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多。患者由于失血、体液失衡,生理内环境被破坏,不能及时调节内环境的稳定,可出现异常应激反应,易导致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生。

2.3 疼痛

术后疼痛是常见症状,疼痛会造成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导致患者不敢有力地咳痰,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可导致肺部感染;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可致肢体僵硬、萎缩,导致胃肠蠕动的减少;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就可能转为慢性疼痛。如果不及时处理,使患者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易怒,烦躁,哭闹,易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2.4 心理因素

患者由于突然骨折后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生活需要他人协助完成,担心手术预后,担心拖累家庭,加之陌生的病房环境,对医护人员的怀疑、不信任等,易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变化。

2.5 年龄

高龄患者身体各系统功能均有所下降,脑组织退行性改变导致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改变,加之身体对各种创伤应激的承受能力降低,术后容易并发心肺功能障碍等器官衰竭,引起体内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容易诱发精神障碍。

3 护理干预

3.1 术后监护

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维持有效的呼吸循环功能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手术创伤、术中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减少缺氧带来的脑组织损伤。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小便情况,防止水钠潴留。患者大多夜间情绪亢奋、失眠、胡言乱语,针对患者的症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地西泮只对有轻度睡眠障碍的患者有效。出现明显精神障碍的患者,早期使用氯硝西泮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没有明显副作用。氯丙嗪在其它药物都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可应用[2]。

3.2 疼痛护理

医护人员首先做好疼痛管理,建立完善疼痛评估体系、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方法,使患者术后的疼痛不适降到最小。医护人员应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宣教,使其对疼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患者术后疼痛耐受能力差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应提前镇痛,为了限制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产生的超敏化,给予患者肌肉注射曲马多或者阿片类镇痛药。

3.3 心理护理

突发的意外事件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巨大创伤,同时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缺乏知识了解,医护人员应热情、耐心地做好健康教育,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成功病例,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病情,乐观地接受治疗,树立自信心。对患者的异常行为及语言,医护人员应当告知家属该现象属于暂时性,通过治疗可以痊愈。术后大多老年患者缺少亲属的陪伴、照顾,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不熟悉,对各项治疗操作感到陌生、害怕、反感,患者内心痛苦无处宣泄,容易造成老年患者内心孤独、消沉,精神上渴望得到家属的陪伴、呵护,因此医护人员要动员家属多关心和照顾患者,对患者的过激语言要表示理解,不要与患者辩论,避免激化患者情绪并注意人身安全。床旁设置护栏,防止坠床。对躁动患者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并向其家属解释约束带的使用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家属配合。

3.4 高龄患者护理

术后严密防止并发症发生及原有疾病加重。补充每日生理需要量,合理饮食,给予富含蛋白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做好安全护理,应有专人陪护,下床活动时,防止跌倒。患者卧床期间,定时协助翻身,防止压疮发生。精神障碍症状有昼轻夜重的特点,要尽量减少患者白天睡眠时间,以防生物钟打乱,晚上更易出现精神症状。多关爱高龄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疾病恢复。

4 结果

本组14例高龄骨折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躁动不安者10例,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有无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加强安全护理、疼痛管理,7~20 d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另外4例抑郁型患者通过护理上细心照顾,情感支持,适当功能锻炼,6~14 d症状完全消失。本组14例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出院时精神症状全部消失。

总之,创伤性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因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不同而反应强度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应对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濮怀芳.老年患者胆道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132-133.

篇(6)

目的 :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95例的年龄、性别及围手术期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关系。结果: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5例,并发术后精神障碍者9例,总发生率为9.47%(9/95)。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疾病状况、术后血糖、电解质紊乱、术后血氧分压水平、血红蛋白量等因素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术后精神障碍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高龄、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后血糖、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和低氧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应重视术前积极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髋 术后精神障碍 相关因素

老年患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有并发精神障碍现象,致使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我们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在本院骨关节外科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5例,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5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7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7例。男50例,女45例,年龄62~89岁,平均72.9岁,术前均无明确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术后发生精神障碍患者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64~89岁,平均78.1岁。

1.2 诊断标准

术后精神障碍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受手术、围手术期各种因素影响,出现术后大脑功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发生不同程度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及精神科医生经体格检查、颅脑CT扫描排除颅脑器质性病变,由精神科医生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做出精神障碍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本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95例中,诊断有术后精神障碍者9例,设为观察组,均诊断为急性应激障碍;无术后精神障碍者86例为对照组。

1.3 方法

1.3.1 一般性治疗包括吸氧、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对于症状较轻,仅有入睡困难、轻度烦躁等的患者给予心理治疗并予地西泮口服或氟哌啶醇肌注。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给予氯硝西泮口服,或咪唑安定、氯丙嗪静注,同时给予心理治疗。

1.3.2 分析年龄、性别、术前准备时间、术前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术前总蛋白量、术前及术后血糖、电解质紊乱(K+、Na+、Cl-、Ca2+)、血氧分压、血红蛋白量和术后ICU监护时间等手术前后因素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精神障碍出现时间最短于术后2 h,最迟于术后60 h,平均11.36 h(经确诊后,术后精神障碍诊断的发病时间为初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主要症状表现有:定向力障碍、躁动、烦躁不安、胡言乱语、不能入睡、淡漠、昏迷。所有术后精神障碍患者经心理疏导、加强护理或相关药物治疗,1至2周内症状缓解。

2.2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5例,并发术后精神障碍者9例,总发生率为9.47%(9/95)。患者性别、术前准备时间、术前总蛋白量、术前血糖、电解质紊乱、血氧分压水平、血红蛋白量、术后ICU监护时间等因素观察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疾病状况、术后血糖、电解质紊乱、血氧分压水平、血红蛋白量等因素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可能原因和机制

据报道,术后精神障碍和非手术患者精神障碍一样,易被漏诊,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漏诊率可高达66%[1],部分患者会死于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并发症如木僵、昏迷、癫痫发作或褥疮、床上坠落骨折等,故及时发现和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非常重要。对于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患者,医护人员往往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能及时发现;但对于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忽视。术后精神障碍主要应和功能性精神疾病鉴别,包括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及痴呆。本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95例,并发术后精神障碍9例,总发生率为9.47%(9/95),低于李远景等[2]报道的发生率。

目前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我们通过对手术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年龄较大,术前合并疾病较多,术后血糖、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高,血氧分压、血红蛋白量较低。据推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3.1.1 应激状态: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来说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担心手术失败甚至担心生命危险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导致机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在情感支持缺乏、关心缺少情况下,机体更易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另一方面,手术创伤打破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使机体同时处于生理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兴奋性传导增加,大脑皮质产生异常兴奋,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机体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导致术后发生精神障碍[3],并且容易并发术后血糖代谢紊乱。

3.1.2 高龄及合并疾病状况:人工关节置换术以老年患者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并且老年患者往往多伴有基础疾病,一旦遭受外界创伤应激,容易影响脑组织氧化代谢和神经递质传递;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对于高龄患者更具有潜在的致命性风险。以上情况可能导致高龄患者对于手术创伤的承受能力明显下降,术后容易并发脑组织低氧、脑水肿等,从而产生精神症状[4]。

3.1.3 医患沟通不良:邱瑾等[5]曾报道1例喉癌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分析直接原因是患者对所患疾病不知情,对突发环境改变和术后身体功能障碍缺乏心理准备。医患沟通不良可能会成为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潜在风险。

3.1.4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术中血容量丢失、术后消耗增加、禁食、恶心、呕吐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低钠血症可导致脑细胞水肿,低钾可以造成神经-肌肉的应激性降低,酸中毒时ATP生成减少,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均可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抑郁、淡漠、乏力、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3.1.5 低氧血症:人工关节置换术由于创伤大、暴露广泛,术中出血较多,隐性出血更不易被充分估计,易产生低血容量、低氧血症;缺血低氧可对神经系统造成一系列损害,从而导致精神异常。

3.2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术前应加强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积极交流,消除其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使其对手术建立较强的信心,这非常重要;同时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积极治疗术前各种合并疾病。Lundstrom等[6]报道,改善患者的内科情况,治疗术前代谢异常、低氧、脱水、心力衰竭和感染,加强营养以及个体化护理,可以有效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几率,缩短病程。术中应加强脑功能保护,维持术中血压、血氧饱和度平稳,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同时应提高外科技术,减少手术时间,注意操作规范,尽量避免关节假体植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肺、脑等器官不典型栓塞。术后加强交流,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如病情允许,适当应用镇静、催眠、止痛药物治疗,保证患者充足睡眠,但应避免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一些可能引起精神症状的药物,以避免药物依赖。同时积极改善心肺功能、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防止和及时纠正各种并发症,还应加强对患者守护,防止人工关节脱位,防止发生意外。

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治疗标准,建议重视术前积极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Brown TM, Boyle MF. Delirium[J].BMJ, 2002,325(7365):644-647.

[2] 李远景,张德,詹潮勇,等.老年髋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精神异常12例分析[J].广东医学, 2008,29(11):1854-1855.

[3]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4-147.

[4] 曹建国,洪涛,闻大翔. 老年患者术后精神和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2005,28(11):939-941.

篇(7)

[关键词] 精神病;受助人员;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026-02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和外来人口增多,城市中流浪无主精神障碍者(指找不到家人的精神患者)越来越多,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我院为民政精神病院,负责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治,由政府职能部门送入我院。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而又危险的群体,也是最需要社会特别关爱的对象。现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与同期在我院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150例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176例,其中,男72例,女104例,其中以无名氏住院102例;年龄11~84岁,多数年龄不详,从相貌判断多数为青壮年;来源:绝大多数为外地人,其中,市救助站送来112例,公安民警送来47例,120急救中心送来17例;病种:17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1]:精神分裂症59例(33.5%),器质性精神障碍18例(10.2%),精神发育迟滞22例(12.5%),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0例(5.7%),待分类的精神病64例(36.4%),其他3例(1.7%);转归:146例身源查清回原籍,30例未愈的无法查清原籍,由市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

1.2 一般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资料

一般住院精神障碍患者150例,其中,男62例,女88例,年龄19~62岁,平均(42.79±13.68)岁。150例均符合CCMD-Ⅲ诊断标准:病种:精神分裂症116例(73.3%),器质性精神障碍6例(4%),精神发育迟滞3例(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8例(5.3%),其他17例(11.3%)。绝大多数属本地人,基本由家属将患者送入院,只有9例在公安民警的协助下,均由家属接患者出院。

1.3 研究方法

使用自制表格对我院176例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与150例我院一般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自制表格的内容包括主诉、查体、精神检查情况、诊断、用药、辅助检查阳性结果、好转时间等。采用统计数据及统计表格进行临床分析。分别见表1~3。

1.4 治疗方法

在用药上,流浪组以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为主,非流浪组以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为主。

2 结果

2.1精神症状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以行为障碍为主,占72.7%,而认知障碍占52.8%;一般入院精神患者则是以认识和行为的双重障碍为主,分别占64.7%和52.0%。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在阳性症状、行为症状方面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见表1。

2.2 辅助检查

流浪组与一般住院组的在血常规、尿常规、血钾、肝功、肾功方面两者存在高度的显著性差异(P

2.3 疗效

流浪组在显著好转和治疗时间上与一般住院组有显著性差异(P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无监护人,主诉、现病史等无法掌握,常常缺乏医学诊断所需的资料。与非流浪患者相比,流浪组一是缺乏基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籍贯、住址、文化程度等[1];二是缺乏既往资料,包括性格特征、学习情况、人际交往、劳动和工作情况以及既往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及诊治情况等[1]。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难度,本研究中待分类的精神病占36.4%。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大多数属于外省市人,来自边远地区和农村的居多,语言沟通带来诸多不便,在精神检查时往往十分费力,在病历书写上存在很大困难,往往存在缺项、病历不全等问题[2]。这就要求精神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细心观察患者的面色、身材、衣着、动作、精神状态等,为正确诊断提供初步印象;通过认真询问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思维变化,对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本研究中,流浪组分裂症发病率低于一般住院患者,这可能与流浪组中待分类的精神病占相当大的比例有关。

在本研究中,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以行为障碍为主,多伴有皮肤软组织损伤和冻伤,与国内杜全新[7]的相关报道一致。阳性症状突出,病情较严重,生活自理差,与国外相关报道一致[3]。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有血常规、尿常规、K+、肝肾功能与非流浪组有显著性差异,62.5%合并躯体疾病,远高于非流浪组,与Lamdam、RM等[4]和陈贻华[5]相关报道一致。这可能与流浪无主精神病障碍患者病情严重、自我保护意识差、也容易自伤伤人,伴有营养不良、外伤、皮肤病及慢性躯体疾病有关[3]。这就更增加了精神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费用高,医院负担重。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高,精神病情严重,且多合并躯体疾病,并且比一般住院组明显增高,国外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流浪人员中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较高[3]。流浪组与非流浪组在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流浪组在诊断上的难度,而相应的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进程。多数患者是在治疗好转后才通过患者本人及家属、相关部门了解病史做出最后诊断的。

我院救助人员一般都在病情好转能说出家庭住址后就由市救助站送回原籍或由家属接回,对于一些疗程长的疾病,返回后很难保证继续进行系统有效的治疗,复发的机率明显加大;他们出院后治疗监护无法保障,可能继续在社会上流浪,形成新的危险因素[6],从而出现同一个患者会被多次救助的现象,不仅劳民伤财,更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笔者认为,对这类患者的救治能否在疾病进入维持治疗时再送回原籍,或送回原籍后确保患者在相应专科医院得到进一步诊治,了解相关病史后对待分类的精神病予以确诊,以便进行系统治疗。总之要尽可能地避免中断治疗,避免前期治疗的效果前功尽弃,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侧重点不再是送回原籍,而要侧重后期的治疗工作,监护人加强看管,杜绝再次流浪。

流浪无主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精神患者是一个特殊而又危险的群体,对这一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使流浪人员得到长期系统的治疗,减少再次流浪,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易军.盲流人员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4):251.

[2]卫雪兴,杨健身,李晋文,等.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人41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2):740-741.

[3]Greifenhagen A, Fichter M. Psychiatric homelessness research “psycho pathology of the vagrnant”to “homeless mentally ill”[J]. Nervenarzt, 1996, 67(11):905-910.

[4]Lamolan RM, Ramchandani D, Schindler BA. The chronically mentally ill on a general hospital consulation-liaison service. Their needs and management[J].Psychosomatics,1997,38(5):472-477.

[5]陈贻华,胡季明.对113例流浪精神病人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 8(5):555-557.

[6]杨孔军,刘铁榜,杨海晨,等.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入院原因及躯体合并症状及其治疗效果配以及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