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4: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应对措施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不是大学生的自身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重点关注。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其肩负建设祖国的重担,大学生就业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国家很好的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尽量使得每个大学生都学有所用,是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如此一来的益处是使得更多的青年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建设以及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浮出水面,社会工作岗位不能满足所有大学生就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机械化,各企业都在精简办公人员,最终导致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减少。因为我国高校众多,高校的层次水平参差不齐,不同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会遭到用人单位的争抢,而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则会出现多个人争抢一个岗位的现象。在未来的几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面临的压力以及挑战会更大。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市场面临的压力愈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我国才有,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只是我国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综合性原因分析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受到严重的陈旧思想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的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国内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经济的增长便不能行之有效的推动的大学生就业。尽管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呈良好的态势发展,但是我国的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国内的整体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无形之中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在大部分人眼中,大学生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是美好家庭生活的开始,特别是在国内有名大学学习的大学生,他们被家长给予了厚望,毕业后找到一份福利待遇都很好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福利待遇很好的工作在家长眼中就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较好的单位。家长的陈旧思想影响了大学生在毕业时的择业,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会达到自身用人的饱和度,因此不能保证所有的大学生都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如果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将目光集中在好的单位,就业难度自然会增加,就业问题自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设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近几年中,我国教育部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化转变,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步伐迈的过快。有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由1997年的四百所左右变成到今天的三千多所。有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较高层次的教学,没有对学校准确定位,将社会的实际需求置之度外,进而造成这一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部分高校都希望提升学校的在本地的地位以及知名度,想方设法将学校从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不断地去争取更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期望成为培养研究生的重点院校。第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以及课程体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较为盲目,没有科学分析当前的社会需求,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够,价值观偏离
大学生对于自身有较高的评价,期望值也较高,不能完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甚至都不能了解到自身的能力,认知方法通常是错误的。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社会有太多美好的幻想,认为任何事情都如想象中的那般简单,不能完全认识到影响就业的各方面的因素。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逐渐淡化,较为重视本行业中个人价值的体现,无视行业的社会价值,只关注个人利益得失。有些毕业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工作稳定就好,将福利待遇作为择业的首选条件,无形中限制了就业范围。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综合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协作,只依靠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较好的就业环境。政府部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
其次,我国高等院校需要进一步进行内部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改变专业结构,注重基础学科的建设,在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步入社会时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服务管理体系。高校的就业指导不应该仅仅是学生毕业前几个月,而要贯穿整个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将大学生活分阶段,设计每个阶段要完成的目标和工作内容,使得就业指导全面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全体,国家务必要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未来几年中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使得大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对家庭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文教资料,2011(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热点与趋势;CSSCI;关键词分析;核心作者群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199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出口不畅的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研究的视野在延伸,研究的领域在扩大,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研究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已有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做了回顾总结。如姜继红通过中国教育网搜索到2001年至2004年期间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文章有1114篇,但这些研究大多笼统地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而没有注意运用有关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与对策等进行研究。[1]蓝洁和唐德海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有不同的焦点,多学科复合视角的高等教育就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理论演绎及问题解决向度上,已有研究成果呈现诸多不足。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趋势将在学科视角的切入、多学科复合视角的交叉领域、理论演绎、实证研究成果的理论提升等方面寻求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2]赖德胜、孟大虎等指出,与国外文献相比,国内已有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基本的供给―需求分析工具所进行的总体研究基本没有;二是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紧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对已就业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对其他青年群体的收益水平和福利状况有何影响,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三是对于当代中国这个典型的转轨经济体来说,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可能更复杂,来源更广泛,但国内已有研究在分析视角上仍显得不够丰富,无法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前面透彻的把握。[3]范围和高耀明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08年间“高等教育专题”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中的4253篇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将“就业及就业指导”作为二级主题置于一级主题“高等学校教与学”之下,1979年至2008年期间共有就业及就业指导的高被引论文153篇,占全部高等教育研究主题高被引论文数量的9%。[4]
运用CSSCI所提供的论文关键词的频率、变化趋势以及论文的被引次数可以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5]顺承这一思路,运用CSSCI数据库统计出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标引5次及以上)和高被引论著(标引4次及以上),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论著的分析来揭示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另外,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里的作者发文和作者被引情况来统计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群的研究活动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基本态势。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讲,高频率的关键词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常规研究指向或某一阶段内的学术热点;高被引论文在学界有两层含义,其一预示着该论文的质量较高,其二说明该论文在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程度。[6]因此,将从高频率的关键词和高被引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2008年间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研究热点。
表1列出了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论文中标引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23个;表2列出了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被引达4次及以上的18篇论著。
表1 2001―2008年论文中标引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
从表1可以看出,在23个关键词中,“教育”和“指导”遥遥领先,总标引次数达121次,表明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表2中“就业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观念”、“性别”等与大学生自身有关的关键词标引达78次。与此相应,在高被引论著中,仅在篇名上与大学生自身相关的就有5篇,这些论著总被引频数高达31次。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持续关注的另一个热点是就业环境。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大学生就业也经历了从分配到择业的转变,就业的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表1中与此相关的关键词比较多,如“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政策”、“对策”等。从表2来看,与这一主题相关联的论著有5篇,这些论著总被引频数高达61次,远高于其他的研究热点。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趋势分析
通过对表1和表2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还可以大体上认识研究热点、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研究方法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基本趋势。
从表1关键词标引次数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焦点逐步转向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和宏观的就业环境的关注。
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是研究者的视线逐渐回归到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人身上。从表1可以看到,“就业能力”、“社会资本”等关键词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高被引论著的篇名中出现“就业能力”和“社会资本”的更是多达5篇。而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综合素质、学校的培养模式、受教育的效果直接就体现在其“就业能力”等方面。
表3 2001―2008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群
序号 作者姓名 发文量 被引量 作者机构
1 曹殊 5 5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2 池忠军 5 5 中国矿业大学
3 杨伟国 4 1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4 胡解旺 4 5 嘉兴学院
5 李家华 3 1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6 姚裕群 3 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7 冯华 3 5 北京师范大学
8 贾利军 3 4 南京师范大学
9 林惠青 3 4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10 曾湘泉 2 27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1 周济 2 10 教育部
12 郑洁 2 9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3 吴庆 2 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系
14 李颖 2 6 华南理工大学
15 黄敬宝 2 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16 赵立卫 2 4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宏观的就业环境比较复杂,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但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对就业环境的研究依然是今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曾湘泉的专著《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学术论文《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5年间被引频次达到了47次,就说明了学者们对就业环境的持续关注。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趋势还可以从主要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18篇高被引论著主要采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分别为7篇、6篇和4篇。研究方法以实证居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高被引论著达10篇。这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核心作者群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也产生了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利用CSSCI操作平台,检索出2001―2008年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65人,以这65人为初选名单,统计他们发文的被引次数,将被引4次及以上的统计在内,统计结果如表3。
以表3来看,这16人可以看做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因为一方面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领域发文较多(2篇及以上),另一方面他们的论著被引频次较高,说明有较强的学术影响。以数据为例,这16人论著总数达到47篇,占5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论著总量663篇的7.09%;16人论著总被引次数为129次,占5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论著总被引次数773次的16.69%。由此可见,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显著。
在16名作者中,属于高等院校的有13人,占总数的81.25%,体现出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从核心作者机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地。
五、结论
通过运用CSSCI数据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趋势以及核心作者群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的热点来看,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就业环境也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第二,从研究的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焦点逐步转向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和宏观的就业环境的关注。研究方法上已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第三,从核心作者群来看,16人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显著,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并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8.
[2]蓝洁,唐德海.多学科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5(5):85-88.
[3]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7.
[4]范围,高耀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1979―2008[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7.
[5]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8-212.
论文摘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本文提出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并通过理论研究探讨其合理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CNKI )中以“大学生就业”为检索题名,时间范围为2000-2009年10年时间,共搜索到4700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132篇精确匹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2篇精确匹配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2篇精确匹配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大学生就业信息”为检索题名,搜索到18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均为0篇。可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明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文献性质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和工作报告、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1.1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夏鲁惠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偏大,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但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在《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将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社会发展快引发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性将诱发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将加剧;高薪职位难求、整体职位层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将出现;毕业生求职总成本将增加。
1.2从就业政策的层面,部分学者也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成果。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欧美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就业激励措施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需求的关键则是鼓励创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大学职业指导体系。这三个方面相关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业咨询与配置服务、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美国的免除学生的贷款等具体措施是这些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
于伟和郭庆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针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业指导基本实现了机构专门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机构的投人力度大,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西方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李宏和谭远发总结了我国的解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二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良性的“大循环”长效机制。
1.3从高校时学生的培养这一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构建“全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模式。罗开礼通过对西南农业大学的全程指导模式的解读,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杨静和张庆亮通过比较中、美、德、英等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在机构设置,经费投人,人员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变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黄洽宾则提出了在高校的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平台培养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是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的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研究
目前,就大学生就业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没有,而是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仍然很少,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筛选、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渠道分析中,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等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实习、社会实践,网络渠道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季荣臣则根据以上方法总结了地毯式访问、连锁介绍、中心开花、供需见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种信息收集的方法。从信息传播的视角,余彬和潘烈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群体内部信息传递和外部辐射两个方面,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阐释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在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利用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苏静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毕业生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有:薪酬待遇、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对口、单位发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确程度,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在个人各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比较自信,但也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是比较杂乱的,毕业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筛选,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荣臣则提出了科学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善于对比、掌握重点、了解透彻、适合自己等。 2.2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比较具体,成果较多。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根据高校自身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所提出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韩伟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助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间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余菜花等通过对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提出,虽然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招聘求职信息传递不畅、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地区差距大、劳务输出管理问题突出、“就业服务网”建设落后、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主动性、加工深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强、就业培训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并给出了对策,如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投人、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网、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质量、主动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科学构建劳动保障网站、大力发展在线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化的大型在线劳动力市场等。
2.3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与就业指导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静就分析了就业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她认为,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渠道的信息满足,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但研究还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与满足之间的差异性—使用各种信息渠道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产生负面作用。招聘会、中介等组织传播方式并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湖南师范大学李权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他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着手,采用追踪调查和电话访问的手段,提出关于就业心理的四条假设,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对个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性认识不足,大多数赞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研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上的发展。
3.从传播学视角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3.1从传播学的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自从传播学这门学科形成以来,无数位传播学先辈们总结、提炼、发展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拉斯韦尔的S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过程模式等,传播模式逐渐完善、复杂,考虑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多伊齐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种明显功能:组织、启发、预测和测量在不断的研究中,传播模式被许多行业引用,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却很少为业界人士所使用。这可以使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无疑都会收集或者接收相关的就业信息,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使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这也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究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证分析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基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基于女大学生自身方面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 女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样难?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周飞.女大学生就业急需政策引导[N].中国教育报,2012-12-03.
③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8.
④黄敬宝.提高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52-53.
参考文献:
[1]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2012-12-28),.
[2]周飞.女大学生就业急需政策引导[N].中国教育报,2012-12-0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03-03
高校为祖国发展培养着各式各样的储备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输出量日益增加,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一些贫困大学生常常会表现出焦躁不安,易陷入对“自己否定”的困境,产生对社会的失望、对寻找工作的抗拒等负能量。认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使贫困大学生顺利找到工作已成为当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从1999年各大高校扩招开始,大学生的数量急速增长。图1显示,2013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增加了20万左右,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纵观全表,2004年全国才280万大学毕业生,可见其人数增长幅度之快。
此外,从我国历年高校就业率统计的结果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呈下滑趋势,6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完全没有就业意向。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
2005年,陈至立指出,在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中,贫困大学生大约占20%,2009年占23.06%,其别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占总数的7.27%。在这个就业率不乐观的状况下,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将逐年趋于严峻。
众所周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大学生,认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刻不容缓,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每个大学生自身的经济大问题,若不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将会导致各种不必要的矛盾,最终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贫困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调查
为了研究贫困大学生无法就业的问题作了相关问卷调查,问卷共发出500份,回收472份,最终的有效问卷有460份。经调查数据显示:有18.2%的贫困大学生因为过高的期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而未能就业;有24.8%的贫困大学生不能较理性的看待第一份工作,在选择应聘岗位时,过多注重薪酬、就业环境、舒适度以及工作地点是否方便等,并没有衡量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有21.7%的贫困大学生没能清楚认识到自己错过了就业良机,这类大学生不能清楚认识自己的能力,不能清楚认为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或者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再或者自己能够胜任何种性质的岗位,而是一味地观望,期待工作“自动”到来;有35.3%的贫困大学生不能承受压力,过于自卑,不敢出门为自己的目标迈出第一步。
(二)自我否定的心理问题
当前社会难免存在一些“拜金”现象,时常“拼爹”、“靠山走后门”等行为正慢慢“侵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犹如倾盆大雨,极易浇灭贫困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盲从看待自己,认为自己输了背景,意味着输掉前程,以至于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产生较多的负面想法,也不能自信坚强的去面对、克服一些问题。例如,有的贫困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时会产生顾虑,认为自己怎么能如此简单的就获得了面试机会,是不是有陷阱,于是就放弃面试机会;有的在即将与公司签约时,临阵弃枪,放弃就业机会;还有的在处于岗前培训期时,滋生很多不正确的想法,无法踏实开展工作。上述均是贫困大学生内心不自信的表现,即自我否定的心理问题。
(三)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
从幼儿班到大学差不多十六七年,这么多年的努力拼搏就是为了在大学毕业时找份有前途的工作,因为这里面不仅有自己寒窗苦读的心血,更有亲朋好友所寄托的希望。贫困大学生通过奋斗坚持到现在,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大部分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付出的回报,想要快点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常言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迫于现实所需,穷人家的孩子是不得不早当家。富人子弟有父母可以依靠,而穷人家的孩子所能得到的资源却少之又少。在处于人生择业的十字口时,贫困大学生往往认定要靠自己撑起整个家族的未来,容易想得太多,急于获得成功,最终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不正确的求职思想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一个人,找工作其实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陷入了一些羡慕他人、盲目跟从等误区,这在贫困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寒窗苦读到城市,总觉得要在城市闯出一番天地而不想回到家乡,然而城市生活水平是很高的,没有一定的工资保障是无法生存的。因此,对薪水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却无法正确考虑自身的能力。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0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
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三难,即落实用人单位难、专业对口难、正式上岗难。最近几年对外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75%之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的更多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2.1大学生就业遇上严峻的“大环境”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二是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然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大学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2大学生就业面临困惑的“小环境”
从“小环境”看,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同时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再次,很多高校连续扩招后,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另一方面,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盲目提高用人标准,条件要求也愈加苛刻,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通行证”,除了崇尚高学历,要求毕业生具有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多数应届毕业生往往不能够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许多用人单位所“嫌弃”,不少招聘单位的广告明确地写明“只限男性”或“男士优先”,性别上存在歧视。再者,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而社会对“80后”这一代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8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诚度低、责任心弱等缺点,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所顾忌。
2.3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二是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较大,部分毕业生“心比天高”,过高估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三是缺乏创业意识。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市场巨大的创业平台,高校毕业生宁愿成为现有就业市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也不愿意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不愿意走上创业之路。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多管齐下,优化大学生的就业“大环境”和“小环境”
政府及社会应对大学生择业就业难应有所作为。第一,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第二,应扩大毕业生入伍、研究生招生比例,这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未来国家竞争力储备力量。第三,鼓励经济相对优越的毕业生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第四,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第五,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用人单位要放低门槛,寻求真正可用之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目前毕业生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得过高,本来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聘用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用人标准虚高,使得相当一部分人难找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因此,要动员用人单位改变用人观念,多注重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企、私企单位,为规避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责任,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侵犯了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自己公共形象,进而造成大学生不愿意到这些单位就业,人为地促成了“就业难”。
高等院校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整个经济环境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家庭要承担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首先,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并能及时给予指导,使孩子少走弯路,更快成长。其次,督促孩子毕业后尽快成功就业。再次,不要强求学生绝对专业对口就业。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学生喜欢,只要学生肯努力,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能干出一番事业。最后,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流动越来越普遍,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整个社会充满了竞争,现在没有一包到底的“铁饭碗”,单位都实行合同制。毕业生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
3.2努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一方面,大学生不能总是盯着“热门”职业。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行业在不断消失,新的行业也不断产生。过去被人视为“低贱”的工作,反而更能锻炼人的本领,发挥个人的潜力。另一方面,树立多元化就业观,不能等到毕业时才决定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有的学生只是在找不到工作后才想到去考研,或是考研失败后转而去找工作,这些都是漫无目标的行为。只有早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才能够在毕业时不会感到迷茫。要强化机遇意识,牢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就业核心力低,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
大学毕业生强化创业意识。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改善目前就业难的局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大学生创业不但可以改善毕业生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上其他的待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理想境界。然而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几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社会应该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个人应该具有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穆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择业与就业,2008(4).
[2]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10-14.
[3]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14-15.
[4]陈永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J].北方经贸,2008(9).
【关键词】扎根理论;就业取向;就业引导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分配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把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如何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问题。本文引入扎根理论研究法,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价分析。
一、浅谈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归纳的方法对收集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整理,通过经验概括法提炼出反应该现象的概念,并发展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关联,最终提升为理论。扎根理论来源于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这就要求研究者对社会现象保持敏感,具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研究者要熟练掌握分析归纳的方法,善于在资料与资料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对比和归纳中,抽象出全新的概念或观点。扎根理论不同于量化研究方法,它通过谨慎、科学的研究程序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运用分析、对比、检验的方法发现普遍现象的核心内涵,从而建立新的理论。扎根理论经过几代学者的完善和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重要学科。实践证明,扎根理论是理论本土化构建的有效途径。基于扎根理论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包容性,本文将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取向。
二、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
(一)数据采集。本次调查研究采用访谈法收集数据,通过以下6个步骤确定访谈题目,保证访谈题目的质量。具体如下:(1)文献回顾和文献讨论,确定研究的切入点;(2)与部分在大学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交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取向;(3)走进高校,对在校学生进行随机调查;(4)收集网络上有关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信息;(5)检索CNKI进一步归纳整理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有关资料;(6)最终确定“你的就业取向是什么”为无结构式访谈的题目。
(二)样本抽取。本次调查研究分别在15所高校随机选择10名2015届毕业生进行无结构式访谈。选取的15所高校涵盖本科、专科等不同的办学层次,随机选取的150学生涵盖了文、史、理、工、法等不同的专业,所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
(三)归纳编码。整理采访者的回答,挑选并整理出有效语句,进行开放式编码标签。通过对标签的反复整理,最终形成5大类,分别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其他企业和自主创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一 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表
编号 类别 概念 所占比例
1 政府机关 公务员;政府合同工 25%
2 事业单位 教师;事业编;公益性岗位 14%
3 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国家控股企业 20%
4 其他企业 外企;中外合资;民营企业 36%
5 自主创业 自我发展 5%
(四)结果分析。本次调查研究显示,39%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倾向政府事业单位,原因是这些单位用工稳定、薪酬待遇好,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近年来,国有企业接纳高校毕业生人数呈增加趋势,原因是国有企业除了具有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薪酬待遇好的优点外,更重要的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进入国企,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高薪。选择进入企业工作学生首选外资企业、上市公司,原因是这些公司大品牌、尽管工作压力大但发展潜力大、升职空间大、收获颇丰。反之,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则在高校毕业生争夺战中遭到了无人无津的尴尬局面。近年来,国家不断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一些思想活跃、积极肯干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本次调查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总数的5%。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取向引导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尽管多数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及时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找工作还存在着目标模糊、盲目自大、攀比炫耀等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学生、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加强引导。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就业环境的严峻性,不应该盲目乐观或过于悲观。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应该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充实自我。通过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培养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设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的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倾向,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建立完善的就业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为广大学生提供便利。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如组织召开招聘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等。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小企业、基层单位去工作,大学生村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不平衡性,维护大学生的就业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为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对于学校来说,毕业生成功就业是学校育人的根本,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于社会来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