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4: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就业 考研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B844.2
大学生的就业与考研,一直是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的一个选择,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对于这样关键的抉择,应该如何科学地引导是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任何一种决策,都是在一定环境下,按照一定流程,由单个人或多个人集体做出的。决策不仅仅只是一个客观过程,还涉及大量的个人情感以及价值判断等主观因素。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梳理一下影响大学生决策的所有因素,这便于我们更好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们吸收了大量社会信息,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但是他们大多缺乏实际社会经验和深刻的自身经历,因此很难做出恰当的决定。心理学家曾尝试用多个模型来解释人们做选择的动机。赫尔主张行为的能量是由驱力提供的,并进一步主张行为是由驱力和习惯的乘法效应形成的。斯金纳放弃了赫尔关于驱力的思想,但是保留并强化了行为的能量学说。根据他的理论,行为处于外部奖赏的控制:积极的奖赏增加行为的可能性,而消极的奖赏降低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也会从驱动力的角度来阐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择业与考研这个十字路口,根据大学生是否准备参与考研,我们把他们划分为两大类群体:准备参与考研和不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并就此进行分类探讨。
第一类:准备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
对于准备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象特征:一种是考研前参与过就业过程的群体,一种是考研前没有参与就业过程的群体。我们先来看后一种,即没有参与过就业过程的考研群体。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他们有一种期望:高学历能更大概率地带给未来人生更好的价值。正是这样的一种期望成为了他们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根本驱动力。这种期望的形成多数来自于他们自身对社会的观察,来自于对学历和社会地位及自我实现关系的概括性总结。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当今中国的特殊环境下,还有一些因素不能忽视。比如考上更有影响力的学校,或者自己更感兴趣亦或更具备社会竞争力的专业,又或者希望按照体制规则进入教育和科研领域。这样的群体是孤注一掷在考研这条路上的,因此短期也没有做好备选准备。如果没有考上,通常是接着再考,或再考虑就业问题。正是因为这样优先级上的安排,使这部分考研群体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压力,甚至有了那种回到高考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感。中国现在的就业体制,对于没有考研成功又仅凭自身能力进行就业的学生群体有一定劣势。因为机会的先入优势被那些直接选择就业的学生群体占据了。然而,对于依靠外部帮助就业的群体,他们在考研失败后的机会成本就很低,这会使得他们的心态更好。因此,高校教师要善于甄别这些考研人群的差异,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另外一种情况是关于考研前参与过就业过程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通常是希望谋求更多的选择可能性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双线上进行精力调整,毕竟就业与考研所做的准备工作相差甚远。在大学校园里流传“难就业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当今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即便学习已不再是乐趣,但还是有人选择了继续学习。与单纯考研的群体相比较,这类学生在考研的驱动力上有本质的区别。满意的工作机会是他们做出这样多重准备的根本驱动力。当工作机会不满足其心理预期时,如果考研成功,他们选择读研的可能性更大。而由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体制的现状,事实上存在相当大比例的考研失败群体。面对考研失败,这些学生拿到的工作机会将是他们未来发展道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们将在第二类人群中探讨与此相关的就业心理。
对于以上这大类考研群体,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他们舒缓心理压力,尽可能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以引导他们做出考研学校或专业方面的决策。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教师不需要过多地灌输形而上的价值观,而更多需要的是对他们恰当的关心。
第二类:不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
我们再把焦点集中到只参与择业的这类学生群体中。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即人的自尊。而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此外,人类在生存需求层次有对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这些更底层次的需求。而以上这些需求层次正是大W生做就业抉择的根本出发点。与之相应的,从表向上我们会看到发展空间,物质回报,兴趣爱好等这些纬度。
资源、财产获取的效率和稳定性,是人类绝大多数都永恒渴求的。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价值洪流中更是容易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人类受到自身生物性的影响,并不会在物质生活不富足的情况下,产生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面对当今社会的物质水平差距,这更强化了人的基础层次需求。因此,稳定、报酬丰厚、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强度低等,成为了大学生找工作最理想的纬度。大学生会在他们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的情况下,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现有的优势资源。其中付出成本包括获取职位的知识积累难度和人际关系维护成本,而优势资源包括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核心圈的人脉积累等。现代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他们已经会衡量自身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受父母等传统因素的影响也逐渐减小。这类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相对复杂,其心理特征与社会上的择业群体特征很相似,都是面临生存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双重挤压。因此自身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差异是分析此类大学生群体的关键突破口。
对于这第二大类大学生群体,他们职业生涯的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与实际就业脱节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绝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从来没有参与过就业,没有行业的认知度,甚至知识沉旧。而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不仅缺少社会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和择业的自身研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如果自身缺乏丰富的社会行业经历,可以通过组织社会企业分享活动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可以组织学生间的研讨活动,让同学们之间不断交流思想和沟通信息。大学生就业应该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有思想基础,在大二形成相应的学业规划,大三阶段应具备职业规划能力,并在大四毕业时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优势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择业判断和职业发展规划。
结语
大学生就业与考研不仅是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选择,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像知心朋友一样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发挥自身专长,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取长补短,更好地为学生和教育工作以及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大学生就业 定量分析
Application of AHP in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Wei, XUE Dongmei
(Jilin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Jilin, Jilin 132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e every year,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 paper by taking questionnaires AHP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 resulting analysis the results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information on the dir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AHP;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0 引言
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复杂,工作难找,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难,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个很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经调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在因素如下:一是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①②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从数量与结构的关系看,结构性失衡加剧和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第二,选材要求高: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材”上要求有至少一到两年的工作经验,这就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第三,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③④⑤第四,普遍应届生就业岗位初始薪酬低,低于应届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的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此外,大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少,一些虚假广告铺天盖地,许多大学生由于害怕被骗,错过了很多信息渠道。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个人的属性,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本文将以上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因素归结为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实际能力及个人的就业态度。应用层析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运用层次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
1.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处理,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大方面因素及其诸多指标,层次分析结构划分如下:第一层 (目标层):大学生就业前景A;第二层(A下设判断/指标层):学校因素B1,社会因素B2,个人能力B3,个人就业态度B4;第三层:B1下设四个指标:学校就业指导情况C11,学校知名度C12,学校专业设置C13,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尺度的吻合程度C14;B2下设三个指标,家庭背景C21,市场对人才的需求C22,区域因素C23;B3下设四个指标,个人属性C31,专业知识技能C32,个人实践和应聘能力C33,社会交往能力C34;B4下设三个指标,就业准备C41,就业行动积极性C42,就业观念C43。
1.2 构造判断矩阵
我们用9级判断尺度法将比较判断定量化,规定用1、3、5、7、9分别表示根据经验判断,要素i与要素j相比:同等重要、比较重要、重要、很重要、极重要,而2、4、6、8表示上述两判断级之间的折中值。⑥以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能力、个人对就业的态度来测定指标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对这四个指标两两比较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判断矩阵A-B
1.3 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的计算⑦
运用求和法近似计算特征向量。步骤如下:(1)将判断矩阵按列归一化,即 = / ;(2)按行求和,即 = ;(3)归一化处理计算出,如表2。
表2 相对重要程度表
所以,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能力、个人对就业态度四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12、0.26、0.55、0.07。
1.4 一致性检验
通过一致性检验,求特征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
求得最大特征值 = ( + + + ) = 4.012。
一致性检验有: = = = 0.004。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得到 = 0.89(表3)。
故 = = 0.0045
1.5 计算各方面指标分别在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能力、个人对就业的态度的权重
表4 学校因素的各个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的判断矩阵
表5 社会因素的各个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的判断矩阵
表6 个人能力因素的各个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的判断矩阵
表7 个人就业态度因素的各个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的判断矩阵
同理可以得出: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能力,个人对就业的态度各个方面具体指标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分析中所占的权重,分别如表4、表5、表6、表7所示。
1.6 大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因素的层次总排序
经过对针对每个准则的子准则进行排序和一致性计算得到的各个准则层的总权重如表8。
表8 各准则层、子准则层权重一览表
根据以上分析,C41个人的就业准备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中占的权重最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到C32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次要原因。
2 结束语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四个方面(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的能力、个人对就业的态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客观的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当然,分析结论的准确性也与我们调查的数据的客观性有关,并且层次分析法的一致性检验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合理性。
注释
① 刘巍,李思晴.基于结构方程的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30(9):113-117.
② 李彬.中国高校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城镇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6):27-37.
③ 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82-89.
④ 张宏远,杨森,徐永其.论金融危机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I):268.
⑤ 赖德胜.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2012)[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趋势之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解决就业难靠什么
洪成文
大学生就业如此之难,原因何在?大致可以归纳出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联系起来。第二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关。因为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对低端人才需求旺盛,而对较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旺,造成较低学历者容易就业,而较高学历者难以就业。第三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是政府的政策不完善所致,表现在没有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将就业工作的责任完全放任给市场等。
就业难是政府的问题,还是政策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政府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全是政府的问题,但是与政府的政策连贯性有关联。因为我国实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学生自主择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好比为政府解了套,大学生就业因此走上了市场化之路。政府愿意放权,学生择业自主性得到体现,双方各得其利。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连贯性问题。第一,从政府统揽大学生就业分配,到大学生完全市场化择业,缺少过渡,缺少保障。就业完全市场化,在西方国家也不多见。第二,大学生就业问题总是与社会的稳定相关。政府可以不包大学生就业,但是确保社会稳定,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当就业与稳定关联,有一个问题变得很清楚:法理上政府虽然不需要为大学生就业负责,但操作层面上却不能不顾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导致的后果。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既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市场,也没有政府绝对的“放权”。
在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时,社会上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可能会造成社会的动乱或不稳定。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对于吸引社会关注,激发政府尽早出台政策应对挑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是否科学和理性,还需要深入分析。国际上关于失业及失业预警,有很多经验可资借鉴。1998年《国际统计年鉴》曾颁布标准,3%-4.9%为轻警区,5%-8.9%为中警区,9%-14.9%为重警区,15%以上为巨警区。这个标准是一个国家根据失业程度而判断社会潜在危险的标杆。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个标准也会随着社会特征的不同而不同。参照这一标准,可以预测我国当前大学生失业的预警程度。设分母为700万大学生,分子为70万失业者,那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就落在重警区的阶段。如果大学毕业生的失业者增加到105万,那么就有可能从重警区上升到巨警区。如此分析,就业问题已经是十分严重的了。但是,要注意到我国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文化特征的特殊性。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就是能够在遇到社会问题时家庭分解社会负担的意愿和能力较大。而我国社会的亲缘关系也在分担社会风险方面有较大的贡献力。因此,就我国就业预警和失业风险来看,可以适当调高这一比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是否严重到最危急的警戒线,还需要从多角度认真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府责任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责任。但政府的责任也不是无所不包的,重点应体现在三大方面:扩大就业的总体规模、照顾特殊人群的就业以及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理念。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心理 大众传媒
2008年下半年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我国,在此背景下本已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大众传媒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本文以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力,并试图对我国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宣传策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当前舆论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基本状况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是我们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力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我们以安徽省合肥市部分高等院校1000名20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总结出当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大特征:
大学生择业期望有所降低。大学生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大学生择业期望值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就业。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访者对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所持的态度相对比较开放,其中56%的同学选择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21%的选择可先在非本专业就业,再考虑转行;仅有23%的同学表示不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就是说有超过2/3的毕业生能接受职业非专业的事实。对最低月薪的期望,6%的同学选择了1000元以下,32%选择了1000~1500元,42%选择了1500~2000元,16%选择了2000~3000元,4%选择了3000元以上。对于若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是否愿意降低择业期望这个问题,24%的同学愿意为了找到工作而降低择业标准,62%的同学选择适当调整,但仍有14%的同学表示不会考虑降低。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期望薪金都在3000元以下,也不苛求专业对口,并表示在就业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愿意随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
大学生择业意愿区域性极化现象仍然存在。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择业区域选择上仍然存在向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极化”的现象。其中选择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发展的占被访者的31%,愿意在中等发达城市就业的约占50%,15%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仅有4%的学生愿意去乡镇农村发展;即便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也有90%以上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
这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尽管大众传媒在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就业,但是大学生择业意愿区域“极化”的现象仍然没得到根本扭转。
大学生择业信心和择业准备明显不足。总理说“面对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对于当下大学生就业来说也不例外。自信是他们实现就业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调查显示,面对金融危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明显不足。如下表: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面对金融危机,大部分的被访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主要表现为职业认知能力偏弱、政策掌握程度较低。调查中有62%的大学生不清楚或者不太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71%的大学生不太了解相关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基本清楚自身职业方向的仅有38%,完全了解相关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的仅有20%。
大众传媒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面宽、影响力大。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究竟有没有影响力,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其中48%选择了通过学校;35%选择了通过大众传媒;12%选择了通过家人;另外还有5%选择通过人际传播等其他渠道。
单纯从数字看,在大学生获知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渠道中,大众传媒仅占1/3的比重。但是通过对老师和家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他们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大多也是来自大众传媒。因此,从本质上说学生从学校和家长那里获得的信息也应该归功于大众传媒。也就是说,95%的被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从大众传媒获知金融危机、感知就业压力。可见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面较宽、影响力较大。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众传媒直接传播的影响力弱于间接传播。调查数据显示,那些从媒体获知金融危机和就业形势信息的同学中,只有不到40%的表示会因为这些信息而产生心理波动;而那些从学校获知信息的学生中,有74%表示这些信息对自己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影响;在从家长那里获知信息的学生中,有61%表示会将之与自己的就业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学生们认为对他们就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是学校,其次是家长,最后才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调整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发挥积极影响。1.引导大学生及时降低就业期望、调整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否正确、就业期望是否合理是评定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们的大众传媒功不可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们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和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大量的报道,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些信息。客观就业形势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强化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意识,因此大学生纷纷降低了就业期望、调整了就业观念。2.加强危机预警,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目前金融危机的形势又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如果他们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的话,当他们遭遇挫折之后,有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媒体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大学生提前转换角色、正确认识自我,为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心理准备。
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是大学生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媒体在树立大学生就业信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正面引导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中的负面新闻。例如有些媒体曾热炒“女大学生死亡日记”,“南京近半大学生愿卖小吃、摆地摊创业”,“大学生苦读四年,月薪等同农民工”,“十万年薪聘大学生当掏粪工”等负面新闻。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了一种极为悲观的社会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2.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鼓励和宣传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一直是媒体宣传报道的重心之一。在宣传报道中,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但是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发现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很多,但是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却仍然是凤毛麟角。例如据《合肥日报》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安徽省当年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创业成功56人,比去年增加12人。这说明,虽然大众传媒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却仍有待进一步加强。3.在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方面存在舆论监督缺位的现象。调研显示,有80%的被访者表示对国家颁布实施的就业法规不了解或不太了解;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求职过程遭遇过企业非法用工的现象,且这些人当中有83%的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以求能保住饭碗。这种现象的存在,起码说明大众传媒在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方面舆论引导的缺位。因此,建议我们的大众传媒在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要切实关注就业法规的宣传报道和企业用工的舆论监督,发挥大众传媒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的积极影响。
对策与建议
增强大学生就业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引导学生掌握政策,了解形势,准确定位,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取向,切合实际做出选择。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和城市社区去,到祖国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对毕业生群体和每个个体的关心、关爱、关切和关怀,在尊重人、爱护人与教育人、引导人的过程中展现作用,发挥优势。坚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倾听大学生呼声,了解大学生需求,不断增强学生就业宣传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力加强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奋进拼搏的创业精神,宣传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努力把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和力量凝聚好。坚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能够集中体现宣传导向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作为报道对象。要注重宣传的正面性、典型性、生动性,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让典型活起来。对学生就业方面的重大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重点把握好“五个关键”,即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表现,全方位、多角度、纵深性地报道新闻的背景及发展、驾驭好所要报道的问题:向纵深开掘,提升深度报道的品质。通过典型挖掘、专题策划、深度报道,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形成宣传合力。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密切与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整合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资源,努力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通过舆论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环境的持续改善。充分体现传播双向互动的特点,创造思想交流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参与愿望,在交流、碰撞、激荡中达成思想共识。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持续推进,以及社会就业市场、大学生自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大学生人数在激增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就业难度逐年加大,一部分具备劳动能力、渴望就业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需要以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为抓手,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多做文章。
一、职业指导与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职业指导泛指以学生和成人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就业为根本目标,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高校职业指导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以社会人才供求为主要依据,在结合用人单位合理需求的基础上,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研访谈、心理素质测评等多种方法和手段,针对大学生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及其职业发展等内容,为大学生提供翔实的咨询、指导和帮助。有效的开展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提前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人才需求动态,了解有关人事劳动政策的法律法规,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竞职人员为了获得就业机会、维持就业状态并在工作中有所发展而必须具备的一系列技能与能力的总和,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就业竞争力首先体现在说、写、做三方面,能说、善写、会做是其立身职场的基本条件,是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保障,是大学生胜任未来工作岗位要求所必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当前的就业市场及岗位需求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趋于多样化,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对求职者基本表达能力和一定的事务处理能力的考查。其次,团队协作与协调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分工的精细化,“英雄淡出、团队胜出”越来越成为人才市场竞争的优选趋势,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协作与协调能力。再次,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内容。开阔视野、吐故纳新、终身学习,勤于治学、精益求精、学有所长,能够有效地保持强劲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开拓创新,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优选要素。
二、加强职业指导与提升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加强职业指导与提升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职业指导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职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教育实践平台。高校以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等职业指导课程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职业理想,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养成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掌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园等组织并推进在校大学生实训、见习、挂职锻炼、自主创业,促进大学生在职场演练与锤炼中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服务自助平台。职业指导通过测评服务、咨询服务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测评服务即指导并协助大学生运用专业的测量工具对职业价值观、职业倾向、职业能力水平等进行测定,实现全面、理性、科学地自我认知,进而确立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模式。咨询服务即针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在指导大学生分析自身条件和发展机会的基础上,提供心理激励,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大学生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职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管理自治平台。为确保职业指导富有成效,高校必须通过规范有序的组织工作,高度重视职业指导教育,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如:指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就业竞争力培养计划,定期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状况进行考核,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评估反馈意见,指导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修订就业竞争力培养目标和措施等[1],切实推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2.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职业指导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内容
一方面,高校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目标的一致性。高校职业指导的根本任务是有效培养并持续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开展职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科学的指导、必要的服务和管理,最终帮助大学生完成就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则直接以提升就业能力、服务就业、促进就业为根本指向。大学生在有效的职业指导中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进而实现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现实需求成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具有提升技能、促进就业的鲜明的导向性特征,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职业指导的方向与内容,即高校职业指导应该紧密关注学生发展与就业。同时,高校职业指导又不应仅仅停留在关注毕业生就业层面,需要从大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其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正来自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现实需求之中。
三、以强化职业指导为抓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施策略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与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加强职业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可以从把握个性化和全程化两大基本原则着手,通过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质与能力等指导内容,从机构、人员、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组织机制,在加强职业指导中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1.把握工作原则
纵观我国高校现行的职业指导大都存在重普及性、轻个性化,重阶段性、轻全程化等弊端,导致我国高校现行职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职业指导必须始终把握个性化原则和全程化原则两大基本原则。个性化原则要求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时必须关注并尊重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自身条件,在确立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的基础上指导其制定发展方案,并为每一名大学生提供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指导服务,即畅行“定制”职业指导。全程化原则要求高校职业指导覆盖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全程,将学生的阶段性发展需要与长期的职业目标有机串联,一以贯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2.强化指导内容
一直以来,高校比较注重毕业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而对大学生早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首先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简言之就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辅导、职业环境探索辅导、职业定位和目标确定辅导、生涯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辅导、生涯规划的反馈评估辅导等[2]。其次要强化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涵盖了专业知识的积累、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及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内容。再次,高校职业指导应该依据年级发展特征,知道内容有所偏重。如低年级需要强化环境适应、专业认识方面的指导,做好职业发展引领,提前透析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高年级需要重点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求职心理、求职材料制作及应试技巧的指导与模拟演练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述评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当前,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于压力源分析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国内研究一般认为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包括外因性压力源(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和内因性压力源(自我认知、职业期望、个体能力)两个方面;国外研究则认为大学生压力源主要有学习因素、社会因素和情绪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测量及其现状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主要有Christian等1992年编制的“大学生压力问卷”、Blankstein等1991年编制的“大学生日常烦恼量表”等为工具展开研究;国内研究者则多以压力源分析为基础自编大学生就业压力测评工具,并以此为调查工具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展开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亟待进一步缓解。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因素研究已广泛涉及到个人、社会、家庭、学校、政府等层面,其中家庭、社会、学校、政府层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理论思辨基础上;而个人层面的研究则以实证研究居多,主要涉及社会支持、人格特点、职业成熟度、应对方式、就业观念、自我概念、心理弹性等因素。研究者还发现专业性质、性别、年级、生源地、党员与否、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学生干部等也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应对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压力应对方式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风格,是个体面对不同压力时所采取的具有不同风格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姜乾金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Lazarus & Folkman的应对方式问卷(WOCQ)、Bond(1983)的防御方式问卷(DSQ)等测量工具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展开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总体上趋向于选择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除此之外,研究者还集中探讨了自尊水平、气质类型、人格特征、专业认同等变量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
(四)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策略研究
不同研究者纷纷从国家政策调整,学校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专业设置与实践教学改革,个人观念转变、个人就业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体建议,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有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一)缺乏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现有应对策略研究多致力于如何消除已客观存在的就业压力,而较少考虑如何挖掘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并以此来预防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形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
(二)应对策略研究过于笼统,缺乏深入研究,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研究者虽从个人、社会、家庭、学校、政府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应对策略,却显得相对宏观抽象,缺乏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所提出的策略也缺乏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不利于推动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
(三)缺少对应对策略有效性的考察。研究者虽提出了诸多应对策略,却很少对其可行性和实效性进行实证考察,所得研究结论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四)缺少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策略测评工具。这也是当前研究难以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策略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不同研究者只是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很少系统考察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整体影响,不利于揭示大学生就业压力深层影响机制。
(六)缺乏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应对策略研究方面,其研究结论多是建立在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需进一步完善。上述所列的若干缺陷也正是今后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应该注意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李胜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 舒晓丽,汤福球.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结构构建[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
[3] Hilary,G & Brent,M.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tention.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1994.
[4] Rawson,H.E.,Bloomer,K.,Kendall,A.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physical ill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9,155(3).
[5] 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6] 李明.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研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7] 周东斌.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家庭关怀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8] 刘敏华.关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途径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9] 唐本钰.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10] Pinquart,M.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9,30,53-60.
[11] 陈俊.大学生应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缓解就业压力[J].科教文汇,2009(6).
[12] Lazarus R S,Folkman,S. 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1991 :22-54.
[13] Carver C S,Scheier M F.Weintraub J K.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A theoretically--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1:345-378.
[14] 刘芳芳.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压力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8).
[15] 岑延远,郑雪.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
[16] 邓丽芳,王瑞,郑日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2).
[17] 梁宝勇,郭倩玉.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 Ⅲ应付方式与人格[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1).
[18] 李琦.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夏威夷学科学,2004(2).
[19] 杨宜勇.我国社会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20] 旷永青.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对策探究[J].社会科学家,2007(4).
>>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对策 成渝大学生外显地域刻板印象研究 刻板印象威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刻板印象对“90后”大学生服务与管理的影响性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判断中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对策研究 多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IAT研究 大学生面向民营企业就业意向分析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及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职业刻板印象的调查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调查显示近四成高校毕业生欲报考公务员[EB/OL].
http:///topic_bbs_6027/20111114/
t20111114_706046.shtml
[5] 王沛.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2,
(1):97.
[6] Freeman C,Louca,F.As Time Goes By: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to the InformationRevolu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1.
[7] 调查显示大学生起薪2153元,六成想进政府国企[EB/
OL].http:///kuai_xun_4343/20120626/
t20120626_799498_2.shtml.
[8] 穆大常.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大障碍[J].河南商
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30-31.
[9]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现阶段我国企业家队伍的行为特
征调查分析[J].管理世界,1995,(3):161.
[10] 马理.国企经营者、官僚与制度设计[J].财经研究,
2004,30(9):113-123.
[11] 郭保明,高艳琴,等.我校大学生就业观及态度的调查
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
(12):668-669.
[12] 丁雪红.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因素结构分析[J].淮北煤
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