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时间:2023-09-19 18:54: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比以往承受更多的竞争压力,在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产生心理危机,由此引发的自残、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及家庭、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各高校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并未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进行更深一步的探析,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 心理危机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简述
卡普兰于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并在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一般认为,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 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方式。它能够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我国对危机干预理论的研究是从80年代逐步开展起来的,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了较快发展,从介绍西方的理论技术过渡到结合我国国情的研究。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一直到2000年后,才逐步开展起来。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调查显示, 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精神障碍已成为每年大学新生退学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易查性。大学生由于日常生活学习是在校园及周边场所进行,主要接触对象是老师、同学和朋友。同时接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与管理,其产生的异常举动行为,容易被身边的接触者察觉,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介入帮助其解决问题。
(2)无。由于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不健全,一旦大学生由于种种问题产生心理危机后,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向谁求助,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与无助感,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恶化。
(3)突发性。心理危机往往都是突如其来的,无规律可循,是不可控的,所以大学生在面临一些问题时会突发心理危机。如“非典”的爆发与甲流的流行,汶川大地震等,看着与亲属同学的隔离,承受地震带来失去亲人的痛苦都会使学生突发心理问题。
(4)危险性。心理危机产生之后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本人的学习生活,带来自杀、自残的心理倾向,甚至会危害到他人生命健康安全。在心理生理失衡的状况下,学生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精神、情绪失控、抑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一情况予以足够的重视。
(5)潜在性。大学生心理危机并非短时间内就会爆发,往往有着一个潜在过程,由于平时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情绪问题没有获得一个良好的宣泄途径,在突遇一些应激事件时就会反映出来。
(6)时代性。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面临就业压力,沉迷网络无法自拔,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面对问题时,所产的心理危机表现现象往往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相关性,这就为我们研究开展提供一定研究依据与规律性,也为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可操作性。
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会出现三种结果:第一种由于没有很好的处理和及时进行干预,在心理危机产生后,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变得越来越消极、颓废,陷入绝望中,借助酒精和药物麻痹自己,甚至产生精神问题。第二种当事学生看似顺利度过了心理危机,但是由于处理方法不当,只是把不良情绪暂时压抑了起来,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还会表现出其他的心理问题,再次爆发出来。第三种大学生在经过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后,结合自身的不断努力,顺利通过心理危机期,回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此外学生在通过心理危机期后学会了应对心理危机与心理调适技巧,产生了积极变化,心理素质更加成熟,抵抗危机的能力也获得相应提高。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1)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由于刚刚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直接跨越到大学阶段学习,往往不太适应。大学阶段是老师讲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与中学阶段的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大量模拟考试不同。加上大学的宽松环境,部分学生会产生逃课、沉迷网络的现象。大学课程专业性更强,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更高,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平时对课程教学的应付,在面对考试时,会产生焦虑的状况,害怕考试,产生考试综合症。由于就业的无形压力,学生在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公务员考试和考研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
(2)生活方面的问题。高校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当来到陌生的新环境时,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感。语言、文化习俗、饮食结构、气候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部分学生由于远离家庭呵护,缺乏一定社会阅历,无法与周围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产生孤独感。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仅在经济上存在问题,在心理上也需要学校和社会更多关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恋爱关系的破裂使得一些学生陷入失恋危机。
(3)社会现实的压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的加快,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竞争的行列,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在就业方面尤为突出。就读于冷门专业的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在考虑毕业后的出路,热门专业的学生又担心所学专业在毕业时是否会趋冷,使他们产生焦虑。很多毕业班的学生在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之间犹豫不决,无法取舍,从而又加重了心理负担。
(4)缺乏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心理问题常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缺乏必要的保健知识会使心理问题加剧,进而引发心理危机。在高校中,一些学生由于本身的个性问题或是家庭中存在相应精神疾病的遗传,会多发一些心理问题,对心理保健知识的匮乏,不利于他们情绪的平稳,久而累积,就会爆发出不可控的心理危机,对高校的安全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三、构建积极有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通过有效的方法、方式,提升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为学生营造丰富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心理健康讲座、校园广播、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沙龙、心理互助小组、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进来。举办心理晚会、排练心理小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也使他们更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保健知识,提升自我保健能力。
(2) 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校园网络平台是最贴近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途径。高校中虽然开设有心理咨询室、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但是由于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心理咨询场所的不足,使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不能获得有效普及。加上一些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害羞态度,无法通过上述途径进行心理疏导、干预时,就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网络私密留言的形式获得心理援助。学生把自身心理问题通过留言或与心理咨询员进行网上沟通,心理咨询员通过相应磋商,用在线辅导和私密留言的形式反馈给学生。对那些有极端倾向的学生,鼓励他们及时就医,予以更多关注,把情况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防止意外产生。
(3) 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发挥心理危机预警效果。通过定期的心理普查,不断进行评测数据的汇总更新,及时识别出那些正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或存在心理隐患的学生,予以更多关注,做到防患于未然。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充分了解其相关情况,给予长期的跟踪与帮助。
(4) 加强心理干预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当前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还存在不足,专业人员很少,而心理危机干预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心理干预队伍建设,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区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心理辅导方法、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同时还要对学生骨干力量进行相关知识普及,使小问题通过学生、朋友之间的互助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朋辈辅导;自杀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五)协助他人自助,提升干预能力
据有关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而且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此看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正遭遇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具体来说,是指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基于其转变过程中的环境、角色、身心等特点,在学业、情感、择业、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这种紧张刺激超过其承受能力而使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从而陷入极度焦虑甚至失控的状态,导致严重后果。出现心理危机,就要及时进行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内容之一 ,成为很多国家大学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给处于个人困境遭受挫折的大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关怀,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徐隽,2009),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高校被广泛应用,而我国高校对此的研究与应用却尚处初级阶段。
二、飞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殊性
飞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除了具有一般群体心理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特点:第一,群体成员的相似性。他们大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适合行职业的个体,在文化水平、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方面也都基本相同;第二,职业的特殊性。现代航空飞行对每个飞行人员的工作质量都有极高的要求,飞行员必须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地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任何成员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三,人际交往的紧密性。飞行人员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们比其他职业的人员更加频繁的交往和互相影响。据有关统计,约有7%的飞行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紧张忧虑;环境突变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自我认知失调、自我评价不当引起的心理失衡等。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飞行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有一定的几率被中止飞行训练。有些学生一旦得知自己被中止飞行训练,顿感万念俱灰,精神一蹶不振,在短期内很难正视现实,由此产生种种思想问题与心理矛盾。
三、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心理危机后期跟踪系统。如所述飞行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其他类型学校有明显区别因此飞行大学生培训学校应根据这些特点构建适应本校特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心理危机发现系统是建立在危机可能发生前的一系列制度,它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努力降低其破坏的程度。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首先,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制度。在所有飞行新生入校后,学校都会组织心理普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其次,开设心理必修课,并将此课堂建设成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平台。同时,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心理咨询队伍。
(二)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控系统是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危机个体、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预警系统。通过主动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通过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形成有效的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来实现。一级网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组成;二级网络是院级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学生公寓;三级网络是由学生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或宿舍室长组成。一级网络负责全校心理健康调查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负责组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二级网络任务是及时了解、掌握本学院、学生队中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开展本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三级网络任务则包括及时发现存在异常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同学,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身边的支持、关爱等。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2005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前社会竞争加剧,各种思潮起伏跌宕,人们的价值判断更为多元,高校学子承受着身心发育、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内外压力,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共识,许多学校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医学化、简单化,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够丰富等,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院近几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心理测量为依据,以课程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为内容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开展心理普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我院于2006年下半年购进惠诚大学生心理测验及档案管理系统(V6.0),对06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测,通过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下一步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预防提供科学的根据。表一是我院使用心理健康量表UP工为06级新生进行测试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第三类结果)及心理比较健康(第二类结果)的学生所占比例总数达82.18%,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有明显心理问题、心理不健康(第一类结果)的学生比例仅17.81%,且在实际排查过程中我们可根据详细名单跟踪调查这些学生,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另外,我们还根据心理健康量表SCL一90的结果,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列举如表二,从表二看出我院06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上。量表的2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探询自杀意念的问题,在这道题目上有2.31%的同学可以认为有中度以上自杀意念。我们为这些同学建立了完备的心理档案,并将重点学生的情况向学院反馈,共同跟踪帮助。心理档案为学院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积极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学生心理问题有时候会引发的严重后果,因此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注重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以心理普测结果为依据,对筛查出来的同学及时与各系沟通,由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各系一起采取干预措施。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包括从信息采集、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一整套方法。成立了由院领导、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系部、卫生所、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危机干预机构:组建由班级辅导员、学生心理信息员、专兼职心理老师共同参与的危机干预网络;建立了心理信息员反馈制度。通过日常观察有心理异常的同学,及时制定干预措施进行危机干预.保证学院能够及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还对各班心理信息员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三、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院从05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用心理学》的选修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构建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功能。每学期学生上课人数达到450人以上,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同学们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丰富,而且能够联系实际,互动性强,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认识。
四、扩大心理咨询扭盖范围,增强咨询队伍专业能力
为确保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效果,我院大力加强对心理咨询老师的培养,每年对各班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及危机干预知识培训。目前中心专兼职老师中,多数持有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学院还不断选送咨询老师参加各种短期的业务培训,增强咨询老师的业务能力,确保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警;预防
作者简介:卢珊(1983-),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1-02
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且该事件超过其应对能力,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标志着一个人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剧变和动荡,它会暂时干扰或破坏一个人惯常的生活模式,引起焦虑、挫折、愤懑和迷茫等不良情绪反应,特征是高度紧张。学生心理危机可引发行为或情绪紊乱,甚至发生自伤或伤人等严重后果。人的心理问题从产生到程度严重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问题在这个过程得到解决或者缓解,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2]学生心理预警预防工作的开展就是未雨绸缪,在平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危机时,各级相关人员预先发出警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事件的发生,将可能产生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达到有效预防和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目的。
一、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降低其破坏程度。根据《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定办法》,我国高校陆续实施三级或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一级机构为领导决策机构
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心理咨询室、相关部门领导为负责人。一级机构负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领导与指导工作,主要负责制定及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学院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确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系统的工作目标,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做好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工作。
2.二级机构为执行机构
主要负责向全院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学习心理危机干预课程、进行心理危机案例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等。二级机构对一级机构负责,同时领导三级、四级机构开展工作。二级机构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通过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对学院各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对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危机做好预防与发现工作。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学院心理健康网络建设,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信息的、反馈、搜集和整理;成立专门的小组,深入分析探讨学生心理状况,列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隐患,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库;开展多种载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例如电话干预、网络干预等,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工作和交流平台,将日常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分析、预防与紧急情况的处置结合起来。当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机构,以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3.三级和四级机构为信息提供机构
三级机构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组成。这些人距离学生最近,最容易发现和了解学生情况,也最能给予及时保护,因此主要负责发现或识别有心理障碍征兆的学生并及时向二级机构汇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机构应尽可能尽自己力量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及时与二级机构的专职心理教师联系,采取措施尽量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二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有初步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级机构由学生组成,主要是各班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经过系统培训之后,起到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作用。心理委员与宿舍舍长共同配合,心理委员应定期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性格孤僻的同学。同时,三级机构应随时关注四级机构成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不断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3]
二、学生心理预防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于预防,学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是指为在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设立的档案资料。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普查的结果,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介入,帮助解决问题。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就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发现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进行预防和治疗,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近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应、反常甚至选择自杀,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危机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心理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学校必须采取强力措施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危机现象及分析
通常人们把心理危机分成两类:发展性危机(指人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和意外性危机(指由于自然灾害、亲人丧失等引发的心理危机)。高职大学生之中所发生的主要是发展性心理危机。
从近年高职入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超过3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高职学生中心理障碍主要为学习危机、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及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高职学生中心理危机的发生常有如下特征:
一是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制性。
二是紧急性。心理危机出现如同急性疾病发生,它需要紧急处理。
三是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一般是痛苦的,而且可能能涉及到人的尊严丧失或羞辱等。
四是无。心理危机常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心理危机到来常使人的未来计划受到破坏。
五是危险性。心理危机常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的生命。
二、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新模式
心理干预模式是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使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各种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的心理危机之中的一种形式。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化解危机并告知如何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未来的应激事件。目前,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有三种类型: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根据前人模式的原理及优点,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我们设想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特点是在学院学生处、团委、“两课”教研室和班级设立多层次的心理咨询室,确定“心理咨询员(师)”,使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管理中来,从而确保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发现心理问题,使心理干预模式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我们将干预按危机的形成、危机的处理与危机的重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危机的形成。这一阶段是危机干预的基础。据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更多。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能力介于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多迫切需要提升学历,希望继续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而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大多主动放弃提升学历,但认为自己学历较低,对就业的心理压力较大,并容易陷入感情危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几类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一是学校及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刺激或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非智力因素不良的影响,他们在中学时成绩不突出,就存在学习障碍;二是人格的缺陷、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三是人际沟通能力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面对困难等。当他们在心理危机发生后,当事人的应激反应系统开始调动起来。此时,我们注意观察,存在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抑郁、急性反应性焦虑、情绪紊乱等。事实上,这些症状并不是疾病,它们只是情感危机的反应过程。这些症状在高职新生中更突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激、精神病性、敌对、焦虑、躯体化、恐怖等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这些症状,可以对心理危机的存在情况进行诊断,并确定危机的类型、性质等。
第二阶段是心理危机处理阶段。它是危机干预的核心。在这一阶段,自我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是要靠自己去摆脱危机,干预只是起辅导效果。在危机产生时,我们要注重两种干预方式的结合使用,相互补充,从而使危机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如高职学生在入学后,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他们的应试目标的合理性丢失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化,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就会发生学习危机。在这时,如何对他们进行学业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消除学习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干预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委员”的作用,重视以他人为媒介的间接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发挥内在潜能,获得学习成功。同时,我们要发挥各级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从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用脑卫生和考试的心理卫生等方面来化解他们的学习危机。
第三阶级为危机的重估。它是危机干预的产物,通过有效的干预,能使心理危机得到合理的处理和化解,即使一次处理不能化解危机,通过及时重估和再处理,多次干预,最终使危机得到较为合理和满意的解决。危机的重估也可能成为危机干预的新的起点。
三、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总的框架,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新模式要求学校领导在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把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完善的机构,在教师和学生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学生可称为“心理委员”;教师可称为“心理咨询师”),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多级防护网,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制订相应的制度。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包括预防教育制度、早期预警制度、危机干预制度、后期跟踪制度、常规工作制度等。在早期预警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等制度。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之一就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比如,在新生入学,就可进行健康诊断测验,开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在心理测验时,可采用三个心理学量表。
一是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此问卷主要是起到筛选作用,将可能有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以方便专家的进一步面谈。
二是SCL(症状自主问题)。此表涉及人的感觉、思维、情感、行为、意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主要用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果经测试,发现学生有问题,就能测出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是16PF。它主要对学生的人格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作出全面的评价。可以评定一个人的16种人格因素,而且可以推测次级人格因素(如内外倾向型、心理健康因素、创造力、成长能力等)。
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考察。在进行了诊断测验后,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对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从心理品质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危机是逐步形成的,是有其根源的,或在某个过程中已经潜伏危机。由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一步,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干预和化解奠定了基础。
3.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例如,开展“四结合”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心理咨询、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环境的创建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四个方面。
4.选择干预对象,正确选择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技术主要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解决问题技术。前者旨在尽可能地解决危机,使病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它包括暗示法、环境改变法、镇静药物法等。后者则是采用“明确问题,确立方案,执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危机的技术。通常用干预技术对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干预。选择的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以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5)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6)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9)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2)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热线电话、BBS等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危机干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抑郁心理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它是指大学生受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消极因素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因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的情绪反应。抑郁心理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但未丧失。(2)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4)自觉懒惰乏力,精神不振。(5)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不愿接受鼓励和赞扬。(6)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7)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8)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我国有学者报告,在自杀未遂的大学生中,有35%~79%可被诊断为抑郁性心理问题,可见,抑郁心理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某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女生暗恋一青年男教师长达一年之久,当她向他表露心迹时,遭到他的婉言拒绝。这次“失恋”给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从此,她情绪低落,时常自叹,目光呆滞,寡言少语,陷入孤僻,自我否定,直到有一天在家里上吊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自杀大学生的一大人格缺陷。生理有缺陷、才貌不佳、才不如人、家庭困难等都可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一般的大学生个体或多或少在自身某个方面都体验过自卑这种消极情绪,但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手段就能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如果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导致自杀。
我院04高级助产大专班ХХХ同学家境贫寒,十分自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具体表现为:遇到同班同学时很想和她们打招呼,可无论如何鼓不起勇气;于是同学对她很反感,总是排斥她。她感到孤独、苦闷,常常以泪洗面。只有一位同学对她还算友好,和她住在同宿舍。于是我建议她先与这位同学聊天,把自己的问题告诉她,然后和她一起到各宿舍串门,消除与同学之间的误会。渐渐地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大二下学期还参加护理系的干事竞选,竟然当选ХХ部部长,其工作能力和态度都深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三)孤僻性格
这类大学生往往将自己隔离于他人和社会之外,对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惧怕;对社会怀有一种离心力,缺乏获得安慰、同情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击时,不良情绪常常郁结于胸,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05高护丙班ХХХ同学是独生女,全家人视之如掌上明珠,从小一帆风顺。该生性格孤僻,不愿和同学一起逛街;以自我为中心,常把剩菜剩饭直接倒入水池中,导致水池堵塞,却从不清理。自大一下学期末与宿舍同学吵架后就变得惶惶不可终日,经常说别人“有计划、有规模地陷害她”。医院诊断结果为轻度抑郁症。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极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
(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国内外研究表明,与自杀行为有关的精神疾病中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多。美国学者巴鲁芬(Barruelough)于1974年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00名自杀者中,发现93%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症占64%,精神分裂症占10%。美国学者米勒斯(Miles)在1977年总结了149篇研究文献,发现自杀者中,抑郁症患者占30%,精神分裂症患者占10%。另外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两类患者自杀率相对较高。据统计,我国自杀未遂及自杀死亡者中患精神障碍(主要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比例分别是42%和64%。精神障碍是造成大学生个体自杀的内在原因之一。
04美容护理大专班ХХХ同学患有中度抑郁症,常常为小事担忧,考试前特别紧张,喜欢找人倾诉,总是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渐渐地同学们对她感到厌烦、害怕,连最好的朋友都躲着她,舍友们也纷纷要求调换宿舍,没有人愿意和她住在一起。她的病情更加严重起来,总是失声痛哭,说自己“活不下去了”。为了保证该生的安全,我主动要求搬到她隔壁宿舍,密切关注她的言行举止,一发现异常情况就及时进行疏导。多次与她谈心,引导她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人性的弱点》、《心灵鸡汤》等,帮助她进行自我调整,并教育班上同学不要歧视她。学院领导对此事也高度重视,多次与该生家长联系,要求家长正视现实,早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治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生的情况终于好转,还在学院举办的“爱我漳州”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
预防自杀的主要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和早期治疗。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预警干预机制。针对大学生的自杀心理原因,应采取以下几点干预和预防措施: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关注自杀高危人群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筛选出具有以下特点的大学生,并予以重点关注。
1.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具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2.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差,从而导致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如英语、计算机通过努力但仍然无法通过的学生。
3.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等。
4.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失恋而情绪失控的学生等。
5.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当众受辱、受惊吓、与同学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而被排斥、受歧视的学生、与老师发生严重人际冲突的学生。
6.性格内向孤僻、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经济负担重的学生。
8.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新生适应不良者、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9.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倾向、自杀倾向的大学生。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每年组织对大三不能毕业的学生的排查;对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学生的排查;对大二学生多门不及格学生的排查;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排查;对失恋学生的重点排查;对违纪处分学生的排查;对人际关系非常困难学生的排查。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目前存在两种现状:一是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他们了解有关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其危害,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二是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大学生不愿意被别人知道去找过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医生,因为在社会上,人们还是认为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差不多的概念,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缓解其去心理咨询的焦虑不安的心情,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避免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自杀。
(四)构建“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由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组成。每个班级设立一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委员,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舍长),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和心理信息员一旦确立原则上不允许更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和心理信息员要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汇报。
2.“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工作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应配合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按要求开展心理健康信息的采集工作,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快速传递工作,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和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队伍建设工作。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要不断丰富个人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在本班、本宿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不断提高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迅速向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汇报,有效排除学生的心理危机,配合做好危机干预工作。
3.“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工作原则:
(1)危机信息第一时间报送原则:对心理危机信息的发现要敏锐、要主动,对发现的信息要在第一时间报送,不犹豫,不怕报错。
(2)心理健康信息传递封闭运行原则:在传递心理健康信息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隐私、保守学生不愿公开的信息,做到封闭传递,不能将信息传递给无关人员。在工作当中采取“单线联系,逐级上报”。
(3)注重预防原则: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早发现、早教育、早干预、注重预防,使问题解决在恶化之前。
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是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其中,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是主要原因。另外,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也会导致学生走上不归路。在高校自杀的学生中,有人在遗书里明确写着“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要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和早期治疗并建立相应的预警干预机制,这对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肖永春.“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2005.
[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冶金化工系.“‘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实施办法及细则”.2006.
[3]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