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

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

篇(1)

摘 要: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对促进我国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探讨了我国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情况,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并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标准体系

一、引言

在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中,标准化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且必可不少的。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便于行业监督管理,能够明显的提高国内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于1987年开始实施旅游行业中的旅游标准化。旅游业标准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基本覆盖了食品、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诸多要素,覆盖领域包括旅游饭店、景区、公共服务以及旅行社等,国内的旅游业标准化发展进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和框架,这一成效是十分可喜的。

同时,旅游景区是表现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旅游景区作为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的核心吸引物,在旅游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实施和促进旅游景区标准化,能够保障旅游景区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实现景区和旅游者的双赢。

二、推行旅游景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1.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谈到旅游景区标准化,就不得不从标准化管理的来源说起。根据有关资料,标准化管理最初是应用于自工业化生产过程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应用标准化管理,自工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生产升本得到明显降低。再将事业回归到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旅游行业是一种服务行业,各个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那么,就可以通过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化这一渠道来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例如,确立旅游景区服务等级形象,并依据标准建立系统的管理、评价、监控体系,以此来实现旅游景区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为旅游企业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发展空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旅游标准化利于旅游景区增加旅游竞争力

旅游服务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旅游行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等成为旅游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通过提升服务和标准化来拓展市场,旅游行业才能从“价格竞争”逐布过渡到“品牌竞争”。通过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规范旅游行为,优化服务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竞争力,更加有利于旅游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塑造企业品牌,促进旅游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更加与众不同。

3.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本世纪开始的头十年,我国就相继出台了若干关于发展旅游业的规定和政策,其中明确的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有关规定中着重的强调了要健全旅游业的标准体系,重点保障餐饮、食宿等旅游公共卫生质量,确保安全、卫生、绿色、低碳等标准。可见,旅游景区的标准化是旅游业发展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共同决策,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应用现状

我国目前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有:《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景区服务指南》、《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规范》、《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9部分:旅游景区》等等。行业标准有:《旅游景区旅游者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绿色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规范》等等(详见下表)。

表 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上述的这些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不同的标准和规范的角度对涉及旅游景区不同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要求和规定。分析如下:

1.《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国家标准《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将旅游景区景点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一等级对应于各自所应达到的要求,通过对比旅游景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其所在的等级水平,从而督促旅游景区(点)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是为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所制定的一项基本规划标准。该标准包括了旅游规划通则的使用范围、引用文件、基本的术语与定义、旅游规划编制的要求、程序、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的评审、报批和修编等内容。该标准为旅游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依据,是当前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指南。

篇(2)

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目前,平山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20多个,成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的15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东方巨龟苑,为河北省“十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近期平山县新发展、有较大知名度的还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山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再添新彩。平山旅游品牌商品购物店已有20多家,景区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400多个,农家乐300多家,旅游饭店50多家,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有旅游项目的村庄128个,从事农业旅游从业人员6万多人。可以说,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一朵奇葩,在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平山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特点和模式

平山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大致可分三大类:

2.1由成型旅游景区拓展形成。代表性的有巨龟苑、沕沕水。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主要以旅游为主,果品、农产品采摘、销售为辅。由于原来的旅游景区已成型,已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群体,发展农产品、果品采摘销售均为扩展业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锦上添花;所以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健全,总体管理水平较高,效益情况较好。

2.2由原来的特色农业种植园、果园转型而来。代表性的包括五龙山明珠庄园、一坡果园、元坊果园等。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大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休户、联户、大户经营,主要以生产为主,兼顾旅游采摘,一般规模较小。由于旅游观光方面基础差,客源群体分散,且农林产品采摘季节性很强、旺季很短,所以休闲观光管理水平总体较差,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不健全。但该类园区生产为重头戏,相对来说投资小且集中,总体效益情况反而是最好的。

2.3新开发的农业综合园区。代表性的包括葫芦峪、大吾生态谷、泓润庄园等。平山县这类农业园主要由其它行业领域注入资金建成。目前来讲,前几年暴利行业如煤炭、房地产、运输等运行低靡,效益严重下滑,许多老板手中出现大量资金淤集,造成近两年各行业资金大量注入山区综合开发及农业高效园区建设。这类园区投资极大,建设周期长,大量资金均投入到土地开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标志性建筑等基础建设方面,目前农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投入相对薄弱。此类园区,旅游观光方面基础较差,虽然几个园区都在大规模发展蓝莓、樱桃、高档花卉等特色作物,但农林生产毕竟周期长、收效慢,而且目前深加工前景不甚明显,投资回收率较低,效益不太理想。

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规划的精准性差。三类景点规划中均普遍存在投资估算不细、完工时间不明确、效益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尤其是新开发的农业园区,对什么时间收回资金、什么时间实现经济效益,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3.2后续资金缺乏。由于休闲农业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过长,导致企业资金回笼过慢,流动资金紧张,影响到休闲农业的扩大发展。

3.3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休闲农业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产业,旅游拓展型景区缺乏种养殖技术管理人员,种植转型园区又缺乏旅游业管理技术人员,这些均对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缺乏整体把握性。

4发展建议

4.1科学制订规划。要以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依托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主导、生态优先、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多效并重的原则,编制出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精准,对自身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4.2强化人才培养。要找准自身的短板,有目的的着力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制订政策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参观学习吸取外地先进经验,并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专家讲座,拔高景区人才层次,从而达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目的。

4.3加强景区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在景区总体打造上标准化;要严格上级部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标准,在整体规划上标准化,包括道路、标志、餐饮、住宿等,均要达到上级标准要求。二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实现标准化;生产上要着力实现无公害、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加工销售上要制订严格的操作标准,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4强化宣传推介。各景区要加大乡村旅游的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推介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包装。可考虑与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打包,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宣传推介,使乡村旅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发展,共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好“山水生态牌”;围绕中国核桃之乡等特色农业,打好“特色产品牌”;围绕中山古国和革命圣地,打好“历史文化牌”,三牌齐驱,提升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篇(3)

关键词:山地县域;旅游创新;县景合一

洛阳山地地貌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而山地县域旅游资源富集,旅游经济发展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栾川、嵩县,旅游业已成为两县的支柱性产业。

一、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栾川与嵩县,作为洛阳南部深山区的“兄弟县”,面对相似的山水风光资源和旅游发展战略,但因其选择的发展路径不同,其旅游经济效应亦有显著的差异。

(一)栾川: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发展

栾川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经过专家指点,当地政府提出了“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做大旅游的突破口,鼓励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景区开发、星级酒店建设等项目;主动出击,扩大宣传力度,实行密集营销和多样营销,借助强势营销媒体,使“栾川旅游风”吹遍大江南北。通过政府与企业全力协作,使栾川成为贫困县域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经济大发展的典型代表,被业界誉为“栾川模式”。

(二)嵩县:政府主导+市场跟随+寻求创新

嵩县的版图面积、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均居于全省县域前列,但版图大县的背后是经济小县,生态强县的背后是产业弱县。嵩县旅游业发展与栾川同时起步,但发展之初,其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产生了偏离,旅游业未能得到政府重视,这种情况持续了五年之久。之后认清旅游经济强大带动效应的嵩县政府开始主导旅游发展,将旅游产业明确定位为支柱产业,但因与栾川存在着资源近邻效应,又因出手慢失去了前期抢占市场的先机,多年来嵩县多是跟着栾川玩,采取市场跟随策略,借力栾川旅游品牌影响力,分割一部分观光市场。近两年来,嵩县开始寻求突破,在工业游、免门票、旅游标准化等旅游新业态及新形势方面不断探索,力图走出旅游发展不愠不火的怪圈。

二、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文化性欠缺

县域旅游的通病在于产品局限于单一的、传统的观光产品,重自然景观,轻人文景观,过分地依赖于门票经济,旅游产业链不完善,资源品质很高,但产品品质一般。两县所拥有的4A以上景区数量居全省县域之首,但均是山水景区,提供的仅是“白天登山观景、晚宿农家宾馆”的大众观光产品,文化体验性开发不足。然嵩县是“中华第一名相”伊尹的出生地,汉相张良的隐居地,栾川为老子的归隐地等,文化资源并不是劣势,只是开发者并未将资源文化性渗透到旅游产品中去。

(二)景区同质化严重,近邻效应明显

资源相似造成景区同质化,不能发挥景区间的客源辐射效应,即两县的景区给游客出了一道单选题,没有做到“一景一色、一景一题”,即一个景区一种特色,一个景区一个主题,因此,游客只会选择其中的一个景区,这就造成了多个景区,分割同一个市场,即使加大宣传力度,也只能扩大客源市场的空间辐射范围,无法增加特定空间客源的旅游消费。

(三)区位受限,旅游交通是瓶颈

两县位于洛阳最南端,远离中心城市,交通是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景区外交通,属于边远山区县域,交通线路少,交通时限长,从郑州到栾川需要五个小时,洛阳到栾川需要近三小时;且两县缺乏景区与市区、景区与城区、景区之间的直达公交,阻碍了自助游市场。二是景区内交通,停车场与景区内小交通线路存在规划不合理、建设不完备的问题,在旅游旺季,经常出现游客滞留现象,严重影响了游客满意度。

三、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面对全国各地旅游县域的兴起,只有不断创新,转变思维方式,创立自有品牌,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景栾川,大区小镇

全景栾川就是把整个栾川作为一个大的生态公园来建设,把旅游规划融入到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栾川的一草一木都成为生态公园的一部分,实现县域景区化。同时栾川提出“大区小镇”的概念,按照“大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旅游新村”的形式,整个栾川是一个生态大景区,而每个乡镇依托自身条件,建设成为旅游风情小镇或旅游新村。将传统的“栾川模式”升级为“旅游引领,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全景栾川”的新思路,即借势“魅力中国”,在“全景栾川”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旅游业与工、农、商的融合发展,建设栾川旅游产业集聚区,将原来集中在景区内的六要素集中到一起,进行重组,形成产业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5A嵩县,不一样的乡村

“与影相随”栾川二十年,嵩县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如今嵩县不甘继续做栾川的“影子”,2012年2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5A嵩县”的新理念。“5A嵩县”就是指按照国家5A景区的标准,对嵩县全域进行统一规划,将其打造成符合国家5A级景区标准的、开放式的5A县域景区。“5A嵩县”规划主要包括生态景区、工业景区、道路景区化、乡村变景区、历史文化变景区六大部分,其总体发展思路是以旅游统领一产、融合二产、带动三产,也就是说,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结构,工业围绕旅游开发产品,城镇建设围绕旅游完善功能,社会服务围绕旅游突出特色,实现旅游带动全域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嵩县特色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三)“县景合一”,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全景栾川,5A嵩县,归根结底就是“县景合一”的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旅游者“立体旅游”的体验价值。所谓县景合一,就是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景区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县在景中,景在县里。要实现县景合一最关键的工作是要实现乡村景区化,产业集聚化,道路景观化,最终目标是将整个县域打造成为一个生态景区。本文将用“点―线―面”模式来分析“县景合一”的组成要素。

1. 点:乡村景区化

乡镇是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景合一”的核心在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通过合理规划,依托乡镇自身条件,赋予每个乡镇不同的主题文化,建设旅游风情小镇或是新型农村社区,打造具有乡域特色的景观带,调整种植结构,建设花海、采摘园、农家宾馆等,每一个乡村都是县域大景区的一个旅游景区点。

2.线:道路景观化

道路是县域大景区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是景区点之间的过渡空间,道路景观化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更重要的是相对地增加了游览时间,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道路景观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道路两旁种植花带、树木带等,缓解游客的视觉疲劳;二是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山里群众聚集到旅游道路沿线居住,围绕旅游搞服务,开设农家宾馆、购物商店、娱乐场所等,但建筑物要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

3.面:生态景区

从整个县域层面出发,生态环境是其开展旅游业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县景合一”必须以生态景区建设为终极目标,全力打造融生态景观、休闲探险、农业观光、农家风情、开心采摘、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

四、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景区化建设,推行景区化经营

“县景合一”首先是要进行县域景区化建设,但不能是只停留在建设上,更重要的是推行景区化经营,按照景区的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服务。首先要在县域大景区内规划一个旅游集散中心,这个服务中心应该位于全县所有小景区点的中心位置上,相当于景区入门处的服务中心,提供咨询服务、售票服务、交通中转服务、导游服务等;其次,在旅游集散中心要开通通往各个小景区点的景区公交、观光车等,并建设停车场,建议大型旅游车辆停靠在集散中心停车场,游客换用景区内交通到达各个景区点,缓解各小景区的交通压力。

(二)整合资源,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嵩县、栾川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也不逊色,要深入挖掘多种资源特色,对其进行整合重组,打造山水景观游、休闲探险游、激情漂流游、农家风情游、开心采摘游、黄金工业游、医疗养生游、古人踪迹游等一系列旅游产品,以丰富的产品体系去映射细分的市场群体,以达到同时扩大目标群体的地域空间和特定群体的消费空间。

篇(4)

关键词:转型升级;工业;农业;物流业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在2013年12月考察广东省工作时的这段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在贵州考察时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必须坚守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这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的我市来说,既是要求,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1 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紧迫性

党的十在深入研判国际、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互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对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和省委要求,我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任务很重。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要达1000美元。比较而言,2014年我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地方生产总值645亿元,财政总收入104.4亿元,三次产业25.3:29.0:45.7,农民人均纯收入53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366元,与同步小康的标准差距很大。

我市的经济增长整体来看,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低端,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形势较为严峻。从经济内部构成来看,总量小,质量不高。我市两烟、锰汞加工、冶金、石材等主导产业属于传统资源型高载能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且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强。同时,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且聚合度不高;从产业园区看,园区的建设等级不高,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仍然不够健全,没有国家级的产业园区,在承接东部产业方面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够强;引进入驻的企业数量不多,大项目少,引进的项目特色不突出,科技含量比较低等等。

2 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

(一)经济发展的平台更加完善。产业园区化发展是我国很多发达地方的成功经验总结。从2011年省委实施工业强省以来,我市抓住机遇在全部8县2区设立了至少一个以上的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目前,全市共有10个产业园区已经达到省级产业园区的标准,其中大龙开发区正在全力争取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园区。随着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各类产业项目的引进入园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地改观,这为有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了更加坚实的平台。

(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针对我市工业、农业等经济总量小,企业少、规模小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市提出了"两区一走廊"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发展上突出"聚"的思维,将我市最适合工业发展和工业发展基础最好的玉屏县、碧江区和松桃县设计为黔东工业集聚区,由黔东工业集聚区管委会统一安排、调度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壮大经济总量规模,集聚配套企业延展产业链条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等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上构建乌江经济走廊,抓住用活"乌江特色"文章。目前贵州省被纳入国家层面长江经济带建设,乌江是铜仁市搭乘长江经济带这列国家经济发展快车的契机,做活"乌江水经济"可能是铜仁未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兼得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长江经济带把铜仁的特色品牌树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长江旅游品牌效应极化桃园铜仁乌江旅游。

(三)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在不断优化。特别是去年以来杭瑞高速铜仁端和思剑高速的正式贯通以及贵州省"678"网高速公路松铜高速的快速建设等,长期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正在发生着变化。交通格局的改变对我市的"轮子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市委正在积极研究和部署如何发展我市的"轮子经济"。可以预见,随着我市"道口经济、临空经济和码头经济"等"轮子经济"的先期发展,必将对整个铜仁市经济的后发赶超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集约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特色发展。调整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转型,以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抓手,推进农业经营市场化、标准化建设。

①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发展的现代性手段。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的方向,必须在建设规模,体量和科技要求等方面作示范,为我市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发挥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