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智慧旅游体系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旅游体系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市场不断扩张,旅游产业层次提档升级,智慧旅游作为一个新兴名词也应运而生。智慧旅游并非单一的指代一种旅游方式,而是一种运用互联网及新兴科技手段构建的新型旅游运营模式和产业经营理念。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代化程度和完备程度与我国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智慧旅游理念和模式的引入,推动旅游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行,以智慧旅游为视角,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我国旅游业总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智慧旅游;旅游服务;旅游体系;公共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百姓对于旅游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旅游市场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是关系到行业发展及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旅游区域是否成熟及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传统旅游行业中,旅游业野蛮生长,乱象频生,对于旅游者的体验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和隐患。随着现代技术的运用,旅游产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旅游基础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慧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旅游环境下,信息网络运用越来越广泛,智慧旅游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承载平台,为旅游行业各方参与者都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其中,最为典型和应用最广的,就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成为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的重要依托。

一、智慧旅游的含义

智慧旅游作为一个新兴名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存储分析功能而出现的,是一种资源整合的先进手段,对于指引旅游业者旅游行为,帮助管理者分析体系需求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旅游业者更好挖掘市场热点和市场需求,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性和适当性。智慧旅游概念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重要的平台依托,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和“智慧地球”理念的出现和运用。作为新型城市建设系统,“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基础设施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分析总结,逐步实现城市管理和运行的智能化,实现集约化发展,而“智慧地球”由IBM率先提出,是一种全球化的智慧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旅游以智慧城市为根基,并且得到了发展。在智慧旅游体系中,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信息技术(ICT)、物联网(RFID)和云计算技术,包括SAAS、PAAS、IAAS三个层面,此外,互联网现代技术和移动终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则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利用智慧旅游,可以实现旅游行程、旅游规划、旅游体验的统筹管理,实现了信息化的全覆盖和全程应用。在智慧旅游体系中,各个景区、宾馆,以及周边商业等配套措施,都被纳入到体系中,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一起陈伟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托智慧旅游理念,可以实现个性化旅游的需求,也可以实现行业科学发展,为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运营手段和理念。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简析

在旅游行业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行业发展。根据概念进行分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承担着为旅游业者提供基础服务的功能,是一种公益性、基础性的行业功能,是政府管理部门的一种职能实现手段。纵观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旅游者的衣食住行和旅游娱乐都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之中。在运营过程中,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呈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对于统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实践过程中,我国各地景区普遍存在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对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没能在理念上实现重视,认为只要有优质的景色就能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和景区意识到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也很难实现既定旅游目标的实现,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融合与特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慧旅游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融合成为有机整体,一方面,智慧旅游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念和思路方向,另一方面,以智慧旅游为切入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是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重应有之意。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特征:

1、智能化程度较高

要在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中,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档升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达到现代的智能化设备和应用水平。在旅游服务行业处理中,要运用到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物联网传感技术等,因此对于景区的现代化水平要求较高,要实现景区的预警、监控、游客分析、环境监测等,都需要现代技术设备的支撑,也就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2、旅游参与者角色的转化

在智慧旅游体系下,开展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会出现角色转化的方面,一方面,旅游管理者提供现代化技术设备,对经营者和旅游者进行高效服务,同时,旅游者和经营者作为旅游主体,会反馈大量信息,形成参考资料和大数据,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又会推动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升级,为设备建设和问题处理提供依据,在整个体系中,旅游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会出现位置互换、相互融合的现象。

3、安全性能不断提升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打造,需要不断提升安全性能。这里所指的安全性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对于游客和经营者的人身安全等,进行有效的保护,提升旅游环节中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整个旅游行业的数据安全和保护,也需要不断加强,通过完善和强化网络安全措施,从而提升整体旅游安全水平,进而实现实际旅游活动的安全和有序开展。

四、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策略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其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准确的界定,但是有着普遍的额需求和标准,一般看来,应该包括景区服务电子信息和在线咨询查询系统、基于视频监控和物联网传感系统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快捷便民服务体系、旅游个性化定制服体系等,基于此,本人认为,要加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联系统,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域和景区特点,进行特色设置和建设。在建设程式和方法上,应该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明确综合公共服务体系中各下位阶项目的功能和定位,包括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等各大系统,同时,要根据系统特点和内容,进行凸显地域化的个性化设置。其次,对不同的服务客体进行有效分类,从智慧旅游视角切入,对不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有效分体,为客户提供定位更加准确、更直接、精准的旅游服务。再次,要完善基础硬件设施,对应用层的安全进行巩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具有开放性,同时数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和安全性,强化智慧旅游建设,要提升硬件基础设施稳定性和安全性。再次,搭建高效的运营监管平台,通过引入客观评价体系,对行业业态进行有效监督,包括服务质量、满意程度、安全指标等内容,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会,并通过行业协会及行业准入制度,约束多方旅游市场行为。

五、结语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种新型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旅游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升级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革新的新模式,是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全新理念,对传统旅游产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智慧旅游为视角,审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推动配套基础上设施推动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操作中,需要从旅游信息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文化周边衍生品开发等多角度入手,借助现代化智能设备,提升我国旅游产业层次和水平,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在开展智慧旅游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地方管理者思维视野的限制,并囿于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智慧旅游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因此就需要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继续深入探讨,总结先进经验,提出积极有益的对策和策略,最终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总体水平的总体提升,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更优质的旅游配套。

参考文献:

[1]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7(2):5-6.

[2]柳光露,王忠伟,郝宇飞等.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微博营销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4):276.

[3]黄超,李云鹏.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时代经贸,2013,(8):201.

[4]吴泓.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路径和模式——基于智慧城市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9):67-71.

[5]宋娜.基于公共服务的智慧环保系统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6):147-147.

[6]刘志霞.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4):109-110.

篇(2)

关键词:智慧林业;发展;指导

国家林业局印发《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新四化”和“五位一体”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步入了“智慧林业”发展的新阶段。

1 《指导意见》的系统规划及发展模式

《意见》系统诠释了智慧林业的内涵意义、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推进策略。智慧林业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林业实现智慧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形成信息基础条件国际领先、生态管理与民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林业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模式,重塑林业系统管理机制,实现现代林业发展目标。

智慧林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林业深度融合,助力林业生产和组织管理,对林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对森林、湿地、沙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监管;对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评价;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对林农群众提供全面及时的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智慧林业推动了林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为林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指导意见》的内容诠释

篇(3)

关键词: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慧旅游;北京市

一. 研究背景

2001年初,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金旅工程”建设,“金旅工程”,是旅游部门参与国家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国家信息化工作在旅游部门的具体体现;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第五条和第十条分别提出“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这表明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首先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12月,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建设中的第一条任务,写进了《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1月,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颁布《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用三年(2012-2014年)时间,初步建立信息化、便利化、智慧化、规范化的北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以上系列文件为发展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是智慧旅游的发展基础,智慧旅游发展必然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二. 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智慧的概念还没有一致地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定义:叶铁伟认为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1];张凌云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集成,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为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变革。智慧旅游的建设目的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实现游客的个性化定制,尤其针对日渐兴盛的散客市场;第二,为企业提供服务,尤其是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变革为众多中小旅游企业(SMEs)提供服务;第三,实现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无缝整合[2]。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指为满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基本信息、旅游产品促销信息、旅游安全信息、公共环境等相关信息服务的需要,及时将开发加工好的信息产品以便捷游客的形式传递给相关旅游者[3]。

综上,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应该更具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三. 体系构建

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进行建设,不同的专家学者分别持有差异化的观点:孙佩川认为旅游目的地公共信息服务子体系包括旅游资讯网站,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服务热线和多媒体触摸屏解说系统[4];张萌等认为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电子、网络信息服务,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和旅游宣传图卡三个方面[5];谷艳艳认为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电子政务网、旅游宣传资料、旅游公共标识、旅游资讯平台等要素[3];何池康则把旅游网络信息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和旅游解说系统服务划分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之中[6]。本文将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划分为旅游咨询服务系统、旅游网络信息系统和旅游公共标识系统三个子系统,其具体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四. 北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一)发展现状

经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发现,北京乃至国内各大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体系规划缺失,建设不科学;(2)信息过于分散,局限性较大;(3)信息不全面,缺乏深度;(4)更新迟缓,信息可靠性低;(5)供给途径少,未能满足市场需求;(6)公共标识混乱,不科学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的信息内容等严重制约了城市旅游发展进程。

(二)对策建议

1.构建服务体系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应是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系统性是指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既包括现实中存在的咨询中心、公共标识等实体服务,也包括网络咨询等虚拟服务;既含有人的要素,又含有设施设备的要素;既涵盖市政公共信息,又涵盖企业和市场信息;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行业内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信息资源库。科学性是对构建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出的要求,在不同的空间区域、设施如何建设,资源如何配置,服务如何提供,均须进行科学的考察和规划,以此实现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

2.旅游咨询中心

目前,北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已基本实现十八个区县全面覆盖,其中主要涉及机场、车站、主要景区和其他人流聚集区等,网络已成,初具规模。只有提高旅游咨询中心的影响力和利用率,才能实现旅游咨询服务功能。首先,旅游咨询中心的空间范围和功能作用应当协调,按需构建;其次,实时更新旅游信息,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信息服务;再次,安置多功能触摸屏、覆盖免费无线信号,通过智慧旅游设施,实现自助服务。

3.旅游服务热线

12301旅游热线定位于政府对外服务的多媒体门户,是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全面服务公众、开拓政府公益事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其在建设中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就服务人员而言,应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就服务内容而言,应提供咨询、投诉和信息等一条龙服务;就服务设施而言,对信息系统进行智能化设计,使得人机结合,满足咨询者的个性化需求。

4.旅游资讯网站

北京旅游资讯网站主要指北京旅游网和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电子政务网。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功能完善的业务平台,北京旅游网可联合一些技术公司,开发一些与北京旅游紧密相关的APP应用及终端应用软件,充分利用智慧旅游核心技术完善信息要素,使其深度化、丰富化和人本化,同时,注重人机交互,实现G2B、G2C、B2C和C2C功能。

5.旅游公共标识

旅游公共标识是旅游者进入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感知,其信息的完备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对旅游公共标识的构建,可以系统的开发,运用网络通过电子显示屏对公共标识进行控制,不仅有利于实时更新信息,更有利于节约成本,同时也迎合了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上)[N],中国旅游报,2011-5-25(011)

[2]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7(2):3~5

[3]谷艳艳.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质量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孙佩川.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9.

[5]张萌,张宁,朱秀秀,陈蔚.旅游公共服务——国际经验与启示[J].商业研究,2010,(3):120-124.

[6]何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体系;江苏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42

随着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出,为旅游业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相对于国内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蓬勃发展,相关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评价体系研究却寥寥无几。利用准确的评价方法以及合理评价指标来综合评价平台服务能力,不仅能确保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顺利运营,还能促使政府和旅游单位在服务质量上不断提高平台运作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综上所述,结合江苏省当地实际情况来看,建设一个匹配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近期现实意义和远期发展影响。

1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概述

11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简述

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出,实现以游客为中心,以智能化手段为基础,以旅游信息服务泛在化为核心,以智慧服务、营销、服务、管理为表现形式,全面满足游客服务需要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本质分析,所谓的智慧旅游,就是将新理念和技术引进到旅游活动中,实现全新形式的全链条智慧旅游服务。

智慧旅游除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以外,还要满足政府以及企业的需要,企业机构和政府部分想要实现旅游相关产品信息的共享,就要建立一个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简单来说,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就是一个服务系统,能够为游客、企业、政府部分提供服务,实现高效方便的一站式旅游体验,促进该行业发展。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收集海量的资源信息,进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还能为政府部分提供电子政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综合了多项业务,能够有效促进智慧旅游发展。

12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意义

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旅游产业规模较大,同时智慧旅游发展也比较快,早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开始了信息化旅游建设,希望能够有效解决盲目投资、信息孤岛、资源繁杂等问题。建设起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以后,服务平台为旅游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为游客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现代旅游业重点发展的就是信息服务,作为一种密集型行业,旅游期间企业、政府、游客都需要随时取得有益信息,但由于旅游这种消费活动具备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和无形性,不同区域的游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景区的工作人员和游客之间的沟通也会存在问题,进而影响游客的满意度,服务平台建立以后,相关部门能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引导,有效整合了资源;政府能够发挥出主导作用,旅游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主导力度和信息服务的影响,例如新加坡和韩国,建立起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以后,有效提升了吸引外国游客的力度,提升了本国的旅游业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参考国内各个省市旅游业的发展经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对一个省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例如北京、浙江、湖南等地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就有效提升了该地区的竞争力。

13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原则

131 满足游客需求原则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基本目标是为游客服务,利用各类型的先进技术和系统工具开发出系统性的、完整的、能够提供高效切实服务的平台,保证游客旅行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或需求都能够通过该平台得到解决。

132 满足旅游业发展需求原则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本省的服务业效益以及促进旅游业发展,其中服务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两种,想要获取更高的效益,必须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强调政府部分的监督引导职责,同时参考市场规律变化,保证旅游业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133 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原则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期间将会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开拓性较为明显,需要引进各种类型的资源,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能够有效节约成本,进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34 逐级发展原则

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当逐步规划建设目标和时间轴,确定重点建设目标,并参考示范工程积累经验,全省范围内推动反响好的项目持续发展。平台系统应保证灵活性和模块化属性,保证各个子系统能够为不同阶段的平台发展目标提供支持。

2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

21 设定评价指标要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全面性基本原则。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营阶段以后,其工作运营涉及很多参与主体,例如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等;平台功能建设也涉及很多方面,例如服务、管理、政务以及营销。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应该是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绩效评估。并且其评估的整体内容应囊括智慧性的平台服务、平台管理、智慧商务、智慧政盏戎疃喾矫妗

其次,要遵循科学性基本原则。构建一个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高度匹配的绩效评价体系,务必要以科学性、有效性和客观性为基础,否则一个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的平台绩效指标体系是无法实现促进旅游业良好快速发展的目标的,甚至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使智慧旅游这一新思路、新理念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再次,选择的指标要具有可比性。所谓的可比性,就是指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所涉及的所有数据指标,必须要保证其在指标内涵、指标范围、指标评价时间以及口径上都要得以明确,以此在横向、纵向角度上综合评定与研究分析所获得的平台评价最终数据结果,以此来达到宏观与微观上掌握平台的实际运营与发展实况的目的。

最后,要坚持可行性这一基本原则。在遴选公共服务平台评价指标的时候,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必须保证指标数据能够顺利采集,设定的指标一定要触及问题实质且能够利用信息源与调查渠道获取指标数据,为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供前提条件。

22 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的理论与内涵分析

以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设定的功能目标和逻辑构架为依据,设计了相应的平台绩效综合评价指标。接下来将针对各个指标进行理论探讨和内涵分析。

221 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服务能力,对智慧平台在实际运营领域有着直接影响。智慧平台的智慧服务指标评价围绕的是其性能,它包括了智慧平台的容量、智慧平台的安全性、智慧平台的运行量以及同相关旅游平台衔接等方面内容。其中,智慧平台的容量的针对的是所允许的同时接入用户数量,智慧旅游平台运行质量围绕的则是智慧平台运行的是否顺畅、稳定以及界面设定,而智慧平台的安全性在于衡量安保工作是否健全、完善,而与相关平台的衔接衡量则是评价该智慧平台同其他平台对接是否顺利。

222 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就其主要功能来讲,其核心是提供服务给用户,所以,以平台的功能为基准,将平台服务内容划分为四个三级指标,分别是信息服务、智慧平台的管理服铡⒅腔燮教ǖ挠销服务以及智慧平台的政务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从全面性、权威性、正确性、及时性和获得便捷性几方面衡量的质量;智慧管理服务指标旨在衡量考核地点对于旅游景区的管理、旅游经营企业的管理、游客投诉的受理水平和各职能部门对旅游的监督服务等方面;智慧平台的营销服务,包括虚拟化的旅游平台体验质量结果、线下平台服务质量以及平台电子商务的服务质量;智慧平台政务服务方面,衡量内容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办公智能化水平。

223 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水平

在这里,我们将管理水平定为准则层二级指标,其下统辖三个三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金运转以及组织管理。首先,基础设施包含网络资源与硬件资源;其次,资金运转主要应用于对平台资金的来源渠道在充足性以及多样性方面进行衡量,前者是指用于建设平台和平台运营方面的自给是否足够,后者则是关于平台建设费用方面不应该只是依靠政府拨款,还应该开辟其他途径,努力争取其他旅游企业或单位的投资合作。最后,组织管理包括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制度、组织构架和职责,主要是衡量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运行机制的完善性和内部监督考核机制的有效性等,平台的组织管理是评定平台是否可以正常运营的重要指标。

224 服务效果

我们一直强调服务功能是平台建设运营的重中之重,因此,战略性、基础性以及公共性是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特点。所以将包括了服务效益相关利益主体满意度以及平台访问量的服务效果设为二级指标。其中,服务效益又包括了平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关利益主体满意度评价对象是平台用户的满意程度,例如游客、企业、政府等各个参与方的满意度;平台访问量衡量的则是知名度,访问量是鉴定平台能否成功推广应用的重要数据指标。

3 案例分析――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 通过研读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年刊登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我们得到关于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综合评价得分是6469,这个结果表明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还不能让人十分满意,尤其是在平台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方面评分较低,平台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也不尽如人意,这一数据结果与当地旅游平台发展现状基本一致,也同样说明了平台服务评价对平台建设发展的重要性。

要想正确评估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要统筹兼顾指标权重和模糊评价模型这两方面。文章将参考、引用相关文献资料内容,找出适应于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综合评价的途径。

31 利用层次分析法明确评价指标权重

311 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

当完成关于评价体系的层次模型以后,将行内因素两两进行对比,得出定量结果,对判断矩阵加以构建,进而计算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权重。其中,来自美国的Saaty 1~9标度法是重要代表,该方法是将1~9及其数字倒数作为标度,如下表所示,来比较两个指标的重要性。

312 对指标权重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加以确定

在计算指标权重以前,我们第一步是要得出指标数据的特征向量和指标最大特征值。一是逐行相乘上述矩阵内的每一行元素,二是对乘积进行n次开方处理;三是对给出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四是得出指标权重特征向量。

313 一致性检验

在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被算出来以后,还要针对每一个判断矩阵都进行一致性检验,以判断指标权重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具备有效性。关于一致性检验可以利用计算CR,即随机一致性率来进行。如果CR小于01,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判断矩阵不一致性程度在允许范围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它的归一化特征向量当成权重向量。如果情况相反,即CR大于01,则该判断矩阵一致性程度超出可容许范围,这个时候就需要再构造一个新的比较矩阵,一直到一致性在容许范围内为之。这里随机一致性率CR的计算公式是:CR=CI/RI,公式中的RI代表的是平均随机一次性指标。CI则是一致性指标,我们可以通过CI=(λmax-n)/(n-1)。

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3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针对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价为决策目标,服务能力、服务效果、服务内容和管理水平为中间要素层,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体系里的三级指标为备选方案。

322 构建判断矩阵

在上诉层次模型构建的基础上,通过Saaty 1~9标度法,并通过咨询相关领域行业人士或专家以及开展问卷调查来搜集相关信息,进而构建出关于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323 计算权重向量,做一致性检验

当判断矩阵全部经过一致性检验之后,就可以获得评价平台的相对应判断矩阵一致性结果,当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CR都小于01时,该省份平台一致性比例也就一目了然。

33 构建模糊评价模型

当完成平台绩效指标的构建,并且计算得出指标权重以后,我们需选取适用的评价方法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通过利用模糊数学,对若干因素影响与制约的相关对象进行总体性的综合评价,其优势在于具有高强度的系统性和结果较为清晰,十分适用于难以量化的某些实际问题。鉴于江苏省地区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存在阶段性特点与模糊性特征,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评估方法选择。大致可分为以下步骤:

(1)确定因素。准则层因素集Y={Y1,Y2,Y3,…,Yi},i=1,2,3,…;定义指标层的因素集Yj={Yj1,Yj2,Yj3,Yj4,…,Yj(n-1),Yjn},j=1,2,3,…n-1,n。

(2)确定评价集。结合服务平台评价体系实际情况,设定5个等级的评价集:V={V1,V2,…,V5}={不合格,差,一般,良,优}。

(3)建立模糊评价矩阵。求隶属度矩阵 Ri={ri1,ri2,ri3,…,rim},Ri即评价因素集第i个指标V1,V2,…,V5的隶属度。进而构建单因素判断矩阵R1,R2,…,R5。

(4)综合分析评价。经过以上几个步骤,接下来对矩阵复合运算以后,归一化处理所得结果,进而得出相对应的模糊评价向量Bi=Wi×Ri,其中Wi为指标权重特征向量。

计算综合评价值。E=B×C,得出平台评价指标的最终得分。

4 结 论

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程和良性运营,建立相应的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确保公共服务平台核心服务功能得以实现,不仅要在服务内容上进行优化,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努力提升,还要重视最终的服务效果,提高平台用户满意度,让参与平台建设和实际运营的各个参与方都能从中受益,从而促进包括江苏省在内的国内旅游业获得良好快速的持续发展,为现代旅游业指出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馥菡开封市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2]黎忠文,唐建兵“数据流动”视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姚国章,韩玲华服务消费的韩国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商贸,2014(12).

篇(5)

关键字: 数字宁夏智慧宁夏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N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数字宁夏”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数字宁夏”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把全区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实现全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形成政府、城市、社会和企业为一体的信息化体系。通过建设数字宁夏,将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在统一的“数字宁夏”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互联互通,综合各类信息,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建设数字宁夏,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维护、资源共享,可以有效避免各部门各单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提高了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有助于各级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的科学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使决策指挥更科学、合理、及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共享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慧,交通网络会更加便捷通畅,生活环境会更加安全有序,能源和资源得到节约利用,教育资源更加合理而优化,医疗保障服务更加快捷和高效,全区社会的发展就会和谐而繁荣。“数字宁夏”建设有利于推进“四化融合”,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转变,有利于提升我区综合实力、经济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是实现富民强区和两型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数字宁夏”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思路

1.“数字宁夏”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开放合作、安全可控;分建共享、民生为先的的基本原则。

2.“数字宁夏”建设的总体设计思路

首先,搭建一个基础框架和两个服务平台。尽快建成“数字宁夏”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打造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将人口、法人、宏观经济、自然资源等数据库通过地理空间位置统一起来。形成“数字宁夏政务管理平台”(运行于自治区政务网)和“数字宁夏公共服务平台”(运行于互联网)。建设政府可以主导的商业模式的服务于平台的云计算中心。

第二,形成自治区政务信息数据交换核心。建立自治区政府数据中心,运行“数字宁夏政务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及数据采集、更新管理和共享机制,运用和完善现有的政府政务网,整合政府各部门、各领域的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地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把网络、数据库和平台建设等统一集成,由自治区政府部门来完成,即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延”模式,不再逐级建设多个分平台、子平台,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城乡社会管理、应急指挥的快速处置和统一调度。

第三,以互联网GIS服务中心为核心(商业化管理模式),运行“数字宁夏公共服务平台”,加载社会各部门、企事业和社会公众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信息,实现个人、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用户对各种社会信息的快速查询和使用。

第四,通过物联网、传感网接入,开展远程教育、网上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导航、智慧小区、智慧校园、智慧商贸等平台建设,为“数字宁夏”过渡到“智慧宁夏”打下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

三、“数字宁夏”建设的建设的内容及步骤

“数字宁夏”建设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基础建设阶段

1.建设“数字宁夏地理空间框架”

建立覆盖全区的三维、高精度、动态、地心测绘基准体系和全球卫星导航综合服务系统,加快推进全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地名地址数据库及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库的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加快全区数字城市建设,建设地理区情监测和统计分析平台,形成全区统一的多数据源动态更新与在线服务的地理空间框架。在此基础上建成统一的“数字宁夏政务管理平台”和“数字宁夏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全区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2.大力推进自治区基础数据库建设。

整合人口、法人、宏观经济、自然资源等基础数据库,按照宁夏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的标准,加强对各行业各部门专题数据整合,采用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提供在线共享服务,计划2013年底初步完成。

3.建设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

建设和完善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建设覆盖全区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的,辅以无线宽带Wimax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因地制宜地选择网络接入方式。

提升自治区党政内网和政务外网及党委、政府数据中心容量和功能,完善和提升自治区信息中心平台,形成区内各地、各部门网络汇集的综合性网络交换平台,通过我区的政务外网与宁夏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宁夏政务管理平台)连接,纵向构建自治区、市、县、乡的互连互通;横向打通自治区、厅、局、委、办互连互通。实现各级党政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制订和完善网络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技术平台和规范,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交换的机制。

建设和完善市、县(区)区域性的综合网络平台,形成以城镇居民、农民为中心,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政务信息畅通、行政业务畅通、公共服务畅通。

4.建设“数字宁夏”的多应用系统

在宁夏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叠加各行业专题信息,建立各行业部门的应用系统,各部门的数据在权限内的共享与交换,并以统一的标准提供各行业应用的接口。

在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和自治区政府应急办、旅游局、水利厅、交通运输厅、国土资源厅、公安厅等八个部门开展应用示范建设,按照“标准统一、接口规范”的要求,分别建立与“数字宁夏政务管理平台”和“数字宁夏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与融合,并建立自上而下的向各市县对应部门的节点连接。将这些行业部门的系统进行整合,使各个系统运行畅通,使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起草相关规定。计划2013年底初步建成。

第二阶段:完善提高阶段

5.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体制。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政府机构内外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库资源等,打通各个业务部门间的信息联系,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6.建设自治区云计算中心

推动云计算中心、云服务中心、灾备中心、呼叫中心等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云计算中心建在政府信息办(中心),可以单独成立,也可以采取商业化运作。

7.打造基于自治区云计算中心的数字宁夏政务服务平台

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和数据更新、管理及共享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并将平台部署于云中心。

8.整合全区其他部门和行业的应用系统

1)按照“标准统一、接口规范”的要求接入到“数字宁夏政务管理平台”,使各个系统运行畅通,使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为全区领导宏观决策、应急指挥、综合监管等方面,提供及时、全面和快捷的信息服务。

2)通过互联网建立与“数字宁夏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与融合,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百姓通过该平台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宁夏的区情、社会经济和城市、农村建设的情况,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第三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

9、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和基于百姓民生多应用之上的社会延展服务,真正实现各领域和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

10在各领域内或联合各行业各领域展开重点工程建设。如:“数字国土”建设工程,“数字城管”示范工程,“智慧旅游”示范工程,智能交通指挥平台工程,社会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和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工程等众多工程。

11、开始商业化运营的增值服务,如云计算中心、物流、导航、旅游、文化、媒体等。信息化应用覆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数字化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信息化促进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全面升级。

12、完成若干关键领域的传感网接入,处理、预警、决策的示范系统,无线传感器在地质灾害检测等领域被充分利用。关键领域实现的智能预警或者自动响应机制。可以建成自然灾害应急联动工程、预警与干涉工程、智慧物流产业培育、智慧导航和旅游产业培育工程、智慧小区、智慧家庭、智慧校园、智慧商贸平台等。

领域应用的智能化和商业化运营的增值服务使百姓通过数字城市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在线社区和生活服务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到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城市建设的情况,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完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分享“数字宁夏”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四 “数字宁夏”建设的一些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成立由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任组长、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任副组长的“数字宁夏”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并指挥“数字宁夏”的建设工作,负责研究、决策和制定推动“数字宁夏”建设的重大战略和工作方案。

建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组成,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协调、管理“数字宁夏”建设,建立定期协商沟通机制,落实“数字宁夏”建设中的有关事宜。

建议成立“数字宁夏”专家咨询委员会。

2.强化各部门协调推进机制

明确自治区各部门在数字宁夏建设中职责与分工,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

3.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为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转,建立国家、自治区、市、县财政投入和商业投入机制。

五.结束语

数字宁夏的建设是一项综合而又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因此必须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

参 考 文 献

1)王家耀 宁津生 张祖勋. 《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方案及推进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2)梁勇 《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篇(6)

关键词:智慧交通;研究视角;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智慧城市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5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 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 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 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 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 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 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

[2] 王庆滨,钟荣华.智慧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5,(6).

[3] 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4]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

[5] 张盈盈,陈燕凌,关积珍,等.智慧交通的定义、内涵与外延[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

[6] 李矗王平莎,张春辉,等.国内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4,(2).

[7] 张轮,杨文臣,张孟.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J].科学,2014,(66).

[8] 张新.基于智慧交通的治超模式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9] 陈向东,杨斌.智慧轨道交通――更透彻的感知[J].计算机应用,2012,32(5).

篇(7)

【关键词】 信息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 云计算 物联网 大数据 智慧化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5次推动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信息革命,目前正在进入第六次信息革命的新阶段。信息革命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革命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说,自从人类出现那天起,便开始了信息文明因素的原始积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升华和划时代飞跃。

一、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革命

人类历史已先后经历过五次重大的信息革命,包括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创造、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和电视的发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

1.1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

人类的原始语言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0万年,正式语言约产生于公元前4万年。在最初的原始人群中,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互相传递信息,通过不断的磨练和积累,促使了器官的进化和完善,人们终于创造并使用语言,从而推动了交流和交往,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人们的记忆领域,刺激大脑的进化,促使了人类最初思维能力的升华。语言的产生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是信息交换的第一载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结束了人们仅以动作做为表达交流意图的手段,使人们的思想、经验得以传播,并促进人脑发达。

1.2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创造

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我国出现了象形文字,大约距今五六千年。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900年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进行书写。公元前1600年的殷商时期中国人创造了甲骨文,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了汉字,二者皆为现代汉字和简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字的创造是最重要的信息革命之一,在文字成为信息的载体之后,信息的存储和传递第一次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促进了信息的流动。文字是记录信息的符号和代码,是人类信息交流的第二载体。文字使口语传递的信息固定下来,储存在文字里,长期保存,逐步积累,并加以系统化形成知识。其伟大意义在于,它完成了人类文明从以天然物质为载体到以人工符号为载体的飞跃,使人类进入有史文明时代,它实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由第一信号系统到第二信号系统的跨越,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变革。

1.3 第三次信息革命: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公元105年,我国汉朝的蔡伦发明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并流传至世界各地。东汉末年,我国劳动人民在总结石刻和印章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拓印法,后在隋朝发展成为雕版印刷。公元1041~1048年间,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现代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原理,成为印刷术上的一次革命,它使人类文化传播上升到批量阶段,推动着人类信息大量生产、规模复制、加速交流和广泛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它们与火药和指南针一起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这次信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进了工业时代。

1.4 第四次信息革命:电报电话和电视的发明

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和两个英国工程师库克、怀斯顿几乎同时发明了电报,使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克服距离的障碍而达到通信的目的。1876年,贝尔发明了第一部实用电话,其所采用的电声和声电变换技术成为后来各种各样的电子录音设备的基础。1923年,俄国出生的美国人日瓦金发明了光电摄像管和电视摄像机,大大地推动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电报、电话、电视逐步取代信件传递成为主要通信方式,由此开始,信息载体是每秒30万千米的电磁波。这是一次信息传递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成千上万倍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信息瞬间传遍全球,实现信息传递的“实时化”。使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也催化了科学技术更加迅猛地发展,推动了工业社会的全面革新,使人类文明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超越了以前几个世纪。

1.5 第五次信息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

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第五次信息革命由此开始。1969年,美国人发明了互联网。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成功发明。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开端,人类迎来了数字计算和数字化新时代。电子计算机使劳动工具从体力的延伸发展到脑力的延伸。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从生产工具到劳动对象再到生产的组织管理的一系列变革,这已不但是一种科技现象,更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至此,人类历史上的第五次信息革命正式形成。

二、第六次信息革命的核心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以云、物、移、大、智为核心的第六次信息革命新阶段。

2.1 云计算

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云计算既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也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云计算在海量数据处理与存储,以及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运转效率和管理能力,而且将不断创新IT服务模式。云服务的核心理念就是无边界的信息资源共享,你的电脑硬盘上可能是一片空白,但只要连上电脑,你就将拥有整个信息世界。云计算是整个IT的一次重整,是从IT大国走向IT强国的历史机遇。

2.2 物联网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关于物联网有多个不同的定义,从技术角度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继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后,2009年美国、欧盟和中国都将物联网列为振兴战略之一,这一年也成为“物联网元年”。物联网是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生活方式变革,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2.3 大数据

大约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经营决策的资讯。在商业、经济等领域,各种管理服务决策将日益依赖于数据和智能分析。目前,几乎所有的世界级互联网企业,都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无论社交平台逐鹿、电商价格大战还是门户网站竞争,都有它的影子;大数据,正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媒体将2013年称为“大数据元年”。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服务中任务的不断加强,大数据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大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开启循“数”管理的模式,也是当下“大社会”的集中体现,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

2.4 移动互联网

进入新世纪,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2000年,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雏形初现。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是用户使用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中,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2010年,移动互联网彻底从神坛走向了生活,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纪元。新闻阅读、电商购物、公交出行等热门应用都出现在移动终端上,在苹果和安卓商店的下载已达到数百亿次,而移动用户规模更是超过了PC用户。随着全球智慧化、互联化、移动化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5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制定的IT2000-智慧岛计划(1992-1999)。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随后又重点推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进一步提升了智慧城市在全球的认知度,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从技术应用层面看,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模块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不仅具有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等共有的基本属性和功能,而且吸收了新的理念和应用成果,创新了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尽享智能家居、智能医院、智能交通等带来的便捷服务,“智慧城市”时代已经到来。

三、第六次信息革命的主要特征

每一次信息革命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显著特征是人性化,第二次信息革命是符号化,第三次信息革命是载体化,第四次信息革命是实时化,第五次信息革命是数字化,第六次信息革命则是智慧化。同时,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第六次信息革命还具有融合化和协同化的特征。

3.1 智慧化

信息是实体的表现形式。信息世界的大量数据,通过分析、整合、挖掘,可加工形成智慧化的数据产品,通过返回到实体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发展起到优化提升的巨大作用,这就是智慧的具体表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充分体现智慧化的特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人与物共享的关键智能基础设施,广泛分布的传感器、射频识别和嵌入式系统使物理实体具备了感知、计算、存储和执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赋予物以人的智慧,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升级,不断推动社会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已成为现实。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被统称为智慧应用,这些应用已经涌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必将导致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深度变革。借助其强大的驱动力,发展智慧应用,人类将可以建设智慧的系统、智慧的企业、智慧的国家,进而创造智慧的地球。

3.2 融合化

在第六次信息革命以前,数字世界一直无法走进自然世界的范畴,原因在于自然世界是实物组成的复杂世界,而数字世界是平行存在于自然世界之外的一个虚拟世界。物联网技术产生后,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的联系起来,数字世界找到了影响、融合自然世界的最佳途径,使得整个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地球村”。

3.3 协同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宽、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在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双向交流的网络存在,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提供广泛的联系,彻底改变和提升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构成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智能性,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为个人和社会提供强大的信息服务和应用。今天几乎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今天的手机已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它已经转变为我们社会关系的全部。而且,通过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资源,实现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使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各功能单位之间,人与物各主体之间更加协同,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均等化的社会服务将无所不在。

四、第六次信息革命的对策行动

第六次信息革命的到来,使世界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大步前进。整个世界可以实现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分析,帮助人类做出最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人类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门槛之上。各国、各行业、各领域正在为创造更加智慧的地球而不懈探索。以林业为例,国家林业局了《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智慧林业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建设五大智慧体系,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4.1 智慧立体感知体系

按照“把握机遇、超前发展、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快宽带网络及感知网络建设,重点建设五项工程,为智慧林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一是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下一代互联网计划及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为林业系统提供安全、高速的下一代互联网,为林业物联网的接入做好准备。二是林区无线网络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林区无线网络建设,引导区内电信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在办公场所、交通要道、重要监测点等区域实现无线宽带网络无缝覆盖。三是林业物联网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各种传感设备在林业资源监管、林产品运输等方面的布局应用,为动态监测植物生长生态环境、有效管理林业资源提供支撑。四是“天网”系统提升工程。有序推进以遥感卫星、无人遥感飞机等为核心的林业“天网”系统建设,打造高清晰、全覆盖的空中感知监测系统。五是应急感知工程。积极推进林业应急感知系统建设,打造统一完善的林业视频监控系统及应急地理信息平台,为国家、省、市、县等四级林业管理部门提供可视化、精准化的应急指挥服务。

4.2 智慧管理协同体系

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以高端、集约、安全为

目标,依托现有的基础条件,加强六项工程建设,提升智慧管理协同水平。一是中国林业云创新工程。通过统一规划、集中部署,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推广及建设布局,逐步将林业管理部门内部及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应用系统上传到云平台,实行集约化建设、管理和运行。二是林业大数据开发工程。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林业资源数据库、林业地理空间信息库和林业产业数据库,推进林业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实现对全国林业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有效整合、共享、管理及使用。三是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建立架构一致、风格统一、资源共享的网站群,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四是中国林业办公网升级工程。建设智慧林业移动办公平台与智慧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推进政府办公智慧化,规范办公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五是智慧林政管理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包含林业经营管理、林权管理、林木采伐流通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的多级行政管理平台,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林政管理审批机制。六是智慧林业决策平台建设工程。建立一体化的智慧林业决策平台,提供决策者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科学决策服务。

4.3 智慧生态安全体系

通过五项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推动生态体系发展。一是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建设工程。以中国林业基础数据库和现有的资源监管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基于中国林业云的集森林、湿地、荒漠和沙地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实现国家对林业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监管。二是智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感知,并对海量数据进行灵活高效处理,以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管理、保护和利用水平。三是智慧营造林管理系统升级工程。通过建设智慧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对重点营造林进行核查和监督,及时获取林地真实情况,实现营造林全过程现代化管理。四是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管工程。建设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及时准确的掌握工程建设现状,实现工程动态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规范水平。五是智慧林业文化建设工程。加强林业文化传播,不断推动林业文化体系的发展,重点加快林业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体验馆等信息化建设。

4.4 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要求,着力解决林企、林农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深化信息技术在林业智慧产业、林地智能分析、生态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智慧林业两化融合工程。以企业为载体,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应用,提升林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三是智慧林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林地信息服务平台,基于林业地理空间信息库,建立智能、精准、便捷的林业资源分布图,为林业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林业资源查询管理服务。四是智慧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消费者、林业生产者等提供便捷化、智能化、最优化的服务,全面提高林业旅游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动态管理水平。五是智慧商务拓展工程。通过林业智慧商务拓展工程的建设,构建一种市场信息畅通、规范、高效的林产品流通新模式,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提高林业整体效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六是智慧社区建设工程。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构建一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服务系统,全面提高林区民生质量。

4.5 智慧综合管理体系

根据智慧林业发展目标,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的要求,优先建设一套智慧林业标准、制度、运维、安全等为核心的综合保障体系。一是智慧林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包括智慧林业总体指导标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管理类标准等。二是智慧林业制度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日常事务、项目建设实施、信息共享服务、数据交换与更新、数据库运行、信息安全、项目组织等 管理办法和制度,为林业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三是智慧林业运维体系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维护”的原则,制定智慧林业系统的运维体系。包括运维服务体系、运维管理体系、运维服务培训体系、评估考核体系。四是智慧林业安全体系建设工程。智慧林业安全的总需求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管理安全等,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抗抵赖性,以及信息系统主体对信息资源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崔向华.2003.浅议信息与信息革命.理论学习,(10):25~26

[2]国家林业局.2013.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中国林业网http:///20130826

[3]国脉互联中心.2010.物联网100问.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4]李海鹰.2006.信息文明论纲.天府新论,(5):101~107

[5]李世东.2012.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