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经济旅游

生态经济旅游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经济旅游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经济旅游

篇(1)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特点

1.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

纵观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依托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差。

1.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来源相对有限

在众多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中,一般都认为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的场所,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现尝,趣味旅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3-4],其发展仍然是以农户为基础。相对分散的农户难以集中较大的资金开发深层次的旅游产品,造成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

1.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从南至北,农业种植以及生产环境变化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不尽相同,以至于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形式多样。以昆明团结乡生态旅游经济为例,其发展的基础是以多样的民族民俗和人文资源为依托[5],发展特色旅游,由于其当地四季温暖的气候特点,使其景观特色以热带风情为主。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寒冷的大兴安岭地区,由于人烟稀少,农林业发达,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为北方特色的林区淘金方式,而田园式体验旅游发展较少[6]。尽管不同地域发展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均取得了成功,这也凸显了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地域特点性强的特点。

1.4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基础环境脆弱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是这两者依托的均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相对于生态旅游发展而言,农业环境生态更容易遭到较大破坏。以农业生产为例,由于长期的耕作,农田土壤肥力低下,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难免会使用一些化肥促进作物生长,使用农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相对于传统的生态旅游而言,其脆弱性不言而喻。

2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一些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甚至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进行经营。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各类游客达到了2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了8596万元,每年旅游人数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达到了13.8%和24.2%[6];在恭城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2年中红岩村累计接待游客达到了36万人次,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主力,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7];在团结乡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仅仅“农家乐”一项旅游产业8个月内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17万人次,实现营业毛利490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7]。整体上来讲,农业生态旅游仅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其经济效益的增加说明其在地区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升高,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旅游经济的发展一般由3个市场支撑,分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在这3大市场中,农业生态旅游影响最大的是国内旅游市场这部分,其次是入境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购买权利。农业生态旅游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对游客的购买力影响最小,不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权利,因此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以及游客的购买欲望上。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农业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同,造成对市场的影响不同。在众多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安排在最后一站,作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地,成为旅游经济的有效补充。由于地域的限制性,农业生态旅游一般主要接待入境旅游市场的人员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人员,很少接待出境游客。

另外,不同的旅游团或者游客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趣不同,也会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在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较少作为主要游览景点,一般作为旅游商品消费地点,或者农业生产体验区、游览休憩地点,并且由于游客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与职业的不同,对于这样的安排满意度差异较大,旅行社在线路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除了特别的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仅作为地区旅游市场的附属或者扩展区,但是由于在扩展市场也会发生消费,总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2.2农业生态旅游对旅游产业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影响的分析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指在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下,如何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2大部分。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成本和宏观收益2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是固定的农业生产资源,相对于较大的风景区建设而言,其投资相对较小,并且交通、水电投资仅是在原来农家舍基础上加以改造,一般为体现原生态特点,改造幅度有限,这便会大大降低成本,并且对环境,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品破坏最小,安全隐患较小。从宏观收益上讲,农业生态旅游的主要收入群体为当地农民以及经营者、政府税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为其积累较多的资金,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原始积累,为地区旅游经济繁荣提供资金支持。从政府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顺应了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经济发展,并且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微观旅游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不同,它主要分析的是劳动耗用与经济效益的数量对比关系。在成本上,微观经济效益主要分析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由于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的个体性,造成营业成本较低,并且农业生态旅游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便大大降低了微观经营成本。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无论是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田地每年都是必须要耕种的,农业生产必须要进行的,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则是在固定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从这点看,无论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收益的高低,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收入是额外增加的,增加的这部分收益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使用较少的投资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总体上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为了实现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目标,而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在实际开展中,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程度上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对自然地域的干扰,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旅游形态之一,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持续性、提供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经济获益为目标,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要求生态旅游管理者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的进步促进着经济进步,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刺激消费、刺激供应以及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的今天,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得生态旅游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目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并不稳定,诸多不良因素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利用,破坏浪费严重

目前,一些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开发旅游资源前,开发商缺乏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的考察、研究,不能提供相关资料作为生态旅游整体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浪费严重,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严重恶化。

(二)管理体制混乱、方式落后,有效性缺失

由于部分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生态旅游业在开发建设上出现秩序紊乱现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宣传不到位

现在一些景区只限于局部景点,对于整个景区的系统性规划严重缺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同时,受政府投资力度不足的影响,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旅游区的特色景观得不到充分展现,无法达到景区知名度提高的目的,阻碍着景区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三、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产品的关键内容之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要求下的重要产物。在开展推广过程中,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旅游消费的需求,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解结合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深化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采取有效手段,确保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

(一)完善投资、规划体系

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对当地的地理生态环进行调查、研究,拟出不同开发模式,在不同开发模式下对开发成本、成本回收进行评估。同时,制定个性化模式,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此外,要将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结合作为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制定完善的规划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在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实施适当的引进和借鉴。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生态旅游系统的构建,建设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从而完善相关机制,保证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顺利进行。

(三)深化生态意识

旅游区应该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使游客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对旅游区附近的居民及游客进行约束,使旅游资源得到高效持续利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加员工的技能,使员工把所学的知识宣传给游客并告知旅游活动的要求及“最佳环保操作”,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生态旅游专业的人才,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需要相关教育机构发挥出关键作用,对旅游专业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确保其对旅游理论及规划研究的科学性。

(五)扩大宣传力度

针对一些旅游区宣传力度不大,应采用与周边城乡、景区资源、信息及交通互补的等优势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在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系统协调下进行联合开发,实现多元化宣传。

(六)发展地区特色文化

地区特色文化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根据相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展民俗旅游经济。在展现地区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时,也使生态旅游经济得以展现,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增强景区的综合实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宁银苹,陈学红.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吴万刚.龙门溪流域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1(06).

[3]覃素素.丹江口水库移民后靠安置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3)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型,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2]。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这三个行为原则。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4]。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4)

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生态 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 实践

“生态”这词很时尚,被演绎出什么“生态汽车”、“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生态住房”、“生态工程”、“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而“生态旅游”真实含义,最早以"Eco tourlsm"共生形式出现,但真正被社会接受,用来描述以环境为中心或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在1990年写的《生态旅游:潜力与陷阱》一书中对其所做的描述即“以‘自然为基础,,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小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两年后,她又修订为“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以“自然为基础”有目的旅游活动;“是培养人的教育及学习习惯”;生态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方式,它突出的特点是特殊设计的产品满足对生态环境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的需求,它以质量而不是以人数来增加收入。

今天,在传统大众旅游仍占世界旅游业主体,仍支撑世界旅游业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也造成旅游环境的恶化,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旅游”倍加关注。但真正要做到生态旅游还远非易事。

一、秦皇岛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

秦皇岛,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北方罕见的避暑气候、旖旎奇特的自然风光、北方少有的基岩海港,新世纪充满曙光的环渤海经济区中间地带的区位优势。成为1984年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旅游历史可上溯到1898年,清光绪皇帝御批自行开埠建港,辟北戴河为旅游避暑区始,这期间的发展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4%,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700D,厘米3个以上,是国内普通城市的10-20倍。已人选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七位、“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第三,并先后摘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等多项殊荣。

二、北戴河湿地观鸟、集发生态旅游开发的历史及现状

1.北戴河湿地观鸟

湿地观鸟,是人们在秦皇岛北戴河鸽子窝景区能看到的一幅惬意美景,蓝天、大海、白云、海鸟极完美的组合。自19世纪后半叶,西欧工业革命策源地各国开始在滨海地区为上流社会提供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大型、豪华游轮的发展,也使这一集旅游、休闲和娱乐于一身的湿地生态旅游得以迅速发展,人们不仅追求“3S”这样的大众旅游方式,还要亲近大海,不使海洋湿地生态脆弱性加剧;既享受阳光浴,又不污染环境;既体验人地和谐,又不伤及海鸟的生活,人、动植物和环境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尽享天人合一,湿地观鸟成为这一美景画卷的最好诠释。

1985年,剑桥博士马丁・威廉思为了观鸟,根据丹麦人30年代留下的一个旧资料找到北戴河,眼前景色令他”眼睛瞪得贼大”(时任北戴河旅游局局长徐晓红言。因为他看到了期望中和意料外的许多许多鸟。以后他和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许维枢先生连续数年到北戴河,开创了面向国际的北戴河湿地观鸟。

马丁博士所言正是北戴河鸽子窝滩涂,这里每年春、秋两季约有数百万只候鸟南北迁徙经过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夏候鸟和留鸟在本地繁衍生息。深进内陆的渤海湾和几乎近抵海滨的燕山山脉。使北戴河及周边地区的滨海平原如同一条狭窄的通道,拢住了成千上万只沿着海滨飞行迁徙的候鸟;戴河、洋河、滦河等在人海口附近形成的泥滩、泻湖以及水流滞缓的河道,为入们提供了歇脚的地方和丰富的食物。是鸟类栖息的良好场所。据统计,每年这里吸引着409种鸟类,占全国鸟类资源的34%,其中属濒危动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的有68种。目前,北戴河记录到有东方白鹳、鹊鹞、丹顶鹤、遗鸥、黑嘴鸥、白鹤等多种珍禽。因此,北戴河成为中国鸟类研究基地,也成为观察迁徙候鸟的最好地区之一。

2.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坐落于秦皇岛西南部的戴河北岸,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享有“夏都”的美誉,整个园去占地3600亩,最初由一些科研人员和当地农民集资兴建,早期只是利用高新生态农业技术,结合无土栽培,吸引当地的中小学及附近城市居民免费参观,了解现代农业、品尝新鲜果蔬、观看动物饲养,收入相当低微。随着城市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日益拥挤、都市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对农业生产越来越陌生、“回归自然、放松自我”的需求与日俱增,现实警示人们关注生态、关心健康、合理的饮食,对无农药、化肥污染的果蔬需求量加大,当集发将自己品牌的绿色产品推销到市区各大超市,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时,人们不能漠视,也不能另眼相看了,开始关心其生长环境,到集发生态观光园参观,吃农家饭的人越来越多,小小的生态园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观光者的需求,于是扩大规模、增加旅游活动项目,成为经营者计划的实施之时。诸如赶毛驴推碾子磨豆腐、坐在炕头用棉花纺线等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成为吸引众多城市游客驻足、体验之地,再如游乐场内游客踩水车、摇辘轳提水浇地也同样吸引着城市观光客,现代体育旅游~攀岩、溜索、滑竹排等项目更让城市人不用远行也能体验刺激。

三、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对自然条件有要求一即“原汁原味”,人类干预要少,才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同时,生态旅游需要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开发商一他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更要首先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尊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其脆弱性,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还需要对环境有诚意的经营商~他们不但要懂得经营,更要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做资源环境的虔诚的保护者,奉行“宁垦牺牲经济,也不有损环境”的准则。生态旅游更需要有责任感、素质高的旅游者群体一即“负责任的旅游者”,不仅要追求原生态。更要对后代子孙负责任。秦皇岛在大自然本底上开发出北戴河湿地观鸟项目,又在现代科技农业的扶持下营造了集发农业示范园,这些生态旅游的实践是很好的尝试,但眼观其经营现状。令人担忧……

1.生态旅游缺乏开发商一规范化管理

车行至鸽子窝大桥,满目海禽翱翔,谓为壮观。但大桥下,原本拦截游客的铁丝网已被人撕开一个大口子,一些游人乘机钻入景区游玩,不受任何限制。如何加强景区生态性管理,让美景既为游客服务,也能自我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

建议:改善粗陋的围墙式隔离,让美景透出来,想观景的,在景区外即可看景,想游玩的,限制观光人数,购票进入。

2.生态旅游要提高经营商――服务质量

在北戴河湿地观鸟景区,随处可见兜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不停地围追游客照相的私人摄影经营者,这些现象与生态旅游的美好初衷极不相称。

建议:应加强对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的教育,尤其是个体经营者,使他们树立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生态旅游服务水平,并在服务技能中强化标准化的服务和大局意识,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作到规范经营,主随客便。

3.全社会要营造旅游者――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在湿地及集发观光园景区,游客丢弃的垃圾、食品塑料包装袋随处可见,景区的游玩设施损坏现象比比皆是,这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极不合拍。

篇(6)

其内容涉及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民技术、生态农业的基本知识,着重阐述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理论,生态农业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分害食品的生产以及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废弃物利用、水土保持、土壤污染的防止与修得技术、农民的培养,产业化经营和效果评价等相关内容。另外,本书还针对丘陵地貌特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垂直景观生态规模”。本书对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可作为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和旅游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和国家的高度支持,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呈现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相似,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其次是缺乏合理规划,开发者与政府对生态农业旅游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农业环境和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生态农业经济也存在缺乏合理规划、规模小、市场信息发展不成熟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进度。为改善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和推进其发展进度。

第一、开发者和政府应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宏观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应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深入调查、记录并研究现代旅游者消费需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结合现代管理技术,优化其产业结构,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市场,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发者和政府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规律,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宏观规划、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风土人情和农业特点等因素,研究及符合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又能满足旅游者消费要求的创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使该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最大利用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新颖的发展目标,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大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建立专业的农业旅游经济管理机构。农村、农业资源的开发力度是建立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譬如:交通、投融机制以及建设治理能力等,而这些只能由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帮扶和支持下才能实现的建设目标。因此,加大生态农业的投资力度,在实现公共服务建设基础上,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和评价标准。作用在于设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原则、卫生标准、质量标准、从业资格以及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该产业能够形成一个科学、系统且全面的产业开发利用管理系统和标准。

篇(7)

一、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带给人们的除物质享受外,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活的压力。为了躲避喧嚣嘈杂的城市,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宁静的生活,松弛紧张的神经,人们纷纷涌向那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自然生态环境保存良好,风景优美的地区,从而在70年代掀起了一股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热潮。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当时对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2]。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内涵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专业术语,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协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协会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游客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的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2]。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归纳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追求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3]。因而,生态旅游的开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二、体验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999年,美国战略地平线公司的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的出版,标明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经济时代下,顾客每消费一次产品或服务在本质上不仅仅消费的是商品或服务本身,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旅游作为人们求新、求奇、求美、求知的一种载体,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经济,它的这种体验属性决定了旅游业将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先锋,并且体验式旅游的蓬勃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4]。

生态旅游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与体验经济所追求的独特的回忆与精神感受不谋而合。它与体验经济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到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更加直观的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从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达到保护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专业研究人员都能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参与生态旅游活动,能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感受,从而突显体验经济的实质。

三、自贡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自贡市现有的重点生态旅游资源

1.荣县高石梯森林公园

位于荣县铁厂镇,距自贡市区50公里,辖区面积182.13公顷。1993年被省林业厅审定为省级森林公园,有“天然氧吧”之称。公园地貌奇特,巨石、奇峰、沟谷、山溪形成了典型的川南低山地貌的自然景观。园区内有马尾松、杉木、大头茶、鹅掌楸、木荷、香樟、兰草以及鹰、鸮、董鸡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有高石梯、九曲湾等6大景区和狮子头、癞蛤蟆等24处景点。早在清光绪33年被基督教会华西教区作为外国人在四川的四大避暑胜地之一[5]。

2.农团生态旅游风景区

地处自贡市区西南边缘,距自贡市区18公里,该风景区属深丘地貌,海拔在400-480米之间,是岷江流域越溪河水系溜根河的发源地。整个景区属大陆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湿润凉爽,无霜期长,总面积23.5平方公里,景区内人口近5000人,耕地少,林地和宜林地占主体,全景区现有林地25000多亩,森林覆盖率已达70%,林大多为混交林,以马尾松、杉、柏、樟、杜鹃和竹类为主,有植物品种300余种,林间鸟兽达200余种,白鹤、野鸡、猫头鹰等国家保护鸟兽常在林间出没。1999年,经省、市有关专家考察评定,批准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地市州级生态示范区,2000年又被确定为国家天然林重点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潜力极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