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

篇(1)

作为实现财政职能、执行国家预算重要手段的预算会计,不仅过去而且现在,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为巩固人民民主,保证国家政权安全正常运转方面;二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筹集资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三是正确安排有效使用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经济效益方面;四是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保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总而言之,预算会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绝对不可轻视。

但目前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在会计核算领域里,发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会计信息失真,如假凭证、假帐簿、假报表、假决算、假评估、假审计等不良现象都已出现;二是私设小金库,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化大公为小公,不按有关规定纳入预算内、外管理,而放在帐外,私存私放,任单位随意开支的各种资金也已出现;三是违规经营,偷漏应交国家税金,有意骗取国家出口退税,大挖国家墙角;四是企业和单位领导不听财会人员的正确意见,独断专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五是金融系统出现了数额较大的不良资产,造成很大潜在的经济风险等等。

这些都直接冲击和破坏了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对此,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加强预算会计管理,努力实现三个统一

第一,要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教育提高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敢于坚持原则的职业道德,坚决抵制和杜绝各种有意造假的不良行为。

第二,要进一步扩大会计委派制试点范围,逐步改变财会人员归单位、部门所有制的隶属关系,以免财会人员同本单位领导同流合污,共同造假现象的发生。

第三,要广泛发扬民主,加强内外监督,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公开曝光,严肃处理,以便杀一儆百,震慑造假歪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四,要组织学习考察团组,到国内外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及做法,并结合本行业单位的实际,认真推广和应用,使好的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开花结果。

篇(2)

[关键词] 信息化产业融合产业结构

一、 产业融合的理论

1.产业融合的涵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通讯技术的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等的利用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革新的迅速展开,推进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合作。由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交叉,引起了人们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对于产业融合的内涵及其界定,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代表性、有影响和比较多被引用的,如:尤弗亚(yoffie,1997年)将产业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欧洲委员会“绿皮书”把产业融合规定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格林斯腾和卡恩那(greensteina&khanna,1997年)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我国著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周振华则提出“产业融合(convergence)是在信息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新经济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运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形成与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部门出现固定化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消失的融合现象。”以上论述的侧重面虽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都认为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间相互渗透具有内在成长性,正在促使现有的产业边界重新划分。

2.产业融合的类型

产业融合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从发生融合的产业或行业的角度分析,产业融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高科技产业间的交叉融合。具体表现有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等。

(2)传统三次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具体表现有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的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标准化农业、观光农业等。

(3)传统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具体表现有农业内各子产业间的融合;工业内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融合;金融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等。

(4)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具体表现有农业高科技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从产业融合的程度和市场效果的角度来分析,产业融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完全融合。原来的两个或多个产业完全重叠,新产业逐渐替代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使原来产业的市场空间不断缩小,直至完全消失。在产业融合历史中,电气技术产业与传统的机械、纺织、铁路等产业的融合,就使得以蒸汽机为基础的制造产业完全消失。

②部分融合。原有产业之间出现了部分的重叠和交叉,融合的新产业部分地替代原有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原有产业之间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比如E-book只能部分地替代传统的纸质书籍。

③虚假融合。由于产业融合只是发生在本产业的边界内部而没有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处,虽然出现了融合的产品形态,但是融合的产品并没有替代原来的市场需求或创造大量的新的需求,因而真正的产业融合并没有实现。例如,几十年来,计算机和通讯成本一直在下降,但是数字融合在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致20世纪90年代都没有真正实现,没有融合的计算机、通讯和视像产品都无法改变已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二、产业融合和信息化

1.信息技术的特点

(1)创新性。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几项重大突破(如半导体、卫星通讯、计算机、光导纤维等)都体现了其高强度的创新型,并推动各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重组与调整。

(2)渗透性。渗透性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渗透性的基础是技术的通用性和开放性。每一项信息技术产生之后,都存在着应用到更广泛社会经济领域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使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成为可能。

(3)倍增性。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复制成本却很低,这就决定了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低边际成本、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信息技术倍增性的特点使信息产业得以低成本扩张,迅速开拓新的业务和市场,加速产业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4)识密集性。信息技术涉及高技术前沿研究,它以大量的知识背景为依托,处于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领域,因而在信息技术领域集中了大批科技尖端人才,形成了高智商高素质的人才群体。

(5)产业关联性。有研究计算显示,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部门的感应度在我国37个国民经济部门中列第9位,说明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2.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

(1)信息产业的渗透融合。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扩散、发展和融合,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融入传统产业之后,传统产业纷纷出现分化、解题和重组,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创造了大量产值与需求。

(2)信息产业的交叉融合。信息技术与其他高技术产业如生物、航空、海洋等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新兴的边缘产业如生物信息产业、航空电子信息产业、海洋信息产业等,创造出了新的产业门类。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这类融合赋予了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

(3)信息产业的重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内容对载体的依赖大大减少,电子书籍、数字电影、网上音乐、图片和声音等数字化信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识。针对这种变化,“内容产业”应运而生。所谓“内容产业”,根据欧盟“info2000计划”所做的界定,是指涉及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企业,其范畴涉及各种媒介上的印刷品、电子出版物、音像传播(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内容产业”的概念很好地概括了信息产业的全面重组融合。信息产业内部的子产业围绕“内容”展开重组,使原来相互独立的子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三、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

1.传统的产业结构转换理论

按照传统的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优势地位的部门替代这种结构转换来实现的。由于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所对应的需求变化与技术进步速度差率不同,从而在产业部门之间就出现了“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现象。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总是同时存在着低增长部门、高增长部门和潜在高增长部门三种类型的产业组合。由于部门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就表现为从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不断向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不断扩展,而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相对收缩。因此从时间系列来讲,这三类部门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新的高增长部门取代增长减速部门原来所占居的主导地位,在递次发展进程中,潜在的高增长部门又成为新的高增长部门取代原来高增长部门的位置。产业结构转换主要表现为产业间优势地位更迭的运动状态,即具有更高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产品替换率的产业部门不断取代衰退产业部门的过程。传统产业结构转换的关键在于“产业增长减速”的必然性,即原有高增长部门出现增长减速,其产业优势地位才被高增长部门所取代,或者将被潜在的高增长部门所取代。这主要是与传统实物经济及产业分立的特有属性有关。由于产业技术的专用性增强,其技术的产业扩散十分有限,而专用技术的日益细化,实际上使产业技术更加分立。在此基础上,不同产业部门呈现出不同的技术进步周期和不同的技术进步速率,总有一些产业部门处于技术进步速度减慢的状态,而另一些产业部门处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状态。库兹涅茨曾用逻辑曲线和Gompertz曲线拟合了几十条不同产业部门产量和产品价格的长期趋势线,证明了产业增长减速或多或少是有规则的。

2.产业融合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条件下,产业间相互渗透具有内在成长性,促使产业边界重新划分,产业结构转换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优势地位的部门替代了。因为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如上文所述,信息产业的渗透融合表现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延缓了自身的生命周期。新旧产业跨越固定化的产业边界的限制,通过技术、产品、市场和管制的创新和融合来改造衰退的产业结构,并成长为全新的产业;而信息产业的交叉融合和重组融合则体现为高科技产业之间通过相互融合,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任何产业和企业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高科技产业波动速度快并且生命周期短,在衰退期到来之前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将获得更持久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结构转换已经不再是一种线性的新兴部门对衰退部门的替代关系,而是多元新兴部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产业增长减速的规则性,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中发生了变异: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条件下,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程度将大大下降。因为信息化的产业融合,其基础是数字融合,是数字技术在各产业部门的广泛运用。而在数字融合这一点上,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周期基本上是同一的,并具有相同的技术进步速率。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各产业部门的运用,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其专用技术的生命周期及其阶段性,从而延缓和减轻技术进步速率下降的程度。这就意味着导致产业增长减慢的技术因素被削弱了。总之,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大大推进了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到资本密集型为主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演进过程。

3.推动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

(1)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最主要原因,没有技术的迅速发展,就谈不上技术的融合。而没有技术的融合,产业融合将很难发生,也就无法利用产业融合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加快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融合化的进程。

(2)政府应该相应地放松管制,制定新的管制规则、法律及政策,为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宽松的宏观环境。目前,中国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现象,传统产业分立的多重管理体制将不再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和规则。必须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采取单一管制。在产业融合的事实面前如果不打破个部门的既得利益、继续采取传统的管制框架,必将阻碍资源的自由流动,制约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不利于产业融合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产业融合必然要求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支撑。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关键是如何使风险成本社会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即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分散高新技术风险成本,其中一个重要的资本载体就是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因此我国应当加强风险投资创新,这对于改善投资体制、增加民间投资、实现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要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事实转变,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企业要从研究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无论新旧产业都有开展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将通过混合兼并、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技术和市场开发方面共担风险。在社会协作过程中,有些科技企业处于一定垄断性质的行业中,长期被锁定在一定的经济运作方式中,企业首先要克服“惰性”,克服传统运作惯性,转变核心能力的刚性,使得企业基于不同技术创新融合之上的核心能力柔性化。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给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带了不稳定性,企业要重新设计适应产业融合的战略和制度。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信息化和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马健:产业融合识别的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05(3)

[3]吴颖等:产业融合――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篇(3)

需求不足是短期现象,还是中期甚至长期因素所导致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几年,西方国家利率长期保持在零利率水平,经济复苏疲软,从去年大家就开始预期美联储今年上半年加息,但一直到现在,这个时间点还在不断往后推。此外,近日,欧洲央行又进一步给市场作出了一个引导,欧洲央行可能要加大政策宽松的力度。这些迹象说明,现在的需求不足,可能不是短期问题,其背后有着中长期因素。

中国也是如此。去年中国GDP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三季度增长6.9%。其实,看数字,GDP增长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是如果再分析更加详细的数字,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经济当前的下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总需求和GDP增长,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总需求名义增长只有3%,名义GDP增长约为6%。也就是说,我们的总需求增长只是GDP增长的一半左右。

中国总需求疲软,其背后有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其中,中期因素是指金融周期的因素。与经济周期不同,金融周期更加注重金融体系自身的周期性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连接的重要纽带是房地产和银行信用。这种情况导致银行体系的扩张和房地产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好的时候,大家都好;而到了某个时间点,社会债务负担太重后,就可能同时出现向下的调整;一旦一个发生拐点,另一个的下行压力也会增大,持续的时间也会很长。

判断金融周期一个拐点的发生就是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由此带来企业的去杠杆,而去杠杆只有两个途径,降低实体投资,或者降低消费。这两个都会导致总体需求疲弱。

在金融周期的某个时间点,出现利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繁荣阶段,经济需求旺盛,通胀压力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紧缩;另一个是监管机构担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导致银行信贷扩张速度放缓。美国的金融周期在2007、2008年为拐点,中国则是在2013年,以“钱荒”为标志。

如今,美国经过过去几年的痛苦调整后,这一两年已经显示金融周期企稳,形成新周期的起点,具体表现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银行信用开始复苏。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金融危机下半场的调整都是非常痛苦的,持续时间比较长。这里面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实体经济总需求疲弱,二是需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怎么应对金融周期下半场“去杠杆”的调整所带来的实体经济或者需求下行压力和金融风险,我将其总结为:总体宏观环境要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紧信用”是因为在金融周期上半场,银行体系过度扩张,房地产也过度扩张,到下半场需要调整。这种情况下,支持总需求、控制金融风险,就需要财政政策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财政政策需要融资,为了配合财政政策,则需要“松货币”。

此外,总需求疲弱,长期因素也需要关注。长期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人口;第二个是贫富分化;第三个是现有资源和资本存量的使用效率。

篇(4)

【关键词】粮食企业 统计 改革

一、粮食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粮食放开经营以后,粮食市场得到全面拓宽,以广西区粮食局临桂粮食储备库为例(以下称临桂粮库),临桂粮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直属单位,属国家政策性企业,始建于1974年,在粮库2003年三项制度改革以来,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统计工作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工作方式方法等主要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以全面报报表为主,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参考作用还是未能得到发挥,或者说并未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粮食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在很多粮食企业的领导班子里有一个普遍的看法,即认为统计仅仅只是将实际生产的运作数字简单抄录、汇总上报而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普遍忽视统计工作、出现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或者人员变动较频繁的情况,甚至在很多广西区粮食局其他直属粮食企业里“统计员”都由财会人员兼任。这种对于统计工作的模糊定位,极大地限制了粮食企业统计作用的正常发挥。

(二)现粮食企业普遍存在统计方法单一、统计分析简单等情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需求。以临桂粮库为例,目前粮库统计工作主要以搜集、整理内部粮油流通数据为主,即主要为“事后统计”;统计指标是上级领导单位根据需要而定,谈不上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简言之,目前粮库的统计工作就是数据的简单登记与汇总。统计分析也仅仅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市场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不能通过统计分析让粮库决策者掌握市场总体的宏观状况,无法为粮库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现粮食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要求。“统计”实际上是对专业人员素质有很高要求的学科,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对统计工作的日趋重视,统计地位更加凸显。但现在粮食企业的统计人员整体素质与统计工作不相匹配,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统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工作就是把上级下发的报表简单累总上报,基本发现不了表中问题,更谈不上找到表间关系里面蕴含的经济规律,那就无法从统计角度提出对企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且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粮食企业统计人员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有些甚至连计算机尚未会使用,粮食企业统计的自动化水平普遍还处于低层次阶段。

二、完善粮食企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粮食企业领导应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和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决定了粮食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不断确立。现粮食讯息瞬息万变,过去传统以报表记事统计为主,单纯服务于宏观管理的统计工作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今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的新要求。企业领导要意识到有关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营销状况、科技创新能力等信息都可以从统计部门里获悉。只有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才可以促成企业统计方式的转变:由半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由单纯为上级服务,转变为既为上级服务,更为本粮食企业提供有观点、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的统计分析资料,切实转变为粮食企业经营管理、领导决策服务。

(二)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粮食企业统计工作要跳出原来固有的条条框框,必须要建立以企业负责人牵头,形成企业的统计核算工作,并建立健全一整套从搜集、核算、审核、上报、存储、使用的,且与本企业经营管理相匹配的统计核算系统和统计制度。具体可为:粮食企业统计应以企业粮油经营活动为主体以充实其内部调查内容,在报表中增设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建立企业各类工作人员的实绩指标;粮食企业统计应搜集、积累与本企业经营有关的外部讯息,加强市场调查与粮情预测,积极掌握粮食市场动态;有的放矢地、及时地为企业领导送上统计分析报告,以求抓住粮食信息的时效性,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添砖加瓦。

(三)切实提高粮食企业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工作实际上综合型很强,需要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粮食企业统计人员不仅需要有过硬的统计专业知识,还需要熟识粮食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工作流程和各部门工作职能。在计划经济时代,粮食部门的统计人员主要工作仅仅是填报报表,工作相对简单,故许多粮食部门也安排些业务素质欠缺的人员担任统计一职;但自粮食部门改制以来,粮食部门变成了活跃在市场经济中主体,但由于固有习惯的沿袭,使得粮食部门改制成为企业后,统计人员并没有因此“改制”。

提高粮食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优化用人机制,尽量引进具有统计管理、统计分析与对粮情预测以及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的人才来充实企业队伍;其次是要坚持以岗位培训教育为主,以学历教育为基础,抓好岗前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再次就是要逐步建立完善统计人员的业绩考评机制,鼓励有粮食专长的统计人才的成长,充分调动其的主观能动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粮食企业的统计工作实际上涉及到整个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大到企业的长远规划,小至基础粮油数据的核算,统计工作提供的数据无不体现为粮食企业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的重要作用。笔者愚见,必须强化对粮食企业统计工作的认知,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统计工作运行方式,科学设计粮食工作统计指标,加强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素质;通过准确的统计判断,深刻的统计分析,在粮食经营管理中充分运用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争取当好管理者的好参谋,为粮食企业的生产经营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统计改革[J].统计与决策,2008(15).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失真;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18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027-01

会计信息质量也会被称为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标准,我国财政部已颁布相关内容对其进行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这主要在于可以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准确性、可比性以及即时性等特征。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实力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其会计信息方面始终存在一定失真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将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壮大和发展。

1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分类及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原始凭证失真、账务管理不清楚、会计报表弄虚作假以及收入成本等没有真实的表现等四种。

在原始凭证失真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当前有许多中小企业原始凭证的填写缺少完整性和规范性,更有严重的甚至采取一些违规非法的行为将一些非法支出“过滤”为合法支出。此外,还存在许多票据为合法票据,但反映的业务内容却与实际不相符的现象。此外,许多中小企业在会计账簿的设置和会计科目的利用上都没有严格按照财务部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这使得会计的核算工作不具备系统性。为此,企业在制定和使用账簿方面,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严格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类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报表数字的填充,更严重的甚至存在编报两套报表的行为。在这两套报表中,一份负责向外提供,另一份则自用。这两套报表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向外提供的报表在一开始的编制目的就不是为了让人们真实的了解情况,所以使用者将不会根据这类报表得出任何的有用信息。最后,收入以及成本资产等初始信息的失真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截留和坐支收入等是收入失真的主要体现,而成本失真则是由于人为的缘故而产生的。费用失真是指企业在生产成本上以及费用的资金上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最终造成了账实不符的现象,进而还会影响到正常的财务工作。

2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原因

2.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起步晚先天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我国在会计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滞后性,就为中小企业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弹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科学的会计制度是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使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自觉地遵守这种约束。我国当前的会计制度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会计制度中陈旧不足的部分正在不断被完善和补充,新的制度还在酝酿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难免会出现一些缺陷之处,这也使得中小企业将不可避免的遭遇会计失真问题。

2.2 会计从业人员的因素

会计计算信息在会计人员的核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但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在经验上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不可能做到一致,专业能力较差的人员受限于自身的能力,将会使产生的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外界的诱惑都在吸引着会计人员,这是对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操守的一种考验;但在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许多会计人员都没能做到坚守职业道德,受个人利益驱使做出了违背法规和职业操守的事情。

3 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失真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健全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律体系

就目前而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会计规范建设上的不足,具体表现在现行会计准则的不足和法律体系存在的漏洞。因此,首先,要加强会计规范建设工作,致力于建立健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会计规范体系,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建立法律屏障,创造出良好的法制环境;其次,要规范会计政策的选择工作,积极推行“问责制”,强化对会计工作者的管理工作。

3.2 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强化与培训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凭借法律保护和信誉维持。相对于法律而言,信誉机制的成本更低,能够有效弥补法律在会计工作中的不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最终归结于会计工作者的操作,因此,需要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提供信誉保证。首先,明确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强化,才能不断培养会计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注重职业道德培训的重要地位,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培训工作的基础内容,并将其与各种组织考核、晋升和续聘工作相关联,督促和激励会计工作人员的学习;再次,要制定具体的会计从业者岗前培训计划,将会计人员诚信教育工作具体划分,依照时间表开展定期培训工作,引导会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使其能够自觉掌握和遵循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虽然个体实力不足,但是基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的庞大,使得其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国经济发展走向。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乎到自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因此,政府、中小企业自身以及行业组织一定要共同努力,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人民币相对于欧元出现贬值,这将有利于保持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势头,特别是在人们普遍担心债务危机影响欧元区消费能力的情况下。

欧元区加息节奏仍需观察通胀率情况。目前,欧元区通货膨胀率达到2.8%,创2008年10月以来新高,也远高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推动欧元区出现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不过,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的核心CPI仍然保持在低于1.5%的水平,与欧洲央行的目标一致。

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在不同国家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很多国家提高了本国的增值税水平,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应对财政赤字问题,使得这些国家面临更严峻通胀挑战;二是欧元区各国在经济表现上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也使得它们在通货膨胀程度上产生了巨大的不同。

通常来讲,油价等能源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购买能力下降,给其他产品带来通货紧缩的压力,最终压低核心CPI水平。有趣的是,我们现在却看到能源消费价格指数和核心CPI都在上升。这意味着,除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之外,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在累积。

如果欧元区的通货膨胀水平长期保持在2%以上,就会增加提高劳动者工资的压力,并引发工资和通货膨胀率的螺旋式上升。由于欧洲央行已经展示出加息对抗通货膨胀的决心,因此出现上述风险的可能性并不大。现在看起来,目前的通货膨胀还是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的暂时现象,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还不足以引起太多忧虑。

为了抑制通胀,欧洲央行在4月7日将利率提高至1.25%。可以看出,欧洲央行正在努力将利率正常化。此次加息25个基点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对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通常来说,加息100个基点会削减0.2个千分点的经济增长。欧洲央行当前的举措仍然很谨慎,不过在几次加息之后,欧洲央行的政策将足以控制通货膨胀率。

欧洲央行也很清楚,他们当前采取的政策是非常温和的。如果经济增长水平保持甚至略微高于预期水平,且通胀率也高于欧洲央行预期水平,相信会有进一步的加息政策出台。历史上,欧洲央行曾经以每两个月一次的频率进行加息。我们预计欧洲央行此轮加息的频率会稍微放慢一些,大约保持每三个月一次的加息频率。如此一来,在2011年底,欧元区的利率将达到1.75%,并在2012年年底达到2.75%的水平。

但是,市场普遍担忧加息会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这些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带来更大的负担。在银行监管方面,欧洲央行的权力仅限于为成员国提供信息、咨询和建议,银行监管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各成员国的监管当局手中。因此,欧元区各国可以自行调节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应对这一困境。

对于希腊这样的国家来说,也许加息带来的压力已经并非决定性的了。欧元区的GDP相当于全球的20%。希腊的GDP只占全球GDP的0.5%,其债务违约不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太大影响。真正的风险是,希腊的违约可能影响其它国家,步其后尘,还可能会引发欧洲的银行危机,就像雷曼兄弟倒闭后发生的那样。

当然,从欧洲传来的也并非都是坏消息。到目前为止,今年欧洲经济的表现还是不错的,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了1.0%,超出了市场预期――虽然这种总体的经济增长在各成员国的具体表现是迥然不同的。我们此前估计,今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8%,高于调查得来的数字。现在,欧元区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表明,我们之前的估计可能也略微谨慎了些,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幅度有可能达到2.0%。

经济表现强劲的国家包括德国和法国。特别是德国,3月份出口额增长到983亿欧元,创造了195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德国出口的良好表现对欧洲经济整体而言都是一个好消息,这表明德国又回到了它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地位,其他国家都将因德国的复苏而受益。

篇(7)

“地位”是事物同外部环境相互关联的具体表现。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历史定位,可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农村”的角度来认识。

(一)从“信息化”的角度考察农村信息化的地位考察思路可以循着“农村信息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的逻辑关系展开。从上述概念界定已知,“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二者的种属关系,信息化包含着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所谓信息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目前,尚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的国家。也就是说,信息化是20世纪中后期发端于发达国家的超越工业化的革命性社会变迁过程,在21世纪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由于近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大体上属于原生形态,是一个内生的、自然的过程,它已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但已经引起人们特别是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从历史角度看,信息化正是产业演化过程中新兴的信息产业逐步占居统治地位,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现代化是具有阶段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过程的核心内容。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近现代以来,现代化从生产力角度可划分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在当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就不得不接受信息化的挑战,不得不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进行[1]。但无论现代化水平和进程如何,信息化作为当代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摆到了世界各国面前。可见,农村信息化作为整个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之一。由于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包括农村信息化在内的整个信息化,在当代现代化过程中处于轴心地位,是富有生命力的时代骄子和历史宠儿。

(二)从“农村”的角度认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这里主要是考察农村信息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考察农村信息化在整个农村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首先,农村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概念之间是交叉关系,它们通过“农业信息化”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后发优势支配,我国的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呈现出“重叠”、“结合”的特征:从现代化的核心即经济现代化看,由于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之后再进行信息化,其农业也是先实现农业工业化之后再进行农业信息化;我国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可见,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二者互为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农业工业化也需要农业信息化来引领,农村信息化便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处于核心要素的地位。其次,农村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中国农科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改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弹性,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出的重要因素,从而全面地转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二,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率,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规模经济的源泉”[2]。从整体上判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已经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信息经济特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最后,农村信息化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说是一条可行之路。我国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代现代化的引领和枢纽。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架起信息化的桥梁,是落实“四化同步”战略的重要任务。农村信息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经济要素、生活要素合理配置和双向流通。农村信息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来说是一个核心要素。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进而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荣的根本途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轴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行之路。

二、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事物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着事物的作用,作用是地位功能的体现。因此,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说到底是由其地位和功能决定的。农村信息化作为当代农村现代化的轴心,主要具有引领、支撑、桥梁、推动四大作用。

(一)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引领”是信息化的首要作用。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引导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向,引领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路径。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表现为引领作用。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源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把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到“三农”领域,可以看作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最新技术和智能工具全面运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是农业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农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引领[3]。就农村信息化而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具有集成化和专业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实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通过农业信息化来撬动农业现代化,进入跳跃式发展,积极追赶发达国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如韩国、墨西哥、巴西等国,之所以较快地接近老牌发达国家农业的水平,是与其超常发展的信息业分不开的[4]。

(二)农村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支撑”是引领作用的直接延续和深化。农村信息化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手段。从理论上讲,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特别是在目前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农业的工业化要求以信息化为引领,农业生产要走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规模化之路,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推动;农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也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不论是发展科技农业、精准农业、集约农业、智能农业等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还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和文化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都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予以支撑和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下,农村土地、宅基地、小城镇建设等改革和发展,也需要农村信息化建设予以配套推进[5]。

(三)农村信息化的桥梁作用“桥梁”也称“纽带”作用,是信息化的基本作用。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是指它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桥梁和纽带,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产销对接,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在现实生活中,“增产不增收”、“农产品销售难”等现象比比皆是,长期困扰着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完全消除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发农产品物流配送、供需信息、交易信息等系统平台,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促使农产品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变,帮助实现产销对接。特别是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可视手段和物联网平台,实现产销的直接见面,具有广阔前景。二是通过各种信息服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架起桥梁。毋庸置疑,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是信息化的不同乐章。信息化和网络时代,本质上要求资源共享,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必将不断缩小,全面现代化实现之时,也就是城乡鸿沟消除之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建设“多网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平等发展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通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在农民和优质学习资源及市场就业机会之间架起桥梁。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在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大有作为。通过建设各种农村信息接收终端,开发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制作和提供网络培训课件,就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这不仅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