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13: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内容的设计①夯实中医基础,设立学习先行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进步,肯定不能脑袋一片空白,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要及时回顾。②典型案例分析,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学习基础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迷茫感,感觉所学和具体疾病相互脱节,根本不能紧密结合。那么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设计原则,要能够反映疾病的主要特点。③归纳知识框架,促进知识迁移。
牢记了基础知识,分析了典型案例,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相关规律,归纳出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和治疗原则等有关知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系统化记忆相关疾病知识,还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的设计
划分教学小组教学小组是教学方案实施的基础,为了保证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的分配也要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教师要学会转变自身角色,要从自身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老师主要负责小组内的学习和相互协作,保证案例完成的有效性。
学习步骤的实施首先,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对当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复习,讲解疾病的发展史和容易混淆的其他疾病。然后教学小组组长要能够带领小组内成员进行分析讨论,发现隐含在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学生要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每个小组都要对问题进行总结。这些具体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要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和相关总结进行点评,新的教学方法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老师在这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逐步引导很重要,主要能够让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和学科,实现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规模化。
关键词:非医药专业;中医药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63-02
中医药基础教育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多样化交叉学科的教育建设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创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往往会设置医药方向的非医药专业院系,培养多样化中医药复合人才。然而,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其医学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在非医药专业院系中,医药基础课程一般不作为专业课,一两个学期就结束学习。以《中医药基础》课程为例,一般设置为70学时左右,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大块。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繁杂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吸收;对于教师来讲,学时太少,不能全面展开来讲,往往顾此失彼,使本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笔者在《中医药基础》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无论是在职业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得像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一样优秀,而是激发他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并运用到本专业领域上来,加强中医药专业与非医药专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上进行转变。笔者发现,适用于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非医药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笔者思考,在抱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上课没人听讲的同时,是否应从教师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呢?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提升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就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同时加大了教师的责任。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根据文献调研发现,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未能掌握应该具备的医药学知识,或者对医药学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脱离实践,因而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浓。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所以,除了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营造第二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请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药园、标本室,包括到中医院药房或药店调研、学习,等等。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重在实践的学习态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做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接受和热爱中医药的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给非医药专业学生教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才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演绎临床病例[3],尤其能锻炼学生脏腑证治思维,重在问诊,思考病性、病位等证素,分析证素主次得出证型,并据思路处方用药、交代医嘱。这种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渐学会处理临床复杂问题。在教给学生临床问诊基本技巧之后,课前教师精心选择较复杂的临床病例,先给出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然后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诊思路演绎病例,边应答问诊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病历。情景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和医嘱。下次课一开始教师抽查学生的处方用药,选取个别处方讲解分析。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4]。情景教学法学生接受度高,得到的临床思维训练机会多,效果较好,但对教师临床能力要求较高,某些年轻教师及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翻转课堂、PBL、TBL、网络教学平台等,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5]。这些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涌现并得以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预习、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有助于中医临床病例的展示,有助于讨论、分析和考核。但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信息设备落后,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小专题,如分析病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6-8]。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全面实施,切实得到锻炼的学生不多。
当今所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大学生作为日后医学专业人才的后备军之一,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理应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面对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中医药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所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网络教育于1994年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199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21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在湖南成立,网络教育成为了中医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教育已迅猛发展,并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医药网络教育,无疑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我国中医药教育体系的优势和特色,扩大中国教育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能为海外中、西医从业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士开辟一条经济、简便、有效的学习途径。笔者认为,在中医药大学生中实行网络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值得推广与发展。
1利于中医药大学生全面、扎实、便捷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网络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网络技术中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视觉作用与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听觉作用一体化可以提供形象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激发了中医药大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中医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缩短了教师板书时间,降低了教师的体力劳动强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教师的精力有可能完全集中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充分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以及重点、要点上,既可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又可增加知识量的传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此同时,还可加强学生对薄弱环节的学习和辅导。比如,中医院校由于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中医药大学生相对在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且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每部分知识的讲授往往只有一次,相反网络教育几乎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相关课程可以自主重复的学习,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经验丰富的全国名医名家从基础到临床应用的系统讲授,确保授课质量与水平,切实加强与提高了中医药大学生包括西医在内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因此,使中医药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扎实与便捷。
2利于中医药大学生个性化知识结构形成与发展
过去我们常习惯的统一模式限制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正如“圣人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五常政大论》),“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亦应之”(《类经•论治类》)所言,中国之大,情况各异,时令气候节律、地域环境各不相同,故治疗亦各异。因此,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有思维的人,则更应如此。中医药发展史上,“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学术思想的鼎力,为中医药发展和民族健康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来自于实践并经过历史考验的学术思想,仍是现代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中医药大学生在学习了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适合自身的相关地域等中医药学术思想做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学校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网络教育作为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结合,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它的优势,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它可以自由地选择知识、选择教师、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反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同时还可针对一些问题通过学习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与教师或学员进行网上讨论交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各取所需因人施教的目的。使有造诣的专家可以通过这一媒介实现一个教育过程,使有这方面需求的中医药大学生通过前辈的指引,少走弯路,更快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3利于强化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知识和技能,必然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现在中医药大学生在跨入大学之前所经历过的基础教育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甚少,远远不能适应中医药学教育的需求;在跨入大学之后,由于中医药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并未把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一个高度,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而中医药网络教育的出现,便可弥补其不足。比如超星学术视频里就有《东方思维与辨证论治》等专题,对于中医药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方法、深入研读专业资料、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术底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利于中医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自主提高
早在《素问•疏五过论》中就指出医家应具备的四德,主要是针对医者的专业素质而言;继而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所讲的“爱人知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在《大医习业》以及《大医精诚》中提出了内容比较全面的医德规范更是流芳千古,价值极高;发展到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提出更为具体的医德守则《五戒十要》。说明历代医学对医德十分重视,并不断地强调和深化。由此可见,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决定中医药大学生今后事业的发展。德育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放在教育的首位,当今灌输式的德育教育大多数学生是难以接受吸纳的,当把德育教育渗透于网络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接受网络学习的同时自主地接受了以医德为主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达到自觉端正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
5促进中医药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通过临床实习,包括参加查房、临床病例讨论会、疑难病例会诊、重危患者抢救等活动,是培养中医药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一些临床经验,可使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少走很多弯路。如此这般的临床实习,由于医院本身的局域性,这个学习过程是随机的、不全面的,况且临床实习者是从未亲身临床的在校中医药大学生。而临床病例讨论会、疑难病例会诊、重危患者抢救等临床经验却可通过网络教育这种形式,实现共享与传播,从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去认识中医药临床问题。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医药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独立学院 ; 中医考试 ; 改革和实践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623)李冰为项目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24-01
近年来,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的例子已屡见不鲜,也是近年来社会和教育界高度重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中医类独立院校中也不时出现。而形成该类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自身教学和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社会方面的元素。而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学习而学习,就会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学生到学校学习是抱着功利的心态而去的,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获取毕业证和学位证书,而这种落后的学习理念直接导致了厌烦情绪的产生。这在中医类独立学院内更是普遍。
一、出现厌烦学习现象和能力下降的情况的原因
中医类独立学院学生出现厌烦学习的现象以及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高考严进宽出,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毕业分配和用人体制的不健全,不能完全体现择优录取的制度等。而考试方法的老旧和不合时宜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对于出现厌烦学习的现象和能力下降现象的原因此处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将探讨中医类独立学院考试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二、中医类独立学院的考试改革的研究和实践遇到的问题
(一)制度尚不完善
考试的改革,首先是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没有一套严谨、健全、有效的考试制度作为保障,任何科学的考试方法都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这个方面来说,目前需要解决的首先是命题和阅卷体制的法律化。以往那种由任课老师一人命题、监考和评阅试卷的做法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尽管近年来已经开始实行题库、教研室、系部、甚至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叉命题以及集体流水线阅卷、双盲评卷等考试模式,但是因为受以往习惯、学校条件和近年来社会对教师心理元素的影响,导致这样的先进阅卷方法并没有得到普及。目前的问题是怎样将这样的办法法制化。
(二)考试纪律得不到保证
在考试纪律方面,当前的问题是无法可循或执法不严格等等。近年来独立院校学生在考试时舞弊的现象屡见不鲜。责任恐怕是学校内部和教师方面,特别是教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家长在知晓这一现象时,也并未严厉阻止学生舞弊。
三、中医院独立学院考试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一)完善考试制度
完善考试制度还得从促进学生的自觉性着手,而改良考试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提升学习效率、锤炼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挖掘更多的“知识宝藏”的重要渠道。
考试方法和制度的改良,应在命题的科学化上做文章:第一,拓展考试题的知识面;第二,注重学生实际利用能力的考试;第三,考试题种类应多元化,使其既能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定义、基础理论的了解、记忆和把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要科学化地明确各种考试题的比例。通常来说,考核教学纲要和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试题应占总题量的50%-60%;考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综合利用的试题占总题量的20%-30%;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试题应占总题量的10%-15%。例如,就中医医疗专业来说,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课程主要需要学生把握和记忆。因此在试题种类上,考核知识把握程度和记忆程度的试题应占较大的比例;而临床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利用医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考试时应设置有关临床问题的试题。
(二)临床实习的全方位考核法
对于临床实习的考核,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而言较难处理。当前,大部分实习医院和科室仅凭借印象就判定成绩的好坏,极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准。为此,有的中医类独立院校推行了临床实习的全方位考核法,即将临床实习考核分成考试和考查两个板块。考试侧重于考核各类临床实践中所牵涉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按一定的构造,例如记忆、了解程度、综合解析、思维及创造力等,设计记忆题、理解题、综合解析题,按照适当的比重进行考试;而考查包含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性格(进取心、坚持性)、能力(实践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打分。以上两类板块分数各为50分。这类办法虽然有不健全的地方,但与印象评定的方法相比就要先进得多了。
(三)毕业考试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中医类独立学院的毕业考试,就医疗专业来讲,应侧重于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医疗实践的基本能力,将专业知识考核融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中,具体来说,可分成两大种类。第一,分析解决问题的部分(理论部分),可以依照教学纲要的要求,收集或编纂模拟病历材料,让学生进行综合解析,提出初始诊断、进一步诊疗的方法以及处置意见。此外,还可将答辩试题附于试题后,将考试和答辩有机结合;第二,实际操作能力部分,可通过病史的搜集、身体检查、解析化验单据、分析心电图和X光片等实践活动,进行现场考查。这类考核办法可以将试题内容和毕业实践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督促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毕业考试和毕业实践,并且可从基础知识、实际能力以及临床辩证思维三个大项进行全方位了解,并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此外,考试结果还能回馈很多信息,进而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中医类独立学院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目前的高等教育已变得愈来愈重视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考试将更客观、更科学地评定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科学的考试观、健全的考试体制和考试办法,是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两个助推器”。总之,考试作为反映学习成果的“道具”,与中医类独立学院的人才培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医类独立学院应调整考试体制、考试内容以及考试模式,以符合新时代人才培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秋菊.独立学院考试改革的路径探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J].市场论坛,2012,(3):88-89.
[2] 宋瑞丽,霍振宏,牛大伟等.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3,(13):159-159,160.
关键词:非学历;教育;留学生;中医药
天津中医药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每年有1000余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接受短期的非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来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习。
一、中医药院校非学历留学生教育特点
按照学习内容,非学历生教育包括以学习汉语为主语言类和学习中医药课程为主的专业类;按照学习时间可分为长期生和短期生。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的留学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对非学历留学生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以下特点:1.非学历留学生呈现增长趋势从2008年开始,非学历留学生规模成稳步上升趋势(见下图)。2.专业类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学习背景和目标多样化自2008年起专业类学生数量规模大幅增加。通过调查发现该部分学生学习背景和目标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没有中医知识背景,多是西医医生或拥有西医专业背景的学生,或是对中医知识感兴趣的非医学类学生,这部分学生希望从基础知识学起,从零开始接触真正的中医专业知识;另一部分是已有中医背景,他们希望进行更高一层次和更广领域的学习以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3.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非学历教育本身也存在着有别于学历教育的一些特殊性(1)人数众多,每年非学历教育留学生大约在千人以上。(2)学生流动性大。受到留学生自身时间、精力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接受非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平均学习周期在1个月至3个月。(3)生源背景复杂,学习需求呈多样性。由于教育背景、年龄的差异,导致学习的目的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充分考虑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形式、学生接受速度及深度。
二、非学历教育改革思考
1.开设阶梯式英文课程,使课程呈续接性特点增设多级别多水平的英文授课班,将该英文授课班开设成为阶梯式教育,满足了不同学习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班重视中医基础知识理论及临床教学,使留学生认识中医的科学性,并掌握初步的诊疗方法。提高班提高学生的理论及临床实习经验,并掌握多种疾病的诊疗方法。2.增加英文课程的专业和内容目前英文授课内容较单一,可增加课程种类,如针灸班、中医养生班、中医临床班等,并定期循环开班。另外,如果一些学习时间短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定期循环班吻合,可将短期生插入到长期非学历生课程中,整合教学资源。3.与学历教育衔接与交叉的可行性许多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多数拥有西医本科以上学历,学生完成专业进修学习后,可将这阶段的学习认定为预科教育,将来可以申请本校研究生教育。4.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针对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例如,针对完成阶梯班学习的学生设置理论及临床两部分的考核标准,针对想继续攻读学历教育的学生设置更严格的理论及临床考核标准等。
参考文献:
[1]陈向丽,张江华.高等医学院校留学生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8):12.
[2]种一凡.对短期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8).
一、实施因材施教是当前高校教学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早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的抵触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多年养成了被动学习习惯,又不知道如何自我改变。这种矛盾已经日趋激化,严重影响到目前大学的教学效果。因此,真正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念教案,而是充分考虑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个性,并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碰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习惯了以老师为中心,不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学生普遍还比较羞涩,怯于与老师互动,排斥学习方法的改变。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并且注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习惯,是中医内科学实践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二、中医内科学因材施教几点体会
1.加强自身修养,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传授中,涉及到了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每个证型,又以证型证候分析为重点、以处方用药为核心。结合基础知识,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地从临床表现到病证诊断,从疾病症状到病因病机、从方剂分析到临证加减,贯穿起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授课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知常达变、掌握授课内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另外,授课中注重结合临床病案,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概念的关键词拆分解读,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从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性表述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何处,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
2.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授课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并非教师单独的灌输和说教。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医内科教学中,针对具体病案,开展分组对抗辩论、角色互换、组建兴趣社团等形式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分组对抗辩论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争强好胜之心为学习的动力;角色互换,让同学们上台来尝试授课,通过换位思考寻找不足;组建兴趣社团可以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社团成员经常集中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班级团结更有利于学习。
3.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根据其学科特点,应当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并督促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譬如归脾汤先后出现在治疗心悸、不寐、眩晕、血证等不同的病种里,对于类似的这种异病同治的现象,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勤于思考,纵横对比,自行总结归纳。从不同的侧面寻找这几种疾病相同的病机规律及辨证施治,拓宽学习思路、深化对教材的掌握。
4.注重个别辅导
再好的课堂教授,也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更不可能仅凭课堂授课,就让所有学生的水平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牺牲个人时间,无私奉献到教学中。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会发现个别学生出于家学渊源或者个人兴趣,有相当的中医基础,所以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得比较突出和优异,但他们又很可能存在着知识不够系统、辨证思路狭隘的缺点。对于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是没有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的,应当在课后、假期见习活动或者第二课堂的环节进行充分全面的交流和指导,既肯定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又要指出他们存在思路偏颇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成才。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教育学生的方法,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家境不同,学习经历不同,个性和脾气自然会区别很大。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因势利导,区别对待。批评“面子薄”的学生,语言上要恳切婉转,不能太过激烈;教导敏感怯懦的学生,就要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待那些外向甚至“啥都不在乎”的学生,语言就要响雷重锤、醍醐灌顶,才能真正地对其有所触动等等。
2.不骄不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