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

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3: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

篇(1)

关键词:不足;意义;研究

1防汛抗旱工作所存在的不足

由于预测洪涝灾害的监测站点存在着不足,监测预报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监测不够及时。此外,管理监测体系目前正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旱情的监测以及预测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和不足。防汛工作能力与科学化防范灾害不能相互适应,由于,防汛所需的经费问题,依靠有关政府部门的资金力量是完全不够的,社会机构尚未提供有利的帮助,对加强防汛抗旱工作管理力度不够,抗旱专业团队相对薄弱。

2在治理防汛抗旱自然灾害中的意义

人们在生活中由于水旱灾害的因素,人均收入损失我们根本无法预测,目前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积极有效的加强防范和治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技术日益上升,防汛抗旱技术也得到了保障,我们也对防汛抗旱有了新的认识。针对隆德县气候问题地分析,我县防汛抗旱的治理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管理自然灾害所发现的问题的同时采用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隆德县目前在控制自然灾害避免经济损失,控制灾害发生的同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治理自然减灾问题的研究

3.1防汛工作的理念以及防范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自然灾害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这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加强规范意识从自身做起,从而避免灾难的发生,为此,当前的工作就是针对容易发生灾害地区进行彻底排查,控制洪水继续蔓延减少损失。目前防汛体系不仅是保护农田,更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也是其首要目的,随着对防汛管理工作的日益调整,我们在防汛工作加强的同时,有利的对洪水进行全面防范以及管理,把实践管理意识极限运用到生活中,利用有益的资源为生产生活创造效益,同时加强管理意识,在防洪领域上运用科学手段积极完善治理管理体系,现在最注重的就是防洪体系实施与建设,能更有效迅速的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3.2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在防范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注重水灾的发生原因,以目前状况还不能完全控制灾害给经济造成的损失,但是,防洪体系的建立是避免损失的先决条件,通过实现新的改革,对隆德县预防洪灾有一定的帮助。

3.3人类对防范意识的提高

为预防自然灾害发生,就要逐步完善防范措施以及更新工程技术,应从社会管理做起加强自我规范安全意识,有效控制水旱灾害的形成。利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经济、合理规范的遵守社会活动,严禁随意开发侵占河道,更不应该在洪水多发区随意建设,相对有的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更应避免建立高耗水的企业,想要避免自然灾害首先从点滴做起。所以,要合理规范制定防范洪水风险制度,提高人类在活动中遇到风险时的安全意识。拟定洪水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有关的改善制度,合理规范利用以及开发土地,建立实施价格政策,避免人们在生活中浪费水资源,根据这一政策提倡节约用水,为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实施政策。

3.4提高加强能力规范

隆德县的经济发展不断扩大,但是目前依然避免不了水旱灾害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甚至自然灾害的问题变得日趋严重,所以除了规范正确的生活外更要注重加强防洪能力,强化专业抗洪抢险以及服务队的建设。实际上,隆德县抗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成立专业的抗灾团队,利用先进设备来针对防洪问题进行治理,采用科学的手段来实现发展经济。

3.5对防汛工作的宣传计划

篇(2)

为了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 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的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三、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篇(3)

*年汛期将至。汛期往往是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高发的时期,安全生产任务十分繁重。近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了会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救大灾,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切实抓好汛期的安全生产工作。要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和“两个负责制”,层层建立并落实责任制,抓紧各项工作,确保思想、组织、措施、工作、责任五落实。要经常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汛期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加以解决,确保工作到位,做到万无一失。对于因思想不重视、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得力而导致事故发生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安全度汛意识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大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结合“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的开展,广泛宣传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意义,普及有关防汛、度汛的基本安全知识,切实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公众的抗灾、减灾和自救意识及能力。要对重视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好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及时加以宣传、表扬,对思想麻痹、工作马虎、问题较多的单位予以批评。

三、要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强化防范措施,牢牢把握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抓住重点地区、行业(领域)、单位、部位、场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督,制定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前做好防汛抗洪抢险各项准备工作。

煤矿和非煤矿山及油田开采企业要加强对水患矿井的重点监控,强化对防治水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防治水工作责任制;要制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切实做到领导、组织、队伍、预案和物料五落实,预防淹井、透水、尾矿库垮坝、露天矿边坡坍塌、滑坡和泄洪区石油开采水灾、海上石油开采台风等导致重特大水害事故的发生。

危险化学品企业要妥善保管有毒物质和遇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不得放在潮湿、透水和屋面渗漏的库房。火工厂等相关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防范雷击。要认真落实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防止职业中毒,特别是在下水管道、窨井和污水池的清洗、疏通作业前,作业单位必须落实切实可靠的预防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防止各类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

建筑工程企业要把防深基坑片帮垮塌、塌陷、边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列入重点监控范围,加强防范工作,控制事故发生。要加强对水库大坝以及江河湖泊防洪堤坝的监测和险工险段、重点部位的巡查,建立制度,明确责任,及时发现险情并组织抢险,细化落实水库的“防、抢、撤”措施,绝不能发生决堤垮坝。

道路和水上交通企业要特别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要求驾驶员务必注意汛期行车和行船安全,做到安全驾驶,确保汛期交通安全。铁路运输企业要对易发生泥石流、塌方、落石等危险处所进行重点检查监控。严格执行降雨量警戒制度,增加巡检次数,遇暴雨天气和线桥情况不明时,果断采取慢行、拦停、扣车、封锁区间等措施。

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要抓好水利施工、供水、电力生产、车船交通、水库旅游等重点环节的安全防范,汛前要完成水毁工程和度汛应急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涵闸、堤防工程除险加固等,落实在建工程防汛安全责任制,制订度汛方案,确保在建工程度汛安全。山地灾害多发地区和周边企业要加强山地灾害的防治与监测,制订预防和应急避险方案,警惕突发性暴雨、山洪诱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导致事故灾难的发生。沿海地区要加强海堤建设和管理,做好防御台风工作。

四、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汛期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电〔*〕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电〔*〕22号)精神,以排查治理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点为重点,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立足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要把隐患排查治理、汛期安全生产同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紧密结合,在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工作中,加强对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排查治理及防范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各单位认真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解决处理好防汛中出现的安全生产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煤炭、水利、电力、冶金、建材、铁路、交通、建设、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和水库、大坝、电网、尾矿库、矿井、桥梁、危险品储运、危房、通讯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等重要环节的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4)

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决定的,人类难以控制和改变;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类改造生态环境产生的,属于可控因素。

1.1自然因素的存在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为例,这里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1)地形地貌特点从地理位置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条件便利,是山洪暴发较为频繁的地方。从地形特征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貌差细化明显,高差参差不齐。西北部地区多为山地地形,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同时,这里也是山区支流的发源地,呈树枝状分布。从地貌特点而言,山地为高、中、低山,东南侧位于平原地区。对于斜坡处平原而言,呈一级阶梯冲洪积扇状。(2)水文气候特点广元市朝天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3)地质环境特点就地质环境特点而言,西北部山区体现的比较明显,呈断裂发育。就褶皱形态而言,多为方向多变式推覆体内部次级褶皱,平缓性与陡倾状态并存,岩体破裂,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

1.2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就该地区的地质自然灾害而言,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区,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产生的矿渣与废土被倾倒进河流中,将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同时,山区地震自然灾害的存在,是导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地震的发生,多种自然灾害都会发生,并且会较为频繁。在地震发生之后,也会留下严重的灾害隐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方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地区。

2.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自然灾害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既有灾害体,也有受害体。而在灾害多发地采取应对与应急措施,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同时,为了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体活动能量,以有效削弱灾害活动的能力。众所周知,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灾体存在,就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灾体的防御能力,尽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坏。

2.1地质灾害勘察上文已经提到,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加强地质勘测工作力度,并成立专门的勘察与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与潜在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另外,聘请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特点、形成原因等原因认真调查分析,对危害程度加以科学评估,并定期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调查。

2.2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对于灾害发生频繁的地段,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调动多种力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自然环境得到相应改善之后,生态平衡能够得到良好保障,这样也会使灾害发生频率降低。

2.3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便于预防地质灾害。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起动态灾情预警系统,充分利用GIS以及测量动态变形监测技术,通过对GIS以及测量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建立起完善的灾情档案与应急方案数据库,一旦发生异常状况,将信息及时出去,并启动应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实提升灾情防治水平。

3.结语

篇(5)

【关键词】山河库湖;治理;经济绩效

进入21世纪,湖南省自然灾害愈来愈频繁,危害越来越大,尤以洪涝、干旱最为严重。以洪涝灾害为例,洞庭湖区及与之相关的四水流域, 近年来不断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灾情一年比一年严重。1996年,大范围的洪涝使全省90%以上的县受灾,有30多座县及县级以上城市泡在洪水之中,造成120万人无家可归,80多万人住在大堤上, 直接经济损失竟达到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1%,损失极为惨重,1998年再次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究其原因,是与其生态环境和资源破坏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分析湖南省各年来因为自然灾害给我省带来的经济损失,直观体现进行山河库湖系统治理的重要性,分析进行山河库湖治理带来的效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省各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受灾总面积以及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根据《湖南统计年鉴》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网以及民政厅网站等灾害统计资料,从1980-2007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受灾总面积统计数据如下[1]。

湖南省1980-2007年受灾耕地面积

The affected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Hunan Province from 1980 to 2007

湖南省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

湖南省1986-2007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原始数据

The raw data of the direct affected economic losses in Hunan Province from 1986 to 2007

附: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年鉴、中国宏观数据挖掘系统、中国农业年鉴等。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湖南省每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严重,因此湖南省必须加大对山河库湖系统的治理,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山河库湖系统的治理会产生哪些绩效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分析:

1.山河库湖治理的预期经济绩效分析

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是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其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包括各类生态系统为人类所提提供的食物、能源及其他工农业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和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和稳定。山河库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而且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河库湖治理的预期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生物资源的生态效益和旅游效益两个方面。

1.1预期生态效益

生物资源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湖泊效应显著、物种多样性保护、营养物质的循环和贮存、水土保持等方面。

1.2湖泊效应

四水流域及洞庭湖以水的比热等于土壤比热两倍多的理化性质,表现出“冬暖夏凉”的湖泊效应,改变了湖区局部气候,包括降水量的增加和无霜期的延长。一方面,广阔的湖面,有利于湿度和降水量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加快水体交换速度,增强生态环境和稀释自净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无霜期的严惩,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充分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减轻低温冷害造成的损失,而且有利于越冬动植物安全过冬,增加生物多样性,这一方面的效益是难以估计的。

1.3物种多样性保护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边缘效应,一方面为各生态位物种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成为生态系统的繁殖场所,另一方面,广阔的水面和丰富的高等水生植物,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隐蔽处,减少了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洞庭湖区成为生物多样性的中心。这不仅指生物物种的复杂多样性,也包括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特别对于珍贵物种白鳍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选择价值。如果它们遭到破坏,人类就再也没有机会利用或在各种可能性中加以选择,另外,它们的存在有利于湖区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它们的生存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天然远缘杂交,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其所利用的普通野生稻即为典型湿地植物。因此,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效应是难以用货币来体现的。

1.4营养物质的循环与贮存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复杂的食物网而循环再生,并成为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评估山、河、湖区生态系统在营养物质的循环中的作用时,要以区域生物量和生产业为基础,估计其重要营养物质氮、磷、钾在生态系统中的年吸收量和总储量。结果表明,湖区生态系统每年新固定的氮总量预估为4.09万t、磷总量为1.87万t、钾总量为19.57万t,氮、磷、钾三中营养元素的总贮存量分别为14.10万t、2.65万t、15.98万t。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化肥平均价格为2680元t,若以此价格估计其间接经济价值,则湖区生态系统每年在固定氮、磷、钾营养物质的循环中的作用创造间接经济价值为大约有6.84亿元。

1.5水土保持

河湖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泥沙。环境生态系统保护土壤主要通过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肥力,减轻泥沙淤积等相互联系的生态过程而使生态系统土壤得到保护。对山水库湖进行治理,森林、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加的同时会减少土壤侵蚀量,同时,林地维护会增加涵养水源量。水土保持工程的顺利进行会带来巨大的间接经济价值。

1.6预期旅游效益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总面积为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境内15.2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9%,是湖南省的粮、鱼、棉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渔业基地。洞庭湖区作为湖南重要的旅游区,其旅游资源设计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迹建筑、休闲购物等多方面,绝大部分旅游资源类型都具备,特别是乡泽国、湖乡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既有利于深度特色开发,又能填补周边地区以山地自然景观为主缺乏湖乡文化景观的缺憾,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通过实施山河库湖治理战略,对洞庭湖区的景观恢复和生态旅游开发做出规划,加强洞庭湖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不同特色的自然保护区,防风保水,美化环境,防污染土扩散。通过河湖疏浚整治措施的实施,使湖区水环境日益改善,既可以发展生态养殖,提供垂钓休闲型旅游,又可以利用洞庭湖广阔的湖面,发展水上娱乐项目,欣赏洞庭湖天水一色、万鸟齐飞、千船齐发的壮观景色。

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性很强,在就业机会的创造与经济发展的促进方面有非常强的优势,以候鸟观赏与湿地农业观赏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开发,将帮助湖南农民发展以家庭旅馆和观光业为主的替代产业,使社区从生态旅游中获得经济效益,缓减退田还湖、湿地回复后的生活来源问题,从而促进当地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1.7以洞庭湖为例的生态效应分析

沈德贤(1999)利用有关统计数据对洞庭湖区湿地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进行了分析[2];吴炳方等(2000)定量测算了东洞庭湖的调蓄容积、水深、波浪等特征,并用这些数据表示湿地在调蓄洪水、削减洪峰、滞流和减少侵蚀等方面的功能[3];张峥(1999)提出了一套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4];曲建升等(2001)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的9个参数进行了分析[5];根据张运 、尹少华(2011)的《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效益分析》,通过对水文调节效应价值、净化功能效应价值、保护物种多样性效益价值、固碳效应价值、营养循环效应价值、休闲旅游效应价值、保护土壤效应价值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得出,洞庭湖湿地生态效益价值达到239.85×108元/a,其中,水文调节效益最大107.44×108元/a,其次分别为休闲旅游价值52.97×108元/a,净化价值31.11×108元/a,保护土壤价值22.66×108元/a,、固碳价值14.31×108元/a、营养循环价值6.47×108元/a、物种多样性价值4.89×108元/a。因此,要充分认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功能效应,进行山河库湖治理,让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湖南区域和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和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2.山河库湖治理的预期社会效益

山河库湖治理的预期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控制洪水、减少干旱,减缓长江下游洪水的压力,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水平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

2.1减少了干旱和洪涝的危害

实施山河库湖战略工程,能够增加山区的森林覆盖率,遏制了水土流失,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及灾害造成的损失。干旱和洪涝是河流地区主要的两种灾害类型,洪涝灾害发生时,农作物会大面积受灾,往往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湖南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亿元。进行山河库湖综合治理,可以减少干旱和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2.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农副产品

山河库湖战略工程的实施可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的保证,林业、果品得到较快发展,林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中的比重会得到大幅提高。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对农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逐步扩大优质稻、棉、麻等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推广科学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

2.3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

山河湖库的保护和开发可增加生物资源的可利用量,进而为社会增加相应的就业机会。到2020年,据保守预测,因生态环境改善,新增的年经济效益达400多亿元,以每个劳动力年创经济效益2万元计,则可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的增加,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2.4提高社会文化价值,形成地方特色旅游文化

通过山河库湖的治理,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提高农业大省的农业文化。我省的农业文化主要为山地农业文化,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了山地耕作文明与习俗。相对于平原农业而言,这也是一种异质文化。尤为突出的是这种农耕文明同时也渗透了森林文化与渔业文化的内容。

河库湖的治理容易形成良好的渔业文化。库湖治理形成湖泊,比如东江湖、水府庙、洞庭湖等都形成良好的渔业基地,网箱养殖、游庭垂钓就是渔业文化的个体表现。

山的治理,可以防止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发展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形成良好的森林文化。比如东江湖周围的森林文化形成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当地居民与森林和谐关系,导致了现有原生状况极佳,珍稀生物荟萃的森林环境。比如炎陵的“亚洲第一氧吧”的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都形成了良好的的森林文化,成为了旅游胜地。

篇(6)

关键词:露天开采;砂岩矿;问题治理

1 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当地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出现,像山体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等,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在露天矿山开采中,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露天开采易造成边坡的地质结构发生改变,在原有的地质结构中,各种结构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平衡,而露天开采则严重打破了这种平衡的存在,尤其是对地表和地面的开挖工作,很容易造成山体出现不稳定情况,一旦出现较为恶劣的天气,这种平衡极易被打破,从而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然后是矿渣等生产垃圾的随意堆砌,导致当地的土质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更甚者甚至超出了当地环境的承受负荷,出现山体滑坡。最后是有一部分的矿渣堆放在排水沟内,这种情况下,只要出现下雨天气,沟内的矿渣就会随着雨水的流动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严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1.2 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

采矿业是一项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行业,其占用的土地主要是用来建设厂房以及相应的工业广场等,除此之外,还会建立相应的交通运输设施,像公路和铁路,这样能够方便生产的煤矿快速运送到使用地,另外,还有生产的大量固体垃圾,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行堆放等。

1.3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在进行采矿工作时,往往会对场地周围的植物进行大量的砍伐,造成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土地的地表完全丧失了或者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大量植被被破坏,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岩石大量,风华严重,甚至出现荒漠化。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措施

2.1 区分环境问题历史旧账和新帐

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整治的初期,需要对环境问题的出现进行详细的了解,明白该问题出现是由哪一方导致的。根据对我国矿山开采企业的调查,发现由当前的企业来承担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相关资料的研究,确定历史旧账和新帐,从而明确企业的责任。对于历史旧账和新帐的划分,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后的利润上缴国家后自身的盈亏情况进行区分。对于历史遗留的旧账问题,其责任主要是由国家来承担,可以通过政府的资金补贴和相关部门的整治来解决。而对于被确定为新帐的环境问题,则需要由当前的企业来承担,在治理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环境问题进行分配。像一些历史上的老矿山,这些矿山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主要由国家和当地政府来进行治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我国大量的私营企业开始进行煤矿的露天开采,这些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则需要由这些企业来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对于我国新发现和将要进行开采的新矿山,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矿山开采的相关管理措施,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责任人,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防止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2.2 完善和制定相关的露天开采规定

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需要根据相关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来进行,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矿山管理制度,对于矿山的开采以及环境的治理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从而使矿山环境的治理能够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露天矿山开采环境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同时,煤矿开采工作产生的影响短时间内也不会完全解决,因此,企业需要制定良好的循环性开采策略,既能保证当地的环境不会遭到较大的破坏,同时,也不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的阻碍,这种方法能够从根源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2.3 改革旧的矿山

对于一些老旧的矿山,由于已经开采了较长的时间,因此,对当地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多的灾害,且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已经成为了难以改变的事实,因此,对于这些矿山,在进行治理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首先是避让的原则,对于有灾害的矿山,在当地建设工程时,需要尽量避免,对于已经存在的居民建筑物,可以换考虑适当的搬迁。第二个则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原则,对于一些较大的建筑物或者难以搬迁的建筑物,可以考虑一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不能进行搬迁的重要建筑设施,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像加固、采矿回填等。

3 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意义

矿山开采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这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严重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对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和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改善矿区的生活质量

如前所述,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矿渣的胡乱堆砌会造成诸多的自然灾害,诸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对露天矿山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过程中会有效地对这些潜在威胁进行排除,为矿区人民的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使其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

3.2 增加土地资源

在对大量随意堆砌的矿渣进行清理后,就需要对其占用的土地进行复垦。矿山开采后会形成大量的采坑,一般来说矿山的土地要想恢复生产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但却是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坑主要通过填埋进行处理,这种方法虽然工作量大并且困难,但却是目前可用耕地恢复的最直接的唯一手段,相比于珍贵且匮乏的土地资源,这些措施依旧是相当可行的。

3.3 预防地质灾害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山体防护栏和挡土墙等来预防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 结论

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极易对当地的环境造成问题,由于开采是露天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废渣和废石随意堆砌,导致大量土地被破坏和占有。除此之外,矿山开采很容易引发像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当地的自然灾害大量增加,另外,采矿的疏水系统也会破坏地下水系统,对人畜的饮水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些现象会严重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因此,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问题的重视已经是刻不容缓,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对矿产资源开发地的环境整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明.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J].科学时代,2013(13):2-2.

篇(7)

关 键 词:小流域; 综合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保持地方水土资源,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发展地方水利资源建设是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要求。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小范围内进行水利资源的综合治理,提高地方农、林、牧业发展,预防地方山洪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1、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分析

以当地自然规律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情况,以科学方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首先应以科学的方式研究当地地理特征,并归纳出相应的治理方向与具体步骤。在措施设置方面,不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怀有侥幸心理而降低设防标准,与此同时也无需过分高估自然灾害盲目提升设防标准而导致资源滥用与资金浪费。应参考防护对象的综合价值与抗灾能力,采取在规定标准内与实际需要相符的设防标准,维护工程效益与安全相互和谐。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应采取沟道与坡面兼顾、天然植被与人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则,根据治理对象的地形、保护植被的数量以及保护治理对象的综合价值,将治理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于沟道耕地较多、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要适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这样一来虽然该地区工程投资量会相应增加,但竣工后在农田、水土以及人员安全等各方面的保护程度都会相应提升,因而对改善村容村貌与各项村级基础建设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于沟道耕地数量较少、无人居住的区域,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进行相应保护。从灾害防御的角度而言,植被防护能力远胜于其他工程措施,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少的资金投入。

除了生态治理外,还可在河道建立水闸、拦水堰、建设河道挡墙,在不同时期控制地方水流量,以此来控制地方水土问题。

2、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不能战胜自然,但是可以适应自然。在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发现,采用生态修复,以自然之道治自然是治理流域水土环境的主要手段。当然,只治理

图1 区域治理措施 不维护也不行,所以在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坚持水土治理的监督与维护工作。所以在小流域内综合治理的正常措施主要包括,生态自然治理措施,以及监督维护治理措施,如左图1所示。

2.1 生态治理措施

生态治理,顾名思义,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比如封山护林,在退耕还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种植乔灌树木或者植被,如大面积种植柏树、杉树、梧桐树等经济树种等,其治理方向如左图2所示。

图2 生态治理方向

在农用生产周边地段,应该大量种植经济树种,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以村为单位,以县为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比如在河流地段种植竹子、垂柳,在农田边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或者适合地方生长的乡土树种。在城乡地段,可以种植三叶草,苜蓿等。

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地方土地资源,种植的树木也应该因地制宜,在水土治理的同时,可以做好地方经济建设。在水土治理过程中,建立地方经济性园林。比如在农民退耕还林的山地或者山坡地带,可以种植经济性树种(比如核桃、板栗、枣树、桐树等)或者可入药的植被(车婷草、山茱萸等)。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树种之间的间距,在植被的前期,山坡上应该设置相应的排水沟。除此之外,应该重点发展村落式经济园林,发展农家乐旅游业,通过生态治理发展地方旅游业,创造地方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2.2 治理监督措施

纵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无非是地方由于经济建设,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矿,滥砍滥伐,在预防区域内盖房建厂。所以在治理监督过程中,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2.3 预防措施

水土治理,预防是关键,只有预防做到位,治理才顺利。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力度,以农户为单位,将宣传资料以宣传画册的形式分发到家庭,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媒体宣传教育,提高地方群众水土治理意识;

其次,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对地方经济林进行技术培训,并制定管理制度,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以此来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建设热情。

最后,做好水源地区的维护工作,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现象发生。

3. 结束语

总之,在水土治理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小流域治理工程,采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做好小流域水土资源治理工作,结合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预防监督为辅,才能真正做好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君,刘天英,徐兆玄.风沙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模式[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3);

[2] 王建刚,杜延珍.浅析城郊型生态景观小流域治理[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5(01);

[3] 刘忠民,宋其龙,张文静.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J]. 北京水利. 2005(01);

[4] 李岩,王立群.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5] 毕小刚,杨进怀,李永贵,刘大根.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J]. 中国水土保持.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