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3: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农业的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农业的发展

篇(1)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彼此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筹发展这五项要求才能建设好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业增产的单一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我国农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农村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人口还继续增加。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生态农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建设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无害化,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对于人类来说,食物卫生安全保障非常重要,只有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国际上,随着关税保护手段的弱化,发达国家转而寻求用非关税手段进行贸易保护,特别是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发达国家设置了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包括:有害成分含量标准、包装和标签的规定、检验检疫制度、绿色壁垒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护我国农产品,加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一)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我国没有及时采用先进的保护土壤的新耕作方法,如少耕法、免耕法、松土法等,导致土壤大量流失和沙化。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每年不断翻耕土地,土壤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风吹雨淋,肥沃的土壤迅速流失。以致像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黑土带,只经过短短半个世纪的开发,黑土层由上世纪中期的100cm减少到目前的50cm左右。此外,世界各国都在普遍采用“草田轮作制”来提高土壤肥力的时候,我国却连年种植消耗地力的粮食作物,使耕地得不到任何休养生息的机会,土地生产力严重受损。我国原本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农业又是全国最大的用水大户,“大漫灌”式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40%以上。在很多地方,形成地下水“漏斗”。其次,水源严重受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其原因是为了高产,就大量施用高效化肥、剧毒农药;养殖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水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了河流,造成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难以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三)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不断强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以技术进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很好的收益。但有的试点创新少,科技含量不高,在模式上模仿,在技术上照搬,使生态农业建设处于常规农业的一般水平,且在建设中缺乏深入研究和及时总结,有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这些都影响了生态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今后应加强对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对一些简单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在理论上进一步总结提高。

(二)以国际化标准来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农业与工业是不同性质的产业,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要进行清洁生产,而生态农业更应做到清洁生产,这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所需。因此必须在执行的标准上与国际接轨,切实抓好目前国际、国内普遍推行的ISO14000认证、ISO19000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等工作,以保证生态农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三)以优质产品开发来带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根据国际形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国家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都应创造条件开发优质农产品,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应是生态农业的主导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要控制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减少农产品中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的残留,使生态农业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要求,真正做到生态农业生产的是“生态食品”,并以这些优质产品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四)以更多的投入来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投入才有产出,多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使生态农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从目前情况看,要把生态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其投入尚显不足,且由于投入不足而影响了规划落实,使各项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要使生态农业得到大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有大的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五)以健全的法制来引导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篇(2)

1.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

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2.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1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率只有42%,库区农业产业化率更为低下。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土地大规模集中,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但实施以来,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耕地块小分散,不能实现耕地大规模集中,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的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无法实现,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农业聚集,生态农业难以推广和发展。

2.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村人口转移、土地流转,阻碍着市场信息和农业生物技术推广传播。

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农民不能及时取得商品市场信息,不能发挥城镇经济信息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小农生产脱离了国内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大量土地撂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难,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重庆库区山地多,土壤水土养分流失严重,加上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贫困面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估算,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量约130万吨,其中多采用露天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畜禽业粪便年产量约为1252.49万吨,库区年禽畜粪便磷流失量平均为400多吨,不仅造成有机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而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不完善。

首先,由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控制污染的手段、方式、制度不完善,治污能力和技术不强,库区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农业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制滞后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导致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缺乏法律依据,各级政府难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缺乏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认证标准,未能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规程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技术标准。

5.生物循环农业没有广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充分。

生物循环农业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收期较长,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的比重小。而库区财力、人力不足,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难以掌握较复杂的生态循环技术,影响到循环农业的普及,制约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6.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首先,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先进的生物技术、循环技术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推广速度慢。其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环境约束,库区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条件差,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信息和物流成本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投资引进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7.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欠充分,生产者缺乏积极性。

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报酬,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促进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

通过完善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2.加强区县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生态城镇化进程。

应适度加强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段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县级城市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重负,通过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施的配套,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制定符合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要素,整体协调山、林、水、路、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链的清洁工程、循环农业以及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社区清洁能源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上。农业工程项目及农业开发,必须符合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防止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为界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

4.完善库区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和农业生产专门管理部门,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管理与监督,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向清洁生产方式转换,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第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负责”、“谁保护,补偿谁”的原则,建立大气、耕地、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耕地、水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惩戒制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负责耕地、水资源、大气的检测、监督、治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增强民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第三,加快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对水资源、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技术规程及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规程等标准体系。尽快完善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建成方便快捷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和监管,引导生产企业申报“三品一标”食品认证,帮助消费者认知和消费。

5.完善生态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补偿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库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对库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给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第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和环境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农业金融产品,实施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将农村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建立生态农业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农业保险,完善生态农产品保险机制,实施生态农产品支持价格等来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6.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开发、推广体系。

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选择和支持一批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到库区建立科研基地。激励龙头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引进,促进世界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切合实际地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传授生物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将农用地转向生态耕作。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加强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将规范化、程序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指导生态农业生产。

7.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对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清洁生产以及农村沼气等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特别要激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粪污还田”模式,桔杆、稻草、果渣等饲料养畜、“废弃物变废为宝”模式,“林果-兔鸡”、“猪(羊)-沼-粮(茶、菜、果)”等循环模式。

8.加强生态农产品宣传推介,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

篇(3)

[关键词] 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其目标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并最终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发展生态农业,要立足自身优势,协调促进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一、鹿泉市农业基本现状

鹿泉市地处冀晋交通咽喉,区位优越,自然条件良好,农业基础扎实。全市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拥有耕地42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万亩,地形条件优越,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近年来,鹿泉市充分发挥紧邻省会的区位优势,着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一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得到推广,建成了东辛庄、台头两个特菜基地和大河、永壁等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到6.5万亩。二是建成了上寨、白鹿泉、宜安3个万亩优质大枣生产基地,4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和羊角庄、南寨等6个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特别是全力扶持滹沱河都市农业、上寨休闲采摘等特色园区建设。全市17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农产品生产逐步走上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先后被农业部和省政府确定为粮食、小杂果、瘦肉型猪和肉牛生产基地,是省城郊型农业科技推广生产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市。

二、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农民群众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设计,而是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盲目跟风,这往往在本地难以取得成功。目前在鹿泉市生态农业实践中,农民群众素质不够高,用地不够合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资源浪费,同时,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农业技术如何与时俱进,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及在本地如何广泛推广等问题。

2.机制缺乏

(1)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群众的正确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智力效应,从而保证生态农业能有效的存在和发展。虽然我市的农村经济改革比较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还存在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有些地方的土地、水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2)缺乏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需要广大基层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就成为必要,以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这一活动,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谋求科技致富之路。但是目前我市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广大基层农民群众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生态农业的整体推进存在障碍。

(3)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目前在农村地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只有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了解、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农业要在农业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必需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目前,我市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还不够强大,辐射带动能力弱,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三、加快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形成与鹿泉市实际协调的农户、企业、地方政府和谐协作的整体

强化生态农业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民群众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是发展的前提;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引导扶持农民发展生产,是推动发展、保证发展的力量;企业既可创造就业机会,又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2.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民群众不仅是粮食和饲料的生产者,而且是农业资源的重要保护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各项农业政策时要将这一点充分考虑,通过政策措施的激励,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民群众自觉采取保护农业资源措施,从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改善服务,成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力量。

3.加强教育培训,加大推广力度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农民掌握先进的现代技术,而且需要认识理念的提高,因此应高度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实践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农村科技人才。建立起联系学术研究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网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促进有益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推广,加速生态农业的发展。

4.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

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积极引进和推广关键性实用技术,及时解决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这就要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农民结合,在生产实践上不断创新。

重视区位优势。区域优势的最终体现是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的危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生态农产品品牌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带动千家万户推进技术创新。

5.把发展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篇(4)

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状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本质超越。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更为严重的是,上述危机是以“问题群”的形式展现在人类面前。坚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必然产物,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各先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选择。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国。化学品高消费在支撑我国农业高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已经达到了土壤、水源、大气立体污染的程度。许多河流出现了“60年代饮水淘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的恶化趋势,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加重了一些地方水源性缺水的严重程度。饮水不安全导致了一些农村地区疾病流行,食用了“毒大米”、“毒蔬菜”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前难得一见的疾病,部分水体有害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和种群繁育能力。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饮用水与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增长的老路,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的本质就在于它把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统一起来,以社会劳动和自然生态潜力的最小消耗取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生态农业的持续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确立了综合性、全面性的目标。根据本地生态农业建设实际情况,四川省选择了具有典型、全面、科学的要素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具体体现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准则层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进步三个方面。从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质和核心来看,总体要求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运用要实现减量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主要表现在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等指标上。

二、达州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是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2013年,达州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66.5亿元,粮食产量达281.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1元,农业生产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较大的比重。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达州发展生态农业有其必要性。

1.达州农业自然生态现状急需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以良好的生态基础作为保障。达州虽然农业生产比重较大,但是总的来说,人均农业自然资源拥有量并不高。达州以山区、丘陵地形为主,人均可耕地面积仅1.1亩,地块小而分散。达州水资源也较为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00立方米,不但低于世界人均9360立方米和全省人均3040立方米,也低于全国人均2185立方米,属于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170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型地区。由于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相互作用,达州成为了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急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应对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状况。

2.达州农业基础的薄弱呼唤发展生态农业达州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达州农业水利设施较差,农业灌溉系统不健全、不配套,全市69.3%的耕地不能保证充分灌溉,31.7%的耕地无法得到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农村公路建设滞后,公路路面过窄,等级较低,维护保养落后。水土保持、耕地改造等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大,环境承载力不强。养殖业规模化率极低,大量养殖废水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有的河流甚至完全丧失了水体功能。在种植业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为了取得高产而在农业生产中盲目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2006年达州全市化肥平均使用量分别达到670/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施用上限225公斤/公顷。2006年,全市农药施用强度达32.2公斤/公顷,地膜平均施用量为15.1公斤/公顷。而根据科学测算,这样的施用强度下化肥的利用率不到35%。农药、地膜使用量和残留量都比较高,危害有益生物生长,污染农田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达州的农业基础薄弱还体现在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和畜力,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全市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科技人员缺乏。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在家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投工投劳的公共工程很难组织。

3.达州生态农业发展起点很低由于导向政策出台晚、技术标准和手段落后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达州生态农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农户发展生态农业所得纯收入还相当少。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污水乱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等不良生活习惯,达州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资料显示,1983年州河达州城区段的水质是一类,河里有鱼有虾有野鸭;1993年是三类,鱼虾变得稀少;2003年是五类,河水呈暗黑色,有异味,鱼虾几乎绝迹。2010年1月,四川省生态县验收工作领导小组考核认定的符合省级生态县标准的9县(市、区)中,达州市没有一个县(市、区)进入名单。在生态村评选方面,在2010年5月公布的四川省第四批省级生态村名单中,达州仅有10个,这与达州在全省农业产值比较中的农业大市地位很不相称。

三、对达州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达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延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必然选择,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广大市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同时,发展生态农业,需要达州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农户各方面力量的协同行动。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要求:

1.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淡化经济发展指标在政绩考核和生态农业建设评比中的比重,则生态农业的发展会更加符合良好生态效益的预期目标。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调整经济结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增强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和节约环保意识。

2.要建立健全专门环境执法机构,配齐专职环境管理干部,加强部门间协调,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委员会,完善工作职能,赋予环保部门更多执法权能。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涉及多方面的责任和利益关系。环境执法主体对污染责任主体要具有教育、罚款、关停生产场所等权能,保证环保执法的震慑力。

3.要强化环保执法监管,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的是执法不严、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干预执法及决策失误是造成环境顽疾久治不愈的主要根源”,“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要改变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选择性作为、干预司法及决策失误等现象,广泛深入地宣传各项相关法规,花大力气抓落实、抓细节、抓基层,实现环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或防止生态污染。

4.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为了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减少直至杜绝交易体系中的道德风险。首先是地方政府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要严格落实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防止以各种名目挪用和扣减。其次,企业要严格落实对生产农户的合同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质量保证责任,避免损害农户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防范违约行为。第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切实维护好农户利益,发挥好农户与企业、市场连接的纽带作用。第四,农户要自觉履行自己的合同责任,确保按照生态农业标准从事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可为了短期和狭隘的利益而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利益。

5.要加强质量检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奖惩制度。农产品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生态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多方面着手,既要控制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污染,也要完善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体制,提高检查的力度和技术水平。政府应当在工商、税收、信贷、质量监管等环节,有效监管相关主体的生产运行,对符合标准的生产主体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要改变目前生产经营者守法成本大大高于违法成本的不合理状况,对一些不符合生态农业标准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使生产经营主体的违法成本大大高于其守法成本,在全社会普遍树立不能污染不敢污染的氛围。

6.要建立环境问题曝光信息平台,建立环境保护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的重要内容。环保问题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是环保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增强环境保护工作透明度,注意倾听群众环境保护意见,引导人们提高环境维权意识。要建立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卫生、水利、环保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提高环境问题应急处置能力。

7.要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必须伴随着对环境的高投入。我国目前投入的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农村环保建设水平更低于城市,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场所的建设及其容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投入。必须对农业面源生态污染实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全面全域全程治理,尤其要抓好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

8.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发展生态农业成效大小最终取决于广大农户的生产方式及行为选择。政府应当广泛宣传建设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法律法规及经济利益等,提高各方面群众建设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实施农村人才工程,解决农村经营、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培养越来越多的懂技术、善经营的生态农业建设带头人,使生态农业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千百万农户的生产活动。

9.要出台鼓励农户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优惠政策,提高并全面落实生态农业的补贴标准,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在土地使用、市场流通、政务服务等方面对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主体提供优惠政策;在资金支持方面,对生态农业生产主体实行“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的高补贴、低税收或无税收的财税政策,在信贷方面适当拓宽贷款担保对象,实行绿色财税、绿色信贷。对施用农家肥或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行为的农户提高补贴标准,并确保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使生态农业从业人员收入稳定高于常规农业从业人员。

10.要充当生态农业产业化服务者的角色,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制度支持。要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如垃圾集中处理制度,秸秆综合利用制度等,营造一个满足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经济环境,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环保部门牵头协调、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工作机制。从社会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要求:

(1)加快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打破地域和农户之间的界限,连区连片发展,确立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实行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在实践中,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基地”、“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模式,在市场运营和技术创新方面还可以实行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2)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农业标准化是指为了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制订并实施标准,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建立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农业产业基地,能够形成规模优势,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3)要做好品牌宣传,减少交易环节。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生态农业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市场经营的成败。生态农产品主要优势在于其食用安全性高,但仍然需要通过生态品牌宣传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同时要通过便捷物流链条减少交易环节和费用,使其购买和消费变得触手可及。在实践中,提高生态农产品流通便利性的主要途径是农(产品)超(市)对接,可衍生出农校对接、农院对接、农店(含农家乐)对接等,还可建立网络农产品信息平台等。从农户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要求:

(1)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参加产业化经济组织,认真履行合同义务。农户家庭生产必须在经营项目上体现一定范围的地域共同性,实行规模化生产,凸显地域特色,发挥规模优势。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必须参与产业合作社组织,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生产协作,获取更充分市场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2)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建成高产、优质、安全、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技术方面可以利用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利用生物电子自控综合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温、水、肥、气等环境条件,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获得高额产量;根据耕地地力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运用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采取无害化防治虫害技术;对废旧农用薄膜采用重复使用技术等。

(3)广大农户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自觉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素质,形成科学的、文明的、绿色的生活消费意识和生产生活习惯。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节约宝贵资源,减轻环境污染,降低经济成本,推动社会进步。具体来说,在村庄整治中就是要实行人畜分离,建立养猪-沼气-水果、鱼-桑-鸡、鸡-猪-鱼等立体养殖循环经济模式,要建立基础的卫生设施,合理处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和垃圾,在村组层面上联动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活动,彻底改变“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不文明现象,保持农村秀丽山水的自然风光。

篇(5)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发展重点 发展目标 贵州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13-01

一、贵州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促进贵州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和贵州省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贵州省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可以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促进贵州农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2.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贵州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掠夺式经营和滥用、浪费资源的现象,对农业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利用。这样不仅能减少水土流失,避免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有利于占耕地2/3以上的中低产田土和400万hm2宜林宜牧荒山荒坡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改造,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地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贵州农业发展开辟新的广阔的途径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贵州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从而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环境和能量转化,有着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4.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增强贵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生态农业是一种综合性农业,它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联合经营。这就会大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的联合经营,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这就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它将对推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型”“、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这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工程。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还土还田,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搞好观光旅游的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 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NGOs

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以期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一方面要求以较少的物质投入提供品种多样、质量较高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强调保护自然资源,不断增加可再生资源量,提高环境质量,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生态农业不只是“作为产业的农业,作为商品的农产品”,而是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有机结合的综合多功能性的人类活动(朱启臻等,2008)。从生态农业的功能来看,生态农业就是要综合统筹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是生态农业的首要功能,是其他功能产生的前提,具体是指生态农业提供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消费以及工业原材料的来源。生态农业通过构建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生产方法,不但要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促进农民增收,而且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样,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晓燕等,2010)。生态农业的生态功能,一是指生态农业在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通过农产品投入要素的“减量”、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和再利用”,实现减弱碳源能力的目标;同时,通过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等碳汇资源,增强农业的碳汇能力,从而减轻农业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二是指更强调对国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水资源涵养、土壤保护、净化水质和空气质量、提供自然景观和避难场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生态农业的社会功能是指农业的生活或社会文化功能;消除社会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保持社会的创造性、多样性、稳定性和永续性;提供社会交流和身心娱乐的休闲空间,感受劳动的创造性,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以及人性回归的体验。不仅如此,生态农业还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是记录和延续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也应该起到传承生态文明的作用。另外,生态农业是技术和劳动双重密集型产业,既需要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的投入。由于生态农业具有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能力,因而能充分发挥“民农则朴”的效应,有效化解社会风险,这也是生态农业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一个重要表现。

生态农业发展困境: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产权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塞茨指出,产权是“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意即“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产权”。著名产权经济学家巴泽尔指出:“产权界定越明确,财富被无偿占有的可能性就越小,产权的价值就越大。”、“环境产权的模糊性导致经济主体享受环境资源获得收益而使他人或社会承担其转移成本”。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本往往被看做是自然界免费赋予人类的、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其供给具有弱弹性特征和产权界定的模糊性特征,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方式失灵。同时,生态环境也因其产权边界的模糊和价值损耗的难以计量,使得经济主体加于其上的无论是外部经济性还是外部不经济性均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有效的补偿或承担相应的成本。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行为均不同程度地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作为“经济人”的生产者,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追求的往往是局部和短期利益,而忽略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因此会产生两种利益的冲突和不一致性。“经济人”的消费者追求的是特定预算约束下的个人消费效用最大化。目前国民的消费水平尚未达到追求消费质量的较高阶段,人们往往根据消费替代成本和替代效应来选择消费对象,以此来调整消费偏好(张健等,2011)。因此,具有公益性、高成本性等特征的生态环保产品,一时还难以成为人们主动的消费选择。此外,中国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淡薄,往往忽视个人消费的负外部性,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割裂开来,也使得发展生态环保型产品的需求动力明显不足。

篇(7)

论文摘要:强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针对枣庄市农业环境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能为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枣庄市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探索了一些经验,具备了逐步推广的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解决农业发展难题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1利用现代工程技术,解决农业污染难题

农业污染,主要是指化肥、农药以及养殖场排出的粪便所形成的面源污染,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秸秆废弃物对水体以及焚烧后对大气的污染等。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kg/hm2。目前,我市化肥使用强度超过600kg/hm2,在施用的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1/3进入大气,1/3沉留在土壤中,残留化肥已成为巨大的污染暗流。

化肥污染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后,增加了温室气体,导致温度升高;二是残留在土壤中的化肥被暴雨冲刷后汇入水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三是一旦土壤中某种营养元素过多,还会造成土壤对其他元素的吸收能力下降,从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平衡。

化肥污染源于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首先危害的也是农业。过量施用化肥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品质,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出现“城里人吃啥都不放心,农民种啥都不赚钱”的状况。因此,建议我市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一是着力建设农业治理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通过配方施肥,科学施肥,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通过综合防治,推广利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力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农用地膜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有效控制农业残留物的污染。二是在畜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上重点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我市山亭区的藤花峪村和薛城区的店子村,通过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应引以为示范。由于农村自来水普及的有限性,户用沼气的发展对改善全市农家自备水井的水质,保障全市农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建设1个沼气池,配套改善猪圈、厕所、厨房)和“一池五改”(一池三改再加上改水、改路)项目,结合我市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形成种植—沼气—养殖为主体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善,养殖场特别是一些大中型沼气工程更是当务之急。三是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仍有局限性,用作饲料、燃料仍是农业的首选,要彻底地变废为宝,还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装备的进一步发展。省柴灶、小型秸秆气炉、种蘑菇、青贮(氨化)等设备和技术的推广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大门。

2建设技术体系,解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难题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表现为食品有害物质超标。为此,要充分利用全市特有的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一是建立以生态农业环境建设为基础的绿色食品物质、技术支撑体系。把消除面源污染、培肥地力、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等,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去抓,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规范的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平原地区可依据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发展蔬菜、瓜果、畜禽产品以及专用优质小麦、玉米、大豆等;沿湖沿运河地区(如台儿庄区、薛城区),可依据水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优质水稻、藕和淡水鱼等水产品;丘陵山区(如山亭区)可立足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优质苹果、大枣、石榴、葡萄、梨等水果,以及花椒、花生、药材等名贵特稀优质土特产品;市、区近郊,可发挥城市近郊资金、技术、交通、信息优势,重点培育种植基地、规模化养殖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花卉基地等。二是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原则,加快全市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全国农作物测报网枣庄监测站为依托,建立市级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中心;以区农业局农产品质量监测站为依托,建立区级生态农业环境监测站。加强土壤、大气、水质等生产环境要素,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及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药肥残留量及最终产品质量等监测,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纳入监测的范围,保证最终产品质量。

3拉长农业产业链,解决效益增缓难题

农业的出路在于科技兴农,农民的出路在于大规模的从种植业转移出来。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多年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牧、渔、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规模小,且分布不均衡。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应以种植业为基点,实行农牧结合,向精深加工延伸,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生态体系的物质和能量平衡。要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以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民,以加快市场建设服务农民,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提高农业和农民收入。山亭区洪门村的兔(羊)—沼—葡萄立体种养庭院经济使全村人均增长1000元左右;台儿庄区泥沟镇的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模式使秸秆变废为宝;峄城区做大石榴产业,开发出石榴汁、石榴茶,以石榴皮萃药品,以石榴籽榨取石榴油,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增收潜力;鲁南牧工商联合公司通过龙阳镇养鸡协会,带动全镇饲养合同鸡,依靠企业联协会、协会带农户的机制,形成物质生态循环利用的产业链,致富一方农民。

4遵循生物多样性规律,解决抗风险能力差难题

物种越单一,农业生态系统就不稳固。我市现有农作物32种,但主要栽培的只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几种;瓜果蔬菜有150余种,但大面积种植的却不足20种;林木果树共有100余种,但大面积栽培利用的只有10余种,特别是用材木、行道树,成了“杨树天下”。我市农业利用的动植物资源,不仅种类单一,而且品种单一,像肉鸭基本上是“樱桃谷”品种;黄瓜基本上是“新泰密刺”系列。种类和品种的单一,不仅在自然灾害面前容易造成全面减产甚至绝产,更重要的是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脆弱,容易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因此,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要在生态理论指导下,遵循生物多样性规律,加强对种养生产上的计划和指导。具体做法:一是明晰产权,奖补结合,在绿化上变追求经济利益为追求生态效益;二是保护、开发野生物种资源,开发农家品种资源,丰富生产作物(畜禽)的种类和品种;三是积极引进优良物种或品种,但要先试验后推广,避免造成生态灾难;四是要加强外来物种入境检疫及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防止生物入侵。要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生产能力持续、高效,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的农业生态体系。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