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79-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技术(05定义)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教育技术,两者都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值得探讨的是,目前国内对这两项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一个系统的概括,这就更加谈不上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了。本文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的研究,对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大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建构,希望对教育技术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小小的帮助。本文得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学是以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要求及其规律,利用技术与科学、教学系统设计与科学决策方法,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的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依据,并且依据各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使它们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教育技术学在自己的实际研究领域中,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出发,总结出、建构出、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并将该理论有效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人才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联系。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下一个的二级学科,它与该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而且它们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依靠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撑,从中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发展本学科的内容。

依据上述,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活动。自从教育这一活动一产生,人类的思想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以及技术活动就会产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技术。

二 从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

教育技术05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

通过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技术的研究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学习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在这里笔者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笔者认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个体行为。

上述关于两者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而言,从一出生就开始接收教育,而实现教育活动的过程和资源就是教育技术,另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实践活动。

三 从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

教育技术学从本质上说是运用了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如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社会科学属性。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既不是传统的理科,也不是传统的文科,而是融合两者于一体的具有方法论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是具有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内容的变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评价都真正体现了该学科的性质。其实该学科的学科性质一直都蕴藏于、表现于而且作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那么,不管是教育技术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个学科的性质都具有很强应用性、综合性以及方法论。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际上就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活动、技术活动以及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它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运用教学系统设计,通过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现代教育媒体等进行系统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价值 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导向价值;激励功能、激励价值等之间的机械转化,即人们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之间划上了等号,这样就给二者各自的研究带来了盲点,以下本文将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应该明确功能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功能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辞海》中对功能的解释是:功能与“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性活动系统本身对外界产生的作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入手,分析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本文仅从其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从内部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要素,主体是人和社会,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介体是主体和客体发生作用时的中介或桥梁,环体则是环境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在这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这样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作为客体具有自身的属性,它在与主体发生作用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得到外化,进而产生一定的功能效果。因而,我们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时,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身,即从客体本身的属性角度分析其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同样应该首先明确价值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它反映了人与物的联系和关系,而更为关键的是,价值是指向主体需要的,只有满足主体需要的事物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它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与品德,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实现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这一说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属人的,必须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实现,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功能与价值具有密切的联系,功能的实现,如果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便产生了价值。但是二者之间有区别。功能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价值则是指向人的;功能属于实体范畴,价值则是表示主客体关系的概念,属于关系范畴。功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基本符合的。

通过以上对功能、价值的概念分析,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属性对外部主体的人或社会发挥的作用或功效。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不是自发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必须满足主体人或社会的需要,只有满足了主体需要的功能才形成价值,也即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结果。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来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混淆二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打下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人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工具,意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这实际上也是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导致的。因此,厘清二者的关系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用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9.

篇(3)

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

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

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

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

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

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

1.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终构建成学科理论体系。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因此,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是根据与表现、前提与结果、抽象与具体、贫乏与丰富、“胚胎”与“机体”的关系,离开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起点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失去了这块基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大厦就无从建立。人们只有透过起点这个“窗口”,才能了解或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基本范畴的联系及其运动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的方面,因而它决定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各个侧面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与内在本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范畴和规律是统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基本范畴。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基本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基本范畴体现了规律。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体系一起,科学地概括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反过来又以一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

篇(4)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

(一)认知环境

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感觉、记忆、表象、注意、想象和思维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对整个心理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以及教育情况等从主观上引导自己的认知过程,从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环境。

(二)感情环境

感情就是情绪、情感。感情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既有对事物的态度,也有一定的感情在里面。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让人高兴快乐,也有事物让人忧愁、悲伤。这些都来自主观感受或者的态度体验,这就是感情。可见,感情是一种主观的体现,源于客观事物的刺激和主体自身的生理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三)意志环境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们根据目标进行的支配、调节自己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意志活动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等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意志环境指对大学生是否自觉遵照教育目标,是否积极主动克服困难难以实现教育目的产生影响的因素。在意志环境中,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审视自己的情况,并且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个性环境

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一个人的生活条件对个性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交往中逐渐磨练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环境是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心理过程基础之上的,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倾向和心理特征因素,包括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格、教育经历等。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优化

(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要想使学生群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先了解学生有哪些需求,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合理的利用这些内驱力推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才能采取一定措施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对于无法获得满足的同学,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进行疏导,做好思想工作,讲清道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内涵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内涵是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只有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概念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的进一步进行,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奠定科学的概念基础。首先,要避免片面倾向的出现,其次要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两个概念进行科学区分,从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理解的过于宽泛化。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

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向桑的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至关重要的软环境,包括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政治思维等多个方面。因此,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5)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作为特定的问题域,学者们先后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价值形态论”、“价值特征论”、“价值实现论”、“价值评价论”、“价值变动趋势论”等亚核心概念。但应该着力实现对“本质论”“形态论”和“实现论”的创新性解读,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论”、“评价论”和“变动趋势论”属于次要问题的探讨,但是对这些问题展开的新思路肯定会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价值本质;价值形态;价值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本依据。因此,我们需要能动的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一原创性概念的理解,运用价值哲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赋予价值哲学以具体的内涵和品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实践的对话交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实证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与西方相关价值理论的对话,开拓比较价值研究的新领域;积极实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资源整合。

一、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及本质的理解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学界主要存在“关系说”、“意义说”和“复合说”(三说)。其中,项久雨基于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灵魂驱动力”概念的理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对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它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意义关系。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无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施教”和“受教”过程满足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形塑的需要,其具体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持续的、明确的导向价值、动力价值和协调价值,唯此,方可解释它的本质属性。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过渡形态解释模式

为了避免社会和个体长期远距离互动的局面,在经历了“社会----个体”价值形态的划分之后,有学者又在二者之间提出了“集体”这个中间价值形态概念。用政治学或社会学中的“公民社会”概念替代“集体”价值形态这个价值的过渡形态日益凸显其合理性。因为“公民社会”概念比“集体”所能涵盖的社会中间组织形态更为丰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组织是以集体或团体出现,但实质上它可能是属于非法的或非正式的,这就无法与一般意义上的“集体”含义实现对接,也就会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这就需要在理论和话语体系上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与此相应的,“价值”定位模式也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价值”概念它先验的将主体置于一个有价值的祭台之上,但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事物存在的本身事实上对更大的价值所造成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因而,用“效应”替代“价值”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效应”这个中性词比“价值”这个有价值倾向的词更显得客观。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价值分理论上价值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上价值的兑现。就此而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途径、规律等三个主要领域。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通过作用于主体(即社会和人),并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主体能动性地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也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是其价值实现的本质。项久雨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已经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的效用关系入手,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三大规律:即神形统一律、真善美统一律和虚实转化律。但规律最终还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这条根本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有效消费(被认可)之后才显示其价值的,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客体的功能和属性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是主体的需要、利益的实现和实践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前提,价值主体的利益实现是生成动因,实践活动是生成的源泉。

四、善于抽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

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善于抽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特征,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多种观点:袁贵仁较早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将这类特征归结为间接性、渐进性、潜在性、渗透性;有学者则归结为间接性、潜在性、累进性、社会性;其后,陈华洲、项久雨等学者也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认识到,特征认知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切入点,没有这种特征上的面面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就是抽象的,在这些特征当中,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累进性和客观性不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也将继续存在于无阶级社会中,必将为我们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坐标。

五、高效度、高信度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一直为学界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在评估的意义、标准、原则、特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着墨较多。目前,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科学评估模型的系统构建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问题上,我们也要警惕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万能论”、“无用论”、“代替论”三种主要偏见。随着市场经济渗透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主化倾向日益浓厚,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日益凸显其现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日益受到社会下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客体式的价值评价模式日益不能满足社会的民主需要,主体间性模式日益提上日程。这是一个不以某个阶级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单向评价模式将让位于对话评价模式。为此,我们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石,从理论上廓清研究评估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制订好评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标准体系,准确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工作机制的研究。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减少失误。

六、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变动趋势准确把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变动的趋势问题,有几个问题是需要跟踪、观察、调整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异化的可能性。实践证明,异化的可能是存在的,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纠错机制失效,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会沦为一种相互倾轧的口实或工具。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大小是有边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而已,而且也仅仅是人之行为的很小一部分,国家治下的民众不要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起拯救万千事物的重担。它只是在可预期的人的活动场域里发挥作用,一旦超过它的“临界点”,想当然的东西就彻底成了妄想。最后,在可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象将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被消费着,不论你是否愿意,它将渗透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参考文献:

[1]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6)

【关键词】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价值分类;价值实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过去的30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时至今日,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探讨为什么要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寻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即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一般来说,研究价值问题是研究一门学科的基础与前提,学科价值对本学科其他方面的研究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

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首先需要厘清两个基本概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但不是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比较,也不是说只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领域内随便拿两个概念来比都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和相互关系,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渊源、交流、借鉴、影响等;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对跨越民族、国家、时代、语言界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和关系的研究,探讨在文化多样性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本质、规律、特征。[1]所需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比较、考据、实证、分析、抽象、概括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开放性、居间性、综合性的特点。[2]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范围上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各门课程,正由于此,它的边界比较模糊,处于有联系的两个事物之间、又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状态。另外,在研究各国(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还需要综合研究,从具体到抽象,挖掘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

价值的含义在西方哲学中至少存在着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以客体自身的功能和属性来规定价值,突出和强调价值的客观性,认为价值是寓于客体内部的一种性质;二是以主体和主体的需要来规定价值,突出和强调价值的主观性,认为价值存在于人们对对象的反应之中;三是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从人与行为或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中产生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3]其中第三种观点占据主流地位,这种观点简而言之即“价值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而在中国哲学视野中,以满足需要来界定价值,不能说明有关价值的一切问题,人们的需要有高低之分,因而需要的价值也有高低之分,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且认为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尤其是儒家,非常推崇精神需要的价值。除此之外,价值还有深层含义,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不在于满足人们如何的需要,而在于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比如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人或者生命能满足人的什么需要。所以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基本含义是能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用价值,深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的优异特性,即内在价值。[4]

基于上述概念的剖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初步定义为: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与特定主体的关系中,反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需要是否一致、是否满足了主体需要、是否促进了主体需要的一个范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同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一定主体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总体认识和看法,即一定主体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理解、态度、判断和评价等的总称。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分类

由于价值问题极为复杂,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非常之多,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分类,所以在给出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之后,需要具体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笔者选取了两个角度来分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主要侧重于认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发展的维度,主要侧重于认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看价值分类

第一阶段是观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国外并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概念,但如果以“大思政”的眼光去寻找与其具有类似教化功能、学科性质的,却可以找到不少,如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宗教教育、品格教育、生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等。当学者们最初接触到国外这些名称各异、形式各异的学科专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认识。这一阶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认识,这种认识基于观察,通过历史考据和文本研究,最终呈现为描述性的学术成果,内容包括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环境、效果等。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这个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研究条件也因为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多而不断改善。

第二阶段是反思自身。很多人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这一阶段想直接跳到第三阶段,也就是初步认识了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就想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是跳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导致“为我所用”变成“照搬照抄”,走向机械唯物主义。深刻认识本国(地区)以及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总结规律进而借鉴的前提,两者同等重要,所以该阶段主要的价值就是回顾反思、认识自己。这种反思即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通过对国外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某些误区,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去政治化、要不要宣饕馐缎翁,如果不将视野打开,闭门造车,这个问题也许还会争论不休,但是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所以我们不仅不能“去政治化”,还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三阶段是总结借鉴。总结各国(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为我所用,加强本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学科发展第三阶段的价值体现,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借鉴国外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只把眼光放在国外,立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照,提倡细致深入探究发源于不同社会内部的异质文化自我演进的动因、背景、过程和机制,才能彰显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2、从社会发展的维度看价值分类

首先是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价值。自从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1世纪,“软实力”的竞争将成为大国之间主要的竞争方式,“价值观之战”也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国际战争。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谋求更多的权利,获得更好的l展,必须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要有强大的精神价值来支撑,这种价值不仅能让中国立起来,还要走出去。比较研究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研究国家软实力竞争或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博弈,都需要这样大视野,很多问题必须放到全球这个大环境下去探讨才能彰显出应有的价值。

其次是经济价值。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人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国际标准,如何培育出适应新形势的“国际人才”成了目前我国教育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种“新常态”,我们已经失去了便宜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人力成本这些优势,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才质量是重要的途径。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的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成了更重要的因素,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

最后是文化价值。教育是一种传承,一个国家的青少年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基本包含了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向下一代灌输主流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更是将这种文化传承演绎的淋漓尽致。通过对一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分析,追根溯源,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背后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亦是造成彼此间冲突的根源。观察到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性,就要去探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是什么,认识到这些根源性的问题,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是为了解决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和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是价值实现并不总是自发的和自然的,它需要内外部条件以及相应的实现路径。研究这些条件与路径既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充分实现和发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需要。

1、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和国际化,二是社会发展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全球化和国际化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宏观外部条件。这种发展趋势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从而也为其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趋势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和发扬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全球化背景下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性,但也要承认差异的存在,并珍视自己的独特性。社会发展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中观外部条件,这种需求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程度。当社会需求产生时,就会加大研究投入,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相应的都会增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会得到充分体现,实现的程度相对较高。反之,没有人力物力的保障,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一句空话。

内部条件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二是研究者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发展得越完善,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实现程度也会越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还有亟待完善提高的地方和需要破解的学科难题,其价值的实现需要学科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且随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还会向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此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研究者必须掌握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而且要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这无疑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路径

第一,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从文化视域去解释问题。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考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看到其中的历史文化差异。利用“抽象-具体”的研究方法,从纷繁复杂的具体现象中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范畴,从这些范畴出发再去构建出一个理论框架,就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许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从文化视域去解释能够抓住主要矛盾,从而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寻找到更加切合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路径。

第二,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注重实证的研究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身是理论问题,要将这种价值加以实现和发挥却是一个实践问题,坐在书斋里拍脑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靠笔杆子也拿不出具体措施和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需要多做实证研究,真正去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化。同时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实证研究方法,不能只是停留在发一张问卷,统计百分比,再做一个相关性分析这个阶段,而要将问题想深、做实。

第三,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把实现人的价值作为中心问题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价值问题的落脚点也在于人,所以要将实现人的价值作为中心问题,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全过程,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注 释】

[1][2] 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13.

[3] 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4] 张岱年全集(第7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56.

篇(7)

>> 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略析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探讨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当代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空壳村”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0-24.

[15]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面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01).

[16]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7]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17-21.

[18]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9] 胡凯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4(22):37-40.

[20] 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门知识的丰富及本科生培养问题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17-21.

[21] 孙其昂.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8):33-37(转56).

[22] 林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理论学科的个性和共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