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发展新特征

经济发展新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3: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新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发展新特征

篇(1)

关键词:国际投资;新特征;利用外资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25-02

1 引论

利用外资已成为湖北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国际投资的新特征中,分析其对湖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可为湖北今后利用外资提供依据。

2 国际投资的新特征

2.1 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势头有所减缓

FDI inflows,global and by group of countries,1980-2005(Billions of dollars)(资料来源:世界投资报告)

国际资本流动是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这一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趋势。由上图所示,从1993年至1998年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一直成扩张的趋势,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全球的投资存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带来的。虽然从1999年至2003年,国际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2003年后,上升的势头再一次显现。

2.2 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双向渗透仍占主流,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很不平衡

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一直偏向发达国家。无论是从对外直接投资看,还是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看,发达国家都占据主导地位和绝对大的比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吸收外资国家,其对整个国际投资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由于国际直接投资重心偏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相对较少,且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平衡,许多非常贫困的国家得不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和惠顾,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正日益边缘化。

2.3 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受到青睐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87年到2005年来,FDI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明显萎缩,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投资亦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国际直接投资的重心明显向附加值高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倾斜。

2.4 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由于科技革命步伐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变换投资方式,相互缔结国际战略联盟。其中包括合并式联盟,互补式联盟和项目式联盟。战略联盟,为跨国公司增加新的市场机会,提高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地位。这种战略调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所使用。

2.5 国际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增强

随着国际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民族经济的复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同时,先后开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从而使现代国际投资具有了新的内涵,成为世界各国之间有效配置资源、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2.6 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成为大趋势,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的投资协调合作取得新进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有关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政策进一步趋向宽松和自由化,为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和领域拓宽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以国家为主的单边层次上的国际直接投资政策改革不断深入,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的投资协调合作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2.7 跨国并购投资潮起潮落

跨国并购投资金额巨大,涉及领域广泛,区位分布不平衡,以欧美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并购较多。而且并购动机趋向长期化,方式多样化,善意并购的数量不断上升,“强强”联合逐步取代“强弱”联合。

3 新特征对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不断涌现出新的特征,势必会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湖北省对FDI的利用。3.1 有利影响

(1)弥补了湖北省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湖北经济的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建设资金的短缺一直是制约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里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资本流动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FDI的数额不断上升。湖北省可以借此机会积极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以基本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跨国企业的不断扩大,最主要是因为其凭借很强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团队,通过复合式一体化战略及其网络式组织结构将各国经济聚合在一起,开创出一个以高级的公司内分工为基本框架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如今跨国公司前所未有的扩张,将其先进的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促进湖北省各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与外国投资者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并造就一批新型的企业管理人员,这对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省内的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外资,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质量高的产品,进而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显示,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已成为推动湖北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

(4)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国际投资的重点已出现了战略性的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青睐。这些特征为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方向。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湖北省不断地调节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根据已有的统计发现,房地产业已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有利地推动了湖北省经济的迅猛发展。

(5)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湖北省经济体制的转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为全省带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观念,这有利于打破垄断,有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入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不利影响

(1)丧失了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

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劳动素质比较低) ,潜在的巨大市场一直是湖北吸引外资的最主要优势。但是在以高科技和信息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逐渐自由化的今天,高素质的科技型劳动力、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顺畅的市场营销网络,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自由的市场准入制度才是吸引外资的最重要因素,而本省恰好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以至于失去了吸引外资的优势。

(2)引进外资方式落后,脱离了国际惯例轨道。

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并购金额在国际资本流动即国际投资中占了80 %以上的份额,其他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形式如合资、合作等已不足20 % ,居于次要地位。

湖北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是“三资”,即合资、合作、独资,近年来又有了合作开发、国内企业到境外上市、在沪深股票交易所开设B 股作为补充等。这些方式明显和90 年代后期国际投资的新特征不一致,导致湖北被排除在国际资本投资区域选择的范围之外。

(3)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外商失去投资的兴趣。

湖北引进外资过分重视引资的规模,却忽视了利用外资的结构,没有将外资投向和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行业选择上,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尤其是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重大也是我们发展的薄弱环节的高科技产业、基础产业、能源交通、农业等加工项目投入较少。根据1996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外商投资企业中,50 %为加工项目,30 %为饭店、旅游一般服务业,10 %为基础项目,仅仅不到10 %为农牧业及其它项目。而当今社会,外商投资的重点偏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湖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下降。

4 对策及建议

根据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使湖北更好地适应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

(1)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放宽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

传统的合资、合作、独资利用外资形式虽然不能放弃,但是和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潮流不相符合。要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必须采取国际通行的方式,即跨国收购和兼并,与国际接轨,拓宽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扩大外商投资的选择权。

(2)完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区,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一方面培养市场, 另一方面吸引外资投向农业,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电信、银行、 保险等增长最快的行业,以吸引外资投入。另外,由于湖北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 有为数众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变革,特别是允许外资参与其中,将对外资具有吸引力。积极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经验和措施,把获得的一系列新机遇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增长优势,把潜在的可能变为发展的现实,走出一条高速稳定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把湖北建造成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中心。

(3)改善投资环境和法规。

投资环境和服务质量欠佳是湖北吸引外资的“瓶颈”。为了提升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可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可以给予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开放的投资服务环境。改善环境要作为吸引投资的关键环节,从改革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使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更加自由化。

参考文献

篇(2)

世界产业原创的新特征

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驱动轮,将和消费、投资及出口三驾马车一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技术推动产业衍生、裂解与职业交替,加快产业创新发展速度;技能倍增社会财富和增加社会个体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创意催生新的经济活动,不断发现新的创富机会。产业原创通过耦合技术、技能和创意,不断将新型生产要素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结合多元文化、多元思维和多元价值观体系共同推动现代化进程。

世界发展新特征,深刻影响着产业原创活动。当前,全球经济、国际政治和世界科学同时进入新的周期,即经济进入第五经济长波、政治进入第六霸权周期、科学进入第七发展高峰周期。经济、政治、科学多元交织使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及规律。知识经济和创业型经济推动个人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推动创新思维的井喷;新一轮政治霸权周期助推产业创新速度不断提升,网联国际创新资源;第三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加速推动产业持续升级,引领知识密集型产业联动突破。全球经济、国际政治和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共同决定了未来三十年技术创新、产业原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创新主体、创新速度和创新形式深刻影响着产业原创发展核心动力、产业升级规律以及世界产业格局。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影响产业原创能力。世界经济地理发展趋势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推动中国正从低劳动力成本和低税收等低端生产要素的政策吸附性产业集聚,向技术、技能和创意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制度网联性的产业集群的经济转型。产业集聚化发展最大限度整合区域优势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推动国家产业原创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持续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呈现新特征。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混合到来,产业创新进入新征程。即个人取代国家、公司角色成为创新主体;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知识文明和创业型经济形态中主要财富形态;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业教育是产业原创的重要支撑。创业教育将知识、技术、技能和创意内化于人力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催生产业原创,引爆产业创新模式,联动产业升级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创业教育将个体的创新思维与行动凝聚成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硅谷的产业聚变模式,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产业裂变模式,台湾新竹的产业迁移聚合模式都以创业教育为依托,通过创业创新活动,助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原创不断攀升新台阶。

中国产业跃升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黑箱经济、邮箱经济、似正而非、创新网联成为影响产业安全的主导因素。黑箱经济通过运用黑箱内部不可见的功能化模块,共享黑箱功能和内部资源。垄断企业吸附社会资源,扰动资源配置,严重威胁产业健康发展;邮箱经济是指资源流动突破了国家之间的物理疆界,有的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调配资源,逃避监管;似正而非是指煽动者。煽动家在供需两端形成了持续化、放大化的推进力,在短期内可能会误导资源配置,传导错误的信息,严重危害产业安全;创新网联是生产流程和商品性能的各个环节、各个侧面散射出来的创新可能,强调注重挖掘和调动各方潜能形成协同配合的创新合力。创新网联深刻影响着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的每个环节,进而影响着产业安全。

其次,自主创新能力表现不强。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竞争围绕需求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六个维度全面展开,而自主标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制造、自主品牌、自主渠道、自控资源、自创模式是产业制高点竞争的核心和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的R&D经费偏低、人口红利消失、土地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增大、税收优惠减少、出口的疲软和贸易保护壁垒、劳动力价格优势制约产业优势发挥,严重阻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第三,集聚优势未得以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是支撑产业原创的重要基础,美国以有效的移民法令和留学制度,聚集世界大量优秀的人才,支撑产业原创。目前,我国经济平摊式发展模式、应试教育等问题制约产业集聚化发展,导致产业创新滞留在中途。

新时期产业原创的基本规律

新时期,产业原创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科技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由平面扩散向立体纵升转变。一方面,科技加快产业衍生与裂解;一方面,科技衍生新职业。两者的耦合,全面提升产业原创能力。比如,海洋能源开发产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浅水,90年代中深水向2000年深水、超深水发展,不断衍生新产业,产生新职业,推动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比如,微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的融合,不断裂解产生新型产业和武装传统产业。

不断渗透于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等产业体系,彻底改变产业发展形态,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全面调整。

二是,产业创新速度与产业域度共同推动产业不断攀升。注重产业创新速度与创业域度概念的并重,在提升产业创新速度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原创和高新技术装备程度,加快知识、技术、技能扩散,增强产业匹配度、技能匹配度、创意创新匹配度的协调,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产业原创需要制度保障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围绕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快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原创能力成为支撑创新创业战略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应启动两大工程,一是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创业;二是构建若干产业育成中心,激励产业高端化集聚发展,增强产业原创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是专利机制。从国家的角度看,专利是战略资源,先发国家依靠专利布局及其运营,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先机。因此,国际间专利竞争加剧,强化专利保护成为基本趋势;专利是政治工具。一是利用知识产权抢占战略和道义制高点,遏制后发国家的发展,二是知识产权问题被政治化,成为谈判筹码。从企业的角度看,专利是话语权,知识产权之争是未来商战的主题;专利是商业工具,为企业谋取所有可能被谋取的利益的合法手段,可用于各种商业目的的一种企业产品;专利是圈地工具,激励和强化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下的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产业育成中心是产业原创的重要支撑。产业育成中心以多元开放平台为依托,通过技术开发平台、创意衍生平台和技能扩散平台,将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政策共享系统、金融共享系统、知识共享系统、信息共享系统和知识流变系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集聚高端发展。在全国先导产业区域设立育成中心,推动先导产业创新发展,催化、激化和活化社会资源,引领产业原创不断衍生与裂解。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同劳动群众有致富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由此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产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介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二战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崛起深刻改变了世界局势,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新形势、新条件之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是否还适用?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也必然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

 

二、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一直都是广受学界关注的议题。林金忠考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的学说史,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趋势的某些论述,后来逐渐被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所依据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趋势的推演存在逻辑漏洞。”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是必然没有前途的。张雷声在《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看资本主义历史走向》一文中总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认识资本主义历史走向的关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机制在当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垄断与竞争并存、国家与市场并存的新机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在挑战促使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自我更新,但是毕竟从根本上说它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所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显露的资本主义弊端,表明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考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特征新发展,也是学界的关注点之一。吴茜总结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三大动因:“信息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全球性扩展;经济全球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和影响;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三大表现形式:“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的周期性波动和全球性经济的危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针对基本矛盾作出过自我调整,但是金尚培则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仅仅是局部缓和,而不是总体上的全面缓和,而且基本矛盾从总体上讲,走向激化的总趋势根本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除此之外,李建松、包宗羲的《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及其最终解决》、刘昀献的《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现及发展趋势》、张雷声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演化及在当代的深化》也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深化做了比较系统的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不少学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探讨世界金融危机。张俊山认为世界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发展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仅仅源于技术或监管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结果。“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张雷声也认为:“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必然趋势,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总结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恩格斯继承马克思的观点,在《反杜林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包含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两方面,从而导致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正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深刻矛盾,所以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19世纪20、30年代,英国发生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第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实际上印证了马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科学性。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私人垄断阶段,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阶段。国家宏观调控的介入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而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了世界形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诚如金尚培所言:“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应如何正确认识,既是理论上的难点,又是教学上的难点。科学地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对全面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有何新变化?我认为,要研究变化,首先要看到其不变之处。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的关系。一方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客观存在促使资本主义制度要不断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调整;而另一方面,无论资本主义制度怎样自我完善,基本矛盾都是无法克服的痼疾,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

 

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也必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世界形势相联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呈现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问题,将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牵涉其中,无一能够幸免;其二,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它的基本属性仍然是为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积累和巩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但同时,它又具有了归全社会所有的形式并未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全体居民服务的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其三,资本主义集团所有制的发展,“随着资本的集中、垄断的发展、新技术的发现和使用,企业和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庞大。资本家个人或家族已经无力独揽企业、公司的经营,而只能由资本家集体经营,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管理体制。”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的激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在最近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一种进程。这一进程是在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当代资本主义取得的进展(如信息技术的创新所带来的信息传递的加快和国际经济交往的快捷,以及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作用的增强等)既为这一进程提供了经济上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为这一进程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另一方面却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的基本动因。而“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和集中体现。”

 

经济全球化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缓解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进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但另一方面却又加深了矛盾。“经济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又在全球范围内积累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而导致以金融体系崩溃为特征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而联系当今实际,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妨看作经济全球化的代价的体现之一。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为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缓解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仅不是解决基本矛盾的途径,反而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矛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加深。技术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当资源又一次趋于贫乏时,资本主义又会爆发新一轮的危机,比如金融危机。从历史动向看,虽然当今现状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大大不同,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是资本制度无法避免的痼疾,资本主义走向衰亡依然是大趋势。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特征知识产权影响 促进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日益认识到,知识价值的权利化和资本化的知识产权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各个企业和国家如果不能在知识产权上有所作为,就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永远受制于人。

21世纪以来,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国家都认识到,未来全球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已经被各国视为科技问题、经济问题,甚至被视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国际问题。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影响下,国外跨国公司也开始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

1.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的大势所趋。这种形势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本和市场扩张的内在要求。通过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使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既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结果,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日益突显其资本属性,其价值意义远远超过货币投资本身。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际贸易中大打知识产权牌,是各国占领国际贸易战略高地的新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形势下,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WTO规则被全面实施和接受,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贸易地位,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自我保护作用和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此战略指导下,目前知识产权已经渗透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并且知识产权贸易业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相互影响

2.1知识产权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知识产权问题从原来仅仅是一个国家内所涉及到的财产权利,发展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不但渗透到国家贸易中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知识产权贸易。

2.2知识产权纠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产品附加值主要来源于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计,其价值集中体现为知识产权,而经济全球化使技术保密难度加大,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不断受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极为普遍和严重,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国际贸易交易的安全和效益。据OECD的一项调查报告称,世界贸易中约有2%即属于假冒、仿制品贸易,为此国际间知识产权纠纷大量出现,标的额往往高达数百亿美元。为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的建立以协调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差异提供了大背景,从1883年的《巴黎公约》到1995年1月1日实行WTO的TRIPS,体现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但从这些公约的效力而言,给国际贸易带来重大影响无疑是TRIPS协定,以往各个公约往往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他们所包含的成员有限,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有限,和WTO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次,这些公约缺少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了“无牙的老虎”。最后,对于当今世界出现的新的知识产权种类并没有对其公约的内容给予相应的补充,诸如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药物专利等,公约内容不能与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相适应。TRIPS协议在其前言中明确提出,对知识产权实行充分、有效保护的目的在于“期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扭曲与阻力”简而言之,在存在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地区,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数量的降低。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的争端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给了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智力成果的有效保护,同时也丰富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和方式,是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3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效应进行评估发现:发展中国家实施高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中间品进口具有正向效应。当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时,发达国家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是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厂商将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降低或丧失其仿制产品的能力,这又使得出口商在进口国所拥有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该现象在具有高度模仿能力的东道国最为明显。从这方面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确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促进作用。专利是知识产权保护重要对象,因此我们从世界专利申请增长率、世界GDP增长率以及世界贸易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三者的关系。见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三者体现出协同发展的规律,由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根植于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世界专利申请增长率的变化往往滞后于世界GDP的增长率,而知识产权的发展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形式和范围,而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影响受技术应用和条件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有滞后的现象,所以世界专利申请的增长率要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率。

结束语

篇(5)

在这里我仅举数例,以供大家探讨。

第一是“身体意识时代”。中国自古就讲求养生,老子学说、道教教义、黄帝内经无不非常关注养生。养生现在已变成一个积极的概念。不仅在于延年益寿,更在于提高生活的质量。因此,西方有人认为现在世界进入“身体意识时代”。也就是说把健身强体与选择健康的食品和形成健康的食品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互补。新兴的身体意识科学把体育理论、心理健康、食品营养、回归自然等因素结合起来,使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有质量。

第二是“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国际奥委会认为日前体育运动的毒瘤有:使用兴奋剂、体育运动中的场内场外暴力、运动赌博、竞赛中的欺诈等。真正彻底的解决办法还在于加强教育,增加体育运动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这一点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有两部巨著,一部是论述经济发展的《国富论》,另一部是论述市场经济下人的行为的《道德情操论》。没有道德情操的市场经济不是好的市场经济,体育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如果忽视文化教育,忽视道德约束,任贪婪和不择手段泛滥,难免会走上歧途。中国足球职业化道路中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引以为鉴。

第三是“体育运动成为体现国家的新特征”。在世界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趋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只有在世界性的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国家是被明确体现出来的。人民在参与或观看这种激烈的比赛之中,民族国家意识被激发,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被激发,因此,我们可以说体育运动及其表现出的成绩、名次成为了体现国家的新特征。世界各个国家实际上都在巩固和加强这些国家特征,而不是在削弱它。

第四是“从体育运动中产生的钱应用回到体育运动中去”。这是国际奥委会竭力提倡的一条道德准则。随着体育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发展,体育运动可以作为“生钱”的一种工具了。也因此,体育运动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就提到日程上。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早就提出过这样的警示,“是体育家领导体育商业家,还是容忍体育商业家领导体育家。”

篇(6)

关键词:农业经理;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后,国民经济发展涌现出一系列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变化;在生产模式上也出现生产小型化、生产智能化、生产专业化的新特征。在此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面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1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尤其表现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上。我国许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无法正常使用(水利部数据显示,全国50%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得到妥善处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缺乏,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

由于农产品生产受自然、社会、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严重,造成生产、销售的滞后,其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农业发展方式滞后没有形成产业化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等方式的无序,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最终产生的问题往往是由最底层农户承担。

1.3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很大进步,农业生产中水源、土地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大力发展的同时,城镇化、工业化也在飞速发展中,水土资源的稀缺问题显的尤为突出,开发过度的导致的生态资源的破环,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加剧。

1.4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大量的使用了农药、化肥使得农产品中存在大量的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的农产品的质量。根据统计分析,我国的氮肥使用量约占全球的30%,磷肥的使用量约占全球的26%,各种农药的使用量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我国农产品对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均严重超标。

2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在新时期背景下,面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以激发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2.1加强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互联网平台的联动

我们通过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将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构建成为多员化的服务体系,并形成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体系。使农业生产以科学化、市场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搭建标准化的农业信息平台,以提升农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为农户提供全面的专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在政策方面应实施农机生产机械的购置补贴,扶持农业生产大户,推进现代化农机具的使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引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优势,拓展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渠道,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持。

2.2大力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

突破传统陈旧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大力推进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发展。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培育出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产业,并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充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导向,构建出优质农副产品体系结构,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各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观光园,强化发展出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宋铁.浅谈对如何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3).

篇(7)

【关键词】 新常态 新挑战 新机遇 新作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提出并多次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高瞻远瞩、寓意深刻,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性新特征作出的科学论断。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概括了新常态九大特征,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常态”意味着发展的机遇与新的增长,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能否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的目标,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问题。

适应新常态,必须正确认识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目前已开始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集约型增长,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一时期既充满新机遇,也充满新挑战。现在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这既需要政策调整,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这不仅需要时间成本,而且需要巨大的物质成本。改革进入攻坚期,必须通过改革化解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推动经济高效增长,这需要下更大气力和决心。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有清醒认识,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戒除焦虑心理和烦躁情绪,保持战略上的定力和发展的平常心态,聚焦发展问题,认真练好内功,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适应新常态,必须努力把握新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作了全面、系统和准确的概括。可以说,这九种特征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全貌,也是新常态面临的重要机遇。目前,经济增长虽然下行压力很大,但仍然处在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不仅会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市场需求,还会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再平衡,为我国经济提供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结构调整、转变方式、创新驱动都孕育着新的机遇。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回旋空间较大。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必将助推新一轮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新常态,把压力变动力,把潜力变活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适应新常态,必须创新发展新思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追求高速增长;习惯于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能源消耗严重,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习惯于政府主导方式,依靠政府短期政策红利,依靠政府吃小灶、开绿灯,依靠政府大包大揽。要适应发展新常态,必须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方式上尽快加以调整。要从盲目追求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注重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推动经济由数量发展转向质量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适应新常态,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亟待突破,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解决市场秩序不规范、规则不统一、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财权事权合理划分问题。这些都关系到能否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适应新常态,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各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适应新常态,必须乘势而上有新作为。无论是应对挑战还是用好机遇,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创新驱动,根本问题还是靠实干。事业是干出来的,等靠要不行,不作为、慢作为更不行。适应新常态,必须乘势而上,引领新常态,敢于担当,有新作为,有大作为。适应新常态,需要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主动作为的工作状态,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的改革勇气。当前,要坚决破除畏难情绪,破除观望心态,破除一切不适应新常态的思想意识,对一些不作为、慢作为和懒作为现象,要敢于问责。否则,改革畏首畏尾,发展瞻前顾后,必然影响经济发展既定目标和长远目标的顺利实现。

适应新常态,赢得新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国家行政学院范迪军和深圳龙岗行政学院杨刚勇同志合作汇编的《中国经济新常态案例选编》,是以实际行动响应关于发展新常态重要论述的成果。书中的案例主要从全国行政学院系统征集和遴选,许多案例来自基层一线,体现了改革探索的精神,是适应新常态的生动写照,希望这些案例能够为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