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3: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1)

关键词:水资源 环境 保护 开发 利用

0 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出现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而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1998年我国人均水量为225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趣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解决水资源供给不足而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充分认识水资源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资源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只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 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决支持小水电,而坚决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有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有可能是高坝,都要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2 健全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保障体系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保证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要考核。

工程运行中以综合效益最大化,兼顾多功能并科学、合理运用,保障流域梯级(防洪、航运)安全调度、(泥沙、水质)生态调度、(发电、供水和蓄水)经济调度。控制流速、流量、水位,减少泥沙淤积;增加水体交换和防止污染;与此同时多发电。

3 完善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保投入和运行补偿机制。或政府公益(财 政)投入,或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或产品加价固化相关成本,补偿“公益”投资或运行成本及损失。财务保障生态投入。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共效益指标,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 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篇(2)

水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随人口增长,环境破坏,水资源局面日益紧张。本文在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简单分析基础上,提出合理策略,以确保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保护;可持续利用;策略

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2420m3,远小于世界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而大量农业、工业上的污水不断排入到自然水体,让水资源供求更为紧张。水资源的这种紧张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给人们生活造成很大不便。近些年随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淡水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在未来极可能出现严重水危机。

1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水资源多来源于降水,总量丰富,但是在分布及开发利用上存在如下问题:

1.1人均水量少我国当前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8124×108m3,河川径流量27115×108m3,在世界上位于第六位[1]。但是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2420m3,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1/4;亩均水资源量仅为1770m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及亩均水量数字却不容乐观。

1.2水土资源组合、时空分布不均衡我国的水资源在组合及时空分布上不均衡,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南方水资源在总量上为全国水资源的81%,但人口总数却占全国的54.7%,耕地面积占35.9%[2];而北方四区水资源在总量上为全国水资源的14.4%,但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我国降水及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差,年际变化显著,每三年就会出现一次严重水旱灾害,旱涝灾害比较频繁。

1.3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鉴于自然条件限制及人类活动破坏,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2%,而水土流失面积却达到了150×104km2,是全国国土面积的1/6,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在这种状况下,河流含沙量很大。

1.4各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平衡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各地并不平衡,南方水资源利用率低,长江、珠江分别为16%及15%,闽浙地区不足4%,西南地区不足1%。但是北方少水地区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却很高,海河、辽河、淮河、黄河的利用率分别为67%、68%、73%及39%,内陆河开发利用率为32%。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上海河浅层地下水的利用率为83%,远高于黄河流域的49%,北方也是高于南方。

2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2.1可持续发展策略要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1)完善水资源管理办法,建立流域水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机构性质、权力、职责;(2)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国家需要对水政策、法规、监管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流域机构对水资源直接监管,进行体制创新;(3)在平等协商、资源共享原则下,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条件下共同参与,对水资源权属关系进行划分,确定水资源使用方式及使用范围,推行水资源有偿转让及有偿使用政策,建立水交易权许可市场,在经济手段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机制上的创新;(4)建设信息采集传输基础下的综合数据库,对水资源的调度运行进行全程监控,完善水情信息系统及防汛指挥系统,在此基础上建成多目标管理的综合决策调度系统,完成科技创新;(5)在节水导向下建立需水管理模式,对需水增长按照需求管理进行控制,通过用水结构调整还满足需水要求。将传统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2可持续利用策略要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做到:(1)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建水利工程需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供水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供水的基础条件,加强配套工程的建设力度,对带病运行工程加快改扩建进度,提高工程效益。对规划中的水利工程,需要做好科学调查,并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价,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开发利用节水性的水资源:农林灌溉中要推行微灌、滴灌、喷灌等科学灌水技术;城镇中限量供水,最大限度减少供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优化配水,科学管理,为节水提供保障;(3)保护水质,治理污染:划定出水源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之内不能进行废物堆放,限制渔业开发,禁止进行植被破坏,确保水源清洁;加强废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让经过处理后的达标水能够按照需要二次利用,提高水利用率,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

2.3综合开发利用策略要确保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需要做到:(1)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水资源重要性,增强忧患意识,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节水;(2)严格参照新《水法》要求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管理中将水高效利用,优化配置作为核心;建立并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法规保障体系,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实现人同自然的真正和谐共处;(3)加强植物造林,利用山区优势,推进绿色家园建设,最大限度净化空气,涵养水分;将区域城市内湖泊充分利用起来,加快湿地建设,对水源不断净化;加强建设清洁能源,将农村养殖污染、生活污染问题彻底解决,田间严禁进行秸秆焚烧,保持良好生态环境。

3结语

总之,我国水资源紧缺,对水资源的高需求同水资源的天然分布间不相适应,有必要对国家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变水资源开发及利用中的不合理状况,解决水源紧张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赵丽娟.汉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8):159-159.

篇(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前国际国内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但是,什么样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就是可持续的,如何衡量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却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技术性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进行了粗浅的分析。1导言

最近十几年,随着可持续思维模式的普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主要是指有限的水资源在不受到破坏的基础上,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所利用,支持现代以及今后人类的发展。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兼具利弊功过于一体。这里主要从资源的角度探讨其可持续利用问题。

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基本已经形成共识,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和相应政策法规的制定都是围绕着这个主旨展开和实行的。但是,什么是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如何衡量一种水资源管理或利用模式属于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这类问题是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水资源研究人员还是水资源管理决策者都感到困惑的大问题,也是进行水资源科学合理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技术性难题。针对这类问题,国际上也在做积极的技术探讨和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倡导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就属于这类努力和尝试,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积极肯定和支持。中国有关研究部门也在进行类似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研究方面,有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展开。在本文中,作者根据从事水资源研究的经验和国际国内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上和相关管理模式上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即将到来的21世纪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衡量指标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2水资源的属性与功能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水资源利用管理指标的简单累计和组合。这种体系首先应体现水资源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方面的属性和功能,并能够反映各种主要的人、水、自然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是建立在水资源各种属性与功能的保护和三大系统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基础上的。

2.1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问题

水资源具有多重属性。在制定指标体系来评价水资源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这些属性才能实现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衡量。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说,水资源具有通常所说的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资源属性是指水资源系统提供淡水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相当于为人类的各种生活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这种资源属性还包含很多其他间接功能如渔业水产等;环境属性包括更丰富的内涵,如水资源系统能够接纳稀释和净化人类各类活动排泄出来的污染物质、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生存景观、改善和维持局地气候、支持植被发育、保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等。水资源具有的这两种属性也代表了水资源的两种功能。这两方面的属性或功能应该得到很好的维持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有限的淡水资源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而不至于出现枯竭、退化甚至功能完全丧失的严重问题。

2.2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问题

除上述各种功能或属性外,水资源对于人类还有两种重要属性,即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水资源属于大自然物质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为人类能够生存繁衍提供的物质基础。每个人都有利用水资源维持生存和繁殖的权利。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时刻都以水资源的占有和获取作为生存发展前提和基础。任何地区的任何人或社会阶层都有权利得到基本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这种属性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应该得到具体的体现。然而,到了近代社会,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驱动着水资源的需求不断盘升,而水资源尤其是优质淡水的数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处于季风气候区的中国,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地区性水资源紧张。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出现了对水资源的竞争,包括人类和人类之间,上下游、左右岸、城乡、工农等区域或部门性的竞争。在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时,应该考虑到水资源的社会属性和人类甚至动植物拥有基本生存所需的水资源的权利。

水资源系统具有时空分布和变化的属性。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就要对水资源进行时空上的调节和分配,同时,由于用水有水质要求,又存在水质净化和处理问题。在这些活动中,人类投入了资金、物质、人力和时间,劳动的投入使开发后的水资源具有了相应更高价值,具有了某种产品的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有价值商品的原因。在水资源可持续指标体系中也应该充分考虑这种经济属性。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这种经济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3选择指标的原则

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是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服务的。因此,制定指标体系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包括:

可操作性:对某种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的支持。这些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是指标体系可靠性的基础。而我国现实条件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的监测监督和资料信息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因此,在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时,不应脱离资料信息条件的实际,盲目地建立看似全面实则不可行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系统应简洁明确,易于计算和分析;

独立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中包含了多种指标,一些指标所评价的范围具有相互重叠的区域。例如,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耗水率(如按耗水量/取水量计)、水资源利用效率(如按有效耗水/取水量计)之间相互有重复部分。因此,所选定的指标不应面面俱到地包容各种用水指标,而应抓住关键性独立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

灵活性:水资源具有明显的时空属性,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地区对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指标是随地区变化的。对于不同的地区按照一个通用固定的模式计算出来的水资源利用管理评价结果可能得出某些地区属于可持续的,某些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是不可持续的等结论,而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灵活性,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允许进行相应的调整。

问题导向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应该能够体现人、水、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主要过程和矛盾,从指标体系中能够看到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后果,从而,为决策者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支持。

从这些原则出发,可以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并非一些孤立静态的数字集合,而是人、水、自然环境三者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结果的一幅数字展示图。其中应有驱动性指标、核心指标、表征指标,例如,驱动性指标包括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能够衡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但河道断流、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枯竭、植被退化等都属于表征性指标,属于水资源过度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描述。在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时应分清驱动性指标、核心指标和表征性指标的界限。在试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评价时,宜先局限在核心指标上。随着工作的深入,再向两边扩展,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全面评价。

4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水资源可持续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如表1所示的体系框架。

表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

在表1所示的框架中,驱动指标与核心指标间以及核心指标与表征指标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相互作用和联系。例如,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模、用水定额等指标对水资源利用形成推动,社会公平性的管理通过水资源空间及部门的配置影响用水者的相互关系等等。

水资源利用是否是可持续的主要通过核心指标来衡量。表征指标可以对核心指标进行验证并进行影响评价,对利用和管理政策提出调整意见和建议;而核心指标又可以对驱动指标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其他类反馈意见。这三方面是有机的整体。

5核心指标分析和量化

根据前面的分析,人类对水资源的作用过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开发利用和保护;另一类是分配和用水管理。前者发生在水源区;后者发生在社会经济用水系统内部。因此,可持续 利用核心指标中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开发利用程度不应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可利用量,而水质的保护可以从质量上支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分配中要考虑水资源的社会属性,保护脆弱阶层或地区的利益,而用水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促进其利用效益。

开发利用指标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是可持续的可以看开发利用量是否超出当地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但这里开发利用量和可利用量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仔细推敲的问题。

首先,水资源利用量的概念十分模糊。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存在重复利用问题,利用量甚至超出水资源总量,而这并不能说明这种水资源利用属于不可持续的。如果更明确一些,应分清取水量、耗水量和排水或退水量。如果退水水质没有下降,则实际利用量就是耗水量。但是实际上,人类用水后的排水大多会有严重的水质问题。这样的退水与取水比较不仅使用功能降低了很多,而且有时会污染原本清洁的淡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如果以取水量作为用水量又掩盖了很多排水被重复利用的事实,夸大了用水水平。因此,进行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分析时应该分析耗水量和退水水质和当地用水对水质的要求。能否将质量惩罚函数的方法应用到水资源利用量中目前是一个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次,水资源可利用量也是难以定量的。按照目前一般的解释,可利用量是在不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会对自然的水文循环造成很大破坏的情况下,人类能够利用的水资源量。理论上,技术经济条件可行的情况下,所有水资源都可以得到控制并为人类所利用,甚至包括雨水。但是,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泥沙淤积、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破坏和丧失等。这些问题会反过来限制和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违背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初衷。因此,必须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足够的水量,避免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要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些都是重要的技术性难题,迫切需要加强技术投入,制定相应的技术导则。

除上述现状性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之外,未来新的水资源开发技术将使水资源可利用量发生很大的改变。包括雨水资源化、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等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大大提高。这种技术进步因素应在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展望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水质保护

水资源的环境属性能够服务和支持资源属性,如果没有水体的自净能力很多用水和排水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反过来,水质的下降会降低甚至丧失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中的另一种指标是水质保护指标。这里可以用水体的水质类型来衡量水质安全问题,而水质是否符合用水要求和水体功能的发挥又要结合用水。

水质的好坏受纳污量和水体自净能力或环境容量的影响,而水体自净能力与水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也就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排污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对水质指标形成驱动。因此在进行水资源保护时,不仅要进行污染总量控制,也要进行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社会公平性

人类的每个成员均享有获得基本生存条件的权利,包括获得生活所需的基本卫生供水。这种水资源的社会属性应在指标体系中给予应有的重视。根据世界资源研究院的1997-1998世界资源报告,目前全世界有24%的人缺乏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中国的比例会更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有限的淡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地区间、部门间以及社会各阶层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愈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用水竞争中,保障那些易受侵害的地区、群体或社会阶层,维持水资源分配的平衡与公正应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上,我国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的社会属性认识过度而经济属性受到忽略,导致了各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正严重阻碍着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在又有另一种趋势,就是过度强调水资源的经济属性,这种趋势同样潜伏着危险,会造成水资源分配的不均并造成社会动荡。如何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和文化发展历史与特点在上述两大属性的实现上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水资源的社会公平性指标包括多种类型,包括流域尺度上的上下游左右岸、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间的分配等。由于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决定了水资源的总量中应该区分出从社会公平出发进行分配的部分和可以通过经济调节或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的部分。前者要优先考虑,其目的是在用户支付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在水量上和水质上满足用户的基本生活需求。目前,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很多水事纠纷不断升级,有水量之争也有水质引发的问题。社会各个收入阶层对用水的支付能力不同,现有的大一统式的供水用水价格体系继续发展下去会损害低收入阶层的利益,违背水资源社会属性原则。地区性水资源分配更是当前和今后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升级会严重影响团结和社会稳定,危害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从社会属性出发,进行水资源的福利性分配,其作用主要放在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要来考虑,具体的量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经济价值

水资源是有价值的。其经济价值能否得到实现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这里存在着考虑水资源开发等因素的水资源价格和用水效益的两个方面。价格方面的指标可以选用供水部门的成本回收数据。而用水效益对水资源开发和供水行业的成本回收具有重要的影响。用水效益方面目前有两类指标:一类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为耗水量占总取水量的比例;另一类是利用效益指标,即单方取水或耗水所形成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多采用前者而轻视后者,重效率轻效益。其实二个指标相互关联及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对不同的用水用不同类型的指标,如社会福利性用水可以采用效率指标衡量,而经济性用水要用效益性指标来衡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衡量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志。这类指标又受开发利用类指标的影响,例如,水资源严重匮乏或开发利用程度高的地区,对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均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促进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效益指标和效率指标的管理属于需水管理的范畴。

6主要驱动性指标分析

前面分析了各种核心指标。对应这些核心指标的是驱动性指标和表征性指标。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说,认识这些驱动因素十分重要,因此在此作简要探讨。

水资源利用受地理、气候、人口、经济规模和结构、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影响。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其他均属社会经济因素。人口数量和增长率、居民支付和购买能力、经济结构和规模等加上各类用水的效率指标驱动着水资源利用量和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对于不同的用水部门在总用水中的分配又可建立相应的重要性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建立节约用水潜力性指标。这几类指标的组合构成水资源利用核心指标的输入端。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时除进行核心指标的评价外,还可以结合驱动性指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潜力进行预测和展望,从而,主动地调整水资源管理战略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预警性反馈信息。

环境容量指标同样受着多种指标的驱动和影响,例如,人口与生活污水排放、经济发展和污染负荷量、水处理与投资能力、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容量变化等指标。因此,环境容量指标与水资源利用指标之间息息相关,不可孤立地研究和评价。而社会属性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应明确水资源的区域配置方案、用水的社会福利性程度、易受危害群体的保护等内容。

水资源利用效果性指标的影响因素和技术进步及水资源监督管理有关。包括用水计量能力和比率、成本与价格比、逐级累积进价制度的实施范围、奖惩制度、社会对水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认识普及程度、决策部门的管理水平、用水系统的工艺水平和更新改造技术经济能力等等。同时,技术进步和革命会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发生质的飞跃,例如,世界 农业专家目前正在研究耐旱抗病虫害作物的基因生物工程研究。如果取得突破,作为水资源的最大用户的农业用水效率将大大提高。

7结语

篇(4)

[关键词]节约用水 保护环境 开发利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益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节约用水,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水资源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只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决支持小水电,而坚决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有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有可能是高坝,都要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二、 建立和健全水资源保护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保证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要考核。

三、科学利用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共效益指标,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明确水资源产品利益和税费分配机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投资收益、税收和资源费分成),包括相关循环产业(结构)支持机制,平衡当地和关联区域的损失和受惠。

四、全民教育加强节约用水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他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法制意识是摆在每个公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农业是用水的大户,增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大搞节水型农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是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在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有一个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体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保证我国由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水资源,发展策略,人水和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 引言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水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亿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稍微多点,是世界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有效解决人与水之间出现的矛盾,协调好人水关系,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地下水超采严重,海河、黄河、淮河以及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50%,其中海河流域开发利用率超过100%,有超过50 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 mm,沉降总面积高达71 9 万km2。为了解决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刻不容缓。

我国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水资源的发展策略,有效解决人与水之间出现的矛盾,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和谐调控,实行最严格管理制度,解决我国特殊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和水资源管理力度不足。

2. 人水和谐

人水关系是指“人”(指人文系统)与“水”(指水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人水关系中的人文系统和水系统之间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相互竞争,是一种有冲突的和谐。所谓人文系统,指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由与发展相关的社会发展、经济活动、科技水平等众多因素所构成的系统。所谓水系统,指以水为中心,由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所构成的系统。人水系统是以水循环为纽带,将人文系统和水系统联系在一起,组成的一个复杂大系统。

伴随着日益严峻的水问题,人水和谐思想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人水和谐的概念可以看出,包含水系统自身的健康得到不断改善;人文系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水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保障,人类主动采取一些改善水系统健康,协调人和水关系的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文系统与水系统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思路上,要从单纯的就水论水、就水治水向追求人文系统的发展与水系统的健康相结合的转变;在行为上,要正确处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人水和谐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协调的状态,使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本保障。

以人水和谐为目标,,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人水和谐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从和谐论的观点出发,对人水关系进行调控时,在考虑水利工程的兴建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更要考虑到水量的变化对水质、水环境的影响;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更要注重水污染的防御和保护。

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底限,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取水、用水、排水3 个方面对水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根本上要靠制度、靠政策、靠改革。根据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系统总结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针对中央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全面部署工作任务,落实有关责任,必将全面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控制用水总量。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并且要进行用水效率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最后还要严格限制水污染,保护生态系统。

4. 结语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人水和谐发展策略,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左其亭,马军霞.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和谐论解读[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6):133-137(核心期刊)

[2] 刘军辉,左其亭,张志强. 水资源利用矛盾的和谐论解决途径[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3):106-110(核心期刊)

[3] 左其亭,胡德胜,窦明,张翔,马军霞. 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框架及核心体系[J].资源科学,2014,36(5):0906-0912 (核心期刊)

[4] 左其亭,毛翠翠. 人水关系的和谐论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4):469-477

[5] 郭丽君,左其亭. 从和谐论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21(4):81-85

篇(6)

关键词:城市水源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08-03

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量

广义地讲,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是水资源,如海洋、冰川、地下水、河湖江川、大气水、土壤水等。而实际上现阶段可供人类使用的水体只有很小一部分,所以,通常把水资源理解为人类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资源,即河流、湖泊中的地表和逐年可以恢复的地下水。实际上,城市水资源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淡水,还应包括可利用的海水、可回用的污水等。

地球表面70%以上被水覆盖,另外30%的陆地也有水的存在。地球上的总储量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淡水储量仅占2.53%。而其中冰雪固态淡水、深层地下水、土壤水等占有很大比例,限于技术经济的原因,很难被直接利用。

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尽管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径流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全国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27115立方米,平均年地下水资源8288亿立方米,扣除两者重复部分,我国平均年水资源量为8124亿立方米。

我国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长江以南地区耕地面积仅为占38%,人口占54%,而水资源占到80%;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20%。水量在时程分配上也极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丰枯年水量相差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华北和东北地区每年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因此造成我国很多地区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的情况。

城市水资源是指可供城市发展、人民生活和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城市水资源是维持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必要因素。从城市发展史上看,世界上大部分的城市是傍水而建。在现在,世界上的大城市基本上也都沿江河和沿海分布。城市用水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用水量大,开采相对集中,要求在较小的范围内获得大量的水资源,单位面积取水强度大;水质要求严格,除保证生产的供应外,必须保证市民的身体健康,世界上由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占全部疾病的80%;用水的连续性强,城市的各项活动不能断水;城市用水的增长速度很快。由于上述特点,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用水矛盾在城市地区表现的格外尖锐。缺水也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用水量不断增加,水的使用量的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两倍多,从本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人均淡水消耗量增加了50%,其中城市用水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超过70%;另一方面,给水排水设施的不足和污染的加剧,使有限的水资源量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困难,目前人类已开发了54%的可利用淡水,预计到2025年将需要可利用淡水径流量的70%。目前缺水现象已影响到80个国家和40%的世界人口。由于缺水,全球所有大城市21将面临严重危机。

一个城市水资源量的多寡主要由城市所在区域天然条件决定的。在城市总体规划时,应了解城市水资源总量和可开采量,这与城市用水供需平衡、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功能布局、给水工程系统布置都有密切关系。水资源的评价,是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定,涉及到复杂的专业知识,这里只对水资源量作简单介绍。

1.1 区域水资源

区域水资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大气降水是总补给量,流出区域的河川径流量、蒸散发量和地下潜流量是总排泄量,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之差为区域的地表、土壤地下的蓄水变量,其间的相互关系,遵循区域水量平衡原理。

1.2 区域水资源总量

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指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在水量分析中,把河川径流量作为地表水资源量,把地下水总补给量减去井灌、工业和生活等用水的回归补给出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即相互转化,处于统一的循环系统中。河川径流量包括了一部分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被给量中又有一部分来源于地表水体,因此不能将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量直接相加,应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的水量。

1.3 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

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指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能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被控制利用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水量。它与天然水资源总量、当前的技术经济都有密切关系。

2 城市水源选择

城市给水水源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狭义的水源一般指清洁淡水,即传统意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城市给水水源的主要选择;广义的水源除了上面提到的清洁淡水外,还包括海水和低质水等。在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情况,对海水和低质水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用水矛盾的发展方向,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对此有充分考虑。

2.1 地下水

地下水具有水质清洁、水温稳定、分布面广等特点。地下水是城市主要水源,若水质符合要求,一般都优先考虑。一般情况下,开发地下水源具有以下优点:

(1)取水条件好,取水构筑物构造简单,便于施工和运行管理。

(2)水处理过程简单,简化了给水系统,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3)便于分期修造,减少初期投资。

(4)便于靠近用户建立水源,降低输配管网的造价,提高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5)自然人为因素干扰较少,便于卫生防护和采取人防措施。

(6)水温变幅小,冬暖夏凉,适用于冷却和恒温空调用水,利于节能。

2.2 地表水

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泊、蓄水库等。地表水源由于受地面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浑浊度较高、水温变幅大、易受工农业污染、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但地表径量大、矿化度和硬度低、含铁锰量低。采用地表水源时,地形、地质、水文、人防、卫生防护等方面较复杂,并且水处理工艺完备,所以投资和运行费用较大。地表水源水量充沛,常能满足大量用水的需要,是城市给水水源的主要选择。但多年来的环境污染,使不少地表水丰富的地区,不能用城市周围的地表水源,造成水质型缺水。

2.3 海水

海水含盐很高,淡化较困难,尽管技术上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耗资巨大。由于水资源缺乏,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开始开发利用海水。海水做为水源一般用在工业用水和生活杂用水方面,如工业冷却、除尘、冲灰、洗涤、消防等。也有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作为生产工业用水和饮用水。海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不少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如香港、大连、青岛等都已大量利用海水。但在海水的开发利用中,海水腐蚀和海生物附着会对管道和设备造成危害。2.4 低质水

传统意义的给水水源远虑可利用的低质水源称为边缘水,主要指微咸水、生活污水、暴雨洪水。它们不属于通常资源范围的水源,而被认为污水、弃水,但在水资源缺乏地区,这些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或直接用于工业冷却水、农业用水以及市政用水等。

3 城市水资源保护

尽管在城市规划时选择水源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和经济技术论证,在一定时间内,也能满足城市用水需要,但随着经济发展,用水量增长和水污染的加剧,会出现水源水量减少和水质恶化的情况。我国不少城市出现因地下水位下降、水井报废、取水口水质污染、取水口向上游多次上移的情况。水源一旦受破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将长期影响城市用水需求。所以在开发利用水源时,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做到利用和保护相结合。水源保护包括水质和水量两方面。水源保护应结合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并在城市保护规划中得以明确。

4 城市水资源利用规划对策

人类逐水草而居,水资源对城市的形成、发展、演变具有诱导和制约作用。水资源不仅影响城市的性质、规模、而且还影响到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变迁。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可以减少城市对水资源的过于依赖,但水资源作为城市基本的物质支持要素,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引起当今世界危机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水问题也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形势相当严重。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已成为中国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从目前情况看,如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尽管可以再生,但开发强度超过其再生能力,就会枯竭。所以对城市水资源应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保证人类和城市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特别是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把握这一原则,充分认识水资源短缺这一国情,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1 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水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8%,相比较于世界的平均淡水开发利用程度的54%,我国水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尽管我国不少城市已经力度很大地开发了附近的水资源,但其中多数还有相当程度的开发利用潜力。有些城市的开发利用度也不强,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更大。

4.2 远距离引水或跨流域调水、满足水资源枯竭城市的需求

为了调整水资源分布和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许多国家建造了一批长距离调水工程,有的长达400-500千米。我国现有一大批城市供水源工程正在计划兴建。

4.3 采用区域整体供水,满足城市密集地区的供水需求

由于我国许多城镇以往采用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方法,造成城市化密集地区污染严重。因城市之间联系紧密,城镇连绵,河道上已无上下游之分,区域水问题的同质性较强。如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恶化,使得城市无法取用地表水,而地下水因多年超强开采,造成了多起地面塌陷事件。江阴、锡山等51个市镇约2000平方千米范围内就近无法取得合格水源,因些整个区域计划从50千米长江集体引水。区域用水可以发挥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势,通过整体优化配置,发挥工程的效益规模,降低成本。

4.4 加强污水的处理回用,充实城市水源

在城市或区域范围内,供水排水循总是以一定的程度存在着,如利用地表水作为给水源的城市都不可避免的使用上游污水排放的残流。城市污水水量稳定集中,不受季节和干旱影响,若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将是城市稳定的再生资源。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回用、城市杂用水等方面。对污水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后,送至不同需求的用户,既可减轻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又可以节约水资源,节省长距离输水的费用。中水系统也是污水回用的一种方式,现在使用比较我广泛的是建筑中水系统,即把一幅或几幅建筑物里产生的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家庭洗刷、庭院绿化、冲洗厕所、空调冷却水。

不少国家已将污水回用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战略性对策。美国有300多个城市实行了污水回用,并在1980年代末建立了400多个应用良好的污水灌溉系统。日本的污水处理厂已由单纯的排放功能转向了回用功能,其工业用水中的70%是循环使用的,仅1/4的水排入下水道。以色列把全国100%的生活污水进行再生回用,已建立了200多个污水回用系统。污水回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可回用于所有的用水领域,是可以持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是未来的地展趋势。

污水回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污水的管网收集、污水再生处理、回用水管网布置、输配用水对象等都需要从城市面布局、功能分区及整个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统一规划来考虑。

利用海水做为淡水的替代水源,来供应工业和生活,目前海水直接淡化的费用很高,不宜普及应用。而海水做为工业冷却水具有水源稳定、水温适宜、耗能低、投资少等特点,广泛应用电厂和石油等生产过程,以节省大量淡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海水还可以用做冲灰、洗涤甚至工艺用水。在生活方面,海水可用作冲刷、消防等。世界上,沿海城市非常重视海水作为部分替代水源。大连、天津、青岛等城市利用海水也有很长历史,海水用量可占工业用水量的一半以上,但开发利用的力度还不够。香港广泛利用海水作为冲厕、消防和空调冷却水,要求能够利用海水的地方都要用海水冲厕,其用水比例已达70%以上。

建设雨水水库和雨水贮留系统,充实城市供水水源。暴雨洪水在(半)干旱地区出现的时间集中,不能被农田和城市充分利用,且短时间的大量积水会危害城市安全。而暴雨洪水被城市排水管道收集后,经河道排入大海。缺水城市,特别是实行雨污分流制的城市,可利用管渠将雨水水库或贮留系统,一方面蓄洪调峰,减少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城市水源。也可以建设一些大型 的工程设施汇集、调蓄雨水。在日本,雨经过截流池渗滤后贮留在大型地下河、地下水库中,然后导入中水道作为城市杂用和冲洗河道用水。北京也有将住宅、商业区的屋面雨水引入地下渗井,进行天然渗滤,而后抽出使用。应当注意,初期雨水、特别是空气污染严惩的城市的初期雨水含不较多污染物,在使用时应该注意。

分质供水可以做到水尽其用。如把高质量的地下水或优质的地表水用于生活馀用,把水质稍差但符合标准的原水、再生水或海水用作工业或生活杂用水,再把经过一定处理的回用污水用于农业。

5 城市水资源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水资源对城市的发展重要作用,规划应协调各方面关系,切实保持与城市整体发展相一致,减少失误。在规划时,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5.1 加强区域范围内的供水研究

由于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的管理,地方和部分往往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的短期利益,加剧了对水资源的破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镇的密切集聚,区域、流域内城市的相互依存性增加,跨地区河流常因上游城市污染而影响下游城市水质。规划时应从流域和区域层次考虑问题,注意给水排水的统一性。特别是区域规划,应打破行政区规和部分分割的界限,进行区域范围内的供水研究,选择可靠的水源,在区域内优化供水系统。事实证明,这是最经济合理的解决办法。

5.2 重视对水资源可靠性的详细勘察和综合评价

由于缺乏对水资源情况的认真考虑和分析,造成水源工程选址不当或工程失误的事例时有发生。有的工程建成后,发现诸如水源水量不足、与农业用水发生矛盾等情况,不得不另选水源,造成极大的浪费,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有些城市规划布局时,忽视了项目对水源的影响,造成污染和破坏城市水源。如某市的一项大型石化工程,在选址时,缺乏在水方面的规划论证,厂址坐落在城市地下水源上游,离城市水厂仅4千米;而此处的地下水位高于水厂5米。结果投资几十亿的一期工程投产后,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水厂原水中的许多指标超过标准上千倍,造成城市用水极度紧张。该市十几年来,花费巨大代价采取种种措施加以补救,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也有城市在兴建水库作水源时,规划时缺少对水源汇水面积的详细勘察,造成水库蓄水量不足。更有一些城市缺乏对水体变化的预测,结果水源的水质污染环境严重,取水口不得不多次上移。因此,在进行城市水源利用规划时,必须认真做好水资源可靠性的详细勘察、综合评价等前期工作。

5.3 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规模的制约作用

我国一些地区的人均占水资源量只有300-500立方米,与国际现代化国家人均水1000立方米差距很大,今后新的水利工程开发实施也将更困难。因此应清醒认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实,规划时,要合理制定城市用水标准,科学预测城市用水总量,做好城市用水供需平衡,保证城市未来发展规模和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协调。在研究城市人口、建设用地、城市布局时,必须分析水资源的“门槛”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5.4 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城市工业用水集中,水源保证率高,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如在缺水城市不易再发展耗水量大的工业。水资源过分紧张的地区应慎重选择产来体系,合理研究产业区组合,尤其火电厂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城市水源地不宜发展旅游和水产养殖,避免水资源的破坏。

5.5 合理分配水限的水资源

防止因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而对下游城市用水造成威胁,减少由此引起的城市之间的种种纷争。由于天然来水的随机性变化较大,比较稳定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只占全部来水的一部分,所以应考虑上下游的关系,而不能把工程所在地点上的全部径流都作为从此处引出的水量。除按现状上下游用水情况来分配各城市范围内的水资源外,还应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同时,城市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应有合理的比例,根据工农业发展情况,合理安排,调整比例,使之既能优先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又能合理安排好工业和农业用水。目前,有些城市还依据优先开采地下水的原则,城市生活、工业、农业都在无限制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源枯竭。此外,对工业自备水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加剧了用水浪费。因此,规划中应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开发比例。

5.6 分析缺水原因,优化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城市缺水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资源型缺水,表现为水资源绝对数量不足,达到“开源”极限;第二种是水质型缺水,尽管城市水资源量较丰富,但由于水质污染严重,城市没有合格用水;第三种是工程型缺水,因设施陈旧,或投资不足,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发展需要。规划时,应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现在许多城市不加强水污染控制,动辄就远距离调水,又难以奏效。国内外经验与教训证明了远距离调水并不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唯一办法和最好办法。目前,我国大部分缺水城市几乎都有用水浪费问题,节水潜力很大。因此,首先应从城市自身解决问题,优化城市用水结构,节约用水,走挖潜优化、内涵发展的道路。回用污水、海水和雨水的利用都是发展方向,在一些城市中也获得了成功的经验。规划时,应尽可能提出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篇(7)

摘要:定州市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主要是从水资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在另外地点回归水源。本文重点讨论这一类用水形式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

水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构成的水源危机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定州市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主要是从水资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在另外地点回归水源。要做好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就要了解水资源及其重要作用,定州市水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1、定州市水资源及水循环基本情况

定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洪、冲积扇平原上,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总面积1274km2,总人口l13.64万。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地区,四季分明。全市平水年可利用水资源量3.4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68m3。定州市降水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499mm,平均蒸发量l116.4mm。另外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发生干旱年份的频率较高,春旱几乎年年发生。

1.1、水污染浪费费造成水资源短缺

地表水量逐步减少。近年,由于持续干旱少雨,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的形成,减少了入库流量,致使上游水库蓄水量减少。定州市境内有唐河、孟良河、沙河3条河流横贯全境,且全部都是季节性河流,汛期一过几乎干涸殆尽,沿河区域季节性缺水严重。

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据调查,定州市境内有3个排污口,年人河废污水总量为1359万t,其中县城混合污水年人河495万t,占全市人河废污水总量的36%。废污水排放对地表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水资源浪费严重。大多数农村地区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导致水资源紧张和水环境污染。工业、农业争用地下水和洁净水,少用降水和上游来水,不用处理后的废水。地下水超采严重,预计到2010年缺水将达2.3亿m3以上。

1.2、加强节水工作促进水循环

面对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定州市立足区域实际情况,于2011年修订完善了农田建设规划,大力实施节水灌溉项目和农田水利工程,铺设地下节水管道16.8万m,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75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项目2800亩。不断完善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引导广大农民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同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选育耐旱品种,推广地膜栽培等新技术。3年来,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万多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27万亩。全面加强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下达用水计划、安装IC卡水表计量、进行水平衡测试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用水效率。通过循环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在较长时间内,全市范围的蒸发于降水基本保持平衡,但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其数量极为有限。

2、定州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定州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解决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2.1、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科学调配水资源

加快全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保护,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重视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将规划作为确定产业结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和“优水优用”的原则制定分质、分类供水方案,确保优质地下水首先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2.2、制定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实行强制节水

工业方面,在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发展、量水调结构。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对高耗水企业下达节水科研、节水改造等指令性任务,并限期完成。禁止和限制高耗水及高污染产业、项目的发展,扶植耗水量少、符合环保标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工艺。加强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停止审批用水量大、污染严重、治理技术不成熟的项目。

农业方面,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工程节水,给予农民适当补贴,以促进先进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倡雨水灌溉,提高雨水的利用率。采用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等措施,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积能力和保墒能力。

城市用水方面,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大力倡导家庭节水、城市绿化节水、住宅小区天然水资源利用等。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项目建设,启动雨水利用工程。

2.3、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控制水资源开采量

首先,在充分考虑城乡居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分阶段、适时逐步提高水价。其次,有关部门应进行专门调研,制定出与农村、农业、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相符的农业用水收费政策,寻找合适时机在广大农村从低起点开征水资源费。第三,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按用途、用量确定水价,用水超计划或超定额累进收费,按季节实行价格浮动,以调节、控制城市用水结构和用水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