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电商行业商业模式

农村电商行业商业模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3: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电商行业商业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电商行业商业模式

篇(1)

这又是最坏的时代――利率市场化脚步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加入战局、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深化、监管方式不断升级、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已箭在弦上……农商行曾经引以为傲的规模速度型的发展方式,正在逐渐失效,甚至成为包袱。

改革征途,棋至中盘。面对严峻的挑战,重获新生的农商行应该如何应对?追逐现代金融企业梦想的出路又在何方?通过转型发展释放新的改革红利,似乎成为农商行突破发展险滩,驶向现代金融企业彼岸的不二选择。

遇困境:“内忧外患”倒逼转型

“与十年前相比,农信社、农商行面临的发展状况更好了吗?”面对记者关于农商行转型发展的采访,一位农商行董事长以一个这样的反问打开了话题。“十年来,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在体制、机制和自身实力方面,都有了大幅的提升,这是事实。但在我看来,农商行如今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外部形势,与十年前相比,一样困难,甚至更加严峻。如果说十年前农信社面临的是生存危机的话,那现在农商行所面临的则是一种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所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农商行当前的发展环境,并不为过。”

内忧外患?!用这个看着惊心动魄的词汇来描述当前农商行面临的种种发展挑战,似乎确实不失贴切。

从外部挑战来看,一直以来缓缓潜行的利率市场化步伐,从去年开始突然加速,目前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从央行透露的公开信息来看,存款利率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也将在不久成为现实,这无疑会给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众所周知,由于有国家利率管制的护盾,几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一直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而农商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更是如此。由于受自身实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等因素所限,目前农商行在中间业务收入拓展方面进展缓慢,基本处于探索、起步状态。一旦利率市场化实现,农商行的利差收入将被进一步压缩,给农商行的盈利能力带来严峻考验。

这似乎还不是最坏的,让农商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倍感压力的,还有正在酝酿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这意味着几十年来隐含在银行背后的国家信用担保将彻底抽身而去,转而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银行的最终信用担保问题。银行将不再是“只生不死”的黄金行业,一旦银行自身经营不力,最终将不得不面对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政策层面的压力迎面而来,而来自市场方面的挑战更是步步紧逼。一方面,随着城市金融市场的日趋饱和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农村和县域市场正在成为银行业积极拓展、布局的新蓝海。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型金融机构等,都在不断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布局。农商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明显优势,正在遭遇强力挑战,农村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逐步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触角不断向金融行业延伸,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在电脑上轻敲键盘,通过移动终端的无声操作即可完成金融交易,并能收获高收益的金融服务――各种“宝宝”们和P2P网贷在带来一场全民金融狂欢的同时,也使得我国银行业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在悄然间被改变和颠覆。原有的产品和服务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体验,存款在流失、客户在流失,原有的盈利模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外患频仍,内忧则更让人忧心。农商行十年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得益于十年改革红利效应和市场宽松环境,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如今这两大助力因素正在发生逆转。一方面,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初步到位,改革红利效应对于农商行业务发展的刺激效应正在逐渐消退。而农商行内部,经历了十年暴风骤雨式的变革洗礼,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的热情也逐步开始呈现出疲态。另一方面,农商行过去十年赖以高速发展的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正在逐渐失效。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以高增长、高资本消耗为特征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甚至成为继续前行的包袱……

面对新的政策环境、新的市场挑战、新的经营局面,加快转型发展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不转型,改革将难以实现突破;不转型,原有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甚至已经取得发展成果,都可能在激烈市场竞争的蚕食下逐步丧失。”

谋对策:转型之道路向何方

回溯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以速度和规模扩张为核心的粗放式发展和以息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成为农商行实现快速崛起的两大主要依托。

随着监管方式日趋升级,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对好资本约束的“紧箍咒”,成为整个银行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这意味着,农商行过去十年那种无往不胜的“高资本消耗、高成本、高风险偏好”的外延式扩张之路,逐渐走向了尽头。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全面到来,资金成本必然随着市场竞争被进一步抬高,而随着存贷款利差空间的缩小,以往那种不计成本地获取资金、随行就市投放资金,然后坐等获利的经营策略将彻底失效。能否在经营中获得预期收益,考验的将是各家银行对于资金的运营能力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能力。如果不能在上述两种能力上获得提升和突破,未来,农商行即使能够凭借自身传统的网点、人缘、地缘优势获得资金,也不一定能够实现盈利,“规模不经济”将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咒。

“转型发展的本质,是找寻一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道路。具体到农商行的转型发展根本方向上,就是要转变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实现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一位在改革洪流和市场开拓中打拼十年的农商行董事长,这样解释自己对于转型发展的理解。记者通过一系列采访发现,这一对于转型发展的理解,已经在整个农商行乃至农信社系统成为共识。

不仅于此,对于未来实施转型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各地农商行(农信社)也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规模和速度已经不再是关注的焦点,而质量和效益则逐渐成为一切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聚焦的核心。

记者通过采访、梳理后发现,当前农商行的转型战略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营理念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决摒弃传统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树立讲质量、重效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把质量和效益作为首要目标,追求平衡发展。落实资本约束、财务约束和风险约束,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和考核套利,不计成本地拉存款、拉客户,不计资本地冲规模、争份额,不顾风险地争放贷款、违规经营。而更多地依赖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智力资源推动业务发展,探索经得起经济周期和时间检验的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农商行共同的探索诉求。

其二,经营模式由传统“存贷汇”向“综合金融”转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多元化业务经营的拓展力度,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正在成为业务模式转型的主要方向。在具体路径上,坚持以专业的产品设计满足客户需求,通过走“资本节约型发展”和“综合经营”之路,使农商行从传统的、低层次的“存贷汇服务机构”向“综合金融服务商”、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的探索,正在掀起一波热潮。

其三,管理模式由传统的“总行-支行”机械式管理传导模式向集约化、流程化方向转变。坚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全面整合业务和管理流程,实行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风险集中化管理。探索试行事业部制,发挥专业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彻底解决原有管理架构形成的条块分割、信息传导不畅、制度执行力低下等问题,从加强风险管控和提高运营效率出发,完善前中后台平行运营和总部与分支机构垂直运营机制……一系列内部管理变革正似春潮涌动。

其四,盈利模式由主要依靠存贷息差向收入多元化转变。农商行日益意识到中间业务对于平衡业务结构、优化和完善盈利模式的现实意义,开始探索建立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管理、业务推进、资源配置、考核激励等长效机制,强化中间业务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收入多元化。同时,更加注重服务由“柜台型”向“离柜型”转变。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在节省资源、降低成本、高效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被充分重视并逐渐成为农商行探索提供现代金融服务的主渠道。

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就能够使我们努力从危机寻找转机,并迎来生机。某种意义上,当前的发展“危机”也是一次重生的契机,能够促使农商行开启一段转型发展的新征途。目前来看,至少在战略方向上,农商行的转型之变,令人充满期待。

定胜负:固本强基决胜未来

在这个以“变”为核心的商业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跟得上市场变化的脚步,顺势而变,更加重要的是在种种变化面前,要能守得住自己的本色,保持住战略定力。

对于投身转型发展洪流的农商行而言,无论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上如何顺势而为、创新求变,惟一必须始终坚守的就是“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转型为社区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经营策略。

明晰而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成功转型的基础。农商行是地方金融机构,根基在县域,市场竞争的优势也在县域。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商行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网点布局、服务和产品更加贴近农民和县域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这也是农商行能够在未来与众多来势汹汹的市场挑战者一较高下的关键砝码。

事实上,近两年来无论是试图重新回归县域市场的金融大鳄,还是希望在农村市场分一杯羹的金融新兵,所有的后来者无不把社区金融作为深耕县域金融市场的有效策略大力推进。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深化,未来在这一领域,农商行将不得不面临一场更加惨烈的贴身肉搏式的竞争。因此,农商行的转型发展无论怎么转,都必须以巩固县域市场为前提,提前布局、完善、深化社区金融发展战略,紧跟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立金融便利店和社区银行网点,逐步构建“便民惠民、服务快捷、功能丰富、风险可控”的社区金融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小微企业提供错时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把社区金融业务打造成为农商行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业务,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在经济资本分配定位上,积极落实资金回流工程,坚持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确保在市场竞争中的先发优势。

在明确“支农支小”和社区金融方向的基础上,要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将是农商行成功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农商行应该加快推进中间业务发展,实现收益多元化,尽快弥补收入结构单一的发展短板。在经营理念上,亟需尽快确立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三足鼎立的地位,加大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和投入。在经营机制上,优化中间业务的组织运作体系,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中间业务进行归集,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增强合力。同时,应加快健全中间业务考核考评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营销的积极性,为打好拓展中间业务攻坚战储备足“粮草”和“兵源”。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已成为实现金融产品研发、业务操作和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成功转型的重要支撑。农商行应该加快科技发展步伐,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营转型。加快系统研发,以核心业务系统为平台,研发灵敏的信息采集、分析、控制、反馈和处理系统,建立一系列模块化的管理模型,将管理活动的每个系列、每个层次、每个环节都置于自动程序控制之中,以达到减轻管理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以科技支撑为基础,加快电子银行发展,提高电子银行对于传统柜面业务的替代率,实现既降低运营成本,又提升客户体验的目的。

规模不经济

篇(2)

分吃之前,需要先把蛋糕做大

通过无线互联网的发展,手机购物将成为人生活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不可阻挡的生活方式,而这个市场还不够成熟,不够强大,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我们不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手机微信或来往中能赚到多少钱,而是要看到未来整个市场份额的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如果来往不参与这场竞争,那么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将会过早锁定在微信上面,那么微信将变成人们主要的生活平台。如果微信只专注于做游戏开发来赚钱,那会阻碍整个互联网的发展。

竞争者的加入,会让微信跑得更快,同时迎接一些强大竞争对手,也会促进整个无线互联网化的快速扩大和发展。未来,微信和来往竞争最大的意义,是把中国老百姓手上手机的功能多样化,丰富多彩化,让整个无线的市场打开,打开以后才能容纳无数的无线创新者进来,假如今天我们不把这个市场份额做大,那未来的无线市场将进入窘迫困局。

吴泳铭

“无线人才”需求将大

阿里巴巴在几经组织架构调整后,无线事业部主要负责的是手机淘宝客户端,在接下来这会成为阿里巴巴无线业务拓展的重点之一。

截至目前,手机淘宝已经积累了3.2亿用户,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淘宝的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并且淘宝上大部分的商家来自手机上的订单已经超过了20%。阿里巴巴旗下另一大平台天猫上的用户也大部分是通过淘宝客户端进行交易的,未来阿里巴巴会将在移动端将偏消费类的服务进行整合,其中天猫的一些内容会被融入手机淘宝。而就在近日,阿里无线业务开启了“无线人才总动员”计划,其将为多个无线业务招募上千个产品、技术、设计和运营岗位。这也将是自去年两个月阿里巴巴停止社招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对外招聘。

于刚

真正的“狼“来了

‘真正的狼来了’,这里的狼指的就是‘移动化’。几年前我曾在一次电子商务大会上讲到电子商务是一场革命,将来无商不电商,而现在,我再次预言,将来是无商不移动,如果跟不上,就会被‘革命’。

国内移动电商今年大概占比是9.2%,到2016年的时候占比会翻倍,这个速度远远超出了欧美的速度。美国去年大概占比3%,2016年也会翻倍,大概在7%。这一组数字说明中国的移动电商发展速度远超美国,而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移动电商会被国内这些电商领军企业所看重。

动商务不仅仅是一个进化,电子商务从PC搬到移动设备上,移动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它的随身、随地、随时,利用它的本地化,利用它的扫描功能,利用图象识别功能等都有大量的创新,将来还会有更多创新,而这种移动商务由于智能手机迅速普及,让不同层次的大众都能享受到电子商务便利。

邢孔育

移动端会产生新的行业巨头

目前移动电商还处于早期,大部分从业者还只是用PC端的思维在做移动端,但不可否认移动端会产生更大的价值。移动电商对传统电商的冲击很定会有,阿里巴巴、京东在PC端建立的游戏规则在移动端会瞬间消失,但是现在还没法看清谁才是未来移动的霸主。由于移动端硬件的特性和用户使用习惯的不同,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对于现有的移动电商,应当先进入移动电商,服务好核心用户的移动化,是非常务实的选择,并且应当区别产品的品类,采取不同移动化的方式。利用微信这样具有一定用户规模的平台进行移动化尝试,可以降低风险,并且进展相对较快。

移动端会产生新的行业巨头,甚至有可能从服务业电商中诞生,此外,移动电商对启动中国8亿农村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

徐易容

未来移动电商会出现更多新商业模式

每天约有70多万的设备在访问美丽说的App,大致80%的设备是iOS设备,估计到今年年底,美丽说的手机访问量会超过PC端,电商行业的移动化促使导购网站也在迅速的移动化。

对于未来的新消费环境和群体变化,移动电商势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今年手机淘宝双十一创下的数据或将成为这股趋势的开始,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或许到明年,移动电子商务的成交额就会超过PC(个人电脑)端。

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逐步提高,以及网络环境的逐渐改善都将为移动电商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由于这些基础带来的特性,使得移动电商与LBS、扫描拍摄、通信和传感等应用得以结合,可以带生出不同于PC端的新商业模式。

李森

小成本移动电商应尝试“轻运营”模式

篇(3)

诚然,电子商务本身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但近一年多来,这种线上的商业交易方式背后的东西越来越清晰,以至于近来“快滴”和“滴滴”刺刀见红的血拼,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必将经受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这种挑战同样会带来传统与新型的融合以及新的市场格局。去年,阿里金融与上海农商行合作推出“虚拟信用卡”又是一次震惊四座的行动。据了解,虚拟信用卡的操作路径是:阿里金融通过淘宝天猫买家的数据分析(如购买习惯、手机号码使用时间、年龄、性别等),给实名买家1至5000元的信用支付额度,买家在手机支付时可使用信用支付额度购物,合作银行把钱支付给卖家。支付宝从合作商家处抽取1%的信用支付服务费。

上述林林总总的事实正在告诉我们,传统的任何服务与产品均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于转型策略,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将是一种必然,这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主要的是商业模式的设计及策略的执行上。

反观我们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存在诸多不适应当前商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农村市场的发展需要的因素。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很需要金融支持,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农村草根网商,更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毋庸疑,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转型和服务创新将带来更多机遇。以下笔者将从现代农村电子商务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入手,分析并阐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如何与农村电子商务共同发展并共赢。

首先,涉农金融机构不能忽略农村金融服务之本,即对“三农”全方位的支持理念!所谓全方位必然要涉及到从生产、物流、流通及消费等各个环节。而基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如何让广大农户在完成其农业生产环节后,达成农产品与消费端最直接的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将产生最核心的作用。而搭建并维护这样的平台,实质上需要足够的信贷资金的支持,这将给涉农金融机构提供很好的业务促进的机会。当然,这也需要对传统的抵押贷款的方式做必要的调整。草根网商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链条中最值得关注的主体之一。他们普遍具有资金需求,但因其在发展初期的综合实力弱,在融资市场上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即便如此,仍需强调,金融机构应从农村草根网商的成功案例看到新兴农村电子商务的无限商机,进而关注其中蕴藏的巨大风险收益和盈利前景。

其次,涉农金融机构应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带来挑战和机遇。阿里集团副总裁兼阿里金融CEO胡晓明披露,阿里金融已服务了25万家小微企业,累计放贷800多亿元。阿里金融的小微贷款仅凭信用,无抵押、免担保,7×24全天候服务。到2014年,阿里金融的服务范围可达100万家小微企业,授信额度在3000元至100万元之间。而面向个人客户的贷款可低至1元,根据目前客户数据,可向1.96亿个人用户授信。阿里金融依托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收集了海量的电子商务交易数据,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征信成本,据胡晓明介绍,阿里金融的授信成本仅为0.1元/人。显而易见,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不仅拉动了新的金融和支付需求,而且正在驱动金融业的整体变革。因此,与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的协同创新将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一条重要出路。未来的市场一定是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市场,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型,都存在互相的需要与依存。

篇(4)

电商大时代下,阿里巴巴研究中心用大数据与开放模式解读生态,走出了自己的“小而美”之路。

估值最高可达千亿美元,是的,这正是资本市场给阿里巴巴集团开出的价码。最近阿里即将上市的消息被传的沸沸扬扬,几乎所有视线都在集中解读阿里巴巴各条引人注目的业务线,却忽视了位于北京的阿里巴巴研究中心,而这里恰是为电商高歌猛进指明方向的关键所在。

 

其实,“研究”这样的套词,每个人说起来都朗朗上口,柳词般流传于各种商业机构,用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真正能做好“研究”的却凤毛麟角。

“我们没有动辄数十亿美元的高额经费,也没有成千上万的研发‘军团’,但我们专注于电子商务,探索这个领域里的‘无远弗界’。”阿里巴巴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告诉记者。通过“感知前沿、发现未来、推进共识”,既为阿里的发展指明方向,也为电商参与各方的发展贡献精神食粮。如此,成就一个“小而美”的研究Style——既逐世而无闷,发潜思之幽光。

 

生态探测器

与工业时代便存在的老牌研究院所相比,阿里研究中心着实年轻,至今不过6岁。起初,它没有设在电商气氛热火朝天的江南,反而在传统文化与老工业盛行的北京落户。按梁春晓的解释,只因中心的创立者多居于此。现在看来,这反而是种幸运,研究中心因此少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成为更加精准的电商生态探测器。

 

2007年,正是电商即将发力的时段,按照艾瑞统计,当年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17.4%,达到561亿元,C2C市场爆发式增长,B2C网站不断增多,而作为领头羊的阿里巴巴也感到压力倍增,国外的电商“先贤”能学习的经验越来越少,国内更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相关的研究机构。

 

而另一方面,当时电商业态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小卖家、渠道商、品牌商、服务商之间的各种竞合,组织越来越纵横交错,也越来越具有模糊属性的生命系统,电商生态已经初具雏形。

 

因此,作为电商服务商的阿里,觉得有必要成立自己的研究中心,像“探测器”般准确地感知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发现生态物种的进化方向,再将探测结果“传递”出来,保障阿里按照正确的方向演进,同时,推动新兴的电商业态被大众和传统组织理解、接纳。

 

于是,阿里巴巴请来梁春晓,由他负责阿里巴巴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梁春晓曾经预测门户演化路径,提出泛门户概念,也精于搜索演化、IT转型、电商发展等方向,是信息经济领域内鲜有的多面型专家。

 

在梁春晓的眼中,既然电商生态是多元化的,那么对它的研究也应该是多方向,多角度的。因此他在“招兵买马”时,并没有局限于专门的学科背景,使得研究员团队有经济学、社会学出身的,也有MBA和数据分析的高手,文、理、工科不一而足。

 

毕竟,任何一个研究课题都不是某一个专业背景能够独立完成的。例如,为电商玩家们提供物流服务的服务商兴起,这其中不只是简单的商业模式问题,也有规模经济的经济学问题,还有供应链优化的管理问题,民营大物流兴起的社会学问题……因此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通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研究课题,获得完满的研究结果。

 

同时,研究员们也必须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因为在日新月异的电商行当里,传统的书本知识难以起到什么作用,他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各种新的实践知识,甚至是其他伙伴领域内的东西,如此,才能在共同的研究中彼此理解,不至在快速的电商变化中迷失。

 

此外,梁春晓超看重研究者的好奇心。在他看来,这种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会激发研究者激情,保证他们对电商新经济的高度敏感,不是脑袋里成天想着大企业怎么样,而是专注于新兴中小企业的成长,进而感受到技术如何改变商业,乃至影响世界。

 

正是有基于研究人才的多元化、善学习和好奇心,阿里研究中心才能凭借数十人的团队提出 “小而美”、“C2B”、“电商经济体”等重要概念,准确预测电商服务商群体的崛起,设计出与CPI(Consumer Price Index,物价指数)媲美的iSPI(Internet Shopping Price Index,网购物价指数)……

 

开放之道

当然,这样的成就也得益于阿里研究中心“按照互联网开放的方法做研究”。其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都是与其他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

依照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说法,既然互联网企业起家于互联网,就必然具有互联网的基因。在这样的基因下,管理、运作、研究的模式自然也应该秉承互联网的方式,开放、共享、合作必然是基本属性。

 

因此,阿里巴巴研究中心没有走上其他同类机构的老路——组织团队,做出成绩,然后逐步扩大自己的规模,且只玩转自己一亩三分地,与同行、学界、政策研究机构相隔绝,让“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

 

要知道,电商是一个互联网的动态概念,封闭性研究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例如,对电商服务业的研究,对“三农”电子商务的研究,对电商环境效益的研究,必定要涉及很多企业、高校或者社科研究院所。

 

其中,高校的研究可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社科院所可以解读政策上的要点,阿里研究中心则能获得一手的电商案例,处于不同位置上的研究主体贡献不同的知识,三位一体,获得共生的研发成果。如此,便可明晰电商服务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三农电子商务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清楚电商如何提升物流效率,提升环境效益……

 

更多的时候,阿里研究中心深入各地调研前也会向合作机构发出邀请。就像到浙江遂昌、江苏沙集做农村电商的探访,中心会提前联系农村经济专家和农业专家去实地探查,调研如何用电商做农产品、特产买卖,农民如何从生产者转变成市场化的经营者,此种欠发达地区自力更生的模式如何复制……

 

这些调研需要多方共同“会诊”,才能感受到前沿的变化,再在此基础上,发现电商生态进化的方向和规律,最后,借助研究上的“小伙伴”,将研究的成果在更多的渠道中展现出来,达到“推进共识”的目的。以此让更多人意识到哪些事情是重要的,不必重复犯错、失败,减少电商通向未来的阻力。

不仅如此,阿里研究中心还从各个领域内选取专家顾问,与中心的高层共同组成“评议委员会”,一同评审研究员们的研究课题。“有点像报纸、杂志的编审制度。”梁春晓告诉记者,关键看研究课题是否符合商业生态的发展方向,研究的方法靠不靠谱,此人或他所构建的团队是否具备相应能力,最后由委员会一人一票选出值得做的项目,不合适的“选题”自然会被“毙掉”。由此保证中心符合电商生态的主流研究方向。

篇(5)

一、2020年度目标任务

按照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区38个已退出贫困村、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3596户、贫困人口11070人的巩固提升目标任务,以消费扶贫、电商扶贫为抓手,以市场拓展三大活动为平台,全力推进商务精准扶贫,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2020年继续积极开展和参加相关消费扶贫活动;组织贫困村企业参加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及展会,组织企业参加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展销活动,扩大贫困村农特产品销售。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市场拓展活动为抓手,推动消费提档升级

持续推进“扶贫”公益品牌建设,鼓励支持我区贫困村依托本地特色资源禀赋主动对接省内省外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动员区内企业积极参与消费扶贫。鼓励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优先购买“扶贫”产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鼓励“扶贫”产品企业与园区、酒店、旅游景区等合作共同设置“扶贫”产品展示区域。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局以“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活动为抓手,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推动区产品走出去。2020年全年组织贫困地区5户次以上企业参加活动和展会,1月至3月集中开展2020川货新春大拜年活动,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共计100余家商家参与此类活动,促进消费达1500万元,其中贫困户参展20余次,涉及金额200万元。组织了15余家(次)茶企参加川货全国行站展销活动;组织10余家企业报名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同时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川货电商节暨电子商务发展峰会和省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展销活动”。

(二)加强培训,提供电商发展智力支撑

采取电商协会、电商企业与电商培训机构三方合作方式,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实际操作培训;培育一批电商专业人才、农村带头人,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网上交易技能,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应用能力。2020年依托区服务业产业园区举办电商培训人员25人次。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共计开展培训5场次,培训人员500余人次,其中培训贫困村人200余人次。

(三)推进贫困地区企业和产品拓展市场

1.推进电商进农村,“农产品+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入开展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电子商务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过去主要以“工业品下乡”为主,变为以“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并行的双向流通。藏茶、红心猕猴桃等农产品依靠电商加速上行成为发展的主动力。

2.建设本土平台,龙头电商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区网商总数共计2000余家,从事经贸的网商数量进一步增加,发展向好。“京东•馆”等本土平台规模日益壮大,“易田”、“数字云仓科技产业发展限公司”等知名电商企业落户,带动了当地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

3.建设电商产业园,加快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发展。引进果岭云仓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区建设生态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集聚区提档升级,为区各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电商专业服务、咨询和培训服务,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协助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企业产值。

(四)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协调疫情工作

今年疫情发生,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区经商局作为抗疫的一员,承担着酒店、旅馆、商场超市、企业以及帮扶大院等疫情控制工作,任务繁重。为配合好全区疫情管控工作,区经商局全局上下勠力同心,深入小区张贴和发放疫情防控告知书,并入户宣传防疫政策,督促并协助各小区做好进出人员“问检登”。同时多方筹措为“联包帮”社区和大院采购了目前市场上紧缺的消毒药水和电动喷雾器等消杀用品,由副局长杨汭嘉带队送到社区和大院居民手中,并指导群众正确使用,赢得了大院居民好评。

除了帮扶大院和社区,我们还深入诚信超市、吉选超市、凤凰超市、好立方购物广场等各大商场超市、酒店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商场超市,我们排查了生活必需品米面粮油、蔬菜水果等物资供应情况以及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在酒店旅馆,我们详细了解了旅客入住、工作人员佩戴口罩、经营场所定时消毒、醒目位置张贴疫情防控宣传材料等防控措施开展情况。

2.风雨同舟,携手度过洪灾

8月18日,草坝镇发生100年不遇洪水,洪灾发生后,区经商局快速响应,全局动员,第一时间紧急向受灾严重的地区运送应急救援物资,并尽可能抽派人手进行抗洪抢险。

三、目前存在问题

1.支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一是基础设施还有薄弱的地方,部分农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了解不多,能真正利用互联网的人较少,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二是物流配送等受交通条件、网点布局等因素制约,触角延伸不够,偏远山区无法实现直达;冷链物流发展欠缺,保鲜技术、储存能力、配送力量等存在差距,且成本较高。

2.传统企业、专合组织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一是传统企业对互联网认识不够,对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缺乏足够的信心,创新动能不足;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对电子商务认知不够,目前我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53家,不足10%涉足电子商务,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注重抓生产,对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品牌创建等缺乏足够的意识,发展电商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发展理念亟待进一步提高。

3.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较低,品牌效应不够。缺乏农产品龙头骨干电商企业,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包装等标准化程度低,交易规则、溯源体系、理赔机制不健全,产品交易缺乏可量化的管理标准。

4.专业人才不能满足需要。一是区内多数电商企业存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招聘引进的电商企业关键技术人才受地域条件、环境条件、待遇条件等制约留不住人才;二是农村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信息采集和、市场行情分析和反馈等方面缺乏电子商务专业人员,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强化政策引领,全面提升应用水平。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电商扶贫”工程。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不断开展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产品服务创新。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逆向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按照消费需求打造个性化产品。拓展电子商务服务领域,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村 治理模式 演化路径 案例分析 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320;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07-03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近两年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势头。农村电子商务的典型代表“淘宝村”始于2009年,其特指大量网商聚集在某个村落,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以淘宝电商生态系统为依托,形成规模和协同效应的网络商业群居现象。截至2015年12月,“淘宝村”总量从十位数跃进到百位数,突破200个,活跃卖家超过7万家,这种“星火燎原”之势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参考迈克尔・波特(1998)提出的产业集群理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处于某特定的村、镇区域范围内;第二,紧密围绕单一或者少数特色农村产业;第三,大量处于电子商务价值链相同环节和上下游环节的农户家庭、企业、销售部门、网络技术服务部门、物流、其他支撑机构聚集在一起;第四,这些主体和机构在政府、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在某种治理模式的主导下分工、合作、创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有机群体。

从辩证的角度看,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发展创新了农村经济改革模式,促进了农村人口再就业和新型城镇化步伐,但是初期产业集群的天花板现象也逐渐显现。比如低端复制的产业模式僵化、同质化恶性竞争日趋激烈、电商生态系统脆弱、区域空间狭窄、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更深层次来研究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问题,以期促进集群内各主体(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竞争和协同创新的效率。

榇耍本文将在产业集群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治理的典型模式,分析集群治理模式的内在演化机理,提炼演化不同阶段的治理特征。

二、集群治理的定义概述

治理的本质内涵是对社会或经济系统内各种关系的协调,集群治理是治理本质的实践延展。集群内部各种主体(包括上游供应商、企业、下游买方以及政府、协会等)基于权利分配的关系构成了产业集群的治理结构,它是主体在共同演化过程中相互博弈的结果。从集群的制度层面观察,集群治理是制约和激励集群内部主体经济活动的各种协调机制的集合,该集合囊括了社区规范、市场自治和层级控制三种微观治理机制。其中,社区规范是指集群主体基于互利、互信等非强制性规范开展经济活动和协调主体关系的治理机制;市场自治是指集群主体(主要是企业)依据价格信息和市场竞争原则开展活动的自发性和自治性治理机制;层级控制是指集群内少数特定主体(主要是政府)凭借政治或经济的权威影响力集权控制参与者行为的治理机制。这三种机制缺一不可,从制度层面共同构成完整的集群治理框架,协同发挥对一个经济系统的协调作用。本文将以制度层面的集群治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治理问题。

三、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治理模式

在社区、市场和层级三种治理机制的交织作用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根据领导者的差异,治理模式主要分为农户自组织型、地方政府主导型、创新平台型和多边协作型四种形式。

(一)农户自组织型治理模式

这类治理模式下,农户通过血缘亲缘关系口碑相传认识互联网,经由亲友邻里帮带开设网店,并在网店运营利益的驱使下自主管理内部事务,开展平等互惠的竞争与合作。这类产业集群的内部主体以数量众多的农户家庭为主,即使出现较大规模的企业,也不能带来整体性的影响。市场自治在这类治理模式中起到主导作用,社会规范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层级控制的治理机制则表现较弱甚至缺失。然而,农户自组织型治理模式的集群内部关系结构不稳定,当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经营,便会发生恶意压价、创意抄袭、商业模式僵化、人才掠夺等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过度竞争行为。

比如苏北沙集镇东风村的家具网络销售产业,起先是由大学生孙寒引入产业雏形和经营模式,后来邻里乡亲竞相模仿,在全村得到快速扩张,并带动乡镇家具产业从无到有,实现年销售额3亿元的惊人规模。沙集电子商务集群具有典型的农户自治的治理特点,集群成员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农户们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分工合作,形成了围绕家具生产、加工、网络营销、配送、售后等产业活动的全过程产业链。但是,随着沙集品牌的传播,沙集模式被周边县镇快速复制,加之集群内部网商数量的增加,导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沙集一些经营能力较弱的网商甚至开始退出。同时沙集没有自身平台,主要依靠淘宝、京东、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随着平台化卖家的不断加入,沙集也暴露了同平台竞争力不足、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

这类治理模式下,地方政府嵌入农民网商、服务商、生产商等多边关系,通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网商、寻找资源、设计载体、搭建平台等工作主导当地农村电子商务的生成与发展。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具备了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特点,同时由于政府具有强制力、公信力,且比农村企业、合作社、协会等治理主体拥有更多的资源,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凸显成绩。这类集群以层级控制的治理机制为主,社会规范和市场自治的治理机制相对弱化。然而,地方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也受制于政府的能力水平,且可能出现治理边际模糊的问题,阻碍企业和网商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浙江桐庐农村电子商务集群,就是典型的政府治理案例。2012年下半年,桐庐县政府按照省市的“电商换市”战略部署,对桐庐县发展县域农村电子商务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立足生态,从无到有,全面谋划,系统推进”的原则。县政府规划并实施了“启蒙”、“初步发展”、“提升发展”三阶段任务,建成200个村站点,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全覆盖的县。县政府还积极和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阿里巴巴开展深度合作,在选人选点、物流配送、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策划运营、技术支撑、佣金体系、考核激励和农民权益保障等各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基本形成了一套清晰的“桐庐模式”,桐庐电商生态体系初具雏形。

(三)创新平台型治理模式

这里的创新平台是指在农村电子商务集群内部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实现创新和价值链提升提供服务的组织。这类组织的核心成员可能是第三方行业协会、合作社、专业市场或者领军企业等。创新平台是由相对于法律制度等公共秩序而言的一种组织化的私人秩序团体组成,当地政府直接干预的作用较弱,它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创新平台能够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向社会提供类似俱乐部式的产物。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是我国涌现的首个以“服务平台”为驱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在遂昌县5万人口的县城聚集了几千家网店。2013年1月8号,淘宝网全国首个县级馆“特色中国――遂昌馆”开馆,主营各种特色农产品。遂昌县以行业协会、合作社为主导,建立了农户向合作社负责、合作社向电商协会负责、电商协会向网店主负责的层层负责的规范制度,创造了C(农户)2B2C(网店)农村电商模式。在两个C之间增加了一个平台环节B,扮演这个B的就是电商协会与合作社。其中合作社面向农户负责原材料采购、组织生产加工、指导技术、检验质量,电商协会面向网店负责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制定质量标准、供货、配送。在合作社和协会搭建的服务平台上,遂昌县的农村电子商务围绕农产品价值链上的主要环节开展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遂昌模式是典型的创新平台型治理模式。协会、合作社作为农村电商集群的平台组织者控制了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而将其他次要和辅助环节通过层层外包分配给农户、网商、其他机构。这类团体作为平台组织者和上下游农户、网商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契约或承诺,并和电商集群外部的供商、客户、政府、相关机构进行直接联系,担当了农村电商集群的“守门人”。这种治理模式在信任、互惠、声誉等非正式规范的基础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社区规范的治理机制为主,层级控制和市场自治的治理机制为辅。这种模式有效控制了农村电商集群内部的过度竞争,有序协调了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但是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创新性可能受到抑制,需要平台予以保护和引导。

(四)多边协作型治理模式

多边协作型治理模式是联合当地政府分支机构、电商协会、领军企业、网商等主体协同治理电商集群的模式,市场、规范和层级机制能在这种模式中和谐地各自发挥作用,促进了集群的稳定发展。Brown认为,多边协作治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理模式,它不仅实现了多边力量的均衡,还保证了治理行为的有效性。从网络关系上分析,上下游关系的农产品生产者、网商能够实现平等议价,并在当地政府、相关机构的协调与制度保障下建立互利互惠的关系;竞争关系的网商之间可以基于资源互补的前提实现战略性的协作从而达到规模效应;在政府、领军企业或电商协会的带领下,网商也有机会和集群外部的电商知识型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或其他群外主体实现交流与合作。

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演化路径

(一)演化的内在机理

上述农村电子商务集群的治理模式均为某一时间横截面上表现出的治理特征。随着治理环境的变化,农村电子商务集群的治理模式将发生动态演变。例如,江苏颜集镇花卉电商集群,在2005―2008年期间主要处于自组织阶段,村民自发进行花卉电商的创新创业,跟随者模仿进入。随着网商规模的扩大,恶性竞价、产业区域局限等问题也开始暴露;2009―2011年,随着电商农户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和规模化,该地区出现了“淘宝花卉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为农户提供了多样化的花卉品种,提供了鉴定、培育技术,创新了“一件”、“月末结账”等合作方式,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电商服务平台,使颜集镇发展到以创新平台为主导的治理模式阶段;在2012年以后,政府积极进行政策干预,引导农户进行升级转型,大力推进培训、引入合作资源、出台扶持政策,促使电商集群从创新平台型治理阶段向多边协作型治理阶段转化。

根据集群演化理论解释,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环境不确定的提升,现有治理模式所代表的制度安排将无法有效协调企业双边或多边关系,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提高。集群参与者为了对抗日益加剧的经营风险或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便会自发或者人为地突破现有的治理框架,在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主体行为三个方面产生变革的需求。这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断影响现有治理模式,当正向作用小于负向作用,则集群的治理模式溃败,产业萎缩消失;当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则成功的经验被不断积累固化,原有的关系特征被改变,新的双边多边关系确立,新的制度和规范形成,集群过渡到新的治理模式。

(二)演化的过程与特点

农村电子商务集群因为面临的环境、先导机制和集群参与者各有差异,因此其治理模式的演化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案例调查和分析中,课题组发现淘宝村电商集群在早期形成阶段往往有自组织型治理模式的特征,并且以此为原点发展出5条一般性的演化路径。路径一:农户自组织型地方政府主导型;路径二:农户自组织型创新平台型;路径三:农户自组织型多边协作型;路径四:农户自组织型地方政府主导型多边协作型;路径五:农户自组织型创新平台型多边协作型。这5条路径是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主体行为共同影响的结果,他们的发展演化经历了雏形、失效和再造三个阶段。

1.雏形阶段。在农村电商集群发展初期,由于电商行业规模较小,技术、服务、制度等条件尚不成熟,村民们选择了交易成本较低的自发组织形式,其形式具有较强的临近性、亲缘性和社会同构性。主要特点表现为:(1)治理结构。网商主要在集群内部开展上下游供应链的合作与竞争,根据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时间进行双向选择,治理结构呈现线性垂直的特点。(2)治理机制。由于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化企业、电商品牌或是地域影响力,地方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参与协调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治理机制以市场自治为主。(3)主体行为。由于缺乏政府、行业协会及其他机构的介入,从事电商的农户作为市场的主体而存在。他们根据价格信号和互助原则开展交易活动,通过模仿、借鉴、人员流动来促进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

2.失效阶段。随着产业逐渐成熟,先行示范作用吸引其他村镇模仿,从而导致从业人员激增,市场日益饱和,集群开始从自组织的有序状态走向无序和混乱。负面影响表现为:(1)过度模仿和复制导致电商产品类型单一,营销模式僵化,制约创新。(2)市场饱和、供需失衡导致网商通过偷工减料、侵夺知识产权、争抢人才、恶意竞价等恶性竞争的手段来谋求生存。当然,市场的失效也为资源整合与关系重构提供了条件,正面影响表现为:(1)小网商可能在这场竞争中消失或者重新定位,较大规模的网商获取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并逐渐成长为领军企业,网商们通过重构供应链关系建立起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的稳定的合作关系。(2)创新不足所带来的恶性竞争促使网商开始探索与群外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培训组织、专业市场等的合作,以求扩大经营规模、获取货源渠道、创新营销思路、拓展分销渠道等。(3)市场自治和社区规范的失灵要求地方政府探索政府职能介入的方式和方法。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具体通过集群的治理机、治理机制和主体行为表现出来,但是这个阶段的集群治理模式还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3.再造阶段。失效期过后,农村电商集群面临两种选择,衰败或者新生。衰败意味着创新的治理尝试失败,集群走向衰退;新生意味着集群治理模式成功演变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本阶段集群治理模式的演变趋势可以归纳为上面提出的五条路径。

路径一:在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治理并取得良好成效,集群通常会向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发展。其集群特征主要表现为:(1)治理结构。网商在地方政府的权威治理下共享公共服务设施、终端产品市场和外部战略资源,关键资源通过政府设立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配置,治理结构呈现线性水平的特点。(2)治理机制。地方政府的治理职能在集群中起到主导作用,治理机制转换为层级控制为主。(3)主体行为。地方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网商、寻找资源、设计载体、搭建平台等举措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网商受制于地方政府,与初始阶段相比,网商内部突出表现为协作与共享,并加强了与集群外部的联系。

路径二:在地方政府较少参与治理或是治理成效不佳,又或是主要采用点对点扶持战略的情况下,集群通常会向以行业协会、领军企业、合作社、专业市场等为核心主体的创新平台型治理模式演化。其集群特征主要表现为:(1)治理结构。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等代替政府参与集群治理,通过平台为网商提供资源、技术、周边支持服务,网商在平台的规划协调下促进了角色分工与合作,治理结构呈现线性水平的特点。(2)治理机制。创新平台的民间组织性质决定了集群内部的合作分工建立在非正式社区规范的基础上,治理机制转换成以社区规范为主。(3)主体行为。电商协会、领军企业、合作社、专业市场等民间组织创新了服务平台,为网商提供供应链优化与管理、产品质量认证、技术服务、咨询培训、物流配送等服务,并和网商形成相互合作、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关系。网商受制于创新平台,与初始阶段相比,网商内部突出表现为合理的分工协作,并在产品、价格、服务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策略,同时网商与外部的联系也得到增强。

路径三:当地方政府和创新平台核心主体协同发挥了治理作用并卓有成效,同时网商内部的自发治理也被保持或激发,则三者合力推动集群治理模式演化成为混合的治理体系,即多边协作型治理模式。其集群特征主要表现为:(1))治理结构。地方政府和创新平台核心成员共同治理电商集群,集群的开放程度高,网商通过各种渠道与产业外部加强了联系,治理结构呈现网状特点。(2))治理机制。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集群治理,治理机制转换为市场、层级和规范三者的混合机制。(3))主体行为。地方政府参与协调、保障制度和引入资源;创新平台核心主体整合优化集群资源,为网商提供服务支持并创新合作模式;网商在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的双重作用下发展到战略性协作和有序竞争的阶段,并进一步加强了与外部的交流合作。

此外,地方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随着政府与多边关系的深入合作,可能衍生出多边协作型治理模式;而创新平台型治理模式当核心组织出现严重的决策失误而失控,地方政府治理角色的加入,也可能将创新平台型治理模式转化成多边协作型治理模式。因此有可能出现另外两条演化路径:从自组织治理型模式到地方政府主导型(创新平台型治理模式),再到多边协作型治理模式。

五、结束语

现阶段打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开拓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格局有必要从治理研究入手,其中治理模式的研究是其重点之一。另外,治理模式的形成和演化会受到集群主体成员、产业类型、地理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网络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本课题组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查,广泛收集调研资料,构建合理的理论模型,从影响因素的角度研究变量对治理模式演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完善对农村电子商务集群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Y201223532);温州市科学计划项目(编号:R20140133);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224272)。]

参考文献:

[1] 陈亮,盛振中,张文涛等.2014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R].阿里巴巴研究院,2014:1-15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77-90

[3] Lisa De Propries. Systemic Flexibility,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Cluster Governance [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1,9(6):739-753

[4] Bradach J L, Eccles R G. Price, Authority and Trust: From Ideal Types to Plural Forms [J].Annual Reviews in Sociology,1989,15(1):97-118

[5] Ross Brown. Cluster Dynamic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Application to Scotland[C].Regional and Industrial Policy Research paper. European Policies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United Kingdom, 2000:1-30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大学科技处 浙江温州 325000)

篇(7)

关键词:快递业;智能快递箱;速递易;最后一公里;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047-02

一、问题提出

在快递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时效愈发重要。随着电商行业的迅速发展,网购产生的快递需求节节攀升,爆仓、延误、遗失、消费者信息泄漏、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在快递末端环节屡见不鲜,即是俗称的“最后一公里”。除了存在的风险,在末端环节,时常受到收件人的时间、派件地点等限制,导致“最后一公里”的时间成本上升,甚至要超过其他物流环节。面对快递的末端弊病,针对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能够节约劳动成本和时间的智能快递箱开始推广。就目前而言,全球已经已有20多个国家采用了智能快递箱。而在国内,智能快递箱也已经步入探索阶段。由成都三泰电子公司研发的“速递易”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2年12月,三泰电子出资6 000万元,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成都我来啦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事“速递易”业务,即在社区、校园等人口密集处安装智能快递箱,为消费者自主收件提供24小时服务。

二、“速递易”智能快递箱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速递易”由成都三泰电子公司研发,其业务指向是在社区、学校等建立起快递储物柜,为消费者和快递员提供便利的投递与取件服务。快递员实施快件投递时,需要扫描快件条码,选择合适的箱子,输入收件人手机号码,将快件放入自动弹开的箱子中。收件人会收到智能快递箱发送的短信。短信内容包括取件地址与6位验证码。收件人取件时需要输入验证码进行身份验证;取件完成后,电商和快递公司可以收到确认信息。“速递易”为收件人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避免了等待时间或受到快递派送、取件时间约束等问题,有效保护收件人隐私与人身安全。于快递员而言,投递时间短,减少了快递的时间成本和不必要的沟通成本。“速递易”实施集中投递,收件人与快递员更加自由的选择快件投递与取件时间,避免了二次派送,提升了派送效率。而对于社区、企业、机关单位、学校等的物业或管理人员而言,“速递易”实施降低了快件堆积的可能性,避免收发快递时过于混乱的场面。

“速递易”基础的盈利模式是依据箱子的尺寸向快递员收费,使用一次箱子需要支付0.4―0.6元。按照“速递易”的规定,超过24小时未领取的快件,每24小时为一个计费周期,收费1元。此外,据三泰电子此前披露,“速递易”拓宽了盈利模式,衍生出广告、精准营销、电商配送渠道等各项增值业务。目前,“速递易”业务处于推广的初期,盈利模式也处于逐步的探索过程中。三泰电子相关负责人估计,按照三泰电子目前的发展速度,现有盈利模式具有可行性。

三、“速递易”智能快递箱的推广现状

(一)“速递易”业务的推广

据“速递易”公司资料显示,“速递易”投递量在2013年8月3日达到100万件,日平均4 273件。2014年1月24日,“速递易”投递量突破500万件,日平均12 000多件。同年,4月22日,“速递易”业务处理量突破1 000万件。目前,“速递易”每日处理快递件数超过100万件,累计处理业务量超过7 400万件,已在72个城市布点。“速递易”的网点数量也由2013年末的1 362个,增加到现在的超过2万个网点,“速递易”仅在成都地区就已经拥有超过1 500个网点,网点规模和设备数量还在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速递易”在2014年底,累计签约的小区数量已达1.4万个;计划在2016年之前,完成对全部已签约小区的布点安装,继续新增“速递易”网点1.5万个以上,有效形成规模。在未来三年,“速递易”要实现在全国布局网点4万个的目标,快速“开疆扩土”。

(二)“速递易”面临的挑战

1.“速递易”业务开展负担沉重

虽然“速递易”业务在全国的推广十分顺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是尚处于推广期,并没有带来实际的盈利。三泰电子公布的2014年度年报显示,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57亿元,同比增长39.89%;利润情况较前三季度季报中公布的亏损2 830.33万得到了改善,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 934万元,比上年同期仅增长了3.2%。根据三泰电子公司所述,主要原因主要归结于“速递易”业务的业绩进度低于预期,而在社区服务的投入成本高于预计,在公司传统业务增速缓慢的情况下,新开拓的“速递易”业务市场没有给公司利润带来提升。另一方面,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多次进行融资,财务负担也较为沉重,“速递易”的进一步发展空间存疑。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速递易”业务给三泰电子带来的亏损要远小于预期的,根据三泰电子的年报估算,“速递易”业务在2014年度给三泰电子带了的亏损为715万元,远小于预期5 000万元至1亿元的亏损,相对于“速递易”业务累计逾百亿元的投入,亏损有限。

2.进入壁垒低,“速递易”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控股、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宅急送、汇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宣布,“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项目正式启动,合作各方共同组建的“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菜鸟驿站”和“小麦公社”针对快递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联合主流快递公司,采用耗用更多人力成本的灵活配送模式共同配送,减少成本,实现集约化管理。快递公司也着手智能快递箱建设,如顺丰、申通、圆通、韵达等。此外,顺丰“嘿店”以及中国邮政的“E邮站”等,进一步分食了智能快递箱的市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此外,为破解“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并抢夺市场,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巨头各出奇招,布点自己的智能快递箱。上海宝盒、湘邮科技、南京云柜、福建友宝等一些科技公司研发的同质化的智能快递箱,给“速递易”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

3.智能快递箱自身瓶颈

(1)智能快递箱无法提供验货。智能快递柜在方便了快递员送快递的同时,剥夺了收件人拒签的权利。包裹存放进“速递易”后,物流信息更新为“快件已签收”。但事实上快件尚未真正送达收件人,“先开箱验货再签收”成了空话,快件丢失、遗损责任难易认定。因此,消费者支持现场验货,确定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智能快递箱故障追责困难。智能快递箱一旦出现故障,无法及时发送短信或无法正常打开,消费者需要支付延迟取件费用,且此类故障很难被发现,责任追究难以实施。

(3)智能快递箱自身受到限制。智能快递箱受设备大小和数量限制。一些体积较大或者不合规格的快递无法放入智能快递箱中,仍然需要人工投递,无法有效降低成本。此外,在快递投递的高峰期,如“双十一”期间等,由于智能快递箱的数量受限,大量快件无法使用智能快递箱,仍需快递员派送,制约了智能快递箱功能的发挥,无法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4)收费问题的质疑。“速递易”智能快递箱对超过24小时仍未领取的快件加收超额管理费用,引发了使用者的质疑。尽管智能快递箱收费是必然趋势,但是使用者对其是否收费、向谁收费及如何收费的问题的普遍关注,将阻碍“速递易”智能快递箱的快速发展。

四、对“速递易”发展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与快递企业接洽

目前,“速递易”并没有实现与快递公司形成战略同盟,仅为快递公司提供的自助终端服务,很容易受到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挑战。“速递易”与快递公司签订协议,可以获得一定幅度的优惠,针对快递员进行培训指导,及时对技术性、方便性、安全性等问题改进。“速递易”将市场变为合作的市场,提高对市场反应的灵敏性,更有利于“速递易”的推广,同时也形成一定的壁垒,不容易遭到同行业竞争的冲击。

(二)与电商企业合作

除了与快递企业合作,电商企业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电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样给电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一难题必然是电商企业的想法。与一些电商品牌寻求合作,一方面可以寻求电商对智能快递箱项目进行投资,减少企业的巨大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从电商企业获得需求等一些重要数据,更有助于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结构与市场动向。

(三)争取政府部门补贴

将“速递易”智能快递箱推广到城市过程中,应配合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实行,争取政府的支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关注点。物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很多城市政府部门给予了物流企业优惠和补贴。“速递易”智能快递箱可以争取得到政府部门的优惠和补贴,减少设备成本,减轻推广期费用负担。

(四)追求消费者便利为上

智能快递箱不应只停留于技术层面,着重技术性的创新,更应该追求消费者的便利性。对于验货无法保障、物流跟踪信息等问题,应积极着手解决,提升用户的体验,让使用者乐于使用智能快递箱,从根本上改变快递收发思维和习惯,为巩固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五)进一步扩大市场

“速递易”主要推广于大城市社区中,覆盖的地理范围有限。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市场也是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点,“速递易”智能快递箱进入该类型市场,将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同时,扩大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对智能快递箱市场形成一定的壁垒,抢占市场先机。

参考文献:

[1] 刘娜.互联网环境下物业管理公司创新商业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0-45.

[2] 田凤权.我国快递业自提柜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9):72-73.

[3] 魏亚丽,赵鹏宇.浅析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3,(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