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文教育研究

语文教育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教育研究

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研究;困扰与前景

语文作为学校课程中最主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文学知识,还需要为学生讲授做人的道理。语文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语文教育研究主要对当前语文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困扰

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教学的经验进行分析,通过对语文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1.对语文教育的研究重视不足

语文是人文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语文不仅仅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同时也对人们的道德和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在各门学科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前的语文教育研究情况不容乐观,语文教育研究在大部分学校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学校中对于语文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语文杂志,通过教师发表文章对语文教育进行研究。但是语文教育杂志中文章的数量是有限的,每一个学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语文教育研究组织。由于学校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不够重视,导致教师没有意识到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师也很少系统地研究语文教育。

2.语文教育研究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不仅需要足够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提高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并不高,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一方面,语文研究的领域比较小。语文教育的研究需要涉及语文教育的各个领域,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语文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教育者对语文教育的研究都是浅尝辄止,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难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景分析

语文教育的研究对于语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语文教育研究的问题可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研究需要全面系统,这样才能找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1.注重对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

以往的教育者对于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片面的语文教学理念会导致教育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语文课不仅仅是要为学生讲授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提高文学修养,语文课更多的是要进行人文教育,重视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今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中,需要注重语文的人文关怀,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2.关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语文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需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中需要教育者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关注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育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写作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比较缓慢。语文教育研究需要注重写作和阅读的研究,以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提高。

4.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育研究需要针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

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语文教育的支持。语文教育研究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语文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的建议,从

而促进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篇(2)

关键字:梁启超 语文教育 现代化 思想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校教育和发展有了新的契机。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育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学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以气氛烘托,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共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协调中,师生心灵的精华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就在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语文学科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魅力也才能进一步发挥,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更加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强调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自身就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以文字为基础,在语文学科中,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这也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梁启超主张在语文课堂活化教育策略方针,改进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方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语文教育,必须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起到帮助作用。

二、梁启超先生主张的现代语文教学思想及教学手段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梁启超先生认为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对于学生会经常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不要过分严厉地去指责他们的这些行为,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这样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是性格特点来评判,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梁启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只有教材的恒定不变方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作为其中颇具自身特色的平台利用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初中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地将负面影响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度地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指责措施,更能达到批评的反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讨论提问,而另一些学生则莫不作声,教师应该做到适度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让他们从心理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发言,组织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构建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

教师营造的课堂范围,不应是剑拔弩张的火药味课堂,也不是沉闷枯燥的情绪化教学环境,而是富有情趣、创作性和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学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就会酝酿出一批颇有见地的科学,单纯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蓝本的课堂氛围,不但会摧毁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意识,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单纯的,毫无能力和进步意义的课程奖惩机制。在以心理情感教育展开的系列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是搭建师生关系前进的平台。实施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心理。

3.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信息秘传之法,实现沟通会桥梁。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以人格魅力和信箱渠道,实施心理咨询,疏导他们将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摒弃。单独的心理辅导,要视学生具体情形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方针策略。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在心理辅导方略中,尽可能把握事情重点,解决学生难点,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自信,倾听他们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们的困惑。教师自身情绪的稳定,才是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4.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尝试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相背离。语文课朗朗的读书声和轻快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学生个体受自身方面的困扰,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际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

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地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综合提升教育经管资源,直面剖析健康教育中充斥的内涵。

5.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在语文课程进行中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语文教师要深入初中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和学生交流经验,交换人生感悟,谈谈人生,谈谈各自的理想,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倡导和谐学习理念。

三、梁启超的语文现代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锅端”和“严师出高徒”的语文教育方针,要以趣味性、和谐性、创新性方式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将德育教育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有着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实现国家的人才战略目标,同时,也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之中,以互动式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除了在教学中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活动方针外,在富有活力和灵性的学习方略之中,保持班级课程教学最佳状态。语文教育同整体教育教学目的一样,是以全局观念为准的人文教育。启发学生向老师说真话,说心里话,通过学生把班级的现实状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和改进措施。

作为语文老师,以爱心疏导和科学化解决方针,制定出适合学校、社会发展要求,加强与其他学科老师关系,全面指定教学计划,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完善学生对抗压力,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将良性教育因素的净化作用,深入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

四、 结语

梁启超先生认为,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华.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刘畅.矢志移山亦艰苦,大才如海更纵横――论梁启超与语文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6):67-68.

[3]申晓辉.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4-25.

篇(3)

汉语言文学既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语言和历史传统,也能够表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在发展民族文学过程中发挥出无法比拟的作用。语言文学是财富,能体现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汉语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毕业生通常开展与人事有密切关系的工作。在目前,为了满足社会要求,教育以实用性为准则,然而汉语教育难以明显的体现出实用性,其对社会的贡献在于为文明化发展指明道路以及逐步完善人们的人文观念,而难以在经济效益方面体现出来。在逐步发展和更新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将社会需求与遵守传统相结合、相协调,推动我国汉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让汉语教育实现与时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结合与发展

(一)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型人才,而语言教育要发挥出培训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在语言学习方面,语言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差异性明显。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具有较明显的契合点,了解并掌握相同部分,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探索综合性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学生运用和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看出来,两者体现在学习和赏析中国文学作品以及写作方面。基于此,我们认识到要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增加此类课程的数量,形式上要体现出多样化特点,让学生在多层次、标准化的课程中,调动他们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让汉语言和语文教学全面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研究共同进步的新模式,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属于特有专业,应该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其专业方向是与编辑、文秘、教师等相关的工作。而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逐步拓展就业面,为新兴领域提供服务。所以高校要重视将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于复合性人才的需要。

(二)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科学技术应用是发展的方向,运用远程教育可以建立很多教育方式,进而实践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此方式对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的结合与协作发挥出关键性作用。我们要在网络上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用计算机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多元化、多层次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介入教学过程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学,并广泛在应用在语文课堂上。在汉语言教学方面,从高中到大学阶段会进行接触和拔高。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技术为教学设想提供必要的支持。语文和汉语言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汉语言知识将会更广泛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循序渐进的认识并了解汉语言文学。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要拥有很强的汉语情感和文学底蕴。教师则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拥有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三)重视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在很多环节体现出较强的契合点,如价值理念、课堂教育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始终对人文教育特别重视,两者都是文学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文学教育方面,其教学重点是学生的心灵和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身上既体现出专业精神,也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首先老师要关心并关怀学生,学生拥有的情操和情感是完善汉语言教学的关键环节,要重视对学生人格和素养的培养。其次师生关系从另一个方面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如果使用得当的方式,就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富有活跃性的课堂上可以学习丰富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会更加顺畅,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知识,逐步完善汉语言体系,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华文化。

篇(4)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创新

一.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新课改的进程逐步推进,新的课程标准也为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进行教授。

首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与沟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率自然能够获得大幅度提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下自主阅读、探索,学习的主体才真正转化为了学生。

其次,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开阔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则会导致学生不能发散思维,学不会创新。教学方法的种种新意能够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不仅能学习到书本中的知识,还有很多生活实践、学习方式、人际交流等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培养,真正实现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体会快乐学习的过程,学会知识并学以致用。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问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均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落脚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种途径:

1.从生活实践出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贴近生活而得来的事例是创新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来源,也能够轻松地被学生所接受。当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与方式来源于他们所熟知的生活实践经历时,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将不会产生排斥与抗拒,反而是一种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被激发,这种方式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另外,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会反馈在他们个人的行为中,他们也会用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或物,因此培养互相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确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了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转变会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预习与自学任务,甚至可以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分组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多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与点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总结重点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愿意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在准备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3.学会利用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真正发挥了其作用。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按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课件,利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可以大量节约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为学生量体裁衣制作的课件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方式达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等等。教学模式也要从以前的“满堂灌”逐步改变为课堂内容精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4.重视延伸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堂时间与内容对学生来说十分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以保证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如邀请作家开办文学沙龙,组织学生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并形成纸质刊物;组织开展辩论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展览等相关活动,展现学生风采;创办兴趣社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丰富课余校园生活。这些课内外的教育方法相结合,必然能够让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在高中学习的课程中,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核心,通过核心的作用,开展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必要和基础的。在我们国内特别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课程中更注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另一个侧面就衬托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目前在我国高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的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完成考核要求。比如:(1)必修课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梳理探究

一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其中称谓语、禁忌语等都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常常被老师们忽略,有的蜻蜓点水。在高中学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受学生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2)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欣赏》,涵盖了丰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表现汉民族诸多优良品质:爱憎分明、勤劳勇敢、坚强不屈、开拓进取……这些品质也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要发扬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可惜的是,选修课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了解,而不是教学重点,甚至有的选修课本因为时间紧张而放弃。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多开展一些对于传统文化的座谈讨论,小组竞赛,让学生自主获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通过诗歌、古文等形式的课堂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开展相关性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融入自己的深刻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本文主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过程,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点滴过程中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展。

篇(6)

关键词:盲生;语文;教育;实践

引言:

学科教育带有学生观,这一点在盲校教学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由于教育对象的与普通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无论是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都要采用个性化思考,来进行课堂教学。语文教育对于盲生来说,可以说获得外界信息最直接的途径。因此,盲生语文教育实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从社会认知维度上来讲,由于视觉上的障碍,盲生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不存在的。这一点由不得我们不承认。然而,发挥盲生听觉的积极能动性来进行语文教育的学习是具有关键性功用的。如何来进行语文教育策略和路径的思考,则是从事盲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教师所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盲生求知诉求考察与实现

从现实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盲生的学习动机性较强。对知识的重复性学习也是高于普通的学习者。处于视觉性的差异,学生对外界的感知主要来自的学生的听力系统。所以,学生更加善于提问,并充满着想像的空间。考虑到教学环境与盲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教学人员无论是在讲解,还是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的,都要关注学生具体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现行课标上来看,社会化与生活化教学的提出,给盲生教育教学来带来了指引性方向。从学生具体的需求和生活实践入手,进行学生交流的途径和策略的论证。通过个性化与社会化学习相关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盲生的各类知识的需求。

相对单一的盲生生活,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个信息都有着一系列的理解和思考。并且,从不同的视角和空间进行自我理解式的想象,甚至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具体场景。当教学人员的提到朱自清的散文《春》,富于诗意的教学场景带来学生不同内容的想象,并且,一个简单的词语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偷偷地”、“草坪”、“空旷”等一系列的充满想象的空间,都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部分学生通过周围事物的类比,给出了个体想象中的春天。教人员则需要因势利导,从学生的的情感升华的空间出发,对学生进行想象空间上的补充,实现学生春天图像的生成。通过给学生发言的时间,进行相互记忆或者理解上的春天的建构。同时,教学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找到相关春天描写的其他的听力材料来对学生印象的春天进行的融合,使学生在体验自我想象与他人想象接触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获得。

2.允许学生的不同声音

语文教学分为能指和所指,也就是说存在着真实事物和想象的空间。盲生大多数没有见到过真正的现实中的事物,只能通过听的途径进行一系列的思考。而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难以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的教学,同时,也没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教学。由于个体的想象未能有规范性范式进行规定,理解或想象上出现偏差是正常的现象。因此,教学人员要认知和理解盲生个体性形成和认知模式的了解。例如余秋雨先生《乡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邮票”一词则产生较大的差异,从修辞上来看,邮票则是感情传递的一种工具,客观点说,是虚拟的意象表达的一种,作者表达着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而抒发心中的想念于笔尖。学生们在听完课文则表现出不同的声音,对于意象的理解也产生相对较大的分岐。然而,在分析完课文以后,学生则能够大体上理解游子的心情。学生们通过教学人员的讲解,进一步认知了余先生所要表达的主体思想。

但是,对内容的剖析则还是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不同。教学人员则要听取学生们不同发声外,要有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每个积极地发言的个体,对于怯于发声的学生,在给于一定时间的思考,鼓励其发言,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众所周知,记忆是存在于个体之间,也是存在于相互之间的互动上,学生要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获得学生个体上思考与空间上的互动。从而,增加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和知识层而的扩展,对于大多数盲生来说,打开心灵的窗口,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而语文教学课堂则是更加良好的交流场所。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一个能够进行相互接触,理解相互之间情感的最佳场所,无论是任何情境下,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大胆的发言,对学生个体化的培养都是有着积极地意义的。

3.学生阅读障碍与突破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阅读是个体知识能力的提高的重要因素。阅读也是教学人员实现教学不可或缺的必然路径。所以,阅读是极为必要。对于盲生来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果的阅读则是教学人员要解决的重要难点。通常情况下,阅读从以下四个层次入手,第一层面,是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字体感知,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感读阶段,此阶段是较为简单的读书阶段,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有着较高的兴趣。第二层面,则是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性教材。这一阶段,难度有所提高,是原有简单知识的整合与提高。对于大多数盲生来说,还是能够跟上学习的。

而第三层面,则是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学习,以社会知识为背景进行一系列的现实知识的理解,从根本上来讲,这一阶段则是转型期,部分学生则出现高原情况,难以学习或者获得新的知识。当然,第四个层面,则是对经典性书籍与文章解读,这一阶段则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不断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的具体的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语文教学中难以获得短期内的突破。对于教学人员来说,盲生阅读的能力的提升,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转型,也是语文教学实现的具体表现。故此,教学人员往往通过基础性解读和解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提升。

从建构主义基础上来说,这种做法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也因此获得的一定基础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而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转型的的表现过程中体现时间上的差异性较大,远远缩了成型期时间概念。其中,教学人员进行个体性解析或者对个体的具体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的情况下,教学人员往往会形成与学生步调一致的思维来促进个体思维的成长。

4.结语

盲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学人员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从多元性适应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以身心双向的全方位影响,从学生知识诉求进行考虑,从学生个体思考方式进行考虑。给学生充分讨论和表现个体自我的机会,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机会,对学生表现的差异要及时进行思考,以促进其知识结构上的完善。社会、心理与精神三方面,都是影响个体成长的具体环境,盲生个体的需求则表现为心理上与社会上的,更加表现为精神上的,所以,教学人员要多元的视角来思考语文教育教学,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 陈婷.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8)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信息技术

1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内涵

信息技术因其功能丰富、高效应用特征而实现了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具体涵盖信息及数据的有效采集、科学表示、全面处理、迅速交换、优质传输、清晰显现、大量存储及规范组织等。基于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优势,将其作为一门专项教育内容尤为重要。实践教育阶段中,应做好综合素质培养,实施信息技术应用手段、科学方式的全面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则主体通过教育培养提升学生掌握应用语言文字信息及其载体的科学能力,优化整体素质。伴随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逐步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促进了两环节的有效整合,并令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实践手段实现了丰富、多元化发展。由此,从某种层面与意义上来讲,我们也可将小学语文教育视为一类信息技术教育。由逻辑层面,小学语文同信息技术教育则应保持交叉关系。实践教学中不仅应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优良的思想品德,锻炼健康体魄,同时还应提升智力水平,有效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持续进步,小学语文教育应促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有效提升教学信息量,优化教学手段方式,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两者是互相促进、相互扶助的,前者可为后者巩固构建良好的素质及人文内涵基础,成为持续进步、变化提升的需求,并可为信息技术、教育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多媒体现代化技术的科学应用则会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手段以及实践内容的全面丰富,实现教学效率优化提升。

2 信息技术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将会令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令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有效提升,并通过互动教学优化师生关系、增进师生联络情感,令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的实践精神。有效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良好实现教育目标极为有利。将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科学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其丰富的图形、大量的文本信息、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多变声音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为学生创建一种优化、丰富、生动形象的交互学习方式,可令学生快速的接纳信息,有效存储并化为己用。该类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将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令学生集中注意力,形成对语文学科的独特情感,进而在愉悦、开放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全面的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学习技能。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效引入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类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手段,可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培养、潜移默化的实践教育,令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审美情趣,树立科学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并实现良好升华。例如,在讲授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展示赵州桥以及他类经典桥梁工程的丰富图片,通过结构演示分解、细节对比、全面分析,令学生明确桥梁结构体系特征与设计科学性。还可利用教学课件的生动制作,配以北京的桥等优美音乐、动画视频、朗诵阅读令学生对桥梁的建设历史背景、具体年代与优美形态形成深刻印象,体味赵州桥建设的古朴美观、耐用坚固,进而深感我国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与伟大奉献精神,并形成自豪情感,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该类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模式可令教学形成形象丰富、生动真实的意境,令学生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令小学语文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双赢发展。

3 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融合

基于信息技术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影响作用,实践教学中,应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为提升实践教育水平,更新观念尤为重要。各级政府、教育人员、主管单位的配合行动也不容忽视。只有观念跟上形势、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各相关单位、责任人实践行为方能形成对小学语文教育融合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利影响与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强化宣传,令整体社会全面意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融合的科学必要性。对于教育人员,学校应做好全面培养,提升一线语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令其掌握必要的信息本领,丰富信息素养,进而有效应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同时各个学校可聘请优秀信息技术人才来校组织开展专题讲座,扩充语文教师整体信息素质。广大教师则应更新观念、勇于创新,杜绝等、靠的被动意识,全面探索小学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融合策略。再者,政府机构应优化政策支持,扩充投入,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优化软件与硬件配置,实施整合管理,进而为信息技术及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整合创建良好实践环境,真正提升综合教育质量水平。

4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作用。为此,我们只有明晰教育内涵,更新教育理念,促进信息技术同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融合,方能提升教育水平,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