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经济及管理

教育经济及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2: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经济及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经济及管理

篇(1)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两个学科重组,并将其从教育学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划属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调整合并为一个新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其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呈现明显扩张态势,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处于初创阶段。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学术难、就业难等问题。

1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走向及其硕士研究生培养初衷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原本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学科不断涌现的“浪潮”和不同学科间的合并、重组“风波”的影响下,1997年组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它的产生,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1]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般性描述可以理解为: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2]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与困境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主要表现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施行分类培养的模式,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占主导,甚至完全取代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根源所在。

2.1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导致与其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落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的初衷与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错位。从理论上说,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理论性人才的,相对应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应用性人才的。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注重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或者将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生搬硬套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这种培养目标的混乱,必然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系列配套方案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学术性与专业性人才培养导师的界定模糊与实习基地的极度匮乏。

2.2招生入学模式的单一导致与其相协调的生源质量较低

招生入学模式与生源质量是一对互为影响的因子,优质生源的增多会优化招生入学模式,高标准的招生入学模式又能保证生源质量良好,进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长此以往,循环往复。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两对关系也遵循上述规律,招生人学模式“单一”与生源质量不佳辩证地表现在入学要求的非专业限定和招生入学统一考试两个方面。

2.3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导致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流向的逆反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前景,从根本上都取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而且,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本身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于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检验、充实和发展。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学术延伸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与出路

针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和人才需求层次上移的客观要求,必须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修正和调整,准确界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属问题,合理调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口径,注重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以实现从教学科研型取向向学术延伸型取向转变和从单一的院校行政管理型取向向复合型教育事业应用型转变的目标。

3.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作为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必须坚持学术延伸型和复合应用型硕士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延伸型人才为辅”的分流教育培养机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延伸型硕士生的培养是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优秀生源,补充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硕士生主要是面向实际、面向教育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突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及协调决策能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线的管理人才,加强教育事业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从目前社会需求和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应当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硕士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大力发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3]

3.2促进招生入学模式多元化,提高生源质量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自我改造,首当其冲的是严格控制生源的数量与质量。近几年来,研究生的扩招应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提升,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还很不成熟,加之学科归属界定模糊,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考虑,其招生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不宜过多。

3.3多渠道挖掘就业之路,转变人才培养流向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是制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困境产生的根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固然有忽视学科自身发展、建设规律而通过行政途径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人为地拼合组装在一起的原因,但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非个性化也是导致本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 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8(12).

[3] 董克用.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4] 黄文伟,周庆。孙丽媛.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

[5] 谢秋葵.关于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走向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篇(2)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就业教育;研究生

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中短期拉动的作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高等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区域政府提供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改善了教育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后的就业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就业的信心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真正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克服困难,保证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单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毫无疑问归属于管理学;但是在学术界,则一般将其归类于教育科学,将其置于教育学系、教育科学学院等教学研究的机构内,鲜有将其归于经济学门类的。这样既造成了其学科归属的越级提升和各执一偏乃至混乱无序,也折射出这种合并的难以操作乃至有名无实。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这对本专业研究生就业影响深刻,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影响学生就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到高校做基层管理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数较少,这就决定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必须适时修正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研究生就业越来越严峻,自从2003年以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年不如一年,其就业意向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人到金融、证券等行业。总的就业形势明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地域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一般来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毕业生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找工作相对贫困地区来说是比较容易。比如,杭州的高校,受学校所在地影响及杭州自身的优越性,杭州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首选就业目标,历年均有半数左右研究生选择在杭就业。其次,随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形势的发展,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和地理条件的优越性,上海越来越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又一择业集中地。北京、广东、江苏等地,也是研究生择业考虑较多的地方。但在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教育条件的落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意向基本上都是选择教育系统的工作单位,所以在西部地区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找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二是在行业选择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在选择金融系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往往竞争不了经济类研究生。三是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尽管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较好,但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考取博士生的研究生每年呈现上升趋势。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择业去向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着区别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显著特点(如行业分布),也具有一些与整个研究生择业去向的共同的特点(如就业地区分布)。笔者认为,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择业的相关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毕业生自身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就业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首选。而愿意主动去企业、公司工作,或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去高校工作的多数毕业生就业趋向为大城市的公办本科高校;因为就业压力和专业特性的缘故,绝大多数去高校工作的毕业生以做教辅人员为主,极少担任专业教师而近几年用人需求减少的单位大多是高校,囚为高校的辅导员大都饱和,而教学岗位多需博上才能胜任囚此,“结构性就业难”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毕业研究生的真实现状。

(二)职业目标不够明确

研究生教育是种专才的培养,但好多学生在就读期间不能很好地对自我职业目标形成个清醒的认识,这样就势必导致研究生阶段的能力培养与将来的职业要求相脱节。因此,根据个人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必要的对教管专业而言,由于都认识到对日就业困难较大,不对口的就业就显得有点迷茫,所以大多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很模糊,平常人努力的方向性不强,这势必增加教管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困难。

(三)地区经济、政策的差异是影响研究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已经进人良性循环,虽然能容纳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并能提供实现目标的良好环境,提出“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设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沪工作。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目前还有很多研究生面临着工作难找的问题。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发展对策与思考

(一)利用挂职锻炼等渠道,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应该以需求导向为基点,在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比如浙江大学是开展“研究生挂职锻炼”最早的学校之一,研究生到地市、乡镇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管理体制创新,嫁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挂职锻炼是实现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架起了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使每位研究生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心理素质。

(二)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业现状分析中发现有有些毕业生选择金融行业就业。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拟选一部分既有专业理论素养(高级职称以上),又是金融、国际贸易方面的实业家,如银行行长、外企公司经理,作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协助第一导师抓好培养环节;安排部分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到金融机构实习,结合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的阶段,必须与解决毕业生实际困难相联系。应该切实从关心学生出发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应经常深入班级寝室,关心每位毕业生的需要,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尤其是要关心贫困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推荐机会。对于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给予高度关注,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特点,给予就业推荐机会。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强基层意识。就业大众化背景下,以往只要高中学历毕业生去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研究生去完成,研究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学校应该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教育大学生将眼光放低,降低就业期望值;指导毕业生客观认识自己,理性分析自己的工作能力、优势不足,寻求与自己性格匹配的工作,而不是功利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应看重长远发展前景,将追求自身价值和服务社会联系起来。

五、结束语

随着地方经济日益活跃,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能否得以改善还要在于社会对于本专业的认知程度,使社会接受并认可本专业的现实性与重要性,这将为该专业学生在就业大环境中赢取一片天地;因此,推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动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与加大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庆华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和探讨[J].人才开发,2008(5).

[2]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篇(3)

一、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与类型

1,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是一国或一地区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高等教育投资的比较,即高等教育间接产出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关系。衡量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计算出间接产出,然后以此与高等教育成本相比较,来确定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2,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类型。从国际上看,由于每个学者采用的划分方法不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有如下类型:

(1)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个人效益是指由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所获得的经济收入;社会效益则还包括本人不能单独占有的,为社会其他成员共享的收益。一般认为,属于个人范围的收益,是从个人终身收入流量中扣除与高等教育收益相联系的税的支付,除此之外的高等教育收益则属社会效益。由于社会效益内容广泛,相比较而言,个人效益较之容易度量一些。

(2)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高等教育投资所获得的效益来自高等教育过程因素本身或归受教育者本人所享有,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等教育生产因素所直接生产的利益,即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消费利益及获得的知识、技术;二是受高等教育者就业后所获得的薪金。间接效益主要指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整体的贡献及经济效益增长两方面的利益。对直接效益的统计分析为计量间接效益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研究间接效益需要度量高等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量以及外溢性带来的社会效益。

目前,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论建立了多种不同的计量方法,如舒尔茨把教育资本的增加看作做是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丹尼森把教育水平的提高看作是促进劳动力质量提高,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这都显示出由于计量理论方法不同而造成计量结果的差异。

(3)金钱效益与非金钱效益。不难理解,高等教育投资所获得的个人、社会效益中直接以金钱形式取得的,称为金钱效益,反之为非金钱效益。直接利用金钱收益的量化指标可以减少度量工作的困难,但非金钱效益的客观存在,会给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度量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

经济效益,又称经济效果,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费用与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其实质是对各项合乎预期目的的经济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最显露、最直接的效益,可以用明晰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计算,便于评价与考核。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多重性与社会性,成本与效益在时间上具有迟滞性‘,在人群上具有不完全对称性。高等教育的产出是多元的、复杂的,有着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

1,长期性和间接性是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外在表征。物质生产领域的投资是定期投入、定期发挥作用、定期收回,可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新增量的大小来判断投资经济效益的高低。而教育则是定期投入,劳动者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在其整个劳动期间长期地发挥作用,因此,不可以把其经济效益简单、直接地用国民收入某一时间段内的增长量表示出来。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是其特点,一个优秀高中毕业生一般要经过至少四年培养才能本科毕业(如果加上研究生教育还需三至五年),毕业后仍然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四五年,才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时间上的长周期,决定了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长期性的特点。同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还表现在为社会进行多方面服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2,高等教育的经济效果优于单纯的物质生产的经济效果。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认为: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远远超过了被看做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物、设备、库存物资等物质资本。因此他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说:“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消费活动,它为受教育的人提供满足,但它主要是一种投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取本领,以便将来进一步得到满足,或增加此人作为一个生产者的未来收入。所以,我主张将教育看作一项投资,将其结果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由于教育成为其接受者的一部分,我把它称作人力资本。”他进一步认为:“美国国民收入增长中未经解释的某一部分甚或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资本的形成。”舒尔茨1961年在研究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时指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的33%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生产力是提高了的生产力,这样的生产力更加有助于扩大再生产。也就是说,在费用相同的情况下,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比单纯增加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的数量,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一旦有了提高,就可以成倍甚至几倍地增加社会财富。二战以后,美、英等国都在逐年加大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使其成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补充科研队伍的重要基地,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是科技大军的重要力量,他们承担着国家许多重大的科研任务,其理论创新、研究成果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任务,恰恰在于通过传授、继承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技能和经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通过受教育者现实的生产活动得以转化。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科技及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教育,在社会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培养和输送具有高级文化科技水平的劳动力大军来实现的,即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这些高级专门人才在受教育期间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有别于物质资料,具有延时性的特点。

三、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就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来进行分析比较。

1,对高校的教育投入。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对高校的教育投入是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以及企业或个人对高校的捐赠投入等等。加大教育投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物质保证。1980

年6月,国家发出了《高等学校建立学校基金和奖励制度实行办法》的通知,批准高等学校建立基金制度。这一制度的施行能够使高等学校大力兴办校办产业、开展科技开发以及后勤服务:使高等学校对内、对外投资渠道更加丰富和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本。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本是研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有人要说,教育投入不就是学生培养成本吗?准确地说,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例如: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尤其是大型购置和维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因为一次性投资可以多次参与教学业务活动,而且在若干年内被重复使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和使用价值不变。显然,把它一次性摊入当年的学生培养成本,就会造成教育成本的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应当提取折旧,逐年分摊成本。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学生培养成本不能单纯的以支出大或支出小来评定其优劣。由于高等教育所提品的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应以高校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费来计算。这样进行的学生培养成本测算才是科学合理的。

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现有的某些专业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专业,高校反而没有设置。这对矛盾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篇(4)

【关键词】高中;经济问题;建议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任何学校都依赖于一定的财政制度管理,教育经费等,高中教育更是如此,本文认为研究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具有重要且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高中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高中学校管理者偏重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学校的经济管理,本研究通过对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对完善高中学校的教育经济体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取向本来就具有实践性,通过研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探索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相关意见及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着深刻的实践价值。

二、高中学校存在的主要教育经济问题

(一)学杂费辨析不清,缺乏透明度

该校的学费是每学期1760元,一年学费总和是3520元,在填写学生个人直接教育成本调查表时,学生并不知道杂费具体指什么,学费中直接就把杂费包含在内,比如住宿费,书费等,而且据调查的十五人中有五人没有在校住宿,但是所交学费与在校住宿学生学费一样,并没有退还住宿费,所以学生对所交学费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与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有知道的权利,此外学校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向学生公平公开清楚解释所交学费中的具体事项。

(二)存在乱收费现象

当前我国各高中学校乱收费的名目繁多,有住宿费,补课费,建校费等等,虽然这种情况已经在遏制,但仍未杜绝。该校乱收费现象虽不严重但依旧存在,每个班级在开学之际会收取所谓的班费,这些费用主要运用于班级学生饮用水,春秋季学生运动会,奖励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等方面,虽说这些班费使用情况会公开透明化,但是仍属于乱收费范围内。

(三)文体活动费匮乏

一般重点高中都会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重中之重,这所学校也不例外,学生填写调查表时对文体活动费感到很迷茫,基本都填写的是零,十五人中只有三个人填写五十到一百元不等,而且据调查,这三人填写的文体活动费是指自己在2015年度所购买的体育器材费用,比如羽毛球拍,兵乓球拍等。至于学校组织的春秋季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经费基本来自班集体自行集资办理,学校基本没有拨款资助。

(四)学生奖助学金规范化程度低,隐瞒性强

学校学生大多不知道有奖助学金这一项,所调查的十五人当中只有四人拿过20到500元不等的所谓的奖学金,且这部分所谓的奖励来自于班级里的班费。至于调查所问到的学校发放的奖助学金,只有一人拿到过两千元的奖学金,其他十四人毫不知情。据此可知,该校有奖助学金,但是经费较少,学校学生人数众多,使得惠及学生人数就会少之又少,且学校对于奖助学金并未公开化,隐瞒性强。

(五)学校食堂缺乏科学管理

该校食堂里的饭菜学生普遍反映情况是价格贵,不好吃,形式单一等,食堂饭菜价格比县里一般小饭馆饭菜还贵五角到一元,而该校又属于封闭式学校,这就直接增加了学生的个人成本,另外由于是一家公司独立承包,每天饭菜样式都一样,学生又常年在校吃饭,有时他们宁愿吃泡面或买零食也不吃食堂饭菜,导致的后果就是又间接的增加了学生的个人成本。

(六)学生宿舍环境差及相关设施不完善

该校属于县级重点高中,由于资金有限,学校建设设施不完善,学校没有室内体育馆,只有露天操场,体育课每逢大风或阴雨天气,学生们只能在教室里上自习。学生宿舍环境条件差,学校学生宿舍是十二人间,但是由于学生多,宿舍少,基本每个宿舍都加了一张床铺,也就变成了十四人间,宿舍空间小,人数多,物品杂,给学生的宿舍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相关意见及建议

(一)完善学校财政管理机制,使学校资金透明化

高中学校较为注重教育质量,学校管理者也就把管理重点放在了教育管理上,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校是一个整体,管理者应当以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学校应当强化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完善学校财政管理机制,使学校资金透明化。

(二)健全学校教育经费来源形式,使其多元化

我国高中学校主要教育经费来源,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其次是社会及个人且所占比重较少,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比例在不断增长,但教育经费来源形式单一问题长期存在,学校教育经费不足,间接导致出现乱收费,文体活动费用匮乏等现象。

(三)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学校也跟随国家发展趋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很多学校仍只停留在理论的改革与创新上,忽视了其实践性。普通高中学校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应当注重实践性,减轻学生教育成本负担,发挥经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功能,使得学校资源配置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 语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一、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内涵

单从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本身内涵来讲,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长。套用经济学上所讲的经济效益,即是高等教育产出与投入之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解。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企业团体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相比,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公共性,所以对于其所讲的经济效益,在社会性质上与公司、企业所讲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

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特点

由于教育事业本身的公共性,社会性,且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才能显现出经济效果,其经济效益因此也具有间接性,多元性,社会性。高等教育亦是如此,其经济效益有着与一般经济活动、物质生产不同的特点。

1.间接性

教育本身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高级阶段,处于主导地位。它的职责职能,就是将人类在长久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当中积累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接受教育的人,其目标是培养出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创造出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的高级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就是依靠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化人才,从这一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的实现,有一个转化过程,其过程可表示为“传输知识”――“掌握知识”――“实际生产”――“经济效益”,由于这些高级专门人才在接受教育期间是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所以说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有一个延时阶段。

2.不易衡量性与长期性

在一般的经济活动、物质生产当中,其经济效益是物化的,可衡量并且易衡量的。从外在来看,直接的表现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从可衡量性上来看,产出可以以货币直接衡量,而且投资项目的质量高低还可以用财务管理学上所讲的“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等数学变量来衡量。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上,亦可以用经济体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来衡量积极效益的大小。

而对于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衡量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说,高等教育的投入基本是可以衡量的,在我国,公办高等学府占大多数,即使是民办高校,其投入也和公办学府一样,有着物化、货币化的投入,且一般是定期投入。但产出,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其劳动存续期内,一直产生经济效益,而这些效益却并不是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样就造成了成果的不易衡量性,不能够单单把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增量大小来判断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高低。

再有,由于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具有延时性,使得经济效益的产出体现具有长期性。

3.基础性和高端性

在一般的经济活动、物质生产当中,普通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当中可以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是指经济体利润。利润的形成离不开资本,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投入(生产资料)的一部分,这当中所指的投入包括劳务、土地和资本,这里的资本是指企业的运营资金,而今天我们来单独研究宏观经济存量核算时,“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

如果把教育看作一项投资,其结果,也就是受教育者所形成的能力,既可以看作成为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普通经济体利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我们可以说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基础性,即其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

三、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在此,本文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成本因素

有投入,有成本的发生才有产出。高等教育的成本,简单来讲就是指对高校的投入。从当前情况来看,对高校的投入资金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国家的投入,地方政府的投入,企业和个人的捐助,以及高校校办企业或后勤服务所形成的收入当中投入高效管理当中的部分。应该讲,在同样的资源利用率,同样的规模,同样的师资的情况下,对高校越多的投入,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越高。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对高校的投资中,大部分资金的花费最后形成的是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那么,是不是对高校的投入应该在投入时一次性的计入当年,或当年在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当中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将投入到高校建设当中的可以重复使用,可以存续多年用以培养学生的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等按照合理的标准分摊提取折旧来计算成本,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避免教育成本分摊的不均衡。

2.高校财务制度

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与高校投入资金的使用状况的联系也非常大。在当前搞笑规模扩大,而财务制度却没有及时的改进,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程度不高,实施和落实不彻底,以及高校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这因素无不影响着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3.高校管理模式

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进行了合并,没有进行合并的高校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所以,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集权模式、分权模式、混合模式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应着不一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所以,不管何种管理模式,由于学校合并的出发点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层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

4.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建设的影响,虽然近些年来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管理模式,但在与市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契合度上,还是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上有的某些专业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专业,高校反而没有设置,这对矛盾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校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往往需要在进入社会之后在工作单位进行二次加工,这一方面造成了培养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惠.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刍议[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

篇(6)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1、教育成本的内涵

“教育成本”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维泽(John Vaizy)在《教育成本》(The Cost of Education)中提出,而他在《教育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中还提出不但要计量教育直接成本,还要计量教育间接成本。美国教授舒尔茨(.TW.Schulst) 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全要素教育成本概念,而另一美国教授科恩(Elhcnana Cohn)在《教育经济学》采用列表的方式提出教育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舒尔茨和科恩都对教育的成本及收益、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莱文(Henry M.Levin)和曾满超(Mun C.Tsang)提出教育投入成本包括公共教育经费和私人成本,英美学者都是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界定教育成本的。

2、教育成本研究与核算方法

英美等国关于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有多年的历史,对教育成本的研究方法也很多。如用收益―成本分析法对教育相关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和评估,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决策学校扩展、保留、淘汰方案,用平均成本函数法估算出教育领域成本―规模呈U形的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了投入对产出的影响。这些研究都对教育成本理论发展和应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教育环境发生变化,从60年代以后,英美等国越来越重视包括学校在内的政府部门成本核算问题,他们吸收了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把使用于先进制造企业的作业成本法引入教育成本核算中。1984年美国成立的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制定了包括学校在内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1997年英国成立了以作业成本法(ABC)为核心原则的成本价格研究联合推进组(JCPSG),鼓励英国高校在财务管理实践中采用基于粗略的全成本方法计量成本。实践证明,英国很多大学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学校的成本核算中,有效地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实践上,西方教育经济学中的成本研究对西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营利性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另一方面教育成本研究也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法规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在现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未涉及,一直没有普遍公认的一整套高职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分析的理论体系,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提供财务信息的需要,需要运用更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为高校提供更相关可靠的成本信息,这就促使了将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D?D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的研究。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始于1995年余绪缨为代表的一批会计理论研究者。

我国出现的专门研究和探讨教育成本的著作和文章,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教育成本概念的研究。中国台湾教授盖浙生的《教育经济学》提出教育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大陆学者阎达五、王耕的《教育成本研究》认为教育成本=有形成本+无形成本,北京师范大学王善迈教授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界定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袁连生的《教育成本计量探讨》界定教育成本=实支成本+机会成本,江苏行政学院教授、《唯??》杂志总编朱坚强的《教育经济学发凡》提出教育成本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些学者都仅是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界定教育成本的。

2、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面进行研究。天津财经大学康雅君在《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中的应用》提出作业成本法可应用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可按成本动因分四个步骤核算教育,中国恒天集团刘媛在《作业成本法在高职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根据教育成本的多样性的特征设计了高职院校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流程,武汉理工大学张友棠教授等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和《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测度中的应用研究》中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北方工业大学孟丽青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分析与管理》通过案例说明作业成本法能在我国高校应用。

3、从高校教育成本补偿及分担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长沙理工大学伍海泉教授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与学费制度改革研究》从湖南省的实际出发对教育成本的计算、补偿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湖南大学张亚斌教授等在《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实证研究》提出应确立四位一体(学生、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士)的教育成本分担模式;湖南大学周梦在《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长及补偿问题研究》以经济学原理分析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长及补偿机理,提出以作业成本法改进生均成本计量;河北师范大学刘海英的《高校教育成本补偿探析》提出影响教育成本补偿的因素有心理需求、高等教育预期收益、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等;浙江大学庄华洁在《浙江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及其独特性的实证研究》从投入与收益的两方面,分析了成本分担主体――个人、企业及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行为,从理论上研究与探讨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建立。

从国内研究看,近几年涌现了大量学者对从教育成本各方面进行研究,这对推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应用研究是奠定了好的基础。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教育成本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对教育成本的内涵基本已经形成相同的认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包括以货币形式支出的教育资源的价值?D?D教育的实支成本,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而造成的价值损失?D?D教育的机会成本。

篇(7)

成人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它是对受教育者不受年龄学历限制的职后教育;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工作、劳动密切相关;教育方式灵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其经济效益的特点。

1.直接性。成人教育是为适应成人职后的工作需要,学习内容针对性强,是缺什么,学什么。既结合本职工作的应知应会,又是知识更新的手段。利于培养本岗位及岗位转换的能力和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短时间的培训就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2.速效性。指教育投入和效益产出周期短。在职职工学习与应用紧密结合,收效快。有些学员边学边用产生效益,有些学员毕业后在工作中立即产生效益。

3.长效性。根据学者的研究:成人教育学习获得的科学文化技术,起码在五年内发生作用;学习的基础理论,形成了技能技巧,在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能长期发挥作用;成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的学习习惯、方法,直至个性的发展,将终生有用。

4.显著性。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受教育后,劳动能力、革新能力、创造能力效益显著。

5.层次性。成人教育从教育投资到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较为复杂。即教育培训—提高能力—促进生产率—商品交换。所以,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起码有以下几个层次:①有限的投资要培养出量多质高的人才。②受教育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提高国民收入水平。④增加受教育者的个人收入。重视层次性,就是要注意物化投入到物化产出的数量比的关系,一般规律是物化产出大于物化投入。

6.模糊性。成人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远不如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效益的计量那么准确,只能是近似的计量。这是因为:①教育产品—知识和能力没有独立存在的形式,只能是人或物的附着物。②教育的投入不是直接作用于物质产品,而是作用在人身上,不能直接与教育投入作比较来算效益,只能按受教育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匡算。③人的能力是与人的工龄、年龄、思想状况及社会诸因素综合交织在一起,从中单独剥离出教育因素是很难精确的。④由于知识有双重作用,既有生产性的一面,又有非生产性的一面,计量经济效益只能是作用于直接生产的部分,而如提高劳动者思想觉悟、生产热情等能间接作用于生产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难以计量的,同时却是巨大的。⑤现在世界上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方法都不够完善,所以既要重视成人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又不能绝对化。

二、成人教育经济效益的显示

1.提高劳动生产率

成人的普通教育,据原苏联经济学家统计,每提高一个教育等级,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1.5一2.2%。我国机械行业,工人由初中提高到高中程度,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0.7%。成人技术教育,根据机构行业的调查统计,八年工龄的钳工接受二年职业技术教育,平均工时效率提高13%,比未受教育的工时效率高3.8倍。农民的技术教育,经济意义也很明显。据统计,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平均有农业中专生和农业高中生的人数是:日本81.9人,法国237.6人,原苏联81.1人,而我国仅5人。保加利亚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农艺师和技术员有“.7人,受过中等农业技术教育的有86.5人,我国的两项加在一起每万人中才有3.7人。农民文化水平低,正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基本原因之一,也是我国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2.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首先,成人教育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包括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物的管理是通过人的管理实现的。企业管理的实质就是科学地组织人、开发人的智力,合理地组织使用劳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职工教育是改善其它各项企业管理的基础。如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是生产过程、全企业、全员的质量管理。职工如果没有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不进行这方面的知识教育、培训,即使有了新技术、新设备,也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现代管理已成为现代化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狄经济的增长,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比如:运用价值工程理论管理企业生产,可以降低成本30%。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管理大型工程,可以实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达到最佳效果。

3.培养技术革新能力

技术革新意味着科学技术物化在再生产过程中,集中表现于劳动装备的技术水平、劳动对象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的技术水平。在我国,对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革和改造现有设备、改善和扩大利用劳动对象,以及节约原料和能源等是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职工文化程度愈高,其人均革新项目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原苏联经济学者的调查表明,工人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年级,合理化建议平均增加6%。受过完全中学教育的比没有受过完全中学教育的同龄工人的合理化建议多4倍。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在技术上的创造性比只受过4年教育的工人高30一80倍。

4.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

从微观方面考察,可以从一个人的教育费用去观察对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根据对技术复杂的电子仪器部门120名工人的统计,原来初中文化程度,接受二年中等技术教育后,每人平均多创价值1200元,而这120人脱产接受二年中等技术教育的费用仅14400元,即平均每人花费120元教育费。由此可见,受高一级技术教育的教育投资,由于使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其所得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不少的。宏观考察一般是指从一个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与其所增加的国民收入的价值量作比较。

三、成人教育经济效益的量化方法

根据目前科学的发展水平,在成人教育与经济效益的直接关系中,有的可计量,有的还无法计量。可计量的部分有:

1.劳动生产率计量法

选择相当数量在工龄、设备、任务、身体、思想状况等方面大体相当的接受与未接受成人教育的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产品数量和质上的差异,将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数量化。

2.净产值或国民收入计量法

①换算法:就是把受过成人教育者高出的劳动生产率,换算为多创造的价值。

②费用—效益计算法:将成人教育所得的效益,减去该项成人教育的支出,就是该项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

③劳动简化法:统计各种教育程度和技术程度的劳动者的简化系数,统计上等升级人数,算出简化劳动量。

④投资收益率概算法:即以成人教育的收益率乘以成人教育的投资,求得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

四、对成人教育经济效益的几点认识

1.成人教育的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成人教育费用是直接的消费性费用、间接的生产性投资;有形的消费性费用、潜在的生产性投资;今日的消费性费用、明日的生产性投资;有限的消费性费用、扩大的生产性投资。

2.成人教育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原苏联经济学家斯鲁米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据他推算,如果文盲劳动者的生产率为1,那末受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生产率分别为1.5、2、4,并推算出苏联1940一1960年国民收入的增加部分有30%是由于提高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取得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通过对美国1929年一1957年经济增长中计算出教育的贡献为33%。我国的经济学者推算,从1952年到1978年,由于教育造就高学历而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约占9%。

吴县电大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十年来共培养大学专科毕业生794人,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根据1989年的追踪调查如上表。

现将吴县电大1979年一1988年的教育投入费用与效益计算如下:

①投入:县财政1979年一1988年总拨款5万元(教师及工作人员工资)。

②产出:培养大专毕业生536人、岗位培切l生1440人、单科生712人。

③计算:县财政负担人均培养经费46·”元(岗位培训生、单科生4人合计为1名大专生,即5万元一(536人+““2人X亩’一46.99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