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2: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

篇(1)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现象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不但影响了成人,而且也对幼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复杂现象,有健康纯洁的,也有不良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加以激励,对其不良的加以矫治呢?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2.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担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1 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而良好的气氛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可熏陶幼儿美好情感的追求。例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将环境布置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使幼儿一进园就有愉快的心情。走廊上布满每个幼儿自己制作的画;墙壁上描绘着各种小动物;哈哈镜的神奇变化;早上愉快的音乐等。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亲身感染快乐,保持快乐的情绪,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

3.2 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善于在一日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以鼓励为主,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的消极。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但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培养与防治相结合。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就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幼儿入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5.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园共育栏、家长学校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篇(2)

二、根据评估情况,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季节、不同健康问题和心理状况选择恰当的健康教育题目,并制定出健康教育规划。

三、制定相关人员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充分准备,既要科学性,又要注意普及性和实用性,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四、认真实施规划,根据不同个体或群体,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

(一)采取宣传栏,宣传资料等书面形式,将教育内容交给居民自己阅读。

(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三)采取定期集中教育的方法,进行防病及保健知识教育。

(四)采取小组教育的方法,对同类健康问题的群体进行保健、康复等教育。

(五)采取个别教育的方法,对特殊个体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自我监测及家庭照顾教育。

五、定期征求居委会及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活动及内容的意见或建议;随时询问社区居民对防病保健知识的知晓度,以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六、大力推进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对社区内健康教育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定期组织专家、医务人员为社区居民上课,普及居民健康知识,并按要求定期针对社区不同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知识与防病知识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定期进行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七、针对高危人群和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居民,开展戒烟、限酒、限烟、指导营养合理膳食、健身等行为干预活动,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

八、广泛开展各种预防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推广使用健康教育处方,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健康教育目标的考核要求。

九、开展整体人群精神卫生健康和残疾预防宣传教育。

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设立健康咨询台和开通咨询服务热线。

十一、健康知识宣传栏或板报应结合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定期更换内容。

十二、应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免费测量血压的制度,对社区内高血压病人实行“医患合作式管理”,实施健康教育非药物干预和药物干预。

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讲堂;效果评价;社会满意度

健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1],一直以来,医院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的重要场所[2],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健康只是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更重要的是由医务人员传递门诊及住院患者相关疾病知识、保健、健康行为习惯等[3]。

我院是一所基层的三级甲等医院,床位总数1600张,月门诊8~9万人次,自2014年6月护理部成立健康教育小组以来,履行各项职责,推动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社会满意度。其中群众受益最大效果评价最好的是健康教育大讲堂工作的开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因之前医院未有序规范的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无相关资料数据统计。之后2014年起由健康教育小组主办此项工作,收集103例反馈资料,见表1。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小组根据全年的各大型节日,安排相关专业科室承办健康大讲堂,提前在各电梯口相关病区张贴宣传单,承办科室以多媒体讲解、现场答疑、示范演示等形式完成。以2015年健康教育大讲堂安排为例:

场地准备:各专科门诊候诊厅;

时间安排:大讲堂统一时间安排和承办科室门诊日相结合 ;

用物准备:候诊椅、音箱、多媒体电脑、相关专业纸质宣传单或模型;

工作人员:专科专家、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小组组织人员;

工作流程:欢迎词、主题介绍--专家专题讲座--护理配合指导--现场答疑--个别指导--结束语--填写现场效果反馈--电话随访效果及指导。

1.2.2评价指标 ①提升了医院形象及知名度;②患者满意度提高;③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④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讲解能力、指导能力。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大讲堂开展前后医院形象及知名度比较,见表2。

2.2健康教育大讲堂开展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3。

2.3健康教育大讲堂开展前后患者遵医行为比较,见表4。

2.4健康教育大讲堂开展前后医务人员能力比较,见表5。

通过健康教育大讲堂工作在医院的开展,医院形象和知名度,患者满意度,患者的遵医行为,医务人员专业能力、讲解能力、指导能力均有显著提高。

3 讨论

3.1 取得成效

3.1.1门诊就诊患者及家属在就诊等候期间可以在相应门诊听到自身疾病知识指导,增加了其对医院的信任和好感,也会将此信息带给其他人,可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门诊就诊量。

3.1.2相关科室住院患者根据张贴的宣传海报,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到门诊旁听,可增加其住院配合度等。

3.1.3相关工作者、路过群众听到相关健康知识指导也会收益很大。

3.1.4所有感知过大讲堂的人士都会知晓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从院方起积极倡导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大大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3.1.5院方通过此项活动提高医务人员沟通讲解能力,提高医院的社会满意度。

3.2检讨与改进

3.2.1检讨 健康教育小组初成立,此项工作经验不足,岗前培训精简,导致此项工作出发点好,但受益仍然没有最大化;大讲堂人数、秩序的保障不够;专家讲堂的内容有时过于专业化,群众难以理解;答疑和现场指导因时间关系无法一一满足群众的需求;每次讲堂效果评价做得不够,未收集建议以便工作整改。

3.2.2改进 组员外出学习、培训,借鉴成熟医院大讲堂工作经验;讲堂当天可请相关人员进行秩序维护,大讲堂前日承办科室试音箱、多媒体效果确保大讲堂效果,可通过客服和科室回访提前告知相关专业患者如期听课,确保大讲堂日听课人数;每次注意提前和讲课专家沟通,内容尽量通俗、通用、趣味,以便听课群众能接受;提前收集群众问题并分类,延长答疑时间,尽量满足群众需求;增派人力口头、书面收集群众听课意见建议,每次讲堂课后根据建议制定改进措施,下次即时整改。

参考文献:

[1]米光明.护理健康教育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97.

篇(4)

【摘要】整体护理模式是以促进及恢复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他不但注重对病人身体健康的护理,也十分注重对其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促进病人心理健康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阐述健康教育对整体护理的作用和意义,并为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体护理中的展开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健康教育;整体护理;作用;建议

整体护理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结合病人病情、心理、社会文化需求特点,以解决病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为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和健康需要而进行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可帮助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恢复,对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健康教育不但是实现更高质量的整体护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恢复患者健康的必然要求,它是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由于健康的缺失,病人在治疗期间难免出现惊慌、焦虑的情绪,这对于其身体健康的恢复是十分不利的,为了避免病人出现抑郁心情,保持病人对于疾病治疗的积极态度,帮助病人尽早恢复健康,采取一定的心理指导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健康教育恰恰满足了这一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强病人对于治疗的信心,最大程度地减轻其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其积极地配合医院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境,这不但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能激励患者在日后主动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长久地保持身心健康。

2 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身体健康的恢复

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知识,大部分患者很难客观认识到自己的病情,这一方面增加了其心理负担,另以方面不利于其对自身病情的自我检测和控制,不利于其疾病的治疗。健康教育通过对病人进行病情上的讲解和心理上的疏导,不但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病情,消除其心理压力,也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对自己的健康情况进行密切的自我检测和自我控制,这将使医院的治疗工作进行得更为顺利,也有利于病人尽早恢复其身体健康。

3 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一方面,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但要向病人讲解其病情,还要向病人传授一定的医疗健康知识,这促进了医护人员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和不断丰富,使其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健康教育有利于医护人员对医疗经验的不断累积,提高其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与病人的沟通,有助于增强医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其更加认真负责和耐心热情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这不但有效促进了病人身心健康的恢复,也有利于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4 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可以说,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对直接影响着其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患者与护士的沟通和接触相对密切,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护士负责,绝大多数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技术和医疗知识水平较为信任,对护士健康教育的依从性也相对较高,因而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较为显著。这一方面使护士为患者留下亲切、认真负责、热情地印象,一方面使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得到提升,不但大大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而且构建了病患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 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的开展

由于健康教育不但涉及每个病人的病情,更涉及病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要,因而其实施要因人而异,灵活调节,以下是笔者对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工作中开展的具体建议:

1 了解病人心理需求:护士要在进行整体护理工作之前对病人的病情、信仰、文化背景社会背景进行了解,揣测病人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点,以此来确定将要对病人进行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手段。由于病人的病情、背景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护士应因人而异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方案和健康教育计划,以适应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需求。

2 健康教育计划的不断优化:随着治疗的进展,病人的心理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心理需求也将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护理人员不但要密切观察和检测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要细心留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的变化,并结合这些变化对每个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进行不断的修改和优化,从而使健康教育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的、适应性强的动态过程,而非死板的一成不变的过程。

3 健康教育的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检测疾病过程、处理病人症状、按处方合理用药、恰当处理危险因素,除此之外,还要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等等。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病人要耐心热情,语言要中肯温和,以此来使病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4 效果评价和不断改进:医院应定期、有计划地对护士的整体护理工作尤其是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绩效评估,这要求医院管理部门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估机制,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和奖惩措施,并对护士的日常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以此来激励护士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教育和整体护理。

总而言之,整体护理应当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应当是动态的、完整的。护理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结合每个病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制定和不断完善其健康护理方案,并注意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累积经验,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质和护理水平,以期达到更好地整体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孟广军.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医学教育.2010(1):49

[2] 邱丽萍.运用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10(32):5900

[3] 王景亚.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2):225

[4] 耿面兰.呼唤沟通的临床意义及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1):1085

篇(5)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脱敏;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137-02

支气管哮喘在临床较为常见,并且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哮喘的治疗最为重要的是明确是否由变态反应导致的哮喘及其是何种变应原引起。以往对于哮喘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但是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且不能长期稳定控制哮喘发作,也不能使哮喘患者生命质量得到显著提高[1,2]。选取我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及脱敏治疗,观察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93例研究对象均为2009年6月至今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所有研究对象疾病的诊断均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2年《支气管哮喘防治的全球创议》(GINA方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1例,女52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8岁,平均(6.8±1.3)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6年,其中间歇性发作哮喘、轻度哮喘及中度哮喘的患者数分别为31、45、17例。所有研究对象在治疗期间有部分出现哮喘发作,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为了控制症状合并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并吸入激素,在缓解期则以上药物停止使用。就诊前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及采用过脱敏治疗的患者均排除出本研究范围。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脱敏组(给予脱敏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组(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每组有31例患者。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3]

使用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过敏原检测液监测尘螨过敏,方法为在手內侧进行皮內点刺,93例研究对象检测结果均为户尘螨、粉尘螨阳性(++~++++)。脱敏组患者采用口服畅迪(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脱敏,给药方式参照药品说明书,具体为治疗的第1周、第2周及第3周分别使用畅迪1号、2号、3号,剂量为第1天1滴、第2天2滴、第3天3滴、第4天4滴、第5天6滴、第6天8滴、第7天10滴;治疗第4周以后给予畅迪4号,1次/天,3滴/次。

1.3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各组的治疗效果的评价均在患者再次就诊时或者是医务工作者进行随访时进行,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

1.4肺功能测定

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并详细记录PEF以对通气功能进行了解,在家测定使用呼气峰流速仪,每天测定两次,分别在清晨和傍晚进行。异常的判定标准为PEF变异率在20%以上。对研究对象的随访均在治疗前和治疗时进行,3个月1次,根据少年儿童肺通气功能正常值与预计方程式标准判断PEF预计值。

1.5健康教育方法

1.5.1健康教育的形式 ①建议患者定期去医院复诊,采用个别指导方式进行健康教育;②对患者疾病的恢复情况的了解采用电话咨询或医护人员随访的方式进行,举办“哮喘之家”活动并建议患者积极参加;③制定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手册并向患者免费发放,对哮喘训练项目的技巧进行演示,发放录像带,采用看录像的形式使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建议患者参加各种哮喘相关知识的讲座。

1.5.2健康教育内容 ①向患者讲解哮喘相关知识:哮喘的发作的临床表现,有何种体征及症状、先兆,疾病发作时采用何种应急措施,哮喘患者一般采用吸入气雾剂进行治疗,向患者讲解使用技巧,并说明各种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讲授使用峰流速仪的技巧;建议患者记录哮喘日记并教授正确的记录方法;使其了解自我监控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要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并使其明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性;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缓解其负性情绪,传授放松训练的技巧等[4]。②强化教育内容:对家庭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哮喘诱发因素一一列出,列出哮喘的预防措施及哮喘的自我监控计划,使患者明确哮喘需要继续用药治疗,详细介绍其目的和意义,对于何种哮喘症状及体征出现时必须去医院就诊要向患者详细讲解并使其熟练掌握[5]。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三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脱敏组及健康教育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而脱敏组与健康教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三组肺功能变化比较

脱敏组及健康教育组患者的PEF在治疗后均显著提高(P < 0.05),对照组PEF在治疗后也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脱敏组及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程度均显著较大(P < 0.05),但是脱敏组与健康教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障碍 预防

当今,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由于一些家庭成员外出工作,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在农村中。由于这些孩子长期远离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督促、关爱等,容易产生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一系列现象已十分普遍,并且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事关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为主,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些家长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教,而他们只顾打工挣钱,却忽视了孩子需要的关爱和教育。虽然家庭收入提高了,但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很少回家。而且家长自身变化很大,由于家庭环境比以前富裕了,他们也开始注重享受生活,也学会了吃喝享受。家长与孩子接触交流时间很少,渐渐地与孩子疏远了,孩子的教育被完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殊不知,这样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了。其实,作为教师,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但不赞同。对于这件事,我静下心来深思,造成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第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孩子容易出现心理脆弱,性格懦弱、孤僻,没有安全感,不容易信任身边的人,与同学的交往存在障碍等。

第二,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祖辈对孩子过于宠爱,因此一些孩子不可避免地变得傲慢、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约束。

针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一些应对策略,给家长和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家校合作,能做大限度地避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一:制定策略,共同应对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品质,想改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孩子身边督促几天,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喜欢撒谎,家长就经常和教师沟通,弄清孩子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减少孩子撒谎的机会;对于孩子乱花钱的问题,家长则要适可而止,正确引导。

建议二:恰当指导,正确引导

学习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在孩子已经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后,我们作为家长还必须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减少孩子学习路途上的障碍,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应先扶后放,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他们的思维逐渐独立,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他们自身可能没有思想准备,这时家长应该做好应对措施,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这一关。

二、给教师的建议

建议一: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因为缺乏家长的督促,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可能会落后,但是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给留守儿童贴上“差生”的标签。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议二:倾注真情,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教师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就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建议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为及时了解、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我深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家长一起,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3]杨红梅.提高心理辅导课活动有效性的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篇(7)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心理咨询教师和聘请心理咨询专家,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心理档案制度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的个人心理档案就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心理档案也逐渐浮出水面,日益受到社会、学校的重视。

一、心理档案的相关内容

1.心理档案的界定

学生心理档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生心理档案泛指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一切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等资料汇成的档案;狭义的学生心理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的记录。建立心理档案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六部分。

2.心理档案的建立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保证对学生资料的科学管理、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也要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建议条件允许的学校尽量采用电脑软件的形式。与传统的人工建立心理档案相比,它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提高工作效率。

二、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心理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学籍档案,它自身有着严格的特殊要求,无论是保管不当,或者是使用不当,都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更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使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对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缺乏认识,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不到位

有些学校认为,建立心理档案主要是为了筛选出心理异常的学生,他们没有认识到建立心理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是服务于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开发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极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调查表明,仅9.3%的学校为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35%的学校为部分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55.7%的学校尚未建立心理档案;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并没有合理利用,心理档案对于教学工作和学生身心发展没有丝毫助益,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工作的摆设。

2.心理档案的内容不够完整,不重视动态跟踪记录

学生心理档案包括六部分内容,但是有一些学校只是测查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这两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学生的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分析、学习心理分析、职业能力倾向等重要方面没有进行测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削弱了心理档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也应该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但由于人力和财力投入的严重不足,目前多数学校都将建档时间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此后便无任何跟踪记录。这种静态的心理档案显然不能准确、完全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变化。

3.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未有效利用心理档案

目前,我国还有一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和管理心理档案的人员大多由学校校医、班主任或政治教师担任。他们的专业水平不高,大大影响了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比如,有的心理教师是由学校领导临时指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随意将学生心理档案里的内容告知班主任及家长,这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4.缺乏对心理档案工作的管理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访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不应列入医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校把心理档案等同于学籍档案,认为其内容可以任意公开,特别是对学校领导和德育部门公开,以为这样就可以多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还有的学校则没有对心理档案进行专门存放、专人保管,把心理档案随意存放在办公室的一台电脑上,结果任何使用该电脑的人都可以随意查看学生的心理档案内容,某校甚至发生过学生进入办公室将班级同学的心理档案资料修改和删除的事件。

三、改进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档案问题的对策

心理档案建设可以为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现对我国学校的心理档案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心理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健全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研究发现,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最主要原因。当前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模式不同,有些学校采取的是教研组模式、德育管理模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工作相混淆,由政治教师或者班主任来开展。然而,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即使这些教师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也无法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因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如设置专门机构;规定从事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规定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类别、基本格式、建立时间、方式、实施程序等。

2.完善心理档案内容并定期更新资料、跟踪探查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教育辅导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除了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外,还应包括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学习心理、咨询记录等方面的资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管理心理档案的人员,一方面要定期普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还要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经常向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个别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并作好辅导和跟踪记录,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真正达到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目的。

3.加强心理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家长的交流合作,发挥心理档案的最大作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信息了解更为全面,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机也更多。心理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档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向班主任、家长反馈,提出教育辅导建议,加强双向沟通,形成立体的心理健康监测、教育和干预网络,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发挥心理档案应有的作用,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