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利率市场化原则

利率市场化原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利率市场化原则

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存款类型;关键工作;金融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F832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本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利率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的配置,其弊端在中国市场逐渐显现,因此,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符合经济学规律和中国经济实践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自此,央行全面放开了贷款利率的管控,下一步将要开展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本文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逐步放开。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的原因分析

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

首先,银行需要具备较强的存款定价能力,这需要综合考虑银行的信用和综合服务能力,存款定价低或者高都对银行的发展不利,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成为存款定价的重要原则;其次,银行需要更加强大的内部治理能力,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存款资源的争夺,将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再次,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成为银行又一大风险因子,利率的波动会将带来市场风险,如何识别、检测、控制利率市场风险将成为一大挑战;最后,根据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利差会较大幅度缩小,必将大大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对盈利过度依靠利差的银行将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向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发起挑战。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根据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存款利率会上升,这将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之间的大量流动,对社会融资结构和监管产生冲击,也会对非正规金融产生影响,导致一部分在非正规金融体系的资金会重新流入银行。资金流动性必然带来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市场的波动将会进一步被放大。资金流动不仅对各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也会给金融监管造成一定的难度。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建设需要循序渐进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完善银行的退出机制。从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面对更大的竞争和风险,会有大批银行倒闭和退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利率市场化必然加剧各种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性,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必然加剧,依靠必然的金融工具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必然是保证各个市场主体有序运行的基础。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推出各种利率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建立管理利率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

(四)央行、金融机构和居民都需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对于央行来讲,价格型工具将取代数量型工具成为调节货币市场的重要工具,货币市场调节手段将发生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时滞等都将发生变化,央行需要逐步评估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和传动时滞等。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会大幅度上升,资本的大量涌动会对央行的调控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利率市场化将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包括同业竞争,而且还包括不同金融行业的竞争,必然需要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对于居民来讲,存款不再是没有风险的事情,同样面临选择,风险和收益并存,高风险的银行必须付出更高的存款利率。这些都使得央行、金融结构和居民面临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五)国际经验表明,应该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选择了“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实践证明,采取“激进式”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国家无一取得成功,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利率管制的结果是官定利率与市场实际利率存在利差, 利率一旦放开就会引发资金大量涌动进行套利,而作为负债经营的商业银行一旦遭遇支付危机,往往引发连锁反应, 最普遍的就是挤兑风潮,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 更难以经受大量资金的过度流动冲击。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中国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分阶段分次序循序渐进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为了避免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冲击和不良影响,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部;先易控制,后难控制;先冲击小,后冲击大”。这样做的好处是央行、金融机构和居民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有足够的适应和应对时间,把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散化。此外,还要考虑存款银行和主体对于利率风险的忍受程度,应该优先忍受程度高的机构利率市场化。存款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金额、期限、存款主体类型、地区、银行类型、本外币进行划分,本文给出了每一种划分类型情况下逐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先后顺序:

(一)根据产品的类别不同

按照产品类别不同,个人存款可以划分为储蓄存款(定期和活期)、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单位存款可以划分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保证金存款等。在个人存款中,储蓄存款占比达到96.4% ①(440194.81亿元),结构性存款占3.5%(15877.89亿元),保证金存款占0.2%(751.91亿元);在单位存款中,通知存款占3.4%(17887.38亿元),保证金存款占11.3%(59506.95亿元),企业活期存款占40.6%(213008.72亿元),企业定期存款占29.3%(153805.11亿元)。首先,由于存款占比越小,产生的负面冲击会越小,应首先推进占比小的存款产品利率市场化;其次,由于银行对于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比其他类型存款的可控制程度更高,因此,首先推进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更具有可操作性。综上所述,在个人存款中,应该按照保证金存款、结构性存款、储蓄存款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单位存款中,应该按照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保证金存款、定期、活期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

(二)根据金额的不同

按照金额不同,存款可以划分为不同金额存款。由于缺乏统计数据,不能得到各种金额存款的分布数据,本文给出一个原则性的建议。综合考虑各种金额存款的分布数据和各种金额存款户数的多寡,存款占比越小,冲击越小;存款户数越少,越易操作。根据国际经验,一般首先推进大额可转让存单,然后推进小额存款。

(三)根据期限的不同

按照期限不同,存款可以划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又可以根据不同年份划分为很多类型。由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体量都比较大,首先推进谁都不易操作,带来的冲击较大。由于定期存款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而且具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可以根据定期存款年限的分布,首先推进占比较小的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然后推进占比较大的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此外,存款期限越长,银行越能较好控制存款资源,首先推进期限长的存款利率市场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四)根据存款主体类型不同

按照存款主体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和单位存款,单位存款又可以划分为财政、机关团体、企业、同业等。住户存款占比42.8%(451,414.3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34.9%(367,448.04亿元),机关团体存款占比14.8%(156,448.35亿元),财政存款占比4.3%(45,173.89亿元)。由于不同的存款主体有着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意识,应该首先推进市场化程度高、内控机制规范、风险防范意识强的存款主体利率市场化。

(五)按照银行所在地区不同

按照银行所在地区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区域的银行机构。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市场主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风险管理意识和体系较为完善,能较快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应该首先推进发达地区的利率市场化。具体路径可以是先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中心城市试点,然后推广到一线城市,进而推广到全国。

(六)按照银行类型不同

按照银行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银行具备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按照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排列可以依次是外资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因此,利率市场化可以按照这个次序推进。不过,由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不同,对于银行的负债业务和竞争力有很大的冲击,因此,这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顺序安排对后进行利率市场化的银行较为不利,市场主体地位不再公平,这种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不为推崇。

(七)按照本外币划分

按照本外币划分,可以划分为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由于外币存款占比非常小,影响小,应该首先推进外币存款的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应遵循以下路径,即“先外币,后本币;先非储蓄存款(通知存款、协议存款、保证存款等),后储蓄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定期),后短期(活期);先机构,后个人;先发达地区,后欠发达地区;先大银行,后小银行;先城市,后农村”。具体落实步骤可以是:先选择一个经济发达城市进行试点,按照非储蓄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保证金存款等)、大额定期(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机构存款、小额定期、活期利率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然后全面推广到大中城市,然后是小城市和农村。

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工作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发挥Shibor在利率定价中的基础作用

Shibor在金融市场产品定价、央行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商业银行内外部定价中的影响力和实际作用仍待强化,其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欧洲主要再融资操作固定利率等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将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表明,利率完全市场化后,会有大量银行的倒闭退出。美国仅1987年到1991年每年平均就有200 多家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剧烈波动。银行存款没有风险将成为历史。银行的倒闭会给金融系统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给居民的资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必须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前提。

(三)推出利率风险管理金融工具

利率风险将成为中国经济市场主体的重要风险,管理利率风险需要有利率远期、互换、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来进行转移、缓释或者对冲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只是推出了国债期货,大多数的利率衍生产品还没有推出,利率市场风险将严重缺乏管理工具,推出利率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势在必行。

(四)完善银行进入和退出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倒闭将成为常态,银行如何退出而且如何解决银行退出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这是监管当局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银行业保持一个良性竞争的态势,要解决银行进入机制,尤其要完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准入制度。

注释:

①数据时间节点是2013年10月。

参考文献:

[1]孙军,孔令学,王洪刚,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考[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2]李冰.八位专家解析利率市场化路径:只待“最惊险的一跳[N].证券日报,2013-7-26.

[3]马珍.基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问题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3(7).

[4]彭友.融资指数创新低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频出[N].经济观察报,2013-8-5.

篇(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应对策略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e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将导致“金融压抑”,从而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管制利率将降低资金的有效配置,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行为的扭曲,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受到威胁。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至今,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不断的摸索创新中循序渐进。对商业银行而言,实现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不仅会给其业务经营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各种发展机遇。2012年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让市场感受到了利率市场化“攻坚战”渐行渐近的脚步。2012年6月8日,央行在此前已二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银行将迎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白刃战。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应提早制定应对措施,才能决胜千里。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利率体现的是金融商品的价格,本质上通常反映的是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在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后,利率作为调节资金流向配置的重要手段,应该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为优化货币资金的资源配置,反映金融机构的定价权和客户的选择权,我国从1996年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央行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先三后”路线,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大额;先短期,后小额”的总体思路,基本上遵循了小步迈进,谨小慎微的渐进式路径。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市场化。第二,贴现利率的市场化。第三,针对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第四,上限放开、下限浮动的市场化试点。第五,稳步推进发展阶段。温州的金融改革试点,2012年6月8日的央行降息调整存贷上下限的浮动区间,都是国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信号。

现阶段,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导致资金的有效配置能力降低,不能按需分配,银行更倾向于向有地方政府政策性支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资金,获得政策红利的保障,而对于经营风险相对较高,资金需求较大的中小企业紧闭大门,且大中型企业普遍以基准利率获得银行信贷资金,而中小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价格普遍上浮30%以上,这有违市场公平原则,导致现阶段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饥渴”的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呼声愈加强烈。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能提高资金的供需平衡和需求的利率弹性,总体上消除利率的部门、行业和政策歧视,理顺被扭曲的资金配置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依靠利差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但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大。

(一)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存贷利差缩小。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对风险的定价能力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央行的分析报告,各银行利息收入占比基本都在80%以上。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竞争激烈的存款市场会使存款利率上升,加大商业银行运行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得贷款利率的总体上升幅度有限,为争夺优质大客户,商业银行还会下调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两重因素的叠加,会使商业银利差缩小。

(二)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生存状况面临严峻挑战。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将迎来全新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银行将根据目标客户的资产价值,经营风险,与自身的金融产品特点,资金成本,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自主进行定价,而中小银行由于在技术网络、机构网点、产品创新等方面处于劣势,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管理水平,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三)资本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大。随着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上升,为了追求高收益,银行倾向于把贷款投放给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在高风险高收益的经济原则驱动下,贷款者将更偏好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排挤了正常领域的投资,引发逆向选择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还款风险的增加,银行的贷款质量将下降,不良贷款比重将上升。

三、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一)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拓展中间业务。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经营结构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在发达经济体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在4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70%,而我国中间银行业务不到15%,这将成为银行业利润的重大增长点。

篇(3)

关键词: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 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篇(4)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我认为,需要重视以下三个重点问题:一是整体改革的协同性,即,利率市场化改革同要素市场改革以及与其他金融改革的战略协同问题。二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本分摊问题,即,对中小银行和小微企业的引导和保护。三是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经济金融新特征和新格局,建立经济金融新机制。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省级层面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联席互动、重大改革协同机制建设工作。在各省市设立联动协调机构,与国家有关部委紧密衔接沟通,搞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工作。各省市联动协调机构要深入调研和及时掌握区域相关问题和情况并上报反映、表达诉求,推进改革工作。应深入研究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涉及的与其他改革的协同问题。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步协调推进工作。以建立混合所有制为方向实施有关类型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以建立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实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为重点内容实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通过上述改革,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硬约束,提高利率市场化融资主体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同时,逐步减弱存贷比指标对商业银行的制约,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尽快实施存款保险金制度,完善商业银行危机管理和破产机制。

二、按照“成本分摊、分类施策、保护中小”的原则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本分摊机制。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本主要包括: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转型不足、风险定价能力不能匹配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的风险成本;货币政策新规则传导机制不顺畅的风险成本;相关财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改革的风险成本;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融资成本等。应按照商业银行、融资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监管机构等主体分类,明确改革责任、实施改革举措,分担改革成本。建议:在自贸区实施存款利率市场化先行先试,并扩大自贸区中小商业银行机构准人数量,更好地带动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逐步允许中小商业银行控股或参股其他金融机构以及跨业投资经营,保护中小商业银行渐进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加强中小企业发债、上市、财政专项扶持基金等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便利,减弱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冲击。

三、构建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完成时期的经济金融新机制。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化趋势总体呈现先高后低的态势。在间接融资占比依然高企的阶段,存款供需关系依然紧张,存款利率上升并中高位运行;在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升、间接融资比重不断下降的阶段,存款供需关系逐步均衡,存款利率下降并中低位运行。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倒逼效应”明显,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在这种协同推进、进而倒逼推进效应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此外,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货币政策传导机构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由价格和数量并重转化为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锚定短期货币市场利率;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由价格和数量工具直接作用于银行存贷业务转化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传导至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因此,建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构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融资体系;在适当扶持和保护中小商业银行基础上,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倒逼效应,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实现综合化、集约化、差异化、特色化转型发展;区分间接融资比重较高阶段和融资结构均衡阶段等两个不同阶段存款利率运行的不同特点,做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利率调控管理工作。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联邦基金利率机制”和以欧洲央行为代表的“利率走廊机制”研究基础上设立我国利率调控机制。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的初期,利率调控可实施“分段锚定”,既锚定隔夜市场利率,又关注其他短期利率。同时,加快建立从机构监管转化为功能监管的金融监管新机制,适应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趋势。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集团财务公司 影响 对策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根据利率是否由资金市场供求状况自由决定来划分,可以将利率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官定利率是指是政府金融机构或者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受资金市场上的供求变化而经常波动。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利率由官定利率向市场利率过渡的一个过程,其实质就是解决资金的金融机构定价权问题,是一国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采取了渐进的方式进行,总的原则就是影响小、牵涉面窄的先放开,影响大、牵涉面广的后放开,以减少对经济的冲击。到目前为止,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市场化接近尾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如下:

(一)银行间利率的放开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开行在银行间市场首次进行市场化发债,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有力地推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金融机构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照标准,是长期利率和市场收益率曲线逐步形成的良好开端。

(二)1998年,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要求各金融机构建立贷款内部定价和授权制度。同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

(三)1999年,尝试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央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进行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

(四)2000年,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五)2004年,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2倍。

(六)2012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正式放开

2012年6月8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6日,又进一步将贷款浮动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七)2013年7月20日,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2013年7月20日是可以载入中国金融史的一天,从这天开始,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

在以往不断推进的改革中,随着利率的逐步市场化,集团财务公司也越来越感受到压力,必须扬长避短、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集团财务公司的深远发展。利率市场化对财务公司的影响如下:

(一)利差缩小

财务公司原来最大的优势是享受金融机构同业利率,该利率高于一般存款利率,财务公司通过较高息差获取稳定利润,而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将不复存在,财务公司利差缩小,企业集团拥有了可能比财务公司更大的议价能力,直接影响到财务公司的生存环境。

(二)竞争加剧

从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各主要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改变资金定价方式、优化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过度竞争,财务公司也不可避免。财务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的留存收益,相对单一,无法与商业银行多渠道资金来源竞争,结算系统也受制于银行,效率低下。与商业银行、尤其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从规模实力、人员素质、业务功能等方面来看都有一定的差距,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的能力有待提高,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多方位的信息服务、更多市场的交易服务等方面也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集团财务公司大多属于央企或者大中型国有企业,人员配备主要来源于集团或者成员单位的财务部门,多数人员没有从事金融业务的经验和相关知识,与其它金融企业相比,专业性较差。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之前的很多优势丧失,又面临外部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因此,会对财务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提出极大的挑战,如成本管理能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绩效管理能力、金融创新能力等方面。

三、集团财务公司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虽然利率市场化会对集团财务公司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挑战也是机遇。集团财务公司的优势如下: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比传统商业银行更低、资金沉没成本低;服务对象是本企业集团,非常熟悉,信息对称,风险较低;财务公司规模小,层次少,可以较快灵活地做出规定;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经营管理成本低。集团财务公司应该扬长避短,勇于创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发展自己,与商业银行进行差异化竞争,并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一)做好发展定位

利率市场化的推行标志着金融市场更加趋于完整,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我国财务公司未来的发展定位必须清晰,才能更好地适应面临的新形势。利率市场化之后,仍然要继续发挥集团内部融资、投资和中介功能。除了上述传统功能之外,财务公司未来的发展应该围绕着多元化和国际化展开。多元化要求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要拓宽、要创新,积极探究新型存贷款方式,广泛参与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的金融业务;国际化要求财务公司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广泛参与到集团公司的跨国收购等资本运作和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帮助集团公司实现跨国化经营的基本战略。

(二)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机构竞争日益加剧,财务公司必须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强业务和管理创新。首先要对传统业务进行开拓创新,依托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充分挖掘集团产业蕴含的金融需求,创新服务、创新产品。例如通过发展以财务公司牵头的银团贷款业务,整合集团信用,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其次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不占用资金,通过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大大降低了财务公司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利用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来盘活资金,分散风险。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因为“金融行政垄断”的制度性因素而使得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依赖利差即可获取一定规模的盈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和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入,这一优势正被逐渐打破,由此带来的风险将会逐渐凸显。财务公司需要提高风险意识,主动梳理新形势带来的风险,积极探索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对风险进行科学识别和衡量。

(四)提升服务水平

利率市场化使得集团财务公司的议价能力受到挑战,集团内部企业很有可能在外部商业银行的强大诱惑下,将存款转移到外部银行,这将会破坏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威胁财务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充分利用与集团其他成员单位的“亲如兄弟”关系,提升服务水平,做到日常关心、细心、贴心,加强宣传力度,积极沟通与内部协调,尽量按照或者超过银行的标准来为内部企业服务,创造“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

利率市场化对集团财务公司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扬长避短,提升业务和管理水平,创新服务水平,财务公司的未来之路才会走得更加平稳、长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

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利率市场化就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通常以有关的英文deregulation of interest rates(利率管制的放松或解除)出现,即政府或货币当局逐步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或限制,让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所形成的多样化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主要指存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政权发行利率的市场化,其核心则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并不等于完全取消货币当局对利率的干预,只是其干预方式由直接逐步转向间接而己。

利率市场化不仅能够实现对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可以成为其他诸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他能体现金融机构市场自主定价权,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而且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金融企业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的判断,我国当前企业面临着企业融资难、民间资金投资难、银行存贷款难这三难问题,温州则成为这些问题所在的典型区域,要解决好这“三难”问题,除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外,更需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作为健全现代金融市场基础和关键。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分析

(一)从温州改革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现状

这次的金融改革并非温州所涉及的第一次尝试。2002年的第一次全国金融改革试时任央行行长戴相龙批准温州成为当时中国惟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改革的思路相比本次金改更为激进,当时的改革框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利率市场化化改革,设计思路为: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以相应提高30%,结果导致存款倾斜性流向了农信社系统,引发其它金融机构反对,最终被撤销试点。由于当时允许温州提高存款利率,就意味着利率的全盘放开,这遭遇各金融机构强烈反对。

对比世界各国的利率化改革,在各国实践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利率市场化的次序。不过,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基本走完。然而,最后一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仍在推进中。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序是,先放开银行间利率,后放开客户利率;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本币利率;在存贷款利率上,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在存款利率方面,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就当前而言,人民银行的策略是“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管制下限,放开上限;存款利率管制上限,放开下限”,不仅在中国尚不发达成熟的金融市场的框架下稳定推进了国内利率的市场化,而且也展现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未来趋势。

(二)温州金融改革不提利率市场化的根源

金融改革的核心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汇率自由化与利率市场化。本次温州金融改革并没有把利率市场化提上日程,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是中央政府迫切解决的问题是高利贷危机倒逼的温州民间资金危机

本次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更多地建立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如村镇银行,它既有利于解决民间资本的出路同时有利于微小企业贷款问题。毫无疑问,温州是利率市场的先锋,民营银行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试金石,否则民营银行将无法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超额利益。

2.杜绝非法集资的合法化的现象

温州的市场利率已经很高,为了杜绝许多打着利率市场化的旗号非法集资,让高利贷市场合法化的现象。为了有效地打击在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的行为,温州不提利率市场化,防止“吴英事件(打着利率市场化的旗号非法集资)”的合法化。

3.中国的利率化改革现状不利于利率市场化大范围进行。

中国无法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原因是混合经济中的民营成分太低,经济体制包括金融体制中国家垄断、“计划经济”成分太重,民营经济难以生存,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降低利率。而当前强调利率市场化只会变相地抬高利率,民营企业生存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要想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当前国内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对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中国要实现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须将人民币利率自由化,这必然要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而利率是金融市场适应当前形势的核心要素。

1.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完成利率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业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通过对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证明利率市场化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实现内外均衡,已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

2.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具备较好的微观基础

美、日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表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一是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内在推动力;二是国内是否具备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健康运行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2004年,中央政府以450亿美元注资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启动国有银行改革,至2010年7月农业银行成功上市,我国银行业改革已基本完成。目前,我国银行系统不仅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利率管制弊端凸显利率市场化紧迫性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凸显了利率市场化的紧迫性,利率市场化具有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商业银行需通过利率市场化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创造条件. 改变过去依靠扩大规模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

(2)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助推器。

(3)人民币的国际化、资本移动自由化以及外汇管制的成本也要求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加速。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及对策

美国最先实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16年,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从长期到短期的原则。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个长期的过程,渐进方式应该是中国利率市场化道路较为恰当的选择,金融体制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拉美国家实行的是激进改革的方式,而拉美国家存在与我国相符的金融环境,最终拉美国家利率产生大幅度上升,剧烈波动幅度,出现利率“超调”现象。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在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国国情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

(一)金融环境的健全程度制约着改革的实践速度

从全球利率市场化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者都是基于健全的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实施的,相比于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的成功例子,拉美各国的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环境尚不成熟的基础上,实行激进的改革方式,必然会导致失败。因此,完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改革时机的选择也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具备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必然会产生经济隐患,如利率大幅上升、利率波动加剧等现象。只有具备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利率市场化目的是要取消利率的行政管制,而是利率由市场来确定,所有金融机构在同种环境中竞争。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存在不平等的金融竞争,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及国家信用、城市商业银行的地方保护、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负担、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等等。这都将严重的阻碍我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因此必须从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上解决不平等的金融竞争,完善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三)培育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

借鉴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从自由竞争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化的阶段,但是,前后的自由竞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基于盲目的竞争,而后者基于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因此,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放开利率管制后,要防止大银行利用其在金融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联合控制市场利率。

(四)正确的金融监管是利率市场化成败的关键

金融监管的落后成为银行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放利率管制的放松将会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银行监管体系不完善,因此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不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要的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环境和客观基础。

(五)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放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环境条件

我国的利率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中央银行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或授权,确定、调整存款、贷款、同业拆借和各种债券的利率及浮动幅度;确定、调整利率的种类和档次。而我国现行利率变动权集中于国务院,中央银行只享有20%的利率浮动权,商业银行在名义上也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但实际上只有执行的义务。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对利率调整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使利率失去了灵活性以致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秦诗立.利率市场化试点是金融改革的关键[J].经济观察,2011(20).

[2]吴璟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逻辑[N].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3]张震.金融系统的趋同性研究.兼论中国金融系统的发展和变革[N].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1(8).

[4]邱泰如.利率决定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J].经济与管理,2011(6).

[5]泰翰·菲兹罗丰南斯·颇特艾得·泰科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比较与借鉴[J].2010经济研究总第260期.

[6]朱焱.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外环境透析[J].金融探索, 2011.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0-0035-02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调控方式,让市场供求在利率水平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一个以国家间接调节为指导、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诸多因素推动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入世”也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过渡期的结束,银行业将全面开放。这就意味着中国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共处于中国的经济舞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为了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很多成效。1996年国家在上海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此同时,国债发行也引入了市场机制,由承销商竞价来确定发行价格,交易利率由市场决定。1999年3月,央行将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贷款利率在基本利率的基础上自主浮动扩大为最低下浮10%、最高上浮30%。1997年7月,央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随后又开放了保险公司大额长期人民币存款利率。2000年9月21日央行决定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制定,小额存款利率水平由中国银行行业协会制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对外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2月20日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并于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至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在积极而谨慎地持续进行。

二、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自2003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先后在香港成功发行上市。作为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股份制改造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金融稳定而言,都是输不起的改革。正如总理所言,这是背水一战。(1)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国有企业迄今为止仍为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使用者,它们占用全部银行资金的70%左右。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基于此,这些企业的经济行为仍然是缺少利率弹性的。同样,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信贷资金需求者。然而,尽管身份不同,结果却相同:只要政府介入资金配置过程,它们的行为就如同国企,首先关注资金的可得性,而对于资金的成本则考虑甚少。(2)一位金融学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银行过去与政府是一个家庭,经营得好坏银行本身的责任没有多少,反正都是一家人最后推给政府。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3)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4)迄今为止,我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真正的利率风险。此外,如何留住国有商业银行优秀的人才和核心人才,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

2.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缺陷。利率市场化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没有好的机制和市场环境,则可能欲速而不达。(1)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还不高,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很大差距。(2)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3)我国的准备金制度也存在问题。为了解决准备金业已提取但却不能发挥准备金功能的矛盾,各商业银行分支行便有了保留一定超额准备金的需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率,客观上发挥了缓冲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致使大量的货币政策操作只能对商业银行发生轻微的影响。(4)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缺陷。迄今为止,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依然是货币供应量。这种货币政策框架也会对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形成约束。(5)基准利率的缺失。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又一个因素。

3.中央银行的制度缺陷。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开放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

4.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总的说来,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许多市场份额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是盈利业务。伴随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减少和优质客户的流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一部分盈利业务和盈利的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历史包袱沉重,而且开展新的业务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盈利业务的比重也无法避免。与此同时,不可否认外资银行的服务也较中国的银行更为全面、更加人性化,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也是中国银行无法企及的。

5.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首先,我们认为所有制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最后,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的管理制度。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利率开放之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首先,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其次,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行层层负责;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